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32949B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32949B
CN106032949B CN201510102422.4A CN201510102422A CN106032949B CN 106032949 B CN106032949 B CN 106032949B CN 201510102422 A CN201510102422 A CN 201510102422A CN 106032949 B CN106032949 B CN 1060329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refrigerant
unit
stop valv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024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32949A (zh
Inventor
冈本敦
奥野真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10242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32949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329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29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329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29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以不更换设备的方式对应空调设备的负载增加的制冷装置。在制冷装置(1)中,即便在室内空调负载增加的情况下,也只需将增设单元(60)与室外单元(30)连接并将第二压缩机(61)与现有的制冷剂回路(10)连接,就能以不增设制冷装置、不更换设备的方式对应负载增加,因此,是经济的。另外,设有用于将第二压缩机(61)与现有的制冷剂回路(10)连接的第三截止阀(39)及第四截止阀(40),因此,容易连接,容易使用。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室内空调负载增加的情况下,若当初机种选定时没留余量,则能力会变得不足,需要增设空调机。例如,在专利文献1(特开2009-174759号公报)所公开的空调机中,由室外模块、压缩机模块及室内模块这三个模块构成制冷循环,并以具有与条件相应的热交换能力的方式选择上述模块的组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174759号公报
上述空调机能柔性地对应室内空调负载增加的情况,因此很有效,但由于其仅仅是设备的更换,因此会导致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以不更换设备的方式对应空调设备的负载增加的制冷装置。
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由利用单元、热源单元及连通配管构成制冷剂回路,其中,上述连通配管将利用单元与热源单元连接,制冷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第三截止阀、第四截止阀及控制部。第一压缩机对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第一截止阀与连通配管中的供液体制冷剂流过的第一连通配管连接。第二截止阀与连通配管中的供气体制冷剂流过的第二连通配管连接。当将装有第一压缩机之外的第二压缩机的增设单元与制冷剂回路连接时,第三截止阀与第二压缩机的排出侧配管连接。当将装有第一压缩机之外的第二压缩机的增设单元与制冷剂回路连接时,第四截止阀与第二压缩机的吸入侧配管连接。控制部选择性地执行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第一控制模式是仅使第一压缩机压缩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控制模式。第二控制模式是使第一压缩机及第二压缩机压缩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的控制模式。
在该制冷装置中,即便在室内空调负载增加的情况下,也只需将第二压缩机与现有的制冷剂回路连接,就能以不进行制冷装置(例如空调机)的增设、设备的更换的方式对应负载增加,因此,是经济的。
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制冷装置还包括四通切换阀、储罐、高压侧分支配管及低压侧分支配管。四通切换阀使从第一压缩机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向第一截止阀或第二截止阀。储罐与第一压缩机的吸入侧连接,并暂时积存制冷剂。高压侧分支配管从第一压缩机与四通切换阀之间分支并延伸。低压侧分支配管从储罐与第一压缩机的吸入侧之间分支并延伸。此外,第三截止阀与高压侧分支配管的前端连接,第四截止阀与低压侧分支配管的前端连接。
在该制冷装置中,设有用于将第二压缩机与现有的制冷剂回路连接的第三截止阀及第四截止阀,因此,容易连接,容易使用。
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二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制冷装置还包括分流器。分流器配置于储罐与第一压缩机的吸入侧之间。此外,低压侧分支配管与该分流器连接。
在该制冷装置中,低压侧分支配管与配置于储罐与第一压缩机的吸入侧之间的分流器连接,因此,冷冻机油从热源单元内的一个储罐均等地朝热源单元内的第一压缩机及增设单元内的第二压缩机的各个吸入配管流动。
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三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增设单元具有油分离器。油分离器与第二压缩机的排出侧配管连接。
在该制冷装置中,无需在后追加设置油分离器,容易使用。
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四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增设单元在封入油但未封入制冷剂的状态下经由第三截止阀及第四截止阀与制冷剂回路连接,并从第二压缩机的排出侧进行抽真空。
在该制冷装置中,在旋转式压缩机的情况下,排出侧比起吸入侧远离“积存冷冻机油的部分”,因此,即便万一在抽真空时因溶入冷冻机油中的水分的喷出而被带动、导致冷冻机油飞散,也能避免吸入该冷冻机油的情况。另外,能通过第三截止阀及第四截止阀对增设单元进行抽真空,容易使用。
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中,即便在室内空调负载增加的情况下,也只需将第二压缩机与现有的制冷剂回路连接,就能以不进行制冷装置的增设、设备的更换的方式对应负载增加,因此,是经济的。
在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中,设有用于将第二压缩机与现有的制冷剂回路连接的第三截止阀及第四截止阀,因此,容易连接,容易使用。
在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中,低压侧分支配管与配置于储罐与第一压缩机的吸入侧之间的分流器连接,因此,冷冻机油从热源单元内的一个储罐均等地朝热源单元内的第一压缩机及增设单元内的第二压缩机的各个吸入配管流动。
在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中,无需在后追加设置油分离器,容易使用。
在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中,在旋转式压缩机的情况下,排出侧比起吸入侧远离“积存冷冻机油的部分”,因此,即便万一在抽真空时因溶入冷冻机油中的水分的喷出而被带动、导致冷冻机油飞散,也能避免吸入该冷冻机油的情况。另外,能通过第三截止阀及第四截止阀对增设单元进行抽真空,容易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控制部的框图。
图3是连接增设单元后的运转的控制流程图。
符号说明
10 制冷剂回路
14 液体侧连通配管(第一连通配管)
16 气体侧连通配管(第二连通配管)
18 高压侧分支配管
19 低压侧分支配管
20 室内单元(利用单元)
30 室外单元(热源单元)
31 第一压缩机
32 四通切换阀
36 储罐
37 液体侧截止阀(第一截止阀)
38 气体侧截止阀(第二截止阀)
39 第三截止阀
40 第四截止阀
42 分流器
60 增设单元
61 第二压缩机
611 油分离器
80 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例子,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制冷装置1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的回路图。制冷装置1由室内单元20和室外单元30构成。该制冷装置1是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运转来进行建筑物内的制冷制热的空调机。
在制冷装置1中,通过利用液体侧连通配管14及气体侧连通配管16将第一压缩机31、四通切换阀32、室外热交换器33、室外膨胀阀34、室内热交换器21及储罐36等连接在一起,从而构成制冷剂回路10。
在制冷运转时,四通切换阀32成为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即,成为第一压缩机3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气体侧连接且第一压缩机31的吸入侧经由储罐36而与室内热交换器21的气体侧连接的状态。在制冷运转中,制冷装置1使室外热交换器33作为散热器起作用,并使室内热交换器21作为蒸发器起作用。
在制热运转时,四通切换阀32成为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即,成为第一压缩机31的排出侧与室内热交换器21的气体侧连接且第一压缩机31的吸入侧经由储罐36而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气体侧连接的状态。在制热运转中,制冷装置1使室内热交换器21作为散热器起作用,且使室外热交换器33作为蒸发器起作用。
(1-1)室内单元20
室内单元20通过挂在壁面上等而设置于室内壁面或通过埋入或悬挂等而设置于高楼等的室内的天花板。室内单元20具有室内热交换器21、室内膨胀阀22及室内风扇71。
(1-1-1)室内热交换器21
室内热交换器21是由导热管和许多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在室内热交换器21的恰当位置安装有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211。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热交换器21是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采用其它形式的热交换器。
(1-1-2)室内膨胀阀22
室内膨胀阀22是电动式膨胀阀。室内膨胀阀22为了对在制冷剂回路10的室内侧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等而与室内热交换器21的液体侧连接。另外,室内膨胀阀22也能切断制冷剂的流通。
(1-1-3)室内风扇71
室内单元20具有室内风扇71。室内风扇71在将室内空气吸入至室内单元20内、并使该室内空气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将其作为供给空气供给到室内。另外,室内风扇71能在规定风量范围中改变供给至室内热交换器21的空气的风量。
(1-2)室外单元30
室外单元30在内部收纳有第一压缩机31、四通切换阀32、室外热交换器33、室外膨胀阀34、储罐36、过冷却热交换器45及室外风扇73等。另外,室外单元30也收纳有穿过过冷却热交换器45的分支回路46。
(1-2-1)第一压缩机31
第一压缩机31是容量可变式压缩机,其电动机的驱动由逆变器控制转速。
(1-2-2)四通切换阀32
四通切换阀32是对制冷剂的流动方向进行切换的阀。在制冷运转时,四通切换阀32将第一压缩机3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气体侧连接,并将第一压缩机31的吸入侧(具体而言为储罐36)与气体侧连通配管16侧连接(制冷运转状态: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32的实线)。其结果是,室外热交换器33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室内热交换器2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
在制热运转时,四通切换阀32将第一压缩机31的排出侧与气体侧连通配管16连接,并将第一压缩机31的吸入侧与室外热交换器33的气体侧连接(制热运转状态: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32的虚线)。其结果是,室内热交换器21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室外热交换器3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
(1-2-3)室外热交换器33
室外热交换器33是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其它形式的热交换器。
室外热交换器33的气体侧与四通切换阀32连接,室外热交换器33的液体侧与室外膨胀阀34连接。
(1-2-4)室外膨胀阀34
室外膨胀阀34是电动膨胀阀,其对在制冷剂回路10的室外侧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流量等进行调节。室外膨胀阀34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33的下游侧。
在制冷运转时,室外膨胀阀34的开度为全开状态。另一方面,在制热运转时,对室外膨胀阀34的开度进行调节,以将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3的制冷剂减压到能使其在室外热交换器33中蒸发的压力(即蒸发压力)。
(1-2-5)储罐36
储罐36将液体制冷剂与气体制冷剂分离。储罐36与吸入返回管361连接,该吸入返回管361能从储罐36内抽出制冷剂,并使该制冷剂返回至第一压缩机31的吸入侧。在该吸入返回管361上设有吸入返回开闭阀362。吸附返回开闭阀362是电磁阀。
(1-2-6)过冷却热交换器45
过冷却热交换器45是在室外热交换器33或室内热交换器21中冷却后的制冷剂与在分支回路46中流动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其具有供两路制冷剂以相对的方式流动的流路。在分支回路46的作为过冷却热交换器45的上游侧的位置设有分支侧膨胀阀47。
(1-2-7)室外风扇73
室外风扇73将吸入的室外空气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33并使其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室外风扇73能改变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33时的风量。室外风扇73是螺旋桨等,其由以直流风扇电动机等构成的电动机驱动。
(1-2-8)液体侧截止阀37
液体侧截止阀37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34的下游侧,且配置于液体侧连通配管14的上游侧。
(1-2-9)气体侧截止阀38
气体侧截止阀38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1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气体侧连通配管16的下游侧,且配置于四通切换阀32的上游侧。
(1-2-10)第三截止阀39
第三截止阀39与从第一压缩机31与四通切换阀32之间分支并延伸的高压侧分支配管18的前端连接。第三截止阀39在除了与增设单元60连接时之外的时刻是被关闭的。
(1-2-11)第四截止阀40
第四截止阀40与从储罐36与第一压缩机31的吸入侧之间分支并延伸的低压侧分支配管19的前端连接。第四截止阀40在除了与增设单元60连接时之外的时刻是被关闭的。
(1-2-12)分流器42
分流器42配置于储罐36与第一压缩机31的吸入侧之间。低压侧分支配管19与分流器42连接。
(1-2-13)控制部80
图2是控制部80的框图。在图2中,控制部80由室外侧控制部801及室内侧控制部803构成。
室外侧控制部801配置于室外单元30内,并对各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另外,室内侧控制部803配置于室内单元20内,并对室内膨胀阀22等进行控制。室外侧控制部801及室内侧控制部803分别具有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等,能相互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
另外,在室外侧控制部801设有与来自增设单元60的线束连接的端子连接部801a。
(1-3)增设单元60
增设单元60是连接有第二压缩机61、油分离器611、毛细管612及止回阀613的增设用回路。是在室内空调负载增加的情况下用于将第二压缩机与现有的制冷剂回路连接的回路。
增设单元60利用排出侧配管63和吸入侧配管65而与制冷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10相连,其中,上述排出侧配管63与室外单元30的第三截止阀39连接,上述吸入侧配管65与室外单元30的第四截止阀40连接。
(1-3-1)第二压缩机61
第二压缩机61是容量可变式压缩机,其电动机的驱动由逆变器控制转速。另外,第二压缩机61未必需要是容量可变式压缩机,也可以是容量固定型压缩机。
(1-3-2)油分离器611
油分离器611与排出侧配管63连接,并从由第二压缩机61排出的制冷剂中分离出冷冻机油。
(1-3-3)毛细管612
毛细管612与使在油分离器611中分离出的冷冻机油返回至第二压缩机61的配管连接,将高压的冷冻机油减压并返回至第二压缩机61。
(1-3-4)止回阀613
止回阀613与排出侧配管63中的比油分离器611靠下游侧的位置连接,仅允许制冷剂从油分离器611朝向第三截止阀39流通。
(2)制冷装置1的动作
(2-1)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时,四通切换阀32处于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在该制冷剂回路中,当第一压缩机31、室外风扇73及室内风扇71运转时,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第一压缩机31中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
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油分离器311、止回阀313及四通切换阀32而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33。然后,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33中与由室外风扇73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
此外,室外热交换器33中冷却后的高压制冷剂经由全开状态的室外膨胀阀34而流向过冷却热交换器45。流向过冷却热交换器45的一部分制冷剂流动至分支回路46,并在由分支侧膨胀阀47减压之后,进入过冷却热交换器45。因此,在室外热交换器33中冷却后的制冷剂在过冷却热交换器45中与在分支回路46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进一步被冷却。
从过冷却热交换器45流出的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37、液体侧连通配管14而被输送至室内膨胀阀22,并由室内膨胀阀22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21,并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与由室内风扇71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气体侧连通配管16、气体侧截止阀38及四通切换阀32而进入储罐36。另外,来自分支回路46的制冷剂也进入储罐36。
从储罐36流出的低压制冷剂和在油分离器311中分离出并在毛细管312中减压后的油在流向第一压缩机31的吸入侧的中途合流,并被吸入至第一压缩机31。这样,进行制冷运转。
(2-2)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时,四通切换阀32处于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在该制冷剂回路中,当第一压缩机31、室外风扇73及室内风扇71运转时,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第一压缩机31中被压缩而成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
该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油分离器311、止回阀313及四通切换阀32而输送至室内热交换器21。然后,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与由室内风扇71供给来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
此外,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冷却后的高压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21经由全开状态的室内膨胀阀22、液体侧连通配管14及液体侧截止阀37而流向过冷却热交换器45。
进入过冷却热交换器45的制冷剂中的先流过过冷却热交换器45的一部分制冷剂流动至分支回路46,并在分支侧膨胀阀47中减压之后进入过冷却热交换器45,因此,在室内热交换器21中冷却后的制冷剂在过冷却热交换器45中与在分支回路46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进一步被冷却。
从过冷却热交换器45流出的制冷剂被输送至室外膨胀阀34,并由室外膨胀阀34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输送至室外热交换器33,并在室外热交换器33中与由室外风扇73供给来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32而进入储罐36。另外,来自分支回路46的制冷剂也进入储罐36。
从储罐36流出的低压制冷剂和在油分离器311中分离出并在毛细管312中减压后的油在流向第一压缩机31的吸入侧的中途合流,并被吸入至第一压缩机31。这样,进行制热运转。
(2-3)连接增设单元60时的动作
上段中说明的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是增设单元60未与图1的制冷剂回路10连接的状态下的运转。然而,当现有的空调设备相对于室内空调负载没有余量或不足时,增设单元60的排出侧配管63与第三截止阀39连接,吸入侧配管65与第四截止阀40连接,在制冷剂回路10中附加增设单元60的回路。以下,一边参照控制流程,一边对连接增设单元60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3是连接增设单元60后的运转的控制流程图。在图3中,在步骤S1中,控制部80对是否有运转指令进行判定。实际是否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需要由使用者进行判断,因此,使用者经由遥控器的规定输入部发出运转指令。
接着,控制部80在步骤S2中对是否有增设单元连接信号进行判定。当增设单元60与室外单元30连接,增设单元60的线束与室外侧控制部801的端子连接部801a连接时,其内部的与第二压缩机61连接的端子的端子间电阻发生变化,因此,该变化成为表示增设单元60的连接的信号,控制部80通过室外侧控制部801判定已连接了增设单元60。
此处,若控制部80判定为“有增设单元连接信号”,则前进至步骤S3。另一方面,若控制部80未判定为“有增设单元连接信号”,则前进至步骤S31,仅运转第一压缩机31,进行上述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
接着,控制部80在步骤S3中使第一压缩机31及第二压缩机61运转,并开始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在将增设单元60连接后的制冷装置1的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的动作基本上与上述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的动作相同,但储罐36以后的制冷剂流动与连接增设单元60之前不同。
即,从储罐36流向第一压缩机31的制冷剂在分流器42中被大致均等地分流为流向第一压缩机31的制冷剂和流向第二压缩机61的制冷剂,并流向各压缩机。在制冷剂中包含有冷冻机油,因此,结果是冷冻机油也被均等地分流。
流向第一压缩机31的制冷剂的之后的流动与在(2-1)制冷运转及(2-2)制热运转中说明的相同。
另一方面,流向第二压缩机61的制冷剂从第四截止阀40经由吸入侧配管65而被吸入至第二压缩机61并被压缩。从第二压缩机61排出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在经由排出侧配管63流向第三截止阀39的中途,在油分离器611中被分离出所含有的冷冻机油。油分离器611中分离出的冷冻机油在毛细管612中被减压,并与在吸入侧配管65中流动的制冷剂合流而再次被吸入至第二压缩机61。
另外,流过油分离器611的高压气体制冷剂从第三截止阀39进入室外单元30的高压侧分支配管18,并在高压侧分支配管18的末端与来自第一压缩机31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合流而流向四通切换阀32。之后的流动与在(2-1)制冷运转及(2-2)制热运转中说明的相同。
此外,控制部80在步骤S4中对是否有运转停止指令进行判定,当有运转停止指令时,在步骤S5中停止运转。
如上所述,通过经由设于室外单元30的第三截止阀39及第四截止阀40连接包括第二压缩机61的增设单元60,从而在制冷剂回路10中附加增设单元60的回路。
另外,通过将增设单元60的线束与室外侧控制部801的端子连接部801a连接,第二压缩机61就处于控制部80的管理下,能进行通常的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
(3)特征
(3-1)
在制冷装置1中,即便在室内空调负载增加的情况下,也只需将增设单元60与室外单元30连接并将第二压缩机61与现有的制冷剂回路10连接,就能以不增设制冷装置、不更换设备的方式对应负载增加,因此,是经济的。
(3-2)
在制冷装置1中,设有用于将第二压缩机61与现有的制冷剂回路10连接的第三截止阀39及第四截止阀40,因此,容易连接,容易使用。
(3-3)
在制冷装置1中,低压侧分支配管19与配置于储罐36与第一压缩机31的吸入侧之间的分流器42连接,因此,冷冻机油从室外单元30内的一个储罐36均等地朝室外单元30内的第一压缩机31及增设单元60内的第二压缩机61的各个吸入配管流动。
(3-4)
在制冷装置1中,无需在后追加设置油分离器611,容易使用。
(4)其它
在制冷装置1中,增设单元60在封入油但未封入制冷剂的状态下经由第三截止阀39及第四截止阀40与制冷剂回路10连接,并从第二压缩机61的排出侧进行抽真空。
例如,在采用了旋转式压缩机的情况下,排出侧比起吸入侧远离“积存冷冻机油的部分”,因此,即便万一在抽真空时因溶入冷冻机油中的水分的喷出而被带动、导致冷冻机油飞散,也能避免吸入该冷冻机油的情况。
另外,能通过第三截止阀39及第四截止阀40对增设单元60内的配管等进行抽真空,容易使用。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只需在室外单元上追加设置增设单元,就能对应负载增加,因此,能广泛地应用于空调机。

Claims (6)

1.一种制冷装置(1),由利用单元(20)、热源单元(30)及连通配管(14、16)构成制冷剂回路(10),其中,所述连通配管(14、16)将所述利用单元(20)与所述热源单元(30)连接,
所述制冷装置(1)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压缩机(31),该第一压缩机(31)对在所述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制冷剂进行压缩;
第一截止阀(37),该第一截止阀(37)与所述连通配管中的供液体制冷剂流过的第一连通配管(14)连接;
第二截止阀(38),该第二截止阀(38)与所述连通配管中的供气体制冷剂流过的第二连通配管(16)连接;
第三截止阀(39),当将装有所述第一压缩机(31)之外的第二压缩机(61)的增设单元(60)与所述制冷剂回路(10)连接时,该第三截止阀(39)与所述第二压缩机(61)的排出侧配管(63)连接;
第四截止阀(40),当将装有所述第一压缩机(31)之外的第二压缩机(61)的增设单元(60)与所述制冷剂回路(10)连接时,该第四截止阀(40)与所述第二压缩机(61)的吸入侧配管(65)连接;以及
控制部(80),该控制部(80)选择性地执行第一控制模式和第二控制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式是仅使所述第一压缩机(31)压缩所述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的控制模式,所述第二控制模式是使所述第一压缩机(31)及所述第二压缩机(61)压缩所述制冷剂回路(10)内的制冷剂的控制模式,
所述控制部(80)具有用于与所述增设单元(60)电连接的端子连接部(801a),
此外,所述控制部(80)对是否连接有所述增设单元(60)进行判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四通切换阀(32),该四通切换阀(32)使从所述第一压缩机(3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向所述第一截止阀(37)或所述第二截止阀(38);
储罐(36),该储罐(36)与所述第一压缩机(31)的吸入侧连接,并暂时积存制冷剂;
高压侧分支配管(18),该高压侧分支配管(18)从所述第一压缩机(31)与所述四通切换阀(32)之间分支并延伸;以及
低压侧分支配管(19),该低压侧分支配管(19)从所述储罐(36)与所述第一压缩机(31)的吸入侧之间分支并延伸,
所述第三截止阀(39)与所述高压侧分支配管(18)的前端连接,所述第四截止阀(40)与所述低压侧分支配管(19)的前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装置(1)还包括分流器(42),该分流器(42)配置于所述储罐(36)与所述第一压缩机(31)的吸入侧之间,
所述低压侧分支配管(19)与所述分流器(42)连接。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设单元(60)具有油分离器(611),该油分离器(611)与所述第二压缩机(61)的所述排出侧配管(63)连接。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设单元(60)在封入油但未封入制冷剂的状态下经由所述第三截止阀(39)及所述第四截止阀(40)与所述制冷剂回路(10)连接,并从所述第二压缩机(61)的排出侧进行抽真空。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设单元(60)在封入油但未封入制冷剂的状态下经由所述第三截止阀(39)及所述第四截止阀(40)与所述制冷剂回路(10)连接,并从所述第二压缩机(61)的排出侧进行抽真空。
CN201510102422.4A 2015-03-09 2015-03-09 制冷装置 Active CN1060329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02422.4A CN106032949B (zh) 2015-03-09 2015-03-09 制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02422.4A CN106032949B (zh) 2015-03-09 2015-03-09 制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2949A CN106032949A (zh) 2016-10-19
CN106032949B true CN106032949B (zh) 2020-01-10

Family

ID=57150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02422.4A Active CN106032949B (zh) 2015-03-09 2015-03-09 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32949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1172A1 (de) * 1989-07-31 1991-02-06 KKW Kulmbacher Klimageräte-Werk GmbH Kühleinrichtung für mehrere Kühlmittelkreisläufe
CN101135475A (zh) * 2006-09-01 2008-03-05 Lg电子株式会社 水冷空调器
CN102418959A (zh) * 2010-09-27 2012-04-18 Lg电子株式会社 制冷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11172A1 (de) * 1989-07-31 1991-02-06 KKW Kulmbacher Klimageräte-Werk GmbH Kühleinrichtung für mehrere Kühlmittelkreisläufe
CN101135475A (zh) * 2006-09-01 2008-03-05 Lg电子株式会社 水冷空调器
CN102418959A (zh) * 2010-09-27 2012-04-18 Lg电子株式会社 制冷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2949A (zh) 2016-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88206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3885670B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4013261B2 (ja) 冷凍装置
EP2808621A1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US11199342B2 (en) Air conditioner
US10508845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system
CN110023692B (zh) 制冷装置
EP3093586B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KR20120129111A (ko) 공기조화기
US9689589B2 (e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CN114174732A (zh) 热源机组及制冷装置
US20220221200A1 (e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US9874383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14080529B (zh) 冷冻装置
CN106032955B (zh) 制冷剂回收单元及与该制冷剂回收单元连接的室外单元
US11512880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JP2019020080A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US11788759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heat source unit
JP6926460B2 (ja) 冷凍装置
JP5765325B2 (ja) 冷凍装置
CN106032949B (zh) 制冷装置
CN114341571B (zh) 制冷装置
WO2017094172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20220186993A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18096582A (ja) 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