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8385A - 一种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28385A CN105828385A CN201610140150.1A CN201610140150A CN105828385A CN 105828385 A CN105828385 A CN 105828385A CN 201610140150 A CN201610140150 A CN 201610140150A CN 105828385 A CN105828385 A CN 1058283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
- drop
- probe
- packet loss
- controll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5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060 site-specific infrared dichroism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422 calculation algorithm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187 sel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523 samp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618 wa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2—Access restriction perform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W48/06—Access restriction perform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based on traffic condi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利用SDN集中控制的优势,掌握整个网络的信息;数据运算和信息处理的任务放在控制器上;根据AP的负载程度和终端的活跃度按顺序进行选择。本发明利用SDN集中控制的优势,能够掌握整个网络的信息,因而选择更准确;数据运算和信息处理的任务主要放在了控制器上,终端只需承担极少的任务,大大节约了终端的电能;根据AP的负载程度和终端的活跃度按顺序进行选择,故效率更高。本发明对该AP选择机制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显示,能够有效提升吞吐量,同时相比于其他AP选择算法,能够提高选择成功率,减少切换次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局域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
背景技术
无线局域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因其成熟、稳定、易于扩展、管理方便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IEEE802.11协议族作为无线局域网的标准,已经成为人们使用最多的网络协议之一。IEEE802.11的传统方法中只使用接收信号强度作为AP选择的依据,没有考虑到各个AP的负载情况,这种方法在多AP共存的网络中将导致AP间的负载不均衡问题,使得网络性能、网络资源利用率的下降。SDN(SDNSoftwareDefinedNetwork,软件定义网络)是当前网络技术的前沿,SDN创新之处在于将网络中的数据平面和控制平面分离,从而实现对网络集中化的控制。SDN被提出的准确时间目前已经难以考证,这是因为在网络通信领域一直都存在着类似的研究和尝试,正是这些研究最终促成了SDN的诞生。在SDN中,网络设备的区分仅仅在于控制器对其发送的控制逻辑的不同,因而SDN中将所有用于数据转发的设备统称为交换机,不再区别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控制器向SDN交换机发送一定的控制指令,这些指令便是交换机的数据转发规则。而南向接口正是控制器用来向SDN交换机发送指令的通道。目前,OpenFlow协议是SDN业界唯一认可的南向接口协议,在SDN的产业化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OpenFlow协议的唯一性,SDN交换机又称为OpenFlow交换机。OpenFlow交换机都有维护有一条流管道,流管道中保存了多个流表,一个流表中又有数个流表项。管道的处理过程决定了包与流表的交互过程。OpenFlow交换机至少要有一个流表,它是OpenFlow交换机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用于数据包的查找及转发。交换机可以使用安全通道(OpenFlowChannel)连接到控制器,该通道中发送的信息使用OpenFlow协议。控制器利用OpenFlow协议对流表进行添加、更新、删除操作。交换机只负责在本地进行数据的转发,而控制的功能由控制器负责。本地交换机转发的逻辑依据正是OpenFlow流表项。SDN控制器通过管理流表来控制交换机的数据转发行为。SDN诞生于有线网络,不过在无线网络应用极为广泛的今天,SDN的标准和应用也开始向无线网络延伸。由于在企业级的WLAN中,存在着多种挑战。首先IEEE802.11协议让STA根据自身得到的信息做出AP选择,网络设备对于这种选择无法控制。其次,AP关联状态机、时变的广播信道的信息都需要实时地追踪。最后,所有互相干扰的IEEE802.11设备都应该得到管理。故而现有的EEE802.11的方法在多AP共存的网络中将导致AP间的负载不均衡问题,使得网络性能、网络资源利用率的下降;在大规模WLAN中,由于STA数量太大,使用DCF机制将导致传输效率的急剧下降。利用SDN的优点,一种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成为了一种新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旨在解决现有的EEE802.11的方法在多AP共存的网络中将导致AP间的负载不均衡问题,使得网络性能、网络资源利用率的下降;在大规模WLAN中,由于STA数量太大,使用DCF机制将导致传输效率的急剧下降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所述AP选择机制方法利用SDN集中控制的优势,掌握整个网络的信息;数据运算和信息处理的任务放在控制器上;根据AP的负载程度和终端的活跃度按顺序进行选择。
进一步,所述AP选择机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衡量参数的选择,确定吞吐量T,测量AP的负载值,丢包率P_drop,接收信号强度RSSI,STA活跃度;
参数信息的采集,包括:吞吐量、丢包率、接收信号强度RSSI、STA活跃度;
AP质量的计算,将吞吐量和丢包率相结合,使用公式衡量AP的通信质量;
STA首次入网时的AP选择,STA在使用网络之前,先要通过扫描操作发现网络。扫描操作分为被动扫描和主动扫描;
STA入网后的动态AP选择。
进一步,所述吞吐量T,用式表示:
丢包率P_drop,丢包率和误码率、MAC帧碰撞概率的关系表示为:
P_drop=1-(1-PER)×(1-Pc);
其中PER表示误包率,Pc表示碰撞概率;
丢包率是指无重传机制的丢包率,亦即单次传输的丢包率,无重传的丢包率有别于重传机制下的丢包率,令后者表示为P_drop',若最大重传次数为M,则两者关系是:
P_drop'=P_dropM+1;
STA活跃度α,定义为,某个STA的吞吐量占所在AP的总吞吐量的比例。
进一步,所述AP质量的计算将吞吐量和丢包率相结合,使用公式来衡量AP的通信质量,式中P_dropi、Ti分别表示第i个AP的丢包率和吞吐量。通过将两个参量结合,不同情况的网络状况都能够得到反映;
Q(P_dropi,Ti)=(1-P_dropi)×(1-Ti);
令RSSIi,j表示STAj接收到的APi的信号强度。在加入RSSI后,将APi对于STAj的质量定义为下式,其中Qi,j越大表示该APi,j对于当前STAj的质量越高;当需要调整STA关联的AP时,将选择Qi,j最大的那个AP:
Qi,j=(1-P_dropi)×(1-Ti)×RSSIi,j;
活跃度并没有直接放入上式中。
进一步,所述STA首次入网时的AP选择,STA在使用网络之前,先要通过扫描操作发现网络。扫描操作分为被动扫描和主动扫描,在首次入网时,STA和AP都无法判断对方的位置信息,此时将公式Qi,j=(1-P_dropi)×(1-Ti)×RSSIi,j中RSSI的意义调整为AP收到STA的Probe_Req帧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反映STA与AP的距离,距离越小,RSSI越大,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STA主动扫描网络,在各个信道上发送Probe_Req请求(SSID=Null);
步骤二、各AP接收到Probe_Req帧后匹配流表项,匹配后根据动作要求将该MAC帧发送至SDN控制器,阻止AP进一步处理该信息,防止AP向STA发送Probe_Response;
步骤三、AP计算接收到的STA的Probe_Req帧的RSSI,将该RSSI发送至控制器;
步骤四、SDN控制器判断收到Probe_Req的AP的数量,如果只有一个AP收到,则选择过程停止,控制器将Probe_Req匹配流表项的动作域修改为Normal,并将Probe_Req帧返回至该唯一收到请求的AP;
步骤五、如果多个AP收到请求。控制器根据公式Qi,j=(1-P_dropi)×(1-Ti)×RSSIi,j计算,为STAj选择质量Qi,j最大的APi,即为AP_best;
步骤六、对于AP_best,控制器将其Probe_Req匹配流表项的动作域修改为normal,并将其发送来的Probe_Req帧返回,而对于其他AP,控制器将Probe_Req帧删除;
步骤七、对于收到控制器返回的Probe_Req帧的AP_best,由于Probe_Req匹配流表项的动作域已经设为Normal,该AP可按照正常过程回复Probe_Response,紧接着STA与该AP进行关联。其他AP不再处理STA的Probe_Req帧。
进一步,所述STA入网后的动态AP选择具体包括:
步骤一、测量吞吐量T、丢包率P_drop、接收信号强度RSSI、STA活跃度α,并将这些参数定期发送至控制器;
步骤二、控制器根据每个AP下总的丢包率P_dropi,对AP按进行排序,按P_dropi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轮询;
步骤三、设定一个无重传丢包率阈值,P_drop_threshold=0.3,对于APi,若
P_dropi>P_drop_threshold,则表明无线网络内的冲突率大,负载过重,需要进行负载均衡,因而对与其关联的STA进行新的AP选择;若丢包率较小,则返回步骤一,查看下一个AP;
步骤四、将AP下的STA按照活跃度α进行排序,并按活跃度从大到小轮询STA;选择当前AP中未被调整过的且活跃度最高STA进行调整;
步骤五、计算AP质量Qi,j,为STAj选择质量最大的APi;
步骤六、重新选择的AP若是原AP,则不作调整,返回步骤三;如果重新选择的AP与原AP不同,进入步骤七;
步骤七、SDN控制器向AP发送指令,AP执行操作将STA关联至新的AP。返回步骤三。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SDN的集中式AP选择机制,能够提升网络资源利用率、增加吞吐量、节约终端电量;本发明的机制有如下特点,第一,利用SDN集中控制的优势,能够掌握整个网络的信息,因而选择更准确;第二,数据运算和信息处理的任务主要放在了控制器上,终端只需承担极少的任务,大大节约了终端的电能。第三,本发明的方法根据AP的负载程度和终端的活跃度按顺序进行选择,故效率更高。本发明对该AP选择机制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吞吐量,同时相比于其他AP选择算法,该方法能够提高选择成功率,减少切换次数。
本发明使用多个参数衡量AP的衡量标准,早期的AP选择算法多采用单个参数,而随着网络日渐复杂,多参数日益成为主流选择。具体地,本发明使用吞吐量、丢包率和RSSI值作为衡量参数。使用多个参数能够为AP的通信质量提供多维的衡量标准,克服单个参数的不足,因而可以为STA选择质量最高的AP。STA的信息采集任务较低。与常见的AP中STA需要采集、计算大量的数据不同的是,本发明提出的机制中,信息采集的任务由网络转发设备和控制器承担,STA只需按周期发送AP的RSSI值信息。与其他选择机制相比,STA的采集任务有一定的降低,因而有利于节约电量和工程实现。由SDN控制器进行AP选择的集中控制;本机制中的所有参数信息将发送至控制器,由控制器进行信息的处理工作,并由控制器做出AP选择的决策。由于控制器掌握了整个网络的信息,因而能够达到更好的负载均衡效果。根据AP的负载程度和STA的活跃度进行有序的选择。显然,为了达到最有效的负载均衡效果,网络中负载最高、通信质量最低的AP应首先进行调整,所以本发明的方法将首先为丢包率最高的AP下的STA进行选择。同时,一个吞吐量高的STA对网络性能更大,本发明的方法首先为吞吐量较高的STA进行AP的调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SND的WLAN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MACHeader的FrameControl域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被动扫描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主动扫描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STA首次入网AP选择过程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STA入网后的动态AP选择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吞吐量与STA数量的关系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帧平均时延与STA数量关系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平均重传次数和STA数量关系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平均切换次数与STA数量的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基于中心控制的思想,充分发挥了SDN控制器能够掌握全网信息的优势,从而AP选择的正确性更高。将OpenFlow协议应用在AP设备中,利用OpenFlow协议进行WLAN参数的采集,将信息处理的任务放在控制器上,STA只要发送极少的信息,无需参与信息处理,减少了STA的负担,从而减低了STA的开销和能量消耗,同时选择的效率更高;通过仿真结果可知,本发明提出的方法能够提升多AP联合布网的WLAN系统中的吞吐量并减少在AP选择中STA的切换次数。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包括以下步骤:
S101:衡量参数的选择,确定吞吐量T,测量AP的负载值,丢包率P_drop,接收信号强度RSSI,STA活跃度;
S102:参数信息的采集,包括:吞吐量、丢包率、接收信号强度RSSI、STA活跃度;
S103:AP质量的计算,将吞吐量和丢包率相结合,使用公式衡量AP的通信质量;
S104:STA首次入网时的AP选择,STA在使用网络之前,先要通过扫描操作发现网络。扫描操作分为被动扫描和主动扫描;
S105:STA入网后的动态AP选择。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的WLAN结构如图2所示,这里的网络拓扑分为4个部分,从上至下依次为:控制器,交换机,接入点(AP),终端(STA)。STA与AP进行关联,这里的AP支持OpenFlow协议,能够根据控制器发送的流表规则进行数据转发,能够在转发信息的同时根据流表匹配的情况记录流量、请求等信息,并实时地将这些信息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处于最上层,负责下发流表,控制网络设备的转发性为。同时控制器对AP发送上来的信息进行处理,根据信息处理的结果做出决策,并将决策信息发送至AP,执行最终的AP选择。
本发明的方法简称为TPR(Throughput,P_drop,RSSI)AP选择法。下面详述参数的选择、计算和AP选择的过程。
一、衡量参数的选择
1、吞吐量T。
当STA数量确定,负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的效率。然而,要准确测量AP的负载值,必须使用昂贵的无线抓包设备对各个信道进行不间断抓包计算,这在成本以及复杂度上是不现实的。所以只能估算或者用其他参数去衡量负载。首先选择的衡量参数是吞吐量。当然,吞吐量并不能完全反应AP的负载,因为只有在低负载时这两者才近似相同,一旦负载升高,负载和吞吐量的关系并不确定。不过由于使用的是多参量的方法,一个参量不能全面反映负载,还会使用其他参量,将在下面解析。
本发明认为使用归一化吞吐量而非绝对吞吐量更合适,因为绝对吞吐量相同,最大吞吐量的不同会导致AP表现各异。本发明中吞吐量用式(3-1)表示。
2,丢包率P_drop。
丢包率与负载、吞吐量有着密切关系,当负载增加而吞吐量不变甚至下降时,个中原因就是大量的MAC帧碰撞导致的丢包率的上升。当然丢包率还受到误码率的影响。总之,丢包率是衡量MAC层通信质量的重要标志。丢包率和误码率、MAC帧碰撞概率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P_drop=1-(1-PER)×(1-Pc)(3-2)
其中PER表示误包率,Pc表示碰撞概率。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所指的丢包率是指无重传机制的丢包率,亦即单次传输的丢包率。无重传的丢包率有别于重传机制下的丢包率,令后者表示为P_drop',若最大重传次数为M,则两者关系是(假设每次传输PER和Pc不变):
P_drop'=P_dropM+1(3-3)
3,接收信号强度RSSI。
将RSSI作为选择AP的唯一标准会导致网络性能下降、网络资源利用率降低等问题。但是,信号强度是衡量通信质量时绝对不能忽略的因素,一旦RSSI降低,速率,带宽,时延,误码率,功耗等性能都会变差。所以本发明选择将RSSI与其他参数结合,共同来衡量AP质量,克服了单一参数的弊端。
4,STA活跃度α。
STA活跃度定义为,某个STA的吞吐量占所在AP的总吞吐量的比例。在诸多文献提出的AP选择方法中,关联STA数量都被作为重要参数。但是在现实的WLAN系统中,不同STA的业务性质差别较大,繁忙程度不同,数据量不同,苏醒、休眠的状态也可能不同,因而不同时段内AP的性能差别极大,而关联STA数这个值显得一刀切,不能动态反映当前STA的实时表现以及对网络性能的影响。使用活跃度,就可以描述在一段时间内STA和AP的吞吐量分布情况,如活跃的STA数量,流量是否集中等。
二、参数信息的采集
1,吞吐量。AP支持的最高吞吐量Thourghput_max在AP布设时是可以确定的,可以读取该值。而当前吞吐量Thoughput_cur可以通过统计单位时间内AP成功发送和接收的所有MAC帧来计算,即包括了所有的控制帧、管理帧、数据帧。
2,丢包率。在IEEE802.11中,当某个帧丢失时会得到重传,因而单次传输丢包率可以根据重传帧占总帧数量的比例计算。下行数据中,AP可以统计本身发送的总帧数和重传的帧数。上行数据中,在IEEE802.11帧头的FrameControl域中,bit11为Retry位,当Retry为1时,表明该帧为重传帧,如图3所示。AP检查接收帧的Retry位,即可得知该帧是否为重传的MAC帧。在OpenFlow扩展流表中,添加匹配Retry位的流表项,即可使用流表项中的计数器统计上行的重传帧数。
3,接收信号强度RSSI。这是获取的所有参量中唯一一个需要STA参与获取的。需要STA在工作过程中定期打开接收机,并被动地扫描所有WLAN信道,得到附近各个AP的RSSI,并将其发送至AP。RSSI是影响通信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设定了一个阈值RSSI_low=-75dBm,只有高于这个值的AP信号才会予以发送,其余一律抛弃。RSSI值信息包含了STA能够重新关联的候选AP,控制器将从这些候选AP中进行AP选择。
4,STA活跃度。在SDN中计算各STA的数据量是极为方便的,通过流表项来匹配STA的MAC地址即可,流表项中的计数器将自动为匹配成功的数据包进行计数工作。如下的结构体即为OpenFlow协议中的匹配结构体,下划线部分即可用来统计单个STA的吞吐量以计算活跃度。
三、AP质量的计算
以上即为TPR选择方法中使用的4个参数,这4个参数的使用方式如下。
考虑到吞吐量只能在较低值时衡量负载的情况,而相反,丢包率只在高负载时是一个较好的衡量标准,在低负载情况下其区分度并不明显。比如,有的AP下负载低时丢包率较低,但即使有的AP下负载高,由于STA数量较小,丢包率同样较低。所以吞吐量和丢包率单独使用时,并不能有效衡量负载情况。因而将吞吐量和丢包率相结合,使用公式(3-4)来衡量AP的通信质量,式中P_dropi、Ti分别表示第i个AP的丢包率和吞吐量。通过将两个参量结合,不同情况的网络状况都能够得到反映。
Q(P_dropi,Ti)=(1-P_dropi)×(1-Ti)(3-4)
令RSSIi,j表示STAj接收到的APi的信号强度。在加入RSSI后,将APi对于STAj的质量定义为(3-5),其中Qi,j越大表示该APi,j对于当前STAj的质量越高。当需要调整STA关联的AP时,将选择Qi,j最大的那个AP。
Qi,j=(1-P_dropi)×(1-Ti)×RSSIi,j(3-5)
活跃度并没有直接放入式(3-5)中,它的作用在于影响AP选择的顺序。一个STA的活跃度越高,则占用的资源越多,对于AP性能的影响越大,应先进行AP选择。
四、STA首次入网时的AP选择
STA在使用网络之前,先要通过扫描操作发现网络。扫描操作分为被动扫描和主动扫描。
被动扫描时,STA只需开启接收机,无需发送信息。为了使STA获知BSS(BaseServiceSet,基本服务集)的信息,AP会周期性发送Beacon帧,被动扫描时STA在WLAN规定的各个信道间切换并等待Beacon帧的到来,根据Beacon帧分析各AP信息从而选择最优AP进行关联,如图4所示。
主动扫描时,STA扮演积极的角色,需要主动发送Probe_Req帧以寻找周围的网络。根据Probe_Req帧中是否携带明确的SSID(ServiceSetIdentifier,服务集标识)值,主动扫描可以分为两类。
如果STA发送的Probe_Req帧中的SSID域为特定SSID值时,当该SSID对应的AP收到Probe_Req帧后,回复Probe_Response帧,而其他AP收到Probe_Req帧后不会回复,如图5(a)所示。这种方式适用于STA需要关联到指定AP的情况。
如果STA发送的Probe_Req帧中的SSID域为空,则STA需要在各个信道上广播此帧,表明STA意图加入周围的网络。所有收到该Probe_Req帧的AP都将回复Probe_Response帧。STA根据Probe_Response判断AP的情况,进而选择最优AP进行关联,如图5(b)所示。这种方法适用于STA通过主动扫描选择AP的情况。
STA首次入网的AP选择方法是,STA使用主动扫描(Probe_Req帧中的SSID值为空)发现周围网络,AP接收到Probe_Req帧后并不会马上回复,而是将其转发至控制器。控制器从接收到Probe_Req帧的AP中选择一个最优者AP_best。最后SDN控制器向AP_best发送指令,允许其处理Probe_Req帧,AP_best即可向STA回复Probe_Response帧,并与STA关联。而对于其他接收到Probe_Req帧的AP,SDN控制器将不予回复,这些AP门将不会向STA发送Probe_Response,从而保证STA只会与AP_best关联。如图6所示。
由于对OpenFlow流表匹配域进行了扩展,流表项可以匹配帧类型,将在每个AP中下发一个特殊的流表项,即Probe_Req帧匹配流表项。该流表项基于MAC帧头FrameControl域的Type和Subtype字段,使得AP可以识别出Probe_Req帧,进行匹配。同时将该流表项的动作域设置为打包发送至控制器,进而控制器可以对STA的探测请求作出处理。在首次入网时,STA和AP都无法判断对方的位置信息,此时将公式(3-5)中RSSI的意义调整为AP收到STA的Probe_Req帧的接收信号强度,该值可以反映STA与AP的距离,距离越小,RSSI越大。具体步骤如下:
1、STA主动扫描网络,在各个信道上发送Probe_Req请求(SSID=Null)。
2、各AP接收到Probe_Req帧后匹配流表项,匹配后根据动作要求将该MAC帧发送至控制器,阻止AP进一步处理该信息,防止AP向STA发送Probe_Response。
3、AP计算接收到的STA的Probe_Req帧的RSSI,将该RSSI发送至控制器。
4、SDN判断收到Probe_Req的AP的数量,如果只有一个AP收到,则选择过程停止。控制器将Probe_Req匹配流表项的动作域修改为Normal,并将Probe_Req帧返回至该唯一收到请求的AP。
5、如果多个AP收到请求。控制器根据公式(3-5)计算,为STAj选择质量Qi,j最大的APi,即为AP_best。
6、对于AP_best,控制器将其Probe_Req匹配流表项的动作域修改为normal,并将其发送来的Probe_Req帧返回,而对于其他AP,控制器将Probe_Req帧删除。
7、对于收到控制器返回的Probe_Req帧的AP_best,由于Probe_Req匹配流表项的动作域已经设为Normal,该AP可按照正常过程回复Probe_Response,紧接着STA与该AP进行关联。其他AP不再处理STA的Probe_Req帧。
五、STA入网后的动态AP选择
STA入网后的动态AP选择,如图7所示。
1、AP按照3.4.2节的方法测量吞吐量T、丢包率P_drop、接收信号强度RSSI、STA活跃度α,并将这些参数定期发送至控制器。
2、控制器根据每个AP下总的丢包率P_dropi,对AP按进行排序,按P_dropi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轮询。
3、设定一个无重传丢包率阈值,P_drop_threshold=0.3,对于APi,若
P_dropi>P_drop_threshold,则表明无线网络内的冲突率大,负载过重,需要进行负载均衡,因而对与其关联的STA进行新的AP选择。若丢包率较小,则返回步骤1,查看下一个AP。
4、将AP下的STA按照活跃度α进行排序,并按活跃度从大到小轮询STA。选择当前AP中未被调整过的且活跃度最高STA进行调整。
5、计算AP质量Qi,j,为STAj选择质量最大的APi。
6、重新选择的AP若是原AP,则不作调整,返回步骤3。如果重新选择的AP与原AP不同,进入步骤7。
7、SDN控制器向AP发送指令,AP执行操作将STA关联至新的AP。返回步骤3。
下面结合仿真对本发明的应用效果作详细的说明。
将TPR选择方法和传统的RSSI选择法及MPD方法进行了对比。仿真参数见表1,仿真结果见图8~图11。
本发明中用OPNET14.5软件对本发明中提出的基于SDN的AP选择机制进行仿真分析,仿真场景为100*100m的办公网络,具体的仿真拓扑图中由上至下分别为控制器节点、普通交换机节点、AP节点、STA节点,普通交换机只负责则二层数据的传输。由于目前OPNET不支持,并非直接使用OpenFlow协议。采用的方法是,让STA定期将各AP的RSSI值发送至AP;AP自身统计了吞吐量、丢包率、STA活跃度以及STA发送的RSSI值后,直接将这些数据发送至控制器节点;控制器对这些信息作相应处理,将选择结果发送至AP;控制器中添加了本发明中的机制的计算程序,根据AP发送的数据进行计算,同时AP中添加了关联请求处理逻辑,根据控制器的结果处理STA的关联请求。在STA首次入网时,只有最优AP回复STA,以实现STA关联最优AP;入网后,当控制器为STA选择了新的AP时,原AP与STA取消关联,然后其他AP根据控制器的选择结果执行与STA首次入网时相同的动作,即只有最优AP回复STA以实现重新关联。考虑到控制器与AP之间是控制通道,其信息发送不受数据通道影响,且有线的控制通道带宽较大,因而处理的时间消耗可以忽略,这与实际网络比较符合。
表1仿真参数
参数 | 数值 |
AP个数 | 6 |
STA个数 | 20-100 |
单个AP信号范围 | 100m |
单个AP带宽 | 54Mbps |
STA业务 | 200Kbps-3Mbps |
仿真时间 | 30min |
如图8为不同AP选择方法之间的吞吐量对比图。STA数量从20变化到100,吞吐量采用归一化值,即实际吞吐量占网络中最大吞吐量的比例。
从图中看到,三条曲线的共同特点是,随着终端数量的增加,网络负载随之增加,但是吞吐量的增加幅度越来越小。这一点符合上文的分析,即在采用DCF竞争机制的无线局域网中,随着负载的增加吞吐量将逐渐保持恒定甚至减少。三条吞吐量曲线中,通过RSSI进行AP选择的方法的吞吐量最低,MPD算法对应的吞吐量相比于RSSI有了明显的提升,而本发明提出的TPR在MPD的基础上又有了一定的增长。RSSI方法只能根据单个参数信息选择AP,难免会造成某些AP下的STA比较集中,因而碰撞相对严重,影响了网络吞吐量的提升;并且RSSI方式在选择AP之后,如果不是节点移动或者AP故障导致RSSI值过低,STA并不会重新选择AP,没有均衡的结果就是,RSSI机制下的吞吐量只达到最大吞吐量的40%左右。MPD算法通过发送一定数量的探测帧并计算回复时延对AP的负载做了估计,因而能够选择负载较低的的AP,这使得网络的冲突减少,吞吐量有了明显的提升。本发明提出的TPR机制,综合考虑了吞吐量、丢包率和RSSI,因而STA在选择轻负载AP的同时兼顾RSSI,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传输速率;更重要的是,TPR方法发挥了SDN集中控制的优势,不仅能在STA初次接入网络时让其关联至最优AP,在网络的运行过程中,一旦某个AP的负载过大,控制器将主动为其选择新的AP,从而网络的负载量一直处于动态的均衡之中,波动较小,自然吞吐量值会有上升。
图9为帧平均时延对比图。帧时延是指从STA开始信道竞争到AP成功接收帧的时延。一般情况下帧时延为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之和。图中显示,随着STA数量的增加,帧平均时延不断上升,三种方法皆是如此。帧平均时延的与吞吐量方面,不同方法产生差异的原因相似,可以发现MPD和TPR都比RSSI的时延要小,三者中TPR的表现最佳。
图10为平均重传次数的对比图。可以发现,随着STA数目的增加,TPR和MPD算法的重传次数上升较幅度小,与RSSI的差距逐渐拉大。TPR的平均重传次数较RSSI和MPD分别减少了40%和30%。从不同侧面反映出TPR机制在多AP环境下的负载均衡的优越性。
图11表示平均切换次数与STA数量的关系图,平均切换次数表示,在仿真时间内所有终端的平均切换次数。
MPD-5、MPD-10分别表示使用5次和10次Probe_Req帧的MPD算法。从图中可以看到,在STA数量少、负载较低时,三者的差别并不明显,数量、负载增加时,差距亦加大。MPD-5的平均切换次数最多,在100个终端时全网有多达33次的切换,MPD-10的切换次数相比MPD-5明显减少;这主要由于MPD-10比MPD-5发送了更多次数的Probe_Req帧,因而能够更准确的估计出AP下的负载情况,切换的成功率更高,因而切换次数得以减少。同时本发明提出的TPR机制对比MPD-10,切换次数亦大幅减少;该效果主要得益于TPR方法能够根据STA的活跃度安排切换的顺序,即由于活跃度较高的STA对于AP的负载贡献最大,产生的以及受到的影响也最大,所以TPR优先安排切换,如此一来只要切换相对少的STA就能够均衡AP之间的负载情况,而MPD方法中STA独立决定切换,经常发生的情况的是,许多活跃度较低的STA进行切换,增加了切换次数;不可忽视的是,由于SDN控制器主导了调度的过程,制定了切换的顺序,当某一部分网络的负载过大时,STA将有秩序的进行AP的切换,成功率几乎为1,不需要往返的切换;反观MPD,由于STA独立决定切换且没有顺序,多个STA可能同时切换到另一个AP,这样一个AP的负载快速降低但是另一个AP的负载又会上升,部分STA需要重新切换,增加了无谓的切换次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其特征在于,所述AP选择机制方法利用SDN集中控制的优势,掌握整个网络的信息;数据运算和信息处理的任务放在控制器上;根据AP的负载程度和终端的活跃度按顺序进行选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其特征在于,所述AP选择机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衡量参数的选择,确定吞吐量T,测量AP的负载值,丢包率P_drop,接收信号强度RSSI,STA活跃度;
参数信息的采集,包括:吞吐量、丢包率、接收信号强度RSSI、STA活跃度;
AP质量的计算,将吞吐量和丢包率相结合,使用公式衡量AP的通信质量;
STA首次入网时的AP选择,STA在使用网络之前,先要通过扫描操作发现网络,扫描操作分为被动扫描和主动扫描;
STA入网后的动态AP选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其特征在于,所述吞吐量T,用式表示:
丢包率P_drop,丢包率和误码率、MAC帧碰撞概率的关系表示为:
P_drop=1-(1-PER)×(1-Pc);
其中PER表示误包率,Pc表示碰撞概率;
丢包率是指无重传机制的丢包率,亦即单次传输的丢包率,无重传的丢包率有别于重传机制下的丢包率,令后者表示为P_drop',若最大重传次数为M,则两者关系是:
P_drop'=P_dropM+1;
STA活跃度α,定义为,某个STA的吞吐量占所在AP的总吞吐量的比例。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其特征在于,所述AP质量的计算将吞吐量和丢包率相结合,使用公式来衡量AP的通信质量,式中P_dropi、Ti分别表示第i个AP的丢包率和吞吐量,通过将两个参量结合,不同情况的网络状况都能够得到反映;
Q(P_dropi,Ti)=(1-P_dropi)×(1-Ti);
令RSSIi,j表示STAj接收到的APi的信号强度,在加入RSSI后,将APi对于STAj的质量定义为下式,其中Qi,j越大表示该APi,j对于当前STAj的质量越高;当需要调整STA关联的AP时,将选择Qi,j最大的那个AP:
Qi,j=(1-P_dropi)×(1-Ti)×RSSIi,j;
活跃度并没有直接放入上式中。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其特征在于,所述STA首次入网时的AP选择,STA在使用网络之前,先要通过扫描操作发现网络,扫描操作分为被动扫描和主动扫描,在首次入网时,STA和AP都无法判断对方的位置信息,此时将公式Qi,j=(1-P_dropi)×(1-Ti)×RSSIi,j中RSSI的意义调整为AP收到STA的Probe_Req帧的接收信号强度,值反映STA与AP的距离,距离越小,RSSI越大,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STA主动扫描网络,在各个信道上发送Probe_Req请求(SSID=Null);
步骤二、各AP接收到Probe_Req帧后匹配流表项,匹配后根据动作要求将该MAC帧发送至控制器,阻止AP进一步处理该信息,防止AP向STA发送Probe_Response;
步骤三、AP计算接收到的STA的Probe_Req帧的RSSI,将该RSSI发送至控制器;
步骤四、SDN判断收到Probe_Req的AP的数量,如果只有一个AP收到,则选择过程停止,控制器将Probe_Req匹配流表项的动作域修改为Normal,并将Probe_Req帧返回至该唯一收到请求的AP;
步骤五、如果多个AP收到请求,控制器根据公式Qi,j=(1-P_dropi)×(1-Ti)×RSSIi,j计算,为STAj选择质量Qi,j最大的APi,即为AP_best;
步骤六、对于AP_best,控制器将其Probe_Req匹配流表项的动作域修改为normal,并将其发送来的Probe_Req帧返回,而对于其他AP,控制器将Probe_Req帧删除;
步骤七、对于收到控制器返回的Probe_Req帧的AP_best,由于Probe_Req匹配流表项的动作域已经设为Normal,该AP可按照正常过程回复Probe_Response,紧接着STA与该AP进行关联,其他AP不再处理STA的Probe_Req帧。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其特征在于,所述STA入网后的动态AP选择具体包括:
步骤一、测量吞吐量T、丢包率P_drop、接收信号强度RSSI、STA活跃度α,并将这些参数定期发送至控制器;
步骤二、控制器根据每个AP下总的丢包率P_dropi,对AP按进行排序,按P_dropi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轮询;
步骤三、设定一个无重传丢包率阈值,P_drop_threshold=0.3,对于APi,若
P_dropi>P_drop_threshold,则表明无线网络内的冲突率大,负载过重,需要进行负载均衡,因而对与其关联的STA进行新的AP选择;若丢包率较小,则返回步骤一,查看下一个AP;
步骤四、将AP下的STA按照活跃度α进行排序,并按活跃度从大到小轮询STA;选择当前AP中未被调整过的且活跃度最高STA进行调整;
步骤五、计算AP质量Qi,j,为STAj选择质量最大的APi;
步骤六、重新选择的AP若是原AP,则不作调整,返回步骤三;如果重新选择的AP与原AP不同,进入步骤七;
步骤七、SDN控制器向AP发送指令,AP执行操作将STA关联至新的AP,返回步骤三。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40150.1A CN105828385B (zh) | 2016-03-11 | 2016-03-11 | 一种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40150.1A CN105828385B (zh) | 2016-03-11 | 2016-03-11 | 一种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28385A true CN105828385A (zh) | 2016-08-03 |
CN105828385B CN105828385B (zh) | 2019-02-05 |
Family
ID=56987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140150.1A Active CN105828385B (zh) | 2016-03-11 | 2016-03-11 | 一种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828385B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86699A (zh) * | 2017-01-09 | 2017-05-17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可用带宽的多ap选择方法 |
CN107635275A (zh) * | 2017-08-28 | 2018-01-26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基于sdn的室内目标定位中的ap选择方法 |
CN107949033A (zh) * | 2018-01-02 | 2018-04-20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接入方法及装置 |
CN108632938A (zh) * | 2018-04-24 | 2018-10-09 | 四川斐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双频合一路由器的设备动态管理方法及系统 |
CN110049514A (zh) * | 2019-03-29 | 2019-07-23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一种适用于多波束卫星网络的负载均衡控制方法 |
CN110138472A (zh) * | 2019-05-24 | 2019-08-16 | 唐利(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2770364A (zh) * | 2019-11-05 | 2021-05-07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一种无线局域网的终端信道切换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72650A (zh) * | 2015-07-15 | 2015-11-18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实现移动终端在ap间快速切换的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
-
2016
- 2016-03-11 CN CN201610140150.1A patent/CN10582838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072650A (zh) * | 2015-07-15 | 2015-11-18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实现移动终端在ap间快速切换的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张宁: "城市环境下基于地理位置的VANETs路由协议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86699A (zh) * | 2017-01-09 | 2017-05-17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可用带宽的多ap选择方法 |
CN106686699B (zh) * | 2017-01-09 | 2019-08-20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可用带宽的多ap选择方法 |
CN107635275A (zh) * | 2017-08-28 | 2018-01-26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基于sdn的室内目标定位中的ap选择方法 |
CN107635275B (zh) * | 2017-08-28 | 2019-08-06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基于sdn的室内目标定位中的ap选择方法 |
CN107949033A (zh) * | 2018-01-02 | 2018-04-20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接入方法及装置 |
CN107949033B (zh) * | 2018-01-02 | 2020-06-23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接入方法及装置 |
CN108632938A (zh) * | 2018-04-24 | 2018-10-09 | 四川斐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双频合一路由器的设备动态管理方法及系统 |
CN110049514A (zh) * | 2019-03-29 | 2019-07-23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一种适用于多波束卫星网络的负载均衡控制方法 |
CN110138472A (zh) * | 2019-05-24 | 2019-08-16 | 唐利(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2770364A (zh) * | 2019-11-05 | 2021-05-07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一种无线局域网的终端信道切换方法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28385B (zh) | 2019-0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28385A (zh) | 一种基于sdn的wlan集中式的ap选择机制 | |
CN102752823B (zh) | 基于ap协作的wlan中用户终端在接入点之间的切换方法 | |
JP5227964B2 (ja) | 無線lanにおけるアクセスポイント選択方法及び装置 | |
US10075869B2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04703234B (zh) | 一种无线局域网中的接入切换方法及装置 | |
CN110677886B (zh) | 一种面向边缘计算环境的无线通信接入网络切换调度方法 | |
US20140293790A1 (en) | Relieving congestion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
KR101088314B1 (ko) | 무선 로컬 영역 네트워크들내 액세스 포인트들상의 부하를 균형화하는 방법들 및 장치들 | |
CN104378790B (zh) | 一种应用于集群ap的漫游控制方法 | |
US20100278117A1 (en) | Wireless channel switching using co-located radios | |
CN104754621B (zh) | 一种无线网络检测方法及装置 | |
CN104869586B (zh) | 一种动态信道检测的处理方法及接入点设备 | |
CN105025525B (zh) | 一种多信道无线局域网的信道负载均衡系统及方法 | |
CN110049543B (zh) | 一种wlan中数据速率和功率控制的联合优化方法 | |
CN112804718A (zh) | 网络切换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 |
Chen et al. | A novel AP selection scheme i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enabled WLAN | |
CN106105380A (zh) | 数据转发的控制方法、系统、控制器及接入设备 | |
CA3240549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power state adjustment method and device,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06341844A (zh) | 一种基于sdn的无线局域网负载均衡方法和装置 | |
JP5045523B2 (ja) | 基地局管理装置、及び、基地局管理システム | |
US20080305744A1 (en) | Wireless Station and Method in a Wireless Station for Initiating Resource Measurements | |
WO2020211198A1 (zh) | 一种Mesh组网AP控制客户端接入的方法及系统 | |
WO2019158034A1 (zh) |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和装置 | |
WO2019222999A1 (zh) | 接入控制方法、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0493805A (zh) | 检测无线扩展ap位置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