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91242A - 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服务器、客户端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服务器、客户端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91242A
CN105791242A CN201410822094.0A CN201410822094A CN105791242A CN 105791242 A CN105791242 A CN 105791242A CN 201410822094 A CN201410822094 A CN 201410822094A CN 105791242 A CN105791242 A CN 1057912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e number
sorting code
number sequence
node
cli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2209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91242B (zh
Inventor
张明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filed Critical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82209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912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57912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12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912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12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服务器、客户端和系统,其中,该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客户端发送的对象分类请求;根据对象分类请求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其中,分类树中的每个节点对应一个分类编码;将分类编码序列发送至客户端,以使客户端对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并根据解析结果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类型。本申请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使得服务器能够对不同版本的客户端的兼容和自适应,并且能够高效准确地向不同版本的客户端返回对象分类类型。此外,在客户端开发以及服务器维护中,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出错率。

Description

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服务器、客户端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服务器、客户端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终端中可安装各种不同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主要基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即C/S模式)进行通信。随着业务的发展,对象类型逐渐增多,为了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对象提供相应的服务,客户端会进行升级。由于各个客户端升级情况的不同,会出现多个不同版本的客户端,且各个版本的客户端能识别的数据对象类型不完全相同。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版本的服务器端程序需要兼容客户端之前的几个甚至所有版本。
以用户类型为例,如果版本I所适用的用户类型为A和B两类,在后来发展的版本II中,用户类型进一步划分为AA、AB和B三类(其中,AA和AB是从之前的A中分离出来),即版本II适用于的用户类型为AA、AB和B三类。则服务器需要给版本I的客户端返回的用户类型为A和B,而需要给版本II的客户端返回的用户类型为AA、AB和B。
因此,需要服务器对各个不同版本的客户端兼容,并向每个客户端返回该客户端可识别的对象类型以避免因客户端无法识别而出错。目前,服务器端可针对不同的客户端版本,分别提供一个对应的接口,以通过与相应的客户端版本对应的算法得到相应的对象类型,并返回给客户端。但是,随着客户端的版本越来越多,服务器端的接口以及算法也越来越多,给服务器的维护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开发效率越来越低,并且容易出错、造成故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能够提升向不同版本的客户端返回对象分类类型的准确度。
本申请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另一种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
本申请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服务器。
本申请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客户端。
本申请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对象类型的识别系统。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客户端发送的对象分类请求;根据所述对象分类请求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其中,所述分类树中的每个节点对应一个分类编码;将所述分类编码序列发送至所述客户端,以使所述客户端对所述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并根据解析结果获取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本申请实施例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可根据客户的对象分类请求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并返回至客户端进行解析,以使客户端根据解析结果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使得服务器能够对不同版本的客户端的兼容和自适应,并且能够高效准确地向不同版本的客户端返回对象分类类型。此外,在客户端版本更新时,只需对分类树进行相应的维护和更新,更加便于维护,从而在客户端开发以及服务器维护中,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出错率。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服务器发送对象分类请求;接收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对象分类请求返回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对所述第一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以得到客户端可识别的第二分类编码序列;获取所述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并将所述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作为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本申请实施例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可向服务器发送对象分类请求,并接收服务器返回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然后对第一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以得到客户端可识别的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并据此确定待识别对象的分类类型,能够高效准确地识别出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从而有效避免了因无法识别对象的分类类型而出现错误。
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服务器,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客户端发送的对象分类请求;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对象分类请求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其中,所述分类树中的每个节点对应一个分类编码;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分类编码序列发送至所述客户端,以使所述客户端对所述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并根据解析结果获取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本申请实施例的服务器,可根据客户的对象分类请求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并返回至客户端进行解析,以使客户端根据解析结果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使得服务器能够对不同版本的客户端的兼容和自适应,并且能够高效准确地向不同版本的客户端返回对象分类类型。此外,在客户端版本更新时,只需对分类树进行相应的维护和更新,更加便于维护,从而在客户端开发以及服务器维护中,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出错率。
本申请第四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客户端,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向服务器发送对象分类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对象分类请求返回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解析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以得到客户端可识别的第二分类编码序列;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并将所述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作为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本申请实施例的客户端,可向服务器发送对象分类请求,并接收服务器返回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然后对第一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以得到客户端可识别的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并据此确定待识别对象的分类类型,能够高效准确地识别出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从而有效避免了因无法识别对象的分类类型而出现错误。
本申请第五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象类型的识别系统,包括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的服务器和本申请第四方面实施例的客户端。
本申请实施例的对象类型的识别系统,服务器可根据客户的对象分类请求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并返回至客户端进行解析,以使客户端根据解析结果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使得服务器能够对不同版本的客户端的兼容和自适应,并且能够高效准确地向不同版本的客户端返回对象分类类型。此外,在客户端版本更新时,只需对分类树进行相应的维护和更新,更加便于维护,从而在客户端开发以及服务器维护中,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出错率。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2a和图2b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分类树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步骤S102的执行流程图;
图4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分类树的建立方法流程图;
图5为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对第一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以得到客户端可识别的第二分类编码序列的流程图;
图7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客户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对象类型的识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服务器、客户端和系统。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包括:
S101,接收客户端发送的对象分类请求。
其中,对象为客户端与服务器交互涉及的数据。举例来说,在电子商务客户端中,对象可为用户信息、产品信息等。
S102,根据对象分类请求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其中,分类树中的每个节点对应一个分类编码。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分类树为在客户端版本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对象的类型的划分创建的。其中,分类树中任意两个具有相同父节点的子节点的分类编码不同。
以用户类型为例,在客户端的第一版本中,用户分为A和B两种类型,这个版本的客户端的下一个版本(第二版本)中,A类型的用户又被划分为AA和AB两种类型(此时,用户总共分为AA、AB和B三种类型)。则当客户端仅出现第一版本时,分类树可如图2a所示,当地客户端发展到第二版本时,分类树则相应的变化为如图2b所示。
其中,分类树中每个节点派生出子节点时,会有一个用于分类的判断条件。举例来说,如图2a和图2b所示,可根据用户的年龄对用户进行分类,其中,x表示用户的年龄。在第一版本对应的分类树中,将用户划分为A类的判断条件为x<20,将用户划分为B类的判断条件为x>=20。在第二版本对应的分类树中,对A类型进一步进行划分为AA和AB时的判断条件分别为x<=10以及10<x<20。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每个待识别对象在预先建立的分类树种都有对应的叶子节点,因此,可根据从分类树的根节点到该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叶子节点的路径上的每个节点对应的分类编码获取分类编码序列。具体地,根据对象分类请求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可具体包括:确定待识别对象在分类树中对应的叶子节点;分别获取从分类树的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路径上的每个节点对应的分类编码,并根据获取到的分类编码生成分类编码序列。
图3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步骤S102的执行流程图,如图3所示,S102具体包括:
S11,将分类树的根节点作为第一待处理节点。
S12,将第一待处理节点对应的分类编码作为分类编码序列的末位编码。
S13,判断第一待处理节点是否有子节点。
S14,如果没有子节点,则得到分类编码序列。
S15,如果有子节点,则根据预设的分类规则将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子节点作为新的第一待处理节点,重复步骤S12和S13,直至判断第一待处理节点没有子节点,得到分类编码序列。
其中,分类规则即用于根据对象的属性特征对对象进行分类的判断条件,其中,用户的属性特征可包括但不限于年龄、身份等。举例来说,如上述图2a和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用户的年龄属性对用户进行分类。
分类树本质上是一棵决策树,它根据待识别对象的特征进行判决。对于分类树来说,判别一个待识别对象时,需要从根节点开始根据待识别对象的属性特征进行判决,最终到达对应的叶子节点,获取到完整的分类编码序列。举例来说,对于图2b所示的分类树,如果接收到的对象识别请求是对一个年龄属性为15岁的用户进行识别,从根节点开始路由:
(1)在根节点,发现分类规则为x<20到子节点A,x>=20到子节点B,而待识别对象的年龄属性(即x属性)为15,故选择A子节点;
(2)在A节点,发现分类规则为x<=10到子节点A,10<x<20到子节点B,而待识别对象的年龄属性(即x属性)15,故选择B子节点;
(3)此时已到达叶子节点,故待识别对象的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为AB。
同理可得到一个年龄为40的用户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为B。
应当理解,用字母进行编码仅为示例性的,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编码,如阿拉伯数字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S103,将分类编码序列发送至客户端,以使客户端对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并根据解析结果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具体地,客户端中预存有自身能够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的集合,当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的分类编码序列时,可根据该客户端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集合对接收到的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以得到客户端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并据此确定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本申请实施例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可根据客户的对象分类请求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并返回至客户端进行解析,以使客户端根据解析结果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使得服务器能够对不同版本的客户端的兼容和自适应,并且能够高效准确地向不同版本的客户端返回对象分类类型。此外,在客户端版本更新时,只需对分类树进行相应的维护和更新,更加便于维护,从而在客户端开发以及服务器维护中,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出错率。
图4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分类树的建立方法流程图。如图4所示,分类树可通过以下步骤建立:
S21,建立根节点,并将根节点作为第二待处理节点;
S22,为第二待处理节点分配一个分类编码;
S23,根据对象的分类规则判断第二待处理节点是否需要分解;
S24,如果需要分解,则根据分类规则将第二待处理节点分解为至少一个子节点,并分别为每个子节点分配一个分类编码,并将每个子节点分别作为新的第二待处理节点,重复步骤S22-S23,直至第二待处理节点不需要分解,完成分类树的建立。
由此,服务器能够预先建立好分类树,以便在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对象分类请求时,就可查询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返回至客户端。
此外,随着业务的发展,对象类型会增多或者进一步划分,客户端也会随之升级,此时可根据新增加的分类规则增加分类树中的节点或对节点进一步分解,以便于服务器对升级后的客户端进行兼容和自适应,开发效率高,成本低,且准确性高。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另一种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
图5为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包括:。
S501,向服务器发送对象分类请求。
当有对象需要进行分类时,客户端可向服务器发送对象分类请求。服务器在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对象分类请求后,可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并将该第一分类编码序列返回给客户端。
S502,接收服务器根据对象分类请求返回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
S503,对第一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以得到客户端可识别的第二分类编码序列。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客户端中预先存储有该客户端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集合,如图6所示,对第一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以得到客户端可识别的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具体包括:
S601,判断第一分类编码序列是否包含于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
S602,如果包含于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则将第一分类编码序列作为第二分类编码序列。
S603,如果不包含于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则截掉第一分类编码序列的最后一位分类编码得到新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直到新的编码包含于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并将新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作为第二分类编码序列。
举例来说,对于图2a所示的分类树对应的第一版本的客户端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包括分类编码序列A和B,图2b所示的分类树对应的第二版本的客户端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包括分类编码序列AA、AB和B。当服务器返回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为AB时,对于第一版本的客户端来说,AB不包含在其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则截掉最后一位分类编码B,得到新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A,而A包含于其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则得到第一版本的客户端的可识别的第二分类编码序列为A;对于第二版本的客户端来说,AB包含在其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则得到第二版本的客户端的可识别的第二分类编码序列为AB。
S504,获取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并将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作为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获取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可具体包括:根据第二分类编码查询类型数据库,以获取第二类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其中,类型数据库中存储有分类编码与类型的对应关系。其中,类型数据库为预先建立的。
此外,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可包括:根据待识别对象的类型提供相应的服务的步骤,从而在准确的确定待识别对象的类型后,能够更加精准地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避免了因类型识别错误导致无法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情况,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可向服务器发送对象分类请求,并接收服务器返回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然后对第一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以得到客户端可识别的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并据此确定待识别对象的分类类型,能够高效准确地识别出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从而有效避免了因无法识别对象的分类类型而出现错误。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服务器。
图7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服务器,包括:接收模块110、获取模块120和发送模块130。
具体地,接收模块110用于接收客户端发送的对象分类请求。其中,对象为客户端与服务器交互涉及的数据。举例来说,在电子商务客户端中,对象可为用户信息、产品信息等。
获取模块120用于根据对象分类请求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其中,分类树中的每个节点对应一个分类编码。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分类树为在客户端版本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对象的类型的划分创建的。其中,分类树中任意两个具有相同父节点的子节点的分类编码不同。更具体地,分类树可通过如图4所示的步骤建立。
以用户类型为例,在客户端的第一版本中,用户分为A和B两种类型,这个版本的客户端的下一个版本(第二版本)中,A类型的用户又被划分为AA和AB两种类型(此时,用户总共分为AA、AB和B三种类型)。则当客户端仅出现第一版本时,分类树可如图2a所示,当地客户端发展到第二版本时,分类树则相应的变化为如图2b所示。
其中,分类树中每个节点派生出子节点时,会有一个用于分类的判断条件。举例来说,如图2a和图2b所示,可根据用户的年龄对用户进行分类,其中,x表示用户的年龄。在第一版本对应的分类树中,将用户划分为A类的判断条件为x<20,将用户划分为B类的判断条件为x>=20。在第二版本对应的分类树中,对A类型进一步进行划分为AA和AB时的判断条件分别为x<=10以及10<x<20。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每个待识别对象在预先建立的分类树种都有对应的叶子节点,因此,获取模块120可根据从分类树的根节点到该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叶子节点的路径上的每个节点对应的分类编码获取分类编码序列。更具体地,获取模块120具体用于:确定标识信息在分类树中对应的叶子节点;分别获取从分类树的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路径上的每个节点对应的分类编码,并根据获取到的分类编码生成分类编码序列。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获取模块120可具体用于执行如图3所示的步骤,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
发送模块130用于将分类编码序列发送至客户端,以使客户端对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并根据解析结果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更具体地,客户端中预存有自身能够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的集合,当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的分类编码序列时,可根据该客户端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集合对接收到的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以得到客户端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并据此确定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本申请实施例的服务器,可根据客户的对象分类请求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并返回至客户端进行解析,以使客户端根据解析结果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使得服务器能够对不同版本的客户端的兼容和自适应,并且能够高效准确地向不同版本的客户端返回对象分类类型。此外,在客户端版本更新时,只需对分类树进行相应的维护和更新,更加便于维护,从而在客户端开发以及服务器维护中,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出错率。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客户端。
图8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客户端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对象类型的识别装置,包括:发送模块210、接收模块220、解析模块230、第一获取模块240和提供模块250。其中,提供模块250是可选的。
具体地,发送模块210用于向服务器发送对象分类请求。当有对象需要进行分类时,发送模块210可向服务器发送对象分类请求。服务器在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对象分类请求后,可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并将该第一分类编码序列返回给客户端。
接收模块220用于接收服务器根据对象分类请求返回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
解析模块230用于对第一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以得到客户端可识别的第二分类编码序列。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客户端中预先存储有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集合,解析模块230具体用于:
判断第一分类编码序列是否包含于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
如果包含于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则将第一分类编码序列作为第二分类编码序列;
当第一分类编码序列不包含于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时,截掉第一分类编码序列的最后一位分类编码得到新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直到新的编码包含于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并将新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作为第二分类编码序列。
举例来说,对于图2a所示的分类树对应的第一版本的客户端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包括分类编码序列A和B,图2b所示的分类树对应的第二版本的客户端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包括分类编码序列AA、AB和B。当服务器返回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为AB时,对于第一版本的客户端来说,AB不包含在其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则解析模块230截掉最后一位分类编码B,得到新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A,而A包含于其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则得到第一版本的客户端的可识别的第二分类编码序列为A;对于第二版本的客户端来说,AB包含在其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则得到第二版本的客户端的可识别的第二分类编码序列为AB。
第一获取模块240用于获取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并将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作为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获取模块240具体用于:根据第二分类编码查询类型数据库,以获取第二类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其中,类型数据库中存储有分类编码与类型的对应关系。其中,类型数据库为预先建立的。
提供模块280用于根据待识别对象的类型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在准确的确定待识别对象的类型后,能够更加精准地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从而避免了因类型识别错误导致无法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情况,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的客户端,可向服务器发送对象分类请求,并接收服务器返回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然后对第一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以得到客户端可识别的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并据此确定待识别对象的分类类型,能够高效准确地识别出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从而有效避免了因无法识别对象的分类类型而出现错误。
为例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对象类型的识别系统。
图9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对象类型的识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9所示,该对象类型的识别系统,包括:本申请任一实施例的服务器100和任一实施例所示的客户端200。
本申请实施例的对象类型的识别系统,服务器可根据客户的对象分类请求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并返回至客户端进行解析,以使客户端根据解析结果获取待识别对象的类型,使得服务器能够对不同版本的客户端的兼容和自适应,并且能够高效准确地向不同版本的客户端返回对象分类类型。此外,在客户端版本更新时,只需对分类树进行相应的维护和更新,更加便于维护,从而在客户端开发以及服务器维护中,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出错率。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如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包括处理器的系统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各部分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步骤或方法可以用存储在存储器中且由合适的指令执行系统执行的软件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如果用硬件来实现,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一样,可用本领域公知的下列技术中的任一项或他们的组合来实现:具有用于对数据信号实现逻辑功能的逻辑门电路的离散逻辑电路,具有合适的组合逻辑门电路的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Claims (21)

1.一种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客户端发送的对象分类请求;
根据所述对象分类请求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其中,所述分类树中的每个节点对应一个分类编码;
将所述分类编码序列发送至所述客户端,以使所述客户端对所述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并根据解析结果获取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对象分类请求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待识别对象在所述分类树中对应的叶子节点;
分别获取从所述分类树的根节点到所述叶子节点的路径上的每个节点对应的分类编码,并根据获取到的分类编码生成所述分类编码序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对象分类请求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具体包括:
S11,将所述分类树的根节点作为第一待处理节点;
S12,将所述第一待处理节点对应的分类编码作为所述分类编码序列的末位编码;
S13,判断所述第一待处理节点是否有子节点;
S14,如果没有子节点,则得到分类编码序列;
S15,如果有子节点,则根据预设的分类规则将所述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子节点作为新的第一待处理节点,并重复步骤S12和S13,直至判断所述第一待处理节点没有子节点,得到所述分类编码序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类树通过以下步骤建立:
S21,建立根节点,并将所述根节点作为第二待处理节点;
S22,为所述第二待处理节点分配一个分类编码;
S23,根据对象的分类规则判断所述第二待处理节点是否需要分解;
S24,如果需要分解,则根据所述分类规则将所述第二待处理节点分解为至少一个子节点,并分别为每个子节点分配一个分类编码将每个所述子节点分别作为新的第二待处理节点重复步骤S22-S23,直至所述第二待处理节点不需要分解,完成所述分类树的建立。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任意两个具有相同父节点的子节点的分类编码不同。
6.一种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向服务器发送对象分类请求;
接收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对象分类请求返回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
对所述第一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以得到客户端可识别的第二分类编码序列;
获取所述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并将所述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作为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客户端中预先存储有所述客户端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集合,所述对所述第一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以得到所述客户端可识别的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具体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分类编码序列是否包含于所述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
如果包含于所述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则将所述第一分类编码序列作为所述第二分类编码序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分类编码序列不包含于所述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则截掉所述第一分类编码序列的最后一位分类编码得到新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直到所述新的编码包含于所述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并将所述新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作为所述第二分类编码序列。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分类编码查询类型数据库,以获取所述第二类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其中,所述类型数据库中存储有分类编码与类型的对应关系。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提供相应的服务。
11.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客户端发送的对象分类请求;
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对象分类请求查询预先建立的分类树,以获取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分类编码序列,其中,所述分类树中的每个节点对应一个分类编码;
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分类编码序列发送至所述客户端,以使所述客户端对所述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并根据解析结果获取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确定所述标识信息在所述分类树中对应的叶子节点;
分别获取从所述分类树的根节点到所述叶子节点的路径上的每个节点对应的分类编码,并根据获取到的分类编码生成所述分类编码序列。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S11,将所述分类树的根节点作为第一待处理节点;
S12,将所述第一待处理节点对应的分类编码作为所述分类编码序列的末位编码;
S13,判断所述第一待处理节点是否有子节点;
S14,如果没有子节点,则得到分类编码序列;
S15,如果有子节点,则根据预设的分类规则将所述待识别对象对应的子节点作为新的第一待处理节点,并重复步骤S12和S13,直至判断所述第一待处理节点没有子节点,得到所述分类编码序列。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类树通过以下步骤建立:
S21,建立根节点,并将所述根节点作为第二待处理节点;
S22,为所述第二待处理节点分配一个分类编码;
S23,根据对象的分类规则判断所述第二待处理节点是否需要分解;
S24,如果需要分解,则根据所述分类规则将所述第二待处理节点分解为至少一个子节点,并分别为每个子节点分配一个分类编码将每个所述子节点分别作为新的第二待处理节点重复步骤S22-S23,直至所述第二待处理节点不需要分解,完成所述分类树的建立。
15.如权利要求11-14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其中,任意两个具有相同父节点的子节点的分类编码不同。
16.一种客户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服务器发送对象分类请求;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对象分类请求返回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
解析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分类编码序列进行解析以得到客户端可识别的第二分类编码序列;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并将所述第二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作为待识别对象的类型。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客户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客户端中预先存储有所述客户端可识别的分类编码序列集合,所述解析模块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第一分类编码序列是否包含于所述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
如果包含于所述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则将所述第一分类编码序列作为所述第二分类编码序列。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客户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析模块还用于:
当所述第一分类编码序列不包含于所述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时,截掉所述第一分类编码序列的最后一位分类编码得到新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直到所述新的编码包含于所述分类编码序列集合中,并将所述新的第一分类编码序列作为所述第二分类编码序列。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客户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二分类编码查询类型数据库,以获取所述第二类分类编码序列对应的类型,其中,所述类型数据库中存储有分类编码与类型的对应关系。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客户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提供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待识别对象的类型提供相应的服务。
21.一种对象类型的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15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以及
如权利要求16-20任一项所述的客户端。
CN201410822094.0A 2014-12-24 2014-12-24 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服务器、客户端和系统 Active CN1057912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22094.0A CN105791242B (zh) 2014-12-24 2014-12-24 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服务器、客户端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22094.0A CN105791242B (zh) 2014-12-24 2014-12-24 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服务器、客户端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91242A true CN105791242A (zh) 2016-07-20
CN105791242B CN105791242B (zh) 2019-02-26

Family

ID=56378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22094.0A Active CN105791242B (zh) 2014-12-24 2014-12-24 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服务器、客户端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91242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66869A (zh) * 2016-08-22 2018-03-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对象分类方法和对象分类设备
WO2018059015A1 (zh) * 2016-09-29 2018-04-05 深圳大学 一种基于交易数据的客户分类方法及其系统
CN108667710A (zh) * 2017-03-28 2018-10-1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10705642A (zh) * 2019-09-30 2020-01-17 北京金山安全软件有限公司 分类模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0124284A1 (zh) * 2018-12-16 2020-06-25 吉安市井冈山开发区金庐陵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信息存储装置
CN112508585A (zh) * 2020-12-03 2021-03-16 大唐融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广电客户服务业务处理的方法、设备及装置
CN113806371A (zh) * 2021-09-27 2021-12-17 重庆紫光华山智安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类型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40504A1 (en) * 2007-03-29 2008-10-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tegrating Object Detectors
CN101414295A (zh) * 2007-10-15 2009-04-22 北京瑞星国际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库的升级方法
CN101727385A (zh) * 2008-10-31 2010-06-09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用于处理用户接口信息变化的方法和系统
CN102387165A (zh) * 2010-08-27 2012-03-2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软件升级系统及方法
CN102402626A (zh) * 2011-12-28 2012-04-04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版本继承数据的动态查询系统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240504A1 (en) * 2007-03-29 2008-10-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tegrating Object Detectors
CN101414295A (zh) * 2007-10-15 2009-04-22 北京瑞星国际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库的升级方法
CN101727385A (zh) * 2008-10-31 2010-06-09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用于处理用户接口信息变化的方法和系统
CN102387165A (zh) * 2010-08-27 2012-03-2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软件升级系统及方法
CN102402626A (zh) * 2011-12-28 2012-04-04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版本继承数据的动态查询系统和方法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66869A (zh) * 2016-08-22 2018-03-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对象分类方法和对象分类设备
WO2018059015A1 (zh) * 2016-09-29 2018-04-05 深圳大学 一种基于交易数据的客户分类方法及其系统
CN108667710A (zh) * 2017-03-28 2018-10-1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8667710B (zh) * 2017-03-28 2022-03-1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设备
WO2020124284A1 (zh) * 2018-12-16 2020-06-25 吉安市井冈山开发区金庐陵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信息存储装置
CN110705642A (zh) * 2019-09-30 2020-01-17 北京金山安全软件有限公司 分类模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705642B (zh) * 2019-09-30 2023-05-23 北京金山安全软件有限公司 分类模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508585A (zh) * 2020-12-03 2021-03-16 大唐融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广电客户服务业务处理的方法、设备及装置
CN113806371A (zh) * 2021-09-27 2021-12-17 重庆紫光华山智安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类型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806371B (zh) * 2021-09-27 2024-01-19 重庆紫光华山智安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类型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91242B (zh) 2019-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91242A (zh) 对象类型的识别方法、服务器、客户端和系统
US10860948B2 (en) Extending question training data using word replacement
US7296012B2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multimedia processing, and computer product
EP3814976A1 (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sisted content authoring for automated agents
CN111143226B (zh) 自动化测试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CN106934254B (zh) 一种开源许可证的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04657402B (zh) 用于语言标签管理的方法和系统
CN1664810A (zh) 辅助表格填充
CN111026653B (zh) 异常程序行为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US11494559B2 (en) Hybrid in-domain and out-of-domain document processing for non-vocabulary tokens of electronic documents
KR102239523B1 (ko) Bom 비교 분석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US11567460B2 (en) Failure mode analytics
US1148155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ining and evaluating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using generalized vocabulary tokens for document processing
US20230206137A1 (en) Orchestrator for machine learning pipeline
CN110502227A (zh) 代码补全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US20150169379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13032336A (zh) 信息处理装置、存储介质及信息处理方法
US11055666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ion of corporate workflow processes via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CN111581937A (zh) 文档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EP3575966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handling engineering data in a multi- engineering system environment
CN116127154A (zh) 知识标签推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4424206A (zh) 信息处理方法和教育平台
CN114048325A (zh) 基于知识图谱的案件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CA3104292C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and linking events in structured proceedings
US20200293565A1 (en) Repair action label gener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656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