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52182B - 一种微通道热泵回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通道热泵回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52182B
CN106052182B CN201610543715.0A CN201610543715A CN106052182B CN 106052182 B CN106052182 B CN 106052182B CN 201610543715 A CN201610543715 A CN 201610543715A CN 106052182 B CN106052182 B CN 1060521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micro
heat exchanger
way valve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4371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52182A (zh
Inventor
张忠斌
黄毅
黄虎
蒋赟昱
王明皓
张家燕
吉根林
吴琦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 Tong Clothing Consult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Zhong Tong Clothing Consult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 Tong Clothing Consult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Zhong Tong Clothing Consult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54371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5218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52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21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521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21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6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of fluid flow rever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7Capillary tub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通道热泵回路,包括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一微通道换热器(含长笛型分液管)、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第一旁通管、第一三通阀、第二四通阀、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第二旁通管、第二三通阀、气液分离装置、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第二微通道换热器(含长笛型分液管),其中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微通道蒸发器时前置一个气液分离装置,使得进入微通道蒸发器内的制冷剂保证液态,有利于微通道蒸发器均匀分液,保证制冷回路的制冷效果,提高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微通道热泵回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热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通道热泵回路。
背景技术
目前微通道换热器广泛的应用于汽车空调、商用空调、机房空调等领域,主要是作为冷凝器使用,传统的微通道换热器作为热泵系统蒸发器使用时,由于制冷剂在各扁管微通道中气液两相制冷剂密度不同,导致分配的很不均匀,“干蒸”和“供液过多”现象在换热器各扁管微通道间非常普遍,而制冷剂分配的不均匀性对系统的性能影响是非常大的,使得系统的效率大大降低。
传统的微通道热泵回路,在微通道蒸发器前设置气液分离装置,气液分离装置制冷剂液态出口与微通道蒸发器入口连接,气液分离装置制冷剂气态出口与压缩机之间相连旁通阀。此制冷回路旁通阀打开时,微通道蒸发器入口处只有液态制冷剂。
传统的微通道热泵回路,在微通道蒸发器前设置气液分离装置,在气液分离装置制冷剂气态出口和压缩机制冷剂入口之间连接旁通阀,保证微通道蒸发器入口只有液态制冷剂;另外在微通道蒸发器主管两端安装开口部件,开口部件与气液分离装置侧部入口之间连着开口阀,用于解决制冷剂分液不均并降低压降,提高系统制冷效果。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可以有利于微通道蒸发器制冷剂分液均匀且提高蒸发器换热率的微通道热泵回路。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微通道热泵回路,包括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一微通道换热器、第一风机、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第一三通阀、第二四通阀、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第二三通阀、气液分离装置、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第二微通道换热器、第一旁通管、第二旁通管和第二风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第一四通阀,第一四通阀的另外三个端口分别连接第一微通道换热器、第二微通道换热器和压缩机的进气口,第一微通道换热器与并联的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和第一旁通管的一端同时连接,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和第一旁通管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三通阀,并通过第一三通阀连接第二四通阀,第二四通阀的另外三个端口分别与气液分离装置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口和液态制冷剂出口、并联的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和第二旁通管的一端连接,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和第二旁通管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三通阀,并通过第二三通阀与第二微通道换热器一端连接,第二微通道换热器另一端与第一四通阀连接,所述气液分离装置的气态制冷剂出口通过连接的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与压缩机进气口连接。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所述热泵回路作为制冷回路时,第一旁通管断开,压缩机排气口、第一四通阀、第一微通道换热器、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第一三通阀、第二四通阀、气液分离装置、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压缩机进气口依次连通,同时,第二四通阀的另一个端口、第二三通阀、第二微通道换热器也依次连通,与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并联的第二旁通管也开启,连通第二四通阀和第二三通阀;
所述第一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微通道冷凝器使用,第二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所述第一四通阀阀口二与压缩机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一四通阀的制冷剂从第一四通阀阀口一流出至第一微通道换热器;第一四通阀阀口三与第二微通道换热器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一四通阀的制冷剂从第一四通阀阀口四流出,随后流入到压缩机;
所述第一三通阀阀口一与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一三通阀的制冷剂从第一三通阀阀口二流出,随后流入到第二四通阀阀口四;第一三通阀阀口三与第一旁通管底端连通;在所述制冷回路中,第一三通阀阀口一和第一三通阀阀口二打开,第一三通阀阀口三关闭;
所述第二四通阀阀口四与第一三通阀阀口二连通,流入第二四通阀的制冷剂从第二四通阀阀口一流出至气液分离装置;第二四通阀阀口三与气液分离装置液态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二四通阀的制冷剂从第二四通阀阀口二流出,随后流入到第二旁通管;
所述第二三通阀阀口三与第二旁通管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二三通阀的制冷剂从第二三通阀阀口二流出,随后流入到第二微通道换热器;第二三通阀阀口一与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底端连通;在所述制冷回路中,第二三通阀阀口三和第二三通阀阀口二打开,第二三通阀阀口一关闭。
进一步的,本发明中,所述热泵回路作为制热回路时,第二旁通管断开,压缩机排气口、第一四通阀、第二微通道换热器、第二三通阀、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第二四通阀、气液分离装置、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压缩机进气口依次连通,同时,第二四通阀的另一个端口、第一三通阀、第一微通道换热器也依次连通,与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并联的第一旁通管也开启,连通第一微通道换热器和第一三通阀;
所述第一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第二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微通道冷凝器使用;所述气液分离装置的液态出口通过第二四通阀、第一三通阀和第一旁通管连接第一微通道换热器的入口,气液分离装置的气态出口连接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的入口,所述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的出口与压缩机的制冷剂入口连通。
所述第一四通阀阀口二与压缩机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一四通阀的制冷剂从第一四通阀阀口三流出至第二微通道换热器;第一四通阀阀口一与第一微通道换热器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一四通阀的制冷剂从第一四通阀阀口四流出,随后流入到压缩机;
所述第二三通阀阀口二与第二微通道换热器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二三通阀的制冷剂从第二三通阀阀口一流出,随后流入到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第二三通阀阀口三与第二旁通管底端连通;在所述制热回路中,第二三通阀阀口一和第二三通阀阀口二打开,第二三通阀阀口三关闭;
所述第二四通阀阀口二与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的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二四通阀的制冷剂从第二四通阀阀口一流出至气液分离装置;第二四通阀阀口三与气液分离装置液态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二四通阀的制冷剂从第二四通阀阀口四流出,随后流入到第一三通阀阀口二;
所述第一三通阀阀口二与第二四通阀阀口四连通,流入第一三通阀的制冷剂从第一三通阀阀口三流出,随后流入到第一旁通管;第一三通阀阀口一与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底端连通;在所述制热回路中,第一三通阀阀口二和第一三通阀阀口三打开,第一三通阀阀口一关闭。
进一步的,本发明热泵回路中,所述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与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的毛细管缠绕圈数相同,所述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与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的毛细管缠绕圈数之比为5:1~10:1。
本发明装置包括压缩机、第一四通阀、第一微通道换热器(含长笛型分液管)、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第一旁通管、第一三通阀、第二四通阀、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第二旁通管、第二三通阀、气液分离装置、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第二微通道换热器(含长笛型分液管),其中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微通道蒸发器时前置一个气液分离装置,使得进入微通道蒸发器内的制冷剂保证液态,有利于微通道蒸发器均匀分液,保证热泵回路的换热效果,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的,本发明热泵回路中,气液分离装置在离顶端1/6~1/8处通过管路与第二四通阀相连接,所述管路插入气液分离装置水平宽度的1/4~1/3处,并与气液分离装置中设置的U型管连接,所述U型管的直径为气液分离装置水平宽度的1/2,且出口位于回路稳态后气液分离装置中的液面以下;气液分离装置在离顶端7/8~9/10处通过管路与第二四通阀相连,所述管路插入气液分离装置水平宽度的1/5~1/4处;气液分离装置在顶部的正中间通过管路与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相连,所述管路水平插入气液分离装置垂直高度的1/10~1/12处。
本发明通过在热泵回路中的微通道蒸发器前设置一进两出的气液分离装置。气液分离装置将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液态制冷剂进入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气态制冷剂从上端出口进入到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后与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出来的气态制冷剂均进入压缩机,保证纯气态制冷剂随后进入压缩机,开始进行下一次循环。高压液态制冷剂进入毛细管节流装置,通过毛细管节流后变成低压气液混合状态制冷剂进入气液分离装置。针对现有的蒸发热泵回路,微通道蒸发器内制冷剂的状态是气液两相的状态,气态制冷剂既占据较大的空间,换热效果又较差,于此进行改进。在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入口前置气液分离装置,致使侧部出来的液态制冷剂进入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有利于换热器均匀分液。
在本发明热泵回路中,为了使气液分离装置分离出来的气态制冷剂与在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内因流动因沿程及局部阻力导致压力下降的换热器出口处制冷剂压力平衡,气液分离装置气态制冷剂管路上设置了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不仅可以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调节气态制冷剂的流量。从气液分离装置顶部管道流出的气态制冷剂先随热泵回路装置流入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再流入压缩机。
进一步的,本发明热泵回路中,针对现有的蒸发热泵回路,微通道蒸发器的进液主管所连接的微通道分液不均,使得换热效果降低,于此进行改进,当第一微通道换热器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时,在第一微通道换热器与并联的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和第一旁通管的一端相连的主管上设置有第一长笛型分液管,第二微通道换热器与第二三通阀相连的主管上设置有第二长笛型分液管。
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所述长笛型分液管的长度为400~450mm,直径为5~10mm,孔数为40~50,孔直径为4~5mm。长笛型的分液管,通过内外两层套管式静压结构,更加有利于液态制冷剂在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液歧管中均匀分液。
有益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相比于现有的微通道热泵回路,本发明的热泵回路中,在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之前布置了一个气液分离装置。该气液分离装置将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气态制冷剂导出至压缩机,而液态制冷剂进入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液态制冷剂比起气液两相制冷剂在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的分液歧管中的流动分配过程,将更有利于微通道换热器均匀分液。究其原因,气液两相制冷剂由于气态的比容小于液态,气态制冷剂快速上浮,将堵住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入口,大大降低分液效果。
相比于现有的微通道热泵回路,本发明的热泵回路中,在气液分离装置和压缩机的连接管道上设置了毛细管,而非采用开口部件(比如开口阀)等。毛细管更大的降压作用可以确保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中的气态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装置进入压缩机,而不是主动诱发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液态主动闪发成为气态,经由气液分离装置进入压缩机。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中的液态要进入蒸发器进行蒸发换热获得冷量才是正道,而不是主动闪发,主动进入压缩机。
相比于现有的微通道热泵回路,本发明的热泵回路中,在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时的进液主管上加用长笛型分液管,长笛型的分液管,通过内外两层套管式静压结构,更加有利于液态制冷剂在微通道蒸发器的分液歧管中均匀分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系统循环原理图;
图2是微通道换热器剖视图;
图3是气液分离装置细节图;
图4是微通道换热器分液端头细节图;
图5是系统循环压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中有:1-压缩机;2-第一四通阀;第一四通阀阀口一2a;第一四通阀阀口二2b;第一四通阀阀口三2c;第一四通阀阀口四2d;3-第一微通道换热器;4-第一风机;5-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6-第一三通阀;第一三通阀阀口一6a;第一三通阀阀口二6b;第一三通阀阀口三6c;7-第二四通阀;第二四通阀阀口一7a;第二四通阀阀口二7b;第二四通阀阀口三7c;第二四通阀阀口四7d;8-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9-第二三通阀;第二三通阀阀口一9a;第二三通阀阀口二9b;第二三通阀阀口三9c;10-气液分离装置;11-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2-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3-第一旁通管;14-第二旁通管;15-第二风机;31-第一长笛型分液管;121-第二长笛型分液管。
本发明的系统循环原理图如图1所示,作为制冷回路时: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1中,压缩至高压气态形式流出,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中进行冷凝换热,制冷剂由高压气态变成高压液态;高压液态制冷剂进入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经过节流降压由液态变成气液混合状态,流过第一三通阀6和第二四通阀7后流入气液分离装置10,之后制冷剂分成两路:其中一路是由气液分离装置10侧端出来的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二四通阀7、第二旁通管14和第二三通阀9进入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经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换热蒸发后通过第一四通阀2进入压缩机1;另外一路由气液分离装置10顶部出来的气态制冷剂经过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节流降压后回到压缩机1,进行下一次循环。
作为制热回路时: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1中,压缩至高压气态形式流出,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入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中进行冷凝换热,制冷剂由高压气态变成高压液态;高压液态制冷剂流过第二三通阀9后进入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8,经过节流降压由液态变成气液混合状态,流过第二四通阀7流入气液分离装置10,之后制冷剂分成两路:其中一路是由气液分离装置10侧端出来的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二四通阀7、第一三通阀6和第一旁通管13进入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经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换热蒸发后通过第一四通阀2进入压缩机1;另外一路由气液分离装置10顶部出来的气态制冷剂经过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节流降压后回到压缩机1,进行下一次循环。
本发明的热泵回路中,在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和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回路之前布置了气液分离装置10。气液分离装置10将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气态制冷剂导出至压缩机1,而液态制冷剂进入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液态制冷剂比起气液两相制冷剂在微通道蒸发器的分液歧管中的流动分配过程,将更有利于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均匀分液。
本发明的热泵回路中,在气液分离装置10和压缩机1的连接管道上设置了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而非采用开口部件(比如开口阀)等。毛细管更大的降压作用可以确保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中的气态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装置10进入压缩机1,而不是主动诱发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液态主动闪发成为气态,经由气液分离装置10进入压缩机1。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中的液态要进入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进行蒸发换热获得冷量才是正道,而不是主动闪发,主动进入压缩机1。
本发明的热泵回路中,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时,在换热器的进液主管上加用第一长笛型分液管31和第二长笛型分液管121,第一长笛型分液管31和第二长笛型分液管121,通过内外两层套管式静压结构,更加有利于液态制冷剂在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的分液歧管中均匀分液。
通常,东北寒冷地区冬季室外温度过低(-10℃以下)。在较低温度工况下,常规设计的冷凝器无法正常工作,制冷剂流动状态不理想,压缩机1无法正常运行,从而导致制冷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因此,东北寒冷地区此制冷回路运行必须重点考虑季节因素,设备主要用于夏季制冷运行,过渡季节的设备运行需要在室外环境温度25℃以上进行工作。
通常,广东热带地区夏季室外环境温度过高(43℃以上)。在较高环境温度工况下,常规设计的冷凝器无法正常工作,制冷剂流动状态不够理想,压缩机1排气温度过高无法正常运行,从而导致制冷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为了满足制冷系统正常使用,需要优化冷凝器的设计、增加喷液冷却部件等,确保该制冷系统在需要制冷的季节安全稳定运行。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与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毛细管缠绕卷数之比为5:1,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压降略大于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各自保证制冷剂的压力达到制冷回路要求。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与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毛细管缠绕卷数之比为7:1,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压降近为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的7倍,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压降较小,有利于平衡从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和从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流出的制冷剂之间的压力。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与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毛细管缠绕卷数之比为10:1,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的压降近为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的10倍,充分将即将进入气液分离装置10的制冷剂压力降低,更有利于制冷剂在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蒸发。
图2所示的是本发明的微通道换热器剖面图,制冷剂从带有长笛型分液管的主管流入,通过微通道与外界进行换热,随后流入到另一端的主管,即完成了在微通道换热器中的蒸发或冷凝过程。
图3所示的是本发明的气液分离装置10细节图,气液分离装置10在离顶端1/6~1/8处通过右侧管路与第二四通阀7相连接,所述管路插入气液分离装置10水平宽度的1/4~1/3处,并与气液分离装置10中设置的U型管连接,所述U型管的直径为气液分离装置10水平宽度的1/2,且出口位于回路稳态后气液分离装置10的液面以下;气液分离装置10在离顶端7/8~9/10处通过左侧管路与第二四通阀7相连,所述管路插入气液分离装置10水平宽度的1/5~1/4处;气液分离装置10在顶部的正中间通过管路与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相连,所述管路水平插入气液分离装置10垂直高度的1/10~1/12处。气液分离装置10将节流后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的气态制冷剂导出至压缩机1,而液态制冷剂进入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液态制冷剂比起气液两相制冷剂在微通道蒸发器的分液歧管中的流动分配过程,将更有利于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均匀分液。
图4所示的是本发明的微通道换热器分液端头细节图,此分液端头内含有长笛型分液管。长笛型分液管的长度为400~450mm,直径为5~10mm,孔数为40~50,孔直径为4~5mm。长笛型分液管通过内外两层套管式静压结构,更加有利于液态制冷剂在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的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或者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的分液歧管中均匀分液。
图5所示的是本发明的循环系统在logP-h图上的循环过程,图5中数字标号均是针对制冷剂的状态而言,作为制冷回路时,其中,状态点1表示制冷剂处于过热状态,防止制冷剂在压缩机内产生液击现象;状态点2为经过压缩机1的压缩后,制冷剂的状态为高压气态;通过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制冷剂的状态变为状态点3,状态为高压液态,进入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后由液态点3变为状态点4的气液混合状态,经由气液分离装置10后,由气液分离装置10侧端出来的制冷剂呈状态点5的液态,此部分制冷剂进入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经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换热蒸发后,变成状态点6,通过第一四通阀2进入压缩机1;而由气液分离装置10顶部出来的气态制冷剂经过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节流降压后与状态点6的制冷剂汇合后变成状态点1,进入压缩机1,完成整个循环。
作为制热回路时,其中,状态点1表示制冷剂处于过热状态,防止制冷剂在压缩机内产生液击现象;状态点2为经过压缩机1的压缩后,制冷剂的状态为高压气态;通过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制冷剂的状态变为状态点3,状态为高压液态,进入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8后由液态点3变为状态点4的气液混合状态,经由气液分离装置10后,由气液分离装置10侧端出来的制冷剂呈状态点5的液态,此部分制冷剂进入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经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换热蒸发后,变成状态点6,通过第一四通阀2进入压缩机1;而由气液分离装置10顶部出来的气态制冷剂经过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节流降压后与状态点6的制冷剂汇合后变成状态点1,进入压缩机1,完成整个循环。
以上仅是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介绍说明,用以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只要是相关技术人员对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或改进,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

Claims (1)

1.一种微通道热泵回路,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1)、第一四通阀(2)、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第一三通阀(6)、第二四通阀(7)、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8)、第二三通阀(9)、气液分离装置(10)、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第一旁通管(13)、第二旁通管(14);所述压缩机(1)的排气口连接第一四通阀(2),第一四通阀(2)的另外三个端口分别连接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和压缩机(1)的进气口,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与并联的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和第一旁通管(13)的一端同时连接,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和第一旁通管(1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三通阀(6),并通过第一三通阀(6)连接第二四通阀(7),第二四通阀(7)的另外三个端口分别与气液分离装置(10)的气液两相制冷剂进口和液态制冷剂出口、并联的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8)和第二旁通管(14)的一端连接,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8)和第二旁通管(14)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三通阀(9),并通过第二三通阀(9)与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一端连接,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另一端与第一四通阀(2)连接,所述气液分离装置(10)的气态制冷剂出口通过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与压缩机(1)进气口连接;
所述热泵回路作为制冷回路时,第一旁通管(13)断开,压缩机(1)排气口、第一四通阀(2)、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第一三通阀(6)、第二四通阀(7)、气液分离装置(10)、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压缩机(1)进气口依次连通,同时,第二四通阀(7)的另一个端口、第二三通阀(9)、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也依次连通,与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8)并联的第二旁通管(14)也开启,连通第二四通阀(7)和第二三通阀(9);
所述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作为微通道冷凝器使用,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
第一四通阀阀口二(2b)与压缩机(1)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一四通阀(2)的制冷剂从第一四通阀阀口一(2a)流出至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第一四通阀阀口三(2c)与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一四通阀(2)的制冷剂从第一四通阀阀口四(2d)流出,随后流入到压缩机(1);
第一三通阀阀口一(6a)与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一三通阀(6)的制冷剂从第一三通阀阀口二(6b)流出,随后流入到第二四通阀阀口四(7d);第一三通阀阀口三(6c)与第一旁通管(13)底端连通;在所述制冷回路中,第一三通阀阀口一(6a)和第一三通阀阀口二(6b)打开,第一三通阀阀口三(6c)关闭;
第二四通阀阀口四(7d)与第一三通阀阀口二(6b)连通,流入第二四通阀(7)的制冷剂从第二四通阀阀口一(7a)流出至气液分离装置(10);第二四通阀阀口三(7c)与气液分离装置(10)液态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二四通阀(7)的制冷剂从第二四通阀阀口二(7b)流出,随后流入到第二旁通管(14);
第二三通阀阀口三(9c)与第二旁通管(14)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二三通阀(9)的制冷剂从第二三通阀阀口二(9b)流出,随后流入到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第二三通阀阀口一(9a)与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8)底端连通;在所述制冷回路中,第二三通阀阀口三(9c)和第二三通阀阀口二(9b)打开,第二三通阀阀口一(9a)关闭;
所述热泵回路作为制热回路时,第二旁通管(14)断开,压缩机(1)排气口、第一四通阀(2)、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第二三通阀(9)、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8)、第二四通阀(7)、气液分离装置(10)、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压缩机(1)进气口依次连通,同时,第二四通阀(7)的另一个端口、第一三通阀(6)、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也依次连通,与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并联的第一旁通管(13)也开启,连通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和第一三通阀(6);
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作为微通道蒸发器使用,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作为微通道冷凝器使用;
第一四通阀阀口二(2b)与压缩机(1)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一四通阀(2)的制冷剂从第一四通阀阀口三(2c)流出至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第一四通阀阀口一(2a)与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一四通阀(2)的制冷剂从第一四通阀阀口四(2d)流出,随后流入到压缩机(1);
第二三通阀阀口二(9b)与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二三通阀(9)的制冷剂从第二三通阀阀口一(9a)流出,随后流入到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8);第二三通阀阀口三(9c)与第二旁通管(14)底端连通;在所述制热回路中,第二三通阀阀口一(9a)和第二三通阀阀口二(9b)打开,第二三通阀阀口三(9c)关闭;
第二四通阀阀口二(7b)与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8)的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二四通阀(7)的制冷剂从第二四通阀阀口一(7a)流出至气液分离装置(10);第二四通阀阀口三(7c)与气液分离装置(10)液态制冷剂出口连通,流入第二四通阀(7)的制冷剂从第二四通阀阀口四(7d)流出,随后流入到第一三通阀阀口二(6b);
第一三通阀阀口二(6b)与第二四通阀阀口四(7d)连通,流入第一三通阀(6)的制冷剂从第一三通阀阀口三(6c)流出,随后流入到第一旁通管(13);第一三通阀阀口一(6a)与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底端连通;在所述制热回路中,第一三通阀阀口二(6b)和第一三通阀阀口三(6c)打开,第一三通阀阀口一(6a)关闭;
所述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与第二毛细管节流装置(8)的毛细管缠绕圈数相同,所述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与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的毛细管缠绕圈数之比为5:1~10:1;
所述气液分离装置(10)在离顶端1/6~1/8处通过第一管路与第二四通阀(7)相连接,所述第一管路插入气液分离装置(10)水平宽度的1/4~1/3处,并与气液分离装置(10)中设置的U型管连接,所述U型管的直径为气液分离装置(10)水平宽度的1/2,且出口位于回路稳态后气液分离装置(10)中的液面以下;
气液分离装置(10)在离顶端7/8~9/10处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二四通阀(7)相连,所述第二管路插入气液分离装置(10)水平宽度的1/5~1/4处;
气液分离装置(10)在顶部的正中间通过第三管路与第三毛细管节流装置(11)相连,所述第三管路插入气液分离装置(10)垂直高度的1/10~1/12处;
所述第一微通道换热器(3)与并联的第一毛细管节流装置(5)和第一旁通管(13)的一端相连的主管上设置有第一长笛型分液管(31);所述第二微通道换热器(12)与第二三通阀(9)相连的主管上设置有第二长笛型分液管(121);
所述第一长笛型分液管(31)和第二长笛型分液管(121)的长度为400~450mm,直径为5~10mm,孔数为40~50,孔直径为4~5mm。
CN201610543715.0A 2016-07-11 2016-07-11 一种微通道热泵回路 Active CN1060521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43715.0A CN106052182B (zh) 2016-07-11 2016-07-11 一种微通道热泵回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43715.0A CN106052182B (zh) 2016-07-11 2016-07-11 一种微通道热泵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52182A CN106052182A (zh) 2016-10-26
CN106052182B true CN106052182B (zh) 2019-03-29

Family

ID=57186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43715.0A Active CN106052182B (zh) 2016-07-11 2016-07-11 一种微通道热泵回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521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86513B2 (en) 2021-02-23 2023-06-27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Flash gas bypas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n HVAC system
CN115388584B (zh) * 2022-10-24 2023-01-17 冰轮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供液装置及具有其的复叠制冷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9659A (zh) * 2009-01-05 2010-07-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型空调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67686B2 (ja) * 1988-11-18 1996-12-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9659A (zh) * 2009-01-05 2010-07-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泵型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52182A (zh) 2016-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581751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17817549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04359246B (zh) 涡流分离液体与喷射器引射的co2双温制冷系统
CN201387176Y (zh) 低温增焓型空调器或热泵热水器
CN107366621A (zh) 带有三级补气的滚动转子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CN108444122A (zh) 空调系统
CN106052182B (zh) 一种微通道热泵回路
CN107120859A (zh) 一种冰箱制冷循环系统
CN103940135B (zh) 制冷装置
CN104019573B (zh) 空调器
CN103968477B (zh) 空调器
CN106123387B (zh) 一种蒸发前置气液分离装置的微通道热泵回路
CN109386980A (zh) 一种冷热能量利用系统
CN103968455B (zh) 空调器
CN106123414A (zh) 一种数据中心用蒸发前置气液分离装置的微通道机房空调
CN202747706U (zh) 制冷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09355524U (zh) 一种冷热能量利用系统
CN106403412A (zh) 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和制冷设备
CN205448417U (zh) 换热系统
CN209085108U (zh) 一种混合工质双温循环系统
CN110030761A (zh) 一种减小蒸发器入口制冷剂干度的制冷系统
CN208720416U (zh) 复叠式冷暖机组
CN203385250U (zh) 分配头带有节流口的风冷管道式空调机组
CN206160578U (zh) 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和制冷设备
CN106152581A (zh) 一种微通道制冷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10000 No. 58 East Street, Nanxi River, Jianye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Applicant after: Zhong Tong clothing consult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pplicant after: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210000 No. 58 East Street, Nanxi River, Jianye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Applicant before: Jiangsu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 Planning and Designing Institute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