CN106054252A - 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54252A
CN106054252A CN201610464042.XA CN201610464042A CN106054252A CN 106054252 A CN106054252 A CN 106054252A CN 201610464042 A CN201610464042 A CN 201610464042A CN 106054252 A CN106054252 A CN 1060542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on midpoint
imaging point
midpoint gather
recorded trace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6404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54252B (zh
Inventor
金守利
钱忠平
赵波
詹仕凡
徐常练
杨会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046404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5425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54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42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542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42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6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on records, e.g. correcting spread; Correlating seismic signals; Eliminating effects of unwanted energy
    • G01V1/362Effecting static or dynamic corrections; Stack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50Corrections or adjustments related to wave propagation
    • G01V2210/51Migration
    • G01V2210/512Pre-stack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50Corrections or adjustments related to wave propagation
    • G01V2210/52Move-out correc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2210/00Details of seismic processing or analysis
    • G01V2210/70Other details related to processing
    • G01V2210/74Visualisation of seismic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从地震数据中获取成像点在偏移孔径范围内的共中心点道集;将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道的地震数据校正至共中心点参考面;根据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道的校正后的地震数据,计算所述记录道在所述成像点处的旅行时;提取所述记录道在所述旅行时处对应的振幅值;根据所述振幅值计算所述共中心点道集的振幅平均值,将所述振幅平均值作为所述成像点的偏移振幅。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和装置,可以提高叠前时间偏移的成像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石油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叠前时间偏移作为复杂构造成像和速度分析的重要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的叠前偏移技术中。叠前时间偏移具有较高的成像精度和较低的计算成本,从石油公司角度来说,叠前时间偏移可以提高石油开发效益,减少勘探开发风险。
目前通常采用积分法计算叠前时间偏移,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按照记录道(也称为地震道)中地震波的旅行路径计算走时,第二步是按照所述走时求取所有记录道的地震波能量之和,然后将所述地震波能量之和转移到成像点上。从上述两个步骤考虑,影响叠前时间偏移精度的步骤主要是第一步,即计算地震波的走时。地震波走时的精度主要取决于所引用成像点处的均方根速度的精度,以及地震波旅行路径与地震波真实传播路径的接近程度。目前通常采用直射线法计算地震波的走时,所述直射线法通常基于统一水平基准面计算地震波的走时,也就是需要将地震数据校正到统一水平基准面上。但是,由地表到统一水平基准面的校正往往会给地震波的旅行路径分析造成误差,进而造成走时误差,影响了成像的精度。尤其对于起伏地表的校正,往往需要的校正量较大,影响成像精度的程度也越大。
现有技术中利用积分法计算叠前时间偏移通常需要将地震数据校正到统一水平基准面上,造成走时误差,影响成像的精度,因此,现有技术亟需一种成像精度较高的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叠前时间偏移计算方法及装置,可以提高叠前时间偏移的成像精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及装置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包括:
从地震数据中获取成像点在偏移孔径范围内的共中心点道集;
将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道的地震数据校正至共中心点参考面;
根据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道的校正后的地震数据,计算所述记录道在所述成像点处的旅行时;
提取所述记录道在所述旅行时处对应的振幅值;
根据所述振幅值计算所述共中心点道集的振幅平均值,将所述振幅平均值作为所述成像点的偏移振幅。
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从地震数据中获取成像点在偏移孔径范围内的共中心点道集;
校正单元,用于将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道的地震数据校正至共中心点参考面;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道的校正后的地震数据,计算所述记录道在所述成像点处的旅行时;
提取单元,用于提取所述记录道在所述旅行时处对应的振幅值;
第二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振幅值计算所述共中心点道集的振幅平均值,将所述振幅平均值作为所述成像点的偏移振幅。
由以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地震数据校正至共中心点参考面。与统一水平基准面相比,从共中心点参考面进行叠前时间偏移与地震数据的真实传播路径更加接近。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避免将地震数据校正至统一水平基准面上而带来的计算旅行路径的误差,从而可以提高叠前时间偏移的成像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从共中心点参考面进行叠前时间偏移的走时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叠前时间偏移的理论模型;
图4是本发明应用场景中对实际数据采用现有技术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得到的偏移结果;
图5是本发明应用场景中对实际数据采用实施例方法得到的偏移结果;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叠前时间偏移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共中心点参考面(也称为CMP参考面)一般是指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由各共中心点道集(也称为CMP道集)静校正量的平均值所组成的一个平滑面。所述共中心点道集静校正量的平均值,一般是指该共中心点道集内各记录道的炮点静校正量和接收点静校正量之和的平均值。所述炮点静校正量一般是指该炮点到统一水平基准面的静校正量,所述接收点静校正量一般是指该接收点到统一水平基准面的静校正量。
由上述分析可知,将地震数据校正到统一水平基准面上往往会给地震波的旅行路径及速度分析造成误差,如果将地震数据校正到共中心点参考面,则可以减小由于校正而带来的误差。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从地震数据中获取成像点在偏移孔径范围内的共中心点道集。
通过激发人工地震可以采集到大量的地震数据,所述地震数据中通常蕴含着丰富的地层信息。在实际的采集过程中,由于经济和地理因素的制约,采集到的地震数据往往是有限的,通过有限的地震数据直观地显示大范围内的地层信息通常需要对地震数据作空间插值,以得到网格地震数据,例如地质剖面图、等值线图等。可以在所述地质剖面图的任意位置选取一个成像点,可以根据最大炮检距、所述成像点所在地层的倾角或者深度确定所述成像点的偏移孔径范围。所述偏移孔径范围可以为以所述成像点为中心、以偏移孔径为半边长的正方形区域,或者以所述成像点为中心、以偏移孔径为半径的圆形区域。
所述偏移孔径范围可以根据参与成像点的各共中心点道集的范围来确定。例如,所述偏移孔径范围可以为参与成像点的各共中心点道集的范围。
在所述偏移孔径范围内可以包含至少一个网格地震数据,可以从所述至少一个网格地震数据中选取中心点。那么,所述偏移孔径范围内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中心点。可以将不同炮集中拥有所述一个或多个中心点的记录道提取出来,形成所述偏移孔径范围内的共中心点道集。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S1之前,还可以包括以下的步骤:
步骤SS1:建立观测系统,定义所述观测系统的参数,所述参数包括:网格间距、炮线距离、最小炮检距、最大炮检距。
所述观测系统的正确与否可以直接影响地震数据的采集质量和处理精度。定义所述观测系统的参数可以建立合适的观测系统,所述参数包括:网格间距、炮线间距、最小炮检距、最大炮检距。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选取的网格间距和炮线间距的大小适中。通常地,所述网格间距可以包括10m×10m,所述炮线间距可以包括80米到100米。通常地,所述最小炮检距和最大炮检距可以由建立的观测系统得到。
步骤SS2:根据所述观测系统采集地震数据。
从地震数据中获取成像点在偏移孔径范围内的共中心点道集,可以为所述成像点的叠前时间偏移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在获取地震数据之前定义准确的观测系统,有利于提高地震数据的采集质量和数据资料的处理精度。
步骤S2:将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道的地震数据校正至共中心点参考面。
所述偏移孔径范围内共中心点道集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所述共中心点道集的数量为一个时,可以将该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道的地震数据校正至共中心点参考面。当所述共中心点道集的数量为多个时,可以将每个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道的地震数据校正至共中心点参考面。
所述记录道的地震数据可以包括:炮点、检波点、成像点的坐标以及地表高程;成像点到成像点处共中心点参考面的单程垂直时间;成像点处的速度。
每个共中心点道集至少包括一个记录道。通常地,可以将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中每个记录道的地震数据分别与该记录道中各炮点的高频静校正量以及该记录道中各接收点的高频静校正量相叠加,从而将该记录道的地震数据校正至共中心点参考面。
炮点的高频静校正量一般为该炮点到统一水平基准面的静校正量与该炮点所对应共中心点道集的单程静校正量的差值。
接收点的高频静校正量一般为该接收点到统一水平基准面的静校正量与该接收点所对应共中心点道集的单程静校正量的差值。
所述共中心点道集的静校正量,一般是指该共中心点道集到统一水平基准面的静校正量。通常地,可以通过如下的公式(1)计算共中心点道集的静校正量。
T i = Σ j = 1 N ( TS i j + TR i j ) N - - - ( 1 )
上式(1)中,
i=1,2,…,M,其中,M为共中心点道集的数量;
j=1,2,…,N,其中,N为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道的数量;
TSij为共中心点道集i中记录道j的炮点到统一水平基准面的静校正量;
TRij为共中心点道集i中记录道j的接收点到统一水平基准面的静校正量;
Ti为共中心点道集i的静校正量。
步骤S3:根据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道的校正后的地震数据,计算所述记录道在所述成像点处的旅行时。
共中心点道集中的记录道包括从炮点到共中心点的路径以及从共中心点到检波点的路径。可以根据记录道的地震数据计算该记录道在所述成像点处的旅行时。通常地,可以通过如下的公式(2)高精度计算记录道在所述成像点处的旅行时。
T i j = ( t + v r ( D c r p - D c m p i ) / 2 v ) 2 + X i j s 2 v 2 + ( t + v r ( D c r p - D c m p i ) / 2 v ) 2 + X i j r 2 v 2 - - - ( 2 )
上式(2)中,
Tij为共中心点道集i中记录道j在所述成像点处的旅行时;
t为所述成像点到共中心点参考面的单程垂直时间;
v为所述成像点处的速度;
vr为替换速度;通常地,各共中心点道集中各记录道的替换速度一般相同。
Dcrp为成像点处共中心点参考面到统一水平基准面的静校正量;
Dcmpi为所述偏移孔径范围内共中心点道集i的静校正量;
Xijs为共中心点道集i中记录道j的炮点到所述成像点的水平距离;
Xijr为共中心点道集i中记录道j的检波点到所述成像点的水平距离;
现有技术中,在将炮检点从真实位置校正到统一水平基准面后,一般通过如下的公式(3)利用直射线法计算记录道在所述成像点处的旅行时。
t i = t 2 + x 1 2 v ( t ) 2 + t 2 + x 2 2 v ( t ) 2 - - - ( 3 )
上式(3)中,
ti为地震波从炮点到成像点以及从成像点到接收点的走时;
t为成像点的单程垂直时间;
v(t)为成像点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
x1为炮点至成像点的水平距离;
x2为检波点至成像点的水平距离。
对比式(2)和式(3),可以发现式(2)相对于式(3)在成像点的单程垂直时间上增加了一项校正量,所述校正量随共中心点道集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式(2)相对式(3)多了两个参变量Dcrp和Dcmp,所述两个参变量可以体现成像点与参与成像的共中心点道集所对应共中心点参考面的位置关系,可以实现从以共中心点参考面为基准面的叠前时间偏移。
举例说明,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从共中心点参考面进行叠前时间偏移的走时图。如图2所示,CMP1、CMP2可以是以P为成像点的偏移孔径范围内的两个共中心点道集,S1、R1可以为CMP1中的一个记录道,S2、R2可以为CMP2中的一个记录道,其中,S1、S2可以为炮点位置,R1、R2可以为检波点位置。crp可以是成像点P在共中心点参考面上的投影。t、v可以分别为以共中心点参考面为基准面的成像点处的单程时间和速度。CMP1的静校正量可以为Dcmp1,CMP2的静校正量可以为Dcmp2,crp的静校正量可以为Dcrp。X1s、X1r、X2s、X2r分别为成像点P与S1、R1、S2、R2的水平距离,S1、R1线段的延长线与线段P-crp延长线交于P1,S2、R2线段的延长线与线段P-crp延长线交于P2。P1到P的走时为t1,P2到P的走时为t2。S1、R1到成像点P的走时之和为T1,S2、R2到成像点P的走时之和为T2。那么,T1的计算公式可以如下式(4)所示。
T 1 = t 1 2 + X 1 s 2 v 2 + t 1 2 + X 1 r 2 v 2 - - - ( 4 )
上式(4)中,
t1=(tv+vr(Dcrp-Dcmp1)/2)/v=t+vr(Dcrp-Dcmp1)/2v。
整理可以得到下式(5)
T 1 = ( t + v r ( D c r p - D c m p 1 ) / 2 v ) 2 + X 1 s 2 v 2 + ( t + v r ( D c r p - D c m p 1 ) / 2 v ) 2 + X 1 r 2 v 2 - - - ( 5 )
T2的计算公式可以为如下式(6)所示。
T 2 = t 2 2 + X 2 s 2 v 2 + t 2 2 + X 2 r 2 v 2 - - - ( 6 )
上式(6)中,
t2=(tv+vr(Dcrp-Dcmp2)/2)/v=t+vr(Dcrp-Dcmp2)/2v。
整理可以得到下式(7)。
T 2 = ( t + v r ( D c r p - D c m p 2 ) / 2 v ) 2 + X 2 s 2 v 2 + ( t + v r ( D c r p - D c m p 2 ) / 2 v ) 2 + X 2 r 2 v 2 - - - ( 7 )
步骤S4:提取所述记录道在所述旅行时处对应的振幅值。
对于式(2)而言,在计算记录道在所述成像点处的旅行时Tij后,可以提取在所述成像点偏移孔径范围内的共中心点道集i中记录道j在旅行时Tij所对应的样点值,获取所述样点值的振幅值,至此可以完成共中心点道集i中记录道j的偏移。
步骤S5:根据所述振幅值计算所述共中心点道集的振幅平均值,将所述振幅平均值作为所述成像点的偏移振幅。
假设Aij为共中心点道集i中记录道j的偏移振幅值,那么,可以通过如下的公式(8)计算所述共中心点道集的偏移振幅平均值Ap,可以将所述共中心点道集的偏移振幅平均值Ap作为所述成像点的偏移振幅。
A p = 1 M N Σ i = 1 M Σ j = 1 N A i j - - - ( 8 )
上式(8)中,
Ap为共中心点道集的偏移振幅平均值;
M为共中心点道集的数量;
N为记录道的数量。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场景应用所述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叠前时间偏移的理论模型。如图3所示,基准面位于X轴上,地表面的位置曲线为z=x+800,所述位置曲线的地层倾角为α=45度。CMP1、CMP2、CMP3、CMP4、以及CMP5为偏移孔径内的5个共中心点道集。成像点为crp,成像点crp与共中心点道集CMP3的位置相重合。成像点crp的地面深度为3000米,t0为成像点crp与地面的单程垂向时间,v0为成像点crp处的速度。
分别从CMP1、CMP2、CMP3、CMP4、以及CMP5中抽取一个记录道。所述CMP1、CMP2、CMP3、CMP4、以及CMP5的参数以及抽取的记录道的参数可以如下表1所示。
表1
共中心点道集x坐标 地面高程 炮点x坐标 检波点x坐标 偏移距
CMP1 x=1000 1800m x=0 x=2000 2000m
CMP2 x=3000 3800m x=2500 x=3500 1000m
CMP3 x=5000 5800m x=4700 x=5300 6000m
CMP4 x=6000 6800m x=5900 x=6100 2000m
CMP5 x=7000 7800m x=5500 x=8500 3000m
替换速度vr=3000m/s,成像点crp处的速度v0=3000m/s。那么,CMP1、CMP2、CMP3、CMP4、以及CMP5的静校正量以及单程垂向时间t0可以如下表2所示。
表2
共中心点道集的静校正量 成像点crp与地面的单程垂向时间t0
CMP1 600 1000
CMP2 1267 1000
CMP3 1867 1000
CMP4 2267 1000
CMP5 2600 1000
相应地,应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式(2),计算成像点处的旅行时,并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替换速度vr=2500m/s,成像点crp处的速度v0=3000m/s。那么,CMP1、CMP2、CMP3、CMP4、以及CMP5的静校正量以及单程垂向时间t0可以如下表4所示。
表4
共中心点道集的静校正量 成像点crp与地面的单程垂向时间t0
CMP1 720 1000
CMP2 1520 1000
CMP3 2240 1000
CMP4 2720 1000
CMP5 3120 1000
相应地,应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式(2),计算成像点处的旅行时,并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替换速度vr=2500m/s,成像点crp处的速度v0=4000m/s。那么,CMP1、CMP2、CMP3、CMP4、以及CMP5的静校正量以及单程垂向时间t0可以如下表6所示。
表6
共中心点道集的静校正量 成像点crp与地面的单程垂向时间t0
CMP1 720 750
CMP2 1520 750
CMP3 2240 750
CMP4 2720 750
CMP5 3120 750
相应地,应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式(2),计算成像点处的旅行时,并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通过以上三种计算的结果看,推导公式(2)计算的旅行时与理论计算的旅行时完全吻合。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计算成像点的旅行时精度较高。
下面通过另一个具体场景应用所述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利用某工区起伏地表的实际数据,通过现有技术中的方法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得到的剖面如图4所示。利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得到的剖面如图5所示。通过对图4和图5的对比发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处理的剖面要好于现有技术中的方法,进一步证实了本发明成像精度的准确性。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装置,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叠前时间偏移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结合附图6,装置60可以包括:获取单元61、校正单元62、第一计算单元63、提取单元64、以及第二计算单元65。其中,
获取单元61,用于从地震数据中获取成像点在偏移孔径范围内的共中心点道集;
校正单元62,用于将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道的地震数据校正至共中心点参考面;
第一计算单元63,用于根据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道的校正后的地震数据,计算所述记录道在所述成像点处的旅行时;
提取单元64,用于提取所述记录道在所述旅行时处对应的振幅值;
第二计算单元65,用于根据所述振幅值计算所述共中心点道集的振幅平均值,将所述振幅平均值作为所述成像点的偏移振幅。
由此可见,本发明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及装置的技术方案可以将地震数据校正至共中心点参考面。在共中心点参考面上,地震数据通常只进行了高频分量的校正。因此,与统一水平基准面相比,从共中心点参考面进行叠前时间偏移与地震数据的真实传播路径更加接近。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避免将地震数据校正至统一水平基准面上而带来的计算旅行路径的误差,从而可以提高叠前时间偏移的成像精度。所述方法及装置还为后续的例如时间域的地质解释、地质构造成图、深度域地质模型、初始深度域速度场、深度偏移等资料处理提供准确度可靠的成像资料。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申请可用于众多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系统环境或配置中。例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手持设备或便携式设备、平板型设备、多处理器系统、基于微处理器的系统、置顶盒、可编程的消费电子设备、网络PC、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包括以上任何系统或设备的分布式计算环境等等。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

Claims (10)

1.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地震数据中获取成像点在偏移孔径范围内的共中心点道集;
将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道的地震数据校正至共中心点参考面;
根据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道的校正后的地震数据,计算所述记录道在所述成像点处的旅行时;
提取所述记录道在所述旅行时处对应的振幅值;
根据所述振幅值计算所述共中心点道集的振幅平均值,将所述振幅平均值作为所述成像点的偏移振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道的地震数据包括:
炮点、检波点、成像点的坐标、地表高程;
成像点到共中心点参考面的单程垂直时间;
成像点处的速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所述记录道在所述成像点处的旅行时的计算公式包括下式:
T i j = ( t + v r ( D c r p - D c m p i ) / 2 v ) 2 + X i j s 2 v 2 + ( t + v r ( D c r p - D c m p i ) / 2 v ) 2 + X i j r 2 v 2
式中,
Tij为共中心点道集i中记录道j在所述成像点处的旅行时;
t为所述成像点到共中心点参考面的单程垂直时间;
v为所述成像点处的速度;
vr为替换速度;
Dcrp为成像点处共中心点参考面到统一水平基准面的静校正量;
Dcmpi为所述偏移孔径范围内共中心点道集i的静校正量;
Xijs为共中心点道集i中记录道j的炮点到所述成像点的水平距离;
Xijr为共中心点道集i中记录道j的检波点到所述成像点的水平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中每个记录道的地震数据校正至共中心点参考面的过程,包括:
将共中心点道集中每个记录道的地震数据分别与该记录道中各炮点的高频静校正量以及该记录道中各接收点的高频静校正量相叠加。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炮点的高频静校正量为该炮点到统一水平基准面的静校正量与该炮点所对应共中心点道集的单程静校正量的差值。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点的高频静校正量为该接收点到统一水平基准面的静校正量与该接收点所对应共中心点道集的单程静校正量的差值。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从地震数据中获取成像点的共中心点以及共中心点道集之前,还包括:
建立观测系统,定义所述观测系统的参数,所述参数包括:网格间距、炮线间距、最小炮检距、最大炮检距;
根据所述观测系统采集地震数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移孔径范围可以根据参与成像点的各共中心点道集的范围来确定。
9.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从地震数据中获取成像点在偏移孔径范围内的共中心点道集;
校正单元,用于将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道的地震数据校正至共中心点参考面;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共中心点道集中记录道的校正后的地震数据,计算所述记录道在所述成像点处的旅行时;
提取单元,用于提取所述记录道在所述旅行时处对应的振幅值;
第二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振幅值计算所述共中心点道集的振幅平均值,将所述振幅平均值作为所述成像点的偏移振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该记录道在所述成像点处的旅行时的计算公式包括下式:
T i j = ( t + v r ( D c r p - D c m p i ) / 2 v ) 2 + X i j s 2 v 2 + ( t + v r ( D c r p - D c m p i ) / 2 v ) 2 + X i j r 2 v 2
式中,
Tij为第i共中心点道集中第j记录道在所述成像点处的旅行时;
t为所述成像点到共中心点参考面的单程垂直时间;
v为所述成像点处的速度;
vr为替换速度;
Dcrp为成像点处共中心点参考面到统一水平基准面的静校正量;
Dcmpi为所述偏移孔径范围内第i共中心点道集的静校正量;
Xijs为第i共中心点道集中第j记录道炮点到所述成像点的水平距离;
Xijr为第i共中心点道集中第j记录道检波点到成像点的水平距离。
CN201610464042.XA 2016-06-23 2016-06-23 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60542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64042.XA CN106054252B (zh) 2016-06-23 2016-06-23 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64042.XA CN106054252B (zh) 2016-06-23 2016-06-23 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54252A true CN106054252A (zh) 2016-10-26
CN106054252B CN106054252B (zh) 2019-07-09

Family

ID=57165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64042.XA Active CN106054252B (zh) 2016-06-23 2016-06-23 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54252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05653A (zh) * 2017-08-30 2017-12-22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确定叠前偏移时间结果的方法和装置
CN107783186A (zh) * 2017-09-29 2018-03-0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近地表速度建模方法及装置
CN109581494A (zh) * 2018-10-23 2019-04-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叠前偏移方法及装置
CN111624647A (zh) * 2020-06-05 2020-09-04 中油奥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偏移距vsp射线追踪积分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79271B (en) * 2001-07-31 2004-10-27 Pgs Americas Inc True relative amplitude migration
CN101957455A (zh) * 2010-09-20 2011-01-26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三维保幅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CN101984366A (zh) * 2010-09-29 2011-03-09 北京吉星吉达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共孔径面的起伏地表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及设备
CN102914791A (zh) * 2011-08-05 2013-02-0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起伏地表地震数据处理的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CN105425290A (zh) * 2015-10-29 2016-03-2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79271B (en) * 2001-07-31 2004-10-27 Pgs Americas Inc True relative amplitude migration
CN101957455A (zh) * 2010-09-20 2011-01-26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三维保幅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CN101984366A (zh) * 2010-09-29 2011-03-09 北京吉星吉达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共孔径面的起伏地表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及设备
CN102914791A (zh) * 2011-08-05 2013-02-0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起伏地表地震数据处理的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CN105425290A (zh) * 2015-10-29 2016-03-2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IANGJIE ZHANG,ET AL.: "Amplitude-preserved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in 3D VTI media", 《EXPLORATION GEOPHYSICS》 *
张宝君等: "高频地表校正和起伏地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的应用—以普光气田双复杂地区为例",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
朱海波等: "起伏地表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流程及其应用研究", 《石油物探》 *
黄翠叶等: "共孔径面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伊通复杂山前带成像中的应用", 《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05653A (zh) * 2017-08-30 2017-12-22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确定叠前偏移时间结果的方法和装置
CN107505653B (zh) * 2017-08-30 2019-07-05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确定叠前偏移时间结果的方法和装置
CN107783186A (zh) * 2017-09-29 2018-03-0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近地表速度建模方法及装置
CN107783186B (zh) * 2017-09-29 2019-09-1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近地表速度建模方法及装置
CN109581494A (zh) * 2018-10-23 2019-04-0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叠前偏移方法及装置
CN111624647A (zh) * 2020-06-05 2020-09-04 中油奥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偏移距vsp射线追踪积分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和装置
CN111624647B (zh) * 2020-06-05 2022-06-24 中油奥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偏移距vsp射线追踪积分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54252B (zh) 2019-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65298B (zh) 一种确定近地表速度模型的方法及装置
CN104375188B (zh) 一种地震波透射衰减补偿方法及装置
CN108369289A (zh) 使用全波场反演点扩展函数分析设计地球物理勘测的方法
CN107817523B (zh) 绕射波偏移速度的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02841375A (zh) 一种复杂条件下基于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的层析速度反演方法
CN106054252B (zh) 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及装置
CN108363101A (zh) 一种斜井井间地震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
CN104199103B (zh) 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及装置
CN103995288A (zh) 一种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及装置
CN108415073B (zh) 角度域逆散射偏移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03210323B (zh) 处理地震数据的系统和方法
CN105093319A (zh) 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的地面微地震静校正方法
CN104181593B (zh) 一种三维无射线追踪回折波层析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04391319A (zh) 一种地震资料采集系统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6772593A (zh) 绕射波的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02692651A (zh) 速度空变的初至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CN105353406B (zh) 一种生成角道集的方法和装置
CN102798888B (zh) 一种利用非零井源距数据计算纵横波速度比的方法
CN104597485A (zh) 一种微小断层检测方法及断层检测装置
CN106257309A (zh) 叠后地震数据体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5425290B (zh) 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及装置
CN107422375B (zh) 海底节点的共反射点道集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7991705B (zh) 基于二维统计特征的测井曲线校正方法和装置
CN106501851A (zh) 一种地震属性优化方法及装置
US10761228B2 (en) Method to calculate acquisition illumin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