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61351B - 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61351B
CN105961351B CN201610250217.7A CN201610250217A CN105961351B CN 105961351 B CN105961351 B CN 105961351B CN 201610250217 A CN201610250217 A CN 201610250217A CN 105961351 B CN105961351 B CN 1059613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scape
room
spawning
leak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5021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61351A (zh
Inventor
黄永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25021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61351B/zh
Publication of CN105961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613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613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613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02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with devices or substances, e.g. food, pheronones attracting the insect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包括储水容器、产卵孵化室、通过第一漏口与产卵孵化室连通的第一防逃室;第一漏口盖有第一防逃筛网;第一防逃室的底面设置有第二漏口,第二漏口盖有第二防逃筛网;储水容器侧壁设有若干自动泄洪孔、泄洪筛网,储水容器的顶部铺设有拦截网;产卵孵化室设有由其壁面自上而下斜插入水中的防逃板,防逃板与产卵孵化室接触的三面均密封,其下端不接触产卵孵化室的底面;储水容器设置有若干层自下而上斜插入水中的觅食板。本装置结构使用无公害的手段控制住虫卵、孑孓及其成虫,吸引成虫过来产卵,能最大限度地控制住“卵—幼虫—蛹—成虫”的全过程,达到减少或消灭害虫的目的,并减少了化学毒药的使用。

Description

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和消灭昆虫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
背景技术
消灭和控制蚊子是摆在诸多科学家面前的重大课题,而有效的控制其数量更是人类长期需要解决的问题。现阶段的灭蚊装置,其原理一般是将蚊子吸引过来,通过猎杀装置将蚊子杀死。这种灭蚊装置只是将蚊子杀死,如一只雌蚊在被杀死前已产下数十乃至数百颗卵,卵将继续孵化成为幼虫(蚊子的幼虫,又叫孑孓,是蚊子由卵成长至蛹的中间阶段,由蚊卵在水中孵化而成,身体细长,相对头部或腹部而言,胸部较为宽大,游泳时身体一屈一伸,俗称跟头虫。孑孓身体细长,呈深褐色,在水中上下垂直游动,以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呼吸空气。孑孓成长经历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Ⅰ期只有1.5mm左右的长度,Ⅳ期可以达到10mm左右。),最后变成蚊子,蚊子的数量很难控制下来,因此单独猎杀蚊子的装置很难从源头上解决蚊子多的问题。目前也有装置是针对蚊子繁育、生长全过程特点设计的一套装置,通过自然的方式控制蚊子数量,但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吸引产卵的成虫过来产卵的条件不足,效率低;二是幼虫进入控制空间的难度大,难以100%进入;三是幼虫时刻不停地游动觅食,逃脱控制几率大;四是野外免维护程度低,适用范围受限制,增加人工维护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的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包括上部开口的储水容器、安装在储水容器内且上部开口的产卵孵化盒;所述产卵孵化盒包括位于上部的产卵孵化室、位于下部的第一防逃室、位于产卵孵化室底面的第一漏口,所述第一防逃室通过第一漏口与产卵孵化室连通;所述第一漏口盖有孔径不能让Ⅱ期幼虫通过的第一防逃筛网;所述第一防逃室的底面设置有与下方水体连通的第二漏口,第二漏口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二防逃筛网;所述储水容器侧壁设有若干个自动泄洪孔、用于遮盖自动泄洪孔的泄洪筛网,所述储水容器的顶部铺设有孔径不能让成虫通过的拦截网;所述产卵孵化室的底面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漏口位于高度较低的底面一侧;所述产卵孵化室的一端设有防逃板,所述防逃板位于所述第一漏口的上方,并由产卵孵化室的壁面自上而下斜插入水中,防逃板与产卵孵化室接触的三面均密封,防逃板的下端不接触产卵孵化室的底面,在离底部5cm的高度停止,所述防逃板的上端开设有若干个孔径不能让成虫通过的第一通气透光孔;所述储水容器设置有若干层觅食板,所述觅食板自储水容器的壁面自下而上斜插入水中,所述觅食板分布有若干个觅食孔。
产卵孵化室用于供蚊子产卵以及虫卵孵化成为I期幼虫,幼虫喜好向下、向阴暗的地方游动,因而幼虫自产卵孵化室通过第一漏口游向其下方的第一防逃室内,I型幼虫和部分成长为Ⅱ期幼虫继续向下游动,通过第二漏口游向下方水体;拦截网的设置,用于拦截蛹孵化出的成虫,成虫大量集中在拦截网下面,有助于引诱更多的同类过来;第一防逃筛网可供I型幼虫穿过,第二防逃筛网可供I型幼虫和Ⅱ期幼虫穿过;当雨水量大的时候,自动泄洪孔会自动排出多余的水,泄洪筛网可防止虫卵与幼虫冲出储水容器外继续繁殖害人。倾斜设置的产卵孵化室的底面,可使幼虫有往下移动的趋势,也符合幼虫往阴暗的下方水体游动的喜好。防逃板与产卵孵化室形成半封闭的水体,防逃板的设置,可使水体变黑暗,由于第一通气透光孔的设置,可使获得幼虫需要的空气,可引诱幼虫长时间在防逃板下活动,增加幼虫通过第一漏口进入第一防逃室的机会;不管是没进入第一防逃室的幼虫,还是从第一防逃室逃回产卵孵化室的幼虫,都因喜欢阴暗的习性而常躲在防逃板下方半封闭的水域内,可以自由游动,自由觅食,自由上浮呼吸空气;当蛹要蜕化时,便自动浮上水面,成虫将被终生监禁在防逃板与水面形成的狭小封闭空间里,直至死亡,终生不能祸害人类。觅食板上分布有若干觅食孔,方便幼虫从觅食孔自由穿梭觅食;倾斜设置的觅食板,其低位的觅食板位于储水容器的壁面,利于成为水中微生物的集中生长与聚集的区域,自然会成为幼虫喜欢游荡觅食的地方,减少了幼虫在漏口及防逃筛网附近游荡的机会,从而减少Ⅰ期幼虫和Ⅱ期幼虫进入第一防逃室的机会,随着时间的迁移,数日之后Ⅰ期幼虫长大后,再也没机会穿过防逃筛网逃回产卵孵化室内。
所述产卵孵化室除所述防逃板下方以外的侧壁四周自下而上铺设有吸水海绵;所述产卵孵化室的底面开设有将所述产卵孵化室与所述储水容器连通的连通孔,所述吸水海绵下端设有海绵条,海绵条穿过所述连通孔后沿着储水容器的壁面延伸至储水容器的底部;所述海绵条的横截面与所述连通孔的横截面一致。吸水海绵的使用,可营造出“水——潮湿——半潮湿——干燥”的几种不同的产卵环境,更有一种适合不同种类成虫在不同季节的产卵,而且减缓干燥季节野外使用时候水分的蒸发速度。在水位下降时,海绵能将储水容器里低水位的水吸上来为吸引成虫过来产卵营造最佳潮湿环境;而且成虫最喜欢在粗糙不平的壁上产卵,海绵正好满足了成虫这一生活习性。
所述第一防逃室上方设置有第一通天管道,第一通天管道穿过防逃板后通向所述产卵孵化室侧壁的最高位置,第一通天管道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孔径不能让成虫通过的第二通气透光孔。第一通天管道可引进空气供幼虫呼吸,幼虫假如滞留在第一防逃室成长,最终成虫浮出水面,将终生被困在第一通天管道内不能逃脱出来害人。
所述第一防逃室下方设有第二防逃室,所述第二防逃室通过第三漏口与所述第一防逃室连通,所述第三漏口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三防逃筛网;所述第二防逃室的底面设置有与下方水体连通的第四漏口,第四漏口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四防逃筛网。第二防逃室的设置,用于加强防止下方水体内幼虫的返流,发育成为Ⅲ期幼虫的幼虫不能通过第四防逃筛网回到第二防逃室中。
所述第二防逃室上方设置有第二通天管道,第二通天管道穿过防逃板后通向所述产卵孵化室侧壁的最高位置,第二通天管道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孔径不能让成虫通过的第三通气透光孔。第二通天管道可引进空气供幼虫呼吸,幼虫假如滞留在第二防逃室成长,最终成虫浮出水面,将终生被困在第二通天管道内不能逃脱出来害人。
所述第二防逃室自上而下设置有若干个,最上方的第二防逃室通过所述第三漏口与所述第一防逃室连通,最下方的第二防逃室的底面设置有与下方水体连通的第四漏口,相邻的两个第二防逃室之间通过第五漏口实现相通,所述第三漏口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三防逃筛网,所述第四漏口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四防逃筛网,所述第五漏口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五防逃筛网;每个第二防逃室均设置有第二通天管道、以及孔径不能让成虫通过的第三通气透光孔,所述第二通天管道穿过防逃板后通向所述产卵孵化室侧壁最高位置,所述第三通气透光孔设置在第二通天管道的顶部。设置有多个第二防逃室,可增加对幼虫的拦截作用,降低其返回第一防逃室或产卵孵化室的概率。
所述储水容器开口盖有盖帽,所述盖帽四周设有护围,盖帽中部下凹,下凹处设有若干进水孔;所述盖帽为由遮光材料制成的盖帽,盖帽的一个侧面开设有进口。护围、中部下凹和进水孔的设置,具有接受雨水与晨露功能,将雨露排入储水容器中,不断保持设备的工作状态;遮光材料制成的盖帽,可造成阴暗的环境,单侧开进口的盖帽,其进口可供成虫飞进,其它封闭的侧面可阻挡风,营造成虫喜欢栖息产卵的避风环境,同时可以降低储水容器水分的蒸发速度,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所述盖帽还设有阻拦板,阻拦板位于进口处,阻拦板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阻拦网,盖帽左右两侧壁分别设有第二阻拦网,所述第一阻拦网和第二阻拦网的另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盖帽后部,并且第一阻拦网和第二阻拦网的该端部共同连接有管状圈网;所述第一阻拦网的下端和第二阻拦网的下端相连,所述阻拦板的下端通过连接板与所述进口的下端相连;所述阻拦板、第一阻拦网、第二阻拦网以及管状圈网围绕形成供成虫飞入的进入通道,所述管状圈网自上而下连通所述的储水容器和产卵孵化室;所述阻拦板设有若干透光孔。阻拦板、第一阻拦网、第二阻拦网以及管状圈网的设置,使得进入通道变得曲折,进入本装置后,很难绕出本装置的入口,也可能从透光孔中认为是逃生口而直接飞行,最终为阻拦板、第一阻拦网、第二阻拦网阻隔,将终生被软禁在储水容器上部,难以飞出装置外。不管是外面进来产卵的成虫,还是在产卵孵化室成长不被困在防逃板下方的成虫,都会因为不好发现进入通道的入口,而失去逃离本控制器的机会。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装置结构设计科学合理,利用昆虫的特性,使用无公害的手段控制住孑孓卵及其成虫,能最大限度的吸引成虫过来产卵,能最大限度地控制住“卵——幼虫——蛹——成虫”的全过程,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少或消灭害虫的目的,有效防止各种蚊媒病的传播,进而又减少了化学有毒杀虫剂的使用,更好地保护了大自然也保护了其他动物和人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摘除防逃筛网和吸水海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装配防逃筛网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装配防逃筛网和吸水海绵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摘除防逃筛网和吸水海绵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装配防逃筛网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装配防逃筛网和吸水海绵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1和2盖帽及入口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1和2入口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3摘除防逃筛网和吸水海绵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3装配防逃筛网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含义:1、储水容器;2、产卵孵化室;3、第一防逃室;4、第一漏口;5、第一防逃筛网;6、第二漏口;7、第二防逃筛网;8、自动泄洪孔;9、泄洪筛网;10、拦截网;11、吸水海绵;111、海绵条;12、防逃板;13、第一通气透光孔;14、第一通天管道;15、第二通气透光孔;16、第二防逃室;17、第四漏口;18、第四防逃筛网;19、第二通天管道;20、第三通气透光孔;21、觅食板;22、觅食孔;23、盖帽;24、护围;25、进水孔;26、进口;27、第三漏口;28、第三防逃筛网;29、第五漏口;30、第五防逃筛网;31、阻拦板;32、第一阻拦网;33、第二阻拦网;34、管状圈网;35、透光孔;36、阻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参阅图1至图4、图10和图11,本实施例储水容器1内的虚线部分代表水的储量,为一种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包括上部开口的储水容器1、安装在储水容器1内且上部开口的产卵孵化盒;产卵孵化盒包括位于上部的产卵孵化室2、位于下部的第一防逃室3、位于产卵孵化室2底面的第一漏口4,第一防逃室3通过第一漏口4与产卵孵化室2连通;第一漏口4盖有孔径不能让Ⅱ期幼虫通过的第一防逃筛网5;第一防逃室3的底面设置有与下方水体连通的第二漏口6,第二漏口6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二防逃筛网7;储水容器1侧壁设有若干个自动泄洪孔8、用于遮盖自动泄洪孔8的泄洪筛网9,储水容器1的顶部铺设有孔径不能让成虫通过的拦截网10;产卵孵化室2的底面倾斜设置,第一漏口4位于高度较低的底面一侧;产卵孵化室2的一端设有防逃板12,防逃板12位于第一漏口4的上方,并由产卵孵化室2的壁面自上而下斜插入水中,防逃板12与产卵孵化室2接触的三面均密封,防逃板12的下端不接触产卵孵化室2的底面,在离底部5cm的高度停止,防逃板12的上端开设有若干个孔径不能让成虫通过的第一通气透光孔13;储水容器1设置有若干层觅食板21,觅食板21自储水容器1的壁面自下而上斜插入水中,觅食板21分布有若干个觅食孔22。
产卵孵化室2用于供蚊子产卵以及虫卵孵化成为I期幼虫,幼虫喜好向下、向阴暗的地方游动,因而幼虫自产卵孵化室2通过第一漏口4游向其下方的第一防逃室3内,I型幼虫和部分成长为Ⅱ期幼虫继续向下游动,通过第二漏口6游向下方水体;拦截网10的设置,用于拦截蛹孵化出的成虫,成虫大量集中在拦截网10下面,有助于引诱更多的同类过来;第一防逃筛网5可供I型幼虫穿过,第二防逃筛网7可供I型幼虫和Ⅱ期幼虫穿过;当雨水量大的时候,自动泄洪孔8会自动排出多余的水,泄洪筛网9可防止虫卵与幼虫冲出储水容器1外继续繁殖害人。倾斜设置的产卵孵化室2的底面,可使幼虫有往下移动的趋势,也符合幼虫往阴暗的下方水体游动的喜好。防逃板12与产卵孵化室2形成半封闭的水体,防逃板12的设置,可使水体变黑暗,由于第一通气透光孔13的设置,可使获得幼虫需要的空气,可引诱幼虫长时间在防逃板12下活动,增加幼虫通过第一漏口4进入第一防逃室3的机会;不管是没进入第一防逃室3的幼虫,还是从第一防逃室3逃回产卵孵化室2的幼虫,都因喜欢阴暗的习性而常躲在防逃板12下方半封闭的水域内,可以自由游动,自由觅食,自由上浮呼吸空气;当蛹要蜕化时,便自动浮上水面,成虫将被终生监禁在防逃板12与水面形成的狭小封闭空间里,直至死亡,终生不能祸害人类。觅食板21上分布有若干觅食孔22,方便幼虫从觅食孔22自由穿梭觅食;倾斜设置的觅食板21,其低位的觅食板21位于储水容器1的壁面,利于成为水中微生物的集中生长与聚集的区域,自然会成为幼虫喜欢游荡觅食的地方,减少了幼虫在漏口及防逃筛网附近游荡的机会,从而减少Ⅰ期幼虫和Ⅱ期幼虫进入第一防逃室3的机会,随着时间的迁移,数日之后Ⅰ期幼虫长大后,再也没机会穿过防逃筛网逃回产卵孵化室2内。
产卵孵化室2除所述防逃板12下方以外的侧壁四周自下而上铺设有吸水海绵11;产卵孵化室2的底面开设有将产卵孵化室2与储水容器1连通的连通孔,吸水海绵11下端设有海绵条111,海绵条111穿过连通孔后沿着储水容器1的壁面延伸至储水容器1的底部;海绵条111的横截面与所述连通孔的横截面一致。吸水海绵11的使用,可营造出“水——潮湿——半潮湿——干燥”的几种不同的产卵环境,更有一种适合不同种类成虫在不同季节的产卵,而且减缓干燥季节野外使用时候水分的蒸发速度。在水位下降时,海绵能将储水容器1里低水位的水吸上来为吸引成虫过来产卵营造最佳潮湿环境;而且成虫最喜欢在粗糙不平的壁上产卵,海绵正好满足了成虫这一生活习性。吸水海绵11的使用,既满足成虫喜欢的粗糙的产卵位置,又延长了储水容器1的工作时间,增加了产品野外使用的效率,不会因水位的蒸发降低而提前停止工作,减少了人工维护成本。在干旱季节,吸水海绵11通过海绵条111可以将储水容器1里的水吸引上来,保持产卵孵化室2的潮湿,干旱季节反而是最容易吸引自然界成虫大量集中过来产卵的最佳时机,因为干旱季节,本控制器四周其它产卵地的水分很快就被蒸发掉,产卵水域减少,成虫更容易发现和找到本控制器。而本装置的水分不容易被大量蒸发掉,哪怕是水位下降,吸水海绵11通过海绵条111依然能起到抽水提高水位的功效,保存产卵孵化室2的潮湿产卵环境。
第一防逃室3上方设置有第一通天管道14,第一通天管道14通向产卵孵化室2侧壁的最高位置,第一通天管道14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孔径不能让成虫通过的第二通气透光孔15。第一通天管道14可引进空气供幼虫呼吸,幼虫喜好上下游动,可以自由自在在第一防逃室3内生长,假如滞留在第一防逃室3成长,最终成虫浮出水面,将终生被困在第一通天管道14内不能逃脱出来害人。
第一防逃筛网5网孔的孔径为35-40目,第二防逃筛网7、第三防逃筛网28、第四防逃筛网18、第五防逃筛网30的网孔的孔径为25-30目。
储水容器1开口盖有盖帽23,盖帽23四周设有护围24,盖帽23中部下凹,下凹处设有若干进水孔25;盖帽23为由遮光材料制成的盖帽23,盖帽23的一个侧面开设有进口26。护围24、中部下凹和进水孔25的设置,具有接受雨水与晨露功能,将雨露排入储水容器1中;遮光材料制成的盖帽23,可造成阴暗的环境,单侧开进口26的盖帽23,其进口26可供成虫飞进,其它封闭的侧面可阻挡风,营造虫喜欢栖息产卵的避风环境。
盖帽23还设有阻拦板31,阻拦板31位于进口26处,阻拦板31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阻拦网32,盖帽23左右两侧壁分别设有第二阻拦网33,第一阻拦网32和第二阻拦网33的另一端分别延伸至盖帽23后部,并且第一阻拦网32和第二阻拦网33的该端部共同连接有管状圈网34;第一阻拦网32的下端和第二阻拦网33的下端相连,所述阻拦板31的下端通过连接板与所述进口26的下端相连;所述阻拦板31、第一阻拦网32、第二阻拦网33以及管状圈网34围绕形成供成虫飞入的进入通道,所述管状圈网34自上而下连通所述的储水容器1和产卵孵化室2;所述阻拦板31设有若干透光孔35。阻拦板31、第一阻拦网32、第二阻拦网33以及管状圈网34的设置,使得进入通道变得曲折,本实施例中,盖帽23的进口26处两侧分别设有阻隔板36,阻隔板36的宽度大于进入通道的孔径,使得进入通道在阻拦板31与阻隔板36之间,即开始形成第一个90°拐角,蚊子或成虫在进口26经过90°拐角飞入进入通道内,再拐90度飞入管状圈网34内,由上而下飞入储水容器1内,蚊子或成虫进入储水容器1需要经历三次90°拐角,经过多次拐角后很难从原入口往回。由于昆虫只直线飞往目的地,当产卵完毕,会判断进口26为目的地,会简单的认为透光孔35是出口,而直接飞行,最终为阻拦板31、第一阻拦网32、第二阻拦网33阻隔,将终生被软禁在储水容器1上部,难以飞出装置外。不管是外面进来产卵的成虫,还是在产卵孵化室2成长不被困在防逃板12下方的成虫,都会因为不好发现进入通道的入口,而失去逃离本控制器的机会。
实施例2
参阅图5至图11,为另一种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增加了一重防逃室,即第二防逃室16。第一防逃室3下方设有第二防逃室16,第二防逃室16通过第三漏口27与第一防逃室3连通,第三漏口27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三防逃筛网28;第二防逃室16的底面设置有与下方水体连通的第四漏口17,第四漏口17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四防逃筛网18。第二防逃室16的设置,用于加强防止下方水体内幼虫的返流,发育成为Ⅲ期幼虫的幼虫不能通过第四防逃筛网18回到第二防逃室16中。
第二防逃室16上方设置有第二通天管道19,第二通天管道19穿过防逃板12后通向产卵孵化室2侧壁的最高位置,第二通天管道19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孔径不能让成虫通过的第三通气透光孔20。第二通天管道19可引进空气供幼虫呼吸,幼虫假如滞留在第二防逃室16成长,最终成虫浮出水面,将终生被困在第二通天管道19内不能逃脱出来害人。
本实施例采用了双重防逃室的运用,防逃室上设有通天管道、通气透光孔,起作用是拖延Ⅰ期幼虫随意逃回产卵孵化室2。当有极少数Ⅰ期幼虫在储水容器1返回防逃室的时候,幼虫有可能被防逃室的环境和通气透光孔吸引住,而在第二防逃室16游荡一段时间,这些幼虫在个体没有变大之前可能返回储水容器1继续成长,也可能以后都一直在第一防逃室3或第二防逃室16生长直至成蛹化为成虫,也有可能在第二防逃室16内的幼虫艰难的回到第一防逃室3。逃回第一防逃室3的Ⅰ期幼虫在该防逃室内任意游荡觅食,有机会在个体长大之后无法逃离第一防逃室3而一直生长成虫而终生被监禁在通天管道内,也有可能在第一防逃室3的Ⅰ期幼虫重新进入第二防逃室16内,由于在防逃室内耽误了一段时间而长大,从而再也无法返回产卵孵化室2,当然,也不能排除有极少数的Ⅰ期幼虫成功返回产卵孵化室2生活,这极少数的幼虫也将被防逃板12下方阴暗水域吸引住,最终也会终生被困于防逃板12与水面形成的狭小空间内。
实施例3
参阅图12和图13,为另一种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实施例3与实施例1、2的区别之处在于:第二防逃室16自上而下设置有若干个,最上方的第二防逃室16通过第三漏口27与第一防逃室3连通,最下方的第二防逃室16的底面设置有与下方水体连通的第四漏口17,相邻的两个第二防逃室16之间通过第五漏口29实现相通,第三漏口27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三防逃筛网28,第四漏口17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四防逃筛网18,第五漏口29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五防逃筛网30;每个第二防逃室16均设置有第二通天管道19、以及孔径不能让成虫通过的第三通气透光孔20,第二通天管道19穿过防逃板后通向产卵孵化室2侧壁最高位置,第三通气透光孔20设置在第二通天管道19的顶部。设置有多个第二防逃室16,可增加对幼虫的拦截作用,降低其返回第一防逃室3或产卵孵化室2的概率。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Claims (6)

1.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开口的储水容器(1)、安装在储水容器(1)内且上部开口的产卵孵化盒;所述产卵孵化盒包括位于上部的产卵孵化室(2)、位于下部的第一防逃室(3)、位于产卵孵化室(2)底面的第一漏口(4),所述第一防逃室(3)通过第一漏口(4)与产卵孵化室(2)连通;所述第一漏口(4)盖有孔径不能让Ⅱ期幼虫通过的第一防逃筛网(5);所述第一防逃室(3)的底面设置有与下方水体连通的第二漏口(6),第二漏口(6)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二防逃筛网(7);所述储水容器(1)侧壁设有若干个自动泄洪孔(8)、用于遮盖自动泄洪孔(8)的泄洪筛网(9),所述储水容器(1)的顶部铺设有孔径不能让成虫通过的拦截网(10);所述产卵孵化室(2)的底面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漏口(4)位于高度较低的底面一侧;所述产卵孵化室(2)的一端设有防逃板(12),所述防逃板(12)位于所述第一漏口(4)的上方,并由产卵孵化室(2)的壁面自上而下斜插入水中,防逃板(12)与产卵孵化室(2)接触的三面均密封,防逃板(12)的下端不接触产卵孵化室(2)的底面,在离底部5cm的高度停止,所述防逃板(12)的上端开设有若干个孔径不能让成虫通过的第一通气透光孔(13);所述储水容器(1)设置有若干层觅食板(21),所述觅食板(21)自储水容器(1)的壁面自下而上斜插入水中,所述觅食板(21)分布有若干个觅食孔(22);所述产卵孵化室(2)除所述防逃板(12)下方以外的侧壁四周自下而上铺设有吸水海绵(11);所述产卵孵化室(2)的底面开设有将所述产卵孵化室(2)与所述储水容器(1)连通的连通孔,所述吸水海绵(11)下端设有海绵条(111),海绵条(111)穿过所述连通孔后沿着储水容器(1)的壁面延伸至储水容器(1)的底部;所述海绵条(111)的横截面与所述连通孔的横截面一致;所述第一防逃室(3)上方设置有第一通天管道(14),第一通天管道(14)穿过防逃板(12)后通向所述产卵孵化室(2)侧壁的最高位置,第一通天管道(14)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孔径不能让成虫通过的第二通气透光孔(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逃室(3)下方设有第二防逃室(16),所述第二防逃室(16)通过第三漏口(27)与所述第一防逃室(3)连通,所述第三漏口(27)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三防逃筛网(28);所述第二防逃室(16)的底面设置有与下方水体连通的第四漏口(17),第四漏口(17)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四防逃筛网(1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逃室(16)上方设置有第二通天管道(19),第二通天管道(19)穿过防逃板(12)后通向所述产卵孵化室(2)侧壁的最高位置,第二通天管道(19)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孔径不能让成虫通过的第三通气透光孔(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防逃室(16)自上而下设置有若干个,最上方的第二防逃室(16)通过所述第三漏口(27)与所述第一防逃室(3)连通,最下方的第二防逃室(16)的底面设置有与下方水体连通的第四漏口(17),相邻的两个第二防逃室(16)之间通过第五漏口(29)实现相通,所述第三漏口(27)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三防逃筛网(28),所述第四漏口(17)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四防逃筛网(18),所述第五漏口(29)盖有孔径不能让Ⅲ期幼虫通过的第五防逃筛网(30);每个第二防逃室(16)均设置有第二通天管道(19)、以及孔径不能让成虫通过的第三通气透光孔(20),所述第二通天管道(19)穿过防逃板(12)后通向所述产卵孵化室(2)侧壁最高位置,所述第三通气透光孔(20)设置在第二通天管道(19)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容器(1)开口盖有盖帽(23),所述盖帽(23)四周设有护围(24),盖帽(23)中部下凹,下凹处设有若干进水孔(25);所述盖帽(23)为由遮光材料制成的盖帽(23),盖帽(23)的一个侧面开设有进口(2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帽(23)还设有阻拦板(31),阻拦板(31)位于进口(26)处,阻拦板(31)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阻拦网(32),盖帽(23)左右两侧壁分别设有第二阻拦网(33),所述第一阻拦网(32)和第二阻拦网(33)的另一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盖帽(23)后部,并且第一阻拦网(32)和第二阻拦网(33)的该端部共同连接有管状圈网(34);所述第一阻拦网(32)的下端和第二阻拦网(33)的下端相连,所述阻拦板(31)的下端通过连接板与所述进口(26)的下端相连;所述阻拦板(31)、第一阻拦网(32)、第二阻拦网(33)以及管状圈网(34)围绕形成供成虫飞入的进入通道,所述管状圈网(34)自上而下连通所述的储水容器(1)和产卵孵化室(2);所述阻拦板(31)设有若干透光孔(35)。
CN201610250217.7A 2016-04-20 2016-04-20 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 Active CN1059613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50217.7A CN105961351B (zh) 2016-04-20 2016-04-20 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50217.7A CN105961351B (zh) 2016-04-20 2016-04-20 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61351A CN105961351A (zh) 2016-09-28
CN105961351B true CN105961351B (zh) 2019-06-14

Family

ID=56994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50217.7A Active CN105961351B (zh) 2016-04-20 2016-04-20 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9613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9387A (zh) * 2019-12-13 2021-02-19 逄丽艳 一种公园水景池塘灭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34238B2 (en) * 2002-09-26 2006-11-14 James Daniel Forehand Apparatus for killing insects by trapping larvae
CN101516183B (zh) * 2006-09-21 2012-04-04 福原大司 孑孓捕获容器
WO2010041342A1 (ja) * 2008-10-06 2010-04-15 Kotani Yasuo 蚊繁殖抑制器
KR101195068B1 (ko) * 2010-07-09 2012-10-29 남태우 모기 유충 살충 박스
CN102132661A (zh) * 2010-10-15 2011-07-27 黄竹 光诱除蚊花盆
CN203058145U (zh) * 2013-02-01 2013-07-17 陈水庆 蚊子幼虫捕灭器
CN205695154U (zh) * 2016-04-20 2016-11-23 黄永尧 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61351A (zh) 2016-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73645B2 (ja) ボウフラ駆除容器
US20060248782A1 (en) Mosquito breeding trap and method for eliminating mosquitoes
CN107494412B (zh) 一种生物杀灭蚊虫动物养殖网箱
WO2010041342A1 (ja) 蚊繁殖抑制器
US9572338B2 (en) Mosquito control devices using durable coating-embedded pesticides
JP2007014232A (ja) 昆虫の羽化交尾促進方法及び装置
US20120110892A1 (en) Mosquito Trap
CN106172244B (zh) 黑水虻成虫作为有机农业不使用农药的指示生物的用途及其种养殖方法
CN102132661A (zh) 光诱除蚊花盆
KR101436571B1 (ko) 해충의 애벌레 출입방지구조를 갖는 벌통
CN205922224U (zh) 一种黑水虻成虫和有机蔬菜的共生种养殖的蔬菜大棚
CN105961351B (zh) 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
CN101268774B (zh) 蟾蜍捕虫装置
CN105211006B (zh) 寄生蜂类天敌释放杯及寄生蜂类天敌持续释放方法
KR101453755B1 (ko) 남생이 친환경 대체 서식지
US20130305588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killing flying insects
CN205695154U (zh) 环保无公害孑孓控制器
KR101534581B1 (ko) 곤충 사육장
BR112019003573B1 (pt) Dispositivo de controle biológico de pragas
JP2011254784A (ja) 光触媒ネ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132695A (zh) 花坞捕蚊装置
KR101559274B1 (ko) 소나무 재선충병 매개충 포획틀
CN101919375A (zh) 光诱除蚊装置
CN101919373A (zh) 花坞除蚊装置
CN209089752U (zh) 害虫诱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