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82206A - 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 - Google Patents

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82206A
CN105882206A CN201610256362.6A CN201610256362A CN105882206A CN 105882206 A CN105882206 A CN 105882206A CN 201610256362 A CN201610256362 A CN 201610256362A CN 105882206 A CN105882206 A CN 1058822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p
ink
millimeter
dividing plate
wri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563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82206B (zh
Inventor
闻阳
闻向阳
王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WUYUN P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WUYUN P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WUYUN P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WUYUN P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25636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822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82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822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822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822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3WRITING OR DRAWING IMPLEMENTS; BUREAU ACCESSORIES
    • B43KIMPLEMENTS FOR WRITING OR DRAWING
    • B43K5/00Pens with ink reservoirs in holders, e.g. fountain-pe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ns And Brus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中笔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书写部和墨水储存部,笔头局部插设在书写部中,调节部的第一和第二隔板间隔设置从而形成第一气隔层,第一隔板与墨水储存部的墨水接触,第二隔板邻近书写部,引水芯穿设第一隔板、第一气隔层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间隙,墨水储存部通过第一间隙气路连接第一气隔层,第二隔板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间隙,第一气隔层通过第二间隙气路连接书写部。本发明不仅墨水容量大、残墨量少、书写流畅均匀,而且即使外界温度和压力变化较大也不易漏墨。结构简洁稳定、耐压差、耐温差、便于运输。墨水利用率高、使用方便、减少浪费并减少环境污染。

Description

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日常用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办公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
背景技术
书写工具如记号笔、白板笔、荧光笔等通常采用卷包芯或棉管作为墨水储存介质。然而,采用卷包芯或棉管作为墨水储存介质通常存在以下缺点:首先,采用卷包芯或棉管作为墨水储存介质,因为卷包芯或棉管本身存在的体积,储存的墨水非常有限。其次,用卷包芯或棉管作为墨水储存介质的书写工具在书写过程中随着书写的不断进行,单位书写长度的出墨量会逐渐减少,书写的字迹逐渐变淡。用卷包芯或棉管作为墨水储存介质的书写工具的另一个缺点是即使到书写质量明显下降而难以使用时,卷包芯或棉管内通常会残留百分之三十或更多的墨水。因此以卷包芯或棉管作为墨水储存介质的书写工具存在可储存墨水少、书写出墨量随着书写长度而变化、墨水利用率低等问题,进而导致书写工具更换频繁、使用不方便、墨水及其它材料浪费严重以及污染环境等。
直液式书写工具墨水容量大,并且能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如日本专利JP2534821公开了一种直液式书写工具,该书写工具安装有能进行气液交换的供墨机构。但这种气液交换的供墨机构通过毛细管通道导气,在墨水管内压力变化时墨水通过毛细管通道进入储液室,储液室设置有倒V形的环绕墨水供给通道的防止流出部,设计复杂、精密度要求高,制造难度较大。
专利号为US6,095,707的美国专利和公开号为US20030068191A1的美国专利申请均设计了带有毛细储存器的直液式书写工具,引水芯连接笔头和墨水管中墨水,毛细储存器包裹在引水芯周围,在外界温度和压力变化较小时毛细储存器能吸收从墨水管释放出的多余而防止泄漏,但外界温度和压力变化较大时容易漏墨。
公开号为CN1749029A和公开号为CN101032905A的中国专利申请设计了带多个连通管的直液式书写工具,连通管插设在墨水吸附体中并连通墨水管中的墨水,笔头插设在墨水吸附体中,但是这种设计在外界负压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墨水泄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不仅墨水容量大、残墨量少、书写流畅均匀,而且即使外界温度和压力变化较大也不易漏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不仅墨水容量大、不易漏墨、书写流畅均匀,而且极大地减少残墨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结构简洁、原料易得、生产简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结构稳定、耐压差、耐温差、便于运输。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墨水容量大、墨水利用率高、使用方便、减少浪费并减少环境污染。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包括笔杆、引水芯和笔头,所述笔杆的一端设置有书写部,所述笔头局部插设在所述书写部中,所述笔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墨水储存部,其特点是,所述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还包括:
调节部,所述调节部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间隔设置从而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第一气隔层,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墨水储存部的墨水接触,所述第二隔板邻近所述书写部,所述引水芯穿设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一气隔层和所述第二隔板,且所述引水芯的两端分别接触所述墨水和所述笔头用于将所述墨水传导给所述笔头,所述第一隔板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间隙,所述墨水储存部通过所述第一间隙气路连接所述第一气隔层,所述第二隔板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间隙,所述第一气隔层通过所述第二间隙气路连接所述书写部。
由此,所述调节部透气阻液并设置在所述笔杆中位于所述墨水储存部和所述书写部之间从而阻隔所述墨水储存部中的墨水流至所述书写部并通过所述书写部气路连接所述墨水储存部和外界环境从而自动平衡所述墨水储存部中的压力。
上述“透气阻液”指的是气体可在其中通过,而在墨水储存部和外界没有压差的情况下墨水(液体)不会在其中渗透。
所述第一间隙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的任何合适的位置,较佳地,所述第一间隙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中并和所述引水芯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间隙独立于所述引水芯的外侧,也就是说第一间隙和引水芯相互独立间隔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间隙可以通过在第一隔板中开孔形成;或者,所述第一间隙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引水芯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间隙可以是第一隔板和引水芯之间的环形孔,或通过第一隔板和引水芯之间部分接触而形成,例如可以是通过第一隔板和/或引水芯具有凹部而形成,也可以在第一隔板和引水芯之间设置凸筋而形成,也可以是通过第一隔板和引水芯的横截面不相同而形成,例如第一隔板的横截面为六边形而引水芯的横截面为圆形,两者为相切状态而形成。
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为所述第一间隙沿所述引水芯的周向的距离,如前所述,所述第一间隙可以为环形孔,因此其最大宽度可以是环形孔的周长,当第一间隙的宽度沿所述引水芯的径向不同时,取最大值,具体的距离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较佳地,所述距离为0.5毫米至2毫米,更佳地,所述距离为1毫米至1.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1.2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1.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2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1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10毫米。
所述第一间隙的厚度为所述第一间隙沿所述引水芯的径向的距离,所述距离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较佳地,所述距离为0.01毫米至0.5毫米,更佳地,所述距离为0.02毫米至0.3毫米,最佳地,所述距离为0.04毫米至0.1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1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02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01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3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04毫米。
所述第一间隙的高度为所述第一间隙沿所述笔杆的长度方向的距离,所述距离可以根据需要确定,但是最大不会超过第一隔板沿所述笔杆的长度方向的距离,较佳地,所述距离为0.1毫米至10毫米,更佳地,所述距离为0.2毫米至5毫米,最佳地,0.5毫米至2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1.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1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2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10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2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5毫米。
所述第二间隙的总体构成可以类似于所述第一间隙的总体构成,但是需注意,具体到其中一个直液式书写工具中时,在该直液式书写工具中,所述第二间隙的具体构成可以不同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具体构成。
所述第二间隙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的任何合适的位置,较佳地,所述第二间隙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中并和所述引水芯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间隙独立于所述引水芯的外侧,也就是说第二间隙和引水芯相互独立间隔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间隙可以通过在第二隔板中开孔形成;或者,所述第二间隙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引水芯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间隙可以是第二隔板和引水芯之间的环形孔,或通过第二隔板和引水芯之间部分接触而形成,例如可以是通过第二隔板和/或引水芯具有凹部而形成,也可以在第二隔板和引水芯之间设置凸筋而形成,也可以是通过第二隔板和引水芯的横截面不相同而形成,例如第二隔板的横截面为六边形而引水芯的横截面为圆形,两者为相切状态而形成。
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为所述第二间隙沿所述引水芯的周向的距离,如前所述,所述第二间隙可以为环形孔,因此其最大宽度可以是环形孔的周长,当第二间隙的宽度沿所述引水芯的径向不同时,取最大值,具体的距离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较佳地,所述距离为0.5毫米至2毫米,更佳地,所述距离为1毫米至1.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2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1.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1.2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2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1毫米。
所述第二间隙的厚度为所述第二间隙沿所述引水芯的径向的距离,所述距离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较佳地,所述距离为0.01毫米至0.5毫米,更佳地,所述距离为0.02毫米至0.3毫米,最佳地,所述距离为0.04毫米至0.1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3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1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01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04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02毫米。
所述第二间隙的高度为所述第二间隙沿所述笔杆的长度方向的距离,所述距离可以根据需要确定,但是最大不会超过第二隔板沿所述笔杆的长度方向的距离,较佳地,所述距离为0.1毫米至10毫米,更佳地,所述距离为0.2毫米至5毫米,最佳地,0.5毫米至2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1.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10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1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2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2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5毫米。
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的形状可以任意,较佳地,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为环形、矩形、扇形或其它形状例如三角形等。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隙为环形,所述第二间隙为环形;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隙为环形,所述第二间隙为扇形;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隙为正六边形去掉内切圆后的六等分形状,所述第二间隙为环形。其中“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指的是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较佳地,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的个数为多个。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隙的个数为1个。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间隙的个数为1个。为了适应不同的墨水泄露调节性能的需求,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的个数也可以为多个。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隙的个数为4个;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隙的个数为6个。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间隙的个数为2个;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间隙的个数为4个;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间隙的个数为6个。同样“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指的是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中的至少一个。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的防墨水泄露能力,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部还包括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一气隔层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隔板间隔设置从而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之间形成第二气隔层,所述引水芯还穿设所述第二气隔层和所述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间隙,所述墨水储存部通过所述第一间隙气路连接所述第二气隔层,所述第二气隔层通过所述第三间隙气路连接所述第一气隔层。
所述第三间隙的总体构成可以类似于所述第一间隙的总体构成,但是需注意,具体到一个直液式书写工具中时,在该直液式书写工具中,所述第三间隙的具体构成可以不同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具体构成。
所述第三间隙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三隔板的任何合适的位置,较佳地,所述第三间隙设置在所述第三隔板中并和所述引水芯间隔设置,所述第三间隙独立于所述引水芯的外侧,也就是说第三间隙和引水芯相互独立间隔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三间隙可以通过在第三隔板中开孔形成;或者,所述第三间隙设置在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引水芯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第三间隙可以是第三隔板和引水芯之间的环形孔,或通过第三隔板和引水芯之间部分接触而形成,例如可以是通过第三隔板和/或引水芯具有凹部而形成,也可以在第三隔板和引水芯之间设置凸筋而形成,也可以是通过第三隔板和引水芯的横截面不相同而形成,例如第三隔板的横截面为六边形而引水芯的横截面为圆形,两者为相切状态而形成。
所述第三间隙的宽度为所述第三间隙沿所述引水芯的周向的距离,如前所述,所述第三间隙可以为环形孔,因此其最大宽度可以是环形孔的周长,当第三间隙的宽度沿所述引水芯的径向不同时,取最大值,具体的距离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较佳地,所述距离为0.5毫米至2毫米,更佳地,所述距离为1毫米至1.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6毫米。
所述第三间隙的厚度为所述第三间隙沿所述引水芯的径向的距离,所述距离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较佳地,所述距离为0.01毫米至0.5毫米,更佳地,所述距离为0.02毫米至0.3毫米,最佳地,所述距离为0.04毫米至0.15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0.04毫米。
所述第三间隙的高度为所述第三间隙沿所述笔杆的长度方向的距离,所述距离可以根据需要确定,但是最大不会超过第三隔板沿所述笔杆的长度方向的距离,较佳地,所述距离为0.1毫米至10毫米,更佳地,所述距离为0.2毫米至5毫米,最佳地,0.5毫米至2毫米。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为2毫米。
所述第三间隙的形状可以任意,较佳地,所述第三间隙为环形、矩形、扇形或其它形状例如三角形等。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间隙为环形。
所述第三间隙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确定,较佳地,所述第三间隙的个数为多个。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间隙的个数为1个。为了适应不同的墨水泄露调节性能的需求,所述第三间隙的个数也可以为多个。
所述调节部的个数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部的个数为1个。为了适应不同的墨水泄露调节性能的需求,所述调节部的个数也可以为多个,多个所述调节部沿所述笔杆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相互接触设置或相互间隔设置。则最靠近墨水储存部的调节部的第一隔板与所述墨水储存部的墨水接触,最靠近所述书写部的调节部的第二隔板邻近所述书写部。另外,如果多个所述调节部相互间隔设置,间隔区可以是采用空气或墨水填充。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部的个数为2个,两个所述调节部相互间隔设置,间隔区采用空气填充。
为了进一步减少残墨量,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朝向所述墨水储存部的表面沿朝向所述引水芯的方向设置有墨水导引槽。
所述墨水导引槽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墨水导引槽为螺旋形槽和/或楔形槽。
为了使得残墨量减少的效果更好,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墨水导引槽的宽度沿靠近所述引水芯的方向逐渐变小和/或所述第一隔板朝向所述墨水储存部的表面沿所述墨水储存部至所述书写部的方向倾斜设置,即所述第一隔板朝向所述墨水储存部的表面与所述引水芯成锐角设置,从而所述墨水导引槽的高度沿靠近所述引水芯的方向逐渐变小。
所述缓冲储存部可以只包裹位于所述书写部中的所述引水芯的一部分,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书写工具的防墨水泄露能力,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储存部还包裹位于所述书写部中的所述笔头的一部分。
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笔杆的另一端可拆卸设置有所述墨水储存部。例如,所述的笔杆的另一端采用卡接或螺接而设置有所述墨水储存部。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的防墨水泄露能力,在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还包括:
缓冲储存部,所述缓冲储存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和/或设置在所述书写部中并至少包裹所述引水芯的一部分从而吸收从所述引水芯渗出的多余的所述墨水。也就是说,所述缓冲储存部既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也可以设置在所述书写部中,或者同时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和在所述书写部中分别设置一个缓冲储存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1、本发明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通过在墨水储存部和书写部之间设置透气阻液的调节部从而阻隔墨水储存部中的墨水流至书写部并自动平衡所述墨水储存部中的压力,通过设置间隔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从而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缓冲区,并在第一隔板设置第一间隙以及在第二隔板设置第二间隙改善墨水泄露调节性能,设计独特巧妙,不仅墨水容量大、残墨量少、书写流畅均匀,而且即使外界温度和压力变化较大也不易漏墨,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2、本发明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通过在墨水储存部和书写部之间设置透气阻液的调节部从而阻隔墨水储存部中的墨水流至书写部并自动平衡所述墨水储存部中的压力,通过设置间隔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从而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缓冲区,并在第一隔板设置第一间隙以及在第二隔板设置第二间隙改善墨水泄露调节性能,设计独特巧妙,不仅墨水容量大、不易漏墨、书写流畅均匀,而且极大地减少残墨量,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3、本发明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通过在墨水储存部和书写部之间设置透气阻液的调节部从而阻隔墨水储存部中的墨水流至书写部并自动平衡所述墨水储存部中的压力,通过设置间隔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从而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缓冲区,并在第一隔板设置第一间隙以及在第二隔板设置第二间隙改善墨水泄露调节性能,设计独特巧妙,结构简洁、原料易得、生产简便,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4、本发明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通过在墨水储存部和书写部之间设置透气阻液的调节部从而阻隔墨水储存部中的墨水流至书写部并自动平衡所述墨水储存部中的压力,通过设置间隔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从而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缓冲区,并在第一隔板设置第一间隙以及在第二隔板设置第二间隙改善墨水泄露调节性能,设计独特巧妙,结构稳定、耐压差、耐温差、便于运输,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5、本发明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通过在墨水储存部和书写部之间设置透气阻液的调节部从而阻隔墨水储存部中的墨水流至书写部并自动平衡所述墨水储存部中的压力,通过设置间隔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从而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缓冲区,并在第一隔板设置第一间隙以及在第二隔板设置第二间隙改善墨水泄露调节性能,设计独特巧妙,墨水容量大、墨水利用率高、使用方便、减少浪费并减少环境污染,适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装置和它们的组合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1A是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第一隔板、引水芯和第一间隙的俯视示意图。
图1B和图1C是本发明的第一隔板、引水芯和第一间隙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1D是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第二隔板、引水芯和第二间隙的俯视示意图。
图1E是本发明的第二隔板、引水芯和第二间隙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三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四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五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六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6A是本发明的第六具体实施例的第三隔板、引水芯和第三间隙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七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八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8A是本发明的第八具体实施例的第一隔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8B是本发明的第一隔板的墨水导引槽为螺旋形槽的俯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笔杆;11书写部;12墨水储存部;13墨水;2引水芯;3笔头;4调节部;41第一隔板;42第二隔板;43第一气隔层;44第一通孔;45第一凸筋;46第一间隙;47第三隔板;48第二气隔层;49第三间隙;5缓冲储存部;51第二通孔;52第二间隙;53第三通孔;6墨水导引槽;61楔形槽;62螺旋形槽;10笔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包括笔杆1、引水芯2、笔头3和调节部4,笔杆1的下部设置有书写部11,笔头3局部插设在书写部11中,还可以设置笔帽10,笔帽10套设在书写部11上,笔头3位于所述笔帽10中,笔杆1的上部设置有墨水储存部12,墨水储存部12灌装有墨水13,调节部4包括第一隔板41和第二隔板42。引水芯2穿设第一隔板41和第二隔板42,引水芯2的上部与墨水13接触,引水芯2的下部与笔头3的上部接触从而构成出墨通道。该书写工具的笔杆1的下部内侧设计有加强筋(未示出),笔头3被卡在设计有加强筋的笔杆1的下部中间,笔杆1内侧、加强筋和笔头3之间留下的空间构成与外界大气相连接的通道(当然也可以笔头3和书写部11密封连接,而在书写部11的其它位置开孔通气)。
其中第一隔板41和第二隔板42间隔设置从而在第一隔板41和第二隔板42之间形成第一气隔层43,第一隔板41与墨水13接触,第二隔板42邻近书写部11,第一隔板41还设置有第一通孔44,引水芯2穿设第一通孔44,具体是引水芯2的截面是圆形,第一通孔44的截面也是圆形并设置有第一凸筋45,第一凸筋45抵靠引水芯2,从而在引水芯2和第一隔板41之间设置4个第一间隙46,其为环形,如图1A所示(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凸筋45,则第一间隙46为环形孔,如图1B所示;再例如,第一通孔44的横截面为六边形而引水芯2的横截面为圆形,两者为相切状态而形成6个第一间隙46,如图1C所示;或者采用类似图1D至图1E中的第二间隙52的形状(请参见后面详细描述))。第一间隙46的宽度为1.2毫米,厚度为0.5毫米,高度为1.5毫米。从而墨水储存部12通过第一间隙46气路连接第一气隔层43,第二隔板42设置有第二通孔51,第二通孔51的内壁在相对的两侧各设计了一条环形的缺口,并与插入第二通孔51的引水芯2构成两个第二间隙52,第二间隙52为环形,如图1D所示(也可以引水芯2的侧壁具有扇形凹槽,引水芯2插入第二通孔51后,在扇形凹槽和第二通孔5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隙52,第二间隙52的横截面为扇形,如图1E所示;或者采用类似图1A至图1C中的第一间隙46的形状),第二间隙52的宽度为2毫米,厚度为0.3毫米,高度为5毫米,从而第一气隔层43通过第二间隙52气路连接书写部11。上述调节部4具有自动平衡出墨和调节墨水管中压力的功能。
在初始状态下墨水储存部12中的压力与外界一致,墨水储存部12中的墨水13渗入第一间隙46中从而形成液封,外界空气不能自由导入墨水储存部12。书写时,墨水储存部12中的墨水13通过引水芯2传导给笔头3,随着墨水13的导出,墨水储存部12内的压力逐渐下降,当墨水储存部12与外界的负压差足够大时,压差推动液封上升直至液封被打开,空气进入墨水储存部12,直到内外重新平衡,第一间隙46中重新形成液封。这一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墨水13写完。
当墨水储存部12内与外界环境形成较大正压差时,如空运或墨水储存部12被加热,墨水13会从墨水储存部12中导出,一部分通过第一间隙46导出进入第一气隔层43中,进一步会渗入第二间隙52中从而形成液封,但不会渗透出第二隔板42而进入书写部11,还有一部分通过引水芯2渗出,但由于通过上述两种途径导出的总墨水量少,因而不会经笔头3向外部泄漏。当外界环境恢复正常时,墨水储存部12对外界形成负压差,这时临时储存在调节部4的空腔即第一气隔层43内的墨水13会部分返回墨水储存部12。书写时,剩余的储存在调节部4的空腔中的墨水13在书写时会通过引水芯2优先释放给笔头3。
因此,本发明通过设置串联的第一间隙46和第二间隙52,形成外界温度和压力变化时防止墨水泄露的两个调节部件,保证良好的防墨水泄露能力。
实施例2
请参阅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具体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相似,差别在于:
第一间隙46的宽度为1.5毫米,厚度为0.15毫米,高度为0.1毫米;第二间隙52的宽度为1.5毫米,厚度为0.15毫米,高度为1.5毫米;
另外,缓冲储存部5设置在书写部11中并包裹位于书写部11中的引水芯2的一部分。缓冲储存部5可以为多孔墨水吸附结构,其中的孔隙构成调节部4与外界大气气路连接的空气通道。当然,也可以采取其它的结构设置使得缓冲储存部5气路连接调节部4与外界大气,例如在缓冲储存部5与引水芯2的外壁或笔杆1的内壁之间设置可供气体通过的微隙。
在初始状态下墨水储存部12中的压力与外界一致,墨水储存部12中的墨水13渗入第一间隙46中从而形成液封,外界空气不能自由导入墨水储存部12。书写时,墨水储存部12中的墨水13通过引水芯2传导给笔头3,随着墨水13的导出,墨水储存部12内的压力逐渐下降,当墨水储存部12与外界的负压差足够大时,压差推动液封上升直至液封被打开,空气进入墨水储存部12,直到内外重新平衡,第一间隙46中重新形成液封。这一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墨水13写完。
当墨水储存部12内与外界环境形成较大正压差时,如空运或墨水储存部12被加热,墨水13会从墨水储存部12中导出,一部分通过第一间隙46导出进入第一气隔层43中,进一步会渗入第二间隙52中从而形成液封,但不会渗透出第二隔板42而进入书写部11,还有一部分通过引水芯2渗出而在引水芯2的下部形成多余的墨水13,此时缓冲储存部5吸收引水芯2下部的多余的墨水13从而避免了多余的墨水13经笔头3向外部泄漏。当外界环境恢复正常时,墨水储存部12对外界形成负压差,这时临时储存在调节部4的空腔即第一气隔层43内的墨水13会部分返回墨水储存部12。书写时,剩余的储存在调节部4的空腔中的墨水13在书写时会通过引水芯2优先释放给笔头3。
实施例3
请参阅图3所示,本发明的第三具体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相似,差别在于:
第一间隙46采用图1B所示的形状,为环形,第一间隙46的宽度为2毫米,厚度为0.02毫米,高度为0.2毫米;第二间隙52采用图1E所示的形状,为扇形,第二间隙52的宽度为0.5毫米,厚度为0.01毫米,高度为10毫米;缓冲储存部5位于第一隔板41和第二隔板42之间并包裹位于第一气隔层43中的引水芯2的一部分。
在初始状态下墨水储存部12中的压力与外界一致,墨水储存部12中的墨水13渗入第一间隙46中从而形成液封,外界空气不能自由导入墨水储存部12。书写时,墨水储存部12中的墨水13通过引水芯2传导给笔头3,随着墨水13的导出,墨水储存部12内的压力逐渐下降,当墨水储存部12与外界的负压差足够大时,压差推动液封上升直至液封被打开,空气进入墨水储存部12,直到内外重新平衡,第一间隙46中重新形成液封。这一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墨水13写完。
当墨水储存部12内与外界环境形成较大正压差时,如空运或墨水储存部12被加热,墨水13会从墨水储存部12中导出,一部分通过第一间隙46导出进入第一气隔层43中,此时缓冲储存部5吸收引水芯2渗出的多余的墨水13,还有一部分通过引水芯2从书写部11渗出,但由于通过上述两种途径导出的总墨水量少,因而不会经笔头3向外部泄漏,而且第二间隙52的存在进一步提高防墨水泄露能力。当外界环境恢复正常时,墨水储存部12对外界形成负压差,这时临时储存在调节部4的空腔即第一气隔层43内的缓冲储存部5中的墨水13会部分返回墨水储存部12。书写时,剩余的储存在调节部4的空腔内的缓冲储存部5的墨水13在书写时会通过引水芯2优先释放给笔头3。
实施例4
请参阅图4所示,本发明的第四具体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相似,差别在于:
第一间隙46采用图1C所示的形状,共6个第一间隙46,但是与引水芯2独立间隔设置,可以通过在第一隔板41上直接开孔形成,第一间隙46的宽度为1毫米,厚度为0.01毫米,高度为10毫米;第二间隙52采用图1A所示的形状,为环形,第二间隙52的宽度为1.2毫米,厚度为0.5毫米,高度为0.1毫米。
在初始状态下墨水储存部12中的压力与外界一致,墨水储存部12中的墨水13渗入第一间隙46中从而形成液封,外界空气不能自由导入墨水储存部12。书写时,墨水储存部12中的墨水13通过引水芯2传导给笔头3,随着墨水13的导出,墨水储存部12内的压力逐渐下降,当墨水储存部12与外界的负压差足够大时,压差推动液封上升直至液封被打开,空气进入墨水储存部12,直到内外重新平衡,第一间隙46中重新形成液封。这一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墨水13写完。
当墨水储存部12内与外界环境形成较大正压差时,如空运或墨水储存部12被加热,墨水13会从墨水储存部12中导出,一部分通过第一间隙46导出进入第一气隔层43中,进一步会渗入第二间隙52中从而形成液封,但不会渗透出第二隔板42而进入书写部11,还有一部分通过引水芯2渗出而在引水芯2的下部形成多余的墨水13,此时缓冲储存部5吸收引水芯2下部的多余的墨水13从而避免了多余的墨水13经笔头3向外部泄漏。当外界环境恢复正常时,墨水储存部12对外界形成负压差,这时临时储存在调节部4的空腔即第一气隔层43内的墨水13会部分返回墨水储存部12。书写时,剩余的储存在调节部4的空腔中的墨水13在书写时会通过引水芯2优先释放给笔头3。
实施例5
请参阅图5所示,本发明的第五具体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相似,差别在于:
第一间隙46采用图1C所示的形状,共6个第一间隙46,第一间隙46的宽度为1毫米,厚度为0.02毫米,高度为2毫米;第二间隙52采用图1B所示的形状,为环形,但是与引水芯2独立间隔设置,可以通过在第二隔板42上直接开孔形成,第二间隙52的宽度为2毫米,厚度为0.04毫米,高度为2毫米。
在初始状态下墨水储存部12中的压力与外界一致,墨水储存部12中的墨水13渗入第一间隙46中从而形成液封,外界空气不能自由导入墨水储存部12。书写时,墨水储存部12中的墨水13通过引水芯2传导给笔头3,随着墨水13的导出,墨水储存部12内的压力逐渐下降,当墨水储存部12与外界的负压差足够大时,压差推动液封上升直至液封被打开,空气进入墨水储存部12,直到内外重新平衡,第一间隙46中重新形成液封。这一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墨水13写完。
当墨水储存部12内与外界环境形成较大正压差时,如空运或墨水储存部12被加热,墨水13会从墨水储存部12中导出,一部分通过第一间隙46导出进入第一气隔层43中,进一步会渗入第二间隙52中从而形成液封,但不会渗透出第二隔板42而进入书写部11,还有一部分通过引水芯2渗出而在引水芯2的下部形成多余的墨水13,此时缓冲储存部5吸收引水芯2下部的多余的墨水13从而避免了多余的墨水13经笔头3向外部泄漏。当外界环境恢复正常时,墨水储存部12对外界形成负压差,这时临时储存在调节部4的空腔即第一气隔层43内的墨水13会部分返回墨水储存部12。书写时,剩余的储存在调节部4的空腔中的墨水13在书写时会通过引水芯2优先释放给笔头3。
实施例6
请参阅图6和图6A所示,本发明的第六具体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相似,差别在于:
调节部4还包括第三隔板47,第三隔板47设置在第一隔板41和第一气隔层43之间并与第一隔板41间隔设置从而在第一隔板41和第三隔板47之间形成第二气隔层48,引水芯2还穿设第二气隔层48和第三隔板47,第三隔板47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间隙49,墨水储存部12通过第一间隙46气路连接第二气隔层48,第二气隔层48通过第三间隙49气路连接第一气隔层43,第三间隙49的形状可以按照第一间隙46的形状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隔板47还设置有第三通孔53,引水芯2穿设第三通孔53,具体是引水芯2的截面是圆形,第三通孔53的截面也是圆形,从而在引水芯2和第三隔板47设置1个第三间隙49,其为环形孔,如图6A所示(当然,也可以在第三隔板47和引水芯2之间设置间隔的凸筋,则第三间隙49的形状类似图1A所示,也可以类似图1C至图1E之一所示设置);
第一间隙46的宽度为0.5毫米,厚度为0.3毫米,高度为5毫米;第二间隙52的宽度为2毫米,厚度为0.02毫米,高度为2毫米;第三间隙49的宽度为6毫米,厚度为0.04毫米,高度为2毫米。
在初始状态下墨水储存部12中的压力与外界一致,墨水储存部12中的墨水13渗入第一间隙46中从而形成液封,外界空气不能自由导入墨水储存部12。书写时,墨水储存部12中的墨水13通过引水芯2传导给笔头3,随着墨水13的导出,墨水储存部12内的压力逐渐下降,当墨水储存部12与外界的负压差足够大时,压差推动液封上升直至液封被打开,空气进入墨水储存部12,直到内外重新平衡,第一间隙46中重新形成液封。这一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墨水13写完。
当墨水储存部12内与外界环境形成较大正压差时,如空运或墨水储存部12被加热,墨水13会从墨水储存部12中导出,一部分通过第一间隙46导出进入第二气隔层48,甚至第三间隙49中从而形成液封,若正压差更大时,墨水13会进一步导出进入第一气隔层43中,进一步会渗入第二间隙52中从而形成液封,但不会渗透出第二隔板42而进入书写部11,还有一部分通过引水芯2渗出而在引水芯2的下部形成多余的墨水13,此时缓冲储存部5吸收引水芯2下部的多余的墨水13从而避免了多余的墨水13经笔头3向外部泄漏。当外界环境恢复正常时,墨水储存部12对外界形成负压差,这时临时储存在调节部4的空腔即第二气隔层48、第三间隙49、第一气隔层43、第二间隙52内的墨水13会部分返回墨水储存部12。书写时,剩余的储存在调节部4的空腔中的墨水13在书写时会通过引水芯2优先释放给笔头3。
应当指出的是增加含第三间隙49的第三隔板47有助于提高调节部4抵御外界温度和压力变化的能力,因为当进一步设置这样的含第三间隙49的第三隔板47之后,第三间隙49中可形成液封以及第三隔板47和第一隔板41之间进一步形成额外的缓冲区,从而提高调节部4抵御外界温度和压力变化的能力。
实施例7
请参阅图7所示,本发明的第七具体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相似,差别在于:
调节部4的个数为2个,2个调节部4沿笔杆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相互间隔设置;
第一间隙46的宽度为1毫米,厚度为0.04毫米,高度为10毫米;第二间隙52的宽度为1毫米,厚度为0.02毫米,高度为0.2毫米。
在初始状态下墨水储存部12中的压力与外界一致,墨水储存部12中的墨水13渗入靠近墨水储存部12的调节部4的第一间隙46中从而形成液封,外界空气不能自由导入墨水储存部12。书写时,墨水储存部12中的墨水13通过引水芯2传导给笔头3,随着墨水13的导出,墨水储存部12内的压力逐渐下降,当墨水储存部12与外界的负压差足够大时,压差推动液封上升直至液封被打开,空气进入墨水储存部12,直到内外重新平衡,靠近墨水储存部12的调节部4的第一间隙46中重新形成液封。这一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墨水13写完。
当墨水储存部12内与外界环境形成较大正压差时,如空运或墨水储存部12被加热,墨水13会从墨水储存部12中导出,一部分通过靠近墨水储存部12的调节部4的第一间隙46导出进入该调节部4的第一气隔层43中,进一步会渗入该调节部4的第二间隙52中从而形成液封,若正压差更大时,墨水13会进一步通过该调节部4的第二间隙52从而进入两个调节部4之间的间隔区中,甚至导出进入靠近书写部11的调节部4的第一间隙46中从而形成液封,甚至进一步导出进入该调节部4的第一气隔层43中,进一步会渗入该调节部4的第二间隙52中从而形成液封,但不会渗透出第二隔板42而进入书写部11,还有一部分通过引水芯2渗出而在引水芯2的下部形成多余的墨水13,此时缓冲储存部5吸收引水芯2下部的多余的墨水13从而避免了多余的墨水13经笔头3向外部泄漏。当外界环境恢复正常时,墨水储存部12对外界形成负压差,这时临时储存在调节部4的空腔即靠近墨水储存部12的调节部4的第一气隔层43、第二间隙52、两个调节部4之间的间隔区、靠近书写部11的调节部4的第一间隙46和第一气隔层43内的墨水13会部分返回墨水储存部12。书写时,剩余的储存在调节部4的空腔中的墨水13在书写时会通过引水芯2优先释放给笔头3。
应当指出的是串联使用的调节部4有助于提高调节部4抵御外界温度和压力变化的能力,因为当这样设置之后,不仅增加的调节部4有助于提高抵御外界温度和压力变化的能力,而且两个调节部4之间的间隔区也有助于提高抵御外界温度和压力变化的能力,从而提高调节部4抵御外界温度和压力变化的能力。
实施例8
请参阅图8所示,本发明的第八具体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第三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相似,差别在于:
第一间隙46采用图1B所示的形状,为环形孔,第一间隙46的宽度为10毫米,厚度为0.02毫米,高度为0.5毫米;第二间隙52采用图1E所示的形状,为扇形,第二间隙52的宽度为1毫米,厚度为0.02毫米,高度为0.5毫米;
第一隔板41朝向墨水储存部12的表面沿朝向引水芯2的方向设置有墨水导引槽6,具体地,所述墨水导引槽6是楔形槽61,楔形槽61的宽度沿靠近引水芯2的方向逐渐变小(见图8A),且第一隔板41朝向墨水储存部12的表面沿墨水储存部12至书写部11的方向倾斜设置,即该表面与引水芯2成锐角设置,从而楔形槽61的高度沿靠近引水芯2的方向逐渐变小(见图8)(墨水导引槽6也可以是其它形状,例如图8B所示的螺旋形槽62)。第二隔板42也设置墨水导引槽6,其具体形状与第一隔板41的墨水导引槽6的具体形状相同或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其具体形状与第一隔板41的墨水导引槽6的具体形状相同。在墨水储存部12中墨水13较少而书写工具横置时,墨水13容易通过楔形槽61虹吸渗透到引水芯2,从而形成对引水芯2的连续供墨,这样的结构也有利于将墨水储存部12中的墨水13尽量写完。
另外,缓冲储存部5设置在书写部11中并包裹位于书写部11中的引水芯2的一部分以及位于书写部11中的笔头3的一部分,即笔头3的上部与引水芯2的下部的接触部位上升到了缓冲储存部5的内部,这种结构更有利于克服因墨水储存部12与外界之间的压差或温差而导致的墨水13从笔头3泄漏的问题。
经测试,本发明的实施例1-8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性能优越,书写质量好,出墨均匀,前后一致性好,出墨量稳定;单位书写长度长,残墨量少,墨水利用效率高,环保性能好;耐温差性能(高温50℃储运)好,不漏墨;耐压差性能好,不漏墨;笔头向下倒置不漏墨。
需要说明的是,缓冲储存部5的墨水吸附能力最好不强于引水芯2的墨水吸附能力,缓冲储存部5在一般的储存和书写状态下很少从引水芯2吸收墨水13,但当墨水储存部12与外界存在压差或温差而导致从引水芯2渗出多余的墨水13时,多余的墨水13能被缓冲储存部5吸收。
采用本发明,不仅墨水容量大、残墨量少、书写流畅均匀,而且即使外界温度和压力变化较大也不易漏墨。而且极大地减少残墨量。结构简洁、原料易得、生产简便。结构稳定、耐压差、耐温差、便于运输。墨水利用率高、使用方便、减少浪费并减少环境污染。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例如,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有很多变形方式,例如,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的个数均可以大于2个,可以采用前述提及的其它方式形成,其形状可以任意;调节器的个数可以大于2个,串联设置,之间可以有或没有间隔;墨水可以用化妆液如画眉液替换而成化妆笔如画眉笔,因此这里的书写工具泛指一切将封闭腔中的液体通过引水芯导引出而进行书写(涂抹)的器具,包括但不限于荧光笔、白板笔、签字笔、画眉笔;等等。
由此可见,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的予以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予以展示和说明,在不背离所述原理下,实施方式可作任意修改。所以,本发明包括了基于权利要求精神及权利要求范围的所有变形实施方式。

Claims (14)

1.一种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包括笔杆、引水芯和笔头,所述笔杆的一端设置有书写部,所述笔头局部插设在所述书写部中,所述笔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墨水储存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还包括:
调节部,所述调节部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间隔设置从而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形成第一气隔层,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墨水储存部的墨水接触,所述第二隔板邻近所述书写部,所述引水芯穿设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一气隔层和所述第二隔板,且所述引水芯的两端分别接触所述墨水和所述笔头用于将所述墨水传导给所述笔头,所述第一隔板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间隙,所述墨水储存部通过所述第一间隙气路连接所述第一气隔层,所述第二隔板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间隙,所述第一气隔层通过所述第二间隙气路连接所述书写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中并和所述引水芯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间隙独立于所述引水芯的外侧;或者,所述第一间隙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引水芯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为所述第一间隙沿所述引水芯的周向的距离,所述距离为0.5毫米至2毫米,或1毫米至1.5毫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厚度为所述第一间隙沿所述引水芯的径向的距离,所述距离为0.01毫米至0.5毫米,或0.02毫米至0.3毫米,或0.04毫米至0.15毫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的高度为所述第一间隙沿所述笔杆的长度方向的距离,所述距离为0.1毫米至10毫米,或0.2毫米至5毫米,或0.5毫米至2毫米。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中并和所述引水芯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间隙独立于所述引水芯的外侧;或者,所述第二间隙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引水芯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为所述第二间隙沿所述引水芯的周向的距离,所述距离为0.5毫米至2毫米,或1毫米至1.5毫米。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的厚度为所述第二间隙沿所述引水芯的径向的距离,所述距离为0.01毫米至0.5毫米,或0.02毫米至0.3毫米,或0.04毫米至0.15毫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隙的高度为所述第二间隙沿所述笔杆的长度方向的距离,所述距离为0.1毫米至10毫米,或0.2毫米至5毫米,或0.5毫米至2毫米。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为环形、矩形或扇形。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的个数为多个。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还包括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一气隔层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隔板间隔设置从而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之间形成第二气隔层,所述引水芯还穿设所述第二气隔层和所述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间隙,所述墨水储存部通过所述第一间隙气路连接所述第二气隔层,所述第二气隔层通过所述第三间隙气路连接所述第一气隔层。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调节部沿所述笔杆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相互接触设置或相互间隔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还包括:
缓冲储存部,所述缓冲储存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和/或设置在所述书写部中并至少包裹所述引水芯的一部分从而吸收从所述引水芯渗出的多余的所述墨水。
CN201610256362.6A 2016-04-21 2016-04-21 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 Active CN1058822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56362.6A CN105882206B (zh) 2016-04-21 2016-04-21 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56362.6A CN105882206B (zh) 2016-04-21 2016-04-21 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82206A true CN105882206A (zh) 2016-08-24
CN105882206B CN105882206B (zh) 2018-02-16

Family

ID=56705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56362.6A Active CN105882206B (zh) 2016-04-21 2016-04-21 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82206B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8118Y (zh) * 1994-07-18 1995-05-24 江豪 笔的多功能供水结构
JPH10891A (ja) * 1996-06-13 1998-01-06 Hokoku Shoji Kk インク保持制御機能を有する筆記具
CN2345357Y (zh) * 1998-01-13 1999-10-27 王斌 封闭式多笔迹钢笔
JP2001026193A (ja) * 1999-06-28 2001-01-30 Sanford Gmbh 手持ち塗布装置
US6416242B1 (en) * 1993-11-12 2002-07-09 Dataprint R. Kaufmann Gmbh Efficient fluid dispensing utensil
CN1427777A (zh) * 2000-05-08 2003-07-02 株式会社Hics 书写工具
US6632041B1 (en) * 1999-06-28 2003-10-14 Sanford L.P. Free ink system
CN2721404Y (zh) * 2004-07-26 2005-08-31 王良 书写工具
CN1749029A (zh) * 2004-09-14 2006-03-22 百乐墨水株式会社 直液式笔具
CN201006656Y (zh) * 2006-12-30 2008-01-16 青岛昌隆文具有限公司 可更换墨仓的直液式笔
CN203974295U (zh) * 2014-05-30 2014-12-03 宁波五云笔业有限公司 书写工具
CN204451619U (zh) * 2014-12-12 2015-07-08 宁波五云笔业有限公司 耐温差及压差的书写工具
CN204506218U (zh) * 2015-01-14 2015-07-29 宁波五云笔业有限公司 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
CN105196735A (zh) * 2015-09-07 2015-12-30 宁波五云笔业有限公司 一种直液式书写工具
CN105313536A (zh) * 2014-05-30 2016-02-10 宁波五云笔业有限公司 直液式书写工具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16242B1 (en) * 1993-11-12 2002-07-09 Dataprint R. Kaufmann Gmbh Efficient fluid dispensing utensil
CN2198118Y (zh) * 1994-07-18 1995-05-24 江豪 笔的多功能供水结构
JPH10891A (ja) * 1996-06-13 1998-01-06 Hokoku Shoji Kk インク保持制御機能を有する筆記具
CN2345357Y (zh) * 1998-01-13 1999-10-27 王斌 封闭式多笔迹钢笔
US6632041B1 (en) * 1999-06-28 2003-10-14 Sanford L.P. Free ink system
JP2001026193A (ja) * 1999-06-28 2001-01-30 Sanford Gmbh 手持ち塗布装置
CN1427777A (zh) * 2000-05-08 2003-07-02 株式会社Hics 书写工具
CN2721404Y (zh) * 2004-07-26 2005-08-31 王良 书写工具
CN1749029A (zh) * 2004-09-14 2006-03-22 百乐墨水株式会社 直液式笔具
CN201006656Y (zh) * 2006-12-30 2008-01-16 青岛昌隆文具有限公司 可更换墨仓的直液式笔
CN203974295U (zh) * 2014-05-30 2014-12-03 宁波五云笔业有限公司 书写工具
CN105313536A (zh) * 2014-05-30 2016-02-10 宁波五云笔业有限公司 直液式书写工具
CN204451619U (zh) * 2014-12-12 2015-07-08 宁波五云笔业有限公司 耐温差及压差的书写工具
CN204506218U (zh) * 2015-01-14 2015-07-29 宁波五云笔业有限公司 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
CN105196735A (zh) * 2015-09-07 2015-12-30 宁波五云笔业有限公司 一种直液式书写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82206B (zh) 2018-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96735A (zh) 一种直液式书写工具
CN105313536B (zh) 直液式书写工具
CN203974294U (zh) 直液式书写工具
CN203974295U (zh) 书写工具
CN204451619U (zh) 耐温差及压差的书写工具
CN105172422B (zh) 书写工具
CN204506218U (zh) 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
CN204936581U (zh) 一种直液式书写工具
CN105835566B (zh) 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
CN105882206A (zh) 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
CN206336018U (zh) 耐温差和压差的书写工具
CN105730063B (zh) 耐温差及压差的书写工具
CN101112845A (zh) 一种白板笔
CN209022640U (zh) 一种中性笔
CN203496486U (zh) 一种自动平衡出墨的直液式书写工具
CN202528652U (zh) 直液式水笔
CN206446311U (zh) 一种水笔
CN205292008U (zh) 可加墨型白板笔
CN200967332Y (zh) 记号笔
CN203902033U (zh) 储液式书写笔
CN203637377U (zh) 水笔
CN201808297U (zh) 新型水性笔
CN201385498Y (zh) 考试专用笔
CN201881783U (zh) 新型倒灌式墨水瓶
CN207535564U (zh) 一种超大容量的记号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