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95640A - 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95640A
CN105795640A CN201610132629.0A CN201610132629A CN105795640A CN 105795640 A CN105795640 A CN 105795640A CN 201610132629 A CN201610132629 A CN 201610132629A CN 105795640 A CN105795640 A CN 1057956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mbrella
visual
draught line
umbrella cloth
wire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3262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95640B (zh
Inventor
朱雷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ao Xiaozhong
Original Assignee
朱雷敏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朱雷敏 filed Critical 朱雷敏
Priority to CN20161013262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95640B/zh
Priority to CN201710699802.XA priority patent/CN107440274B/zh
Publication of CN105795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56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956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56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5/00Details of umbrellas
    • A45B25/18Covers; Means for fastening sam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3/00Other umbrellas
    • A45B2023/0006Portable, self supported sunshades or weather prote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3/00Other umbrellas
    • A45B2023/0093Sunshades or weather protections of other than umbrella ty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5/00Details of umbrellas
    • A45B25/18Covers; Means for fastening same
    • A45B2025/183Covers with filtering or screening means for avoiding undesired radi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B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LADIES' OR LIKE FANS
    • A45B25/00Details of umbrellas
    • A45B25/18Covers; Means for fastening same
    • A45B2025/186Umbrellas with two or more covers

Landscapes

  • Walking Sticks, Umbrellas, And F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及其使用方法,属于伞具领域。本发明包括伞柄、伞杆、伞布、伞顶、移动伞布部分、固定圆环、牵引线一、牵引线二和伞骨;左伞骨、右伞骨之间为伞布的透明伞布部分;靠近固定圆环一的移动伞布部分下边缘上设有一连接点;移动伞布部分覆盖于所述透明伞布部分上;牵引线一的一端连接于旋转体二上,牵引线一的另一端先穿过伞杆顶部的通孔再穿过固定圆环一,最终固定于连接点;牵引线二的一端连接于旋转体二上,牵引线二的另一端先穿过伞杆顶部的通孔再穿过固定圆环二,最终固定于连接点;本发明的可视晴雨两用伞具有既能雨天可视、晴天又不影响遮阳的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伞具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雨天人们会将雨伞向前倾斜来抵挡风雨,但是这样影响了前方视线具有安全隐患。普通雨伞会在伞的一侧用透明薄膜来代替伞布以达到可视的效果,但在夏天多雨季节天气阴晴变幻不定,人们出门带伞更多的是考虑到遮阳功能,所以晴雨伞设置透明薄膜,影响了人们对遮阳功能的需求。目前市场上的晴雨伞很少能够具有既能雨天可视、晴天又不影响遮阳的功能。
针对既要雨天可视、晴天又不影响遮阳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已有相关的技术方案公开,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202488848,申请日:2014年5月16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可视晴雨伞,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可视晴雨伞,包括伞体、伞袋和可视窗,伞体包括伞柄、伞面和伞骨,可视窗镶嵌在伞面的中部位置,伞袋包括袋主体,袋主体呈长方形,袋主体的一端与绳制提手相连,另一端连接有2~6条短绳,短绳均匀分布;袋主体包括拉链和伞布块,可视窗包括拉链和透明薄膜,袋主体与可视窗大小一致,拉链包括布带、两条链牙和一个拉头;伞布块与透明膜薄的大小相等,且与拉链的连接方式相同,伞布块与透明膜薄都是将两条链牙分别固定在其两侧,拉头安在其中一侧的链牙上。该申请案较好的实现雨天可视、晴天又不影响遮阳的功能,但是该申请案的不足之处在于使用不方便,需要拆卸伞布块。
综上所述,如何克服现有技术中晴雨伞不能很好实现雨天可视、晴天又不影响遮阳的功能的不足,是现有技术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晴雨伞不能很好的实现雨天可视、晴天又不影响遮阳的功能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及其使用方法,实现了雨天可视、晴天又不影响遮阳的功能。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可视晴雨两用伞,包括伞柄、伞杆、伞布、伞顶、移动伞布部分、固定圆环、牵引线一、牵引线二和伞骨;
所述固定圆环有两个,分别为固定圆环一和固定圆环二;所述伞布固定于伞骨上,且伞布由透明伞布部分和遮阳伞布部分组成;所述伞骨包括伞骨一和伞骨二,所述伞骨一有两根,分别为左伞骨和右伞骨,左伞骨、右伞骨之间为伞布的透明伞布部分,且左伞骨末端固定有固定圆环一,右伞骨末端固定有固定圆环二;靠近固定圆环一的移动伞布部分下边缘上设有一连接点A;
所述移动伞布部分覆盖于所述透明伞布部分上;所述伞柄、伞杆均为空心结构,且伞杆的顶部设有一个通孔;所述伞柄内设有旋转体二;所述牵引线一的一端连接于旋转体二上,所述牵引线一的另一端先穿过伞杆顶部的通孔再穿过固定圆环一,最终固定于连接点A;所述牵引线二的一端连接于旋转体二上,所述牵引线二的另一端先穿过伞杆顶部的通孔再穿过固定圆环二,最终固定于连接点A。
作为本发明的可视晴雨两用伞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伞柄底端的中心设有一个圆形通孔;所述旋转体二包括梯形齿轮一、圆柱二、圆环形凸块五、旋转杆一和旋转杆二,所述圆柱二位于空心结构的伞柄内部,且圆柱二的顶端设有梯形齿轮一;所述圆环形凸块五位于圆柱二的下部,圆柱二的底端向下延伸并穿过空心结构的伞柄底端的圆形通孔,且圆柱二底端向下延伸部分的端部设有圆环形凸块六,所述圆环形凸块五和圆环形凸块六的直径均大于伞柄底端的圆形通孔;
所述旋转杆一包括绕线杆一和梯形齿轮二,旋转杆二包括绕线杆二和梯形齿轮三,所述绕线杆一的一端铰接在伞柄的内壁上,绕线杆一的另一端设有梯形齿轮二;所述绕线杆二的一端铰接在伞柄的内壁上,绕线杆二的另一端设有梯形齿轮三;所述梯形齿轮二和梯形齿轮三对称地位于梯形齿轮一的两侧,且梯形齿轮二、梯形齿轮三均与梯形齿轮一啮合。
作为本发明的可视晴雨两用伞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圆环形凸块六上设置有固定装置二;所述固定装置二包括固定块二和弹簧二,所述圆环形凸块六上表面的边缘处设有一安装槽,所述弹簧二竖直固定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固定块二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下部与弹簧二固定连接,所述伞柄底端设有若干个与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该若干个与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以伞柄底端的中心点为圆心呈周向等间距分布。
作为本发明的可视晴雨两用伞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移动伞布部分为不透明伞布,该不透明伞布的顶端与伞顶处固连,右伞骨和右伞骨对应侧的不透明伞布侧边固连;所述绕线杆一的一端贯穿伞柄的内壁,且位于伞柄内壁两侧的绕线杆一上设置有限制绕线杆一沿长度方向运动的阻挡圈;所述绕线杆二的一端贯穿伞柄的内壁,且位于伞柄内壁两侧的绕线杆二上设置有限制绕线杆二沿长度方向运动的阻挡圈。
作为本发明的可视晴雨两用伞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伞杆靠近其顶部通孔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圆环三和圆环四;
所述牵引线一和牵引线二均为一根,所述牵引线一的一端正向缠绕连接于绕线杆二上,牵引线一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圆环四、伞杆顶部的通孔、固定圆环一,最终固定于连接点A;
所述牵引线二的一端反向缠绕连接于绕线杆一上,牵引线二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圆环三、伞杆顶部的通孔、固定圆环二,最终固定于连接点A。
作为本发明的可视晴雨两用伞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的移动伞布部分覆盖于所述透明伞布部分的内表面。
作为本发明的可视晴雨两用伞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圆环形凸块五和圆环形凸块六之间的距离比伞柄底端的厚度大1~3cm。
作为本发明的可视晴雨两用伞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伞顶表面涂覆有荧光层。
本发明的可视晴雨两用伞的使用方法,
当需要实现雨天可视功能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撑开可视晴雨两用伞;
步骤(2):竖直向下按住固定块二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与伞柄底端的凹槽分离;
步骤(3):旋转圆柱二,通过收回牵引线二将不透明伞布向固定圆环二所在一侧收起,使得伞布的透明伞布部分露出;
步骤(4):松开固定块二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插入伞柄底端的凹槽内。
当需要实现晴天遮阳功能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竖直向下按住固定块二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与伞柄底端的凹槽分离;
步骤(6):旋转圆柱二,通过收回牵引线一将不透明伞布向固定圆环一所在一侧展开,使得伞布上透明伞布部分被覆盖;
步骤(7):松开固定块二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插入伞柄底端的凹槽内。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中,移动伞布部分为不透明伞布,该不透明伞布的顶端与伞顶处固连,右伞骨和右伞骨对应侧的不透明伞布侧边固连,上述设置,保证了不透明伞布始终固定于透明伞布部分的内表面,有效地防止了不透明伞布的掉落,且右伞骨和右伞骨对应侧的不透明伞布侧边固连,使得牵引线一被收回到最大限度时,不透明伞布能够被完全展开。
(2)本发明中,牵引线一穿过固定圆环一与连接点固连,牵引线二穿过固定圆环二与连接点固连,使得牵引线一和牵引线二分别沿相反的方向实现拉动移动伞布部分的操作,且移动伞布部分是近似沿着固定圆环一和固定圆环二连线的方向被收起和展开,提高了移动伞布部分被收起和展开操作的效率,避免了移动伞布部分沿其他方向被收起时容易遮挡视线的不足,需要强调的是,移动伞布部分近似沿着固定圆环一和固定圆环二连线的方向被收起和展开的操作,是本发明的可视晴雨两用伞雨天可视、晴天又不影响遮阳功能的关键所在。
(3)同时,本发明中牵引线一和牵引线二均为一根,通过一根牵引线一和一根牵引线二即可将移动伞布部分完全收起或展开,避免了采用多根牵引线一和牵引线二进行操作时,牵引线容易缠绕在一起而难以拉动的不足,提高了本发明的可视晴雨两用伞的可靠性。
(4)本发明的可视晴雨两用伞,圆环形凸块六上设置有固定装置二,在移动伞布部分被完全收起或展开时,均能有效限制圆柱二的转动,使得移动伞布部分被固定住,确保可视自动晴雨伞的正常使用,防止可视晴雨两用伞在使用过程中因移动伞布部分的任意移动而影响使用效果。
(5)本发明中圆环三、圆环四、固定圆环一和固定圆环二对牵引线一和牵引线二起到导向和定位作用,确保牵引线一和牵引线二沿着限定的线路移动,实现了移动伞布部分被快速高效地收起或展开,且移动伞布部分被收起时比较省力,展开时无褶皱。
(6)本发明的可视晴雨两用伞,圆环形凸块五和圆环形凸块六之间的距离比伞柄底端的厚度大1~3cm,使得圆柱二可在伞柄内旋转,且减小了圆柱二旋转过程中发生的摆动和受到的摩擦力,确保了圆柱二平稳旋转;圆环形凸块五和圆环形凸块六的直径均大于伞柄底端的圆形通孔,防止圆柱二从伞柄内脱落。
(7)本发明的可视晴雨两用伞,伞柄底端设有若干个与与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该若干个与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以伞柄底端的中心点为圆心呈周向等间距分布,固定块二与伞柄底端的凹槽卡接,多个凹槽呈周向等间距分布在伞柄底端,有利于在圆柱二旋转过程中随时通过固定块二的竖直段上部卡入某个凹槽内的操作将圆柱二固定住,便于可视晴雨两用伞雨天可视功能和晴天遮阳功能之间的切换。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可视晴雨两用伞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可视晴雨两用伞的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伞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旋转体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伞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伞柄;104、旋转体二;1041、梯形齿轮一;1042、圆柱二;1043、圆环形凸块五;1044、弹簧二;1045、圆环形凸块六;1046、固定块二;105、旋转杆一;1051、梯形齿轮二;1052、绕线杆一;106、旋转杆二;1061、梯形齿轮三;1062、绕线杆二;
2、伞杆;201、圆环三;202、圆环四;
3、伞布;
4、伞顶;
5、移动伞布部分;
6、固定圆环;601、固定圆环一;602、固定圆环二;
7、牵引线一;
8、牵引线二;
9、伞骨;901、伞骨一;902、伞骨二;A、连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结合图1~5,本实施例的可视晴雨两用伞,包括伞柄1、伞杆2、伞布3、伞顶4、移动伞布部分5、固定圆环6、牵引线一7、牵引线二8和伞骨9;伞顶4表面涂覆有荧光层。固定圆环6有两个,分别为固定圆环一601和固定圆环二602;伞布3固定于伞骨9上,且伞布3由透明伞布部分和遮阳伞布部分组成;伞骨9包括伞骨一901和伞骨二902,伞骨一901有两根,分别为左伞骨和右伞骨,左伞骨、右伞骨之间为伞布3的透明伞布部分,且左伞骨末端固定有固定圆环一601,右伞骨末端固定有固定圆环二602;靠近固定圆环一601的移动伞布部分5下边缘上设有一连接点A;移动伞布部分5覆盖于透明伞布部分的内表面。
本实施例中,伞柄1、伞杆2均为空心结构,且伞杆2的顶部设有一个通孔;伞柄1内设有旋转体二104。伞柄1底端的中心设有一个圆形通孔,旋转体二104包括梯形齿轮一1041、圆柱二1042、圆环形凸块五1043、旋转杆一105和旋转杆二106,圆柱二1042位于空心结构的伞柄1内部,圆柱二1042的顶端设有梯形齿轮一1041;且圆柱二1042顶端向上延伸部分的端部设有梯形齿轮一1041;圆环形凸块五1043位于圆柱二(1042)的下部,圆柱二1042的底端向下延伸并穿过空心结构的伞柄1底端的圆形通孔,且圆柱二1042底端向下延伸部分的端部设有圆环形凸块六1045,圆环形凸块五1043和圆环形凸块六1045的直径均大于伞柄(1)底端的圆形通孔。旋转杆一105包括绕线杆一1052和梯形齿轮二1051,旋转杆二106包括绕线杆二1062和梯形齿轮三1061,绕线杆一1052的一端铰接在伞柄1的内壁上,绕线杆一1052的另一端设有梯形齿轮二1051;绕线杆二1062的一端铰接在伞柄1的内壁上,绕线杆二1062的另一端设有梯形齿轮三1061;梯形齿轮二1051和梯形齿轮三1061对称地位于梯形齿轮一1041的两侧,且梯形齿轮二1051、梯形齿轮三1061均与梯形齿轮一1041啮合。
本实施例中,移动伞布部分5为不透明伞布,该不透明伞布的顶端与伞顶4处固连,右伞骨和右伞骨对应侧的不透明伞布侧边固连,上述设置,保证了不透明伞布始终固定于透明伞布部分的内表面,有效地防止了不透明伞布的掉落,且右伞骨和右伞骨对应侧的不透明伞布侧边固连,使得牵引线一7被收回到最大限度时,不透明伞布能够被完全展开。绕线杆一1052的一端贯穿伞柄1的内壁,且位于伞柄1内壁两侧的绕线杆一1052上设置有限制绕线杆一1052沿长度方向运动的阻挡圈;绕线杆二1062的一端贯穿伞柄1的内壁,且位于伞柄1内壁两侧的绕线杆二1062上设置有限制绕线杆二1062沿长度方向运动的阻挡圈。伞杆2靠近其顶部通孔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圆环三201和圆环四202;牵引线一7和牵引线二8均为一根,牵引线一7的一端正向缠绕连接于绕线杆二1062上,牵引线一7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圆环四202、伞杆2顶部的通孔、固定圆环一601,最终固定于连接点A;牵引线二8的一端反向缠绕连接于绕线杆一1052上,牵引线二8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圆环三201、伞杆2顶部的通孔、固定圆环二602,最终固定于连接点A;当通过拨动圆环形凸块六1045带动圆柱二1042旋转时,梯形齿轮一1041会带动梯形齿轮二1051和梯形齿轮三1061沿相反方向旋转,使得牵引线一7和牵引线二8一个被收起、一个被放长,且牵引线一7、牵引线二8分别独立缠绕在不同的绕线杆上,避免了牵引线一7和牵引线二8容易缠绕在一起而打结;本实施例中,绕线杆横向布置,便于牵引线的缠绕。
圆环形凸块六1045上设置有固定装置二;固定装置二包括固定块二1046和弹簧二1044,圆环形凸块六1045上表面的边缘处设有一安装槽,弹簧二1044竖直固定于安装槽内,固定块二1046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下部与弹簧二1044固定连接,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设有若干个与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该若干个与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以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的中心点为圆心呈周向等间距分布,固定块二1046与圆环形凸块四1034底端的凹槽卡接。圆环形凸块五1043和圆环形凸块六1045之间的距离比伞柄1底端的厚度大1~3cm,具体本实施例中取1cm。
本实施例中,牵引线一7穿过固定圆环一601与连接点A固连,牵引线二8穿过固定圆环二602与连接点A固连,使得牵引线一7和牵引线二8分别沿相反的方向实现拉动移动伞布部分5的操作,且移动伞布部分5是近似沿着固定圆环一601和固定圆环二602连线的方向被收起和展开,提高了移动伞布部分5被收起和展开操作的效率,避免了移动伞布部分5沿其他方向被收起时容易遮挡视线的不足,需要强调的是,移动伞布部分5近似沿着固定圆环一601和固定圆环二602连线的方向被收起和展开的操作,是本实施例的可视晴雨两用伞雨天可视、晴天又不影响遮阳功能的关键所在。
同时,本实施例中牵引线一7和牵引线二8均为一根,通过一根牵引线一7和一根牵引线二8即可将移动伞布部分5完全收起或展开,避免了采用多根牵引线一7和牵引线二8进行操作时,牵引线容易缠绕在一起而难以拉动的不足,提高了本实施例的可视晴雨两用伞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的可视晴雨两用伞,圆环形凸块六1045上设置有固定装置二,在移动伞布部分5被完全收起或展开时,均能有效限制圆柱二1042的转动,使得移动伞布部分5被固定住,确保可视晴雨两用伞的正常使用,防止可视晴雨两用伞在使用过程中因移动伞布部分5的任意移动而影响使用效果。
本实施例中圆环三201、圆环四202、固定圆环一601和固定圆环二602对牵引线一7和牵引线二8起到导向和定位作用,确保牵引线一7和牵引线二8沿着限定的线路移动,实现了移动伞布部分5被快速高效地收起或展开,且移动伞布部分5被收起时比较省力,展开时无褶皱。
本实施例的可视晴雨两用伞,圆环形凸块五1043和圆环形凸块六1045之间的距离比伞柄1底端的厚度大1~3cm,使得圆柱二1042可在伞柄1内旋转,且减小了圆柱二1042旋转过程中发生的摆动和受到的摩擦力,确保了圆柱二1042平稳旋转。圆环形凸块五1043和圆环形凸块六1045的直径均大于伞柄1底端的圆形通孔,防止圆柱二1042从伞柄1内脱落。
本实施例的可视晴雨两用伞,移动伞布部分5覆盖于透明伞布部分的内表面,雨天使用时移动伞布部分5不会被淋湿,保护了移动伞布部分5;伞顶4表面涂覆有荧光层,在夜里具有示警作用,增加了使用安全性。
本实施例的可视晴雨两用伞,伞柄1底端设有若干个与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该若干个与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以伞柄1底端的中心点为圆心呈周向等间距分布,固定块二1046与伞柄1底端的凹槽卡接,多个凹槽呈周向等间距分布在伞柄1底端,有利于在圆柱二1042旋转过程中随时通过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卡入某个凹槽内的操作将圆柱二1042固定住,便于可视晴雨两用伞雨天可视功能和晴天遮阳功能之间的切换。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可视晴雨两用伞,其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圆环形凸块五1043和圆环形凸块六1045之间的距离比伞柄1底端的厚度大3cm。
实施例3
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可视晴雨两用伞,其使用方法如下:
当需要实现雨天可视功能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撑开可视晴雨两用伞;
步骤(2):竖直向下按住固定块二1046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与伞柄1底端的凹槽分离;
步骤(3):旋转圆柱二1042,通过收回牵引线二8将不透明伞布向固定圆环二602所在一侧收起,使得伞布3的透明伞布部分露出;
步骤(4):松开固定块二1046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插入伞柄1底端的凹槽内。
当需要实现晴天遮阳功能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竖直向下按住固定块二1046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与伞柄1底端的凹槽分离;
步骤(6):旋转圆柱二1042,通过收回牵引线一7将不透明伞布向固定圆环一601所在一侧展开,使得伞布3上透明伞布部分被覆盖;
步骤(7):松开固定块二1046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插入伞柄1底端的凹槽内。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其特征在于:包括伞柄(1)、伞杆(2)、伞布(3)、伞顶(4)、移动伞布部分(5)、固定圆环(6)、牵引线一(7)、牵引线二(8)和伞骨(9);
所述固定圆环(6)有两个,分别为固定圆环一(601)和固定圆环二(602);所述伞布(3)固定于伞骨(9)上,且伞布(3)由透明伞布部分和遮阳伞布部分组成;所述伞骨(9)包括伞骨一(901)和伞骨二(902),所述伞骨一(901)有两根,分别为左伞骨和右伞骨,左伞骨、右伞骨之间为伞布(3)的透明伞布部分,且左伞骨末端固定有固定圆环一(601),右伞骨末端固定有固定圆环二(602);靠近固定圆环一(601)的移动伞布部分(5)下边缘上设有一连接点(A);
所述移动伞布部分(5)覆盖于所述透明伞布部分上;所述伞柄(1)、伞杆(2)均为空心结构,且伞杆(2)的顶部设有一个通孔;所述伞柄(1)内设有旋转体二(104);所述牵引线一(7)的一端连接于旋转体二(104)上,所述牵引线一(7)的另一端先穿过伞杆(2)顶部的通孔再穿过固定圆环一(601),最终固定于连接点(A);所述牵引线二(8)的一端连接于旋转体二(104)上,所述牵引线二(8)的另一端先穿过伞杆(2)顶部的通孔再穿过固定圆环二(602),最终固定于连接点(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伞柄(1)底端的中心设有一个圆形通孔;所述旋转体二(104)包括梯形齿轮一(1041)、圆柱二(1042)、圆环形凸块五(1043)、旋转杆一(105)和旋转杆二(106),所述圆柱二(1042)位于空心结构的伞柄(1)内部,且圆柱二(1042)的顶端设有梯形齿轮一(1041);所述圆环形凸块五(1043)位于圆柱二(1042)的下部,圆柱二(1042)的底端向下延伸并穿过空心结构的伞柄(1)底端的圆形通孔,且圆柱二(1042)底端向下延伸部分的端部设有圆环形凸块六(1045),所述圆环形凸块五(1043)和圆环形凸块六(1045)的直径均大于伞柄(1)底端的圆形通孔;
所述旋转杆一(105)包括绕线杆一(1052)和梯形齿轮二(1051),旋转杆二(106)包括绕线杆二(1062)和梯形齿轮三(1061),所述绕线杆一(1052)的一端铰接在伞柄(1)的内壁上,绕线杆一(1052)的另一端设有梯形齿轮二(1051);所述绕线杆二(1062)的一端铰接在伞柄(1)的内壁上,绕线杆二(1062)的另一端设有梯形齿轮三(1061);所述梯形齿轮二(1051)和梯形齿轮三(1061)对称地位于梯形齿轮一(1041)的两侧,且梯形齿轮二(1051)、梯形齿轮三(1061)均与梯形齿轮一(1041)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形凸块六(1045)上设置有固定装置二;所述固定装置二包括固定块二(1046)和弹簧二(1044),所述圆环形凸块六(1045)上表面的边缘处设有一安装槽,所述弹簧二(1044)竖直固定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固定块二(1046)包括竖直段和水平段,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下部与弹簧二(1044)固定连接,所述伞柄(1)底端设有若干个与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该若干个与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相配合的凹槽以伞柄(1)底端的中心点为圆心呈周向等间距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伞布部分(5)为不透明伞布,该不透明伞布的顶端与伞顶(4)处固连,右伞骨和右伞骨对应侧的不透明伞布侧边固连;所述绕线杆一(1052)的一端贯穿伞柄(1)的内壁,且位于伞柄(1)内壁两侧的绕线杆一(1052)上设置有限制绕线杆一(1052)沿长度方向运动的阻挡圈;所述绕线杆二(1062)的一端贯穿伞柄(1)的内壁,且位于伞柄(1)内壁两侧的绕线杆二(1062)上设置有限制绕线杆二(1062)沿长度方向运动的阻挡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伞杆(2)靠近其顶部通孔的内壁上分别固定有圆环三(201)和圆环四(202);
所述牵引线一(7)和牵引线二(8)均为一根,所述牵引线一(7)的一端正向缠绕连接于绕线杆二(1062)上,牵引线一(7)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圆环四(202)、伞杆(2)顶部的通孔、固定圆环一(601),最终固定于连接点(A);
所述牵引线二(8)的一端反向缠绕连接于绕线杆一(1052)上,牵引线二(8)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圆环三(201)、伞杆(2)顶部的通孔、固定圆环二(602),最终固定于连接点(A)。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伞布部分(5)覆盖于所述透明伞布部分的内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形凸块五(1043)和圆环形凸块六(1045)之间的距离比伞柄(1)底端的厚度大1~3c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伞顶(4)表面涂覆有荧光层。
9.一种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可视晴雨两用伞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需要实现雨天可视功能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撑开可视晴雨两用伞;
步骤(2):竖直向下按住固定块二(1046)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与伞柄(1)底端的凹槽分离;
步骤(3):旋转圆柱二(1042),通过收回牵引线二(8)将不透明伞布向固定圆环二(602)所在一侧收起,使得伞布(3)的透明伞布部分露出;
步骤(4):松开固定块二(1046)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插入伞柄(1)底端的凹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视晴雨两用伞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需要实现晴天遮阳功能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竖直向下按住固定块二(1046)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与伞柄(1)底端的凹槽分离;
步骤(6):旋转圆柱二(1042),通过收回牵引线一(7)将不透明伞布向固定圆环一(601)所在一侧展开,使得伞布(3)上透明伞布部分被覆盖;
步骤(7):松开固定块二(1046)的水平段,使得固定块二(1046)的竖直段上部插入伞柄(1)底端的凹槽内。
CN201610132629.0A 2016-03-09 2016-03-09 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 Active CN1057956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32629.0A CN105795640B (zh) 2016-03-09 2016-03-09 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
CN201710699802.XA CN107440274B (zh) 2016-03-09 2016-03-09 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的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32629.0A CN105795640B (zh) 2016-03-09 2016-03-09 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99802.XA Division CN107440274B (zh) 2016-03-09 2016-03-09 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的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95640A true CN105795640A (zh) 2016-07-27
CN105795640B CN105795640B (zh) 2017-10-31

Family

ID=564679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99802.XA Active CN107440274B (zh) 2016-03-09 2016-03-09 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的使用方法
CN201610132629.0A Active CN105795640B (zh) 2016-03-09 2016-03-09 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99802.XA Active CN107440274B (zh) 2016-03-09 2016-03-09 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的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74402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35794B (zh) * 2018-09-20 2020-10-27 程路伟 一种带有清洁功能的晴雨两用棚
KR102117017B1 (ko) * 2020-03-12 2020-05-29 메탈크래프트코리아 주식회사 전동 접이식 대형 파라솔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81176Y (zh) * 1999-06-18 2000-06-07 陈逢春 伞面骨伸缩伞
DE102009037718A1 (de) * 2009-08-17 2011-02-24 Brokmann, Lore Schirm, insbesondere Standschirm
CN104921430A (zh) * 2015-06-10 2015-09-23 晋江富永雨具有限公司 一种伞面可伸缩的伞
CN105533956A (zh) * 2016-03-02 2016-05-04 王之昱 一种便于操作的可视晴雨伞及其使用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407410U (zh) * 2011-12-29 2012-09-05 牛艺颍 可旋转雨伞
NL2008374C2 (nl) * 2012-02-28 2013-09-02 Senz Technologies B V Parasol met asymmetrisch scherm.
CN202618594U (zh) * 2012-04-26 2012-12-26 田丹妮 新型旋转雨伞
CN204070868U (zh) * 2014-10-09 2015-01-07 浙江天合雨具设计有限公司 可旋转伞柄的雨伞
TWM505218U (zh) * 2015-04-17 2015-07-21 Bin-Tang Su 具有傘面旋轉功能的自動開收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81176Y (zh) * 1999-06-18 2000-06-07 陈逢春 伞面骨伸缩伞
DE102009037718A1 (de) * 2009-08-17 2011-02-24 Brokmann, Lore Schirm, insbesondere Standschirm
CN104921430A (zh) * 2015-06-10 2015-09-23 晋江富永雨具有限公司 一种伞面可伸缩的伞
CN105533956A (zh) * 2016-03-02 2016-05-04 王之昱 一种便于操作的可视晴雨伞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95640B (zh) 2017-10-31
CN107440274B (zh) 2019-05-03
CN107440274A (zh) 2017-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33956B (zh) 一种便于操作的可视晴雨伞
EP1400186A1 (en) Sunshade
CN105795640A (zh) 一种可视晴雨两用伞及其使用方法
CN205385925U (zh) 一种可视晴雨伞
CN105795641A (zh) 一种可视自动晴雨伞及其使用方法
CN106593944A (zh) 一种伸缩隐形扇叶风轮与风扇
CN107625246A (zh) 一种雨伞
US20100095992A1 (en) Outdoor Windproof Umbrella
CN206664243U (zh) 一种汽车防护罩的传动结构
CN206542985U (zh) 一种带有止退装置的户外遮阳伞
CN105495905B (zh) 一种可视晴雨伞
CN206576430U (zh) 一种自带雨帘的伞
CN211078393U (zh) 一种用于建筑装配的外墙攀爬平台
CN206079358U (zh) 异形垂钓360°旋转有效遮阳伞
CN203157677U (zh) 汽车遮阳伞
CN202184255U (zh) 太阳伞
CN110577173A (zh) 一种用于建筑装配的外墙攀爬平台
CN206487682U (zh) 一种伸缩隐形扇叶风轮与风扇
CN109603121B (zh) 一种具有防护系统的户外篮球架
CN201743099U (zh) 太阳伞拉锁锁紧机构
CN220832175U (zh) 一种反向遮阳伞
CN208286556U (zh) 一种减震功能优异的摊位雨伞
CN109758743B (zh) 一种具有防护装置的户外篮球架
CN201282794Y (zh) 一种改良结构的直伞
CN217139180U (zh) 一种无动力旋转秋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Gao Xiaodong

Inventor after: Zhou Fei

Inventor before: Zhu Leimi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921

Address after: Huiy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o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Qingdao 266000 Street No. 2

Applicant after: Qingdao apul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243000 Anhui province Ma'anshan City Chengdong District rain mountain horse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glu Xiushan campus) studio teacher innovativ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pplicant before: Zhu Leimi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016

Address after: 226400 No. 28 Zhenjiang Haizhong Road, Digging Port, Rudong County,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Miao Xiaozhong

Address before: Huiy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o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Qingdao 266000 Street No. 2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HANX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MANAGEMENT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