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4398A - 一种来电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来电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24398A
CN105824398A CN201510003694.9A CN201510003694A CN105824398A CN 105824398 A CN105824398 A CN 105824398A CN 201510003694 A CN201510003694 A CN 201510003694A CN 105824398 A CN105824398 A CN 1058243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face
distance
mobile terminal
variable quant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036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寅
周炯
陈子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0369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24398A/zh
Priority to EP15185748.9A priority patent/EP3043539B1/en
Priority to US14/859,841 priority patent/US20160198036A1/en
Publication of CN105824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4398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1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human body, e.g. for user immersion in virtual reality
    • G06F3/012Head tracking input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1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human body, e.g. for user immersion in virtual reality
    • G06F3/013Eye tracking inpu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5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functional features of a camer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来电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其中方法包括: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获取图像;每获取一次图像后,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根据所述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准确分析用户的指令并执行相应的来电处理,减小误接来电的概率,提高来电处理的准确度。

Description

一种来电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来电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市场上常见的手机等移动终端,当接收到呼入方的来电信息时,通常保持来电状态,直到检测用户通过按键或通过在触摸屏上滑动输入的接听指令或拒接指令,才根据检测到的指令相应执行接听操作或拒接操作。然而许多情况下,用户需要单手处理来电,但是单手难以在持稳移动终端的同时输入处理指令。为方便用户单手处理来电,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法是:利用移动终端正面(即屏幕所在的面)的距离传感器测量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正面朝向的某一物体的距离;当测得的距离小于预设的阈值时,认为用户将移动终端向头部移动,接通来电。
上述方法虽然可以自动接通来电,使用户单手也能接听电话,但是上述方法中距离传感器测得的距离不一定是移动终端与用户头部的距离,可能误判用户的动作而导致误接来电;此外,上述方法只能自动接听来电,无法自动拒接来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来电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变化自动处理来电,提高来电处理的准确度。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来电处理方法,可包括:
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获取图像;
每获取一次图像后,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根据所述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包括:
若在一段时间内,所述距离的减小量达到第一阈值,则接通所述来电。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二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包括:
若在一段时间内,所述距离的增大量达到第二阈值,则拒接所述来电。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三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包括:
若在一段时间内,所述距离的减小量小于第一阈值或所述距离的增大量小于第二阈值,则保持来电状态。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四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的摄像装置是单目相机;
所述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包括:
识别所述单目相机获取的图像中的至少两个脸部特征;
测量所述至少两个脸部特征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
计算所述至少两个脸部特征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均值;
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五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获取图像,包括:
通过双目相机获取双目图像,其中所述双目图像包括在同一时刻获取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在第六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包括:
分析所述第一图像,确定所述第一图像中的脸部区域;
计算所述脸部区域中至少两个像素点与所述第二图像中对应像素点之间的视差值的第一视差值均值;
根据所述第一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在第七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包括:
识别所述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脸部特征;
在所述第一图像的脸部特征和所述第二图像的脸部特征中查找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所述第一脸部特征为所述双目图像中相匹配的脸部特征;
计算所述双目图像中所述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之间的视差值的第二视差值均值;
根据所述第二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在第八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还包括:
测量所述双目图像中至少一张图像的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
计算所述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均值;
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具体为:
根据所述第二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和所述第二距离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九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但是在当前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拒接所述来电;或者,
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但是在当前时刻以及当前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获取的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拒接所述来电。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十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在所述图像中检测到人脸,则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第一标识;
若在所述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第二标识;或者,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不显示所述第一标识。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可包括:
图像获取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获取图像;
距离确定单元,用于每获取一次图像后,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来电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来电处理单元,包括:
接通单元,用于在一段时间内,当所述距离的减小量达到第一阈值时,接通所述来电。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来电处理单元,包括:
拒接单元,用于在一段时间内,当所述距离的增大量达到第二阈值时,拒接所述来电。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三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来电处理单元,包括:
来电保持单元,用于在一段时间内,当所述距离的减小量所述第一阈值或所述距离的增大量小于第二阈值时,保持来电状态。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四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的摄像装置是单目相机;
所述距离确定单元,包括:
第一识别单元,用于识别所述单目相机获取的图像中的至少两个脸部特征;
第一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所述至少两个脸部特征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所述至少两个脸部特征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均值;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五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图像获取单元,具体用于通过双目相机获取双目图像,其中所述双目图像包括在同一时刻获取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在第六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距离确定单元,包括:
分析单元,用于分析所述第一图像,确定所述第一图像中的脸部区域;
第二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所述脸部区域中至少两个像素点与所述第二图像中对应像素点之间的视差值的第一视差值均值;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在第七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距离确定单元,包括:
第二识别单元,用于识别所述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脸部特征;
查找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图像的脸部特征和所述第二图像的脸部特征中查找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所述第一脸部特征为所述双目图像中相匹配的脸部特征;
第三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所述双目图像中所述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之间的视差值的第二视差值均值;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在第八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距离确定单元,还包括第二测量单元和第四计算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所述双目图像中至少一张图像的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四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所述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均值;
所述第三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和所述第二距离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九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来电处理单元还用于:
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但是在当前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拒接所述来电;或者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但是在当前时刻以及当前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获取的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拒接所述来电。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九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用于:
若在所述图像中检测到人脸,则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第一标识;
若在所述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第二标识;或者,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不显示所述第一标识。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获取图像,每次获取图像后,对获取到的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并根据该距离的变化量执行相应的来电处理。该来电处理方法可以在检测到人脸时自动对来电进行接听或拒接等处理,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变化准确分析用户的指令并执行相应的处理,减小误接来电的概率,提高来电处理的准确度,同时,该方法还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变化拒接来电,使来电处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来电处理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来电处理方法的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来电处理方法的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来电处理方法的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来电处理方法的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中来电处理单元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中距离确定单元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中距离确定单元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中距离确定单元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中距离确定单元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来电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变化自动处理来电,提高来电处理的准确度。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参见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来电处理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来电处理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S101,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获取图像。
可选地,所述预设的摄像装置可以是可见光相机或红外相机等捕获非可见光光谱的相机,可以是移动终端的前置相机或后置相机,其中前置表示位于移动终端的正面,即通常为屏幕所在的表面,后置表示位于移动终端的背面,即通常为与屏幕相对的表面。考虑到用户在接听或拒接来电之前,需要查看屏幕上的来电显示,优选地,预设的摄像装置可以是移动终端的前置相机,例如在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方的单目相机或双目相机。
在接收呼入方的来电信号时,移动终端处于来电状态,在来电状态下,可以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间隔一定时间获取摄像装置视野范围内的图像,其中获取图像的时间时隔可以预先设置或者根据移动终端的运动速度相应设置。例如,一般用户将移动终端移动到耳边接听来电时,需要的时间为1s或2s,为了在这段时间内获取到足够多的图像,可以固定设置获取图像的时间间隔为小于1s,如20ms-100ms;或者,可以在获取第一张图像后,根据移动终端移动的速度估算出移动终端移动到用户耳边所需的时间,再根据估算的时间确定获取图像的时间时隔。每两次图像获取之间的时间时隔可以不相同。
S102,每获取一次图像后,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可选地,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包括检测图像中的人脸轮廓、肤色特征、和/或五官特征等。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基于肤色特征的方法、基于灰度特征的方法、和/或基于启发式模型的方法等常用的人脸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具体可参见《计算机学报》2002年05期梁路宏、艾海舟等人所著的论文《人脸检测研究综述》和/或ErikHjelmas和BoonKeeLow发表于《ComputerVisionandImageUnderstanding》,2001年第83卷的论文《FaceDetection:ASurvey》等相关资料,在此不赘述。
对图像进行人脸检测后,若从图像中检测出人脸,则计算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可选地,若预设的摄像装置是单目相机,则可以每获取一次图像后,计算图像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的距离均值,从第二次获取图像开始,将当前时刻获取的图像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的距离均值与之前某一时刻获取的图像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的距离均值进行对比,计算从之前某一时刻到当前时刻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或者,若预设的摄像装置是双目相机,则可以每获取一次双目图像后,计算脸部区域中至少两个目标点或至少两个能匹配的脸部特征在当前时刻获取的双目图像中的视差值均值,根据当前时刻的视差值均值和之前某一时刻的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计算得到在之前某一时刻和当前时刻之间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或者,若预设的摄像装置是双目相机,则可以每获取一次双目图像后,计算双目图像的一张图像(例如右视图)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的距离均值在之前某一时刻和当前时刻之间的变化量,并计算脸部区域中至少两个目标点或至少两个能匹配的脸部特征的视差值均值在之前某一时刻和当前时刻之间的变化量,根据这两种变化量来计算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若从图像中检测出人脸,可知预设的摄像装置朝向人脸,此时可通过摄像装置中或摄像装置旁的测距装置测量移动终端与前方物体的距离,该距离的变化量即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可选的,测距装置可以是超声波测距装置、红外测距装置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之前某一时刻可以为当前时刻之前任意一次获取图像的时刻,例如可以是当前时刻之前的第N次图像获取时刻,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例如N=1或N=2。
S103,根据所述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
可选地,对来电的处理可包括:接通来电、拒接来电或保持来电。具体地,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对来电进行相应处理,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减小量达到第一阈值,则接通来电。
2)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增大量达到第二阈值,则拒接来电。
3)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减小量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或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人脸的距离的增大量小于所述第二阈值,则保持来电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都大于零。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减小了,且减小量达到第一阈值,可判定移动终端明显向人脸靠近,此时一般用户的动作是将移动终端移动至耳边接听,则可以接通来电。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增大了,且增大量达到第二阈值,可判定移动终端明显朝远离人脸的方向运动,此时一般用户的动作是将拿起的移动终端移开,不想接听来电,则可以拒接来电。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在由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构成的范围内,说明移动终端与人脸的相对运动不明显,此时一般用户的动作是查看来电显示,或犹豫是否接听,则可以保持来电状态。具体地,所述一段时间可以是当前时刻和当前时刻之前的第I次获取图像的时刻之间的时间,其中I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图1所示的来电处理方法,可以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间隔一定时间获取图像,每次获取图像后,对获取到的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并根据该距离的变化量执行相应的来电处理。该来电处理方法可以在检测到人脸时自动对来电进行接听或拒接等处理,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准确分析用户的指令并执行相应的处理,减小误接来电的概率,提高来电处理的准确度,同时,该方法还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变化拒接来电,使来电处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参见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来电处理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来电处理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S201,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判断移动终端是否处于运动状态;若是,则转到S202,否则保持来电状态。
具体实施中,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可以先判断移动终端是否处于运动状态。可选地,可以通过分析移动终端内部的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方向传感器等装置的输出信号或输出信号的变化来判断移动终端是否处于移动状态。例如,通过速度传感器可以检测移动终端移动的速度,从而可以判断移动终端是否处于运动状态;通过陀螺仪可以检测移动终端的偏转或倾斜运动。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若移动终端未处于运动状态,即未检测到用户输入的指令,难以判断用户是否察觉到来电或是否要接通来电,则可以保持来电状态,等待用户输入指令。
S202,通过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所在面的单目相机获取图像。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预设的摄像装置可以是移动终端的前置单目相机,即位于移动终端的屏幕所在面的单目相机。具体地,单目相机是一种具备一个摄像头的相机。在某一个时刻,单目相机以一个特定角度获取一张图像。
具体地,图像的获取时间间隔可以根据移动终端的运动速度相应设置。例如,一般用户将移动终端移动到耳边接听来电时,需要的时间为1s或2s,为了在这段时间内获取到足够多的图像,可以固定设置图像的获取时间间隔为小于1s,如10ms-50ms;或者,可以在获取第一张图像后,根据移动终端被移动的速度估算出终端移动到用户耳边所需的时间,再根据估算的时间确定图像的获取时间间隔。
S203,每获取一次图像后,判断在所述图像中是否检测到人脸,若是,转到S204,否则转到S209。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每获取一次图像后,可先大致判断图像中是否存在脸部区域。可选地,可以先检测图像中是否具有人脸轮廓和肤色特征,以初步判断图像中是否具有人脸。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果在所述图像中检测到人脸,可以在屏幕上显示第一标识,以提示用户此时人脸已经被检测到了,如果在所述图像中检测不到人脸,可以显示第二标识或者不显示第一标识,以提示用户此时人脸没有被检测到。
S204,识别所述图像中的至少两个脸部特征。
若所述单目相机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可进一步识别所述图像中的至少两个脸部特征,确定所述至少两个脸部特征的位置。其中,脸部特征可包括:左眼、右眼、左眉毛、右眉毛、鼻子、嘴巴等五官特征。可选地,可以预先建立五官的模型,分别基于模型来检测以上五官特征,例如分别对上述五官特征进行亮度和色度双重匹配,以确定图像中是否有上述五官特征,以及上述五官特征的位置。可选地,还可以通过SIFT(Scale-InvariantFeatureTransform,尺度不变特征转换)算法、SURF(SpeededUpRobustFeatures,快速鲁棒性特征)算法等局部特征检测算子来提取一些脸部特征点,例如五官、眉毛、牙齿、痣、皱纹等非平坦区域的纹理特征。
S205,测量所述至少两个脸部特征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
识别出至少两个脸部特征后,可以将识别出的特征配对,分别测量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可选地,若只识别出两个脸部特征,则计算这两个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若识别出多于两个脸部特征,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每个脸部特征逐一与其他脸部特征进行配对,计算每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例如若识别出左眼、右眼和鼻子,则分别计算左眼和右眼之间的距离、左眼和鼻子之间的距离以及右眼和鼻子之间的距离。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每个脸部特征与较接近的其他脸部特征进行配对,再计算每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例如若识别出左眼、右眼和鼻子,则将鼻子分别和左眼、右眼配对,计算鼻子与左眼的距离以及鼻子与右眼的距离。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为在所述图像上的距离,可以用像素或者cm、英寸等为单位来衡量上述距离。
S206,计算所述至少两个脸部特征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均值。
测量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后,计算该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均值,即第一距离均值。
可选地,第一距离均值可以是该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加权平均值、中值或几何均值。其中,若第一距离均值为加权平均值,每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可以采用相同的权重;或者,距离较近的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采用较高的权重,例如左眼和鼻子之间的距离采用较大的权重,左眼和嘴巴之间的距离采用较小的权重。
S207,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均值的变化量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具体地,从获取到的第二张图像开始,每次获取图像后,可以将当前时刻获取的图像的第一距离均值与之前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的第一距离均值进行比较。若第一距离均值增大,表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减小了;若第一距离均值减小,则表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增大了。例如:当第一距离均值增大超过第三阈值时,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减小超过第一阈值;当第一距离均值减小超过第四阈值时,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增大超过第二阈值。
可选的,当移动终端处于来电状态时,可以在手机屏幕上显示用于提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距离的滑动条,并根据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距离的变化量调整滑动条中滑动点的位置。具体地,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的距离减小,则滑动条上的滑动点向一个方向移动;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的距离增大,则滑动条上的滑动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例如,滑动条为水平滑动条,滑动条的左端有拒接电话的标识,滑动条右端有接通电话的标识,滑动条上有一个圆形的滑动点;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的距离减小,则滑动条上的滑动点向右移动;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的距离增加,则滑动条上的滑动点向左移动。
S208,根据所述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
可选地,对来电的处理可包括:接通来电、拒接来电或保持来电。具体地,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对来电进行相应处理,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1)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减小量达到第一阈值,则接通来电;
2)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增大量达到第二阈值,则拒接来电;
3)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减小量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或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人脸的距离的增大量小于所述第二阈值,则保持来电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都大于零。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减小了,且减小量达到第一阈值,可判定移动终端明显向人脸靠近,此时一般用户的动作是将移动终端移动至耳边接听,则可以接通来电。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增大了,且增大量达到第二阈值,可判定移动终端明显朝远离人脸的方向运动,此时一般用户的动作是将拿起的移动终端移开,不想接听来电,则可以拒接来电。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在由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构成的范围内,说明移动终端与人脸的相对运动不明显,此时一般用户的动作是查看来电显示,或犹豫是否接听,则可以保持来电状态。具体地,所述一段时间可以是当前时刻和当前时刻之前的第I次获取图像的时刻之间的时间,其中I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可选地,如果来电处理结果为保持来电,则可以转到S202。
S209,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但是在当前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拒接所述来电;或者,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但是在当前时刻以及当前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获取的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拒接所述来电。
具体地,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指的是当前时刻之前的任意一次获取图像的时刻。所述之前的一段时间可以为一段预设的时间,如当前时刻前0.2秒到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也可以是当前时刻之前第M次获取图像的时刻到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M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如M=1或M=3。
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而当前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或者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而在当前时刻以及当前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获取的图像中均未检测到人脸,表示用户可能已经看到来电却将移动终端移开,此时可判断用户不想接听来电,拒接所述来电。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若一直未检测到人脸,或者间或检测到人脸,则可以保持来电状态,并转到S202。
图2所示的来电处理方法,可以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通过移动终端的前置单目相机获取图像,每次获取图像后,对获取到的图像进行人脸检测,根据获取到的图像中脸部特征间距的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并根据该距离的变化量执行相应的来电处理,还可以根据检测到的图像中是否一直具有人脸来解读用户的指令,从而决定是否拒接来电。该来电处理方法可以在检测到人脸时自动对来电进行接听或拒接等处理,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准确分析用户的指令并执行相应的处理,减小误接来电的概率,提高来电处理的准确度,同时,该方法还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变化拒接来电,或根据移动终端是否运动来决定是否保持来电,使来电处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参见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来电处理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来电处理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S301,通过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所在面的双目相机获取双目图像,其中所述双目图像包括在同一时刻获取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预设的摄像装置可以是移动终端的前置双目相机,即位于移动终端的屏幕所在面的双目相机。可选地,双目相机由两个摄像头组成,该两个摄像头可水平排列、竖直排列或对角排列。具体地,当移动终端的屏幕形状为矩形时,该两个摄像头的光心连线可以与屏幕的上边缘平行、垂直或呈小于90度的夹角。在某一个时刻,双目相机可以通过上述两个摄像头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各获取一张图像,分别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本实施例中,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一起总称为双目图像。
具体地,获取双目图像的时间间隔可以根据移动终端的运动速度相应设置。例如,一般用户将移动终端移动到耳边接听来电时,需要的时间为1s或2s,为了在这段时间内获取到足够多的图像,可以固定设置获取双目图像的时间间隔为小于1s,如25ms-50ms;或者,可以在获取第一张图像后,根据移动终端移动的速度估算出移动终端移动到用户耳边所需的时间,再根据估算的时间确定获取双目图像的时间时隔。每两次图像获取之间的时间时隔可以不相同。
S302,分析所述第一图像,确定所述第一图像中的脸部区域;
具体实施中,若在双目图像中检测到人脸,可先从其中一张图像中确定脸部区域。可选地,脸部区域可以是包含人脸的矩形区域,也可以是由人脸轮廓构成的区域。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果在所述图像中检测到人脸,可以在屏幕上显示第一标识,以提示用户此时人脸已经被检测到了,如果在所述图像中检测不到人脸,可以显示第二标识或者不显示第一标识,以提示用户此时人脸没有被检测到。
S303,计算所述脸部区域中至少两个像素点与所述第二图像中对应像素点之间的视差值的第一视差值均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同一个目标点通过双目相机的两个摄像头分别成像,该目标点的像在第一图像中的位置和在第二图像中的位置存在差异,该目标点的像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的坐标差即为该目标点的像的视差值,通常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应采用相同的坐标原点和坐标轴,例如: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均以自身图像的左上角为坐标原点,以水平向右为横坐标轴的正方向,以竖直向下为纵坐标轴的正方向。可选地,视差值可以用像素为单位来衡量。
可选地,当双目相机的两个摄像头水平排列时,可以简单以目标点的像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横坐标之差作为目标点在双目图像中的视差值;当双目图像的两个摄像头竖直排列时,可以简单以目标点的像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纵坐标之差作为目标点在双目图像中的视差值。
具体地,确定第一图像中的脸部区域后,可以从第一图像的脸部区域中选择至少两个像素点,在第二图像中查找到与该至少两个像素点相匹配的对应像素点,例如:从第一图像的脸部区域中选择左眼的两个眼角成像的像素点,那么在第二图像中查找左眼的两个眼角成像的像素点作为相匹配的对应像素点。确定第一图像的至少两个像素点及其在第二图像对应的像素点之后,分别计算每个像素点和其对应的像素点的视差值,可以取这些视差值的加权平均值、中值或几何平均值作为第一视差值均值。
S304,根据所述第一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具体地,从第二次获取双目图像开始,每次获取双目图像后,可以将当前时刻获取的双目图像的第一视差值均值与之前一个时刻获取的双目图像的第一视差值均值进行比较。若第一视差值均值增大,表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减小了;若第一视差值均值减小,则表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增大了。例如:当第一视差值均值增大超过第五阈值时,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减小超过第一阈值;当第一视差值均值减小超过第六阈值时,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增大超过第二阈值。
可选的,当移动终端处于来电状态时,可以在手机屏幕上显示用于提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距离的滑动条,并根据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距离的变化量调整滑动条中滑动点的位置。具体地,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的距离减小,则滑动条上的滑动点向一个方向移动;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的距离增大,则滑动条上的滑动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例如,滑动条为水平滑动条,滑动条的左端有拒接电话的标识,滑动条右端有接通电话的标识,滑动条上有一个圆形的滑动点;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的距离减小,则滑动条上的滑动点向右移动;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的距离增加,则滑动条上的滑动点向左移动。
S305,根据所述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305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考图2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208,在此不赘述。
可选地,如果来电处理结果为保持来电状态,则可以转到S301。
图3所示的来电处理方法,可以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通过移动终端的前置双目相机获取图像,每次获取图像后,对获取到的图像进行人脸检测,根据获取到的图像中至少两个像素点的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并根据该距离的变化量执行相应的来电处理,还可以根据检测到的图像中是否一直具有人脸来解读用户的指令,从而决定是否拒接来电。该来电处理方法可以在检测到人脸时自动对来电进行接听或拒接等处理,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准确分析用户的指令并执行相应的处理,减小误接来电的概率,提高来电处理的准确度,同时,该方法还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变化拒接来电使来电处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参见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来电处理方法的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来电处理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S401,通过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所在面的双目相机获取双目图像,其中所述双目图像包括在同一时刻获取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401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考图3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301,在此不赘述。
S402,识别所述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脸部特征。
本发明实施例中,脸部特征可包括:左眼、右眼、左眉毛、右眉毛、鼻子、嘴巴等五官特征。可选地,可以预先建立五官的模型,分别基于模型来检测以上五官特征,例如分别对上述五官特征进行亮度和色度双重匹配,以确定图像中是否有上述五官特征,以及上述五官特征的位置。可选地,还可以通过SIFT算法、SURF算法等局部特征检测算子来提取一些脸部特征点,例如五官、眉毛、牙齿、痣、皱纹等非平坦区域的纹理特征。
具体实施中,识别出脸部特征后,可以对脸部特征进行标记,例如将脸部特征标记为“左眼”、“右眼”、“左眉毛”、“右眉毛”、“嘴”、“鼻子”、“痣”、“皱纹”等;还可以确定识别出的脸部特征在图像中的位置。可选地,可以用识别出的脸部特征中某个像素点的坐标来标示该脸部特征的位置,例如用中心点的坐标来标示。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先对第一图像进行人脸检测,识别出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然后根据第一图像识别出的脸部特征对第二图像进行检测,从第二图像中查找出与第一图像的脸部特征相匹配的脸部特征。
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分别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人脸检测,分别识别出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和第二图像中的脸部特征。
S403,在所述第一图像的脸部特征和所述第二图像的脸部特征中查找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所述第一脸部特征为所述双目图像中相匹配的脸部特征。
相应地,在步骤S402,若先识别出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再根据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对第二图像进行检测,从第二图像中查找出与第一图像的脸部特征相匹配的脸部特征,那么第二图像中查找出的脸部特征和其对应的第一图像的脸部特征为第一脸部特征。具体实施中,当第一图像中的一个特征和第二图像中的一个特征之间的特征值之差小于预设的差异阈值时,认为这两个特征是相匹配的,其中特征值之差可包括但不限于SIFT特征值之差、SURF特征值之差。
可选地,识别出第一图像中的一脸部特征F1后,可以在第二图像的特定区域搜索与特征F1相匹配的脸部特征F2,其中该特定区域可以是一个中心点坐标与第一脸部特征F1的坐标相同的圆形区域或矩形区域,也可以是整个第二图像。若在第二图像中搜索到一个特征F2,则该特征F2与特征F1为一对第一脸部特征;若在第二图像中搜索到多个特征F2,则与特征F1的特征值之差最小的一个特征F2和特征F1为一对第一脸部特征。
相应地,在步骤S402,若分别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人脸检测,分别识别出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和第二图像中的脸部特征,那么可以将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和第二图像中的脸部特征进行比对,能匹配的脸部特征即为第一脸部特征。
可选地,若分别标记了第一图像识别出的脸部特征以及第二图像识别出的脸部特征,则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标记相同的脸部特征为一对第一脸部特征,例如:第一图像中识别出的特征包括特征F3,且特征F3被标记为“左眼”,第二图像中识别出的特征包括特征F4,且特征F4也被标记为“左眼”,则判定特征F3和特征F4相匹配,第一图像的特征F3和第二图像的特征F4为一对第一脸部特征。
S404,计算所述双目图像中所述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之间的视差值的第二视差值均值。
查找出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后,计算每一对第一脸部特征的视差值,即每一对第一脸部特征在第一图像和在第二图像中的坐标差。可选地,当双目相机的两个摄像头水平排列时,可以简单以一对第一脸部特征分别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的横坐标的差值作为双目图像中所述一对第一脸部特征的视差值;当双目图像的两个摄像头竖直排列时,可以简单以一对第一脸部特征分别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的纵坐标的差值作为双目图像中所述一对第一脸部特征的视差值。
可选地,若查找出一对第一脸部特征,则第二视差值均值为所述一对第一脸部特征的视差值;若查找出多对第一脸部特征,则第二视差值均值可以为所述多对第一脸部特征的视差值的加权平均值、几何均值或中值。其中,若采取加权平均值作为第二视差值均值,则每对第一脸部特征可以采用相同的权重;或者,匹配程度越高的第一脸部特征可以采用越大的权重;或者,当第一脸部特征为左眼或者右眼时,可以采用较大的权重,当第一脸部特征为其他特征时,采用较小的权重。
S405,根据所述第二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具体地,从第二次获取双目图像开始,每次获取双目图像后,可以将当前时刻获取的双目图像的第二视差值均值与之前一个时刻获取的双目图像的第二视差值均值进行比较。若第二视差值均值增大,表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减小了;若第二视差值均值减小,则表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增大了。例如:当第二视差值均值增大超过第七阈值时,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减小超过第一阈值;当第二视差值均值减小超过第八阈值时,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增大超过第二阈值。
可选的,当移动终端处于来电状态时,可以在手机屏幕上显示用于提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距离的滑动条,并根据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距离的变化量调整滑动条中滑动点的位置。具体地,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的距离减小,则滑动条上的滑动点向一个方向移动;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的距离增大,则滑动条上的滑动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例如,滑动条为水平滑动条,滑动条的左端有拒接电话的标识,滑动条右端有接通电话的标识,滑动条上有一个圆形的滑动点;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的距离减小,则滑动条上的滑动点向右移动;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的距离增加,则滑动条上的滑动点向左移动。
S406,根据所述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406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考图2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208,在此不赘述。
可选地,如果来电处理结果为保持来电状态,则可以转到S401。
图4所示的来电处理方法,可以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通过移动终端的前置双目相机间隔一定时间获取图像,每次获取图像后,对获取到的图像进行人脸检测,根据至少一对相匹配的脸部特征的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计算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并根据该距离的变化量执行相应的来电处理,还可以根据检测到的图像中是否一直具有人脸来解读用户的指令,从而决定是否拒接来电。该来电处理方法可以在检测到人脸时自动对来电进行接听或拒接等处理,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准确分析用户的指令并执行相应的处理,减小误接来电的概率,提高来电处理的准确度,同时,该方法还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变化拒接来电使来电处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参见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来电处理方法的又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来电处理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S501,通过位于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所在面的双目相机获取双目图像,其中所述双目图像包括在同一时刻获取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501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考图4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401,在此不赘述。
S502,每获取一次图像后,判断在所述图像中是否检测到人脸,若是,转到S503,否则延时一段时间后,转到S501。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每获取一次图像后,可先大致判断图像中是否存在脸部区域。可选地,可以先检测图像中是否具有人脸轮廓和肤色特征,以初步判断图像中是否具有人脸。
S503,识别所述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脸部特征。
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503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考图4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402,在此不赘述。
S504,在所述第一图像的脸部特征和所述第二图像的脸部特征中查找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所述第一脸部特征为所述双目图像中相匹配的脸部特征。
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504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考图4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403,在此不赘述。
S505,计算所述双目图像中所述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之间的视差值的第二视差值均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505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考图4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404,在此不赘述。
S506,测量所述双目图像中至少一张图像的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每次获取双目图像之后,若双目图像中检测到人脸,还可以在至少一张图像中选择至少一对脸部特征,测量该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其中该至少一对脸部特征是在同一张图像上的脸部特征,该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像素或者cm、英寸等为单位来衡量。
可选地,若在一张图像中只识别出两个脸部特征,则计算这两个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若在一张图像中识别出多于两个脸部特征,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每个脸部特征逐一与其他脸部特征进行配对,计算每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例如若识别出左眼、右眼和鼻子,则分别计算左眼和右眼之间的距离、左眼和鼻子之间的距离以及右眼和鼻子之间的距离。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每个脸部特征与较接近的其他脸部特征进行配对,再计算每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例如若识别出左眼、右眼和鼻子,则将鼻子分别和左眼、右眼配对,计算鼻子与左眼的距离以及鼻子与右眼的距离。
S507,计算所述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均值。
测量出至少一张图像的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之后,计算第二距离均值,第二距离均值为每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均值,可以是加权平均值、中值或算数均值。其中,若第二距离均值为加权平均值,每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可以采用相同的权重;或者,距离较近的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采用较高的权重,例如左眼和鼻子之间的距离采用较大的权重,左眼和嘴巴之间的距离采用较小的权重。
可选地,若只测量了一张图像上的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则第二距离均值为所述一张图像上的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均值;若测量了两张图像中每张图像的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则第二距离均值为所有测量出的距离的均值。
S508,根据所述第二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和所述第二距离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具体地,从获取到的第二张图像开始,每次获取图像后,可以将当前时刻获取的图像的第二视差值均值与之前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的第二视差值均值进行比较,并将当前时刻获取的图像的第二距离均值与之前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的第二距离均值进行比较。若第二视差值均值增大且第二距离均值增大,表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减小了;若第二视差值均值减小且第二距离均值减小,表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增大了。例如:当第二距离均值增大超过第三阈值且第二视差值均值增大超过第七阈值时,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减小超过第一阈值;当第二距离均值减小超过第四阈值且第二视差值均值减小超过第八阈值时,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增大超过第二阈值。
S509,根据所述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509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考图1所示实施例的步骤S103,在此不赘述。
图5所示的来电处理方法,可以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通过移动终端的前置双目相机按照一定时间间隔获取图像,每次获取图像后,对获取到的图像进行人脸检测,根据两张图片中至少一对相匹配的脸部特征的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以及同一张图像上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均值的变化量来计算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并根据该距离的变化量执行相应的来电处理,还可以根据检测到的图像中是否一直具有人脸来解读用户的指令,从而决定是否拒接来电。该来电处理方法可以在检测到人脸时自动对来电进行接听或拒接等处理,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准确分析用户的指令并执行相应的处理,减小误接来电的概率,提高来电处理的准确度,同时,该方法还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变化拒接来电,使来电处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参见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移动终端可包括:
图像获取单元601,用于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获取图像。
可选地,所述预设的摄像装置可以是可见光相机或红外相机等捕获非可见光光谱的相机,可以是移动终端的前置相机或后置相机,其中前置表示位于移动终端的正面,即通常为屏幕所在的表面,后置表示位于移动终端的背面,即通常为与屏幕相对的表面。考虑到用户在接听或拒接来电之前,需要查看屏幕上的来电显示,优选地,预设的摄像装置可以是移动终端的前置相机,例如在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方的单目相机或双目相机。
在接收呼入方的来电信号时,移动终端处于来电状态,在来电状态下,可以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间隔一定时间获取摄像装置视野范围内的图像,其中获取图像的时间间隔可以预先设置或根据移动终端的运动速度相应设置。例如,一般用户将移动终端移动到耳边接听来电时,需要的时间为1s或2s,为了在这段时间内获取到足够多的图像,可以固定设置获取图像的时间间隔为小于1s,如20ms-100ms;或者,可以在获取第一张图像后,根据移动终端移动的速度估算出移动终端移动到用户耳边所需的时间,再根据估算的时间确定图像的时间间隔。每两次图像获取之间的时间时隔可以不相同。
距离确定单元602,用于每获取一次图像后,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可选地,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包括检测图像中的人脸轮廓、肤色特征、和/或五官特征等。具体实施中,可以采用基于肤色特征的方法、基于灰度特征的方法、和/或基于启发式模型的人脸检测方法等。
对图像进行人脸检测后,若从图像中检测出人脸,则计算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可选地,若预设的摄像装置是单目相机,则可以每获取一次图像后,计算图像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的距离均值,从第二次获取图像开始,将当前时刻获取的图像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的距离均值与之前某一时刻获取的图像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的距离均值进行对比,计算从之前某一时刻到当前时刻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或者,若预设的摄像装置是双目相机,则可以每获取一次双目图像后,计算脸部区域中至少两个目标点或至少两个能匹配的脸部特征在当前时刻获取的双目图像中的视差值均值,根据当前时刻的视差值均值和之前某一时刻的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计算得到在之前某一时刻和当前时刻之间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或者,若预设的摄像装置是双目相机,则可以每获取一次双目图像后,计算双目图像的一张图像(例如右视图)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的距离均值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量,并计算脸部区域中至少两个目标点或至少两个能匹配的脸部特征的视差值均值在之前某一时刻和当前时刻之间的变化量,根据这两种变化量来计算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若从图像中检测出人脸,可知预设的摄像装置朝向人脸,此时可通过摄像装置中或摄像装置旁的测距装置测量移动终端与前方物体的距离,该距离的变化量即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可选的,测距装置可以是超声波测距装置、红外测距装置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之前某一时刻可以为当前时刻之前任意一次获取图像的时刻,例如可以是当前时刻之前的第N次图像获取时刻,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例如N=1或N=2。
来电处理单元603,用于根据所述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
可选地,对来电的处理可包括:接通来电、拒接来电或保持来电。具体地,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对来电进行相应处理,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1)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减小量达到第一阈值,则接通来电。
2)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增大量达到第二阈值,则拒接来电。
3)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减小量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或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人脸的距离的增大量小于所述第二阈值,则保持来电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都大于零。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减小了,且减小量达到第一阈值,可判定移动终端明显向人脸靠近,此时一般用户的动作是将移动终端移动至耳边接听,则可以接通来电。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增大了,且增大量达到第二阈值,可判定移动终端明显朝远离人脸的方向运动,此时一般用户的动作是将拿起的移动终端移开,不想接听来电,则可以拒接来电。若在一段时间内,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在由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构成的范围内,说明移动终端与人脸的相对运动不明显,此时一般用户的动作是查看来电显示,或犹豫是否接听,则可以保持来电状态。具体地,所述一段时间可以是当前时刻和当前时刻之前的第I次获取图像的时刻之间的时间,其中I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
图6所示的移动终端,可以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间隔一定时间获取图像,每次获取图像后,对获取到的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并根据该距离的变化量执行相应的来电处理。该来电处理方法可以在检测到人脸时自动对来电进行接听或拒接等处理,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准确分析用户的指令并执行相应的处理,减小误接来电的概率,提高来电处理的准确度,同时,该方法还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变化拒接来电,使来电处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参见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图6的基础上,该移动终端还可包括显示单元604,所述显示单元604用于:
若在所述图像中检测到人脸,则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第一标识;
若在所述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第二标识;或者,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不显示所述第一标识。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果在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显示单元604可以在屏幕上显示第一标识,以提示用户此时人脸已经被检测到了,如果在所述图像中检测不到人脸,显示单元604可以在屏幕上显示第二标识或者不显示第一标识,以提示用户此时人脸没有被检测到。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当移动终端处于来电状态时,显示单元604还可以在手机屏幕上显示用于提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距离的滑动条,并根据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距离的变化量调整滑动条中滑动点的位置。具体地,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的距离减小,则滑动条上的滑动点向一个方向移动;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的距离增大,则滑动条上的滑动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例如,滑动条为水平滑动条,滑动条的左端有拒接电话的标识,滑动条右端有接通电话的标识,滑动条上有一个圆形的滑动点;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的距离减小,则滑动条上的滑动点向右移动;如果检测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之间的距离增加,则滑动条上的滑动点向左移动。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来电处理单元603可包括:
接通单元60301,用于在一段时间内,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人脸的距离的减小量达到第一阈值时,接通所述来电;
拒接单元60302,用于在一段时间内,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人脸的距离的增大量达到第二阈值时,拒接所述来电;
来电保持单元60303,用于在一段时间内,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人脸的距离的减小量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或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人脸的距离的增大量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时,保持来电状态。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来电处理单元603还可用于:
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但是在当前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拒接所述来电;或者,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但是在当前时刻以及当前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获取的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拒接所述来电。具体地,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指的是当前时刻之前的任意一次获取图像的时刻。所述之前的一段时间可以为一段预设的时间,如当前时刻前0.2秒到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也可以是当前时刻之前第M次获取图像的时刻到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M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如M=1或M=3。
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而当前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或者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而在当前时刻以及当前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获取的图像中均未检测到人脸,表示用户可能已经看到来电却将移动终端移开,此时可判断用户不想接听来电,拒接所述来电。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若一直未检测到人脸,或者间或检测到人脸,则可以保持来电状态,并继续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获取图像。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图像获取单元601,还可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发生运动后,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获取图像。
可选地,移动终端可以通过分析内部的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方向传感器等装置的输出信号或输出信号的变化来判断移动终端是否处于移动状态。例如,通过速度传感器可以检测移动终端移动的速度,从而可以判断移动终端是否处于运动状态;通过陀螺仪可以检测移动终端的偏转或倾斜运动。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来电处理单元603还可以用于在所述移动终端未处于运动状态时,保持来电状态。
若移动终端未处于运动状态,即未检测到用户输入的指令,此时难以判断用户是否察觉到来电或是否要接通来电,来电处理单元603可以保持来电状态,等待用户输入指令。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的摄像装置是单目相机;此时如图9所示,所述距离确定单元602,包括:
第一识别单元60201,用于识别所述单目相机获取的图像中的至少两个脸部特征。
第一测量单元60202,用于测量所述至少两个脸部特征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
第一计算单元60203,用于计算所述至少两个脸部特征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均值。
第一确定单元60204,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预设的摄像装置为单目相机,可以是移动终端的前置单目相机或后置单目相机,较优选地,预设的摄像装置可以为前置单目相机,即位于移动终端的屏幕所在面的单目相机。具体地,单目相机是一种具备一个摄像头的相机。在某一个时刻,单目相机只能以一个特定角度获取一张图像。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每获取一次图像后,可先大致判断图像中是否存在脸部区域。可选地,可以先检测图像中是否具有人脸轮廓和肤色特征,以初步判断图像中是否具有人脸。
若所述单目相机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可进一步识别所述图像中的至少两个脸部特征,确定所述至少两个脸部特征的位置。其中,脸部特征可包括:左眼、右眼、左眉毛、右眉毛、鼻子、嘴巴等五官特征。可选地,可以预先建立五官的模型,分别基于模型来检测以上五官特征,例如分别对上述五官特征进行亮度和色度双重匹配,以确定图像中是否有上述五官特征,以及上述五官特征的位置。可选地,还可以通过SIFT(Scale-InvariantFeatureTransform,尺度不变特征转换)算法、SURF(SpeededUpRobustFeatures,快速鲁棒性特征)算法等局部特征检测算子来提取一些脸部特征点,例如五官、眉毛、牙齿、痣、皱纹等非平坦区域的纹理特征。
识别出至少两个脸部特征后,可以将识别出的特征配对,分别测量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可选地,若只识别出两个脸部特征,则计算这两个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若识别出多于两个脸部特征,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每个脸部特征逐一与其他脸部特征进行配对,计算每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例如若识别出左眼、右眼和鼻子,则分别计算左眼和右眼之间的距离、左眼和鼻子之间的距离以及右眼和鼻子之间的距离。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每个脸部特征与较接近的其他脸部特征进行配对,再计算每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例如若识别出左眼、右眼和鼻子,则将鼻子分别和左眼、右眼配对,计算鼻子与左眼的距离以及鼻子与右眼的距离。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为在所述图像上的距离,可以用像素或者cm、英寸等为单位来衡量上述距离。
测量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后,计算该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均值,即第一距离均值。可选地,第一距离均值可以是该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加权平均值、中值或几何均值。其中,若第一距离均值为加权平均值,每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可以采用相同的权重;或者,距离较近的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采用较高的权重,例如左眼和鼻子之间的距离采用较大的权重,左眼和嘴巴之间的距离采用较小的权重。
具体地,从获取到的第二张图像开始,每次获取图像后,可以将当前时刻获取的图像的第一距离均值与之前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的第一距离均值进行比较。若第一距离均值增大,表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减小了;若第一距离均值减小,则表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增大了。例如:当第一距离均值增大超过第三阈值时,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减小超过第一阈值;当第一距离均值减小超过第四阈值时,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增大超过第二阈值。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图像获取单元601,具体用于通过双目相机获取双目图像,其中所述双目图像包括在同一时刻获取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此时可选地,如图10所示,所述距离确定单元602,可包括:
分析单元60205,用于分析所述第一图像,确定所述第一图像中的脸部区域;
第二计算单元60206,用于计算所述脸部区域中至少两个像素点与所述第二图像中对应像素点之间的视差值的第一视差值均值;
第二确定单元60207,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预设的摄像装置可以是移动终端的前置双目相机,即位于移动终端的屏幕所在面的双目相机。可选地,双目相机由两个摄像头组成,该两个摄像头可水平排列、竖直排列或对角排列。具体地,当移动终端的屏幕形状为矩形时,该两个摄像头的光心连线可以与屏幕的上边缘平行、垂直或呈小于90度的夹角。在某一个时刻,双目相机可以通过上述两个摄像头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各获取一张图像,分别为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本实施例中,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一起总称为双目图像。
具体地,获取双目图像的时间间隔可以根据移动终端的运动速度相应设置。例如,一般用户将移动终端移动到耳边接听来电时,需要的时间为1s或2s,为了在这段时间内获取到足够多的图像,可以固定设置获取双目图像的时间间隔为小于1s,如25ms-50ms;或者,可以在获取第一张图像后,根据移动终端移动的速度估算出移动终端移动到用户耳边所需的时间,再根据估算的时间确定获取双目图像的时间间隔。每两次图像获取之间的时间时隔可以不相同。
若在双目图像中检测到人脸,可先从其中一张图像中确定脸部区域。可选地,脸部区域可以是包含人脸的矩形区域,也可以是由人脸轮廓构成的区域。
本发明实施例中,同一个目标点通过双目相机的两个摄像头分别成像,该目标点的像在第一图像中的位置和在第二图像中的位置存在差异,该目标点的像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的坐标差即为该目标点的像的视差值,通常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应采用相同的坐标原点和坐标轴,例如: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均以自身图像的左上角为坐标原点,以水平向右为横坐标轴的正方向,以竖直向下为纵坐标轴的正方向。可选地,视差值可以用像素为单位来衡量。
可选地,当双目相机的两个摄像头水平排列时,可以简单以目标点的像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横坐标之差作为目标点在双目图像中的视差值;当双目图像的两个摄像头竖直排列时,可以简单以目标点的像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纵坐标之差作为目标点在双目图像中的视差值。
具体地,确定第一图像中的脸部区域后,可以从第一图像的脸部区域中选择至少两个像素点,在第二图像中查找到与该至少两个像素点相匹配的对应像素点,例如:从第一图像的脸部区域中选择左眼的两个眼角成像的像素点,那么在第二图像中查找左眼的两个眼角成像的像素点作为相匹配的对应像素点。确定第一图像的至少两个像素点及其在第二图像对应的像素点之后,分别计算每个像素点和其对应的像素点的视差值,可以取这些视差值的加权平均值、中值或几何平均值作为第一视差值均值。
具体地,从第二次获取双目图像开始,每次获取双目图像后,可以将当前时刻获取的双目图像的第一视差值均值与之前一个时刻获取的双目图像的第一视差值均值进行比较。若第一视差值均值增大,表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减小了;若第一视差值均值减小,则表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增大了。例如:当第一视差值均值增大超过第五阈值时,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减小超过第一阈值;当第一视差值均值减小超过第六阈值时,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增大超过第二阈值。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图像获取单元601具体用于通过双目相机获取双目图像时,可选地,如图11所示,所述距离确定单元602,可包括:
第二识别单元60208,用于识别所述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脸部特征。
查找单元60209,用于在所述第一图像的脸部特征和所述第二图像的脸部特征中查找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所述第一脸部特征为所述双目图像中相匹配的脸部特征。
第三计算单元60210,用于计算所述双目图像中所述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之间的视差值的第二视差值均值。
第三确定单元60211,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脸部特征可包括:左眼、右眼、左眉毛、右眉毛、鼻子、嘴巴等五官特征。可选地,可以预先建立五官的模型,分别基于模型来检测以上五官特征,例如分别对上述五官特征进行亮度和色度双重匹配,以确定图像中是否有上述五官特征,以及上述五官特征的位置。可选地,还可以通过SIFT算法、SURF算法等局部特征检测算子来提取一些脸部特征点,例如五官、眉毛、牙齿、痣、皱纹等非平坦区域的纹理特征。
具体实施中,识别出脸部特征后,可以对脸部特征进行标记,例如将脸部特征标记为“左眼”、“右眼”、“左眉毛”、“右眉毛”、“嘴”、“鼻子”、“痣”、“皱纹”等;还可以确定识别出的脸部特征在图像中的位置。可选地,可以用识别出的脸部特征中某个像素点的坐标来标示该脸部特征的位置,例如用中心点的坐标来标示。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先对第一图像进行人脸检测,识别出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然后根据第一图像识别出的脸部特征对第二图像进行检测,从第二图像中查找出与第一图像的脸部特征相匹配的脸部特征。
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分别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人脸检测,分别识别出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和第二图像中的脸部特征。
相应地,若先识别出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再根据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对第二图像进行检测,从第二图像中查找出与第一图像的脸部特征相匹配的脸部特征,那么第二图像中查找出的脸部特征和其对应的第一图像的脸部特征为第一脸部特征。具体实施中,当第一图像中的一个特征和第二图像中的一个特征之间的特征值之差小于预设的差异阈值时,认为这两个特征是相匹配的,其中特征值之差可包括但不限于SIFT特征值之差、SURF特征值之差。
可选地,识别出第一图像中的一脸部特征F1后,可以在第二图像的特定区域搜索与特征F1相匹配的脸部特征F2,其中该特定区域可以是一个中心点坐标与第一脸部特征F1的坐标相同的圆形区域或矩形区域,也可以是整个第二图像。若在第二图像中搜索到一个特征F2,则该特征F2与特征F1为一对第一脸部特征;若在第二图像中搜索到多个特征F2,则与特征F1的特征值之差最小的一个特征F2和特征F1为一对第一脸部特征。
相应地,若分别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人脸检测,分别识别出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和第二图像中的脸部特征,那么可以将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和第二图像中的脸部特征进行比对,能匹配的脸部特征即为第一脸部特征。
可选地,若分别标记了第一图像识别出的脸部特征以及第二图像识别出的脸部特征,则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标记相同的脸部特征为一对第一脸部特征,例如:第一图像中识别出的特征包括特征F3,且特征F3被标记为“左眼”,第二图像中识别出的特征包括特征F4,且特征F4也被标记为“左眼”,则判定特征F3和特征F4相匹配,第一图像的特征F3和第二图像的特征F4为一对第一脸部特征。
查找出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后,计算每一对第一脸部特征的视差值,即每一对第一脸部特征在第一图像和在第二图像中的坐标差。可选地,当双目相机的两个摄像头水平排列时,可以简单以一对第一脸部特征分别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的横坐标的差值作为双目图像中所述一对第一脸部特征的视差值;当双目图像的两个摄像头竖直排列时,可以简单以一对第一脸部特征分别在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的纵坐标的差值作为双目图像中所述一对第一脸部特征的视差值。
可选地,若查找出一对第一脸部特征,则第二视差值均值为所述一对第一脸部特征的视差值;若查找出多对第一脸部特征,则第二视差值均值可以为所述多对第一脸部特征的视差值的加权平均值、几何均值或中值。其中,若采取加权平均值作为第二视差值均值,则每对第一脸部特征可以采用相同的权重;或者,匹配程度越高的第一脸部特征可以采用越大的权重;或者,当第一脸部特征为左眼或者右眼时,可以采用较大的权重,当第一脸部特征为其他特征时,采用较小的权重。
具体地,从第二次获取双目图像开始,每次获取双目图像后,可以将当前时刻获取的双目图像的第二视差值均值与之前一个时刻获取的双目图像的第二视差值均值进行比较。若第二视差值均值增大,表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减小了;若第二视差值均值减小,则表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增大了。例如:当第二视差值均值增大超过第七阈值时,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减小超过第一阈值;当第二视差值均值减小超过第八阈值时,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增大超过第二阈值。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在图11的基础上,距离确定单元602还可包括第二测量单元60212和第四计算单元60213,其中:
所述第二测量单元60212,用于测量所述双目图像中至少一张图像的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四计算单元60213,用于计算所述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均值。
此时所述第三确定单元60211,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和所述第二距离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每次获取双目图像之后,若双目图像中检测到人脸,还可以在至少一张图像中选择至少一对脸部特征,测量该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其中该至少一对脸部特征是在同一张图像上的脸部特征,该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像素或者cm、英寸等为单位来衡量。
可选地,若在一张图像中只识别出两个脸部特征,则计算这两个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若在一张图像中识别出多于两个脸部特征,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每个脸部特征逐一与其他脸部特征进行配对,计算每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例如若识别出左眼、右眼和鼻子,则分别计算左眼和右眼之间的距离、左眼和鼻子之间的距离以及右眼和鼻子之间的距离。在另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每个脸部特征与较接近的其他脸部特征进行配对,再计算每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例如若识别出左眼、右眼和鼻子,则将鼻子分别和左眼、右眼配对,计算鼻子与左眼的距离以及鼻子与右眼的距离。
测量出至少一张图像的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之后,计算第二距离均值,第二距离均值为每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均值,可以是加权平均值、中值或算数均值。其中,若第二距离均值为加权平均值,每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可以采用相同的权重;或者,距离较近的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采用较高的权重,例如左眼和鼻子之间的距离采用较大的权重,左眼和嘴巴之间的距离采用较小的权重。
可选地,若只测量了一张图像上的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则第二距离均值为所述一张图像上的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均值;若测量了两张图像中每张图像的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则第二距离均值为所有测量出的距离的均值。
具体地,从获取到的第二张图像开始,每次获取图像后,可以将当前时刻获取的图像的第二视差值均值与之前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的第二视差值均值进行比较,并将当前时刻获取的图像的第二距离均值与之前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的第二距离均值进行比较。若第二视差值均值增大且第二距离均值增大,表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减小了;若第二视差值均值减小且第二距离均值减小,表示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增大了。例如:当第二距离均值增大超过第三阈值且第二视差值均值增大超过第七阈值时,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减小超过第一阈值;当第二距离均值减小超过第四阈值且第二视差值均值减小超过第八阈值时,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增大超过第二阈值。
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可以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通过移动终端的单目相机或双目相机周期性获取图像,每次获取图像后,对获取到的图像进行人脸检测,根据两张图像中至少一对相匹配的脸部特征的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和/或同一张图像上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均值的变化量来计算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并根据该距离的变化量执行相应的来电处理,还可以根据检测到的图像中是否一直具有人脸来解读用户的指令,从而决定是否拒接来电。该来电处理方法可以在检测到人脸时自动对来电进行接听或拒接等处理,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准确分析用户的指令并执行相应的处理,减小误接来电的概率,提高来电处理的准确度,同时,该方法还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变化拒接来电,使来电处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参见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移动终端可包括至少一个输入设备1301;至少一个输出设备1302;至少一个处理器1303,例如CPU;至少一个存储器1304;和至少一个收发装置1305,上述输入设备1301、输出设备1302、处理器1303、存储器1304和收发装置1305通过总线1306连接。
其中,上述输入设备1301具体可以是移动终端的按键、键盘、或触控面板,包括触摸屏和触控屏等,输入设备1301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指令。
上述输出设备1302具体可以是终端的显示屏,用于输出并显示图像数据。
上述收发装置1305具体用于接收其他设备发送的信号,或向其他设备发送信号,例如:接收来电信号或发送去电信号。
上述存储器1304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为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上述存储器1304用于存储程序代码以及一些非程序数据(例如图像数据),上述处理器1303用于调用存储器1304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如下操作:
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获取图像;
每获取一次图像后,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根据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处理器1303根据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包括:
若在一段时间内,所述距离的减小量达到第一阈值,则接通所述来电。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处理器1303根据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包括:
若在一段时间内,所述距离的增大量达到第二阈值,则拒接所述来电。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处理器1303根据所述移动终端与所述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包括:
若在一段时间内,所述距离的减小量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或所述距离的增大量小于所述第二阈值,则保持来电状态。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的摄像装置是单目相机;
上述处理器1303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包括:
识别所述单目相机获取的图像中的至少两个脸部特征;
测量所述至少两个脸部特征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
计算所述至少两个脸部特征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均值;
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处理器1303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获取图像,包括:
通过双目相机获取双目图像,其中所述双目图像包括在同一时刻获取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处理器1303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包括:
分析所述第一图像,确定所述第一图像中的脸部区域;
计算所述脸部区域中至少两个像素点与所述第二图像中对应像素点之间的视差值的第一视差值均值;
根据所述第一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处理器1303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包括:
识别所述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脸部特征;
在所述第一图像的脸部特征和所述第二图像的脸部特征中查找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所述第一脸部特征为所述双目图像中相匹配的脸部特征;
计算所述双目图像中所述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之间的视差值的第二视差值均值;
根据所述第二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处理器1303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还包括:
测量所述双目图像中至少一张图像的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
计算所述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均值;
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具体为:
根据所述第二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和所述第二距离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处理器1303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之后,还用于调用存储器1304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如下操作:
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但是在当前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拒接所述来电;或者,
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但是在当前时刻以及当前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获取的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拒接所述来电。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处理器1303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之后,还用于调用存储器1304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如下操作:
若在所述图像中检测到人脸,则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第一标识;
若在所述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第二标识;或者,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不显示所述第一标识。
本发明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可以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通过移动终端的单目相机或双目相机获取图像,每次获取图像后,对获取到的图像进行人脸检测,根据两张图像中至少一对相匹配的脸部特征的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和/或同一张图像上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均值的变化量来计算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并根据该距离的变化量执行相应的来电处理,还可以根据检测到的图像中是否一直具有人脸来解读用户的指令,从而决定是否拒接来电。该来电处理方法可以在检测到人脸时自动对来电进行接听或拒接等处理,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准确分析用户的指令并执行相应的处理,减小误接来电的概率,提高来电处理的准确度,同时,该方法还可以根据移动终端与人脸的距离变化拒接来电,使来电处理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本发明实施例方法中的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顺序调整、合并和删减。
本发明实施例终端中的模块或单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本发明实施例的模块或单元,可以以通用集成电路(如中央处理器CPU),或以专用集成电路(ASIC)来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AccessMemory,RAM)等。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来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获取图像;
每获取一次图像后,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根据所述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述的来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包括:
若在一段时间内,所述距离的减小量达到第一阈值,则接通所述来电。
3.根据权利要求1述的来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包括:
若在一段时间内,所述距离的增大量达到第二阈值,则拒接所述来电。
4.根据权利要求1述的来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包括:
若在一段时间内,所述距离的减小量小于第一阈值或所述距离的增大量小于第二阈值,则保持来电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来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摄像装置是单目相机;
所述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包括:
识别所述单目相机获取的图像中的至少两个脸部特征;
测量所述至少两个脸部特征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
计算所述至少两个脸部特征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均值;
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来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获取图像,包括:
通过双目相机获取双目图像,其中所述双目图像包括在同一时刻获取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来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包括:
分析所述第一图像,确定所述第一图像中的脸部区域;
计算所述脸部区域中至少两个像素点与所述第二图像中对应像素点之间的视差值的第一视差值均值;
根据所述第一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来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包括:
识别所述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脸部特征;
在所述第一图像的脸部特征和所述第二图像的脸部特征中查找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所述第一脸部特征为所述双目图像中相匹配的脸部特征;
计算所述双目图像中所述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之间的视差值的第二视差值均值;
根据所述第二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来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还包括:
测量所述双目图像中至少一张图像的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
计算所述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均值;
所述根据所述第二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具体为:
根据所述第二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和所述第二距离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来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但是在当前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拒接所述来电;或者,
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但是在当前时刻以及当前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获取的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拒接所述来电。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来电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之后,方法还包括:
若在所述图像中检测到人脸,则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第一标识;
若在所述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第二标识;或者,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不显示所述第一标识。
12.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获取单元,用于在接收到来电信号时,通过预设的摄像装置获取图像;
距离确定单元,用于每获取一次图像后,对所述图像进行人脸检测,确定所述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来电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距离的变化量对所述来电进行相应处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来电处理单元,包括:
接通单元,用于在一段时间内,当所述距离的减小量达到第一阈值时,接通所述来电。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来电处理单元,包括:
拒接单元,用于在一段时间内,当所述距离的增大量达到第二阈值时,拒接所述来电。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来电处理单元,包括:
来电保持单元,用于在一段时间内,当所述距离的减小量小于第一阈值或所述距离的增大量所述第二阈值时,保持来电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摄像装置是单目相机;
所述距离确定单元,包括:
第一识别单元,用于识别所述单目相机获取的图像中的至少两个脸部特征;
第一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所述至少两个脸部特征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所述至少两个脸部特征中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第一距离均值;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获取单元,具体用于通过双目相机获取双目图像,其中所述双目图像包括在同一时刻获取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确定单元,包括:
分析单元,用于分析所述第一图像,确定所述第一图像中的脸部区域;
第二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所述脸部区域中至少两个像素点与所述第二图像中对应像素点之间的视差值的第一视差值均值;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确定单元,包括:
第二识别单元,用于识别所述第一图像中的脸部特征和所述第二图像中的脸部特征;
查找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图像的脸部特征和所述第二图像的脸部特征中查找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所述第一脸部特征为所述双目图像中相匹配的脸部特征;
第三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所述双目图像中所述至少一对第一脸部特征之间的视差值的第二视差值均值;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确定单元,还包括第二测量单元和第四计算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所述双目图像中至少一张图像的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四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所述至少一对脸部特征之间的距离的第二距离均值;
所述第三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视差值均值的变化量和所述第二距离均值的变化量确定移动终端与检测出的人脸的距离的变化量。
21.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来电处理单元还用于:
若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但是在当前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拒接所述来电;或者在当前时刻之前的一个时刻获取的图像中检测到人脸,但是在当前时刻以及当前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获取的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拒接所述来电。
22.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用于:
若在所述图像中检测到人脸,则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第一标识;
若在所述图像中未检测到人脸,则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显示第二标识;或者,在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上不显示所述第一标识。
CN201510003694.9A 2015-01-04 2015-01-04 一种来电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Withdrawn CN1058243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03694.9A CN105824398A (zh) 2015-01-04 2015-01-04 一种来电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EP15185748.9A EP3043539B1 (en) 2015-01-04 2015-09-17 Incoming call processing method and mobile terminal
US14/859,841 US20160198036A1 (en) 2015-01-04 2015-09-21 Incoming call processing method and mobile termina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03694.9A CN105824398A (zh) 2015-01-04 2015-01-04 一种来电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4398A true CN105824398A (zh) 2016-08-03

Family

ID=54196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03694.9A Withdrawn CN105824398A (zh) 2015-01-04 2015-01-04 一种来电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98036A1 (zh)
EP (1) EP3043539B1 (zh)
CN (1) CN105824398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4541A (zh) * 2016-11-15 2017-03-22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音量调节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7528838A (zh) * 2017-08-18 2017-12-29 上海二三四五金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特征的防欺诈控制方法
CN108122253A (zh) * 2017-12-04 2018-06-0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接近检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133128A (zh) * 2016-11-30 2018-06-08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解锁方法
CN108833694A (zh) * 2018-06-06 2018-11-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7740B (zh) * 2016-07-26 2019-02-26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人显示方法及移动终端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72085A1 (en) * 2010-12-31 2012-07-05 Motorola-Mobility, Inc. Mobile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ximity detection verification
CN103167123A (zh) * 2012-07-24 2013-06-19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距离传感器实现手机来电自动接听的系统及方法
CN103516886A (zh) * 2012-06-28 2014-01-1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响应方法及电子设备
CN203587883U (zh) * 2010-10-22 2014-05-07 前视红外系统公司 红外双筒望远镜系统
CN103914142A (zh) * 2013-01-04 2014-07-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电子装置中使用头跟踪技术提供控制服务的设备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77588B2 (en) * 2014-11-03 2019-04-30 Facebook,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henticating a user based on self-portrait media conten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587883U (zh) * 2010-10-22 2014-05-07 前视红外系统公司 红外双筒望远镜系统
US20120172085A1 (en) * 2010-12-31 2012-07-05 Motorola-Mobility, Inc. Mobile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ximity detection verification
CN103516886A (zh) * 2012-06-28 2014-01-1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响应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3167123A (zh) * 2012-07-24 2013-06-19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基于距离传感器实现手机来电自动接听的系统及方法
CN103914142A (zh) * 2013-01-04 2014-07-0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电子装置中使用头跟踪技术提供控制服务的设备和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4541A (zh) * 2016-11-15 2017-03-22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音量调节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8133128A (zh) * 2016-11-30 2018-06-08 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其解锁方法
CN107528838A (zh) * 2017-08-18 2017-12-29 上海二三四五金融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特征的防欺诈控制方法
CN108122253A (zh) * 2017-12-04 2018-06-0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接近检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833694A (zh) * 2018-06-06 2018-11-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电子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43539B1 (en) 2018-12-05
US20160198036A1 (en) 2016-07-07
EP3043539A1 (en) 2016-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24398A (zh) 一种来电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EP3195595B1 (en) Technologies for adjusting a perspective of a captured image for display
CN112797897B (zh) 物体几何参数的测量方法、装置和终端
CN106415445B (zh) 用于观看者关注区域估计的技术
US9778748B2 (en) Position-of-interest detection device, position-of-interest detection method, and position-of-interest detection program
US8705868B2 (en)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image recognition apparatus, image recognition system, and image recognition method
CN102859534B (zh) 基于皮肤颜色区域和面部区域的视点检测器
EP2950180B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creen display mode and terminal device
KR20100138602A (ko) 실시간으로 피사체의 손을 검출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101551576B1 (ko) 로봇 청소기, 제스쳐 인식 장치 및 방법
US20130002661A1 (en)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EP2704056A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CN111543934A (zh) 一种视力检测方法、装置、电子产品及存储介质
CN104035555A (zh) 系统、信息处理装置和信息处理方法
US9280209B2 (en) Method for generating 3D coordinates and mobile terminal for generating 3D coordinates
US20150227789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EP4310446A1 (en) Groove depth measurement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and laser measurement device
KR20150059701A (ko) 비접촉식 지문 인식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전자 기기
CN108012026B (zh) 一种保护视力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3501411A (zh) 一种图像拍摄方法及系统
US20100259597A1 (en) Face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distance measurement method using the same
EP2402844A1 (en) Electronic devices including interactive displays and related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CN103744601A (zh) 移动终端及显示内容偏转方法
CN105654531B (zh) 一种图像轮廓的绘制方法及装置
CN104376323B (zh) 一种确定目标距离的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