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3248A - 一种水下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下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43248A
CN105843248A CN201610147851.8A CN201610147851A CN105843248A CN 105843248 A CN105843248 A CN 105843248A CN 201610147851 A CN201610147851 A CN 201610147851A CN 105843248 A CN105843248 A CN 1058432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derwater robot
module
pressure
underwater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478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冀大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14785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43248A/zh
Publication of CN105843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32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10Simultaneous 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hree dimens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下航行器领域,旨在提供一种水下机器人。该水下机器人包括结构系统、控制与导航系统、任务载荷系统和用户操作系统;控制与导航系统包括自动驾驶模块、自主导航模块、电机驱动模块、姿态传感器模块、深度传感器、通讯模块、应急模块和通信电子线路;结构系统包括载体框架、耐压舱、耐压前罩、推进器和电池;用户操作系统由用户终端及辅助部件组成。本发明尺寸小,重量轻,操作简便,无需吊车、船等其它设备辅助,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个人即可操作。价格低廉,面向大众消费群体。能够完成水下摄像、水下照相、水下游戏等功能,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具有智能,能够自动完成水下摄像任务,无需人员帮助。

Description

一种水下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下航行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下机器人。
背景技术
机器人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智能制造技术,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应用。大疆无人机和云洲智能无人船的兴起就说明了这一点。自主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水面以下几米甚至上千米、上万米深度进行自主航行的机器人,具有自动航行、自主导航、自主执行水下任务的能力。与无人机、无人车和无人船相比,自主水下机器人所处的任务环境更加复杂,所使用的传感器和推进系统也有不同。具体表现在:1)高频无线电波在水下十几米以下深度无法使用,将会导致操作人员与水下机器人难以保持良好的通信联系;而采用水声通信机,不仅成本高,且通信速率和容量都无法与无线电波相比;2)电子元部件等任何非水密电子部件、机械部件、推进部件均须做水密、耐压保护,否则将发生渗水、漏水导致不能正常水下航行。
目前,水下机器人用户基本上全部是国家、地方或者企业、高校,价格十分昂贵,体积和重量都很大,装载的传感器为科学仪器,所以面向大众用户的水下机器人出现空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下机器人。
为解决技术问题,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提供一种水下机器人,包括结构系统、控制与导航系统、任务载荷系统和用户操作系统;
所述结构系统包括载体框架、耐压舱、耐压前罩、推进器和电池;其中,耐压舱和耐压前罩均固定于载体框架中;耐压舱有两个,分别为前端耐压舱和后端耐压舱,均由亚克力管制成;耐压前罩由玻璃钢制成,耐压前罩、前端耐压舱和后端耐压舱依次布置;所述控制与导航系统设于前端耐压舱中,电池则安装在后端耐压舱中;推进器共有4个,其中2个分别安装在载体框架中部位置的左右两侧,另2个推进器分别安装在载体框架尾部的左右两侧;
所述控制与导航系统包括自动驾驶模块、自主导航模块、电机驱动模块、姿态传感器模块、深度传感器、通讯模块、应急模块、和通信电子线路;各模块和电路的连接关系是:自动驾驶模块通过通信电子线路分别连接连接自主导航模块、电机驱动模块、姿态传感器模块、深度传感器、通讯模块、应急模块,实现数据通信和供电;自动驾驶模块设有电磁继电器,用于控制自主导航模块、姿态传感器模块、深度传感器、通讯模块和应急模块的供电电源通断。
所述任务载荷系统包括DSP(数字信号处理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摄像机、照相机、灯、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和磁力传感器;其中,DSP和FPGA安装在前端耐压舱中,摄像机、照相机、灯、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和磁力传感器安装在耐压前罩内;DSP通过水密连接器分别连接激光传感器和磁力传感器,FPGA通过水密连接器分别连接摄像机、照相机、灯和红外传感器,FPGA和DSP分别与自动驾驶模块相连;
所述用户操作系统由用户终端及辅助部件组成;用户终端是具有触摸可视化屏幕和无线通信接口的遥控设备,能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水下机器人实现信号传递;辅助部件包括耳机和手写笔。
本发明中,所述电池采用NICJOY耐杰12V锂电池;所述推进器采用12V、30W有刷直流电机和双叶螺旋桨,直流电机具有水下动密封结构;所述自动驾驶模块采用STM32F103ZET6单片机,并连接了64M的SD存储卡;所述通讯模块采用GSM小吸盘无线电天线;所述姿态传感器模块采用GY-801三轴磁场加速度陀螺仪大气压强模块;所述深度传感器采用YF-CS300D低功耗压力传感器;所述磁力传感器采用HMC5883三维磁力传感器,且由无磁性材料制成的密封舱封闭;所述DSP采用TMS320F28335型号的产品;所述FPGA采用EP4CE10E22C8N型号的产品;所述摄像机采用炫光M800摄像头,其左右两端各安装一个灯;所述照相机采用Canon/佳能IXUS160;所述红外传感器采用GP2Y0A02YK0F夏普红外测距传感器;所述激光传感器采用M18漫反射激光传感器;所述触摸可视化屏幕采用诺基亚Lumia 630 635 638 RM-1010 978触摸屏;所述无线通信接口采用EDIMAX EW-7811Un迷你USB无线网卡。
本发明中,所述水下机器人的外形是下述形状中的任意一种:鱼雷形、立扁形、平扁形、蝶形、双体结构或三体结构。
本发明中,所述水下机器人长度为30cm,重量为10kg。
本发明中,所述自动驾驶模块还包括与通讯模块相连的接口,用于与水下互联网、云计算系统、人工智能系统或水下物联网的设备与系统实现对接。
本发明中,所述自动驾驶模块中包括机动控制器;机动控制器的垂直面的纵倾力矩控制输出量通过下述公式计算获得:
τM=Kpθ2(θ-θd)+Kdθ2q+BGzW sinθ
上述公式中:τM是垂直面的纵倾力矩,是控制输出量;θ是水下机器人的当前纵倾角,θd是水下机器人当前的目标纵倾角,两者均为水下机器人的状态量,能通过水下机器人的姿态传感器测量和计算得到;(θ-θd)是水下机器人的纵倾角误差,q是水下机器人的垂直角速率,两者为控制输入量;Kpθ2是水下机器人的纵倾角误差系数,Kdθ2是水下机器人的垂直角速率系数,BGzW sinθ是水下机器人的重力/浮力垂直静力矩,三者能通过试验测定获得,是已知参数。
本发明中,所述自动驾驶模块中包括升降控制器;升降控制器力的控制输出量通过下述公式计算获得:
F = K p ( D - D d ) + K d Δ D Δ t + K I ∫ ( D - θ d ) d t
其中,F是垂直面的升降力,是控制输出量;D是水下机器人的当前深度,Dd是水下机器人当前的目标深度,两者是水下机器人的状态量,能通过水下机器人的深度传感器测量和计算得到;(D-Dd)是水下机器人的深度误差,是水下机器人的升降速率,两者是控制输入量;Kp是水下机器人的深度误差系数,Kd是水下机器人的垂直角速率系数,KI是水下机器人的深度误差积分系数,∫(D-θd)dt是深度误差积分,均能通过试验测定获得,是已知参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及优点:
1.本发明尺寸小,重量轻,操作简便,无需吊车、船等其它设备辅助,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个人即可操作。
2.本发明价格低廉,面相大众消费群体,能够让每个工作者有能力消费。
3.本发明能够完成水下摄像、水下照相、水下游戏等功能,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4.本发明具有智能,能够自动完成水下摄像任务,无需人员帮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组成和功能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用户操控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水下机器人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技术。在本发明的实现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多个软件功能模块的应用。申请人认为,如在仔细阅读申请文件、准确理解本发明的实现原理和发明目的以后,在结合现有公知技术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运用其掌握的软件编程技能实现本发明。凡本发明申请文件提及的均属此范畴,申请人不一一列举。另外,本发明的实现依赖于多种电子元器件的应用,而这些电子元器件均为现有技术,且有成熟产品可市场购置获得,例如下面提到的自动驾驶模块、自主导航模块、电机驱动模块、姿态传感器模块、深度传感器、通讯模块、应急模块、电磁继电器、DSP、FPGA、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和磁力传感器等等。
本发明在总体设计方面,根据水下机器人组成和功能结构划分将水下机器人分为结构系统、控制与导航系统、任务载荷系统和用户操作系统,其组成和原理如图1所示。装载了任务载荷系统的耐压舱能实现更换,可根据任务要求更换相应的载荷系统。本发明的载体形式采用开放式框架结构和流线型外形。对于水下机器人外形而言,高立扁外形相比于鱼雷形、球形等外形,具有尺寸小、阻力性能好、航速较高、垂直运动能力强等优点。水下机器人长度为30cm,重量为10kg。载体框架可以选用玻璃钢,这类材料与金属和木材相比,具有高的比强度、无磁性、不腐蚀、能防蛀、低成本等优点,通过水动力分析、耐波性计算和水池试验进行验证。按照续航力、航速、任务等指标要求,进行动力需求分析,计算所需理论功率,为动力设备选取提供依据。借鉴现有自主水下机器人动力技术,采用锂电池和螺旋桨推进器作为主动力设备,具有效率高、环保、可正反转运行、抗冲击性好、易于自动控制等优点。在任务模块接口方面,将从安装、供电、通信接口、控制命令、驱动装置等角度,为任务模块开发一套便捷转换接口。
本发明的具体描述如下:
水下机器人包括结构系统、控制与导航系统、任务载荷系统和用户操作系统;
所述结构系统包括载体框架、耐压舱、耐压前罩、推进器和电池;其中,耐压舱和耐压前罩均固定于载体框架中;耐压舱有两个,分别为前端耐压舱和后端耐压舱,均由亚克力管制成;耐压前罩由玻璃钢制成,耐压前罩、前端耐压舱和后端耐压舱依次布置;所述控制与导航系统设于前端耐压舱中,电池则安装在后端耐压舱中;推进器共有4个,其中2个分别安装在载体框架中部位置的左右两侧,另2个推进器分别安装在载体框架尾部的左右两侧;
所述控制与导航系统包括自动驾驶模块、自主导航模块、电机驱动模块、姿态传感器模块、深度传感器、通讯模块、应急模块(用于实现自救功能)和通信电子线路;各模块和电路的连接关系是:自动驾驶模块通过通信电子线路分别连接自主导航模块、电机驱动模块、姿态传感器模块、深度传感器、通讯模块、应急模块,实现数据通信和供电;自动驾驶模块设有电磁继电器,用于控制自主导航模块、姿态传感器模块、深度传感器、通讯模块和应急模块的供电电源通断。
所述任务载荷系统包括DSP(数字信号处理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摄像机、照相机、灯、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和磁力传感器;其中,DSP和FPGA安装在前端耐压舱中,摄像机、照相机、灯、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和磁力传感器安装在耐压前罩内;DSP通过水密连接器分别连接激光传感器和磁力传感器,FPGA通过水密连接器分别连接摄像机、照相机、灯和红外传感器,FPGA和DSP分别与自动驾驶模块相连;
所述用户操作系统由用户终端及辅助部件组成;用户终端是具有触摸可视化屏幕和无线通信接口的遥控设备,能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水下机器人实现信号传递;辅助部件包括耳机和手写笔。
各设备的选型:所述电池采用NICJOY耐杰12V锂电池;所述推进器采用12V、30W有刷直流电机和双叶螺旋桨,直流电机具有水下动密封结构;所述自动驾驶模块采用STM32F103ZET6单片机,并连接了64M的SD存储卡;所述通讯模块采用GSM小吸盘无线电天线;所述姿态传感器模块采用GY-801三轴磁场加速度陀螺仪大气压强模块;所述深度传感器采用YF-CS300D低功耗压力传感器;所述磁力传感器采用HMC5883三维磁力传感器,且由无磁性材料制成的密封舱封闭;所述DSP采用TMS320F28335型号的产品;所述FPGA采用EP4CE10E22C8N型号的产品;所述摄像机采用炫光M800摄像头,其左右两端各安装一个灯;所述照相机采用Canon/佳能IXUS160;所述红外传感器采用GP2Y0A02YK0F夏普红外测距传感器;所述激光传感器采用M18漫反射激光传感器;所述触摸可视化屏幕采用诺基亚Lumia 630 635 638 RM-1010 978触摸屏;所述无线通信接口采用EDIMAX EW-7811Un迷你USB无线网卡。
水下机器人的外形是下述形状中的任意一种:鱼雷形、立扁形、平扁形、蝶形、双体结构或三体结构。水下机器人长度为30cm,重量为10kg。
自动驾驶模块还包括与通讯模块相连的接口,用于与水下互联网、云计算系统、人工智能系统或水下物联网的设备与系统实现对接。
自动驾驶模块中包括机动控制器;机动控制器的垂直面的纵倾力矩控制输出量通过下述公式计算获得:
τM=Kpθ2(θ-θd)+Kdθ2q+BGzW sinθ
上述公式中:
τM是垂直面的纵倾力矩,是控制输出量;θ是水下机器人的当前纵倾角,θd是水下机器人当前的目标纵倾角,两者均为水下机器人的状态量,能通过水下机器人的姿态传感器测量和计算得到;(θ-θd)是水下机器人的纵倾角误差,q是水下机器人的垂直角速率,两者为控制输入量;Kpθ2是水下机器人的纵倾角误差系数,Kdθ2是水下机器人的垂直角速率系数,BGzW sinθ是水下机器人的重力/浮力垂直静力矩,三者能通过试验测定获得,是已知参数。
自动驾驶模块中包括升降控制器;升降控制器力的控制输出量通过下述公式计算获得:
F = K p ( D - D d ) + K d Δ D Δ t + K I ∫ ( D - θ d ) d t
其中,F是垂直面的升降力,是控制输出量;D是水下机器人的当前深度,Dd是水下机器人当前的目标深度,两者是水下机器人的状态量,能通过水下机器人的深度传感器测量和计算得到;(D-Dd)是水下机器人的深度误差,是水下机器人的升降速率,两者是控制输入量;Kp是水下机器人的深度误差系数,Kd是水下机器人的垂直角速率系数,KI是水下机器人的深度误差积分系数,∫(D-θd)dt是深度误差积分,均能通过试验测定获得,是已知参数。
用户操控原理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用户操控模块具有与水下机器人的无线通信接口,实现载体控制单元与任务模块的双向数据传输和通信。用户具有触摸屏幕、按钮和无线通信接口,安装有我们所自行开发的用户操控软件。用户可将操控指令通过用户终端通信接口以网络、蓝牙等无线方式发送给水下机器人自动驾驶模块,来操控浅水航行的水下机器人,从而实现用户终端对水下机器人的各种交互和信息传输等功能。
水下机器人工作如图3所示,使用者持用户终端1向本发明的水下机器人发送长波指令,水下机器人由耐压舱6内的电池提供电能,利用耐压舱7内的自主导航模块计算位置,然后再利用耐压舱7内的自动驾驶模块调节推进器2、3、4、5的推力和力矩,实现自主航行;耐压舱6内的电池为机器人提供电子部件动力、任务模块动力和推进器动力,支持机器人长时间水下续航。耐压前罩11内的灯8和9、照相机、摄像机11、激光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等任务模块进行观测或作业,例如照相机任务模块可完成水下数百张高清晰拍照,摄像机任务模块可完成全方位高清晰水下摄影。

Claims (7)

1.一种水下机器人,包括结构系统、控制与导航系统、任务载荷系统和用户操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构系统包括载体框架、耐压舱、耐压前罩、推进器和电池;其中,耐压舱和耐压前罩均固定于载体框架中;耐压舱有两个,分别为前端耐压舱和后端耐压舱,均由亚克力管制成;耐压前罩由玻璃钢制成,耐压前罩、前端耐压舱和后端耐压舱依次布置;所述控制与导航系统设于前端耐压舱中,电池则安装在后端耐压舱中;推进器共有4个,其中2个分别安装在载体框架中部位置的左右两侧,另2个推进器分别安装在载体框架尾部的左右两侧;
所述控制与导航系统包括自动驾驶模块、自主导航模块、电机驱动模块、姿态传感器模块、深度传感器、通讯模块、应急模块和通信电子线路;各模块和电路的连接关系是:自动驾驶模块通过通信电子线路分别连接自主导航模块、电机驱动模块、姿态传感器模块、深度传感器、通讯模块、应急模块,实现数据通信和供电;自动驾驶模块设有电磁继电器,用于控制自主导航模块、姿态传感器模块、深度传感器、通讯模块和应急模块的供电电源通断;
所述任务载荷系统包括DSP、FPGA、摄像机、照相机、灯、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和磁力传感器;其中,DSP和FPGA安装在前端耐压舱中,摄像机、照相机、灯、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和磁力传感器安装在耐压前罩内;DSP通过水密连接器分别连接激光传感器和磁力传感器,FPGA通过水密连接器分别连接摄像机、照相机、灯和红外传感器,FPGA和DSP分别与自动驾驶模块相连;
所述用户操作系统由用户终端及辅助部件组成;用户终端是具有触摸可视化屏幕和无线通信接口的遥控设备,能通过无线通信方式与水下机器人实现信号传递;辅助部件包括耳机和手写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采用NICJOY耐杰12V锂电池;所述推进器采用12V、30W有刷直流电机和双叶螺旋桨,直流电机具有水下动密封结构;所述自动驾驶模块采用STM32F103ZET6单片机,并连接了64M的SD存储卡;所述通讯模块采用GSM小吸盘无线电天线;所述姿态传感器模块采用GY-801三轴磁场加速度陀螺仪大气压强模块;所述深度传感器采用YF-CS300D低功耗压力传感器;所述磁力传感器采用HMC5883三维磁力传感器,且由无磁性材料制成的密封舱封闭;所述DSP采用TMS320F28335型号的产品;所述FPGA采用EP4CE10E22C8N型号的产品;所述摄像机采用炫光M800摄像头,其左右两端各安装一个灯;所述照相机采用Canon/佳能IXUS160;所述红外传感器采用GP2Y0A02YK0F夏普红外测距传感器;所述激光传感器采用M18漫反射激光传感器;所述触摸可视化屏幕采用诺基亚Lumia 630 635 638 RM-1010 978触摸屏;所述无线通信接口采用EDIMAX EW-7811Un迷你USB无线网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机器人的外形是下述形状中的任意一种:鱼雷形、立扁形、平扁形、蝶形、双体结构或三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机器人长度为30cm,重量为10kg。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驾驶模块还包括与通讯模块相连的接口,用于与水下互联网、云计算系统、人工智能系统或水下物联网的设备与系统实现对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驾驶模块中包括机动控制器;机动控制器的垂直面的纵倾力矩控制输出量通过下述公式计算获得:
τM=Kpθ2(θ-θd)+Kdθ2q+BGzWsinθ
上述公式中:
τM是垂直面的纵倾力矩,是控制输出量;
θ是水下机器人的当前纵倾角,θd是水下机器人当前的目标纵倾角,两者均为水下机器人的状态量,能通过水下机器人的姿态传感器测量和计算得到;
(θ-θd)是水下机器人的纵倾角误差,q是水下机器人的垂直角速率,两者为控制输入量;
Kpθ2是水下机器人的纵倾角误差系数,Kdθ2是水下机器人的垂直角速率系数,BGzWsinθ是水下机器人的重力/浮力垂直静力矩,三者能通过试验测定获得,是已知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驾驶模块中包括升降控制器;升降控制器力的控制输出量通过下述公式计算获得:
F = K p ( D - D d ) + K d Δ D Δ t + K I ∫ ( D - θ d ) d t
其中,F是垂直面的升降力,是控制输出量;
D是水下机器人的当前深度,Dd是水下机器人当前的目标深度,两者是水下机器人的状态量,能通过水下机器人的深度传感器测量和计算得到;
(D-Dd)是水下机器人的深度误差,是水下机器人的升降速率,两者是控制输入量;
Kp是水下机器人的深度误差系数,Kd是水下机器人的垂直角速率系数,KI是水下机器人的深度误差积分系数,∫(D-θd)dt是深度误差积分,均能通过试验测定获得,是已知参数。
CN201610147851.8A 2016-03-15 2016-03-15 一种水下机器人 Pending CN1058432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47851.8A CN105843248A (zh) 2016-03-15 2016-03-15 一种水下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47851.8A CN105843248A (zh) 2016-03-15 2016-03-15 一种水下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43248A true CN105843248A (zh) 2016-08-10

Family

ID=56587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47851.8A Pending CN105843248A (zh) 2016-03-15 2016-03-15 一种水下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43248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14733A (zh) * 2016-10-26 2017-01-11 朱苏学 一种无人驾驶水下摄影机器人
CN108045536A (zh) * 2017-11-15 2018-05-18 浙江大学 一种无缆小型垂直起降水下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CN108227723A (zh) * 2017-12-29 2018-06-2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水下机器人及其稳定性分析及结构优化的应用方法
CN108614576A (zh) * 2018-04-12 2018-10-02 澳门培正中学 一种水下探测器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8639286A (zh) * 2018-05-12 2018-10-12 浙江大学 一种四旋翼球状水下机器人的控制方法
CN109018276A (zh) * 2018-08-27 2018-12-18 河海大学 一种用于测试水下温度的遥控潜水艇
CN109237312A (zh) * 2018-10-09 2019-01-18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供水管网检测设备、系统及方法
CN111290412A (zh) * 2018-12-07 2020-06-16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自主水下机器人水面遥控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7968A (zh) * 2010-03-29 2010-08-11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开架水下检测和探测的机器人机构
CN104199447A (zh) * 2014-08-18 2014-12-10 江苏科技大学 水下结构物检测机器人控制系统及运动控制方法
CN104317302A (zh) * 2014-09-28 2015-01-28 江苏华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智能化水下机器人系统
CN104648643A (zh) * 2013-11-15 2015-05-27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水下机器人推进装置的布置结构
CN205540286U (zh) * 2016-03-15 2016-08-31 冀大雄 水下机器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7968A (zh) * 2010-03-29 2010-08-11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开架水下检测和探测的机器人机构
CN104648643A (zh) * 2013-11-15 2015-05-27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水下机器人推进装置的布置结构
CN104199447A (zh) * 2014-08-18 2014-12-10 江苏科技大学 水下结构物检测机器人控制系统及运动控制方法
CN104317302A (zh) * 2014-09-28 2015-01-28 江苏华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智能化水下机器人系统
CN205540286U (zh) * 2016-03-15 2016-08-31 冀大雄 水下机器人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卓懿: "无人潜器总体方案设计的多学科优化方法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王帅: "水下运载器总体优化与自平衡控制技术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王磊等: "一种新型水下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 《中国造船》 *
金碧霞: "一种模块化水下机器人的设计", 《机械与电子》 *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14733A (zh) * 2016-10-26 2017-01-11 朱苏学 一种无人驾驶水下摄影机器人
CN106314733B (zh) * 2016-10-26 2018-04-20 朱苏学 一种无人驾驶水下摄影机器人
CN108045536A (zh) * 2017-11-15 2018-05-18 浙江大学 一种无缆小型垂直起降水下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CN108227723A (zh) * 2017-12-29 2018-06-2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水下机器人及其稳定性分析及结构优化的应用方法
CN108614576A (zh) * 2018-04-12 2018-10-02 澳门培正中学 一种水下探测器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8639286A (zh) * 2018-05-12 2018-10-12 浙江大学 一种四旋翼球状水下机器人的控制方法
CN108639286B (zh) * 2018-05-12 2020-06-19 浙江大学 一种四旋翼球状水下机器人的控制方法
CN109018276A (zh) * 2018-08-27 2018-12-18 河海大学 一种用于测试水下温度的遥控潜水艇
CN109237312A (zh) * 2018-10-09 2019-01-18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供水管网检测设备、系统及方法
CN111290412A (zh) * 2018-12-07 2020-06-16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一种自主水下机器人水面遥控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43248A (zh) 一种水下机器人
CN102589531B (zh) 水下地形测量系统及制作方法和测量方法
CN100443369C (zh) 深海太阳能潜水器
CN108639286A (zh) 一种四旋翼球状水下机器人的控制方法
KR100922817B1 (ko) 소형 자율무인잠수정 테스트베드
CN106741761B (zh) 一种有缆遥控水下摄像机器人
CN203593143U (zh) 一种风光互补型无人海洋监测艇
CN105629994B (zh) 一种用于管道探伤的水下机器人
Ferreira et al. Roaz autonomous surface vehicl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Underwood et al. Design of a micro-AUV for autonomy development and multi-vehicle systems
CN108045536A (zh) 一种无缆小型垂直起降水下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Anderson et al. Workhorse AUV-a cost-sensible new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for surveys/soundings, search & rescue, and research
Alves et al. Fast-an autonomous sailing platform for oceanographic missions
CN205540286U (zh) 水下机器人
RU2738281C1 (ru) Модульный необитаемый подводный аппарат "Океаника-КИТ"
Bi et al. Nezha-mini: Design and locomotion of a miniature low-cost hybrid aerial underwater vehicle
CN206288214U (zh) 有缆遥控水下摄像机器人
CN205540287U (zh) 用于管道探伤的水下机器人
Zhang et al. A modular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for environmental sampling: System design and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results
Gadre et al. Design of a prototype miniature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Li et al. The design of an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for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CN217332870U (zh) 适用于岛礁区浅水海底地貌测绘的集成式数据采集系统
CN217278047U (zh) 一种基于漏磁检测技术的钢结构水下部分智能探伤机器人
Wang et al.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ositive Buoyancy Autonomous Vehicle
Shah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engineering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