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27197B - 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27197B
CN106027197B CN201610164882.4A CN201610164882A CN106027197B CN 106027197 B CN106027197 B CN 106027197B CN 201610164882 A CN201610164882 A CN 201610164882A CN 106027197 B CN106027197 B CN 1060271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parameter
transmission
level
rank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6488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27197A (zh
Inventor
陈泽为
徐俊
戴博
许进
鲁照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027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71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271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71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4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第二节点根据预定集合和以下至少之一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1:预定信息、指示信令。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具体如何确定传输参数的问题,进而实现了传输参数的确定。

Description

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系统里,自适应编码调制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无线信道变化选择合适的调制编码方案。接收侧进行信道测量得到信道状态信息并反馈给发送侧。发送侧根据系统资源和接收侧反馈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行调度,选择最合适的下行链路调制编码方式,优化系统吞吐量。
在某些应用场景中传统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受到限制。比如在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简称为LTE)的Release-13阶段,为节省发射功率,覆盖增强的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简称为MTC),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为UE) 不支持周期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简称为CSI)的测量反馈,从而发送侧无法获得信道状态信息。事实上,可以考虑新的CSI反馈方案帮助发送侧进行自适应编码调制。
在LTE的Release-12阶段,设备对设备(Device to Device,简称为D2D)只支持广播通信,接收侧不反馈CSI。单播D2D能够提升系统性能,而引入CSI反馈可以提升单播D2D的增益。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简称为HARQ) 是单播D2D潜在的CSI反馈方案。
软HARQ本质是CSI反馈的一种实现方式。在传统HARQ中,数据包被正确接收时接收侧反馈正确应答消息(Acknowledgement,简称为ACK),否则接收侧反馈错误应答消息(Negative Acknowledgement,简称为NACK),因此发送侧无法从中获得更多的链路信息。在软HARQ中,通过增加少量的反馈比特,接收侧反馈ACK/NACK时还可以附带其他信息,用于指示后验CSI、当前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简称为SINR)与目标SINR差异、接收码块的差错图样、误比特率、编码码率、调制方式、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等等更丰富的链路信息,帮助发送侧自适应调整传输参数,更好地实现HARQ传输。总之,软HARQ在有限的信令开销以及实现复杂度下实现了链路自适应。同时,相对于传统的CSI反馈,软HARQ可以更快更及时地反馈信道状态信息。
在软HARQ技术中,反馈比特除了指示ACK/NACK之外,还指示其他链路信息(如传输参数)。但具体如何确定上述链路信息并无具体方案。因此需要新的技术来确定上述链路信息。上述链路信息帮助发送侧更好进行HARQ传输。当然,在非软HARQ情形,如果按照约定的方式来确定上述链路信息,发送侧和接收侧也可以在没有信令交互情况下同时获取上述链路信息,这时接收侧并不反馈上述链路信息。
针对相关技术中,具体如何确定传输参数的问题,还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具体如何确定传输参数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包括:第二节点根据预定集合和以下至少之一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1:预定信息、指示信令;其中,传输参数等级X1用于指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的传输参数的等级,其中,该传输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重复次数,码率,数据传输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方式,传输块大小;预定信息包括以下之一:传输块的大小、码率、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次数、HARQ传输的重复次数、第二节点反馈的传输参数、预设触发条件;预定集合为一个或者多个传输参数等级构成的集合;指示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无线资源控制RRC 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预定集合的集合形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集合形式1:预定集合由指数序列构成;集合形式2:预定集合由等差序列构成;集合形式3:预定集合由等比序列构成;集合形式4:预定集合由不规则序列构成;集合形式5:预定集合由序列S1和序列S2的元素组合构成,其中,序列S1和序列S2分别为等比序列、等差序列、指数序列、不规则序列中的一种或者多种;集合形式6:预定集合中包括子集,子集由等比序列、等差序列、指数序列、不规则序列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构成,在子集所包含的元素中和/或在子集所包含的元素两侧包括其他元素,子集的元素与相邻元素构成至少一个局部序列,局部序列为等比序列、等差序列、指数序列、不规则序列中的一种序列或者多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节点根据预定集合和以下至少之一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1:预定信息、指示信令包括:第二节点根据指示信令和/或预定信息从预定集合中选取传输参数等级X;第二节点从传输参数等级X中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1;其中,传输参数等级X为预定集合的子集。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节点根据以下至少之一信息从传输参数等级X中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1:当前信干噪比SINR与目标SINR的差值、指定的目标块差错率BLER工作点、当前信道条件下正确接收一个传输块所需的目标平均传输次数、HARQ传输次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节点从传输参数等级X中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1包括:从传输参数等级X中选择传输参数等级X1,使正确接收传输块时的接收SINR与目标SINR 差异最小;从传输参数等级X中选择传输参数等级X1,使正确接收传输块时的接收SINR 为大于目标SINR的最小SINR。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节点根据指示信令和/或预定信息从预定集合中选取传输参数等级X包括:依据确定的传输参数等级a从指定等级组集合中选择指定等级组,根据指定等级组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其中,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通过以下至少之一的方式确定:确定方式1: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由RRC信令和/或DCI确定;确定方式2: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根据对应的传输块首次传输或者前一次HARQ传输的传输参数确定;或者传输参数等级a根据对应的传输块已经发生的所有传输参数确定;确定方式3: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根据已经正确接收的传输块的所有对应传输参数或者首次HARQ 传输的传输参数确定;确定方式4: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根据所述第二节点反馈的传输参数等级确定;确定方式5: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是预先定义的;所述指定等级组集合通过以下之一的方式得到:确定方式A:预定集合按照以下之一方式被分成多个指定等级组,多个指定等级组组成指定等级组集合:分组方式1:预定集合中每连续的N1个相邻元素组成一个所述指定等级组,其中,N1为正整数;分组方式2:预定集合中等间隔抽取的N2个元素组成一个所述指定等级组,其中,N2为正整数;分组方式3:预定集合中抽取的M1个相邻元素和间隔抽取的M2个元素组成一个指定等级组;其中,M1 和M2都为正整数;确定方式B:所述指定等级组集合根据所述指示信令配置或者根据预定义配置得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指定等级组的元素直接指示与所述传输参数等级对应的传输参数,或者所述指定等级组的元素对应的传输参数与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进行指定运算后得到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分组方式1或者所述分组方式2或者所述分组方式3通过以下至少之一的信息确定:所述RRC信令、所述DCI的指示、所述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码率、所述HARQ传输次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所述分组方式2包括:在所述码率大于第一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所述分组方式2;在所述HARQ传输次数大于第二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所述分组方式2。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依据确定的传输参数等级a按照以下至少之一选择方式从指定等级组集合中选择指定等级组:选择方式1:从所述指定等级组集合中选择具有以下特征的所述等级组作为所述指定等级组: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等级组中传输参数等级对应的传输参数;选择方式2:从所述指定等级组集合中选择具有以下特征的所述等级组作为所述指定等级组: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等级组中等级对应的传输参数;选择方式3:从所述指定等级组集合中选择具有以下特征的所述等级组作为所述指定等级组: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小于所述等级组中部分等级对应的传输参数并且大于所述等级组中其他部分等级对应的传输参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选择方式1或者所述选择方式2或者所述选择方式3通过以下至少之一的信息确定: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所述预设触发条件、所述RRC信令、所述DCI的指示、传输块的大小、码率、所述HARQ传输次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所述选择方式1或者所述选择方式2或者所述选择方式3包括:在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属于所述预定集合中最小的N3个元素对应的传输参数,或者在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小于A1时,选择所述选择方式1;在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属于所述预定集合中最大的N4个元素对应的传输参数,或者在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大于A2时,选择所述选择方式2;在其他情况下,选择所述选择方式3;其中,N3和N4为正整数,A1,A2为实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所述预设触发条件包括指定业务需求时,通过以下之一方式选择所述选择方式1或者所述选择方式2或者所述选择方式3包括:如果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大于所述预定集合中最小的N5个元素对应的传输参数且小于所述预定集合中最大的N6个元素对应的传输参数,或者在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大于A3 且小于A4的情况下,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按照预定义选择所述选择方式3;在所述指定业务需求为要求高频谱效率,节约时频资源时,选择所述选择方式2或者所述选择方式3;当所述指定业务需求为要求低时延时,选择所述选择方式1或者所述选择方式3;当所述指定业务需求为要求频谱效率与时延折衷时,选择所述选择方式3;其中,N5, N6为整数,A3,A4为实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所述选择方式1或者所述选择方式2或者所述选择方式3包括:当所述传输块的大小大于第三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所述选择方式2;或者,当所述传输块的大小小于第四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所述选择方式1;或者,当所述码率大于第五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所述选择方式1;或者,当所述HARQ传输次数大于第六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所述选择方式1。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节点为机器通信类型MTC设备,或者基站,或者所述第二节点为设备对设备D2D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传输参数确定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第二节点,包括: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定集合和以下至少之一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1:预定信息、指示信令:其中,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1用于指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 传输的传输参数的等级,其中,该传输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重复次数,码率,数据传输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方式,传输块大小;所述预定信息包括以下之一:传输块的大小、码率、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次数、HARQ传输的重复次数、第二节点反馈的传输参数、预设触发条件;所述预定集合为一个或者多个传输参数等级构成的集合;所述指示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指示信令和/或所述预定信息从所述预定集合中选取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以及从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中确定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1;其中,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为所述预定集合的子集。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节点为机器通信类型MTC设备,或者基站,或者所述第二节点为设备对设备D2D设备。
通过本发明,采用第二节点根据预定集合和以下至少之一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1:预定信息、指示信令;其中,传输参数等级X1用于指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的传输参数的等级,其中,该传输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重复次数,码率,数据传输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方式,传输块大小;预定信息包括以下之一:传输块的大小、码率、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次数、HARQ传输的重复次数、第二节点反馈的传输参数、预设触发条件;预定集合为一个或者多个传输参数等级构成的集合;指示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具体如何确定传输参数的问题,进而实现了传输参数的确定。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参数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参数确定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参数确定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2,第二节点根据预定集合和以下至少之一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1:预定信息、指示信令;其中,传输参数等级X1用于指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的传输参数的等级,其中,该传输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重复次数,码率,数据传输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方式,传输块大小;预定信息包括以下之一:传输块的大小、码率、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次数、HARQ传输的重复次数、第二节点反馈的传输参数、预设触发条件;预定集合为一个或者多个传输参数等级构成的集合;指示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
通过上述的该步骤,可以预定集合和以下至少之一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1:预定信息、指示信令,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具体如何确定上述链路信息并无具体方案,上述该步骤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具体如何确定传输参数的问题,进而实现了传输参数的确定。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预定集合的集合形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集合形式1:预定集合由指数序列构成;集合形式2:预定集合由等差序列构成;集合形式3:预定集合由等比序列构成;集合形式4:预定集合由不规则序列构成;集合形式5:预定集合由序列S1和序列S2的元素组合构成,其中,序列S1和序列S2分别为等比序列、等差序列、指数序列、不规则序列中的一种或者多种;集合形式6:预定集合中包括子集,子集由等比序列、等差序列、指数序列、不规则序列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构成,在子集所包含的元素中和/或在子集所包含的元素两侧包括其他元素,子集的元素与相邻元素构成至少一个局部序列,局部序列为等比序列、等差序列、指数序列、不规则序列中的一种序列或者多种。
上述步骤S102可以表现为第二节点根据指示信令和/或预定信息从预定集合中选取传输参数等级X;第二节点从传输参数等级X中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1;其中,传输参数等级X为预定集合的子集。
第二节点从传输参数等级X中选择传输参数等级X1的依据也可以有多种,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可以包括:当前信干噪比SINR与目标SINR的差值、指定的目标块差错率BLER工作点、当前信道条件下正确接收一个传输块所需的目标平均传输次数、 HARQ传输次数。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二节点从传输参数等级X中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1,可以是从传输参数等级X中选择该传输参数等级X1,使正确接收传输块时的接收SINR与目标SINR差异最小,也可以是从传输参数等级X中选择该传输参数等级X1,使正确接收传输块时的接收SINR为大于目标SINR的最小SINR。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二节点根据指示信令和/或预定信息从预定集合中选取传输参数等级X可以包括:依据确定的传输参数等级a从指定等级组集合中选择指定等级组,根据指定等级组确定该传输参数等级X,其中,传输参数等级a通过以下至少之一的方式确定:确定方式1:传输参数等级a由RRC信令和/或DCI确定;确定方式2:传输参数等级a根据对应的传输块首次传输或者前一次HARQ传输的传输参数确定;或者传输参数等级a根据对应的传输块已经发生的所有传输参数确定;确定方式3:该传输参数等级a根据已经正确接收的传输块的所有对应传输参数或者首次HARQ传输的传输参数确定;确定方式4:该传输参数等级a根据第二节点反馈的传输参数等级确定;确定方式5:该传输参数等级a是预先定义的。
上述指定等级组集合通过以下之一的方式得到:确定方式A:所述预定集合按照以下之一方式被分成多个指定等级组,所述多个指定等级组组成所述指定等级组集合:分组方式1:所述预定集合中每连续的N1个相邻元素组成一个所述指定等级组,其中, N1为正整数;分组方式2:所述预定集合中等间隔抽取的N2个元素组成一个所述指定等级组,其中,N2为正整数;分组方式3:所述预定集合中抽取的M1个相邻元素和间隔抽取的M2个元素组成一个所述指定等级组;其中,所述M1和M2都为正整数;确定方式B:指定等级组集合根据该指示信令配置或者根据预定义配置得到。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指定等级组的元素直接指示与该传输参数等级对应的传输参数,在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指定等级组的元素对应的传输参数与该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进行指定运算后得到该传输参数等级X。
通过确定方式B得到指定等级组集合的形式也可以包括很多种,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可以包括:等级组形式1:指定等级组集合中的等级对应的传输参数大于或者等于该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等级组形式2:该指定等级组集合中的等级对应的传输参数小于或者等于该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等级组形式3:该指定等级组集合中同时包括大于或者小于该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的传输参数等级。从而根据确定方式B得到了指定等级组集合。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选择分组方式1或者分组方式2或者该分组方式3,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通过以下至少之一的信息确定:该RRC信令、该DCI的指示、该传输块的大小、该码率、该HARQ传输次数。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确定分组方式2包括:在该码率大于第一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该分组方式2;在该HARQ传输次数大于第二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该分组方式 2。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可以依据确定的传输参数等级a按照以下至少之一选择方式从指定等级组集合中选择指定等级组:选择方式1:从所述指定等级组集合中选择具有以下特征的所述等级组作为所述指定等级组: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等级组中传输参数等级对应的传输参数;选择方式2:从所述指定等级组集合中选择具有以下特征的所述等级组作为所述指定等级组: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大于或者等于所述等级组中等级对应的传输参数;选择方式3:从所述指定等级组集合中选择具有以下特征的所述等级组作为所述指定等级组:所述传输参数等级 a对应的传输参数小于所述等级组中部分等级对应的传输参数并且大于所述等级组中其他部分等级对应的传输参数。
可以通过多种信息确定选择方式1或者选择方式2或者选择方式3,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上述信息可以是:传输参数等级a、预设触发条件、RRC信令、DCI的指示、传输块的大小、码率、该HARQ传输次数。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确定该选择方式1或者该选择方式2或者该选择方式3包括:在该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属于该预定集合中最小的N3个元素对应的传输参数,或者在该传输参数等级a小于A1时,选择该选择方式1;在该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属于该预定集合中最大的N4个元素对应的传输参数,或者在该传输参数等级a大于A2时,选择该选择方式2;在其他情况下,选择该选择方式3;其中,N3 和N4为正整数,A1,A2为实数。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在预设触发条件包括指定业务需求时,通过以下之一方式选择该选择方式1或者该选择方式2或者该选择方式3包括:如果该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大于该预定集合中最小的N5个元素对应的传输参数且小于该预定集合中最大的N6个元素对应的传输参数,或者在该传输参数等级a大于A3且小于A4的情况下,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按照预定义选择该选择方式3;在该指定业务需求为要求高频谱效率,节约时频资源时,选择该选择方式2或者该选择方式3;当该指定业务需求为要求低时延时,选择该选择方式1或者该选择方式3;当该指定业务需求为要求频谱效率与时延折衷时,选择该选择方式3;其中,N5,N6为整数,A3,A4为实数。
选择方式1或者该选择方式2或者该选择方式3的选择方式有多种,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当该传输块的大小大于第三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该选择方式2;或者,当该传输块的大小小于第四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该选择方式1;或者,当该码率大于第五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该选择方式1;或者,当该HARQ传输次数大于第六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该选择方式1。从而确定该选择方式1或者该选择方式2或者该选择方式3的选择。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节点为机器通信类型MTC设备,基站或者所述第二节点为设备对设备D2D设备,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节点将确定的传输参数等级X1反馈给第一节点,其中,第二节点为机器通信类型MTC设备,第一节点为基站;或者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为设备对设备D2D设备。在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该第二节点为基站,该第一节点为机器通信类型MTC设备;或者该第二节点和该第一节点为D2D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传输参数确定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参数确定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应用于第二节点,如图2所示,该装置包括:确定模块22,用于根据预定集合和以下至少之一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1:预定信息、指示信令:其中,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1用于指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的传输参数的等级,其中,该传输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重复次数,码率,数据传输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方式,传输块大小;所述预定信息包括以下之一:传输块的大小、码率、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次数、HARQ传输的重复次数、第二节点反馈的传输参数、预设触发条件;所述预定集合为一个或者多个传输参数等级构成的集合;所述指示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预定集合的集合形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集合形式1:预定集合由指数序列构成;集合形式2:预定集合由等差序列构成;集合形式3:预定集合由等比序列构成;集合形式4:预定集合由不规则序列构成;集合形式5:预定集合由序列S1和序列S2的元素组合构成,其中,序列S1和序列S2分别为等比序列、等差序列、指数序列、不规则序列中的一种或者多种;集合形式6:预定集合中包括子集,子集由等比序列、等差序列、指数序列、不规则序列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构成,在子集所包含的元素中和/或在子集所包含的元素两侧包括其他元素,子集的元素与相邻元素构成至少一个局部序列,局部序列为等比序列、等差序列、指数序列、不规则序列中的一种序列或者多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22还用于根据所述指示信令和/或所述预定信息从所述预定集合中选取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以及从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中确定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1;其中,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为所述预定集合的子集。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二节点为机器通信类型MTC设备,该第一节点为基站;或者该第二节点和该第一节点为D2D设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二节点为基站,该第一节点为机器通信类型MTC设备;或者该第二节点和该第一节点为D2D设备。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下面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下述的可选实施例中结合了上述可选实施例及其可选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用于阐明权利要求中所述预定集合A的多种实现方式。该实施例包括以下多个子实施例。本实施例以及本专利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节点是基站,第二节点是终端。但第二节点也可以是基站,第一节点也可以是终端。本实施例和本专利的其他实施例中,以所述传输参数等级指重传次数等级,用于指示传输的重复次数为例进行说明。但所述传输参数也可以是码率,数据传输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方式,传输块大小等等,分别用于指示数据的编码速率,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数据的调制方式,传输块大小等等。事实上,第一节点根据第二节点反馈的重复次数、码率、数据传输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方式、传输块大小中的一个以及当前第一节点已知的第二节点相关参数即可获取当前通信链路信息(传输参数)。即是说,所述重复次数、码率、数据传输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方式、传输块大小在效用上是等价的,只是反馈的形式有所不同。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基站在一次HARQ传输的连续S1个子帧中传输一个传输块或其冗余版本S1次,然后停止发送并等待终端的反馈。如果终端反馈正确接收确认信息,则完成该传输块的发送;否则,基站接收到错误接收确认信息以及附带的重复等级信息后继续在下一次HARQ传输的连续S2个子帧上传输上述传输块或其冗余版本S2 次。如此往复直到数据正确接收为止。这里的S1和S2即是一次HARQ传输的重复次数。当然实际一次HARQ传输的重复次数不一定等于终端反馈的重复次数。终端反馈的重复次数起到协助基站确定实际重复次数的作用。
子实施例1.1:
所述预定集合A由指数序列构成。在本实施例中,A={2^3,2^4,……,2^8}。其中,^为幂符号,比如2^3表示2的3次幂。把预定集合A中相邻的3个元素分为一组。例如,{2^3,2^4,2^5},{2^4,2^5,2^6},{2^6,2^7,2^8},……,各为一组。第一节点通过 RRC信令配置了重传次数等级a=2^5。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图1中的传输参数等级X),使重传次数等级a(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参数等级a) 属于该等级组X,且小于该等级组X中部分重传次数等级,同时大于该等级组中其他部分重传次数等级。则X={2^4,2^5,2^6}。第二节点基于解调前等效SINR与目标SINR的差值从该等级组X来选择重传次数等级X1(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参数等级X1),重传次数等级X1用于指示当前信道条件下正确接收一个传输块所需的传输次数,且 X1=2^4。第二节点向第一节点反馈重传次数等级X1。预定集合A的重传次数等级设计为指数序列,对应接收侧合并处理后的数据功率成倍数递增。当接收侧以某个重传次数等级接收数据但无法正确接收,需要进一步接收重传数据时,可以通过调整重传数据的重复等级达到重传功率减半或者增倍的目的。从而更快实现HARQ重传或者减小资源浪费。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节点也可以根据目标BLER来确定重传次数等级X1,即传输块传输次数或者重传次数达到重传次数等级X1对应的重传次数后,传输块的BLER达到目标BLER。第二节点也可以把重传次数等级X1对应的重传次数设定为当前信道条件下第一节点正确接收一个传输块所需的目标平均传输次数,使接收的BLER落入合适的范围
实施例1.2
所述预定集合A由等差序列构成。在本实施例中,A={10,15,20,……,115, 120}。把预定集合A中相邻的3个元素分为一组。例如,{10,15,20},{15,20,25},……, {110,115,120},……,各为一组。第一节点通过RRC信令配置了重传次数等级a=20。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参数等级X),使重传次数等级a 属于该组,且小于该等级组中部分重传次数等级,同时大于该等级组中其他部分重传次数等级。则X={15,20,25}。第二节点基于解调前等效SINR与目标SINR的差值从等级组X中选择重传次数等级X1(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参数等级X1),重传次数等级X1用于指示当前信道条件下正确接收一个传输块所需的传输次数,且X1=15。第二节点向第一节点反馈X1。通过信令配置的重传次数等级a来选择等级组X,第二节点再从等级组X中选择重传次数等级X1反馈,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同时对X1的选择有所控制。兼顾了调度的需要和匹配信道条件的需要。同时预定集合A的重传次数等级设计为等差序列,对应接收侧合并处理后的数据功率成等差递增。当接收侧以某个重传次数等级接收数据但无法正确接收,需要进一步接收重传数据时,可以通过调整重传数据的重复等级达到重传功率减小或者增大的目的。从而更快实现HARQ重传或者减小资源浪费。
实施例1.3
基于实施例1.1的实现方式,所述预定集合A也可以由等比序列构成,在本实施例中,A={10,20,……,160,320}。具体怎样从该预定集合A中选择等级组X并从选择的等级组X中选择重传次数等级X1的过程与实施例1.1类似,此处不再赘述。预定集合A的重传次数等级设计为等比序列,对应接收侧合并处理后的数据功率成倍数递增。当接收侧以某个重传次数等级接收数据但无法正确接收,需要进一步接收重传数据时,可以通过调整重传数据的重复等级达到重传功率减半或者增倍的目的。从而更快实现 HARQ重传或者减小资源浪费。
实施例1.4
基于实施例1.1的实现方式,所述预定集合A也可以由序列S1和序列S2的元素组合构成。在本实施例中,S1为等比序列且S1={10,20,40,80,160,320};S2为等差序列且 S2={15,35,55,……,295,315}。则A={10,15,20,35,40,55,75,80,……,295,315, 320}。具体怎样从该预定集合A中选择等级组X并从选择的等级组X中选择重传次数等级X1的过程与实施例1.1类似,此处不再赘述。所需说明的是,S1,S2也可以分别为其他类型的序列。集合A的重传次数等级设计为不同序列的元素组合,可以提供不同的重复次数颗粒度。
实施例1.5
基于实施例1.1的实现方式,所述预定集合A也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预定集合中存在子集R。R由等比、等差、指数、不规则序列中的一种构成。在R的元素中间和/ 或两侧插入其他元素构成预定集合A。R的元素与相邻元素构成至少一个局部的序列,所述局部序列为等比、等差、指数、不规则序列中的一种序列。本实施例中,R为等比序列,R={8,16,32,……,128,256};在R的元素中间和/或两侧插入其他元素构成预定集合A。本实施例中,A={4,8,12,16,20,24,32,40,64,102,128,161,256}。A中,{4,8,12}, {12,16,20},{24,32,40}均为等差序列,{40,64,102},{102,128,161}均为等比序列。具体怎样从该预定集合A中选择等级组X并从选择的等级组X中选择重传次数等级X1 的过程与实施例1.1类似,此处不再赘述。预定集合A的重复次数设计为不同序列的元素组合,可以提供不同的重复次数颗粒度。
实施例二:当重传次数等级X(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参数等级X)为一个集合时,第二节点根据预定集合A以及预定信息、指示信令中的至少之一确定重传次数等级X1包括:根据重传次数等级a(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参数等级a)选择特定等级组(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指定等级组)作为重传次数等级X,从所述重传次数等级X 中选择重传次数等级X1。所述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所述预定集合A。本实施用于阐明所述重传次数等级a的确定方式。该实施例包括以下多个子实施例。以下以预定集合A 为等差序列为例进行说明,而在预定集合A为其他序列的情况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实施例2.1-2.5中,以预定集合A={10,15,20,……,115,120},把预定集合 A中相邻的3个元素分为一组。例如,{10,15,20},{15,20,25},……,{110,115,120},……,各为一组,为例,传输参数等级以重传次数等级为例进行说明。下述实施例中的等级组 X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参数等级X。
实施例2.1
在所述重传次数等级a由第一节点通过RRC信令配置的情况下,第二节点确定重传次数等级X1的过程详见实施例1.2,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2.2
所述重传次数等级a也可以由第一节点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本实施例中,第二节点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DCI,DCI指示了重传次数等级a=30。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小于该等级组中部分等级,同时大于该等级组中其他部分等级。则X={25,30,35}。通过信令配置的a来选择等级组X,第二节点再从X中选择重传次数等级X1反馈,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同时对重传次数等级X1的选择有所控制。兼顾了调度的需要和匹配信道条件的需要。
实施例2.3
所述重传次数等级a根据对应传输块首次或者前一次HARQ传输的重传次数得到,或者重传次数等级a根据对应传输块已发生的传输的所有重传次数之和得到。本实施例中,特定传输块已经完成两次HARQ传输,但没能正确解码。两次HARQ传输对应的重传次数分别为20次和15次。基于实施例2.1的所述预定集合A以及等级组X选择方式,如果第二节点根据对应传输块首次HARQ传输的重传次数得到重传次数等级a,则 a=20,X={15,20,25};如果第二节点根据对应传输块前一次HARQ传输的重传次数得到a,则a=15,X={10,15,20};如果第二节点根据对应传输块已发生的传输的所有重传次数之和得到,则a=20+15=35,X={30,.35,40}。第二传输节点选择x并反馈,用于指示该传输块第三次HARQ传输的重传次数。重传次数等级a根据对应传输块首次或者前一次HARQ传输的重传次数得到,或者a根据对应传输块已发生的传输的所有重传次数之和得到的好处是:得到重传次数等级a后再确定重传次数等级X,重传次数等级X可以跟随之前的实际重传次数变化,更好地匹配了信道条件。
实施例2.4
所述重传次数等级a根据已正确接收的传输块的总重传次数或者首次HARQ传输的重传次数得到。本实施例中,第二节点需反馈重传次数等级X1,帮助第一节点确定特定传输块的重传次数。在所述特定传输块之前已有另一个传输块B被正确接收。B分为两次HARQ传输才正确接收。总重传次数为45次,而第一次HARQ传输的重传次数为30次。基于实施例2.1的所述预定集合A以及等级组X选择方式,如果第二节点根据传输块B首次HARQ传输的重传次数得到重传次数等级a,则a=30,X={25,30,35};如果第二节点根据传输块B的总重传次数得到重传次数等级a,则a=45,X={40,45,50}。第二传输节点选择重传次数等级X1并反馈,用于指示特定传输块的重传次数。重传次数等级a根据已正确接收的传输块的总重传次数或者首次HARQ传输的重传次数得到的好处是:得到重传次数等级a后再确定重传次数等级X,重传次数等级X可以跟随之前的实际重传次数变化,更好地匹配了信道条件。特别是在发送一个新的传输块时,新传输块的重复次数可以参考前一个传输块得到。
实施例2.5
所述重传次数等级a根据先前所反馈的重传次数等级得到。本实施例中,第二节点需反馈重传次数等级X1,帮助第一节点确定特定传输块的重传次数。在所述特定传输块之前已有另一个传输块B被正确接收。B分为两次HARQ传输才正确接收。总重传次数为45次,而第一次HARQ传输的重传次数为30次。而对于B的两次HARQ传输,第二节点反馈的重传次数分别是40次和15次。基于实施例2.1的所述预定集合A以及等级组X(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重传次数等级X,也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参数等级X)选择方式,如果第二节点根据传输块B首次HARQ传输对应的反馈的重传次数得到重传次数等级a,则a=40,X={35,40,45};如果第二节点根据传输块B对应的两次反馈的总重传次数得到重传次数等级a,则a=40+15=55,X={50,55,60}。第二传输节点选择重传次数等级X1并反馈,用于指示特定传输块的重传次数。所需说明的,所述重传次数等级a根据先前所反馈的重传次数等级得到,也可以是这样的情况:特定传输块第N+1次HARQ传输对应的重传次数等级X1由该传输块之前的HARQ传输对应的反馈的重传次数得到。重传次数等级a根据先前所反馈的重传次数等级得到的好处是:得到重传次数等级a后再确定重传次数等级X,重传次数等级X可以跟随之前的预测的信道条件变化,更好地匹配了信道条件。
实施例三
根据重传次数等级a(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参数等级a)选择特定等级组作为重传次数等级X(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参数等级X)。所述特定等级组从特定等级组集合中选择。所述特定等级组集合由以下至少一种方式确定:分组方式1、分组方式2、分组方式3。本实施例说明特定等级组集合的确定方式。包括以下若干子实施例。
子实施例3.1
具体实施例可参考实施例1.1或者2.1。该实施例中把预定集合A中相邻元素分为一组(分组方式1)是较为简单的处理方式。
子实施例3.2
所述预定集合A由等差序列构成。在本实施例中,A={10,15,20,……,115, 120}。等级组集合的确定方式是分组方式1和分组方式2的组合。{10,15,20},{10,20,30}, {15,25,35},{20,30,40},……,{95,105,115},{100,110,120},{110,115,120}各为一组。其中{10,15,20}和{110,115,120}的元素是预定集合A中连续的相邻元素(分组方式1),其他等级组集合的元素是预定集合A中等间隔的元素(分组方式2)。第一节点通过RRC 信令配置了重传次数等级a,当15≤a≤115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重传次数等级X,也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参数等级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小于该等级组中部分重传次数等级,同时大于该等级组中其他部分重传次数等级;当a=10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10,15,20};当a=120时,第二节点选择 {110,115,120}。第二节点基于解调前等效SINR与目标SINR的差值从等级组X来选择重传次数等级X1,重传次数等级X1用于指示当前信道条件下正确接收一个传输块所需的传输次数。第二节点向第一节点反馈X1。
第一,所述等级组集合中元素为预定集合A中等间隔抽取的若干个元素,可以为X1的选择提供更大的区间范围,更快地实现HARQ重传或者节约系统资源。第二,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重传次数等级X,也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参数等级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小于该等级组中部分重传次数等级,同时大于该等级组中其他部分重传次数等级的好处是:第二节点有选择比重传次数等级a大的重复次数和比重传次数等级a小的重复次数的权利,还兼顾了降低系统资源开销和降低时延的需求。第三,处于预定集合A元素区间两侧的元素,其分组方式与中间元素不同是考虑了元素区间范围的限制。另外,当重传次数等级a等于10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小于该等级组中其他等级,是因为 10已经是最小的重传次数等级,没有必要再使用更小的等级。当a=120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大于该等级组中其他等级,是因为120 已经是最大的重复等级。
子实施例3.3
所述预定集合A由等差序列构成。在本实施例中,A={10,15,20,……,115, 120}。等级组集合的确定方式是分组方式1和分组方式2和分组方式3的组合。例如 {10,15,20},{10,15,25},{10,20,30},{15,25,35},{20,30,40},……,{95,105,115}, {100,110,120},{105,115,120},{110,115,120}各为一组。其中{10,15,20}和{110,115,120} 的元素是预定集合A中连续的相邻元素(分组方式1);{10,15,25}和{105,115,120}的元素是预定集合A中连续抽取的元素和间隔抽取的元素的组合(分组方式3);其他等级组集合的元素是预定集合A中等间隔的元素(分组方式2)。第一节点通过RRC信令配置了重传次数等级a,当20≤a≤110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重传次数等级X,也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参数等级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小于该等级组中部分等级,同时大于该等级组中其他部分等级;当a=15时,第二节点选择{10,15,25};当a=10时,第二节点选择{10,15,20};当a=115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105,115,120};当a=120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110,115,120}。第二节点基于解调前等效SINR与目标SINR的差值从等级组X中选择重传次数等级X1,重传次数等级X1用于指示当前信道条件下正确接收一个传输块所需的传输次数。第二节点向第一节点反馈重传次数等级X1。所述等级组集合中元素为预定集合A中等间隔抽取的若干个元素,可以为重传次数等级X1的选择提供更大的区间范围,更快地实现 HARQ重传或者节约系统资源。而处于预定集合A元素区间两侧的元素,其分组方式与中间元素不同是考虑了这些元素的两侧受到元素区间限制。
子实施例3.4
所述预定集合A由等差序列构成。在本实施例中,A={10,15,20,……,115, 120}。等级组集合的确定方式是分组方式2。{10,20,30},{15,25,35},{20,30,40},……, {95,105,115},{100,110,120}各为一组。第一节点通过RRC信令配置了重传次数等级,当20≤a≤110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重传次数等级X,也相当于上述实施例中的传输参数等级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小于该等级组中部分等级,同时大于该等级组中其他部分等级;当a=10/15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小于该等级组中其他等级,即分别选择等级组{10,20,30}和{15,25,35};当a=115/120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使重传次数等级 a属于该组,且大于该等级组中其他等级,即分别选择等级组{95,105,115}和 {100,110,120}。第二节点基于解调前等效SINR与目标SINR的差值从等级组X来选择重传次数等级X1,重传次数等级X1用于指示当前信道条件下正确接收一个传输块所需的传输次数。第二节点向第一节点反馈重传次数等级X1。所述等级组集合中元素为预定集合A中等间隔抽取的若干个元素,可以为重传次数等级X1的选择提供更大的区间范围,更快地实现HARQ重传或者节约系统资源。而当重传次数等级a等于预定集合A 元素区间两侧的元素中的一个时,其等级组选择方式与重传次数等级a等于预定集合A 中间元素的情况不同,则是与分组方式有关。
在实施例三中,当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预定集合A中最小的N3=1个元素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小于该等级组中其他等级;当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预定集合A中最大的N4=1个元素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大于该等级组中其他等级;否则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小于该等级组中部分等级,同时大于该等级组中其他部分等级。所要说明的是,N3和N4并不一定等于1,可以是其他正整数。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小于该等级组中部分等级,同时大于该等级组中其他部分等级的好处是:第二节点有选择比重传次数等级a大的重复次数和比重传次数等级a小的重复次数的机会,还兼顾了降低系统资源开销和降低时延的需求。当a 等于预定集合A中最小的N3个元素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小于该等级组中其他等级,是因为重传次数等级a已经是很小的重传次数等级,没有必要再使用更小的等级进行重传次数精细化。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大的传输时延,通过选择更大的传输参数等级,可以降低传输时延而不显著降低频谱效率。当属于预定集合A中最大的N4个元素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大于该等级组中其他等级,是因为重传次数等级a已经是最大的重复等级,没有必要再选择更大的重复等级来降低HARQ传输次数,降低时延。此时的主要矛盾是正确接收时总的重复次数过大,导致较低的频谱效率,通过选择更小的传输参数等级,可以提升频谱效率而不显著增加传输时延。
实施例四:本实施例根据特定业务需求/传输块大小/码率/HARQ传输次数选择等级组选择方式1/2/3。包括以下若干子实施例。
子实施例4.1
所述预定集合A由等差序列构成。在本实施例中,A={10,15,20,……,115,120}。等级组集合的确定方式是分组方式1。{10,15,20},{15,20,25},……,{105,110,115},{110,115,120}各为一组。第一节点通过RRC信令配置了重传次数等级a,当15≤a≤115 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小于该等级组中部分重传参数等级,同时大于该等级组中其他部分重传参数等级;比如当a=15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10,15,20};当a=115时,第二节点选择{110,115,120}。另外,当a=10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10,15,20};当a=120时,第二节点选择{110,115,120}。第二节点基于解调前等效SINR与目标SINR的差值从等级组X来选择重传次数等级X1,重传次数等级X1用于指示当前信道条件下正确接收一个传输块所需的传输次数。第二节点向第一节点反馈重传次数等级x。采用等级组选择方式3,第二节点有选择比重传次数等级a大的重复次数或比重传次数等级a小的重复次数的机会,还兼顾了降低系统资源开销和降低时延的需求。
子实施例4.2
所述预定集合A由等差序列构成。在本实施例中,A={10,15,20,……,115, 120}。等级组集合的确定方式是分组方式1。{10,15,20},{15,20,25},……,{105,110,115},{110,115,120}各为一组。第一节点通过RRC信令配置了重传次数等级a,预定义地,当 a=10时,第二节点选择等级组{10,15,20};当a=120时,第二节点选择{110,115,120};当15≤a≤115时,第二节点采用等级组选择方式3,即默认选择等级组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小于该等级组中部分重传次数等级,同时大于该等级组中其他部分重传次数等级。当有高频谱效率要求时,且当20≤a≤120时,第二节点采用等级组选择方式2,即选择等级组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大于该等级组中其他等级;当有高频谱效率要求时,且当10≤a≤15时,第二节点采用等级组选择方式2,即选择等级组{10,15,20}。当有低时延要求时,且当10≤a≤110时,第二节点采用等级组选择方式1,即选择等级组X,使重传次数等级a属于该组,且小于该等级组中其他重传次数等级;当有低时延要求时,且当115/120时,第二节点采用等级组选择方式2,即选择等级组{110,115,120}。第二节点基于解调前等效SINR与目标SINR的差值从等级组 X来选择重传次数等级X1,重传次数等级X1用于指示当前信道条件下正确接收一个传输块所需的传输次数。第二节点向第一节点反馈重传次数等级X1。采用等级组选择方式1:第二节点将选择比重传次数等级a大或者等于重传次数等级a的重复次数,有利用降低HARQ传输次数,降低传输时延;采用等级组选择方式2:第二节点将选择比重传次数等级a小或者等于重传次数等级a的重复次数,可以细化重复次数,节约系统资源;采用等级组选择方式3,则同时兼顾系统资源节约和传输时延降低的需求,同时第二节点也有机会选择比重传次数等级a小的和比重传次数等级a大的重复次数。
子实施例4.3
当传输块大小大于特定阈值时,选择等级组选择方式2;当传输块大小小于特定阈值时,选择等级组选择方式1;当码率大于特定阈值时,选择等级组选择方式1;当HARQ 传输次数大于特定阈值时,选择等级组选择方式1。根据传输块大小、码率、HARQ传输次数选择等级组的好处是限制重传次数等级X从而限制第二节点反馈的重传次数等级x。当传输块很大时,选择等级组选择方式2可以节省资源;当码率很大时,选择等级组选择方式1可以更快地实现HARQ正确传输;当HARQ传输次数大于特定阈值时,选择等级组选择方式1也可以更快地实现HARQ正确传输。
子实施例4.4
当码率大于特定阈值时,选择分组方式2;当HARQ传输次数大于特定阈值时,选择分组方式2。根据码率、HARQ传输次数选择等级组的好处是限制重传次数等级X从而限制第二节点反馈的重传次数等级X1。选择分组方式2可以使X的元素有更大的区间范围,从而给第二节点更宽的选择范围,更好地实现HARQ传输或者节省资源。
实施例五:在前述实施例中,对预定集合A的元素进行分组得到所述指定等级组集合。其中,预定集合A的元素是传输参数。根据传输参数等级a从指定等级组集合中选择指定等级组。接收侧根据预设规则从指定等级组中选择一个等级并反馈给发送侧。在实施例五中,所述指定等级组集合不是由预定集合A得到的,而是预定义的。当然,也可以通过指示信令配置。
预先定义一个等级组集合,集合包括三个等级组,三个等级组分别为:(0.25,0.5,1), (0.5,1,2),(1,2,4).所述等级组的元素与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进行乘法等相关运算后得到候选的欲反馈的传输参数。在一次HARQ传输中,发送侧将一个传输块重复发送10次,接收侧进行合并处理后没能正确解码。该实施例中,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重复次数为10。接收侧反馈NACK信息。NACK信息还用于指示发送侧下一次HARQ传输的传输次数。与三个等级组对应,可供选择并反馈的传输次数为 (ceil(0.25*10),0.5*10,1*10)=(3,5,10),或者(0.5*10,1*10,2*10)=(5,10,20),或者 (1*10,2*10,4*10)=(10,20,40)。
预定义地,接收侧使用(0.5,1,2)获得用于反馈的传输参数等级集合;当指定业务需求为要求高频谱效率,节约时频资源时,接收侧使用(0.25,0.5,1)获得用于反馈的传输参数等级集合;当指定业务需求为要求低时延时,接收侧使用(0.5,1,2)或者(1,2,4)获得用于反馈的传输参数等级集合。
在实施例五中,a=10。如果a=2,那么接收侧使用(1,2,4)获得用于反馈的传输参数等级集合。这主要是出于限制反馈颗粒度的需要,当传输参数等级a较小时,高反馈时延是主要矛盾,传输参数等级集合中的高等级对应于更低的传输时延。如果发送侧按照终端反馈的传输参数进行传输,能在不显著降低频谱效率的情形下降低传输时延;反之,如果a=100,那么接收侧使用(0.25,0.5,1)获得用于反馈的传输参数等级集合。这主要是降低重复次数的需要,当传输参数等级a很大时,低频谱效率是主要矛盾,传输参数等级集合中的低等级对应于更高的频谱效率。如果发送侧按照终端反馈的传输参数进行传输,能在不显著降低传输时延的情形下增加频谱效率。如果传输参数等级a大小适中,那么接收侧使用(0.5,1,2)获得用于反馈的传输参数等级集合。同时兼顾降低时延和提升频谱效率的考虑。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提出的确定链路信息的方法,以较小的反馈开销或者在没有反馈开销的情形下确定链路相关信息,可以帮助发送端进行自适应编码调制等发送侧处理,更好实现HARQ传输。从而权衡系统时频资源的利用以及传输时延的关系。本发明的方案可以与soft HARQ技术结合,从而解决了在无法使用现有CSI反馈方案情形下的链路自适应问题。总之,更好地实现了链路自适应,优化了系统性能,满足业务需求。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软件,该软件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技术方案。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上述软件,该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光盘、软盘、硬盘、可擦写存储器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指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节点根据预定集合和以下至少之一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1:预定信息、指示信令;
其中,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1用于指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重传的传输参数的等级,其中,该传输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重复次数,码率,调制方式,传输块大小;
所述预定信息包括以下之一:传输块的大小、码率、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次数、HARQ传输的重复次数、第二节点反馈的传输参数、预设触发条件;
所述预定集合为一个或者多个传输参数等级构成的集合;
所述指示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
其中,所述第二节点为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集合的集合形式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集合形式1:所述预定集合由指数序列构成;集合形式2:所述预定集合由等差序列构成;集合形式3:所述预定集合由等比序列构成;集合形式4:所述预定集合由不规则序列构成;集合形式5:所述预定集合由序列S1和序列S2的元素组合构成,其中,序列S1和序列S2分别为等比序列、等差序列、指数序列、不规则序列中的一种或者多种;集合形式6:所述预定集合中包括子集,所述子集由等比序列、等差序列、指数序列、不规则序列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构成,在所述子集所包含的元素中和/或在所述子集所包含的元素两侧包括其他元素,所述子集的元素与相邻元素构成至少一个局部序列,所述局部序列为等比序列、等差序列、指数序列、不规则序列中的一种序列或者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节点根据预定集合和以下至少之一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1:预定信息、指示信令,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根据所述指示信令和/或所述预定信息从所述预定集合中选取传输参数等级X;
所述第二节点从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中确定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1;其中,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为所述预定集合的子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根据以下至少之一信息从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中确定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1:
当前信干噪比SINR与目标SINR的差值、指定的目标块差错率BLER工作点、当前信道条件下正确接收一个传输块所需的目标平均传输次数、HARQ传输次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从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中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1包括:
从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中选择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1,使正确接收传输块时的接收SINR与目标SINR差值最小;
从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中选择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1,使正确接收传输块时的接收SINR为大于目标SINR时的最小SINR。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根据所述指示信令和/或所述预定信息从所述预定集合中选取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包括:
依据确定的传输参数等级a从指定等级组集合中选择指定等级组,根据所述指定等级组确定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
其中,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通过以下至少之一方式确定:
确定方式1: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由RRC信令和/或DCI确定;
确定方式2: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根据对应的传输块首次传输或者前一次HARQ传输的传输参数确定;或者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根据对应的传输块已经发生的所有传输参数确定;
确定方式3: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根据已经正确接收的传输块的所有对应传输参数或者首次HARQ传输的传输参数确定;
确定方式4: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根据所述第二节点反馈的传输参数等级确定;
确定方式5: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是预先定义的;
所述指定等级组集合通过以下之一的方式得到:
确定方式A:所述预定集合按照以下之一方式被分成多个所述指定等级组,所述多个所述指定等级组组成所述指定等级组集合:
分组方式1:所述预定集合中每连续的N1个相邻元素组成一个所述指定等级组,其中,N1为正整数;
分组方式2:所述预定集合中等间隔抽取的N2个元素组成一个所述指定等级组,其中,N2为正整数;
分组方式3:所述预定集合中抽取的M1个相邻元素和间隔抽取的M2个元素组成一个所述指定等级组;其中,所述M1和M2都为正整数;
确定方式B:所述指定等级组集合根据所述指示信令配置或者根据预定义配置得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定等级组的元素直接指示与传输参数等级对应的传输参数,或者所述指定等级组的元素对应的传输参数与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进行指定运算后得到所述传输参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组方式1或者所述分组方式2或者所述分组方式3通过以下至少之一的信息确定:
所述RRC信令、所述DCI的指示、所述传输块的大小、所述码率、所述HARQ传输次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分组方式2包括:
在所述码率大于第一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所述分组方式2;
在所述HARQ传输次数大于第二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所述分组方式2。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据确定的传输参数等级a按照以下至少之一选择方式从指定等级组集合中选择指定等级组:
选择方式1:从所述指定等级组集合中选择具有以下特征的所述等级组作为所述指定等级组: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小于或者等于等级组中传输参数等级对应的传输参数;
选择方式2:从所述指定等级组集合中选择具有以下特征的所述等级组作为所述指定等级组: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大于或者等于等级组中等级对应的传输参数;
选择方式3:从所述指定等级组集合中选择具有以下特征的等级组作为所述指定等级组: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小于所述等级组中部分等级对应的传输参数并且大于所述等级组中其他部分等级对应的传输参数。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方式1或者所述选择方式2或者所述选择方式3通过以下至少之一的信息确定:
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所述预设触发条件、所述RRC信令、所述DCI的指示、传输块的大小、码率、所述HARQ传输次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选择方式1或者所述选择方式2或者所述选择方式3包括:
在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属于所述预定集合中最小的N3个元素对应的传输参数,或者在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小于A1时,选择所述选择方式1;
在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属于所述预定集合中最大的N4个元素对应的传输参数,或者在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大于A2时,选择所述选择方式2;
在其他情况下,选择所述选择方式3;其中,N3和N4为正整数,A1,A2为实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预设触发条件包括指定业务需求时,通过以下之一方式选择所述选择方式1或者所述选择方式2或者所述选择方式3:
如果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对应的传输参数大于所述预定集合中最小的N5个元素对应的传输参数且小于所述预定集合中最大的N6个元素对应的传输参数,或者在所述传输参数等级a大于A3且小于A4的情况下,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按照预定义选择所述选择方式3;
在所述指定业务需求为要求高频谱效率,节约时频资源时,选择所述选择方式2或者所述选择方式3;
当所述指定业务需求为要求低时延时,选择所述选择方式1或者所述选择方式3;
当所述指定业务需求为要求频谱效率与时延折衷时,选择所述选择方式3;
其中,N5,N6为整数,A3,A4为实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选择方式1或者所述选择方式2或者所述选择方式3包括:
当所述传输块的大小大于第三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所述选择方式2;或者,
当所述传输块的大小小于第四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所述选择方式1;或者,
当所述码率大于第五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所述选择方式1;或者,
当所述HARQ传输次数大于第六预定阈值的情况下,选择所述选择方式1。
15.根据权利要求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为机器通信类型MTC设备,或者设备对设备D2D设备。
16.一种传输参数确定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预定集合和以下至少之一确定传输参数等级X1:预定信息、指示信令:
其中,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1用于指示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重传的传输参数的等级,其中,该传输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重复次数,码率,调制方式,传输块大小;
所述预定信息包括以下之一:传输块的大小、码率、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传输次数、HARQ传输的重复次数、第二节点反馈的传输参数、预设触发条件;
所述预定集合为一个或者多个传输参数等级构成的集合;
所述指示信令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
其中,所述第二节点为终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指示信令和/或所述预定信息从所述预定集合中选取传输参数等级X;以及从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中确定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1;其中,所述传输参数等级X为所述预定集合的子集。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为机器通信类型MTC设备,或者设备对设备D2D设备。
CN201610164882.4A 2015-03-27 2016-03-22 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60271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378958 2015-03-27
CN201510137895 2015-03-27
PCT/CN2016/075546 WO2016155458A1 (zh) 2015-03-27 2016-03-03 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CNPCT/CN2016/075546 2016-03-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27197A CN106027197A (zh) 2016-10-12
CN106027197B true CN106027197B (zh) 2021-01-22

Family

ID=57006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64882.4A Active CN106027197B (zh) 2015-03-27 2016-03-22 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73504B2 (zh)
CN (1) CN106027197B (zh)
WO (1) WO20161554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39329A1 (en) * 2014-03-21 2015-09-24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w cost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CN107995605B (zh) * 2016-10-27 2020-07-10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直通单播发送控制方法
CN108289019B (zh) * 2017-01-09 2022-11-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参数的配置方法及装置、基站、终端
CN108631910B (zh) * 2017-03-22 2021-10-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SG11201911604PA (en) * 2017-11-03 2020-01-30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Transmission parameter determin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EP3857756A1 (en) * 2018-09-28 2021-08-0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ignalling for repetition
CN111224756B (zh) * 2019-12-26 2022-07-12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确定数据传输异常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497692B (zh) * 2020-04-07 2022-09-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tbs的确定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6615879A (zh) * 2020-12-15 2023-08-18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中的软harq方案、信令方法以及报告粒度
EP4245004A1 (en) * 2021-01-20 2023-09-20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Soft harq feedback reporting density, enabling mechanism, processing timeline and codebook construc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1573A (zh) * 2008-01-07 2010-12-08 诺基亚公司 用于将下行链路资源映射到相关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
CN102223210A (zh) * 2011-07-20 2011-10-1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调整误块率的方法及装置
CN103490864A (zh) * 2012-06-11 2014-01-0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harq-ack消息的传输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103596258A (zh) * 2012-08-13 2014-02-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功率控制方法及基站
WO2015005601A1 (ko) * 2013-07-10 2015-01-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d2d(device-to-device) 통신을 위한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4349458A (zh) * 2013-08-08 2015-02-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传输处理方法、通信节点及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57867B2 (ja) * 2004-11-25 2010-04-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移動局
CN101370164B (zh) 2007-08-17 2012-07-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高速分组接入信道上传输信令无线承载的方法
CN102447546B (zh) * 2010-09-30 2019-05-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US8369280B2 (en) * 2011-07-01 2013-02-05 Ofinno Techologies, LLC Control channels in multicarrier OFDM transmission
US9042938B2 (en) * 2012-12-27 2015-05-26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EP2869487A1 (en) * 2013-10-30 2015-05-0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Link adaptation with load-dependent BLER target valu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1573A (zh) * 2008-01-07 2010-12-08 诺基亚公司 用于将下行链路资源映射到相关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
CN102223210A (zh) * 2011-07-20 2011-10-1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调整误块率的方法及装置
CN103490864A (zh) * 2012-06-11 2014-01-0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harq-ack消息的传输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103596258A (zh) * 2012-08-13 2014-02-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功率控制方法及基站
WO2015005601A1 (ko) * 2013-07-10 2015-01-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d2d(device-to-device) 통신을 위한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4349458A (zh) * 2013-08-08 2015-02-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传输处理方法、通信节点及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131428A1 (en) 2018-05-10
US10673504B2 (en) 2020-06-02
WO2016155458A1 (zh) 2016-10-06
CN106027197A (zh) 2016-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27197B (zh) 传输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US11672000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07359969B (zh) 一种harq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ue、基站和系统
RU2629008C1 (ru) Способ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ресурсов,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о состоянии канала,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и пользовательское оборудование
CN107332646B (zh) Harq-ack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10247747B (zh) 通信系统中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527718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US11581931B2 (en)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s and systems
US11368201B2 (en) Method for groupcast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with feedback information,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10166180B (zh) 一种确定HARQ-ACK codebook的方法及装置
US20070149229A1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providing optimized coding performance with power sequences
CN110225587B (zh)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接收方法、终端、基站及装置
US10511416B2 (en)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CN106385309B (zh) 一种harq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节点
CN102315910A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15643642A (zh) 一种数据的接收方法、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JP2018514964A (ja) ダウンリンク制御情報送信方法及び装置
US20220408433A1 (en)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KR20200027048A (ko) 스케줄링 정보를 수신하는 방법, 장치, 정보를 송신하는 단말기, 기지국 및 방법
CN113517958A (zh) 一种反馈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3580823A (zh) 处理上行harq反馈的方法
CN102045143B (zh) 一种多天线的反馈映射方法和装置
WO2017080430A1 (zh) 冗余版本及其改变周期的确定、信道估计方法及装置
CN115150902B (zh) 资源重选方法、终端及处理器可读存储介质
CN114760698B (zh) Pucch资源分配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