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52869A - 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52869A
CN105852869A CN201610283545.7A CN201610283545A CN105852869A CN 105852869 A CN105852869 A CN 105852869A CN 201610283545 A CN201610283545 A CN 201610283545A CN 105852869 A CN105852869 A CN 1058528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st
data
ergonomics
judged
ergonomics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8354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52869B (zh
Inventor
翟越
程辉
李艳
常焕庆
汪路
张亚楠
崔怡平
王思维
邹愈
原兴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ang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ang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28354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5286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528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528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528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5286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03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devices for testing the shape, pattern, colour, size or movement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 A61B5/107Measuring physical dimensions, e.g. size of the entire body or parts thereof
    • A61B5/1072Measuring physical dimensions, e.g. size of the entire body or parts thereof measuring distances on the body, e.g. measuring length, height or thicknes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1Measuring temperature of body parts ; Diagnostic temperature sensing, e.g. for malignant or inflamed tissu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5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for diagnosis by means of electric currents or magnetic fields; Measuring using microwaves or radio waves 
    • A61B5/053Measuring electrical impedance or conductance of a portion of the body
    • A61B5/0531Measuring skin impedan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03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devices for testing the shape, pattern, colour, size or movement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 A61B5/107Measuring physical dimensions, e.g. size of the entire body or parts thereof
    • A61B5/1075Measuring physical dimensions, e.g. size of the entire body or parts thereof for measuring dimensions by non-invasive methods, e.g. for determining thickness of tissue lay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03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devices for testing the shape, pattern, colour, size or movement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 A61B5/107Measuring physical dimensions, e.g. size of the entire body or parts thereof
    • A61B5/1077Measuring of profi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03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devices for testing the shape, pattern, colour, size or movement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 A61B5/11Measuring movement of the entire body or parts thereof, e.g. head or hand tremor, mobility of a limb
    • A61B5/1118Determining activity leve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6Devices for psychotechnics; Testing reaction times ; Devices for evaluating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6Devices for psychotechnics; Testing reaction times ; Devices for evaluating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 A61B5/161Flicker fusion test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6Devices for psychotechnics; Testing reaction times ; Devices for evaluating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 A61B5/162Testing reaction tim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6Devices for psychotechnics; Testing reaction times ; Devices for evaluating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 A61B5/168Evaluating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22Ergometry; Measuring muscular strength or the force of a muscular blow
    • A61B5/224Measuring muscular strength
    • A61B5/225Measuring muscular strength of the fingers, e.g. by monitoring hand-grip for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19/00Weighing apparatus or method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 G01G19/44Weighing apparatus or method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for weighing persons
    • G01G19/50Weighing apparatus or method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for weighing persons having additional measuring devices, e.g. for height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ath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Biophysics (AREA)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AREA)
  • Psych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A)
  •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 (AREA)
  • Psychiatry (AREA)
  • Dentistry (AREA)
  • Social Psycholog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ology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采用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系统对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测试;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系统包括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上位处理器以及分别与上位处理器连接的数据存储器、参数设置单元和显示单元;对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测试时,过程如下:一、身份识别编号输入;二、身份识别编号识读与判断;三、重点测试项目判断;四、数据测试及同步上传;五、数据接收及处理。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简便、使用效果好,能对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简便、快速测试,并能根据前次测试结果确定本次测试的重点测试项目,且对重点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进行标注。

Description

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人体参数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人机工程学”简称“人机学”,是将人、机与环境系统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知识,根据人和机器的条件和特点,合理分配人和机器承担的操作职能,并使之相互适应,从而为人创造出舒适和安全的工作环境,使工效达到最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运用人机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人机结合的安全问题,通过对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优化控制,能达到人、机与环境系统的安全、高效、经济等技术指标。为了更好地研究人与机、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通过对作业者的人体形态参数、人体力学和人体感知参数等进行测试,以获取相应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并依据所获取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对人、机与环境系统的装置设计、工艺设计和作业空间设计提供指导性意见。因此,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至关重要。
但现如今,对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测试时,仅是采用测试设备测出本次测试时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但一次测试结果仅能反映出本次测试时该被测试者的生理与心理状况,因而为全面、深入且准确了解被测试者的生理与心理状况,通常需要将被测试者前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进行对比,这样才能了解该被测试者生理与心理状况的变化过程。另外,被测试者之前测试过程中出错量较多的测试项目应作为重点测试项目,并且该测试项目的测试方案应采用与之前测试相同的测试方案。如之前对被测试者进行速度知觉测试时,测试出被测试者的出错量较高,因而本次测试时将速度知觉测试作为重点测试项目,以提醒测试者对该测试项目进行重点关注。同时,由于速度知觉是指人对运动着的物体速度的感觉差异,现有的速度知觉测试中设置有多种测试方案,各测试方案中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等参数存在区别,通常情况下对被测试者进行测试时,均随机选择一种测试方案。但对于同一被测试者而言,不同测试方案的速度知觉测试结果极有可能存在差异,为提高本次测试的测试准确性,本次测试应采用与该被测试者之前进行速度知觉测试时的测试方案,避免采用随机测试方案造成不能准确测试被测试者速度知觉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简便、使用效果好,能对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简便、快速测试,并能根据前次测试结果确定本次测试的重点测试项目,且对重点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进行标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系统对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测试;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系统包括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与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连接的上位处理器以及分别与上位处理器连接的数据存储器、参数设置单元和显示单元;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包括数据处理器以及分别与数据处理器连接的人体形态参数测试装置、握力器、皮肤温度测试装置、皮肤电阻测量仪、错觉实验仪、多项反应时测定仪、时间知觉测试仪、速度知觉测试仪、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仪、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和参数输入单元,所述人体形态参数测试装置包括对被测试者的身高、臂展、三围和体重分别进行测试的身高测量装置、臂展测量装置、三围测量装置和体重测量装置,所述臂展测量装置为长度测量装置或距离测量装置,所述三围测量装置为长度测量装置,所述身高测量装置、臂展测量装置、三围测量装置和体重测量装置均与数据处理器连接;
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包括人体形态参数、双手握力参数、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错觉实验结果、多项反应时测试结果、时间知觉测试结果、速度知觉测试结果、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结果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所述人体形态参数包括身高数据、臂展数据、三围数据和体重数据,所述双手握力参数包括左手握力值和右手握力值,所述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包括皮肤温度值和皮肤电阻值;所述错觉实验结果包括错觉测试误差率,所述错觉测试误差率为错觉实验过程中被测试者出现错觉的概率;所述多项反应时测试结果包括简单反应时测试结果、辨别反应时测试结果和选择反应时测试结果,所述简单反应时测试结果包括简单平均反应时,所述辨别反应时测试结果包括辨别平均反应时,所述选择反应时测试结果包括选择平均反应时;所述时间知觉测试结果包括时间知觉判别阀限;所述速度知觉测试结果包括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所述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为速度知觉测试过程中被测试者的出错概率;所述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结果包括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所述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为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过程中被测试者的出错概率;所述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包括左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和右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
所述数据存储器内存储有多个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每个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均存储在一个以该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命名的数据包内;每个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均包括该被测试者一次或多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每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均存储有本次测试时间和测试出的该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
对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测试时,过程如下:
步骤一、身份识别编号输入:通过参数输入单元输入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再通过数据处理器将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同步传送至上位处理器;
步骤二、身份识别编号识读与判断:所述上位处理器调用身份识别编号识读与判断模块,对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进行识读,并根据识读结果对数据存储器内是否存储有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当前被测试者为首次测试者或已存储被测试者进行判断:当分析得出数据存储器内存储有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时,判断为当前被测试者为已存储被测试者,并进入步骤三;否则,判断为当前被测试者为首次被测试者,并进入步骤四;
步骤三、重点测试项目判断:所述上位处理器调用测试记录查找模块,从数据存储器内存储的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中找出最近一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并对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和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分别进行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对错觉实验、速度知觉测试和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是否为当前被测试者的重点测试项目分别进行判断;
其中,对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进行判断时,当e0>C3时,判断为错觉实验为当前被测试者的重点测试项目;C3=5%~15%;e0为本步骤中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
对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进行判断时,当ε0>C3时,判断为速度知觉测试为当前被测试者的重点测试项目;ε0为本步骤中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
对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进行判断时,当κ0>C3时,判断为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为当前被测试者的重点测试项目;κ0为本步骤中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
步骤四、数据测试及同步上传:采用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对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测试,并通过参数输入单元输入本次测试时间,再通过数据处理器将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本次测试时间和本次测试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同步传送至上位处理器;
步骤五、数据接收及处理:所述上位处理器接收到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本次测试时间和本次测试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后,先调用测试记录生成模块将本次测试时间和本次测试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生成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再根据步骤二中的身份识别编号识读与判断结果对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进行处理:当步骤二中判断为当前被测试者为已存储被测试者时,先根据步骤三中得出的重点测试项目判断结果且调用重点测试项目标注模块对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重点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进行标注,再调用测试结果输出模块对标注后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进行输出,并将标注后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同步存储至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中;当步骤二中判断为当前被测试者为首次被测试者时,调用所述测试结果输出模块对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进行输出,并在数据存储器内建立一个以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命名的数据包,且将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存储至所建立的数据包内。
上述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数据存储器内存储的每个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中该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按照测试时间先后顺序由前至后进行存储。
上述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五中完成数据接收及处理后,所述上位处理器还需对本次测试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过程如下:
步骤A、最近一次测试记录判断:对步骤三中找出的最近一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的测试时间进行判断:当判断出最近一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的测试时间与本次测试时间相差不大于n天时,将最近一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作为参考测试记录,并进入步骤B;否则,完成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过程;其中,n为正整数且n=60~90;
步骤B、两次测试数据对比分析:调用对比分析模块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步骤A中所述参考测试记录中存储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此时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结果;
调用所述对比分析模块进行对比分析时,需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人体形态参数、双手握力参数、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错觉实验结果、多项反应时测试结果、时间知觉测试结果、速度知觉测试结果、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结果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分别进行对比分析;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包括人体形态参数对比分析结果、双手握力参数对比分析结果、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对比分析结果、错觉实验对比分析结果、多项反应时测试对比分析结果、时间知觉测试对比分析结果、速度知觉测试对比分析结果、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其中,所述人体形态参数对比分析结果包括身高变化超限判断结果、臂展变化超限判断结果、三围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体重变化超限判断结果;所述双手握力参数对比分析结果包括左手握力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右手握力变化超限判断结果;所述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对比分析结果包括皮肤温度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皮肤电阻变化超限判断结果;
对人体形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身高数据、臂展数据、三围数据和体重数据分别进行比较,并得出身高变化超限判断结果、臂展变化超限判断结果、三围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体重变化超限判断结果;
其中,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身高数据进行比较时,判断身高变化幅度ΔS是否大于C1:当ΔS>C1时,判断为身高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身高变化未超限;其中,s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身高数据,s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身高数据;C1=5%~15%;
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臂展数据进行比较时,判断臂展变化幅度ΔB是否大于C1:当ΔB>C1时,判断为臂展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臂展变化未超限;其中,b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臂展数据,b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臂展数据;
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三围数据进行比较时,判断胸围变化幅度ΔX、腰围变化幅度ΔY和臀围变化幅度ΔT是否均大于C1:当ΔX、ΔY和ΔT均大于C1时,判断为三围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三围变化未超限;其中,所述三围数据包括胸围数据、腰围数据和臀围数据;x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胸围数据,x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胸围数据;y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腰围数据,y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腰围数据;t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臀围数据,t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臀围数据;
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体重数据进行比较时,判断体重变化幅度Δw是否大于C1:当Δw>C1时,判断为体重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体重变化未超限;其中,w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体重数据,w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体重数据;
对双手握力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手握力值和右手握力值分别进行比较,并得出左手握力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右手握力变化超限判断结果;
其中,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手握力值进行比较时,判断左手握力变化幅度ΔL是否大于C2:当ΔL>C2时,判断为左手握力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左手握力变化未超限;其中,l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手握力值,l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手握力值;C2=3%~5%;
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右手握力值进行比较时,判断右手握力变化幅度ΔR是否大于C2:当ΔR>C2时,判断为右手握力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右手握力变化未超限;其中,r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右手握力值,r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右手握力值;
对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温度值和皮肤电阻值值分别进行比较,并得出皮肤温度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皮肤电阻变化超限判断结果;
其中,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温度值进行比较时,判断皮肤温度变化幅度ΔD是否大于C2:当ΔD>C2时,判断为皮肤温度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皮肤温度变化未超限;其中,d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温度值,d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温度值;
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电阻值进行比较时,判断皮肤电阻变化幅度ΔZ是否大于C2:当ΔZ>C2时,判断为皮肤电阻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皮肤电阻变化未超限;其中,z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电阻值,z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电阻值;
对错觉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进行差值比较,并得出错觉实验对比分析结果:当|e0-e1|>C2时,判断为错觉实验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错觉实验变化未超限;其中,e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e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
对多项反应时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简单平均反应时、辨别平均反应时和选择平均反应时分别进行比较,并得出多项反应时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当时,判断为多项反应时测试变化未超限;否则,判断为多项反应时测试变化超限;其中,T1、T2和T3分别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简单平均反应时、辨别平均反应时和选择平均反应时,T1'、T2'和T3'分别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简单平均反应时、辨别平均反应时和选择平均反应时;
对时间知觉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时间知觉判别阀限进行比较,并得出时间知觉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当时,判断为时间知觉测试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时间知觉测试变化未超限;其中,T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时间知觉判别阀限,T0'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时间知觉判别阀限;
对速度知觉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进行差值比较,并得出速度知觉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当|ε01|>C2时,判断为速度知觉测试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速度知觉测试变化未超限;其中,ε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ε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
对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进行差值比较,并得出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当κ01|>C2时,判断为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变化未超限;其中,κ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κ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
对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和右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分别进行比较,并得出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当时,判断为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变化未超限;否则,判断为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变化超限;其中,P1和P2分别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和右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P1'和P2'分别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和右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
步骤C、对比分析结果输出:调用对比分析结果输出模块对步骤B中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进行输出,完成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过程。
上述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是:步骤C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输出时,所述上位处理器还需调用数据存储模块,将步骤B中得出的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存储至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
上述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是:步骤B中所述的C1=10%,C2=5%。
上述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是:步骤四中采用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对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测试过程中,根据步骤三中得出的重点测试项目判断结果,对当前被测试者的重点测试项目进行测试时,本次测试采用的测试方案与步骤三中找出的最近一次测试时采用的测试方案相同。
上述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三中所述的C3=10%。
上述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身高测量装置和臂展测量装置均为超声波测距仪,所述三围测量装置为电子卷尺,所述体重测量装置为压力传感器;所述皮肤温度测试装置为温度测试探头。
上述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还包括测试机架,所述测试机架包括水平底座、安装在水平底座后侧上方的竖向立柱、安装在竖向立柱顶部的水平顶板、安装在竖向立柱上且与竖向立柱呈垂直布设的水平测杆和安装在水平底座前侧上方的斜向支架,所述斜向支架上安装有机壳,所述机壳内设置有电子线路板,所述数据处理器布设在所述电子线路板上;所述参数输入单元布设在机壳上部;
所述身高测量装置安装在水平顶板底部,所述臂展测量装置安装在水平测杆上,所述体重测量装置安装在水平底座上。
上述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竖向立柱上设置有供水平测杆上下移动的竖向滑道,所述水平测杆安装在竖向滑道上;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还包括安装在竖向立柱下部前侧的折叠座椅和与数据处理器连接的供电单元,所述数据处理器与所述供电单元之间的供电电路中串接有通断控制开关;所述水平底座的前侧安装有对所述通断控制开关进行控制的脚踏开关,所述脚踏开关位于折叠座椅前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方便,投入成本较低。
2、所采用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操作简便且使用效果好,包括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与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连接的上位处理器以及分别与上位处理器连接的数据存储器、参数设置单元和显示单元,投入成本低。
3、所采用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投入成本较低,其中身高测量装置和臂展测量装置均采用超声波测距探头,体重测量装置采用压力传感器,皮肤温度测试装置采用温度测试探头,测试简便、快速且准确性高,自动化程度较高;并且该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的测试机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加工制作简便、使用效果好,并且数据处理终端能安装于测试机架上,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提供更大便利,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提供一个测试平台,占地空间小,且被测试者在测试机架上能完成所有人机工程学数据的测试过程。
4、所采用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使用效果好且实用价值高,包括数据处理终端以及分别与数据处理终端连接的人体形态参数测试装置、握力器、皮肤温度测试装置、皮肤电阻测量仪、错觉实验仪、多项反应时测定仪、时间知觉测试仪、速度知觉测试仪、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仪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能对人体形态参数、人体力学参数和人体感知参数等多种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测试,并且错觉实验仪、多项反应时测定仪、时间知觉测试仪、速度知觉测试仪、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仪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与数据处理终端的数据处理器之间通过扩展接口进行连接,连接方便且使用操作简便,测试过程中通过数据处理终端的显示屏能对测试结果进行同步直观显示,因而能有效解决现有人机工程学数据测量仪器存在的功能单一、使用操作不便、测试效率较低等问题,将多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量仪器的功能进行整合,能有效提高人机工程学数据的测量效率与测量便利性。
5、针对已存储被测试者,设置有重点测试项目判断步骤,主要是针对出错率高的错觉实验、速度知觉测试和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进行重点测试项目判断。将被测试者前次测试过程中出错量较多的测试项目应作为重点测试项目,并且该测试项目的测试方案应采用与前次测试相同的测试方案,如前次对被测试者进行速度知觉测试时,测试出被测试者的出错量较高,因而本次测试时将速度知觉测试作为重点测试项目,以提醒测试者对该测试项目进行重点关注;并且,该测试项目的测试方案应采用与前次测试相同的测试方案,原因在于对于同一被测试者而言不同测试方案的速度知觉测试结果极有可能存在差异,为提高本次测试的测试准确性,本次测试应采用与该被测试者前次进行速度知觉测试时的测试方案,避免采用随机测试方案造成不能准确测试被测试者速度知觉的问题。
将被测试者前次测试过程中出错量较多的测试项目应作为重点测试项目,并对对重点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进行标注,提醒测试者对该重点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进行重点关注,避免测试者忽略该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或者对所有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等同对待,没有关注重点的问题。
6、对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测试的同时,能将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该被测试者前之前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对比分析结果,不仅能反映出本次测试时该被测试者的生理与心理状况,并且,能将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被测试者前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进行对比,这样能了解该被测试者生理与心理状况的变化过程,从而能全面、深入且准确了解被测试者的生理与心理状况,实用性强。同时,能对各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进行同步存储,后期数据查询简便,能在几分钟内得出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并且能对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进行同步存储,根据各次测试后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能对相邻两次测试之间被测试者的生理与心理状况变化情况进行准确、全面了解。
综上所述,本发明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实现简便、使用效果好,能对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简便、快速测试,并能根据前次测试结果确定本次测试的重点测试项目,且对重点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进行标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框图。
图2为本发明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系统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3为本发明测试机架和机壳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人体形态参数测试装置; 1-1—身高测量装置; 1-2—臂展测量装置;
1-3—三围测量装置; 1-4—体重测量装置; 2—握力器;
3-1—皮肤温度测试装置; 3-2—皮肤电阻测量仪;
4—错觉实验仪; 5—多项反应时测定仪;
6—时间知觉测试仪; 7—速度知觉测试仪;
8—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仪; 9—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
10—数据处理器; 11—上位处理器; 12—数据存储器;
13—参数设置单元; 14—显示单元; 15—时钟电路;
16—参数输入单元; 17—水平底座; 18—竖向立柱;
19—水平顶板; 20—水平测杆; 21—斜向支架;
22—机壳; 23—竖向滑道; 24—折叠座椅;
25—脚踏开关; 26—显示屏; 27—固定销钉;
28—竖向安装槽; 29—信号采集电路; 30—扩展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采用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系统对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测试;如图2所示,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系统包括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与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连接的上位处理器11以及分别与上位处理器11连接的数据存储器12、参数设置单元13和显示单元14;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包括数据处理器10以及分别与数据处理器10连接的人体形态参数测试装置1、握力器2、皮肤温度测试装置3-1、皮肤电阻测量仪3-2、错觉实验仪4、多项反应时测定仪5、时间知觉测试仪6、速度知觉测试仪7、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仪8、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9和参数输入单元16,所述人体形态参数测试装置1包括对被测试者的身高、臂展、三围和体重分别进行测试的身高测量装置1-1、臂展测量装置1-2、三围测量装置1-3和体重测量装置1-4,所述臂展测量装置1-2为长度测量装置或距离测量装置,所述三围测量装置1-3为长度测量装置,所述身高测量装置1-1、臂展测量装置1-2、三围测量装置1-3和体重测量装置1-4均与数据处理器10连接;
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包括人体形态参数、双手握力参数、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错觉实验结果、多项反应时测试结果、时间知觉测试结果、速度知觉测试结果、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结果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所述人体形态参数包括身高数据、臂展数据、三围数据和体重数据,所述双手握力参数包括左手握力值和右手握力值,所述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包括皮肤温度值和皮肤电阻值;所述错觉实验结果包括错觉测试误差率,所述错觉测试误差率为错觉实验过程中被测试者出现错觉的概率;所述多项反应时测试结果包括简单反应时测试结果、辨别反应时测试结果和选择反应时测试结果,所述简单反应时测试结果包括简单平均反应时,所述辨别反应时测试结果包括辨别平均反应时,所述选择反应时测试结果包括选择平均反应时;所述时间知觉测试结果包括时间知觉判别阀限;所述速度知觉测试结果包括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所述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为速度知觉测试过程中被测试者的出错概率;所述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结果包括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所述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为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过程中被测试者的出错概率;所述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包括左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和右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
所述数据存储器12内存储有多个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每个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均存储在一个以该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命名的数据包内;每个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均包括该被测试者一次或多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每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均存储有本次测试时间和测试出的该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
对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测试时,过程如下:
步骤一、身份识别编号输入:通过参数输入单元16输入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再通过数据处理器10将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同步传送至上位处理器11;
步骤二、身份识别编号识读与判断:所述上位处理器11调用身份识别编号识读与判断模块,对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进行识读,并根据识读结果对数据存储器12内是否存储有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当前被测试者为首次测试者或已存储被测试者进行判断:当分析得出数据存储器12内存储有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时,判断为当前被测试者为已存储被测试者,并进入步骤三;否则,判断为当前被测试者为首次被测试者,并进入步骤四;
步骤三、重点测试项目判断:所述上位处理器11调用测试记录查找模块,从数据存储器12内存储的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中找出最近一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并对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和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分别进行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对错觉实验、速度知觉测试和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是否为当前被测试者的重点测试项目分别进行判断;
其中,对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进行判断时,当e0>C3时,判断为错觉实验为当前被测试者的重点测试项目;C3=5%~15%;e0为本步骤中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
对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进行判断时,当ε0>C3时,判断为速度知觉测试为当前被测试者的重点测试项目;ε0为本步骤中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
对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进行判断时,当κ0>C3时,判断为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为当前被测试者的重点测试项目;κ0为本步骤中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
步骤四、数据测试及同步上传:采用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对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测试,并通过参数输入单元16输入本次测试时间,再通过数据处理器10将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本次测试时间和本次测试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同步传送至上位处理器11;
步骤五、数据接收及处理:所述上位处理器11接收到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本次测试时间和本次测试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后,先调用测试记录生成模块将本次测试时间和本次测试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生成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再根据步骤二中的身份识别编号识读与判断结果对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进行处理:当步骤二中判断为当前被测试者为已存储被测试者时,先根据步骤三中得出的重点测试项目判断结果且调用重点测试项目标注模块对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重点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进行标注,再调用测试结果输出模块对标注后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进行输出,并将标注后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同步存储至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中;当步骤二中判断为当前被测试者为首次被测试者时,调用所述测试结果输出模块对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进行输出,并在数据存储器12内建立一个以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命名的数据包,且将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存储至所建立的数据包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存储器12内存储的每个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中该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按照测试时间先后顺序由前至后进行存储。
本实施例中,步骤五中完成数据接收及处理后,所述上位处理器11还需对本次测试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过程如下:
步骤A、最近一次测试记录判断:对步骤三中找出的最近一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的测试时间进行判断:当判断出最近一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的测试时间与本次测试时间相差不大于n天时,将最近一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作为参考测试记录,并进入步骤B;否则,完成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过程;其中,n为正整数且n=60~90;
步骤B、两次测试数据对比分析:调用对比分析模块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步骤A中所述参考测试记录中存储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此时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结果;
调用所述对比分析模块进行对比分析时,需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人体形态参数、双手握力参数、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错觉实验结果、多项反应时测试结果、时间知觉测试结果、速度知觉测试结果、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结果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分别进行对比分析;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包括人体形态参数对比分析结果、双手握力参数对比分析结果、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对比分析结果、错觉实验对比分析结果、多项反应时测试对比分析结果、时间知觉测试对比分析结果、速度知觉测试对比分析结果、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其中,所述人体形态参数对比分析结果包括身高变化超限判断结果、臂展变化超限判断结果、三围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体重变化超限判断结果;所述双手握力参数对比分析结果包括左手握力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右手握力变化超限判断结果;所述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对比分析结果包括皮肤温度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皮肤电阻变化超限判断结果;
对人体形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身高数据、臂展数据、三围数据和体重数据分别进行比较,并得出身高变化超限判断结果、臂展变化超限判断结果、三围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体重变化超限判断结果;
其中,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身高数据进行比较时,判断身高变化幅度ΔS是否大于C1:当ΔS>C1时,判断为身高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身高变化未超限;其中,s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身高数据,s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身高数据;C1=5%~15%;
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臂展数据进行比较时,判断臂展变化幅度ΔB是否大于C1:当ΔB>C1时,判断为臂展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臂展变化未超限;其中,b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臂展数据,b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臂展数据;
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三围数据进行比较时,判断胸围变化幅度ΔX、腰围变化幅度ΔY和臀围变化幅度ΔT是否均大于C1:当ΔX、ΔY和ΔT均大于C1时,判断为三围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三围变化未超限;其中,所述三围数据包括胸围数据、腰围数据和臀围数据;x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胸围数据,x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胸围数据;y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腰围数据,y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腰围数据;t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臀围数据,t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臀围数据;
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体重数据进行比较时,判断体重变化幅度Δw是否大于C1:当Δw>C1时,判断为体重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体重变化未超限;其中,w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体重数据,w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体重数据;
对双手握力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手握力值和右手握力值分别进行比较,并得出左手握力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右手握力变化超限判断结果;
其中,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手握力值进行比较时,判断左手握力变化幅度ΔL是否大于C2:当ΔL>C2时,判断为左手握力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左手握力变化未超限;其中,l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手握力值,l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手握力值;C2=3%~5%;
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右手握力值进行比较时,判断右手握力变化幅度ΔR是否大于C2:当ΔR>C2时,判断为右手握力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右手握力变化未超限;其中,r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右手握力值,r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右手握力值;
对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温度值和皮肤电阻值值分别进行比较,并得出皮肤温度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皮肤电阻变化超限判断结果;
其中,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温度值进行比较时,判断皮肤温度变化幅度ΔD是否大于C2:当ΔD>C2时,判断为皮肤温度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皮肤温度变化未超限;其中,d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温度值,d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温度值;
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电阻值进行比较时,判断皮肤电阻变化幅度ΔZ是否大于C2:当ΔZ>C2时,判断为皮肤电阻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皮肤电阻变化未超限;其中,z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电阻值,z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电阻值;
对错觉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进行差值比较,并得出错觉实验对比分析结果:当|e0-e1|>C2时,判断为错觉实验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错觉实验变化未超限;其中,e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e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
对多项反应时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简单平均反应时、辨别平均反应时和选择平均反应时分别进行比较,并得出多项反应时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当时,判断为多项反应时测试变化未超限;否则,判断为多项反应时测试变化超限;其中,T1、T2和T3分别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简单平均反应时、辨别平均反应时和选择平均反应时,T1'、T2'和T3'分别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简单平均反应时、辨别平均反应时和选择平均反应时;
对时间知觉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时间知觉判别阀限进行比较,并得出时间知觉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当时,判断为时间知觉测试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时间知觉测试变化未超限;其中,T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时间知觉判别阀限,T0'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时间知觉判别阀限;
对速度知觉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进行差值比较,并得出速度知觉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当|ε01|>C2时,判断为速度知觉测试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速度知觉测试变化未超限;其中,ε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ε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
对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进行差值比较,并得出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当κ01|>C2时,判断为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变化未超限;其中,κ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κ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
对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和右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分别进行比较,并得出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当时,判断为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变化未超限;否则,判断为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变化超限;其中,P1和P2分别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和右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P1'和P2'分别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和右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
步骤C、对比分析结果输出:调用对比分析结果输出模块对步骤B中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进行输出,完成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过程。
本实施例中,步骤C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输出时,所述上位处理器11还需调用数据存储模块,将步骤B中得出的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存储至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还包括与数据处理器10连接的显示屏26。
步骤C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输出时,通过显示屏26对所输出的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进行同步显示,并对本次测试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同步显示。
本实施例中,步骤B中所述的C1=10%。
本实施例中,步骤B中所述的C2=5%。
实际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具体需要,对C1和C2的取值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步骤四中采用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对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测试过程中,根据步骤三中得出的重点测试项目判断结果,对当前被测试者的重点测试项目进行测试时,本次测试采用的测试方案与步骤三中找出的最近一次测试时采用的测试方案相同。
本实施例中,步骤三中所述的C3=10%。
实际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具体需要,对C3的取值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身高测量装置1-1和臂展测量装置1-2均为超声波测距仪,所述三围测量装置1-3为电子卷尺,所述体重测量装置1-4为压力传感器;所述皮肤温度测试装置3-1为温度测试探头。
并且,所述臂展测量装置1-2包括两个分别布设在水平测杆20左右两侧且能在水平测杆20上进行左右移动的超声波测距探头,所述水平测杆20的左右两侧分别装有两个带动所述超声波测距探头进行左右移动的滑移座。其中,布设在水平测杆20左侧的超声波测距探头为左侧探头,布设在水平测杆20右侧的超声波探头为右侧探头。
如图3所示,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还包括测试机架,所述测试机架包括水平底座17、安装在水平底座17后侧上方的竖向立柱18、安装在竖向立柱18顶部的水平顶板19、安装在竖向立柱18上且与竖向立柱18呈垂直布设的水平测杆20和安装在水平底座17前侧上方的斜向支架21,所述斜向支架21上安装有机壳22,所述机壳22内设置有电子线路板,所述数据处理器10布设在所述电子线路板上;所述参数输入单元16布设在机壳22上部。
所述身高测量装置1-1安装在水平顶板19底部,所述臂展测量装置1-2安装在水平测杆20上,所述体重测量装置1-4安装在水平底座17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竖向立柱18上设置有供水平测杆20上下移动的竖向滑道23,所述水平测杆20安装在竖向滑道23上;所述测试机架还包括安装在竖向立柱18下部前侧的折叠座椅24。
并且,所述水平测杆20通过紧固件锁紧固定在竖向立柱18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为固定销钉27,所述竖向立柱18的上部后侧开有一个供固定销钉27安装的竖向安装槽28,所述竖向安装槽28与竖向滑道23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还包括与数据处理器10连接的供电单元,所述数据处理器10与所述供电单元之间的供电电路中串接有通断控制开关;所述水平底座17的前侧安装有对所述通断控制开关进行控制的脚踏开关25,所述脚踏开关25位于折叠座椅24前侧。
并且,所述脚踏开关2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脚踏开关25分别布设在水平底座17的左右两侧。
实际使用时,通过控制任一个脚踏开关25,便能达到对所述通断控制开关进行控制的目的,实际操作简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子线路板上设置有与数据处理器10连接的信号采集电路29,所述身高测量装置1-1、臂展测量装置1-2、体重测量装置1-4和皮肤温度测试装置3-1均与信号采集电路29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壳22设置有与数据处理器10连接的扩展接口30,所述错觉实验仪4、多项反应时测定仪5、时间知觉测试仪6、速度知觉测试仪7、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仪8、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9均通过扩展接口30与数据处理器10连接。
实际布设安装时,所述显示屏26布设于机壳22上部,所述机壳22由后向前逐渐向上倾斜。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所述本次测试时间为采用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完成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的时间。
并且,所述身份识别编号为身份证号码。
本实施例中,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系统还包括与上位处理器11连接的时钟电路15。
由上述内容可知,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包括人体形态参数、双手握力参数(即人体力学参数)、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和人体感知参数,所述人体感知参数包括错觉实验结果、多项反应时测试结果、时间知觉测试结果、速度知觉测试结果、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结果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所述人体形态参数包括身高数据、臂展数据、三围数据和体重数据,所述双手握力参数包括左手握力值和右手握力值。
步骤一中进行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时,通过人体形态参数测试装置1对人体形态参数进行测试,具体是通过身高测量装置1-1、臂展测量装置1-2、三围测量装置1-3和体重测量装置1-4分别对被测试者的身高、臂展、三围和体重分别进行测试,并相应获得被测试者的身高数据、臂展数据、三围数据和体重数据。
对人体形态参数进行测试之前,先将所述左侧探头和所述右侧探头均向内侧移动,以使所述左侧探头与所述右侧探头之间的间距小于被测试者的臂展,其中臂展是指双臂水平展开时从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的长度,即两臂展开的长度;之后,被测试者站立于水平底座17上,通过体重测量装置1-4对被测试者的体重进行测试并将测试得出的体重数据同步传送至数据处理器10,且通过身高测量装置1-1对被测试者的身高进行测试并将测试得出的身高数据同步传送至数据处理器10,同时采用三围测量装置1-3对被测试者的三围(包括胸围、腰围和臀围)进行测试并将测试得出的三围数据同步传送至数据处理器10;随后,被测试者展开双臂且展开双臂过程中,左右臂分别将所述左侧探头和所述右侧探头外侧推动,待双臂完全展开后,通过所述左侧探头对被测试者的左臂长度进行测试,并通过所述右侧探头对被测试者的右臂长度进行测试,再通过所述左侧探头或所述右侧探头对此时所述左侧探头与所述右侧探头之间的间距(即被测试者的臂展)进行测试并将测试得出的臂展数据同步传送至数据处理器10;然后,通过握力器2对被测试者的左手握力值和右侧握力值分别进行测试并将测试得出的左手握力值和右侧握力值同步传送至数据处理器10,再通过皮肤温度测试装置3-1和皮肤电阻测量仪3-2对被测试者的皮肤温度值和皮肤电阻值分别进行测试并将测试得出的皮肤温度值和皮肤电阻值同步传送至数据处理器10;最后,被测试者坐于折叠座椅24上,并通过错觉实验仪4、多项反应时测定仪5、时间知觉测试仪6、速度知觉测试仪7、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仪8、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9分别对被测试者进行错觉实验、多项反应时测试、时间知觉测试、速度知觉测试、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并获得错觉实验结果、多项反应时测试结果、时间知觉测试结果、速度知觉测试结果、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结果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且将所获得的错觉实验结果、多项反应时测试结果、时间知觉测试结果、速度知觉测试结果、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结果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分别同步传送至数据处理器10,这样便完成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过程,且将测试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同步存储至数据存储器12内。并且,通过显示屏26能同步对测试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直观显示。
步骤四中通过错觉实验仪4对被测试者进行错觉实验时,所采用的测试方法为常规的错觉实验方法。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视觉误差。错觉是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其中,所述错觉测试误差率记作e,其中N1为对被测试者进行错觉实验时的测试总次数,n1为对被测试者进行错觉实验时被测试者的出错次数。所述错觉测试误差率也称为错觉量。
步骤四中通过多项反应时测定仪5对被测试者进行多项反应时测试时,所采用的测试方法为常规的多项反应时测试方法,其中包括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三类。简单反应时是指给被测试者呈现单一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辨别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测试者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对其它刺激不做反应,被测试者在刺激呈现到做出辨别反应的这段时间,就是被测试者的辨别反应时,又称为C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就是根据不同的刺激物,在各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反应,并执行该反应所需要的时间。所述多项反应时测试结果中,简单平均反应时为对被测试者进行简单反应时测试时所测试出反应时的平均值;辨别平均反应时为对被测试者进行辨别反应时测试时所测试出反应时的平均值;选择平均反应时为对被测试者进行选择反应时测试时所测试出反应时的平均值;
步骤四中通过时间知觉测试仪6对被测试者进行时间知觉测试时,所采用的测试方法为常规的时间知觉测试方法。时间知觉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即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同时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件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的反映。时间知觉的信息,既来自于外部,也来自内部。外部信息包括计时工具,也包括宇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的升落等等。内部标尺是机体内部的一些有节奏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神经细胞的某种状态也可称为时间信号。时间知觉测试方法主要有复制法、恒定刺激法、评估法等,其中恒定刺激法和复制法是测定时间知觉判别阈限常用的方法。在判断时间间隔精确性方面,听觉与触觉的能力最强;视觉辨认间断性刺激物的最高限度为1/10~1/20秒,触觉辨认的最高限度是1/40秒,而听觉辨认的最高限度是1/100秒。研究时间知觉准确性常用的实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恒定刺激法:相继呈现时间长短不同的两种以上刺激,要求被测试者对它们进行分辨,最后求出估计时间的差别阈限,将其作为时间知觉准确性的指标(即时间知觉判别阈限,为被测试者时间知觉的阈限);差别阈限越小,准确性越高;第二、复制法,先旦现一个标准刺激(视、听或触觉刺激),让被测试者复制出一个感觉和标准刺激一样长的时间;复制结果和标准的差就是时间估计的误差;第三、言语反应,呈现一定长度的刺激,要求被试说出它持续的时间是几分几秒;反应与刺激的差越小,时间知觉越准确;第四、言语刺激,先由主试要求被测试者按一定时间作出反应,被测试者再操纵仪器产生相应长度的光或声音,反应与要求的时间越接近,时间估计的误越小。其中,时间知觉判别阈限为时间知觉的阈限,且其为差别感觉阈限(简称差别阈限)。
因而,研究时间知觉准确性时,可以用恒定刺激法测量估计时间的差别阈限,也可以用复制法测量队时间估计的误差。具体做法就是,相继呈现时间上长短不同的刺激,要求被测试者对上述刺激进行分辨,根据被测试者判断结果给出时间差别阈限,差别阈限越小,时间知觉的准确性越高。
步骤四中通过速度知觉测试仪7对被测试者进行速度知觉测试时,所采用的测试方法为常规的速度知觉测试方法。速度知觉是运动知觉的一种,指估计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能力,与时间知觉也有一定关系,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意义。速度知觉的准确性可以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所述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记作ε,其中N2为对被测试者进行速度知觉测试时的测试总次数,n2为对被测试者进行速度知觉测试时被测试者的出错次数。
步骤四中通过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仪8对被测试者进行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时,所采用的测试方法为常规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方法。注意力集中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集中于一定的对象而没有松驰或分散的现象。注意力集中能力反应在追踪正确的时间及出错次数上。所述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记作κ,其中N3为对被测试者进行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时的测试总次数,n3为对被测试者进行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时被测试者的出错次数。
步骤四中通过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9对被测试者进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时,所采用的测试方法为常规的闪光融合频率测试方法。闪光融合频率测试是用来测定精神疲劳的常用指标之一,其特点是测试方便,效果明显。一般来说闪光融合频率值随着精神疲劳程度的加重而降低,可用到有关运动方面等领域。所述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中,所述左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为对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得出的被测试者左眼的闪光融合频率的平均值,所述右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为对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得出的被测试者右眼的闪光融合频率的平均值。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系统对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测试;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系统包括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与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连接的上位处理器(11)以及分别与上位处理器(11)连接的数据存储器(12)、参数设置单元(13)和显示单元(14);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包括数据处理器(10)以及分别与数据处理器(10)连接的人体形态参数测试装置(1)、握力器(2)、皮肤温度测试装置(3-1)、皮肤电阻测量仪(3-2)、错觉实验仪(4)、多项反应时测定仪(5)、时间知觉测试仪(6)、速度知觉测试仪(7)、注意力集中能力测定仪(8)、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9)和参数输入单元(16),所述人体形态参数测试装置(1)包括对被测试者的身高、臂展、三围和体重分别进行测试的身高测量装置(1-1)、臂展测量装置(1-2)、三围测量装置(1-3)和体重测量装置(1-4),所述臂展测量装置(1-2)为长度测量装置或距离测量装置,所述三围测量装置(1-3)为长度测量装置,所述身高测量装置(1-1)、臂展测量装置(1-2)、三围测量装置(1-3)和体重测量装置(1-4)均与数据处理器(10)连接;
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包括人体形态参数、双手握力参数、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错觉实验结果、多项反应时测试结果、时间知觉测试结果、速度知觉测试结果、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结果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所述人体形态参数包括身高数据、臂展数据、三围数据和体重数据,所述双手握力参数包括左手握力值和右手握力值,所述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包括皮肤温度值和皮肤电阻值;所述错觉实验结果包括错觉测试误差率,所述错觉测试误差率为错觉实验过程中被测试者出现错觉的概率;所述多项反应时测试结果包括简单反应时测试结果、辨别反应时测试结果和选择反应时测试结果,所述简单反应时测试结果包括简单平均反应时,所述辨别反应时测试结果包括辨别平均反应时,所述选择反应时测试结果包括选择平均反应时;所述时间知觉测试结果包括时间知觉判别阀限;所述速度知觉测试结果包括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所述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为速度知觉测试过程中被测试者的出错概率;所述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结果包括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所述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为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过程中被测试者的出错概率;所述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包括左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和右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
所述数据存储器(12)内存储有多个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每个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均存储在一个以该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命名的数据包内;每个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均包括该被测试者一次或多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每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均存储有本次测试时间和测试出的该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
对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测试时,过程如下:
步骤一、身份识别编号输入:通过参数输入单元(16)输入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再通过数据处理器(10)将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同步传送至上位处理器(11);
步骤二、身份识别编号识读与判断:所述上位处理器(11)调用身份识别编号识读与判断模块,对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进行识读,并根据识读结果对数据存储器(12)内是否存储有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当前被测试者为首次测试者或已存储被测试者进行判断:当分析得出数据存储器(12)内存储有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时,判断为当前被测试者为已存储被测试者,并进入步骤三;否则,判断为当前被测试者为首次被测试者,并进入步骤四;
步骤三、重点测试项目判断:所述上位处理器(11)调用测试记录查找模块,从数据存储器(12)内存储的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中找出最近一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并对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和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分别进行判断,并根据判断结果对错觉实验、速度知觉测试和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是否为当前被测试者的重点测试项目分别进行判断;
其中,对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进行判断时,当e0>C3时,判断为错觉实验为当前被测试者的重点测试项目;C3=5%~15%;e0为本步骤中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
对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进行判断时,当ε0>C3时,判断为速度知觉测试为当前被测试者的重点测试项目;ε0为本步骤中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
对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进行判断时,当κ0>C3时,判断为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为当前被测试者的重点测试项目;κ0为本步骤中所找出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
步骤四、数据测试及同步上传:采用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对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测试,并通过参数输入单元(16)输入本次测试时间,再通过数据处理器(10)将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本次测试时间和本次测试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同步传送至上位处理器(11);
步骤五、数据接收及处理:所述上位处理器(11)接收到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本次测试时间和本次测试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后,先调用测试记录生成模块将本次测试时间和本次测试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生成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再根据步骤二中的身份识别编号识读与判断结果对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进行处理:当步骤二中判断为当前被测试者为已存储被测试者时,先根据步骤三中得出的重点测试项目判断结果且调用重点测试项目标注模块对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重点测试项目的测试结果进行标注,再调用测试结果输出模块对标注后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进行输出,并将标注后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同步存储至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中;当步骤二中判断为当前被测试者为首次被测试者时,调用所述测试结果输出模块对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进行输出,并在数据存储器(12)内建立一个以当前被测试者的身份识别编号命名的数据包,且将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存储至所建立的数据包内。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存储器(12)内存储的每个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结果中该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按照测试时间先后顺序由前至后进行存储。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完成数据接收及处理后,所述上位处理器(11)还需对本次测试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过程如下:
步骤A、最近一次测试记录判断:对步骤三中找出的最近一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的测试时间进行判断:当判断出最近一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的测试时间与本次测试时间相差不大于n天时,将最近一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作为参考测试记录,并进入步骤B;否则,完成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过程;其中,n为正整数且n=60~90;
步骤B、两次测试数据对比分析:调用对比分析模块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步骤A中所述参考测试记录中存储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此时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结果;
调用所述对比分析模块进行对比分析时,需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人体形态参数、双手握力参数、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错觉实验结果、多项反应时测试结果、时间知觉测试结果、速度知觉测试结果、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结果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分别进行对比分析;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包括人体形态参数对比分析结果、双手握力参数对比分析结果、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对比分析结果、错觉实验对比分析结果、多项反应时测试对比分析结果、时间知觉测试对比分析结果、速度知觉测试对比分析结果、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其中,所述人体形态参数对比分析结果包括身高变化超限判断结果、臂展变化超限判断结果、三围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体重变化超限判断结果;所述双手握力参数对比分析结果包括左手握力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右手握力变化超限判断结果;所述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对比分析结果包括皮肤温度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皮肤电阻变化超限判断结果;
对人体形态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身高数据、臂展数据、三围数据和体重数据分别进行比较,并得出身高变化超限判断结果、臂展变化超限判断结果、三围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体重变化超限判断结果;
其中,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身高数据进行比较时,判断身高变化幅度ΔS是否大于C1:当ΔS>C1时,判断为身高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身高变化未超限;其中,s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身高数据,s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身高数据;C1=5%~15%;
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臂展数据进行比较时,判断臂展变化幅度ΔB是否大于C1:当ΔB>C1时,判断为臂展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臂展变化未超限;其中,b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臂展数据,b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臂展数据;
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三围数据进行比较时,判断胸围变化幅度ΔX、腰围变化幅度ΔY和臀围变化幅度ΔT是否均大于C1:当ΔX、ΔY和ΔT均大于C1时,判断为三围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三围变化未超限;其中,所述三围数据包括胸围数据、腰围数据和臀围数据;x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胸围数据,x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胸围数据;y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腰围数据,y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腰围数据;t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臀围数据,t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臀围数据;
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体重数据进行比较时,判断体重变化幅度Δw是否大于C1:当Δw>C1时,判断为体重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体重变化未超限;其中,w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体重数据,w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体重数据;
对双手握力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手握力值和右手握力值分别进行比较,并得出左手握力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右手握力变化超限判断结果;
其中,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手握力值进行比较时,判断左手握力变化幅度ΔL是否大于C2:当ΔL>C2时,判断为左手握力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左手握力变化未超限;其中,l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手握力值,l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手握力值;C2=3%~5%;
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右手握力值进行比较时,判断右手握力变化幅度ΔR是否大于C2:当ΔR>C2时,判断为右手握力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右手握力变化未超限;其中,r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右手握力值,r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右手握力值;
对皮肤温度与电阻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温度值和皮肤电阻值值分别进行比较,并得出皮肤温度变化超限判断结果和皮肤电阻变化超限判断结果;
其中,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温度值进行比较时,判断皮肤温度变化幅度ΔD是否大于C2:当ΔD>C2时,判断为皮肤温度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皮肤温度变化未超限;其中,d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温度值,d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温度值;
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电阻值进行比较时,判断皮肤电阻变化幅度ΔZ是否大于C2:当ΔZ>C2时,判断为皮肤电阻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皮肤电阻变化未超限;其中,z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电阻值,z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皮肤电阻值;
对错觉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进行差值比较,并得出错觉实验对比分析结果:当|e0-e1|>C2时,判断为错觉实验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错觉实验变化未超限;其中,e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e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错觉测试误差率;
对多项反应时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简单平均反应时、辨别平均反应时和选择平均反应时分别进行比较,并得出多项反应时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当时,判断为多项反应时测试变化未超限;否则,判断为多项反应时测试变化超限;其中,T1、T2和T3分别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简单平均反应时、辨别平均反应时和选择平均反应时,T1'、T2'和T3'分别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简单平均反应时、辨别平均反应时和选择平均反应时;
对时间知觉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时间知觉判别阀限进行比较,并得出时间知觉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当时,判断为时间知觉测试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时间知觉测试变化未超限;其中,T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时间知觉判别阀限,T0'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时间知觉判别阀限;
对速度知觉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进行差值比较,并得出速度知觉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当|ε01|>C2时,判断为速度知觉测试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速度知觉测试变化未超限;其中,ε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ε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速度知觉测试出错率;
对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进行差值比较,并得出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当|κ01|>C2时,判断为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变化超限;否则,判断为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变化未超限;其中,κ0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κ1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测试出错率;
对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时,对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与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和右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分别进行比较,并得出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当时,判断为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变化未超限;否则,判断为闪光融合频率测试变化超限;其中,P1和P2分别为本次测试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和右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P1'和P2'分别为所述参考测试记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中的左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和右眼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
步骤C、对比分析结果输出:调用对比分析结果输出模块对步骤B中得出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进行输出,完成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过程。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输出时,所述上位处理器(11)还需调用数据存储模块,将步骤B中得出的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存储至本次测试的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记录中。
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的C1=10%,C2=5%。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采用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对当前被测试者的人机工程学数据进行测试过程中,根据步骤三中得出的重点测试项目判断结果,对当前被测试者的重点测试项目进行测试时,本次测试采用的测试方案与步骤三中找出的最近一次测试时采用的测试方案相同。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的C3=10%。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身高测量装置(1-1)和臂展测量装置(1-2)均为超声波测距仪,所述三围测量装置(1-3)为电子卷尺,所述体重测量装置(1-4)为压力传感器;所述皮肤温度测试装置(3-1)为温度测试探头。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还包括测试机架,所述测试机架包括水平底座(17)、安装在水平底座(17)后侧上方的竖向立柱(18)、安装在竖向立柱(18)顶部的水平顶板(19)、安装在竖向立柱(18)上且与竖向立柱(18)呈垂直布设的水平测杆(20)和安装在水平底座(17)前侧上方的斜向支架(21),所述斜向支架(21)上安装有机壳(22),所述机壳(22)内设置有电子线路板,所述数据处理器(10)布设在所述电子线路板上;所述参数输入单元(16)布设在机壳(22)上部;
所述身高测量装置(1-1)安装在水平顶板(19)底部,所述臂展测量装置(1-2)安装在水平测杆(20)上,所述体重测量装置(1-4)安装在水平底座(17)上。
10.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立柱(18)上设置有供水平测杆(20)上下移动的竖向滑道(23),所述水平测杆(20)安装在竖向滑道(23)上;所述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还包括安装在竖向立柱(18)下部前侧的折叠座椅(24)和与数据处理器(10)连接的供电单元,所述数据处理器(10)与所述供电单元之间的供电电路中串接有通断控制开关;所述水平底座(17)的前侧安装有对所述通断控制开关进行控制的脚踏开关(25),所述脚踏开关(25)位于折叠座椅(24)前侧。
CN201610283545.7A 2016-04-29 2016-04-29 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528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83545.7A CN105852869B (zh) 2016-04-29 2016-04-29 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83545.7A CN105852869B (zh) 2016-04-29 2016-04-29 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52869A true CN105852869A (zh) 2016-08-17
CN105852869B CN105852869B (zh) 2018-09-14

Family

ID=56630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8354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52869B (zh) 2016-04-29 2016-04-29 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52869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7486A (zh) * 2017-04-28 2017-09-15 武汉纺织大学 一种乳腺疾病预防系统及方法
CN110251928A (zh) * 2019-06-12 2019-09-2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基于高速工业相机的共享瑜伽健身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68692A1 (en) * 2004-01-20 2005-08-04 Harbin Gary 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culomotor performance testing
US20070197938A1 (en) * 2005-12-14 2007-08-23 Tyson William R Performance track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090326406A1 (en) * 2008-06-26 2009-12-31 Microsoft Corporation Wearable electromyography-based controllers for human-computer interface
CN202932929U (zh) * 2012-11-26 2013-05-15 哈尔滨理工大学 多个终端的人机反应时检测装置
CN103985285A (zh) * 2014-05-07 2014-08-13 华侨大学 注意力范围的测定方法与装置
CN104688233A (zh) * 2015-02-11 2015-06-10 深圳泰山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体质测试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68692A1 (en) * 2004-01-20 2005-08-04 Harbin Gary 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culomotor performance testing
US20070197938A1 (en) * 2005-12-14 2007-08-23 Tyson William R Performance track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090326406A1 (en) * 2008-06-26 2009-12-31 Microsoft Corporation Wearable electromyography-based controllers for human-computer interface
CN202932929U (zh) * 2012-11-26 2013-05-15 哈尔滨理工大学 多个终端的人机反应时检测装置
CN103985285A (zh) * 2014-05-07 2014-08-13 华侨大学 注意力范围的测定方法与装置
CN104688233A (zh) * 2015-02-11 2015-06-10 深圳泰山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体质测试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7486A (zh) * 2017-04-28 2017-09-15 武汉纺织大学 一种乳腺疾病预防系统及方法
CN107157486B (zh) * 2017-04-28 2020-09-08 武汉纺织大学 一种乳腺疾病预防系统及方法
CN110251928A (zh) * 2019-06-12 2019-09-2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基于高速工业相机的共享瑜伽健身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52869B (zh) 2018-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212032A1 (en) Visual skil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system and process
CN101773382A (zh) 中医脉象机械式数字采集和数字机械式还原仪
CN105944363B (zh) 超声波引体向上测试仪及其控制方法
CN105030191B (zh) 一种幼儿视标辨识能力和颜色反应倾向测评系统与方法
CN107803013A (zh) 智能运动健康数据采集系统
CN101703393B (zh) 人体健康量化测量集成装置
CN105942965A (zh) 一种基于智能终端的主观视力自测装置
CN205866749U (zh) 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装置
CN109528201A (zh) 一种平衡能力检测方法
CN109091126A (zh) 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的人体生理状态判别可视化方法及设备
CN105852869B (zh) 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测试方法
CN105962898B (zh) 一种人机工程学数据的测试及分析处理方法
CN105996992A (zh) 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数据的人体感知特性测试方法
CN108523898A (zh) 一种老年人体质测试椅
CN107802274A (zh) 基于生理指标的疲劳度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07847791B (zh) 指导适合性判定装置、系统、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N101889874A (zh) 超声探头人因工程学设计的评价方法
CN106388830B (zh) 基于Wii Balance board的平衡性检测方法
CN106390418B (zh) 一种超声波引体向上测试的实现方法
CN107242877A (zh) 一种情绪稳定性感统训练的测评系统及其测评方法
CN104545910B (zh) 慢性病早期电生理检测方法和系统
CN106362384A (zh) 引体向上测试仪及其控制方法
CN106897812A (zh) 电饭煲烹饪质量的测评方法及装置
CN205107706U (zh) 一种心理测评系统心通仪
CN108309232A (zh) 一种马甲式姿态稳定性快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