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65574A - 热式液位计 - Google Patents

热式液位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65574A
CN105865574A CN201610216429.3A CN201610216429A CN105865574A CN 105865574 A CN105865574 A CN 105865574A CN 201610216429 A CN201610216429 A CN 201610216429A CN 105865574 A CN105865574 A CN 1058655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emperature
detector unit
medium
exchanger ri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164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洪彬
张俊英
邵文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tks Instru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tks Instru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tks Instru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tks Instru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21642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65574A/zh
Publication of CN105865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655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FMEASURING VOLUME, VOLUME FLOW, MASS FLOW OR LIQUID LEVEL; METERING BY VOLUME
    • G01F23/00Indicating or measuring liquid level or level of fluent solid material, e.g. indicating in terms of volume or indicating by means of an alarm
    • G01F23/22Indicating or measuring liquid level or level of fluent solid material, e.g. indicating in terms of volume or indicating by means of an alarm by measuring physical variables, other than linear dimensions, pressure or weight, dependent on the level to be measured, e.g. by difference of heat transfer of steam or wat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asurement Of Levels Of Liquids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料位测量装置,解决了现有液位计使用范围窄,受测量工况影响大等问题。本发明设置与待测定介质存在一定温差的换热液体,然后利用容器内待测定介质和非待测定介质的比热和传热系数不同,通过移动的若干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在待测定介质位置和非待测定介质位置的检测温度,根据检测温度的变化来确定待测定介质和非待测定介质的分界面,由此确定料位,不仅实用、可靠,而且不受任何测量工况的限制,应用范围广。

Description

热式液位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量装置,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料位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化工生产中,经常需要测量容器或反应釜(以下统称为容器)的液位,而液位测量通过液位计实现,现有技术中,液位计主要包括有雷达液位计、超声波液位计、电容式液位计、核辐射液位计。其中,超声波液位计不能测量真空状态液位;核辐射液位计会对人体产生辐射伤害;在反应釜内有气泡,雷达液位计或超声波液位计的测量会被干扰,降低测量精度,雷达液位计和超声波液位计也不能适用于高温介质的液位测量;电容式液位计不能测量非导电介质液位。结合上述可知,在非适用情况下,相应的液位计测量精度大大降低,甚至不能正常测量,因此,现有液位计适用范围窄、无法满足一款多用的液位测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实现方便、性能可靠且使用范围广的料位测量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料位测量方法,在待测定介质及其料位上方的非待测定介质中设置贯穿二者的外套管;外套管内有换热装置(或者换热装置的部分);换热装置内有与待测定介质或者非待测定介质有合理温差的换热液体;换热装置与外套管内壁之间有导热块;导热块内有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外套管内壁还贴着另一些导热块,导热块内有介质温度检测元件;换热装置上有测量换热液体的温度检测元件;料位温度检测元件既接受介质的热量又接受换热装置的热量;介质温度检测元件只接受介质的热量;当待测定介质与非待测定介质的传热系数和比热不同时,当介质温度相同时,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待测定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与处于非待测定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不同;在变送器标定时存储了在不同介质温度下,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在待测定介质位置和非待测定介质位置时对应的温度范围值和温度变化速率的范围值;根据实时料位温度是在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待测定介质位置还是处于非待测定介质位置的温度范围和温度变化速率范围内,确定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待测定介质位置还是处于非待测定介质位置;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和介质温度检测元件组合成一个整体,称为移动温度检测装置,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内有5组温度检测元件;当变送器判断有多于3组温度检测元件在非待测定介质中时,发出信号给步进电机或者卷线机构通过丝杆或者缆绳带动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向下移动;当变送器判断有少于两组温度检测元件在待测定介质中时,发出信号给步进电机或者卷线机构通过丝杆或缆绳带动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向上移动;当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处于待测定介质最低位置时,变送器开始记录步进电机或卷线机构的正反转数量,以确定移动温度检测装置位置,从而确定待测定介质与非待测定介质的分界面位置。
其中,待测定介质和非待测定介质与换热液体存在温差,其目的是,确保料位测量的灵敏性,温差越大,灵敏性越高,待测定介质和非待测定介质有不同的比热及传热系数;所述换热液体与待测定介质的温差通过加热换热装置或冷却换热装置实现。
基于导热原理: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在比热和传热系数大的介质位置时,换热液体给料位温度检测元件的热量很快被罐体内介质吸收或者带走,料位温度检测元件的温度变化(上升或下降)较多,同时,温度变化也较快;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在比热和传热系数小的介质位置时,换热液体给料位温度检测元件的热量很难被介质吸收或者带走,因此,料位温度检测元件温度较高或较低,同时,温度变化较慢。
移动温度检测装置满足关系如下:若换热液体为加热介质,则当待测定介质的比热和传热系数大于非待测定介质时,位于待测定介质位置的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其检测的温度低于位于非待测定介质位置的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当待测定介质的比热和传热系数小于非待测定介质时,位于待测定介质位置的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其检测的温度高于位于非待测定介质位置的料位温度检测元件。
若换热液体为制冷介质,则当待测定介质的比热和传热系数大于非待测定介质时,位于待测定介质位置的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其检测的温度低于位于非待测定介质位置的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当待测定介质的比热和传热系数小于非待测定介质时,位于待测定介质位置的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其检测的温度高于位于非待测定介质位置的料位温度检测元件。
根据数个温度检测元件的温度和温度的变化率可以确定液相和气相分界面在哪个温度检测元件处并通过变送器发出和液位对应的电流信号。
温度检测元件包括有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和介质温度检测元件,其中,料位温度检测元件主要用于同时接收容器内介质和换热液体的热量,料位温度检测元件的选择及个数应当满足至少二个;介质温度检测元件用于测量容器内介质的温度,其目的是:一、判断分界面的计算参数;二、确定换热液体温度的依据。
根据介质对于温度的敏感性,确定换热液体的温度,如果容器内介质需要加热且时间较长,此时,选择制热换热液体,如果容器内介质需要制冷且时间较长,此时,选择制冷换热液体,由此有利于节能;其中,加热时间与制冷时间较长是指,若容器内即有加热又有制冷操作,则时间较长是指制冷和加热的时间相对较长的操作。
若容器内有搅拌动作,对于搅拌带动的浪花溅到外套管上引起的液位的波动,可以通过移动平均滤波加以处理。
该方法是利用不同介质的比热和传热系数不同来达到料位的测量目的,因此,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液位测量方法,其应用了如上所述的料位测量方法测量液态物料的液位。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固态物料料位测量方法,其应用了如上所述的料位测量方法测量固态物料的料位。
进一步的,在所述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外紧贴有外套管,所述外套管的外壁接触所述待测定介质;根据介质的腐蚀特性,选择合适材质的外套管;根据介质的压力确定外套管壁的厚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变送器,所述变送器接收所有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信号,经计算后控制步进电机或卷线机构带动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并发出与料位对应的电流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管为“U”型循环管,所述“U”型循环管是制冷换热装置和制冷制热双作用换热装置的一部分,构成换热液体的循环回路,所述制热换热装置或制冷换热装置用于制造换热液体与待测定介质或非待测定介质之间的温差。
进一步的,当所述“U”型循环管是制热换热装置的一部分时,所述制热换热装置包括存储有换热液的换热箱,受所述变送器控制为换热液提供循环动力的循环泵,对换热液进行加热的换热液加热装置;所述泵进口通过换热液管与所述换热箱连接,泵出口通过换热液管与所述“U”型循环管的进口连接,所述“U”型循环管的出口通过换热液管与所述换热箱连接。其中,换热液加热装置可以采用微波加热、电加热或电磁炉原理加热等。换热液的循环动力由泵提供。
进一步的,在所述换热液箱上还设置有换热箱温度检测元件,所述变送器接收所述换热箱温度检测元件的检测信号。
进一步的,当所述“U”型循环管是制冷换热装置的一部分时,所述制冷换热装置包括受所述变送器控制的制冷源装置,所述制冷源装置的制冷管在换热箱内盘旋受热,然后制冷液气化后回到制冷源装置;所述“U”型循环管的进口连接所述循环泵出口,所述循环泵进口与换热箱连接,所述U形管出口与换热箱的上部连接;其中,制冷源装置可以选用压缩机或其他制冷设备,制冷液可选用氟利昂(或者其它物质)。换热液体的循环动力由循环泵提供;制冷源装置对循环回来的气体进行冷却,此时,选用压缩机进行冷却作业;也可以选用换热器或其它类型冷却器对换热液体进行冷却。
进一步的,在所述换热箱上设置温度检测元件,所述变送器接收所述换热箱温度检测信号。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挂料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本装置还包括用于除去所述外套管外壁挂料的刮料器。
当外套管内真空度低于设定值时,则认为外套管腐蚀或磨损泄漏,随即停止运行,并报警检修。
进一步的,考虑到节约造价,所述容器有多台同时要测量液位时,可以共用制热换热装置或者制冷换热装置。
进一步的,当容器内加热操作和冷却操作时间相近时,介质温度从低到高跨度较大时,可使用制冷制热双作用换热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变送器内有温度控制系统,使得换热液体温度跟踪待测定介质温度变化,保证有合理的温度差。同时根据容器内介质的液位在进料、处理、出料不同阶段的变化速度不同,所述变送器自动或者根据过程信号或者根据人为操作信号控制温度差,以适应液位变化速度的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容器内液态介质气化需要热量,因此,分界处温度可能会最低,可能成为分界面确定判断依据之一。
进一步的,由于搅拌对液相的热量传递远大于对气相的热量传递的影响,更容易确定分界面的位置,因此,所述液位计更适合测量带搅拌容器的液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设置与待测定介质存在一定温差的换热液体,然后利用容器内待测定介质和非待测定介质的比热和传热系数不同,通过移动温度检测装置中料位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在待测定介质位置和非待测定介质位置的料位温度,根据料位温度的变化来确定待测定介质和非待测定介质的分界面,由此确定料位,由于使用了移动检测装置,大大减少了温度检测元件的数量,同时大大减少了待测定介质、非待测定介质与换热液体之间的传热面积,节约了能量,不仅实用、可靠,而且不受任何测量工况的限制,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以液位测量为例,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测量液位的料位测量计,即液位测量计,该液位测量计利用液态与气态的比热和传热系数不同的特点,结合换热液体,通过若干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在液相中和气相中的检测温度,根据检测温度的变化来确定液面位置。
具体的说,该液位测量计包括变送器101、传感器壳体与卷线机构102、缆绳103、外套管104、换热箱温度检测元件105、换热箱106、料位温度检测元件107、介质温度检测元件108、绝热材料109、电加热器110组成;其中换热箱内有导热油;变送器先通过介质温度检测元件108检测介质温度,然后,发出信号给电加热器供电,导热油升温,控制导热油的温度和介质温度有合理的温差,通过料位温度检测元件的温度判断该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液相还是气相位置;当变送器判断多于2组温度检测元件在液相位置时,发信号给卷线机构带动外套管整体向上移动一个检测元件高度;当变送器判断多于3组温度检测元件在气相位置时,给卷线机构发信号,带动外套管整体向下移动一个温度检测元件的高度。当外套管整体在最低液位位置时,变送器开始记录卷线机构正转、反转的数量,从而确定液位的高度。 外套管内也抽成真空,图1中未表示出真空压力表和抽真空阀门。
变送器由模拟信号开关切换输入电路、数模转换、模数转换、模拟量输出+hart、开关量输入、开关量输出、微处理器、显示电路、启动、停止按钮等构成,以及输入信号的处理、程序编制已经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如图1所示,以液位测量为例,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测量液位的料位测量计,即液位测量计,该液位测量计利用液态与气态的比热和传热系数不同的特点,结合换热液体,通过若干温度检测元件检测在液相位置和气相位置的检测温度,根据检测温度的变化来确定液面位置。
具体的说,该液位测量计包括传感器壳体真空压力表201、变送器202、传感器壳体203、步进电机204、步进电机电缆205、联轴器206、抽真空阀门207、丝杠208、拖链209、换热器温度检测元件210、换热器211、料位温度检测元件212、介质温度检测元件213、电加热器214、绝热材料215、外套管216、电缆217、法兰218;变送器先通过介质温度检测元件213检测介质温度,然后,发出信号给电加热器214供电,换热箱内导热油升温,控制导热油的温度和介质温度有合理的温差,通过料位温度检测元件212的温度判断该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液相位置还是气相位置;当变送器判断少于2组温度检测元件在液相位置时,发信号给步进电机204,步进电机正转带动料位温度检测元件212和介质温度检测元件213组成的移动温度检测装置与换热器211同时向下移动一个温度检测元件的高度;当变送器判断少于3组温度检测元件在气相时,给步进电机发信号,步进电机反转带动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和换热器211同时向上移动一个温度检测元件的高度。当料位温度检测元件212和介质温度检测元件213组成的移动检测装置与换热器211同时在最低液位位置时,变送器开始记录步进电机的正转、反转的数量,从而确定液位的高度。 当移动温度检测装置上下移动时,温度检测元件和电加热器的电缆在拖链209内随着上下移动。
变送器由模拟信号开关切换输入电路、数模转换、模数转换、模拟量输出+hart、开关量输入、开关量输出、微处理器、显示电路、启动、停止按钮等构成,以及输入信号的处理、程序编制已经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详述。
实施例3 。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液位测量计包括传感器壳体内真空压力表301、法兰上面U形循环管302、变送器303、换热箱304、压缩机305、传感器壳体306、步进电机307、步进电机电缆308、联轴器309、抽真空阀门310、丝杆311、拖链312、U形管上部温度313、法兰下面U形管314、料位温度检测元件315、介质温度检测元件316、U形管下部温度317、绝热材料318、循环泵319、温度检测元件电缆320、外套管321、法兰322;变送器303接受介质温度元件316的检测温度,然后,启动压缩机制冷,启动循环泵319,当U形管上部温度检测元件313的检测温度和下部温度检测元件317的检测温度的平均值和介质温度检测元件316的检测温度有合理温度差时,变送器303根据料位温度检测元件315的检测温度值判断有多少组温度检测元件在液相位置;当有少于两组温度检测元件在液相位置时,变送器303发信号给步进电机发信号,步进电机反转,通过丝杆带动料位温度检测元件315和介质温度检测元件316组成的整体(移动温度检测装置)沿着外套管内壁和U形管外壁向下移动一个温度检测元件高度;当有少于3组温度检测元件在气相中时,变送器发信号给步进电机307,步进电机正转,带动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向上移动一个温度检测元件的高度;当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在液位最低位置时,变送器开始记录步进电机正转和反转的数量,确定移动温度检测元件的位置,确定液相和气相的分界面位置,从而确定液位的高度;当移动温度检测装置上下移动时温度检测元件的电缆在拖链随着上下移动;当只有U形管的最底部是刚性金属时,这部分和移动温度检测装置一起上下移动,U形管软管部分在拖链内上下移动。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液位测量计包括传感器壳体内真空压力表401、法兰上面U形循环管402、变送器403、换热箱404、压缩机405、传感器壳体406、步进电机407、步进电机电缆408、联轴器409、抽真空阀门410、丝杆411、拖链412、U形管上部温度413、法兰下面U形管414、料位温度检测元件415、介质温度检测元件416、U形管下部温度417、绝热材料418、循环泵419、电加热器420、温度检测元件电缆421、外套管422、法兰423;变送器403接受介质温度元件416的检测温度,然后,启动压缩机制冷,启动循环泵419,当U形管上部温度检测元件413的检测温度和下部温度检测元件417的检测温度的平均值和介质温度检测元件416的检测温度有合理温度差时,变送器403根据料位温度检测元件415的检测温度值判断有多少组温度检测元件在液相位置;当有少于两组温度检测元件在液相位置时,变送器403发信号给步进电机发信号,步进电机反转,通过丝杆带动料位温度检测元件415和介质温度检测元件416组成的整体(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向下移动一个温度检测元件高度;当有少于3组温度检测元件在气相中时,变送器发信号给步进电机407,步进电机正转,带动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向上移动一个温度检测元件的高度;当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在液位最低位置时,变送器开始记录步进电机正转和反转的数量,确定移动温度检测元件的位置,确定液相和气相的分界面位置,从而确定液位的高度;当介质温度变化范围较大时且当介质温度低时,制热换热装置运行(电加热器运行、压缩机停止);当介质温度上升到较高温度时,换热装置且换为制冷换热装置运行(压缩机运行、电加热器停止),以保证换热液体和介质有合理温差,同时换热液体的温度又不会太高。

Claims (11)

1.一种热式液位计,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入待测容器内待测介质中的外套管,以及外套管内与待测定介质具有温差的换热装置;在所述的外套管与所述的换热装置之间有导热块,所述导热块内安装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在外套管的内壁上贴着导热块,所述导热块内安装介质温度检测元件;在外套管内的换热装置上安装换热装置温度检测元件;所述料位温度检测元件、介质温度检测元件及所处导热块组装成一个整体,称为移动温度检测装置;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在步进电机的带动下,通过丝杆沿着外套管内壁和外套管内的换热装置外壁上下滑动或者当外套管内的换热器有部分软管时,所述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和外套管内的换热装置的最下端金属部分一起沿着外套管的内壁滑动;所述移动温度检测装置上下滑动时,移动温度检测装置的电缆及换热装置的软管都在拖链内上下移动;所述外套管的上部焊接与所述待测容器的法兰连接在一起的法兰;所述法兰的上部壳体称为传感器壳体,所述的步进电机在传感器壳体内安装,换热装置也在传感器壳体内通过,与传感器外的换热装置连接,为了减少换热装置的能量损失,传感器壳体安装了真空压力表和用于抽真空的阀门,保证传感器壳体和外套管内处于真空状态;当外套管上没有法兰时,所述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外套管内的换热装置及外套管形成一个整体,与传感器壳体之间通过缆绳连接,并且在卷线机构的动力下随着缆绳上下移动;变送器安装在传感器壳体外,所述温度检测元件和步进电机的电缆通过传感器壳体与变送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式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制冷换热装置、制热换热装置和制冷制热双作用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内有一种换热液体,所述制冷换热装置能够给所述换热液体降温;所述制热换热装置能够给所述换热液体升温;所述制冷制热双作用换热装置既能给换热液体降温又能给换热液体升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式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换热装置包括压缩机、换热箱、循环泵和循环U形管;所述换热箱包括所述压缩机的制冷管;所述循环U形管全部是刚性金属的或者部分是刚性金属的(在最底部),部分是软管的;当循环U形管全部是刚性金属时,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温度检测装置贴着外套管内壁和外套管内的刚性循环U形管的外壁上下滑动;当循环U形管部分是刚性金属的,而部分是柔软的的情况下,所述移动温度检测装置与U形管底端的刚性金属部分一起沿着外套管内壁上下滑动,而软管与电缆一起在拖链内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式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箱、安装在换热箱内的电加热器和安装在换热箱内的温度检测元件;换热箱内填装导热油;所述移动温度检测元件与换热箱一起沿着外套管内壁上下移动或者外套管、移动温度检测元件与换热箱一起随着缆绳在待测容器内上下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式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制热双作用换热装置包括压缩机、换热箱、循环泵和循环U形管;所述换热箱包括压缩机制冷管和电加热器;所述循环U形管全部是刚性金属的或者部分是刚性金属的,部分是软管的;当循环U形管全部是刚性金属时,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温度检测装置贴着外套管内壁和外套管内的刚性循环U形管的外壁上下滑动;当循环U形管部分是刚性金属的,而部分是柔软的的情况下,所述移动温度检测装置与U形管底端的刚性金属部分一起沿着外套管内壁上下滑动,而软管和电缆一起在拖链内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式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是制冷换热装置时,介质温度高于制冷换热装置的温度,当待测介质的传热系数大于其上部的非待测介质的传热系数时,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待测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高于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非待测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当待测介质的传热系数小于其上部的非待测介质的传热系数时,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待测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低于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非待测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热式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是制热换热装置时,介质温度低于制热换热装置的温度,当待测介质的传热系数大于其上部的非待测介质的传热系数时,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待测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低于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非待测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当待测介质的传热系数小于其上部的非待测介质的传热系数时,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待测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高于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非待测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热式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是制冷制热双作用换热装置时,当起制冷作用时,所述电加热器停止,压缩机运行,介质温度高于制冷换热装置的温度,当待测介质的传热系数大于其上部的非待测介质的传热系数时,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待测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高于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非待测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当待测介质的传热系数小于其上部的非待测介质的传热系数时,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待测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低于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非待测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当起制热作用时,所述电加热运行,压缩机停止,介质温度低于制热换热装置的温度,当待测介质的传热系数大于其上部的非待测介质的传热系数时,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待测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低于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非待测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当待测介质的传热系数小于其上部的非待测介质的传热系数时,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待测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高于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非待测介质位置时的检测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式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内有5组温度检测元件,当所述变送器判断有多于2组温度检测元件在待测介质位置时,变送器发出信号给所述步进电机或者卷线机构带动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向上滑动一组温度检测元件位置;当所述变送器判断有多于3组温度检测元件在非待测介质位置时,变送器发出信号给步进电机或卷线机构带动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向下移动一个温度检测元件位置;变送器从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处于最低待测定介质位置开始记录步进电机正反转数量,确定移动温度检测装置的位置,从而确定待测介质与非待测介质的分界面位置;确定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待测定介质位置还是非待测定介质位置的方法是:“在所述变送器标定时存储了在不同介质温度下,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在待测定介质位置和非待测定介质位置时对应的温度范围值;根据实时料位温度是在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待测定介质位置的温度范围内还是处于非待测定介质位置的温度范围内以及温度变化率范围内,确定料位温度检测元件处于待测定介质位置还是处于非待测定介质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式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内有5组温度检测元件,为了检测待测介质与非待测介质分界面,移动温度检测装置需要移动,所述热式液位计称为移动检测热式液位计;当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和外套管内U形管长度一致时,移动温度检测装置内有无数组温度检测元件,因此不需要移动,所述热式液位计称为固定检测热式液位计;当所述热式液位计只有一组或者上下两组温度检测元件时,所述热式液位计称为热式液位开关。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式液位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的材质根据所述介质的腐蚀性确定;所述外套管的厚度根据所述介质压力确定;所述外套管可以部分制造成夹套管,以达到节能的目的;所述外套管内抽成真空,已达到节能的目的;所述外套管和移动温度检测装置接触部分的厚度小些,以增强所述液位计的灵敏度,而其它部分的厚度大些,以达到耐所测量容器内搅拌的作用;所述外套管和移动温度检测装置不接触部分的外侧(和介质接触的一侧)涂绝热材料,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CN201610216429.3A 2016-04-11 2016-04-11 热式液位计 Pending CN1058655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16429.3A CN105865574A (zh) 2016-04-11 2016-04-11 热式液位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16429.3A CN105865574A (zh) 2016-04-11 2016-04-11 热式液位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65574A true CN105865574A (zh) 2016-08-17

Family

ID=56636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16429.3A Pending CN105865574A (zh) 2016-04-11 2016-04-11 热式液位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65574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97606A (zh) * 2016-09-05 2016-12-07 冯正民 一种容器内分层界面测量装置及方法
CN109540252A (zh) * 2018-11-29 2019-03-29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新型储罐液位测量方法和系统
JPWO2021100080A1 (zh) * 2019-11-18 2021-05-27
CN113820353A (zh) * 2021-08-02 2021-12-21 北京锐达仪表有限公司 介质分层界面测量装置及热交换场界面测量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04399A (zh) * 2015-04-20 2015-10-28 北京吉泰凯士仪表科技有限公司 比热液位计
CN204854882U (zh) * 2015-07-13 2015-12-09 北京吉泰凯士仪表科技有限公司 比热液位计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04399A (zh) * 2015-04-20 2015-10-28 北京吉泰凯士仪表科技有限公司 比热液位计
CN204854882U (zh) * 2015-07-13 2015-12-09 北京吉泰凯士仪表科技有限公司 比热液位计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97606A (zh) * 2016-09-05 2016-12-07 冯正民 一种容器内分层界面测量装置及方法
CN109540252A (zh) * 2018-11-29 2019-03-29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新型储罐液位测量方法和系统
JPWO2021100080A1 (zh) * 2019-11-18 2021-05-27
WO2021100080A1 (ja) * 2019-11-18 2021-05-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面検知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7278408B2 (ja) 2019-11-18 2023-05-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液面検知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CN113820353A (zh) * 2021-08-02 2021-12-21 北京锐达仪表有限公司 介质分层界面测量装置及热交换场界面测量装置
CN113820353B (zh) * 2021-08-02 2023-11-07 北京锐达仪表有限公司 介质分层界面测量装置及热交换场界面测量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37305B (zh) 一种岩体热导率测试装置及测试系统
CN105865574A (zh) 热式液位计
CN103308293B (zh) 一种高温阀门检测试验系统
CN202041227U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排水法性能检测系统
Moallem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water retention effects on the frosting performance of a compact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for heat pump systems
CN104966536A (zh) 一种以导热油为热流体的高温工质换热试验系统及方法
CN102792108A (zh) 冷冻空调装置
CN103954650B (zh) 一种固体材料热扩散系数测试方法与系统
US20220299458A1 (en) Liquid metal high-temperature oscillating heat pipe and testing method
CN107632042A (zh) 管壳式换热器单相换热实验测试平台以及测试方法
CN105004399B (zh) 比热液位计
Lee et al. Laboratory performance of an ice-on-coil, thermal-energy storage system for residential and light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CN204808042U (zh) 新型温控器测试台
CN110988025A (zh) 一种制冷剂性能智能测试系统
CN203259337U (zh) 一种高温阀门检测试验系统
CN107328815A (zh) 用于地源热泵系统的岩土体热物性测试仪及测试方法
CN205308298U (zh) 一种带液位计的装置
CN102095751A (zh) 车载式地源热泵地质热物理参数测试仪
CN101788510A (zh) 一种带有冷凝压力调节模块的流体管内换热系数测量装置
CN115112402A (zh) 一种冷水机制冷量检测设备
CN204854882U (zh) 比热液位计
Hong et al. Heat transfer in thermally developing flow of fluids with high Prandtl numbers preceding and following U-bend
CN107024501B (zh) 冷媒保温管尺寸稳定性能测试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N207367079U (zh) 定速槽及定速槽用定速降温系统
CN105136342A (zh) 微温差条件下提高换热器换热量测量精度的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