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31670A - 接合位置可调的卡扣和绑带 - Google Patents

接合位置可调的卡扣和绑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31670A
CN106031670A CN201510102658.8A CN201510102658A CN106031670A CN 106031670 A CN106031670 A CN 106031670A CN 201510102658 A CN201510102658 A CN 201510102658A CN 106031670 A CN106031670 A CN 1060316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hole
buckle
protuberance
plat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026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31670B (zh
Inventor
罗云
甘云
刘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ee Wei medical instrument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罗云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罗云 filed Critical 罗云
Priority to CN20151010265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3167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31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16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316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16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卡扣,包括具有孔的第一部件和具有凸出部的第二部件,凸出部嵌入孔中时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接合,凸出部离开孔时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分离。孔包括第一孔部分和第二孔部分,在卡扣的第一接合位置,凸出部嵌入第一孔部分;在卡扣的第二接合位置,凸出部嵌入所述第二孔部分。卡扣包括调节部,调节部作用于凸出部以使凸出部能从第一孔部分进入第二孔部分且不离开孔。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绑带,应用前述的卡扣。绑带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设置在膝关节矫形器的支架上,通过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接合实现将绑带连接到支架。本发明的卡扣的接合位置方便易调,从而能快速调节本发明的绑带在绑紧后的松紧度,适应于人体下肢的围度变化。

Description

接合位置可调的卡扣和绑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件,尤其涉及一种接合位置可调的卡扣和绑带。
背景技术
应用于人体的各种可穿戴物件,包括日常穿戴的服饰鞋靴以及用于特殊场合的诸如外骨骼、护具、矫形器等的可穿戴装置,往往需要被束缚在人体上,其较多地采用诸如弹性带、系带等带状物和/或诸如搭扣、按扣、拉链等连接件。但是,目前无论是使用带状物还是连接件完成的束缚都是不可调节或不易调节束缚的松紧度的,即一旦完成这些可穿戴物件在人体上的束缚,其松紧度便被确定了。
然而,人体各部分的围度在一天之中其实是处于实时变化中的,最普遍的是人体血液回流速度对围度的影响。通常人体下肢的围度在晚间时分大于早间时分,例如,人体小腿部分的围度在傍晚时分约比早晨刚起的时候大1-2厘米。另外比较常见的还有饮食对腰腹部分的围度的影响,运动对胸腔部分的围度的影响。因此可见,对于需要穿戴于人体较长时间(例如从早到晚或更长时间)的可穿戴物件,具有确定的松紧度的束缚对于人体是并不合适的。为了穿戴的舒适度,使用者要求穿戴能够方便地调节松紧度的物件。
上述的要求对于用于人体下肢的各类矫形器是尤为明显的。目前的下肢辅具,例如最常用的膝关节矫形器往往通过具有弹性的且易于调整长度的绑带束缚于人体的大腿部分和/或小腿部分。如图1所示的膝关节矫形器由具有刚性的支架1和绑带2构成,绑带一端固定在支架的一侧,经环绕人体肢体后固定到支架的另一侧。绑紧矫形器所需要的操作为先调整好矫形器与人体的相对位置,拉住绑带的自由端,环绕人体肢体被绑部位,自由端穿过支架上的绑带孔束缚在固定架上,最后调整绑带绑紧的松紧程度并固定。
目前常见的可调整长度的绑带为魔术贴,其设计为:束缚带由单根具有魔术粘扣的弹性带构成,绑带穿过支架的环形孔后反折回来,然后用端部的粘扣粘贴在绑带上的毛面粘扣上,起到固定作用。此类绑带虽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但是该种绑带对肢体松紧束缚程度是有操作者自身的手部力量控制,且需要的操作力大,每次束缚的松紧程度难以保持一致,过松或过紧会影响其矫形效果或舒适性。此外每次佩戴都必须先将绑带一端从环形孔中穿进或退出,操作繁琐,给日常使用尤其是频繁使用带来极大不便。
针对上述魔术贴绑带的问题,进化出了两类简易调整的绑带,其中一个是折叠式奥索,该绑带的操作步骤是先将快速佩戴搭扣扣入搭扣孔中并固定搭扣,调整棘齿状锁扣,拉动绑带使其变短,从而绑紧人体肢体。相比第一种魔术贴方案,该绑带的使用简便,但是每次使用时都需要调整棘齿状锁扣,对操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接合位置可调的卡扣和绑带,简化绑带结构,方便调节松紧度,提高使用简易性,并保证绑带用于束缚人体肢体的场合下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接合位置可调的卡扣和绑带,卡扣的接合位置方便可调,由此应用了该卡扣的连接于膝关节矫形器的支架上的绑带的松紧度方便可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卡扣,包括具有孔的第一部件和具有凸出部的第二部件,所述凸出部嵌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接合,所述凸出部离开所述孔时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包括第一孔部分和第二孔部分;在所述卡扣的第一接合位置,所述凸出部嵌入所述第一孔部分;在所述卡扣的第二接合位置,所述凸出部嵌入所述第二孔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还包括调节部,所述调节部作用于所述凸出部以使嵌入于所述第一孔部分的所述凸出部在受到朝向所述第二孔部分的作用力时进入所述第二孔部分,所述凸出部在从所述第一孔部分进入所述第二孔部分的过程中不离开所述孔。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部作用于所述凸出部以使嵌入于所述第二孔部分的所述凸出部在受到朝向所述第一孔部分的作用力时进入所述第一孔部分,所述凸出部在从所述第二孔部分进入所述第一孔部分的过程中不离开所述孔。
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为柱状体,所述柱状体的一个端部连接有突出于所述柱状体的外缘的第二部分,所述孔的侧壁包括第一侧壁部分和第二侧壁部分;在所述第一接合位置,所述第一侧壁部分抵触所述第二部分以阻止所述凸出部进入所述第二孔部分;所述调节部作用于所述凸出部以使所述第二部分发生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部分的移动并脱离与所述第一侧壁部分的接触;在所述第二接合位置,所述第二侧壁部分抵触所述柱状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部分为板状体,所述板状体的一个表面连接到所述柱状体的所述端部,所述板状体的侧壁突出于所述柱状体的外缘;在所述第一接合位置,所述第一侧壁部分抵触所述板状体的所述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突出于所述内壁的第三部分,在所述第一接合位置,所述第三部分的一个表面抵触所述板状体的所述表面以阻止所述凸出部从所述孔中脱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部分包括第二板状体和第三板状体,所述第二板状体和所述第三板状体的侧壁连接于所述孔的内壁,所述第二板状体和所述第三板状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连通所述第一孔部分和所述第二孔部分;所述调节部作用下,所述板状体的侧壁脱离与所述第一侧壁部分的接触的所述凸出部在所述朝向所述第二孔部分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所述凸出部的所述柱状体通过所述间隙进入所述第二孔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部为按钮或弹片,所述调节部与所述柱状体的另一个端部相连或相邻;被按的所述调节部使所述凸出部发生沿所述柱状体的轴向的移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绑带,应用如前面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包括所述第一部件,所述第二部件设置在需要与所述绑带相连的结构上。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绑带,应用如前面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包括所述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设置在需要与所述绑带相连的结构上。
进一步地,所述结构为膝关节矫形器的支架,所述支架为大腿支架和/或小腿支架。
进一步地,在佩戴于人体下肢的所述膝关节矫形器中,在所述第一接合位置的所述板状体被挤压在所述下肢和所述第二板状体之间以及所述下肢和所述第三板状体之间;在所述第一接合位置的所述板状体被挤压在在所述下肢和所述第一部件在所述孔之外的部分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绑带中还包括搭扣,所述搭扣的第一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部件,所述搭扣的第二端部能与所述第二部件接合或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搭扣包括具有钩状结构的凸起部分,所述凸起部分设置在所述搭扣的所述第二端部处;所述第二部件包括内壁上具有凸缘的通孔;当所述凸缘进入所述钩状结构的开口内,所述搭扣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部件接合。
进一步地,所述搭扣还包括在所述搭扣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本体,所述本体为弹性的板状体;
所述钩状结构的所述开口朝向所述本体,所述凸缘从所述通孔的内壁沿与所述钩状结构的所述开口的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在自由状态的所述本体是弯曲的,其使所述钩状结构的所述开口不能达到所述凸缘的位置;
被压迫伸展的所述本体使所述钩状结构的所述开口能达到所述凸缘的位置,由此所述凸缘能进入所述开口。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卡扣,通过按压为弹片的调节部,快速调节其接合位置。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中,相应地提供了应用了该卡扣的膝关节矫形器的绑带和支架,卡扣的第一部件连接于绑带的一个端部,卡扣的第二部件连接于支架,通过卡扣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接合实现绑带与支架的连接。通过按压为弹片的调节部,快速调节卡扣接合位置,能快速调节绑带的松紧度。另外,本发明的绑带在非弹性带与被固定的人体肢体之间设置弹性带,非弹性带的一端与弹性带的一端相连,卡扣的第一部件固定在弹性带在弹性带的另一端,非弹性带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搭接到卡扣的第一部件上的搭扣。完成卡扣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接合后,绑带松束缚,弹性带已经环绕并紧贴被固定的人体肢体。操作搭扣使其搭接到卡扣的第一部件上,绑带被绑紧。由于相对人体肢体的皮肤表面滑移被弹性带与非弹性带之间的滑移代替,因而被固定的人体肢体的皮肤不再被牵拉。由此可见,本发明的绑带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非弹性带与被固定的人体肢体之间设置弹性带,在束缚人体肢体时,不会在绑紧操作的同时,磨损人体肢体皮肤或带动皮肤与辅具相互挤压,提高了其佩戴舒适性;
(2)操作搭扣绑紧绑带时,绑带的非弹性带的长度是一定的,因此能够保持每次束缚的松紧程度一致,从而保证辅具效果和舒适性;
(3)每次佩戴只需要将卡扣的第一部件的凸出部嵌入支架上的第二部件的孔,并固定搭扣即可,能够单手操作,且所需的操作力低、操作简单、快速,便于辅具的日常使用;
(4)通过按压调节部,能够实现卡扣的接合位置的调整,从而实现快速调节绑带在绑紧后的松紧度,用于适应人体下肢在日间的围度的变化,极大提高了佩戴和调整的便捷性。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现有技术的绑带与膝关节矫形器的支架的连接。
图2是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卡扣的第一部件的孔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卡扣的第一部件的孔正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卡扣的第一部件的孔沿AA’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卡扣的第一部件的孔沿BB’向的剖视图。
图6是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卡扣的第二部件的凸出部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卡扣的第二部件的凸出部的正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卡扣的第二部件的凸出部沿CC’向的剖视图。
图9显示了分离的第一部件的孔和第二部件的凸出部。
图10显示了处于第一接合位置的第一部件的孔和第二部件的凸出部。
图11显示了处于第二接合位置的第一部件的孔和第二部件的凸出部。
图12显示了在第二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绑带上的卡扣的第一部件。
图13显示了在第二个较佳的实施例中,用于与本发明的绑带上的卡扣的第一部件接合的膝关节矫形器的支架上的卡扣的第二部件。
图14显示了第三个较佳的实施例中的本发明的绑带。
图15显示了图14所示的绑带的的卡扣的第一部件。
图16显示了图14所示的绑带的搭扣。
图17显示了图14所示的绑带的卡扣及搭扣的剖视图。
图18显示了图14的绑带和卡扣的第二部件,两者处于分离状态,绑带的搭扣处于分离状态。
图19显示了图14的绑带和卡扣的第二部件,两者处于接合状态且处于第一接合位置,绑带的搭扣处于接合状态。
图20显示了图14的绑带和卡扣的第二部件,两者处于接合状态且处于第二接合位置,绑带的搭扣处于接合状态。
图21显示了图14所示的绑带通过卡扣连接于膝关节矫形器的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8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卡扣包括具有孔10的第一部件和具有凸出部20的第二部件。凸出部20嵌入孔10中时,卡扣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接合;凸出部20脱离开孔10时,卡扣的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卡扣具有两个接合位置,即第一接合位置和第二接合位置,卡扣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可以在这两个接合位置完成接合。具体地,如图3所示,孔10包括第一孔部分10a和第二孔部分10b,在卡扣的第一接合位置,凸出部20嵌入第一孔部分10a;在卡扣的第二接合位置,凸出部20嵌入第二孔部分10b。
如图2-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孔10的内壁上设置有突出于其内壁的部分,具体地为第二板状体12a和第三板状体12b,第二板状体12a和第三板状体12b的侧壁连接于孔10的内壁,第二板状体12a和第三板状体12b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连通第一孔部分10a和第二孔部分10b。本实施例中,孔10为通孔,第二板状体12a和第三板状体12b的一个表面(第一表面)与孔10的一个开口的边缘齐平;另一个表面(第二表面)在通孔10的内壁的中部与内壁相交,由此从该相交部分向该表面的法线方向延伸地,暴露出孔10的第一侧壁部分11a和11b。孔10的内壁中,面向第一孔部分10a的部分为第二侧壁部分13。
如图6-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凸出部20包括柱状体21和突出于柱状体21的外缘的板状体22,板状体22的一个表面(板状体22的第一表面)连接到柱状体21的一个端部(或者两者一体成型),板状体22的侧壁23突出于柱状体21的外缘。
图9、10和11分别显示了第一部件的孔和第二部件的凸出部处于分离状态、处于第一接合位置和处于第二接合位置。凸出部20从孔10的最大开口部分10c,沿与孔10的内壁平行的方向(纵向)进入孔10,继而横向移动嵌入第一孔部分10a,此时,板状体22的第一表面贴合于第二板状体12a和第三板状体12b的第二表面,第一侧壁部分11a和11b抵触板状体22的侧壁23,使凸出部20保持在第一孔部分10a处(参见图10)。当给凸出部20施加一个沿柱状体21的轴向且与板状体22的第一表面的法线方向相反的方向的作用力,使凸出部20发生该方向的移动并使板状体22的侧壁23脱离与第一侧壁部分11a和11b的接触后,凸出部20可以发生横向移动,其柱状体21通过第二板状体12a和第三板状体12b之间的间隙并进入第二孔部分10b,此时第二侧壁部分13抵触柱状体21的侧壁(参见图11)。
本发明的卡扣包括调节部,用于完成上述的给凸出部20施加一个沿与板状体22的第一表面的法线方向相反方向的作用力的操作。调节部可以是按钮或弹片,其与柱状体的另一个端部相连或相邻。使用时按下调节部,即可以使凸出部20发生沿柱状体21的轴向的移动,以实现板状体22的侧壁23与第一侧壁部分11a和11b脱离接触。
如图12、13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二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绑带和膝关节矫形器的支架之间通过上述的卡扣实现。具体地,卡扣的第一部件110被设置在绑带上,较佳地设置在绑带的一个端部;卡扣的第二部件120被设置在膝关节矫形器的支架上。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部件120包括本体111、凸出部10、调节部30、和压片112。其中,调节部30为薄板状的弹片,其一端通过两个连接部分31、32连接到本体111,另一端与凸出部20的柱状体21的一端相连。为了适应于佩戴绑带的下肢,本体111和压片112是弯曲的。调节部30、连接部分31、本体111和连接部分32依次相连,在它们的中间形成通孔33。压片112从本体111弯曲地延伸,其为厚度小于本体部分的厚度的薄板形成,薄板上设置有多个彼此平行的长条形通孔。各个长条形通孔的延伸方向皆垂直于压片112的延伸方向,由此使压片112具有较佳的弹性,能够很好地贴合人体下肢部分。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10的一个端部处设置有孔10,另一个端部处设置有用于与膝关节矫形器的支架相连的连接孔121。
按前述的方式将第二部件120上的凸出部20嵌入第一部件110的孔10中,即可完成第一部件110和第二部件120的接合,从而完成绑带与膝关节矫形器的支架的接合。第一部件110和第二部件120具有两个接合位置,通过按下调节部30,可以实现在两个接合位置之间的转换,尤其是从第一接合位置转换到第二接合位置,此时绑带到支架之间的距离变长了一些,由此佩戴着膝关节矫形器的人会感觉绑带被部分地放松,从而提升了由于血液循环等原因造成的围度变大的下肢的舒适度。
如图14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三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绑带包括弹性带240、非弹性带250、连接于弹性带240和非弹性带250的一个端部242、252的接头260、连接于弹性带240的另一个端部241的卡扣的第二部件220、连接于非弹性带250的另一个端部251的搭扣230和带袢270。其中,接头260用于连接到膝关节矫形器的支架上,其具有凸出部261,该接头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见中国专利申请“关节辅具的快速绑带”(申请号:201420149171.6)。弹性带240和非弹性带250的结构也可以参见中国专利申请“关节辅具的快速绑带”(申请号:201420149171.6),在此不赘述。带袢270固定在弹性带240上,具体地,带袢270的两个侧边分别连接到弹性带240的两个侧边上。非弹性带250穿过带袢270,和弹性带240相接触,其可以在带袢270中沿其延伸的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部件220与前一实施例中的第二部件120是一样的,在此不赘述。弹性带214的端部241连接于第二部件220的本体上。如图15所示,第二部件220上的环状体40是用于与搭扣230接合的结构。具体地,环状体40是U形的环状体,其环绕第二部件220的调节部,其两端连接于第二部件220的本体。第二部件220的本体靠近压片的部分开设有开口,开口与第二部件220的两个长边(即沿第二部件220延伸方向的边)之间的部分分别具有一个通孔81、82。通孔81、8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部件220的延伸方向垂直或近似垂直。如图16所示,搭扣230具有弯曲地延伸的本体231,本体231的一个端部连接有U形的环状体50,另一个端部具有通孔80,通孔80的延伸方向与本体231的延伸方向垂直或近似垂直。本体231上设置有卡口70,非弹性带250的端部251连接到本体231上的卡口70处。
搭扣230的一端连接于第二部件220,具体地为,将搭扣230设置有通孔80的一端嵌入第二部件220的上述开口中,使用铰链或枢轴通过通孔81、80和82将搭扣230连接于第二部件220。由此,搭扣230能够绕该铰链或枢轴发生相对于第二部件220的转动,当其向第二部件220转动至与第二部件220并按压其弯曲的本体231使其与第二部件220的表面贴合,其环状体50的内壁51能够包围环状体40的外壁41,同时其凸起部分60嵌入第二部件220的通孔33中并咬合通孔33的边缘,由此搭扣230与第二部件220完成接合。具体地如图17所示的沿搭扣230和卡扣的延伸方向解剖的搭扣230和卡扣的立体图,凸起部分60的纵截面是勾形的,其自由端为钩状结构601,通孔33的一个边缘具有朝向调节部30的凸缘331。钩状结构601的开口朝向本体231,凸缘331从通孔33的内壁沿与钩状结构601的开口的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出来。在自由状态的本体231是弯曲的,其使钩状结构601的开口不能达到凸缘331所在的位置,即钩状结构601的开口比凸缘331更接近本体231。本体231是弹性的板状体,向第二部件220的表面的方向压迫其后,其会伸展(其所在曲面的弯曲半径变大,直至与第二部件220的表面贴合),由此使钩状结构601的开口移动到(甚至超过)凸缘331所在的位置,由此将凸缘331对准该开口,松开本体231后,钩状结构601的开口向本体231的方向移动使得凸缘331进入钩状结构601的开口。当钩状结构601勾住凸缘331,即凸缘331进入钩状结构601的开口中时,凸起部分60咬合通孔33的边缘。完成接合后,本体231的回复力将使凸起部分60保持咬合通孔33的边缘,由此保持搭扣230与第二部件220的接合。另外,图17中示出的卡口70相对于本体231在卡口70处的表面的法线方向倾斜的,具体地,其在本体231接近卡扣的表面上开口为朝向本体231倾斜。由此,图14中的绑带251在被收紧时对本体231施加的作用力是有助于本体231的弯曲的,即绑带251进一步地使凸起部分60保持咬合通孔33的边缘,由此保持搭扣230与第二部件220的接合。
当按下本体231,弯曲的本体231被压伸展,带动钩状结构601向调节部30的方向移动,由此凸缘331离开钩状结构601,凸起部分60不再咬合通孔33的边缘,此时使搭扣230朝向远离第二部件220的方向转动,搭扣230与第二部件220分离。
图18、19和20分别显示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220处于分离状态、处于第一接合位置和处于第二接合位置,其中第一部件的结构与前一实施例中的第一部件一样,在此不赘述。要将处于分离状态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220接合时,首先保证搭扣230与第二部件220分离,如图18所示。与前面描述卡扣的接合过程相同,将第二部件220上的凸出部嵌入第一部件上的孔,向第二部件220的方向压下搭扣230的本体231,搭扣230与第二部件220接合,搭扣230的凸起部分60咬合通孔33的边缘并且凸起部分60抵触第一部件的边缘,如图19所示。由此,第二部件220的凸出部横向地移动至第一部件的孔的第一孔部分,其板状体的侧壁紧紧抵触第一部件上的孔上的第一侧壁部分;另外,由于弯曲的本体231的回复力,搭扣230对第二部件220的凸出部的板状体施加一个指向搭扣230的力,此力使第二部件220的凸出部的板状体紧紧抵触第一部件上的孔上的第二、三板状体。因此,第二部件220的凸出部被保持在第一孔部分中,实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220在第一接合位置的接合。此时,第二部件220的凸出部的板状体被夹在人体下肢和第一部件的第二、第三板状体之间,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220的接合状态稳定。
当人体下肢围度变大,佩戴者觉得绑带束缚过紧时,按下第二部件220上的调节部使第二部件220的板状体向人体方向移动,板状体的侧壁于是脱离与第一侧壁部分的接触;在人体下肢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第二部件220发生远离第一部件的移动,由此带动第二部件220的凸出部的柱状体从第二、第三板状体之间的间隙横向地移动到第一部件的孔的第二孔部分,并被第二侧壁部分抵触;同时,由于弯曲的本体231的回复力,搭扣230对第二部件220的凸出部的板状体施加的力使第二部件220的凸出部的板状体紧紧抵触第一部件的表面,由此实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220在第二接合位置的稳定接合。
图21示出了本实施例中的绑带在膝关节矫形器的支架上的连接,其中凸出部261嵌入支架2一侧的连接孔内,第一部件110上的连接孔121和支架2另一侧的连接孔相连,例如通过铆钉固定连接。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卡扣,包括具有孔的第一部件和具有凸出部的第二部件,所述凸出部嵌入所述孔中时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接合,所述凸出部离开所述孔时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孔包括第一孔部分和第二孔部分;在所述卡扣的第一接合位置,所述凸出部嵌入所述第一孔部分;在所述卡扣的第二接合位置,所述凸出部嵌入所述第二孔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其中还包括调节部,所述调节部作用于所述凸出部以使嵌入于所述第一孔部分的所述凸出部在受到朝向所述第二孔部分的作用力时进入所述第二孔部分,所述凸出部在从所述第一孔部分进入所述第二孔部分的过程中不离开所述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扣,其中所述调节部作用于所述凸出部以使嵌入于所述第二孔部分的所述凸出部在受到朝向所述第一孔部分的作用力时进入所述第一孔部分,所述凸出部在从所述第二孔部分进入所述第一孔部分的过程中不离开所述孔。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卡扣,其中所述凸出部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为柱状体,所述柱状体的一个端部连接有突出于所述柱状体的外缘的第二部分,所述孔的侧壁包括第一侧壁部分和第二侧壁部分;在所述第一接合位置,所述第一侧壁部分抵触所述第二部分以阻止所述凸出部进入所述第二孔部分;所述调节部作用于所述凸出部以使所述第二部分发生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部分的移动并脱离与所述第一侧壁部分的接触;在所述第二接合位置,所述第二侧壁部分抵触所述柱状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扣,其中所述第二部分为板状体,所述板状体的一个表面连接到所述柱状体的所述端部,所述板状体的侧壁突出于所述柱状体的外缘;在所述第一接合位置,所述第一侧壁部分抵触所述板状体的所述侧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扣,其中所述孔的内壁上设置有突出于所述内壁的第三部分,在所述第一接合位置,所述第三部分的一个表面抵触所述板状体的所述表面以阻止所述凸出部从所述孔中脱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扣,其中所述第三部分包括第二板状体和第三板状体,所述第二板状体和所述第三板状体的侧壁连接于所述孔的内壁,所述第二板状体和所述第三板状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连通所述第一孔部分和所述第二孔部分;所述调节部作用下,所述板状体的侧壁脱离与所述第一侧壁部分的接触的所述凸出部在所述朝向所述第二孔部分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所述凸出部的所述柱状体通过所述间隙进入所述第二孔部分。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扣,其中所述调节部为按钮或弹片,所述调节部与所述柱状体的另一个端部相连或相邻;被按的所述调节部使所述凸出部发生沿所述柱状体的轴向的移动。
9.一种绑带,应用如前面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包括所述第一部件,所述第二部件设置在需要与所述绑带相连的结构上。
10.一种绑带,应用如前面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卡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包括所述第二部件,所述第一部件设置在需要与所述绑带相连的结构上。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绑带,其中所述结构为膝关节矫形器的支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绑带,其中在佩戴于人体下肢的所述膝关节矫形器中,在所述第一接合位置的所述板状体被挤压在所述下肢和所述第二板状体之间以及所述下肢和所述第三板状体之间;在所述第二接合位置的所述板状体被挤压在在所述下肢和所述第一部件在所述孔之外的部分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绑带,其中还包括搭扣,所述搭扣的第一端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部件,所述搭扣的第二端部能与所述第二部件接合或分离。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绑带,其中所述搭扣包括具有钩状结构的凸起部分,所述凸起部分设置在所述搭扣的所述第二端部处;所述第二部件包括内壁上具有凸缘的通孔;当所述凸缘进入所述钩状结构的开口内,所述搭扣的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部件接合。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绑带,其中所述搭扣还包括在所述搭扣的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本体,所述本体为弹性的板状体;
所述钩状结构的所述开口朝向所述本体,所述凸缘从所述通孔的内壁沿与所述钩状结构的所述开口的朝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在自由状态的所述本体是弯曲的,其使所述钩状结构的所述开口不能达到所述凸缘的位置;
被压迫伸展的所述本体使所述钩状结构的所述开口能达到所述凸缘的位置,由此所述凸缘能进入所述开口。
CN201510102658.8A 2015-03-09 2015-03-09 接合位置可调的卡扣和绑带 Active CN1060316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02658.8A CN106031670B (zh) 2015-03-09 2015-03-09 接合位置可调的卡扣和绑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02658.8A CN106031670B (zh) 2015-03-09 2015-03-09 接合位置可调的卡扣和绑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1670A true CN106031670A (zh) 2016-10-19
CN106031670B CN106031670B (zh) 2020-05-08

Family

ID=57150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02658.8A Active CN106031670B (zh) 2015-03-09 2015-03-09 接合位置可调的卡扣和绑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3167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7517A (zh) * 2018-05-02 2018-09-25 芜湖普敦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17847Y (zh) * 2004-07-20 2005-08-17 张文成 扣具结构
CN200944889Y (zh) * 2006-06-28 2007-09-12 尹相法 保险皮带
US20080141507A1 (en) * 2006-02-17 2008-06-19 Chi-San Huang Secure Fastener for Belts
WO2014170446A1 (de) * 2013-04-17 2014-10-23 Bsn Medical Gmbh Verschluss
CN203913652U (zh) * 2014-06-27 2014-11-05 颜英全 一种简易型卡扣
CN204072404U (zh) * 2014-03-28 2015-01-07 罗云 关节辅具的快速绑带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17847Y (zh) * 2004-07-20 2005-08-17 张文成 扣具结构
US20080141507A1 (en) * 2006-02-17 2008-06-19 Chi-San Huang Secure Fastener for Belts
CN200944889Y (zh) * 2006-06-28 2007-09-12 尹相法 保险皮带
WO2014170446A1 (de) * 2013-04-17 2014-10-23 Bsn Medical Gmbh Verschluss
CN204072404U (zh) * 2014-03-28 2015-01-07 罗云 关节辅具的快速绑带
CN203913652U (zh) * 2014-06-27 2014-11-05 颜英全 一种简易型卡扣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7517A (zh) * 2018-05-02 2018-09-25 芜湖普敦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中医小夹板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1670B (zh) 2020-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1225728B2 (en) Orthopedic device for the mechanical treatment of hallux valgus
CN102781482B (zh) 用于治疗循环障碍的有刻度压缩装置
CN105491979B (zh) 具有免荷功能的膝关节矫形器
CN105555235A (zh) 用于治疗循环障碍的有刻度压缩装置
US7857776B2 (en) Dynamically adjustable joint extension and flexion device
CN103379883B (zh) 可调节背侧夹板
DK2996642T3 (en) PROPRIOCEPTIVE ORTHOSIS TO SUPPORT A LED
US20070191193A1 (en) Non-weight bearing foot and leg exercising apparatus
CA3103434A1 (en) Systems and devices with elastically deformable members for assistive mobility
CN111511315B (zh) 用于使关节固定的矫形器
CN106473314A (zh) 衬垫及护具
CN206443802U (zh) 一种膝内翻矫形支具
CN108852596A (zh) 具有至少一个织物绷带的矫形器
US11872151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ankle foot orthosis
US20140221891A1 (en) Brace For Unloading Of Medial Or Lateral Joint
US11259947B2 (en) Ankle brace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6794075A (zh) 压缩系统
CN106031670A (zh) 接合位置可调的卡扣和绑带
CN106344238A (zh) 身姿矫形带
US20060069337A1 (en) Patella strap and method of alleviating anterior knee pain
JPS6116173B2 (zh)
CA3031748C (en) Knee brace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JP4239035B2 (ja) 締着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締着具並びに医療用装具
CN204072404U (zh) 关节辅具的快速绑带
CN203555885U (zh) 医用胸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227

Address after: 201188 room C63, 2, building C63, 4299 Jin Du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Applicant after: Yee Wei medical instruments (Shanghai)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0240 Dongchuan Road, Shanghai, No. 800, No.

Applicant before: Luo Yu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