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70482A -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及其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及其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70482A
CN105870482A CN201610431431.2A CN201610431431A CN105870482A CN 105870482 A CN105870482 A CN 105870482A CN 201610431431 A CN201610431431 A CN 201610431431A CN 105870482 A CN105870482 A CN 1058704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hydrogen
nozzle
pile
buff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3143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70482B (zh
Inventor
倪淮生
夏全刚
李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ran Chongqi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Deran Zhejiang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Kangnuo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Kangnuo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Kangnuo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43143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70482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704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704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704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704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7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fuel cells
    • B60L50/7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694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variables to be controlled
    • H01M8/04746Pressure; Flow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4Auxiliary arrangements, e.g. for control of pressure or for circulation of fluids
    • H01M8/04298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 H01M8/04694Processes for controlling fuel cells or fuel cel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variables to be controlled
    • H01M8/04746Pressure; Flow
    • H01M8/04753Pressure; Flow of fuel cell reacta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40Application of hydrogen technology to transportation, e.g. using fuel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及其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包括喷氢系统、引射器;喷氢系统包括高压压力传感器、不同频率的电磁阀、流动腔体;引射器包括拉法尔结构的喷嘴、拉法尔腔体、低压压力传感器接入口、泄压阀、气体进出口。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与高压压力传感器进口相连;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出口与电堆进气口相连。所述喷嘴的入口与喷氢电磁阀出口相连;所述喷嘴的入口处与电堆回气口相连,进入引射器。本发明提出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及其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可满足燃料电池的压力及流量需求,同时可加湿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膜电极,减少氢气排入大气的含量,达到了安全、高效、合理的目的。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及其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工具,随着城市雾霾化的增加,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开发、使用的方向,而燃料电池汽车更成为人们向往的目标。
燃料电池汽车基本不产生二氧化碳,作为新一代新能源汽车,系统的优化及关键零部件的设计与开发能够让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寿命更长久,尾排氢气量更少,尾排氢气量可能危害人的生命健康,而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提高氢气的利用率,增加燃料电池的使用寿命。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更好的增加氢气的利用率,尽可能的让氢气少的排放到大气中,使电堆在最佳的压力、湿度范围内安全、高效工作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可满足燃料电池的压力及流量需求,同时可加湿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膜电极,减少氢气排入大气的含量,达到了安全、高效、合理的目的。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可满足燃料电池的压力及流量需求,同时可加湿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膜电极,减少氢气排入大气的含量,达到了安全、高效、合理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包括喷氢系统、引射器;喷氢系统包括高压压力传感器、不同频率的电磁阀、流动腔体;引射器包括拉法尔结构的喷嘴、拉法尔腔体、低压压力传感器接入口、泄压阀、气体进出口;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与高压压力传感器进口相连;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出口与电堆进气口相连;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引射入口附近与电堆回氢系统相连;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喷氢系统与引射器连接处采用流线型设计;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内部采用精准的模拟计算,保证系统渐缩渐扩最优的设计,并经过模拟计算;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一泄压阀;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处装有一定频率开启的电磁阀;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低压压力传感器;
所述喷嘴的入口与喷氢电磁阀出口相连;所述喷嘴的入口处与电堆回气口相连,进入引射器;
所述喷嘴靠拉法尔管构造的引射作用形成;所述喷嘴为渐缩渐扩结构,保证最佳的流速与扩压;
所述拉法尔管腔依次包括第一喷嘴缓冲区、第二喷嘴缓冲区、加速缓冲扩压区;第一喷嘴缓冲区的径向截面大于第二喷嘴缓冲区的径向截面,加速缓冲扩压区呈锥形状;
在索科洛夫气体动力学函数设计方法中,需要引射器入口端、出口端、引射端的气体参数以及入口的质量流量来确定引射器的尺寸;其中:入口端压力由不同压力对应不同的引射性能;引射端压力略低于出口端压力;出口端压力即电堆阳极入口端压力,与电堆阴极入口端压力随动;
所述引射器的喷腔系统入口与喷嘴距离设定距离;所述喷腔的拉法尔腔体出口外接压力传感器;所述喷腔的拉法尔腔体与电堆入口相连;
所述拉法尔腔体包括第一加速区、第二缓冲区、第三扩压区、第四缓冲整合区、第五缓冲区,第五缓冲区、第一加速区、第二缓冲区、第三扩压区、第四缓冲整合区依次连接;
燃料电池氢气在喷氢阀的加压作用下进入引射器内,流经喷嘴入口,在第一喷嘴缓冲区、第二喷嘴缓冲区的作用下进行加速缓冲,在加速缓冲扩压区的作用下经过再次的加速、缓冲、扩压,从喷嘴中流出,进入喷腔中;在喷嘴与喷腔的下部区域,形成一定的负压,燃料电池电堆的回氢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由喷腔与汽水分离器相连入口处进入,混合后的加湿氢气在喷腔内一同加速,在第五缓冲区内稍作缓冲后,进入第一加速区内加速,再次在第二缓冲区内缓冲,进入第三扩压区,在第四缓冲整合区内进行整合,最后在测压区域内测试压力,由喷腔气体排出口把加湿混合的氢气,在一定压力上喷入电堆内部;
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氢气在喷氢阀的作用下进行加速,在引射器的作用下进行整流、整压,同时利用负压把尾排中的氢气和水汽的混合气体引射到引射器内部,时时检测高低压压力传感器,在压力过高时,通过泄压阀进行泄压;
所述燃料电池氢气经过减压阀的作用后,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作用下进入电堆前达到合适的压力、流量及湿度,保证电堆能够正常的、长寿命的运转;具体包括: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内部A,高压压力传感器检测到高压,先经过不同频率的喷氢电磁阀d的加压作用进行加速,保证流速在一定的区域内部进行,在优化通道喷氢与引射优化连接处e内部进行顺流加速,流经喷嘴入口,在喷嘴缓冲区域B的作用下进行加速缓冲,在拉法尔管的作用下经过再次的加速、缓冲、扩压,从喷嘴中流出,进入喷腔中,在喷嘴与喷腔的下部区域,会形成一定的负压,燃料电池电堆的回氢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由喷腔与汽水分离器相连入口g处进入,混合后的加湿氢气在喷腔A内一同加速,在缓冲区内稍作缓冲后,进入加速区域内加速,再次在缓冲区域内缓冲,进入扩压区域,在缓冲整合区域内进行整合,最后在低压测压区域b内测试压力,达到进入电堆的合适压力,由喷腔排出口i把加湿混合的氢气,在一定压力、流量及湿度的作用下喷入电堆内部;
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作用下,经过引射器的引射、缓冲、缓压等一系列的作用后,保证了进入电堆的氢气在一定的湿度、一定的压力机流量的前提下进入电堆,同时把电堆尾排的氢气引射到引射器内,保证了氢气的使用率,有利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内部氢气完全反应,产生更多的电能。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包括喷氢系统、引射器;喷氢系统包括高压压力传感器、不同频率的电磁阀、流动腔体;引射器包括拉法尔结构的喷嘴、拉法尔腔体、低压压力传感器接入口、泄压阀、气体进出口;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与高压压力传感器进口相连;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出口与电堆进气口相连;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引射入口附近与电堆回氢系统相连;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一泄压阀;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处装有一定频率开启的电磁阀;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低压压力传感器;
所述喷嘴的入口与喷氢电磁阀出口相连;所述喷嘴的入口处与电堆回气口相连,进入引射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喷氢系统与引射器连接处采用流线型设计;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内部采用精准的模拟计算,保证系统渐缩渐扩最优的设计,并经过模拟计算。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喷嘴靠拉法尔管构造的引射作用形成;所述喷嘴为渐缩渐扩结构,保证最佳的流速与扩压;
所述拉法尔管腔依次包括第一喷嘴缓冲区、第二喷嘴缓冲区、加速缓冲扩压区;第一喷嘴缓冲区的径向截面大于第二喷嘴缓冲区的径向截面,加速缓冲扩压区呈锥形状;
在索科洛夫气体动力学函数设计方法中,需要引射器入口端、出口端、引射端的气体参数以及入口的质量流量来确定引射器的尺寸;其中:入口端压力由不同压力对应不同的引射性能;引射端压力略低于出口端压力;出口端压力即电堆阳极入口端压力,与电堆阴极入口端压力随动;
所述引射器的喷腔系统入口与喷嘴距离设定距离;所述喷腔的拉法尔腔体出口外接压力传感器;所述喷腔的拉法尔腔体与电堆入口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拉法尔腔体包括第一加速区、第二缓冲区、第三扩压区、第四缓冲整合区、第五缓冲区,第五缓冲区、第一加速区、第二缓冲区、第三扩压区、第四缓冲整合区依次连接;
燃料电池氢气在喷氢阀的加压作用下进入引射器内,流经喷嘴入口,在第一喷嘴缓冲区、第二喷嘴缓冲区的作用下进行加速缓冲,在加速缓冲扩压区的作用下经过再次的加速、缓冲、扩压,从喷嘴中流出,进入喷腔中;在喷嘴与喷腔的下部区域,形成一定的负压,燃料电池电堆的回氢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由喷腔与汽水分离器相连入口处进入,混合后的加湿氢气在喷腔内一同加速,在第五缓冲区内稍作缓冲后,进入第一加速区内加速,再次在第二缓冲区内缓冲,进入第三扩压区,在第四缓冲整合区内进行整合,最后在测压区域内测试压力,由喷腔气体排出口把加湿混合的氢气,在一定压力上喷入电堆内部;
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氢气在喷氢阀的作用下进行加速,在引射器的作用下进行整流、整压,同时利用负压把尾排中的氢气和水汽的混合气体引射到引射器内部,时时检测高低压压力传感器,在压力过高时,通过泄压阀进行泄压。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燃料电池氢气经过减压阀的作用后,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作用下进入电堆前达到合适的压力、流量及湿度,保证电堆能够正常的、长寿命的运转;具体包括: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内部A,检测到高压压力传感器,先经过不同频率的喷氢电磁阀d的加压作用进行加速,保证流速在一定的区域内部进行,在优化通道喷氢与引射优化连接处e内部进行顺流加速,流经喷嘴入口,在喷嘴缓冲区域B的作用下进行加速缓冲,在拉法尔管的作用下经过再次的加速、缓冲、扩压,从喷嘴中流出,进入喷腔中,在喷嘴与喷腔的下部区域,会形成一定的负压,燃料电池电堆的回氢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由喷腔与汽水分离器相连入口g处进入,混合后的加湿氢气在喷腔内一同加速,在缓冲区内稍作缓冲后,进入加速区域内加速,再次在缓冲区域内缓冲,进入扩压区域,在缓冲整合区域内进行整合,最后在低压测压区域b内测试压力,达到进入电堆的合适压力,由喷腔排出口i把加湿混合的氢气,在一定压力、流量及湿度的作用下喷入电堆内部;
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作用下,经过引射器的引射、缓冲、缓压等一系列的作用后,保证了进入电堆的氢气在一定的湿度、一定的压力机流量的前提下进入电堆,同时把电堆尾排的氢气引射到引射器内,保证了氢气的使用率,有利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内部氢气完全反应,产生更多的电能。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包括:电动机、燃料电池、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尾气处理装置,电动机分别连接燃料电池、尾气处理装置;
所述尾气处理装置包括:氢气管道、氢气水分离器、空气管道、水封板、尾气混合排气管、筒体;
所述氢气管道的一端为氢气进气口,氢气进气口设置于筒体外;另一端设有氢气排气口,氢气排气口设置于筒体内,氢气排气口朝向第一方向;氢气管道中设置氢气水分离器;
所述空气管道的一端为空气进气口,空气进气口设置于筒体外;另一端设有空气排气口,空气排气口设置于筒体内,空气排气口朝向第二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朝向相反,且均排向筒体内壁;空气排气口设有水封装置,防止停机后空气端倒吸;
所述氢气管道、空气管道设置于筒体的第一端,尾气混合排气管设置于筒体的第二端;
所述尾气混合排气管的第一端为混合气体进气口,混合气体进气口设置于筒体内;混合气体进气口距离筒体第二端设定距离;尾气混合排气管的第二端设有混合气体排气口,混合气体排气口设置于筒体外;
所述混合后的排气端在充分混合后排入大气中;利用气体自身的密度特性,箱体内还设有若干导流板;
定期的氢气排气在水分离器下把水分离开来,氢气排入筒体中;连续的空气排气排入筒体中,与少量的氢气充分混合后排出大气中;水封板接在空气排气尾端,防止燃料电池汽车停机时空气与氢气的倒吸;
所述氢气水分离器包括:汽水混合排气口、汽水分离室、液态水排出口、水汽排出口、第二筒体、堵头;
所述汽水混合排气口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排气口相连;
所述汽水分离室经过检核计算,达到最优的混合设计;根据伯努利方程,计算而得出;其中△P为氢气与空气混合压差,P1为空气进入尾气处理装置的压力,P2为氢气进入尾气处理装置的压力,ρ1为空气的密度,ρ2为空气的密度,v1为空气进入尾气处理装置的流速,v2为空气进入尾气处理装置的流速;
所述液态水排出口低于汽水分离室设计,保证足够的液态水流出;
所述水汽排出口在分离液态水后,让水汽再次进入引射器中循环利用;
所述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定期的氢气排放带走燃料电池内部的液态水,在汽水分离器的作用下,把液态的水分离出去,排到大气中,其余水汽通过引射器的原理再次进入燃料电池内部参与循环反应,防止氢气过多的排入大气,同时减少整个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加湿器的成本;
所述氢气管道内设有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一浓度传感器,氢气管道靠近氢气进气口设有第一阀门、第一阀门控制机构;
所述空气管道设有第二流量传感器,空气管道靠近空气进气口设有第二阀门、第二阀门控制机构;
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一浓度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将感应的数据反馈至一主处理器,主处理器根据感应数据分别通过第一阀门控制机构、第二阀门控制机构控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的开度;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包括喷氢系统、引射器;喷氢系统包括高压压力传感器、不同频率的电磁阀、流动腔体;引射器包括拉法尔结构的喷嘴、拉法尔腔体、低压压力传感器接入口、泄压阀、气体进出口;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与高压压力传感器进口相连;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出口与电堆进气口相连;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引射入口附近与电堆回氢系统相连;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喷氢系统与引射器连接处采用流线型设计;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内部采用精准的模拟计算,保证系统渐缩渐扩最优的设计,并经过模拟计算;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一泄压阀;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处装有一定频率开启的电磁阀;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低压压力传感器;
所述喷嘴的入口与喷氢电磁阀出口相连;所述喷嘴的入口处与电堆回气口相连,进入引射器;
所述喷嘴靠拉法尔管构造的引射作用形成;所述喷嘴为渐缩渐扩结构,保证最佳的流速与扩压;
所述拉法尔管腔依次包括第一喷嘴缓冲区、第二喷嘴缓冲区、加速缓冲扩压区;第一喷嘴缓冲区的径向截面大于第二喷嘴缓冲区的径向截面,加速缓冲扩压区呈锥形状;
在索科洛夫气体动力学函数设计方法中,需要引射器入口端、出口端、引射端的气体参数以及入口的质量流量来确定引射器的尺寸;其中:入口端压力由不同压力对应不同的引射性能;引射端压力略低于出口端压力;出口端压力即电堆阳极入口端压力,与电堆阴极入口端压力随动;
所述引射器的喷腔入口与喷嘴距离设定距离;所述喷腔的拉法尔腔体出口外接压力传感器;所述喷腔的拉法尔腔体与电堆入口相连;
所述拉法尔腔体包括第一加速区、第二缓冲区、第三扩压区、第四缓冲整合区、第五缓冲区,第五缓冲区、第一加速区、第二缓冲区、第三扩压区、第四缓冲整合区依次连接;
燃料电池氢气在喷氢阀的加压作用下进入引射器内,流经喷嘴入口,在第一喷嘴缓冲区、第二喷嘴缓冲区的作用下进行加速缓冲,在加速缓冲扩压区的作用下经过再次的加速、缓冲、扩压,从喷嘴中流出,进入喷腔中;在喷嘴与喷腔的下部区域,形成一定的负压,燃料电池电堆的回氢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由喷腔与汽水分离器相连入口处进入,混合后的加湿氢气在喷腔内一同加速,在第五缓冲区内稍作缓冲后,进入第一加速区内加速,再次在第二缓冲区内缓冲,进入第三扩压区,在第四缓冲整合区内进行整合,最后在测压区域内测试压力,由喷腔气体排出口把加湿混合的氢气,在一定压力上喷入电堆内部;
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氢气在喷氢阀的作用下进行加速,在引射器的作用下进行整流、整压,同时利用负压把尾排中的氢气和水汽的混合气体引射到引射器内部,时时检测高低压压力传感器,在压力过高时,通过泄压阀进行泄压;
所述燃料电池氢气经过减压阀的作用后,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作用下进入电堆前达到合适的压力、流量及湿度,保证电堆能够正常的、长寿命的运转;具体包括: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内部A,高压压力传感器检测到高压,先经过不同频率的喷氢电磁阀d的加压作用进行加速,保证流速在一定的区域内部进行,在优化通道喷氢与引射优化连接处e内部进行顺流加速,流经喷嘴入口,在喷嘴缓冲区域B的作用下进行加速缓冲,在拉法尔管的作用下经过再次的加速、缓冲、扩压,从喷嘴中流出,进入喷腔中,在喷嘴与喷腔的下部区域,会形成一定的负压,燃料电池电堆的回氢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由喷腔与汽水分离器相连入口g处进入,混合后的加湿氢气在喷腔内一同加速,在缓冲区内稍作缓冲后,进入加速区域内加速,再次在缓冲区域内缓冲,进入扩压区域,在缓冲整合区域内进行整合,最后在低压测压区域b内测试压力,达到进入电堆的合适压力,由喷腔排出口i把加湿混合的氢气,在一定压力、流量及湿度的作用下喷入电堆内部;
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作用下,经过引射器的引射、缓冲、缓压等一系列的作用后,保证了进入电堆的氢气在一定的湿度、一定的压力机流量的前提下进入电堆,同时把电堆尾排的氢气引射到引射器内,保证了氢气的使用率,有利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内部氢气完全反应,产生更多的电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出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及其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可满足燃料电池的压力及流量需求,同时可加湿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膜电极,减少氢气排入大气的含量,达到了安全、高效、合理的目的。
本发明利用了气体负压、拉法儿技术的原理特性,在一定压力下改变流速,增强了汽水混合物自吸功能,保证了膜电极的湿润功能;同时喷氢电磁阀的频发动作,增强了电堆合适的压力与流量需求;满足了电堆需要的压力、流量与湿度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A、多功能压力控制箱体系统 B、喷嘴缓冲区
a、减压阀入口 b、低压压力传感器接入口
c、高压压力传感器 d、电磁阀
e、喷氢引射优化连接处 f、喷嘴放置口
g、引射口 h、泄压阀
i、电堆进气口 1、流动腔体
2、喷嘴 3、拉法而腔体
4、气体进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2,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包括喷氢系统、引射器;喷氢系统包括高压压力传感器c、不同频率的电磁阀d、流动腔体1;引射器包括拉法尔结构的喷嘴2、拉法尔腔体3、低压压力传感器接入口b、泄压阀h、气体进出口4。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与高压压力传感器进口相连;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出口与电堆进气口i相连;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引射口附近与电堆回氢系统相连;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喷氢系统与引射器连接处采用流线型设计;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内部采用精准的模拟计算,保证系统渐缩渐扩最优的设计,并经过模拟计算;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一泄压阀h;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处装有一定频率开启的电磁阀d;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低压压力传感器;
所述喷嘴的入口与喷氢电磁阀出口相连;所述喷嘴的入口处与电堆回气口相连,进入引射器;
所述喷嘴靠拉法尔管构造的引射作用形成;所述喷嘴为渐缩渐扩结构,保证最佳的流速与扩压;
所述拉法尔管腔依次包括第一喷嘴缓冲区、第二喷嘴缓冲区、加速缓冲扩压区;第一喷嘴缓冲区的径向截面大于第二喷嘴缓冲区的径向截面,加速缓冲扩压区呈锥形状;
在索科洛夫气体动力学函数设计方法中,需要引射器入口端、出口端、引射端的气体参数以及入口的质量流量来确定引射器的尺寸;其中:入口端压力由不同压力对应不同的引射性能;引射端压力略低于出口端压力;出口端压力即电堆阳极入口端压力,与电堆阴极入口端压力随动;
所述引射器的喷腔系统入口与喷嘴距离设定距离;所述喷腔的拉法尔腔体出口外接压力传感器;所述喷腔的拉法尔腔体与电堆入口相连;
所述拉法尔腔体包括第一加速区、第二缓冲区、第三扩压区、第四缓冲整合区、第五缓冲区,第五缓冲区、第一加速区、第二缓冲区、第三扩压区、第四缓冲整合区依次连接;
燃料电池氢气在喷氢阀的加压作用下进入引射器内,流经喷嘴入口,在第一喷嘴缓冲区、第二喷嘴缓冲区的作用下进行加速缓冲,在加速缓冲扩压区的作用下经过再次的加速、缓冲、扩压,从喷嘴中流出,进入喷腔中;在喷嘴与喷腔的下部区域,形成一定的负压,燃料电池电堆的回氢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由喷腔与汽水分离器相连入口处进入,混合后的加湿氢气在喷腔内一同加速,在第五缓冲区内稍作缓冲后,进入第一加速区内加速,再次在第二缓冲区内缓冲,进入第三扩压区,在第四缓冲整合区内进行整合,最后在测压区域内测试压力,由喷腔气体排出口把加湿混合的氢气,在一定压力上喷入电堆内部;
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氢气在喷氢阀的作用下进行加速,在引射器的作用下进行整流、整压,同时利用负压把尾排中的氢气和水汽的混合气体引射到引射器内部,时时检测高低压压力传感器,在压力过高时,通过泄压阀进行泄压;
所述燃料电池氢气经过减压阀的作用后,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作用下进入电堆前达到合适的压力、流量及湿度,保证电堆能够正常的、长寿命的运转;具体包括: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内部A,高压压力传感器检测到高压,先经过不同频率的喷氢电磁阀d的加压作用进行加速,保证流速在一定的区域内部进行,在优化通道喷氢与引射优化连接处e内部进行顺流加速,流经喷嘴入口,在喷嘴缓冲区域B的作用下进行加速缓冲,在拉法尔管B的作用下经过再次的加速、缓冲、扩压,从喷嘴中流出,进入喷腔中,在喷嘴与喷腔的下部区域,会形成一定的负压,燃料电池电堆的回氢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由喷腔与汽水分离器相连的引射口g处进入,混合后的加湿氢气在喷腔内一同加速,在缓冲区内稍作缓冲后,进入加速区域内加速,再次在缓冲区域内缓冲,进入扩压区域,在缓冲整合区域内进行整合,最后在低压测压区域(低压压力传感器接入口b)内测试压力,达到进入电堆的合适压力,由喷腔排出口(电堆进气口i)把加湿混合的氢气,在一定压力、流量及湿度的作用下喷入电堆内部;
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作用下,经过引射器的引射、缓冲、缓压等一系列的作用后,保证了进入电堆的氢气在一定的湿度、一定的压力机流量的前提下进入电堆,同时把电堆尾排的氢气引射到引射器内,保证了氢气的使用率,有利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内部氢气完全反应,产生更多的电能。
实施例二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包括喷氢系统、引射器;喷氢系统包括高压压力传感器、不同频率的电磁阀、流动腔体;引射器包括拉法尔结构的喷嘴、拉法尔腔体、低压压力传感器接入口、泄压阀、气体进出口。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与高压压力传感器进口相连;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出口与电堆进气口相连。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引射入口附近与电堆回氢系统相连。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一泄压阀;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处装有一定频率开启的电磁阀;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低压压力传感器。
所述喷嘴的入口与喷氢电磁阀出口相连;所述喷嘴的入口处与电堆回气口相连,进入引射器。
实施例三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包括:电动机、燃料电池、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尾气处理装置,电动机分别连接燃料电池、尾气处理装置;
所述尾气处理装置包括:氢气管道、氢气水分离器、空气管道、水封板、尾气混合排气管、筒体;
所述氢气管道的一端为氢气进气口,氢气进气口设置于筒体外;另一端设有氢气排气口,氢气排气口设置于筒体内,氢气排气口朝向第一方向;氢气管道中设置氢气水分离器;
所述空气管道的一端为空气进气口,空气进气口设置于筒体外;另一端设有空气排气口,空气排气口设置于筒体内,空气排气口朝向第二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朝向相反,且均排向筒体内壁;空气排气口设有水封装置,防止停机后空气端倒吸;
所述氢气管道、空气管道设置于筒体的第一端,尾气混合排气管设置于筒体的第二端;
所述尾气混合排气管的第一端为混合气体进气口,混合气体进气口设置于筒体内;混合气体进气口距离筒体第二端设定距离;尾气混合排气管的第二端设有混合气体排气口,混合气体排气口设置于筒体外;
所述混合后的排气端在充分混合后排入大气中;利用气体自身的密度特性,箱体内还设有若干导流板;
定期的氢气排气在水分离器下把水分离开来,氢气排入筒体中;连续的空气排气排入筒体中,与少量的氢气充分混合后排出大气中;水封板接在空气排气尾端,防止燃料电池汽车停机时空气与氢气的倒吸;
所述氢气水分离器包括:汽水混合排气口、汽水分离室、液态水排出口、水汽排出口、第二筒体、堵头;
所述汽水混合排气口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排气口相连;
所述汽水分离室经过检核计算,达到最优的混合设计;根据伯努利方程,计算而得出;其中△P为氢气与空气混合压差,P1为空气进入尾气处理装置的压力,P2为氢气进入尾气处理装置的压力,ρ1为空气的密度,ρ2为空气的密度,v1为空气进入尾气处理装置的流速,v2为空气进入尾气处理装置的流速;
所述液态水排出口低于汽水分离室设计,保证足够的液态水流出;
所述水汽排出口在分离液态水后,让水汽再次进入引射器中循环利用;
所述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定期的氢气排放带走燃料电池内部的液态水,在汽水分离器的作用下,把液态的水分离出去,排到大气中,其余水汽通过引射器的原理再次进入燃料电池内部参与循环反应,防止氢气过多的排入大气,同时减少整个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加湿器的成本;
所述氢气管道内设有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一浓度传感器,氢气管道靠近氢气进气口设有第一阀门、第一阀门控制机构;
所述空气管道设有第二流量传感器,空气管道靠近空气进气口设有第二阀门、第二阀门控制机构;
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一浓度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将感应的数据反馈至一主处理器,主处理器根据感应数据分别通过第一阀门控制机构、第二阀门控制机构控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的开度;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包括喷氢系统、引射器;喷氢系统包括高压压力传感器、不同频率的电磁阀、流动腔体;引射器包括拉法尔结构的喷嘴、拉法尔腔体、低压压力传感器接入口、泄压阀、气体进出口;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与高压压力传感器进口相连;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出口与电堆进气口相连;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引射入口附近与电堆回氢系统相连;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喷氢系统与引射器连接处采用流线型设计;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内部采用精准的模拟计算,保证系统渐缩渐扩最优的设计,并经过模拟计算;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一泄压阀;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处装有一定频率开启的电磁阀;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低压压力传感器;
所述喷嘴的入口与喷氢电磁阀出口相连;所述喷嘴的入口处与电堆回气口相连,进入引射器;
所述喷嘴靠拉法尔管构造的引射作用形成;所述喷嘴为渐缩渐扩结构,保证最佳的流速与扩压;
所述拉法尔管腔依次包括第一喷嘴缓冲区、第二喷嘴缓冲区、加速缓冲扩压区;第一喷嘴缓冲区的径向截面大于第二喷嘴缓冲区的径向截面,加速缓冲扩压区呈锥形状;
在索科洛夫气体动力学函数设计方法中,需要引射器入口端、出口端、引射端的气体参数以及入口的质量流量来确定引射器的尺寸;其中:入口端压力由不同压力对应不同的引射性能;引射端压力略低于出口端压力;出口端压力即电堆阳极入口端压力,与电堆阴极入口端压力随动;
所述引射器的喷腔入口与喷嘴距离设定距离;所述喷腔的拉法尔腔体出口外接压力传感器;所述喷腔的拉法尔腔体与电堆入口相连;
所述拉法尔腔体包括第一加速区、第二缓冲区、第三扩压区、第四缓冲整合区、第五缓冲区,第五缓冲区、第一加速区、第二缓冲区、第三扩压区、第四缓冲整合区依次连接;
燃料电池氢气在喷氢阀的加压作用下进入引射器内,流经喷嘴入口,在第一喷嘴缓冲区、第二喷嘴缓冲区的作用下进行加速缓冲,在加速缓冲扩压区的作用下经过再次的加速、缓冲、扩压,从喷嘴中流出,进入喷腔中;在喷嘴与喷腔的下部区域,形成一定的负压,燃料电池电堆的回氢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由喷腔与汽水分离器相连入口处进入,混合后的加湿氢气在喷腔内一同加速,在第五缓冲区内稍作缓冲后,进入第一加速区内加速,再次在第二缓冲区内缓冲,进入第三扩压区,在第四缓冲整合区内进行整合,最后在测压区域内测试压力,由喷腔气体排出口把加湿混合的氢气,在一定压力上喷入电堆内部;
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氢气在喷氢阀的作用下进行加速,在引射器的作用下进行整流、整压,同时利用负压把尾排中的氢气和水汽的混合气体引射到引射器内部,时时检测高低压压力传感器,在压力过高时,通过泄压阀进行泄压;
所述燃料电池氢气经过减压阀的作用后,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作用下进入电堆前达到合适的压力、流量及湿度,保证电堆能够正常的、长寿命的运转;具体包括: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内部A,高压压力传感器检测到高压,先经过不同频率的喷氢电磁阀d的加压作用进行加速,保证流速在一定的区域内部进行,在优化通道喷氢与引射优化连接处e内部进行顺流加速,流经喷嘴入口,在喷嘴缓冲区域B的作用下进行加速缓冲,在拉法尔管的作用下经过再次的加速、缓冲、扩压,从喷嘴中流出,进入喷腔中,在喷嘴与喷腔的下部区域,会形成一定的负压,燃料电池电堆的回氢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由喷腔与汽水分离器相连入口g处进入,混合后的加湿氢气在喷腔内一同加速,在缓冲区内稍作缓冲后,进入加速区域内加速,再次在缓冲区域内缓冲,进入扩压区域,在缓冲整合区域内进行整合,最后在低压测压区域b内测试压力,达到进入电堆的合适压力,由喷腔排出口i把加湿混合的氢气,在一定压力、流量及湿度的作用下喷入电堆内部;
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作用下,经过引射器的引射、缓冲、缓压等一系列的作用后,保证了进入电堆的氢气在一定的湿度、一定的压力机流量的前提下进入电堆,同时把电堆尾排的氢气引射到引射器内,保证了氢气的使用率,有利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内部氢气完全反应,产生更多的电能。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及其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可满足燃料电池的压力及流量需求,同时可加湿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膜电极,减少氢气排入大气的含量,达到了安全、高效、合理的目的。
本发明利用了气体负压、拉法儿技术的原理特性,在一定压力下改变流速,增强了汽水混合物自吸功能,保证了膜电极的湿润功能;同时喷氢电磁阀的频发动作,增强了电堆合适的压力与流量需求;满足了电堆需要的压力、流量与湿度的要求。
这里本发明的描述和应用是说明性的,并非想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制在上述实施例中。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的变形和改变是可能的,对于那些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实施例的替换和等效的各种部件是公知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本质特征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以其它形式、结构、布置、比例,以及用其它组件、材料和部件来实现。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进行其它变形和改变。

Claims (7)

1.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喷氢系统、引射器;喷氢系统包括高压压力传感器、不同频率的电磁阀、流动腔体;引射器包括拉法尔结构的喷嘴、拉法尔腔体、低压压力传感器接入口、泄压阀、气体进出口;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与高压压力传感器进口相连;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出口与电堆进气口相连;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引射入口附近与电堆回氢系统相连;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喷氢系统与引射器连接处采用流线型设计;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一泄压阀;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处装有一定频率开启的电磁阀;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低压压力传感器;
所述喷嘴的入口与喷氢电磁阀出口相连;所述喷嘴的入口处与电堆回气口相连,进入引射器;
所述喷嘴靠拉法尔管构造的引射作用形成;所述喷嘴为渐缩渐扩结构,保证最佳的流速与扩压;
所述拉法尔管腔依次包括第一喷嘴缓冲区、第二喷嘴缓冲区、加速缓冲扩压区;第一喷嘴缓冲区的径向截面大于第二喷嘴缓冲区的径向截面,加速缓冲扩压区呈锥形状;
在索科洛夫气体动力学函数设计方法中,需要引射器入口端、出口端、引射端的气体参数以及入口的质量流量来确定引射器的尺寸;其中:入口端压力由不同压力对应不同的引射性能;引射端压力略低于出口端压力;出口端压力即电堆阳极入口端压力,与电堆阴极入口端压力随动;
所述引射器的喷腔系统入口与喷嘴距离设定距离;所述喷腔的拉法尔腔体出口外接压力传感器;所述喷腔的拉法尔腔体与电堆入口相连;
所述拉法尔腔体包括第一加速区、第二缓冲区、第三扩压区、第四缓冲整合区、第五缓冲区,第五缓冲区、第一加速区、第二缓冲区、第三扩压区、第四缓冲整合区依次连接;
燃料电池氢气在喷氢阀的加压作用下进入引射器内,流经喷嘴入口,在第一喷嘴缓冲区、第二喷嘴缓冲区的作用下进行加速缓冲,在加速缓冲扩压区的作用下经过再次的加速、缓冲、扩压,从喷嘴中流出,进入喷腔中;在喷嘴与喷腔的下部区域,形成一定的负压,燃料电池电堆的回氢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由喷腔与汽水分离器相连入口处进入,混合后的加湿氢气在喷腔内一同加速,在第五缓冲区内稍作缓冲后,进入第一加速区内加速,再次在第二缓冲区内缓冲,进入第三扩压区,在第四缓冲整合区内进行整合,最后在测压区域内测试压力,由喷腔气体排出口把加湿混合的氢气,在一定压力上喷入电堆内部;
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氢气在喷氢阀的作用下进行加速,在引射器的作用下进行整流、整压,同时利用负压把尾排中的氢气和水汽的混合气体引射到引射器内部,时时检测高低压压力传感器,在压力过高时,通过泄压阀进行泄压;
所述燃料电池氢气经过减压阀的作用后,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作用下进入电堆前达到合适的压力、流量及湿度,保证电堆能够正常的、长寿命的运转;具体包括: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内部,高压压力传感器检测到高压,先经过不同频率的喷氢电磁阀的加压作用进行加速,保证流速在一定的区域内部进行,在优化通道喷氢与引射优化连接处内部进行顺流加速,流经喷嘴入口,在喷嘴缓冲区域的作用下进行加速缓冲,在拉法尔管的作用下经过再次的加速、缓冲、扩压,从喷嘴中流出,进入喷腔中,在喷嘴与喷腔的下部区域,会形成一定的负压,燃料电池电堆的回氢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由喷腔与汽水分离器相连入口处进入,混合后的加湿氢气在喷腔内一同加速,在缓冲区内稍作缓冲后,进入加速区域内加速,再次在缓冲区域内缓冲,进入扩压区域,在缓冲整合区域内进行整合,最后在低压测压区域内测试压力,达到进入电堆的合适压力,由喷腔排出口把加湿混合的氢气,在一定压力、流量及湿度的作用下喷入电堆内部;
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作用下,经过引射器的引射、缓冲、缓压等一系列的作用后,保证了进入电堆的氢气在一定的湿度、一定的压力机流量的前提下进入电堆,同时把电堆尾排的氢气引射到引射器内,保证了氢气的使用率,有利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内部氢气完全反应,产生更多的电能。
2.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喷氢系统、引射器;喷氢系统包括高压压力传感器、不同频率的电磁阀、流动腔体;引射器包括拉法尔结构的喷嘴、拉法尔腔体、低压压力传感器接入口、泄压阀、气体进出口;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与高压压力传感器进口相连;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出口与电堆进气口相连;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引射入口附近与电堆回氢系统相连;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一泄压阀;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处装有一定频率开启的电磁阀;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低压压力传感器;
所述喷嘴的入口与喷氢电磁阀出口相连;所述喷嘴的入口处与电堆回气口相连,进入引射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喷氢系统与引射器连接处采用流线型设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嘴靠拉法尔管构造的引射作用形成;所述喷嘴为渐缩渐扩结构,保证最佳的流速与扩压;
所述拉法尔管腔依次包括第一喷嘴缓冲区、第二喷嘴缓冲区、加速缓冲扩压区;第一喷嘴缓冲区的径向截面大于第二喷嘴缓冲区的径向截面,加速缓冲扩压区呈锥形状;
在索科洛夫气体动力学函数设计方法中,需要引射器入口端、出口端、引射端的气体参数以及入口的质量流量来确定引射器的尺寸;其中:入口端压力由不同压力对应不同的引射性能;引射端压力略低于出口端压力;出口端压力即电堆阳极入口端压力,与电堆阴极入口端压力随动;
所述引射器的喷腔系统入口与喷嘴距离设定距离;所述喷腔的拉法尔腔体出口外接压力传感器;所述喷腔的拉法尔腔体与电堆入口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法尔腔体包括第一加速区、第二缓冲区、第三扩压区、第四缓冲整合区、第五缓冲区,第五缓冲区、第一加速区、第二缓冲区、第三扩压区、第四缓冲整合区依次连接;
燃料电池氢气在喷氢阀的加压作用下进入引射器内,流经喷嘴入口,在第一喷嘴缓冲区、第二喷嘴缓冲区的作用下进行加速缓冲,在加速缓冲扩压区的作用下经过再次的加速、缓冲、扩压,从喷嘴中流出,进入喷腔中;在喷嘴与喷腔的下部区域,形成一定的负压,燃料电池电堆的回氢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由喷腔与汽水分离器相连入口处进入,混合后的加湿氢气在喷腔内一同加速,在第五缓冲区内稍作缓冲后,进入第一加速区内加速,再次在第二缓冲区内缓冲,进入第三扩压区,在第四缓冲整合区内进行整合,最后在测压区域内测试压力,由喷腔气体排出口把加湿混合的氢气,在一定压力上喷入电堆内部;
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氢气在喷氢阀的作用下进行加速,在引射器的作用下进行整流、整压,同时利用负压把尾排中的氢气和水汽的混合气体引射到引射器内部,时时检测高低压压力传感器,在压力过高时,通过泄压阀进行泄压。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电池氢气经过减压阀的作用后,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作用下进入电堆前达到合适的压力、流量及湿度,保证电堆能够正常的、长寿命的运转;具体包括: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内部,检测到高压压力传感器,先经过不同频率的喷氢电磁阀的加压作用进行加速,保证流速在一定的区域内部进行,在优化通道喷氢与引射优化连接处内部进行顺流加速,流经喷嘴入口,在喷嘴缓冲区域的作用下进行加速缓冲,在拉法尔管的作用下经过再次的加速、缓冲、扩压,从喷嘴中流出,进入喷腔中,在喷嘴与喷腔的下部区域,会形成一定的负压,燃料电池电堆的回氢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由喷腔与汽水分离器相连入口处进入,混合后的加湿氢气在喷腔内一同加速,在缓冲区内稍作缓冲后,进入加速区域内加速,再次在缓冲区域内缓冲,进入扩压区域,在缓冲整合区域内进行整合,最后在低压测压区域内测试压力,达到进入电堆的合适压力,由喷腔排出口把加湿混合的氢气,在一定压力、流量及湿度的作用下喷入电堆内部;
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作用下,经过引射器的引射、缓冲、缓压等一系列的作用后,保证了进入电堆的氢气在一定的湿度、一定的压力机流量的前提下进入电堆,同时把电堆尾排的氢气引射到引射器内,保证了氢气的使用率,有利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内部氢气完全反应,产生更多的电能。
7.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动机、燃料电池、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尾气处理装置,电动机分别连接燃料电池、尾气处理装置;
所述尾气处理装置包括:氢气管道、氢气水分离器、空气管道、水封板、尾气混合排气管、筒体;
所述氢气管道的一端为氢气进气口,氢气进气口设置于筒体外;另一端设有氢气排气口,氢气排气口设置于筒体内,氢气排气口朝向第一方向;氢气管道中设置氢气水分离器;
所述空气管道的一端为空气进气口,空气进气口设置于筒体外;另一端设有空气排气口,空气排气口设置于筒体内,空气排气口朝向第二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朝向相反,且均排向筒体内壁;空气排气口设有水封装置,防止停机后空气端倒吸;
所述氢气管道、空气管道设置于筒体的第一端,尾气混合排气管设置于筒体的第二端;
所述尾气混合排气管的第一端为混合气体进气口,混合气体进气口设置于筒体内;混合气体进气口距离筒体第二端设定距离;尾气混合排气管的第二端设有混合气体排气口,混合气体排气口设置于筒体外;
所述混合后的排气端在充分混合后排入大气中;利用气体自身的密度特性,箱体内还设有若干导流板;
定期的氢气排气在水分离器下把水分离开来,氢气排入筒体中;连续的空气排气排入筒体中,与少量的氢气充分混合后排出大气中;水封板接在空气排气尾端,防止燃料电池汽车停机时空气与氢气的倒吸;
所述氢气水分离器包括:汽水混合排气口、汽水分离室、液态水排出口、水汽排出口、第二筒体、堵头;
所述汽水混合排气口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排气口相连;
所述汽水分离室经过检核计算,达到最优的混合设计;根据伯努利方程,计算而得出;其中△P为氢气与空气混合压差,P1为空气进入尾气处理装置的压力,P2为氢气进入尾气处理装置的压力,ρ1为空气的密度,ρ2为空气的密度,v1为空气进入尾气处理装置的流速,v2为空气进入尾气处理装置的流速;
所述液态水排出口低于汽水分离室设计,保证足够的液态水流出;
所述水汽排出口在分离液态水后,让水汽再次进入引射器中循环利用;
所述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定期的氢气排放带走燃料电池内部的液态水,在汽水分离器的作用下,把液态的水分离出去,排到大气中,其余水汽通过引射器的原理再次进入燃料电池内部参与循环反应,防止氢气过多的排入大气,同时减少整个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加湿器的成本;
所述氢气管道内设有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一浓度传感器,氢气管道靠近氢气进气口设有第一阀门、第一阀门控制机构;
所述空气管道设有第二流量传感器,空气管道靠近空气进气口设有第二阀门、第二阀门控制机构;
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一浓度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将感应的数据反馈至一主处理器,主处理器根据感应数据分别通过第一阀门控制机构、第二阀门控制机构控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的开度;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包括喷氢系统、引射器;喷氢系统包括高压压力传感器、不同频率的电磁阀、流动腔体;引射器包括拉法尔结构的喷嘴、拉法尔腔体、低压压力传感器接入口、泄压阀、气体进出口;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与高压压力传感器进口相连;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出口与电堆进气口相连;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引射入口附近与电堆回氢系统相连;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喷氢系统与引射器连接处采用流线型设计;
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一泄压阀;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入口处装有一定频率开启的电磁阀;所述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出口处装有低压压力传感器;
所述喷嘴的入口与喷氢电磁阀出口相连;所述喷嘴的入口处与电堆回气口相连,进入引射器;
所述喷嘴靠拉法尔管构造的引射作用形成;所述喷嘴为渐缩渐扩结构,保证最佳的流速与扩压;
所述拉法尔管腔依次包括第一喷嘴缓冲区、第二喷嘴缓冲区、加速缓冲扩压区;第一喷嘴缓冲区的径向截面大于第二喷嘴缓冲区的径向截面,加速缓冲扩压区呈锥形状;
在索科洛夫气体动力学函数设计方法中,需要引射器入口端、出口端、引射端的气体参数以及入口的质量流量来确定引射器的尺寸;其中:入口端压力由不同压力对应不同的引射性能;引射端压力略低于出口端压力;出口端压力即电堆阳极入口端压力,与电堆阴极入口端压力随动;
所述引射器的喷腔入口与喷嘴距离设定距离;所述喷腔的拉法尔腔体出口外接压力传感器;所述喷腔的拉法尔腔体与电堆入口相连;
所述拉法尔腔体包括第一加速区、第二缓冲区、第三扩压区、第四缓冲整合区、第五缓冲区,第五缓冲区、第一加速区、第二缓冲区、第三扩压区、第四缓冲整合区依次连接;
燃料电池氢气在喷氢阀的加压作用下进入引射器内,流经喷嘴入口,在第一喷嘴缓冲区、第二喷嘴缓冲区的作用下进行加速缓冲,在加速缓冲扩压区的作用下经过再次的加速、缓冲、扩压,从喷嘴中流出,进入喷腔中;在喷嘴与喷腔的下部区域,形成一定的负压,燃料电池电堆的回氢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由喷腔与汽水分离器相连入口处进入,混合后的加湿氢气在喷腔内一同加速,在第五缓冲区内稍作缓冲后,进入第一加速区内加速,再次在第二缓冲区内缓冲,进入第三扩压区,在第四缓冲整合区内进行整合,最后在测压区域内测试压力,由喷腔气体排出口把加湿混合的氢气,在一定压力上喷入电堆内部;
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氢气在喷氢阀的作用下进行加速,在引射器的作用下进行整流、整压,同时利用负压把尾排中的氢气和水汽的混合气体引射到引射器内部,时时检测高低压压力传感器,在压力过高时,通过泄压阀进行泄压;
所述燃料电池氢气经过减压阀的作用后,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作用下进入电堆前达到合适的压力、流量及湿度,保证电堆能够正常的、长寿命的运转;具体包括: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内部,高压压力传感器检测到高压,先经过不同频率的喷氢电磁阀的加压作用进行加速,保证流速在一定的区域内部进行,在优化通道喷氢与引射优化连接处内部进行顺流加速,流经喷嘴入口,在喷嘴缓冲区域的作用下进行加速缓冲,在拉法尔管的作用下经过再次的加速、缓冲、扩压,从喷嘴中流出,进入喷腔中,在喷嘴与喷腔的下部区域,会形成一定的负压,燃料电池电堆的回氢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由喷腔与汽水分离器相连入口处进入,混合后的加湿氢气在喷腔内一同加速,在缓冲区内稍作缓冲后,进入加速区域内加速,再次在缓冲区域内缓冲,进入扩压区域,在缓冲整合区域内进行整合,最后在低压测压区域内测试压力,达到进入电堆的合适压力,由喷腔排出口把加湿混合的氢气,在一定压力、流量及湿度的作用下喷入电堆内部;
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在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的作用下,经过引射器的引射、缓冲、缓压等一系列的作用后,保证了进入电堆的氢气在一定的湿度、一定的压力机流量的前提下进入电堆,同时把电堆尾排的氢气引射到引射器内,保证了氢气的使用率,有利于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内部氢气完全反应,产生更多的电能。
CN201610431431.2A 2016-06-17 2016-06-17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及其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 Active CN1058704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31431.2A CN105870482B (zh) 2016-06-17 2016-06-17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及其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31431.2A CN105870482B (zh) 2016-06-17 2016-06-17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及其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70482A true CN105870482A (zh) 2016-08-17
CN105870482B CN105870482B (zh) 2018-10-16

Family

ID=56650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31431.2A Active CN105870482B (zh) 2016-06-17 2016-06-17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及其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70482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4930A (zh) * 2017-02-24 2017-05-31 安徽康诺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双喷氢引射器装置
CN107839522A (zh) * 2017-10-24 2018-03-27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动力系统
CN109004247A (zh) * 2018-07-27 2018-12-14 嘉兴德燃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供氢回氢稳压装置
CN109083871A (zh) * 2017-06-13 2018-12-25 杭州恒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压力匹配器及其运行方法
CN113851685A (zh) * 2021-11-30 2021-12-28 武汉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船用燃料电池系统的防氢气泄露装置
CN114243057A (zh) * 2022-02-24 2022-03-25 德燃(浙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氢气供应装置、燃料电池发电装置、燃料电池氢气循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5036535A (zh) * 2022-07-11 2022-09-09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燃料电池氢气循环系统引射器
CN115207401A (zh) * 2022-09-14 2022-10-18 佛山市清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的氢气引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6435553A (zh) * 2023-06-13 2023-07-14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集成吹扫泄压阀结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41821A (en) * 1994-12-23 1995-08-15 Ballard Power Systems Inc. Electrochemical fuel cell system with a regulated vacuum ejector for recirculation of the fluid fuel stream
CN101981746A (zh) * 2008-04-01 2011-02-23 戴姆勒股份公司 燃料电池设备和用于运行燃料电池设备的方法
CN203283045U (zh) * 2013-05-17 2013-11-13 同济大学 一种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41821A (en) * 1994-12-23 1995-08-15 Ballard Power Systems Inc. Electrochemical fuel cell system with a regulated vacuum ejector for recirculation of the fluid fuel stream
CN101981746A (zh) * 2008-04-01 2011-02-23 戴姆勒股份公司 燃料电池设备和用于运行燃料电池设备的方法
CN203283045U (zh) * 2013-05-17 2013-11-13 同济大学 一种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4930A (zh) * 2017-02-24 2017-05-31 安徽康诺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双喷氢引射器装置
CN109083871A (zh) * 2017-06-13 2018-12-25 杭州恒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压力匹配器及其运行方法
CN107839522A (zh) * 2017-10-24 2018-03-27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动力系统
CN109004247A (zh) * 2018-07-27 2018-12-14 嘉兴德燃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供氢回氢稳压装置
CN113851685A (zh) * 2021-11-30 2021-12-28 武汉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船用燃料电池系统的防氢气泄露装置
CN113851685B (zh) * 2021-11-30 2022-02-18 武汉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船用燃料电池系统的防氢气泄露装置
CN114243057A (zh) * 2022-02-24 2022-03-25 德燃(浙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氢气供应装置、燃料电池发电装置、燃料电池氢气循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5036535A (zh) * 2022-07-11 2022-09-09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燃料电池氢气循环系统引射器
CN115207401A (zh) * 2022-09-14 2022-10-18 佛山市清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的氢气引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5207401B (zh) * 2022-09-14 2022-12-09 佛山市清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的氢气引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6435553A (zh) * 2023-06-13 2023-07-14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集成吹扫泄压阀结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435553B (zh) * 2023-06-13 2023-08-15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集成吹扫泄压阀结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70482B (zh) 2018-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67555B (zh)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及其引射器
CN105870482A (zh)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及其多功能压力控制系统
CN105870481A (zh)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及其氢气汽水分离装置
CN211062794U (zh) 一种燃料电池供氢回氢引射器装置及燃料电池系统
CN106784930A (zh)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双喷氢引射器装置
CN109004247A (zh)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供氢回氢稳压装置
CN208753437U (zh)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供氢回氢稳压装置
CN112331886A (zh) 一种燃料电池回氢装置
CN112649173B (zh) 一种模拟火星低压低密度尘暴环境的回流型风洞装置
CN105799537A (zh) 燃料电池汽车尾气处理装置
CN106684409B (zh)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膜加湿器系统
CN206012946U (zh) 一种飞机前体涡流动控制装置
CN211530092U (zh) 燃料电池尾排氢气浓度检测及混合稀释装置及燃料电池
CN108232240A (zh) 燃料电池系统
CN211025462U (zh)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气水分离装置
CN213546369U (zh) 一种燃料电池回氢装置
CN112397746B (zh) 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的阳极引射回流装置
CN203987869U (zh) 一种吸射式旋风吸尘器
CN106334490B (zh) 一种臭氧水的储能式覆膜混合装置及其方式
CN207797017U (zh) 防漏灰风帽
CN209412794U (zh) 一种高速水流隧洞的并行补气系统
CN113903952B (zh) 一种带有汽水分离功能的燃料电池用引射器
CN217980914U (zh) 一种抽取排粉风机入口乏气中煤粉的等速取样系统
CN203335238U (zh) 氢氧除碳机
CN207462964U (zh) 一种光解装置上的排气部分防雨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831

Address after: 314006 room 2401, block B, 705 Asia Pacific Road, Nanhu District, Jiaxing, Zhejiang.

Applicant after: JIAXING DERAN POWER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241003 No. 6, 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South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Wuhu, Anhui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ANHUI KANGNUO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4000 room 2401, block B, No. 705, Asia Pacific Road, Nanhu District,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Deran (Zhejiang)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4006 room 2401, block B, 705 Asia Pacific Road, Nanhu District, Jiaxing,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JIAXING DERAN POWER SYSTEM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27

Address after: 401135 No. 618 Liangjiang Avenue, Longxing Town, Yubei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after: Deran (Chongqing)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4000 room 2401, block B, No. 705, Asia Pacific Road, Nanhu District,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Deran (Zhejiang) Power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