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34085A - 一种负荷分担方法、传输设备及级联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负荷分担方法、传输设备及级联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34085A
CN106034085A CN201510122779.9A CN201510122779A CN106034085A CN 106034085 A CN106034085 A CN 106034085A CN 201510122779 A CN201510122779 A CN 201510122779A CN 106034085 A CN106034085 A CN 1060340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ring
transmission equipment
parameter
link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227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正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12277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34085A/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83107 priority patent/WO2016145752A1/zh
Publication of CN1060340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40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21Monitoring or handling of messages
    • H04L51/214Monitoring or handling of messages using selective forwar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负荷分担方法、传输设备及级联设备,该方法包括:传输设备根据其在级联设备中的级别信息,设置分担算法的修正参数;传输设备根据分担算法计算所接收到的流量报文的分担链路标识;传输设备将各流量报文通过对应的分担链路传输。通过本发明的实施,在分担算法内引入修正参数,传输设备在工作时根据其在级联设备内的级别信息来设置修正参数,不同的修正参数使得不同级别的传输设备所使用的分担算法不同,避免了现有级联设备中所有传输设备分担算法相同的情况的出现,进而就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级联设备中非第一级传输设备负荷分担效果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负荷分担方法、传输设备及级联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网络的数据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荷分担方法、传输设备及级联设备。
背景技术
在有线通讯领域,尤其在承载网中,为了提高业务流量的可靠性和提高传输带宽,传输设备(路由器或者交换机等)间的链路经常使用负荷分担的方式(下文称为分担链路),同时需要合适的负荷分担方案来最大可能提高分担链路带宽利用率和减小负荷分担误差;常见的负荷分担方案可分为逐包和逐流两大类;逐包方式通过算法实现在负荷分担链路上的均匀分布,效果一般比较好,但无法保证流量在各分担链路上的保序,所以实际组网环境中多数使用逐流方式。
逐流方式通过各设备特定算法来实现对于特定流量走特定分担链路,分担算法一般基于报文内部的关键字段(如目的IP,源IP,目的端口,源端口,协议字段,优先级)或者流标识或者报文其他内容,对于同种设备,由于其分担算法的固定性,同类型的不同设备上,对同一流量报文,通过分担算法获得的选路值完全相同。
在规模较大或者应用复杂的特殊场景,需要同类型设备级联形成级联设备,级联设备间同时存在负荷分担的情况下,报文在第一级设备上经过第一次逐流选路后,到次级设备商逐流效果会很差;具体的,如图1所示的通信网络中的级联设备的连接示意图,传输设备a、传输设备b、传输设备c为同类型的传输设备,假设流量的样本变化足够大、分担算法为f(x)=xmodC(x为流量报文的源IP,C为分担链路数量)时,具体计算结果如下表1所示,由表1可知,流量报文在传输设备a做第一次负荷分担时,可以均匀分担到a1、a2、a3、a4四条分担链路上;当a1,a2的流量报文(源IP为XX.0、XX.1)到达传输设备b时,由于分担算法相同,同样只能选到b1和b2两条,b3和b4两条链路得不到利用;同样,当a3,a4的流量到达R3时,可能只能选到c3和c4两条链路,c1和c2两条链路得不到利用;即现有技术中,级联设备非第一级传输设备的负荷分担效果会很差。
表1
源IP XmodC 传输设备a 传输设备b 传输设备c
192.168.1.0 0 a1 b1 无对应报文
192.168.1.1 1 a2 b2 无对应报文
192.168.1.2 2 a3 无对应报文 c3
192.168.1.3 3 a4 无对应报文 c4
…… …… …… …… ……
192.168.1.252 0 a1 b1 无对应报文
192.168.1.253 1 a2 b2 无对应报文
192.168.1.254 2 a3 无对应报文 c3
192.168.1.255 3 a4 无对应报文 c4
针对上述多级负荷分担的流量均衡效果差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解决现有级联设备中非第一级传输设备负荷分担效果差的负荷分担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负荷分担方法、传输设备及级联设备,以解决现有级联设备中非第一级传输设备负荷分担效果差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通信网络中级联设备的负荷分担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级联设备包括多个不同级别的传输设备,负荷分担方法包括:传输设备根据其在级联设备中的级别信息,设置分担算法的修正参数;传输设备根据分担算法计算所接收到的流量报文的分担链路标识;传输设备将各流量报文通过对应的分担链路传输。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设备根据其在级联设备中的级别信息,设置分担算法的修正参数包括:当级联设备的级别信息为第一级设备时,设置修正参数无效;当级联设备的级别信息为非第一级设备时,设置修正参数有效。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在当级联设备的级别信息为非第一级设备时,设置修正参数有效之后,还包括:传输设备根据其分担链路的数量设置修正参数的参数值。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设备根据其分担链路的数量设置修正参数的参数值包括:传输设备确定分担链路的数量,将其减1后转换为二进制,将转换得到的二进制数值的位数作为修正参数的参数值。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设备确定分担链路的数量包括:当传输设备的所有分担链路为等带宽分担链路时,数量为其所有等带宽分担链路的总数;当传输设备的所有分担链路包括非等带宽分担链路时,数量为其所有分担链路的总带宽除以基本带宽得到的数值,基本带宽为单位带宽值或者各分担链路带宽值的最大公约数。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还包括:传输设备根据接收流量报文的端口信息设置分担算法的选路参数。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分担算法g(x)为:g(x)=【f(x)+f(x>>A)+B】modC,其中,x为流量报文的特征参数,C为传输设备确定分担链路的数量,A为将其C-1进行二进制转换得到的二进制数值的位数,x>>A为将X右移A个位置得到的参数,B为传输设备根据接收流量报文的端口信息计算得到的选路参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通信网络中级联设备的传输设备,在一个实施例中,其包括:设置模块,用于根据传输设备在级联设备中的级别信息,设置分担算法的修正参数;计算模块,用于根据分担算法计算所接收到的流量报文的分担链路标识;传输模块,用于将各流量报文通过对应的分担链路传输。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的设置模块具体用于:当级联设备的级别信息为第一级设备时,设置修正参数无效;当级联设备的级别信息为非第一级设备时,设置修正参数有效。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的设置模块在设置修正参数有效之后,还用于根据其分担链路的数量设置修正参数的参数值。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的设置模块具体用于确定分担链路的数量,将其减1后转换为二进制,将转换得到的二进制数值的位数作为修正参数的参数值。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的设置模块具体用于当传输设备的所有分担链路为等带宽分担链路时,数量为其所有等带宽分担链路的总数;当传输设备的所有分担链路包括非等带宽分担链路时,数量为其所有分担链路的总带宽除以基本带宽得到的数值,基本带宽为单位带宽值或者各分担链路带宽值的最大公约数。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的设置模块还用于根据接收流量报文的端口信息设置分担算法的选路参数。
进一步的,上述实施例中分担算法g(x)为:g(x)=【f(x)+f(x>>A)+B】modC,其中,x为流量报文的特征参数,C为传输设备确定分担链路的数量,A为将其C-1进行二进制转换得到的二进制数值的位数,x>>A为将X右移A个位置得到的参数,B为传输设备根据接收流量报文的端口信息计算得到的选路参数。
本发明也提供了一种通信网络中的级联设备,其由本发明提供的传输设备级联形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负荷分担方法,通过在分担算法内引入修正参数,传输设备在工作时根据其在级联设备内的级别信息来设置修正参数,不同的修正参数使得不同级别的传输设备所使用的分担算法不同,避免了现有级联设备中所有传输设备分担算法相同的情况的出现,进而就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级联设备中非第一级传输设备负荷分担效果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通信网络中级联设备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负荷分担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的方式对本发明做出进一步的诠释说明。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级联设备是由采用相同类型(或者采用相同分担算法、且具备相同数目的实体分担链路)的传输设备(路由器或者交换机等传输设备)级联形成的。
第一实施例: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由图2可知,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传输设备2包括:
设置模块21,用于根据传输设备在级联设备中的级别信息,设置分担算法的修正参数;
计算模块22,用于根据分担算法计算所接收到的流量报文的分担链路标识;
传输模块23,用于将各流量报文通过对应的分担链路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设置模块21具体用于:当级联设备的级别信息为第一级设备时,设置修正参数无效;当级联设备的级别信息为非第一级设备时,设置修正参数有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设置模块21在设置修正参数有效之后,还用于根据其分担链路的数量设置修正参数的参数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设置模块21具体用于确定分担链路的数量,将其减1后转换为二进制,将转换得到的二进制数值的位数作为修正参数的参数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设置模块21具体用于当传输设备的所有分担链路为等带宽分担链路时,数量为其所有等带宽分担链路的总数;当传输设备的所有分担链路包括非等带宽分担链路时,数量为其所有分担链路的总带宽除以基本带宽得到的数值,基本带宽为单位带宽值或者各分担链路带宽值的最大公约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设置模块21还用于根据接收流量报文的端口信息设置分担算法的选路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分担算法g(x)为:g(x)=【f(x)+f(x>>A)+B】modC,其中,x为流量报文的特征参数,C为传输设备确定分担链路的数量,A为将其C-1进行二进制转换得到的二进制数值的位数,x>>A为将X右移A个位置得到的参数,B为传输设备根据接收流量报文的端口信息计算得到的选路参数。
本发明也提供了一种通信网络中的级联设备,其由本发明提供的传输设备级联形成。
第二实施例: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负荷分担方法的流程图,由图3可知,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负荷分担方法包括:
S301:传输设备根据其在级联设备中的级别信息,设置分担算法的修正参数;
S302:传输设备根据分担算法计算所接收到的流量报文的分担链路标识;
S303:传输设备将各流量报文通过对应的分担链路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设备根据其在级联设备中的级别信息,设置分担算法的修正参数包括:当级联设备的级别信息为第一级设备时,设置修正参数无效;当级联设备的级别信息为非第一级设备时,设置修正参数有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在当级联设备的级别信息为非第一级设备时,设置修正参数有效之后,还包括:传输设备根据其分担链路的数量设置修正参数的参数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设备根据其分担链路的数量设置修正参数的参数值包括:传输设备确定分担链路的数量,将其减1后转换为二进制,将转换得到的二进制数值的位数作为修正参数的参数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设备确定分担链路的数量包括:当传输设备的所有分担链路为等带宽分担链路时,数量为其所有等带宽分担链路的总数;当传输设备的所有分担链路包括非等带宽分担链路时,数量为其所有分担链路的总带宽除以基本带宽得到的数值,基本带宽为单位带宽值或者各分担链路带宽值的最大公约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还包括:传输设备根据接收流量报文的端口信息设置分担算法的选路参数。
现结合具体应用实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诠释说明。
第三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传输设备的分担算法为:
g(x)=【f(x)+f(x>>A)+B】modC;其中,x为流量报文的特征参数,C为传输设备确定分担链路的数量,A为将其C-1进行二进制转换得到的二进制数值的位数,x>>A为将X右移A个位置得到的参数,B为传输设备根据接收流量报文的端口信息计算得到的选路参数,分担方法g(x)为f(x)、f(x>>A)、B三者之和再模C取余数;优选地,分担算法的修正参数f(x>>A)和B可配置是否生效,可以根据实际组网灵活配置,未配置端口信息和链路数参与逐流算法时,f(x>>A)和B两个值为0;优选地,端口信息B作为选路参数时,是基于接收流量报文的端口的固有信息根据特定的函数生成(固有信息包括:端口的物理MAC地址,端口的IP地址等等);优选地,负荷负担各链路为等带宽链路时,C为实际链路个数;当负荷分担链路是非等带宽链路时,C需要根据实际带宽比计算出逻辑链路个数。
具体的,当传输设备为第一级传输设备时,设置修正参数f(x>>A)无效,当传输设备为非第一级传输设备时,设置修正参数f(x>>A)有效,在实际应用中,f(x)是现有传输设备中常用的分担算法函数,如取计算因子x的低2bi t作为计算结果等计算函数等,修正参数f(x>>A)对计算因子x>>A采用相同的计算函数进行计算,由于在g(x)中存在多个相同的计算函数对不同计算因子进行分担计算,其与单个计算函数计算一次的计算结果相比,计算得到的分担链路的个数将增加,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仅流量报文进行传输分担。B为传输设备根据接收流量报文的端口信息计算得到的选路参数,其不会影响分担链路的个数,但是可以影响分担链路的选择,例如当C=4、f(x)+f(x>>A)=2时,若选路参数B无效或为0,那么g(x)=2,选择标识为3的分担链路,若B=1,那么g(x)=3,选择标识为4的分担链路,由于在传输设备工作时,g(x)保持不变,当流量报文足够大时,每条分担链路传输的流量报文的数量不会变化,仅仅传输的报文发生了变化,通过本参数的设置,可以控制分担链路的选择,这样,就可以根据每条分担链路的实际情况来传输流量报文,如传输环境不好的分担链路传输内容较小的流量报文等,使得负荷分担更合理。
现结合图1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针对传输设备a:
假定其分担链路a1、a2、a3、a4为等带宽链路,由于传输设备a为级联设备中的第一级设备,故设置g(x)=【f(x)+f(x>>A)+B】modC中的f(x>>A)无效,若假定分担链路a1、a2、a3、a4为等带宽链路、且各链路的传输环境相同,则设置B无效,此时x为流量报文的源IP地址。由于传输设备a的分担链路a1、a2、a3、a4为等带宽链路,故其分担链路数C=4,C-1=3(十进制)=11(二进制),确定函数f(x)为取x的低2bit值,即将x转换为二进制后,取最后2位,再转换为10进制,如:3(十进制)=11(二进制),其最后2位11(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为3,255(十进制)=11111111(二进制),其最后2位11(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为3;此时,传输设备a的分担算法g(x)=f(x)modC的分担效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源IP(x) 十六进制(x) f(x) g(x) 分担链路
192.168.1.0 Oxcoa80100 0 0 a1
192.168.1.1 Oxcoa80101 1 1 a2
192.168.1.2 Oxcoa80102 2 2 a3
192.168.1.3 Oxcoa80103 3 3 a4
…… …… …… …… ……
192.168.1.252 Oxcoa801fc 0 0 a1
192.168.1.253 Oxcoa801fd 1 1 a2
192.168.1.254 Oxcoa801fe 2 2 a3
192.168.1.255 Oxcoa801ff 3 3 a4
注:由于以二进制标识IP地址,位置较多,故本表2及以下表3及表4均匀十六进制表示计算结果。
表2与表1的分担计算结果相同,都是将传输设备a接收到的流量报文均匀的通过4个分担链路传输给下一级传输设备。
针对传输设备b:
假定其分担链路b1、b2、b3、b4为等带宽链路,由于传输设备b为级联设备中的第二级设备,故设置g(x)=【f(x)+f(x>>A)+B】modC中的f(x>>A)有效,x>>A是将x转换为二进制后,以8bi t为循环周期,向右移动A个位置形成的新计算因子,以A=2为例,如x=192(十进制),那么,192(十进制)=co(十六进制)=11000000(二进制),右移2个位置得到x>>A=00110000(二进制)=30(十六进制)。若假定分担链路b1、b2、b3、b4为等带宽链路、且各链路的传输环境不同,则设置B有效,此时x为流量报文的源IP地址。由于传输设备b的分担链路b1、b2、b3、b4为等带宽链路,故其分担链路数C=4,C-1=3(十进制)=11(二进制),确定函数f(x)为取x的低2bi t值。此时,传输设备b的分担算法g(x)=【f(x)+f(x>>A)+B】modC的分担效果如下表3所示:
表3
由表3可知,针对传输设备b,表3与表1的分担计算结果不同,表3是将流量报文均匀的通过4个分担链路传输的,实现了流量报文的负荷分担。
针对传输设备c:
由于传输设备b为级联设备中的第二级设备,故设置g(x)=【f(x)+f(x>>A)+B】modC中的f(x>>A)有效,x>>A是将x转换为二进制后,以8bi t为循环周期,向右移动A个位置形成的新计算因子,以A=4为例,如x=192(十进制),那么,192(十进制)=co(十六进制)=11000000(二进制),右移4个位置得到x>>A=00001100(二进制)=c(十六进制)。
若假定其分担链路c1、c2、c3、c4为非等带宽链路,此时若按照C=4计算分担结果,则是将流量报文均匀的分给4个分担链路,由于各分担链路的带宽不同,就会出现一些分担链路的带宽不够,而另外一些分担链路的带宽剩余,影响分担效果,针对该种情况,本发明引入了C的计算机制,针对分担链路c1、c2、c3、c4为非等带宽链路的情况,C为其所有分担链路的总带宽除以基本带宽得到的数值,基本带宽为单位带宽值或者各分担链路带宽值的最大公约数,例如分担链路c1、c2、c3为1G带宽,分担链路c4为8G带宽,最大公约数或者单位带宽为1G带宽,此时总带宽为11G带宽,C=11,此时C-1=10(十进制)=1010(二进制),故A=4,确定函数f(x)为取x的低4bit值,即将x转换为二进制后,取最后4位,再转换为10进制,如:3(十进制)=11(二进制),其最后4位0011(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为3,255(十进制)=11111111(二进制),其最后4位1111(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为15。
若各链路的传输环境相同,则设置B无效,此时x为流量报文的源IP地址。此时,传输设备c的分担算法g(x)=【f(x)+f(x>>A)】modC的分担效果如下表4所示:
表4
由表4可知,针对传输设备c,表4与表1的分担计算结果不同,表4是将流量报文根据各分担链路的实际带宽,通过4个分担链路传输的,实现了流量报文的负荷分担的更加合理。
综上可知,通过本发明的实施,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分担算法内引入修正参数,传输设备在工作时根据其在级联设备内的级别信息来设置修正参数,不同的修正参数使得不同级别的传输设备所使用的分担算法不同,避免了现有级联设备中所有传输设备分担算法相同的情况的出现,进而就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级联设备中非第一级传输设备负荷分担效果差的问题;
进一步的,g(x)=【f(x)+f(x>>A)+B】modC;其中,x为流量报文的特征参数,C为传输设备确定分担链路的数量,A为将其C-1进行二进制转换得到的二进制数值的位数,x>>A为将X右移A个位置得到的参数,B为传输设备根据接收流量报文的端口信息计算得到的选路参数。当传输设备为第一级传输设备时,设置修正参数f(x>>A)无效,当传输设备为非第一级传输设备时,设置修正参数f(x>>A)有效,在实际应用中,f(x)是现有传输设备中常用的分担算法函数,如取计算因子x的低2bit作为计算结果等计算函数等,修正参数f(x>>A)对计算因子x>>A采用相同的计算函数进行计算,由于在g(x)中存在多个相同的计算函数对不同计算因子进行分担计算,其与单个计算函数计算一次的计算结果相比,计算得到的分担链路的个数将增加,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仅流量报文进行传输分担。B为传输设备根据接收流量报文的端口信息计算得到的选路参数,其不会影响分担链路的个数,但是可以影响分担链路的选择,例如当C=4、f(x)+f(x>>A)=2时,若选路参数B无效或为0,那么g(x)=2,选择标识为3的分担链路,若B=1,那么g(x)=3,选择标识为4的分担链路,由于在传输设备工作时,g(x)保持不变,当流量报文足够大时,每条分担链路传输的流量报文的数量不会变化,仅仅传输的报文发生了变化,通过本参数的设置,可以控制分担链路的选择,这样,就可以根据每条分担链路的实际情况来传输流量报文,如传输环境不好的分担链路传输内容较小的流量报文等,使得负荷分担更合理。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做的任意简单修改、等同变化、结合或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用于通信网络中级联设备的负荷分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级联设备包括多个不同级别的传输设备,所述负荷分担方法包括:
传输设备根据其在所述级联设备中的级别信息,设置分担算法的修正参数;
传输设备根据所述分担算法计算所接收到的流量报文的分担链路标识;
传输设备将各流量报文通过对应的分担链路传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荷分担方法,其特征在于,传输设备根据其在所述级联设备中的级别信息,设置分担算法的修正参数包括:当所述级联设备的级别信息为第一级设备时,设置所述修正参数无效;当所述级联设备的级别信息为非第一级设备时,设置所述修正参数有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荷分担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当所述级联设备的级别信息为非第一级设备时,设置所述修正参数有效之后,还包括:传输设备根据其分担链路的数量设置所述修正参数的参数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荷分担方法,其特征在于,传输设备根据其分担链路的数量设置所述修正参数的参数值包括:传输设备确定分担链路的数量,将其减1后转换为二进制,将转换得到的二进制数值的位数作为所述修正参数的参数值。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荷分担方法,其特征在于,传输设备确定分担链路的数量包括:当传输设备的所有分担链路为等带宽分担链路时,所述数量为其所有等带宽分担链路的总数;当传输设备的所有分担链路包括非等带宽分担链路时,所述数量为其所有分担链路的总带宽除以基本带宽得到的数值,所述基本带宽为单位带宽值或者各分担链路带宽值的最大公约数。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负荷分担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输设备根据接收流量报文的端口信息设置分担算法的选路参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荷分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担算法g(x)为:g(x)=【f(x)+f(x>>A)+B】modC,其中,x为流量报文的特征参数,C为传输设备确定分担链路的数量,A为将其C-1进行二进制转换得到的二进制数值的位数,x>>A为将X右移A个位置得到的参数,B为传输设备根据接收流量报文的端口信息计算得到的选路参数。
8.一种用于通信网络中级联设备的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模块,用于根据传输设备在所述级联设备中的级别信息,设置分担算法的修正参数;
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分担算法计算所接收到的流量报文的分担链路标识;
传输模块,用于将各流量报文通过对应的分担链路传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级联设备的级别信息为第一级设备时,设置所述修正参数无效;当所述级联设备的级别信息为非第一级设备时,设置所述修正参数有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模块在设置所述修正参数有效之后,还用于根据其分担链路的数量设置所述修正参数的参数值。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模块具体用于确定分担链路的数量,将其减1后转换为二进制,将转换得到的二进制数值的位数作为所述修正参数的参数值。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模块具体用于当传输设备的所有分担链路为等带宽分担链路时,所述数量为其所有等带宽分担链路的总数;当传输设备的所有分担链路包括非等带宽分担链路时,所述数量为其所有分担链路的总带宽除以基本带宽得到的数值,所述基本带宽为单位带宽值或者各分担链路带宽值的最大公约数。
13.如权利要求8至12任一项所述的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模块还用于根据接收流量报文的端口信息设置分担算法的选路参数。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担算法g(x)为:g(x)=【f(x)+f(x>>A)+B】modC,其中,x为流量报文的特征参数,C为传输设备确定分担链路的数量,A为将其C-1进行二进制转换得到的二进制数值的位数,x>>A为将X右移A个位置得到的参数,B为传输设备根据接收流量报文的端口信息计算得到的选路参数。
15.一种通信网络中的级联设备,其特征在于,由如权利要求8至14任一项所述的传输设备级联形成。
CN201510122779.9A 2015-03-19 2015-03-19 一种负荷分担方法、传输设备及级联设备 Pending CN1060340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22779.9A CN106034085A (zh) 2015-03-19 2015-03-19 一种负荷分担方法、传输设备及级联设备
PCT/CN2015/083107 WO2016145752A1 (zh) 2015-03-19 2015-07-01 一种负荷分担方法、传输设备及级联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22779.9A CN106034085A (zh) 2015-03-19 2015-03-19 一种负荷分担方法、传输设备及级联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4085A true CN106034085A (zh) 2016-10-19

Family

ID=56918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22779.9A Pending CN106034085A (zh) 2015-03-19 2015-03-19 一种负荷分担方法、传输设备及级联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34085A (zh)
WO (1) WO2016145752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4071A (zh) * 2006-06-05 2007-06-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讯网络中对数据流的分流方法和装置
CN101039277A (zh) * 2007-04-12 2007-09-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及装置
CN102098740A (zh) * 2011-02-15 2011-06-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链路聚合选路方法及装置
CN102447619A (zh) * 2011-11-10 2012-05-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选择负载分担方式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20120294310A1 (en) * 2011-05-18 2012-11-22 Chia-Wei Yen Wide Area Network Interface Selection Method and Wide Area Network System Using the Same
CN102868631A (zh) * 2012-09-28 2013-0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US20130051220A1 (en) * 2011-08-22 2013-02-28 Igor Ryshako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Quick-Switch Fault Tolerant Backup Chann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14163B (zh) * 2009-12-04 2013-11-01 Ind Tech Res Inst 異質無線感測網路橋接裝置以及異質無線感測網路橋接裝置之控制方法以及流量平衡方法
CN101795230B (zh) * 2010-02-23 2012-05-2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网络流量还原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4071A (zh) * 2006-06-05 2007-06-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讯网络中对数据流的分流方法和装置
CN101039277A (zh) * 2007-04-12 2007-09-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及装置
CN102098740A (zh) * 2011-02-15 2011-06-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链路聚合选路方法及装置
US20120294310A1 (en) * 2011-05-18 2012-11-22 Chia-Wei Yen Wide Area Network Interface Selection Method and Wide Area Network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20130051220A1 (en) * 2011-08-22 2013-02-28 Igor Ryshako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Quick-Switch Fault Tolerant Backup Channel
CN102447619A (zh) * 2011-11-10 2012-05-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选择负载分担方式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868631A (zh) * 2012-09-28 2013-0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负载分担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45752A1 (zh) 2016-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54253B (zh) 用于数据中心覆盖网络的基于PCIe的主机网络加速器(HNA)
US11588733B2 (en) Slice-based routing
CN113748652A (zh) 在自适应路由中使用来自相邻节点的负载信息的算法
WO2017128945A1 (zh) 一种业务流量的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3763135B (zh) 一种pe设备流量调度方法及装置
US9148298B2 (en) Asymmetric ring topology for reduced latency in on-chip ring networks
CN104335537A (zh) 用于层2多播多路径传送的系统和方法
CN103685009A (zh) 数据包的处理方法、控制器及系统
CN108337179B (zh) 链路流量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9379297B (zh) 一种实现流量负载均衡的方法和装置
CN104243345B (zh) 一种基于业务类型的流量调度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4798350A (zh) 跨多个架构交换机的虚拟链路聚合
CN113542145B (zh) 以太网链路聚合组负载分担的方法以及网络设备
CN107888492A (zh) 一种vrrp负载均衡的方法和装置
CN101789949B (zh) 一种实现负荷分担的方法和路由设备
US736949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hared shaping
CN101364889A (zh) 一种快速接入组播用户的方法
CN103825834A (zh) 一种evi中调整流量负载分担的方法及网络交换装置
CN108924825A (zh) 一种面向SDWSNs的高能效信任管理与可信路由方法
US20180013659A1 (en) Shaping outgoing traffic of network packets in a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CN103441930A (zh) 一种mpls te分组转发与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3402205A (zh) 一种无线树状网接入控制方法及网络节点设备
CN103346950A (zh) 一种机架式无线控制器用户业务板间负载均摊方法及装置
CN104917677A (zh) 数据流转发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5282036A (zh) 一种路由节点、路由交换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