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90777A - 用于信号处理的接收器和无线终端 - Google Patents

用于信号处理的接收器和无线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90777A
CN105790777A CN201610022186.XA CN201610022186A CN105790777A CN 105790777 A CN105790777 A CN 105790777A CN 201610022186 A CN201610022186 A CN 201610022186A CN 105790777 A CN105790777 A CN 1057907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ransistor
amplifier
output
carr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2218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90777B (zh
Inventor
金荣敏
张必城
赵丙学
许丞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501154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384866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90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07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907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07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10Frequency-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i.e. using frequency-shift keying
    • H04L27/14Demodulator circuits; Receive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189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e.g.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s
    • H03F3/19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e.g.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3F3/193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e.g.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field-effec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1/00Details of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nly unspecified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1/02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aise the efficiency, e.g. gliding Class A stages, use of an auxiliary oscillation
    • H03F1/0205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aise the efficiency, e.g. gliding Class A stages, use of an auxiliary oscillation in transistor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1/00Details of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nly unspecified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1/02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aise the efficiency, e.g. gliding Class A stages, use of an auxiliary oscillation
    • H03F1/0205Modifications of amplifiers to raise the efficiency, e.g. gliding Class A stages, use of an auxiliary oscillation in transistor amplifiers
    • H03F1/0277Selecting one or more amplifiers from a plurality of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189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e.g.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s
    • H03F3/19High-frequency amplifiers, e.g.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s with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3/00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 H03F3/72Gated amplifiers, i.e. amplifiers which are rendered operative or inoperative by means of a control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53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common antenna for more than one b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2Neutralising, balancing, or compensa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11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the amplifier being a dual or triple band amplifier, e.g. 900 and 1800 MHz, e.g. switched or not switched, simultaneously or no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165A filter circuit coupled to the input of an amplifi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 H03F2200/45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the amplifier being a radio frequency amplifier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FAMPLIFIERS
    • H03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mplifiers with only discharge tubes or only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amplifying elements covered by H03F3/00
    • H03F2203/72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ated amplifiers, i.e. amplifiers which are rendered operative or inoperative by means of a control signal
    • H03F2203/7209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ated amplifiers, i.e. amplifiers which are rendered operative or inoperative by means of a control signal the gated amplifier being switched from a first band to a second b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mplifier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用于信号处理的接收器和无线终端。所述接收器包括:第一放大器,被配置为接收第一射频(RF)输入信号并对第一RF输入信号进行放大,并且被配置为输出与包括在第一频带中的第一载波相应的第一RF输出信号。所述接收器还包括:第一子放大器,被配置为,当模式信号指示第一模式时,从第一放大器接收第一中间信号,放大第一中间信号,并且输出与包括在第一频带的第二载波相应的第二RF输出信号。

Description

用于信号处理的接收器和无线终端
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1月13日提交到美国专利商标局的第62/102,834号美国临时申请的优先权,并且要求于2015年8月17日提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第10-2015-0115411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构思总体涉及信号处理,更具体地说,涉及当通过移动网络接收信号时有效地处理信号的接收器、无线终端以及无线终端的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终端的收发器将数据添加到射频(RF)载波信号中,以将RF载波信号调制为RF信号。收发器放大RF信号以将放大的RF信号发送到移动网络。收发器从移动网络接收RF信号,放大接收的RF信号并且调制放大的RF信号。为了发送或接收大量的数据,无线终端支持载波聚合功能,也就是,发送和接收通过基于多个载波的调制获得的RF载波信号。当应用载波聚合功能时,应防止噪声特性或增益特性的劣化,应调整RF载波信号之间的独立的接收器的增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构思提供接收器、无线终端以及无线终端的操作方法,本发明构思有效地处理信号。
根据本发明构思的一个方面,一种接收器包括第一放大器,所述第一放大器被配置为接收并放大第一射频RF输入信号并且被配置为输出与包括在第一频带中的第一载波相应的第一RF输出信号。所述接收器还包括第一子放大器,所述第一子放大器被配置为当模式信号指示第一模式时从第一放大器接收第一中间信号,放大第一中间信号并且输出与包括在第一频带的第二载波相应的第二RF输出信号。
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包括第一接收器的无线终端。所述第一接收器包括第一输入单元,所述第一输入单元被配置为对第一接收信号执行阻抗匹配,以输出第一RF输入信号。第一接收信号通过对基于第一频带的接收信号进行滤波而被获得。第一接收器还包括第一放大单元,所述第一放大单元被配置为在带间载波聚合(CA)模式和带内CA模式中,对从第一输入单元接收的第一RF输入信号进行放大并输出一个或多个第一RF输出信号。第一接收器还包括第一输出单元,所述第一输出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RF输出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下变换到基带。
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终端,所述无线终端包括天线,所述天线被配置为接收通过升级的长期演进技术(LTE-A)通信网络发送的接收信号。所述无线终端还包括被配置为基于多个频带对接收信号进行滤波的滤波器。所述无线终端还包括被配置为处理滤波的信号以生成基带信号的多个接收器。所述多个接收器中的至少一个接收器包括第一放大器,该第一放大器具有连接在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包括接收通过对滤波的信号执行阻抗匹配而获得的RF输入信号的第一栅极。所述第一放大器还具有被配置为输出与第一载波相应的第一RF输出信号的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在尺寸上大于所述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包括连接到第一节点和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漏极的第一源极。所述第二晶体管还包括连接到第一输出节点的第二漏极。所述多个接收器中的至少一个接收器还包括具有连接在第三节点与第四节点之间的第三晶体管的第一子放大器。所述第三晶体管包括在带内CA模式中被激活。所述第三晶体管包括从第一节点接收第一中间信号的第二栅极。所述第一子放大器还包括被配置为输出与第一载波的第一频带的第二载波相应的第二RF输出信号的第四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包括连接到第三节点和所述第三晶体管的第三漏极的第二源极。所述第四晶体管包括连接到第二输出节点的第四漏极。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描述,本发明构思的以上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清楚,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第一接收器的示图;
图2至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载波聚合技术的示图;
图5A和图5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无线终端的示图;
图6A和图6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无线终端的示图;
图7A至图7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以非载波聚合(CA)模式、带间(inter-band)CA模式和带内(intra-band)CA模式操作的图6A的无线终端的示图;
图8是示出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无线终端的示图;
图9A至图9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以非CA模式、带间CA模式和带内CA模式操作的图8的无线终端;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图8中示出的第一放大单元和第二放大单元中的每个放大单元的示例;
图11A至图11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以非CA模式、带间CA模式和带内CA模式操作的图10的第一放大单元和第二放大单元的示图;
图1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以带内CA模式操作的图10的第一放大单元和第二放大单元的示图;
图13至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图8的第一放大单元和第二放大单元的示图;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第一接收器无线终端的示图;
图1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无线终端的示图;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第一接收器的示图;
图2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低噪声放大器(LNA)的示图;
图2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计算系统的示图;
图2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无线终端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实施例。虽然相同或相似的组件在不同的附图中示出,但是可通过相同或相似的标号标示相同或相似的组件。本领域公知的结构或处理的详细描述可被省略以避免使本发明的主题模糊不清。
如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列出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意和全部组合。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达出现在一列元件之后时,其修饰整列元素而不是修饰列中的单个元素。
提供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使得本公开是彻底和完整的,并将本发明构思的范围完全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本发明构思不受限于特定实施例,应理解本发明构思覆盖在本发明构思的想法和技术范围内的所有改变、等同物以及替换物。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描述和清楚,每个结构的尺寸和大小可被夸大、减小或示意性地示出。
在此使用的术语不意在限制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技术术语仅被用于解释特定实施例,而不是限制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如这里使用的,除非相反指示,否则以单数形式使用的术语也包括复数形式。“包括”或者“具有”的含义指示特性、区域、固定数量、步骤、处理、元件和/或组件,但不排除其他特性、区域、固定数量、步骤、处理、元件和/或组件。诸如“第一”、“第二”的术语可被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仅被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进行区分。这里,当第一特征被描述为被连接到或耦合到第二特征时,这不排除在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之间设置的第三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否则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还将理解,除非这里明确定义,否则术语(诸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领域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而不将被解释为理想化或过于形式的意义。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第一接收器的示图。参照图1,第一接收器RCV1包括第一放大单元12。第一放大单元12包括第一放大器12a和第一子放大器12b。在第一模式中,第一放大器12a可接收通过基于相同频带的两个或更多个载波的调制而获得的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并放大该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以输出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第一子放大器12b可放大从第一放大器12a施加的第一中间信号XINT1,以输出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在图1中,通过基于两个载波(例如,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的调制来获得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然而,本发明构思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2中所示,第一接收器RCV1可处理通过基于两个载波的调制而获得的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
图2至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载波聚合(CA)技术的示图。已经提出一个基站组合多个频带并进行操作的CA技术,以满足比特率增加的需求。作为一种类型的移动网络的长期演进技术(LTE)可实现100Mbps的数据传输速度,因此,大量的视频也可在移动环境中被流畅地发送或接收。根据LTE标准,可支持考虑基于区域的数据流量阻塞而从多个频率中选择一个频率并将最佳的通信质量提供给用户的多载波技术。根据多载波技术,由大量用户使用的频率可被分配到另一频率,因此在一个频率上的数据集中被解决。例如,根据多载波技术,如果大量的用户使用800MHz的频率,则数据可被自动地分配到1.8GHz的频率。
然而,仅通过使用基于LTE标准的多载波技术,虽然可提高下降的传输速度,但是实际的传输速度却无法可提高。因此,用于实现更快速的数据传输速度的LTE-升级(LTE-A)技术已经被开发。CA技术可以是一个基站组合多个频带并进行操作的频率扩展技术。图2示出基于LTE标准的五个频带通过CA技术被组合的示例,因此数据传输速度增加5倍。图2中示出的载波1至载波5可以是在LTE中定义的载波,且在LTE标准中,一个频带可被定义为最大20MHz。因此,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无线终端200将数据速率提高到最大100MHz的带宽。在LTE中定义的载波可被称为分量载波(componentcarrier)。
图2示出仅组合LTE中定义的载波的示例,但本发明构思不受限于此。如图3中所示,不同移动网络的载波可被组合。参照图3,在频带通过CA技术被组合的操作中,基于第三代(3G)标准和Wi-Fi标准以及LTE标准的频带被一起组合。如上所述,由于LTE-A使用CA技术,因此更快速的数据传输被执行。如图2和图3中所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无线终端200可接收大量载波被组合的输入。以下,然而,为了便于描述,如果未分开地描述,则基于两个载波被组合的输入来执行操作。
参照图1和图4,通过移动网络接收的信号的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可具有不同的频带或相同的频带。例如,第一载波ω1可被设置为第一频带BA的频率,第二载波ω2可被设置为第二频带BB的频率(参见图4的(a))。第一频带BA是从第一频率f1至第二频率f2的频带,而第二频带BB是从第三频率f3至第四频率f4的频带。例如,第一载波ω1可以是800MHz的载波,第二载波ω2可以是1.8GHz的载波。
可选地,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可全部被设置为第一频带BA的频率(参见图4的(b)和(c))。在此情况下,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在相同的频带中是连续的(参见(b)),或者在相同的频带中是非连续的(参见(c))。
图4示出第一频带BA和第二频带BB被设置为不同频带的示例。例如,第一频带BA可被设置为20MHz的带宽,第二频带BB可被设置为10MHz的带宽。然而,本发明构思不限于此。第一频带BA和第二频带BB的带宽可被设置为相同的带宽。例如,第一频带BA和第二频带BB可被设置为20MHz的带宽。
第一接收器RCV1可根据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是在相同的频带内还是在不同的频带内,而以不同的模式进行操作。如图4的(a)中所示,当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在不同的频带内时,第一接收器RCV1可以以带间CA模式进行操作。如图4的(b)和(c)中所示,当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在相同的频带内时,第一接收器RCV1可以以带内CA模式进行操作。以上描述的第一模式可表示带内模式。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接收器RCV1可以以没有应用CA技术的非CA(non-CA)模式进行操作。
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第一接收器RCV1可支持非CA模式、带间CA模式和带内CA模式的全部。此外,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第一接收器RCV1可在非CA模式和带间CA模式下通过第一放大器12a输出基于第一载波ω1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而在带内CA模式下,第一接收器RCV1可通过第一放大器12a输出基于第一载波ω1的RF输出信号RFOUT11,并且可放大第一放大器12a的任意节点的电压(第一中间信号XINT1)来输出基于第二载波ω2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因此,第一接收器RCV1的输入阻抗可在非CA模式、带间CA模式和带内CA模式下是相同的。由于输入阻抗在这些模式下是相同的,因此模式无论在何时被切换,输入阻抗匹配可不被重新地执行,因此由模式切换引起的损耗被降低。
如以上所描述,第一接收器RCV1更加稳定地进行操作,更加准确地处理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或者降低功耗。作为参考,如下面所描述,第一频带可被称为第一频带BA(参见图4),将在下面描述的第二频带可被称为第二频带BB(参见图4)。
图5A和图5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无线终端的示图。参照图5A,无线终端500a包括:天线ATN、多个功能块FB、发送器TRM和接收器RCV。多个功能块FB中的每个功能块可执行特定的操作。例如,多个功能块FB中的一个功能块可以是控制无线终端500a的操作的中央处理单元(CPU)、将模拟信号快速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等。
发送器TRM可对通过多个FB的处理获得的信息或数据进行放大、滤波和上变换,并且可将信息或数据转换为可发送到移动网络的模拟信号。可提供多个发送器TRM,多个发送器TRM可单独地执行针对频带的特定操作。例如,多个发送器TRM中的一个发送器可处理图4的第一频带BA的信号,多个发送器TRM中的另一个发送器可处理第二频带BB的信号。
通过发送器TRM的处理获得的信号可通过天线ATN从无线终端500a输出到基站。天线ATB可从基站接收信号。在图5A中,无线终端500a被示出为包括一个天线ATN,但是本发明构思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提供多个天线ATN。此外,天线ATN可仅执行信号的发送,或可仅执行信号的接收。在图5A中,为了便于描述,天线ATN被示出为被设置在无线终端500a的外部,但是天线ATN可被集成在无线终端500a中。
从天线ATN接收的信号可根据频带而被提供到多个接收器RCV中的相应的接收器RCV。例如,多个接收器RCV中的一个接收器RCV可处理图4的第一频带BA的信号,另一个接收器RCV可处理第二频带BB的信号。接收器RCV可对通过天线ATN接收的信号执行阻抗匹配、滤波、放大以及到基带的下变换。
在图5A中,无线终端500a的发送器TRM和接收器RCV被示出为彼此被分开,但是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如图5B中所示,无线终端500b可包括组合了发送器TRM和接收器RCV的收发器TRC,而不是包括彼此被分开的发送器TRM和接收器RCV。在这种情况中,收发器TRC或收发器TRC的一些元件可被实现为一个模块。例如,可被包括在收发器TRC中的放大单元(例如,图6A的620)、输出单元(例如,图6A的630)和发送电路(对将被发送的信号执行放大、滤波和频率上变换的电路)可被实现为如射频集成电路(RFIC)的一个芯片。此外,虽然未示出,但是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无线终端500a(500b)还可包括单独的发送器TRM或接收器RCV以及收发器TRV。图5A和图5B中示出的多个接收器RCV中的至少一个接收器RCV可被实现为图1的第一接收器RCV。
图6A和图6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无线终端的示图。图6A和图6B示出在接收操作中操作的元件。
参照图6A,无线终端包括用于处理通过天线ATN输入到无线终端600a的接收信号RSIG的滤波器FT和第一接收器RCV1。滤波器FT可对通过天线ATN输入的接收信号RSIG进行滤波,以使结果信号对应于特定的频带。例如,滤波器FT可将通过滤波获得的与相应于第一接收器RCV1的频带相应的信号的第一接收信号RSIG1提供到第一接收器RCV1。滤波器FT可将第一频带BA的第一接收信号RSIG1发送到第一接收器RCV1。如果第一接收器RCV1被包括在如图6B的无线终端600b的收发器TRC中,则滤波器FT可被实现为双工器,以在发送操作中保护第一接收器RCV1远离发送输出,并且在接收操作中保护发送器TRM远离接收输出(参见图5B)。
第一接收器RCV1包括第一输入单元610、第一放大单元620和第一输出单元630。第一输入单元610可对第一接收信号RSIG1执行RF匹配(诸如,滤波器FT与第一放大单元620之间的阻抗匹配),以将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提供到第一放大单元620。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第一接收器RCV1可被设置为使第一输入单元610在各种模式下基于一个值来执行阻抗匹配,由此提高操作效率。
第一放大单元620可接收并放大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以输出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和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第一放大单元620包括第一放大器620a和第一子放大器620b。第一放大单元620可被实现为低噪声放大器(LNA)。第一放大器620a和第一子放大器620b可响应于模式信号XMOD而全部被激活,或者仅第一放大器620a可被激活。当第一放大器620a和第一子放大器620b被全部激活时,两个输出信号(即,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和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可全部被生成。另一方面,当仅第一放大器620a被激活时,仅一个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可被生成。
第一输出单元630可将从第一放大单元620施加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和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下变换到基带,以输出第一基带信号XBAS11和XBAS12。第一基带信号XBAS11和XBAS12可被传输到(例如)数据处理器。第一输出单元630包括第一输出电路630a和第一子输出电路630b。第一输出电路630a可处理从第一放大器620a施加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以输出基于第一载波ω1的第一基带信号XBAS11。第一子输出电路630b可处理从第一子放大器620b施加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以输出基于第二载波ω2的第一基带信号XBAS12。
图7A至图7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以非CA模式、带间CA模式和带内CA模式操作的图6A的无线终端的示图。除图6A的无线终端600a之外,以下描述的细节也可被应用于其他无线终端。针对图7A,描述以下情况:因为非CA模式(即,CA技术)被应用,所以接收信号RSIG仅包括一个载波(第一载波ω1)。在非CA模式中,模式信号XMOD被施加为第一值VAL1。滤波器FT将通过滤波到与第一频带BA相应的信号而获得的第一接收信号RSIG1提供到第一接收器RCV1。第一接收器RCV1的第一输入单元610将通过对第一接收信号RSIG1执行阻抗匹配而生成的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提供到第一放大单元620。第一放大单元620的第一放大器620a对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进行放大以输出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如以下更加详细描述的,第一中间信号XINT1可以是第一放大器620a的任意节点的节点电压。第一输出单元630的第一输出电路630a将从第一放大器620a发送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下变换到基带,以输出与第一载波ω1相应的第一基带信号XBAS11。第一子放大器620b和第一子输出电路630b响应于具有第一值VAL1的模式信号XMOD而被失活。
以下,参照图7B描述带间CA模式,也就是,在输入组合了具有不同频带的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的接收信号RSIG的情况中执行的操作。在带间CA模式中,模式信号XMOD被施加为第二值VAL2。滤波器FT滤波将接收信号RSIG滤波至与频带中的每个相应的各个信号,以将包括第一频带BA的第一载波ω1的第一接收信号RSIG1提供到第一接收器RCV1。滤波器FT将包括第二载波ω2的接收信号发送到另一接收器。然而,处理包括第二载波ω2的接收信号的另一接收器以与第一接收器RCV1处理具有第一载波ω1的第一接收信号RSIG1相同的方法进行操作。
第一接收器RCV1的第一输入单元610将通过对具有第一载波ω1的第一接收信号RSIG1执行阻抗匹配而获得的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提供到第一放大单元620。第一放大单元620的第一放大器620a对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进行放大,以输出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第一输出电路630a将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下变换到基带,以输出与第一载波ω1相应的第一基带信号XBAS11。第一子放大器620a和第一子输出电路630b响应于具有第二值VAL2的模式信号XMOD而失活。第二值VAL2可与第一值VAL1相同或者不同。
以下,参照图7C描述带内CA模式,也就是,当输入组合了具有相同频带的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接收信号时执行的操作。在带内CA模式中,模式信号XMOD被施加为第三值VAL3。第一滤波器FT对接收信号RSIG进行滤波,以将具有包括在第一频带BA中的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的第一接收信号RSIG1提供到第一接收器RCV1。
第一接收器RCV1的第一输入单元610将通过对第一接收信号RSIG1执行阻抗匹配而获得的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提供到第一放大单元620。第一放大单元620的第一放大器620a对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进行放大,以输出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第一放大单元620的第一子放大器620b对从第一放大器620a施加的第一中间信号XINT1进行放大,以输出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如以下更加详细描述的,第一中间信号XINT1可以是第一放大器620a的任意节点的节点电压。第一输出单元630的第一输出电路630a将从第一放大器620a传输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下变换到基带,以输出与第一载波ω1相应的第一基带信号XBAS11。第一输出单元630的第一子输出电路630b将从第一子放大器620b输出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下变换到基带,以输出与第二载波ω2相应的第一基带信号XBAS12。
图8是示出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无线终端的示图。参照图8,无线终端800包括天线ATN、滤波器FT、第一接收器RCV1和第二接收器RCV2。图8示出在接收操作中操作的元件。除第一接收器RCV1和第二接收器RCV2之外,图8的无线终端800还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其他接收器,并且所述一个或多个其他接收器中的至少一个接收器可与第一接收器RCV1或第二接收器RCV2相同地进行操作。
天线ATN接收通过移动网络发送的接收信号RSIG。滤波器FT将接收信号RSIG滤波到与多个频带中的每个频带相应的各个信号,以将接收信号RSIG传输到指定的与每个频带相应的接收器。例如,滤波器FT对接收信号RSIG进行滤波,以将第一频带BA的第一接收信号RSIG1传输到第一接收器RCV1并将第二频带BB的第二接收信号RSIG2传输到第二接收器RCV2。滤波器FT可包括将接收信号RSIG滤波到与对应于其的每个频带相应的信号的多个子滤波器。
第一接收器RCV1包括第一输入单元810_1和第一放大单元820_1。第一输入单元810_1执行对第一接收信号RSIG1的阻抗匹配,以将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提供到第一放大单元820_1。第一放大单元820_1接收并放大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第一放大单元820_1包括第一放大器820_1a和第一子放大器820_1b,并且可被实现为LNA。
第二接收器RCV2可以以与第一接收器RCV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来被实现,并包括第二输入单元810_2和第二放大单元820_2。第二输入单元810_2对与第二接收信号RSIG2执行阻抗匹配,以将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提供到第二放大单元820_2。第二放大单元820_2接收并放大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第二放大单元820_2包括第二放大器820_2a和第二子放大器820_2b,并且可被实现为LNA。
第一接收器RCV1还包括第一输出单元830_1,第二接收器RCV2还包括第二输出单元830_2。第一输出单元830_1将从第一放大器820_1a发送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下变换到基带,以输出第一基带信号XBAS11。此外,第一输出单元830_1将从第二子放大器820_2b发送的第二RF输出信号RFOUT22下变换到基带,以输出第二基带信号XBAS22。同样地,第二输出单元830_2将从第二放大器820_2a发送的第二RF输出信号RFOUT21下变换到基带,以输出第二基带信号XBAS21。此外,第二输出单元830_2将从第一子放大器820_1b发送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下变换到基带,以输出第一基带信号XBAS12。
图9A至图9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以非CA模式、带间CA模式和带内CA模式操作的图8的无线终端的示图。除图8的无线终端之外,以下描述的细节还可被应用到的其他无线终端。首先,针对图9A,描述由于应用了非CA模式(即,CA技术)而接收信号RSIG仅包括一个载波(第一载波ω1)的情况。在非CA模式中,模式信号XMOD被施加为第一值VAL1。滤波器FT对接收信号RSIG进行滤波,以将第一接收信号RSIG1提供到与指定的第一载波ω1相应的第一接收器RCV1。
第一接收器RCV1的第一输入单元810_1将通过对第一接收信号RSIG1执行阻抗匹配而产生的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提供到第一放大单元820_1。第一放大单元820_1的第一放大器820_1a对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进行放大,以输出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第一输出单元830_1将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下变换到基带,以输出与第一载波ω1相应的第一基带信号XBAS11。在此情况下,第一接收器RCV1第一子放大器820_1b和第二接收器RCV2响应于具有第一值VAL1的模式信号XMOD而失活。在非CA模式中,第二接收器RCV1在与第一接收信号RSIG1被施加到第一接收器RCV1的时间不同的时间,处理施加到第二接收器RCV2的第二接收信号RSIG2。
下文,参照图9B描述带间CA模式,也就是,当输入组合了具有不同频带的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被的接收信号RSIG时执行的操作。在带间CA模式中,模式信号XMOD被施加为第二值VAL2。滤波器FT可将接收信号RSIG滤波到与每个频带相应的各个信号,以将具有第一频带BA的第一载波ω1的第一接收信号RSIG1提供到第一接收器RCV1并将具有第二频带BB的第二载波ω2的第二接收信号RSIG2提供到第二接收器RCV2。
第一接收器RCV1的第一输入单元810_1对第一接收信号RSIG1执行阻抗匹配,以将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提供到第一放大器820_1a,并且第二接收器RCV2的第二输入单元810_2对第二接收信号RSIG2执行阻抗匹配以将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提供到第二放大器820_2a。第一放大器820_1a对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进行放大,以输出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并且第二放大器820_2a对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进行放大,以输出第二RF输出信号RFOUT21。第一输出单元830_1将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下变换到基带,以输出与第一载波ω1相应的第一基带信号XBAS11,并且第二输出单元830_2将第二RF输出信号RFOUT21下变换到基带,以输出与第二载波ω2相应的第二基带信号XBAS21。在此情况下,第一接收器RCV1的第一子放大器820_1b和第二接收器RCV2的第二子放大器820_2b响应于具有第二值VAL2的模式信号XMOD而失活。
以下,参照图9C描述带内CA模式,也就是,当输入组合了具有相同频带的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的接收信号RSIG时执行的操作。在带内CA模式中,模式信号XMOD被施加为第三值VAL3。滤波器FT对通过基于包括在第一频带BA中的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的调制而获得的接收信号RSIG进行滤波,以将第一接收信号RSIG1提供到第一接收器RCV1。
第一接收器RCV1的第一输入单元810_1将通过对第一接收信号RSIG1执行阻抗匹配而获得的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提供到第一放大器820_1a。第一输入单元810_1利用与非CA模式和带间CA模式的值相同的值对第一接收信号RSIG1执行阻抗匹配。
第一放大器820a_1对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进行放大,以将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传输到第一输出单元830_1。第一输出单元830_1将从第一放大器820_1a传输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下变换到基带,以输出与第一载波ω1相应的第一基带信号XBAS11。第一中间信号XINT1从第一放大器820_1a传输到第一子放大器820_1b。第一子放大器820_1b对第一中间信号XINT1进行放大,以将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输出到第二输出单元830_2。第二输出单元830_2将从第一子放大器820_1b传输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下变换到基带,以输出与第二载波ω2相应的第一基带信号XBAS12。第二接收器RCV2的第二输入820_1和第二放大单元820_2响应于具有第三值VAL3的模式信号XMOD而失活。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图8中示出的第一放大单元和第二放大单元的示图。参照图10,第一放大单元1020_1包括第一放大器1020_1a和第一子放大器1020_1b,第二放大单元1020_2包括第二放大器1020_2a和第二子放大器1020_2b。
第一放大器1020_1a包括第一晶体管CT1和第二晶体管CT2。第一晶体管CT1被连接在第一节点ND1与第二节点ND2之间,并且当具有逻辑高电平H的模式信号XMOD被施加到第一晶体管CT1时,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被施加到第一晶体管CT1的栅极。第二晶体管CT2被连接在第一节点ND1与第一输出节点NO1之间,且模式信号XMOD被施加到第二晶体管CT2的栅极。第二晶体管CT2的源极被连接到第一节点ND1和第一晶体管CT1的漏极。从连接到第二晶体管CT2的漏极的第一输出节点NO1输出通过放大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产生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
第一晶体管CT1和第二晶体管CT2均可被实现为串联晶体管(cascodetransistor)。具体地说,第一晶体管CT1和第二晶体管CT2可被实现为串联放大器,其中,在所述串联放大器中,第一晶体管CT1被串联地连接到第二晶体管CT2且第一晶体管CT1是输入端并且作为共源极放大器而进行操作,而第二晶体管CT2是输出端且作为共栅极放大器而进行操作。
第一节点ND1的节点电压被提供到第一子放大器1020_1b。如上所述,第一中间信号XINT1可以是第一节点ND1的节点电压。第一子放大器1020_1b包括第三晶体管CT3和第四晶体管CT4。第三晶体管CT3被连接在第三节点ND3与第四节点ND4之间,第一中间信号XINT1被施加到第三晶体管CT3的栅极。第四晶体管CT4被连接在第三节点ND3与第二输出节点NO2之间,模式信号XMOD被施加到第四晶体管CT4的栅极。第四晶体管CT4的源极被连接到第三节点ND3和第三晶体管CT3的漏极。从连接到第四晶体管CT4的漏极的第二输出节点NO2输出通过放大第一中间信号XINT1生成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
第三晶体管CT3和第四晶体管CT4均可被实现为串联晶体管。也就是说,第三晶体管CT3和第四晶体管CT4被实现为串联放大器,其中,在所述串联放大器中,第三晶体管CT3被串联地连接到第四晶体管CT4,第三晶体管CT3是输入端并且作为共源极放大器而进行操作,第四晶体管CT4是输出端并且作为共栅极放大器进行操作。
由于第一子放大器1020_1b被连接到第一放大器1020_1a的第一节点ND1,也就是,由于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不管模式而仅被施加到一个输入端,因此从第一放大单元1020_1的输入端所看的阻抗Zin1仅被第一晶体管CT1所影响(Zin1=1/gm1,其中,gm1是第一晶体管CT1的跨导(transconductance))。因此,从第一放大单元1020_1的输入端所看的阻抗Zin1可以是常数,而不管第一子放大器1020_1b的激活与否。如上所述,第一子放大器1020_1b可仅在带内CA模式中被激活,而在其他模式中不被激活。如上所述,由于从第一放大单元1020_1的输入端所看的阻抗Zin1是常数,而不管模式如何,因此降低由基于模式中的每个的阻抗匹配所引起的损失。
此外,第一晶体管CT1可在尺寸上大于第二晶体管CT2。因此,在第一节点ND1的电压增益“Av”的绝对值可以是1或更大。在第一节点ND1的电压增益“Av”可被表示为“-gm1/gm2”。这里,gm1表示第一晶体管CT1的跨导,gm2表示第二晶体管CT2的跨导。因此,施加到第一子放大器1020_1b的第一中间信号XINT1可由于第一节点ND1的电压增益而具有比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的电压高的电压。也就是,第一子放大器1020_1b可接收并放大比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高的第一中间信号XINT1,因此,尽管直流(DC)电流的损耗被降低,然而具有与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的电平相同的电平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可被输出。因此,功耗被降低。
此外,由于电压增益,噪声特性被增强。第一放大单元1020_1的噪声特性可对应于第一晶体管CT1的噪声特性“NS1”与通过第三晶体管CT3的噪声特性“NS3”除以电压增益“Av”而获得的值“NS3/Av”的和“NS1+NS3/Av”。因此,随着电压增益增加,与生成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的信号路径的噪声特性相比,从第一放大单元1020_1到第二输出节点NO2的噪声特性被保持。
此外,由于第一晶体管CT1在尺寸上大于第二晶体管CT2,所以获得在第一晶体管CT1与第二晶体管CT2之间的第一节点ND1的电压增益。此外,第三晶体管CT3的栅极输入阻抗Zin3远远高于第二晶体管CT2的源极输入阻抗Zin2。因此,电流沿着从第一节点ND1到第三晶体管CT3的栅极的方向不会被泄漏。因此,生成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的信号路径的电压增益不被损失。
具体地说,电流沿着从第一节点ND1到第三晶体管CT3的方向不会被泄漏。因此,漏电流不发生在输出基于第一载波ω1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的路径中,因此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被准确地生成。第二放大器1020_2a可被实现为与第一放大器1020_1a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第二放大器1020_2a包括第五晶体管CT5和第六晶体管CT6。第五晶体管CT5被连接在第五节点ND5与第六节点ND6之间,且当具有逻辑高电平H的模式信号XMOD被施加到第五晶体管CT5时,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被施加到第五晶体管CT5的栅极。第六晶体管CT6被连接在第五节点ND5与第二输出节点NO2之间,并且模式信号XMOD被施加到第六晶体管CT6的栅极。第六晶体管CT6的源极被连接到第五节点ND5和第五晶体管CT5的漏极。从连接到第六晶体管CT6的漏极的第二输出节点NO2输出通过放大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而生成的第二RF输出信号RFOUT21。
第五晶体管CT5和第六晶体管CT6均可被实现为串联晶体管。也就是说,第五晶体管CT5和第六晶体管CT6可被实现为串联放大器,其中,在所述串联放大器中,第五晶体管CT5被串联地连接到第六晶体管CT6,第五晶体管CT5是输入端并且作为共源极放大器而进行操作,第六晶体管CT6是输出端,并且作为共栅极放大器进行操作。
第五节点ND5的节点电压被提供到第二子放大器1020_2b。第五节点ND5的节点电压可被称为第二中间信号XINT2。第二子放大器1020_2b可被实现为具有与第一子放大器1020_1b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第二子放大器1020_2b包括第七晶体管CT7和第八晶体管CT8。第七晶体管CT7被连接在第七节点ND7与第八节点ND8之间,第二中间信号XINT2被施加到第七晶体管CT7的栅极。第八晶体管CT8被连接在第七节点ND7与第一输出节点NO1之间,模式信号XMOD被施加到第八晶体管CT8的栅极。第八晶体管CT8的源极被连接到第七节点ND7和第七晶体管CT7的漏极。从连接到第八晶体管CT8的漏极的第一输出节点NO1输出通过放大第二中间信号XINT2生成的第二RF输出信号TFOUT22。
第七晶体管CT7和第八晶体管CT8均可被实现为串联晶体管。也就是说,第七晶体管CT7和第八晶体管CT8可被实现为串联放大器,其中,在所述串联放大器中,第七晶体管CT7被串联地连接到第八晶体管CT8,第七晶体管CT7是输入端并且作为共源极放大器进行操作,第八晶体管CT8是输出端,并且作为共栅极放大器进行操作。
如从第二放大单元1020_2的输入端所看的阻抗可以是常数而不管模式如何,第二放大器1020_2a的第五晶体管CT5可在尺寸上大于第六晶体管CT6,由此降低功耗或增强噪声特性。此外,第一晶体管CT1、第三晶体管CT3、第五晶体管CT5和第七晶体管CT7的尺寸可以是相同的,第二晶体管CT2、第四晶体管CT4、第六晶体管CT6和第八晶体管CT8的尺寸可以是相同的。
为了执行每个输入端的栅偏置(gatebiasing),第一放大单元1020_1还包括连接到第一晶体管CT1的栅极的第一电容器C1和连接到第三晶体管CT3的栅极的第二电容器C2。第二放大单元1020_2还包括连接到第五晶体管CT5的栅极的第三电容器C3和连接到第七晶体管CT7的栅极的第四电容器C4。
在图10中以及如以下详细地描述,施加到晶体管CT1至CT7中的每个晶体管的模式信号XMOD被示出为相同,但是模式信号XMOD可以以相同电平或不同的电平施加到晶体管CT1至CT7。
图11A至图11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以非CA模式、带间CA模式和带内CA模式操作的图10的第一放大单元和第二放大单元的示图。首先,参照图11A,在非CA模式中,包括未应用CA技术的第一载波ω1的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被传输到第一放大器1020_1a的第一晶体管CT1。在非CA模式中,施加到第一晶体管CT1和第二晶体管CT2的模式信号XMOD被设置为逻辑高电平H,施加到第四晶体管CT4至第六晶体管CT6以及第八晶体管CT8的模式信号XMOD被设置为逻辑低电平。因此,仅第一晶体管CT1和第二晶体管CT2被导通,其他晶体管CT3至CT8被截止。第一晶体管CT1和第二晶体管CT2对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进行放大,以将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输出到第一输出节点NO1。
参照图11B,在带间CA模式中,包括具有不同频带的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中的第一载波ω1的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被传输到第一放大器1020_1a的第一晶体管CT1,包括第二载波ω2的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被传输到第二放大器1020_2a的第五晶体管CT5。在第一接收器RCV1的第一带间CA模式中,施加到第一晶体管CT1、第二晶体管CT2、第五晶体管CT5和第六晶体管CT6的模式信号被设置为逻辑高电平H,施加到第四晶体管CT4和第八晶体管CT8的模式信号被设置为逻辑低电平L。因此,仅第一晶体管CT1、第二晶体管CT2、第五晶体管CT5和第六晶体管CT6被导通,其他晶体管CT3、CT4、CT7和CT8被截止。第一晶体管CT1和第二晶体管CT2对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进行放大,以将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输出到第一输出节点NO1。第五晶体管CT5和第六晶体管CT6对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进行放大,以将第二RF输出信号RFOUT21输出到第一输出节点NO2。
第一晶体管CT1和第五晶体管CT5的尺寸可以是相同的,因此,如上所述,从非CA模式和带间CA模式中的第一放大单元1020_1的输入端所看的阻抗Zin1可等于如从带内CA模式中的第二放大单元1020_2的输入端所看的阻抗Zin5。
参照图11C,在带内CA模式中,包括相同频带的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的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被传输到第一放大器1020_1a的第一晶体管CT1。在第一带内CA模式中,施加到第一晶体管CT1、第二晶体管CT2和第四晶体管CT4的模式信号被设置为逻辑高电平H,施加到第五晶体管CT5、第六晶体管CT6和第八晶体管CT8的模式信号被设置为逻辑低电平L。此外,通过根据电压增益对包括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的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进行放大而获得的第一节点ND1的节点电压作为第一中间信号XINT1而被施加到第三晶体管CT3。因此。仅第一晶体管CT1、第二晶体管CT2、第三晶体管CT3和第四晶体管CT4被导通,其他晶体管CT5至CT8可被截止。
第一晶体管CT1和第二晶体管CT2对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进行放大,以将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输出到第一输出节点NO1,且第三晶体管CT3和第四晶体管CT4对第一中间信号XINT1继续,以将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输出到第二输出节点NO2。从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生成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是基于构成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的第一载波ω1的RF输出信号。从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生成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是基于构成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的第二载波ω2的RF输出信号。
从带内CA模式中的第一放大单元1020_1的输入端所看的阻抗Zin1可等于非CA模式和带间CA模式中的阻抗。此外,如以上所描述,由于第一晶体管CT1在尺寸上大于第二晶体管CT2,因此漏电流不发生在输出基于第一载波ω1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的路径(第一路径)中。此外,输出基于第二载波ω2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的路径(第二路径)可根据在电压电平上高于第一路径的输入(第一中间信号XINT1)来进行操作,由此降低功耗和增强噪声特性。
以上已经详细地描述了第一接收器RCV1以非CA模式和带内CA模式进行操作的示例,然而,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包括相同频带的第一载波和第二载波并且由图8的天线ATN接收的接收信号RSIG可作为第二接收信号RSIG2通过滤波器FT被传输到第二接收器RCV2。
参照图12,示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以带内CA模式操作的图10的第一放大单元和第二放大单元。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被施加到第五晶体管CT5。此外,施加到第五晶体管CT5、第六晶体管CT6和第八晶体管CT8的模式信号XMOD被设置为逻辑高电平H,而施加到第一晶体管CT1、第二晶体管CT2和第四晶体管CT4的模式信号XMOD被设置为逻辑低电平L。此外,通过根据电压增益对包括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的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进行放大而获得的第五节点ND5的节点电压作为第二中间信号XINT2被施加到第七晶体管CT7。因此,仅第五晶体管CT5、第六晶体管CT6、第七晶体管CT7和第八晶体管CT8被导通,其他晶体管CT1至CT4被截止。
第五晶体管CT5和第六晶体管CT6对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进行放大,以将第二RF输出信号RFOUT21输出到第二输出节点NO2。第七晶体管CT7和第八晶体管CT8对第二中间信号XINT2进行放大,以将第二RF输出信号RFOUT22输出到第一输出节点NO1。从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生成的第二RF输出信号RFOUT21是基于构成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的第一载波ω1的RF输出信号。从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生成的第二RF输出信号RFOUT22是基于构成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的第二载波ω2的RF输出信号。
图13至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图8的第一放大单元和第二放大单元的示图。参照图13,第一放大单元1320_1包括第一放大器1320_1a和第一子放大器1320_1b,第二放大单元1320_2包括第二放大器1320_2a和第二子放大器1320_2b。第一放大单元1320_1和第二放大单元1320_2包括第一晶体管CT1至第八晶体管CT8。此外,为了执行第一放大单元1320_1和第二放大单元1320_2的输入端中的每个输入端的栅偏置,第一放大单元1320_1还包括连接到第一晶体管CT1的栅极的第一电容器C1和连接到第三晶体管CT3的栅极的第二电容器C2,第二放大单元1320_2还包括连接到第五晶体管CT5的栅极的第三电容器C3和连接到第七晶体管CT7的第四电容器C4。
此外,第一放大单元1320_1还包括第一电感器L1,第二放大单元1320_2还包括第二电感器L2。第一电感器L1和第二电感器L2中的每个电感器可以是源极负反馈电感器(sourcedegenerationinductor)。第一电感器L1被连接在第一晶体管CT1的源极与地端之间,第二电感器L2被连接在第五晶体管CT5的源极与地端之间。第一电感器L1使能将被执行的用于增强第一放大器1320_1a的噪声特性的阻抗匹配,由此增强第一放大器1320_1a的放大操作的线性。相同地,第二电感器L2减小第二放大器1320_2a与第二子放大器1320_2b之间的相互作用,阻止噪声特性降低,增强第二放大器1320_2a的放大操作的线性。第一电感器L1和第二电感器L2可以是相同的或可不同。例如,如果第一放大器1320_1a与第一子放大器1320_1b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第二放大器1320_2a与第二子放大器1320_2b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同,则第一电感器L1和第二电感器L2可被设置为相同的值。
参照图14,第一放大单元1420_1包括第一放大器1420_1a和第一子放大器1420_1b,第二放大单元1420_2包括第二放大器1420_2a和第二子放大器1420_b。第一放大单元1420_1还包括在第一晶体管CT1与地端之间的第一电感器L1,第二放大单元1420_2还包括在第五晶体管CT5与地端之间的第二电感器L2。此外,为了执行第一放大单元1420_1和第二放大单元1420_2的输入端中的每个输入端的栅偏置,第一放大单元1420_1还包括连接到第一晶体管CT1的栅极的第一电容器C1和连接到第三晶体管CT3的栅极的第二电容器C2,第二放大单元1420_2还包括连接到第五晶体管CT5的栅极的第三电容C3和连接到第七晶体管CT7的栅极的第四电容器C4。
此外,第一放大单元1420_1还包括第一电阻器R1以及第一电感器L1。第一电感器L1被连接在第一放大器1420_1a的第一晶体管CT1与地端之间,第一电阻器R1被连接在第一子放大器1420_1b的第三晶体管CT3与地端之间。第二电感器L2被连接在被连接在第二放大器1420_2a的第五晶体管CT5与地端之间,第二电阻器R2被连接在第二子放大器1420_2b的第七晶体管CT7与地端之间。可通过第一电阻器R1来控制第一放大单元1420_1的增益,可通过第二电阻器R2来控制第二放大单元1420_2的增益。然而,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子放大器1420_1b可在第三晶体管CT3与地端之间包括电感器,而不是第一电阻器R1。第二子放大器1420_2b可在第七晶体管CT7与地端之间包括电感器,而不是第二电阻器R2。
参照图15,第一放大单元1520_1包括第一放大器1520_1a和第一子放大器1520_1b,第二放大单元1520_2包括第二放大器1520_2a和第二子放大器1520_2b。第一放大单元1520_1和第二放大单元1520_2还包括第一晶体管CT1至第八晶体管CT8。此外,为了执行第一放大单元1520_1和第二放大单元1520_2的输入端中的每个输入端的栅偏置,第一放大单元1520_1还包括连接到第一晶体管CT1的栅极的第一电容器C1和连接到第三晶体管CT3的栅极的第二电容器C2,第二放大单元1520_2还包括连接到第五晶体管CT5的栅极的第三电容C3和连接到第七晶体管CT7的栅极的第四电容器C4。此外,第一放大单元1520_1还包括在第一晶体管CT1与地端之间的第一电感器L1和在第三晶体管CT3与地端之间的第三电感器L3,第二放大单元1520_2还包括在第五晶体管CT5与地端之间的第二电感器L2和在第七晶体管CT7与地端之间的第四电感器L4。
参照图16,第一放大单元1620_1包括第一放大器1620_1a和第一子放大器1620_1b,第二放大单元1620_2包括第二放大器1620_2a和第二子放大器1620_2b。第一放大单元1620_1包括在第一晶体管CT1与地端之间的第一电感器L1和在第三晶体管CT3与地端之间的第一电阻器R1,第二放大单元1620_2包括在第五晶体管CT5与地端之间的第二电感器L2和在第七晶体管CT7与地端之间的第二电阻器R2。此外,第一放大单元1620_1还包括串联地连接在第一节点ND1与第二输出节点NO2之间的第三电阻器R3和第五电容C5。第二放大单元1620_2还包括串联地连接在第五节点ND5与第一输出节点NO1之间的第四电阻器R4和第六电容器C6。相似于第一电阻器R1和第二电阻器R2,从第一输出节点NO1到中间的第一节点ND1的路径(反馈电路)调整在第一节点NO1处的电流,以控制第一放大单元1620_1的增益,从第二输出节点NO2到中间的第五节点ND5的路径(反馈电路)调整在第二节点NO2处的电流,以控制第二放大单元1620_2的增益。
图1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接收器RCV1的示图。参照图17,第一接收器RCV1包括第一输入单元1710_1、第一放大单元1720_1和第一输出单元1730_1。第一输入单元1710_1接收第一接收信号RSIG1。在带内CA模式中,第一接收信号RSIG1包括相同一的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第一输入单元1710_1对第一接收信号RSIG1执行阻抗匹配,以将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传输到第一放大单元1720_1。
第一放大单元1720_1包括第一放大器1720_1a和第一子放大器1720_1b。第一放大器1720_1a包括第一晶体管CT1、第二晶体管CT2和。第一子放大器1720_1b包括第三晶体管CT3、第四晶体管CT4。以上详细地描述了第一晶体管CT1至第四晶体管CT4、第一电感器L1和第一电阻器R1,因此,它们的详细的描述不再重复。然而,第二晶体管CT2的源极被连接到第九节点ND9,而不是第一节点ND1。此外,第一放大单元1720_1还包括连接在第一节点ND1与第九节点ND9之间的第九晶体管CT9和具有连接到第九节点ND9的源极的第十晶体管CT10中的至少一个。在图17中,第九晶体管CT9和第十晶体管CT10被全部提供,然而,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当从不同的基站发送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并且聚合了第一载波ω1和第二载波ω2的第一接收信号RSIG1被放大时,第一放大单元1720_1的增益可被控制。例如,如果第一载波ω1是从位于靠近于包括第一接收器RCV1的无线终端的基站接收的信号,则基于第一载波ω1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的增益(即,电平)可被降低。
在此情况下,以高逻辑电平H施加增益控制信号XCON,第十晶体管CT10被导通。因此,从第一输出节点NO1提供到第一输出单元1730_1的电流i11被降低,因此增益被控制。然而,当具有高频的RF输入信号被处理时,第九节点ND9的电压增益可因第二晶体管CT2的源极与漏极之间的寄生电容而被改变。第九晶体管CT9被设置在第一节点ND1与第九节点ND9之间,以执行缓冲器的功能,因此,第一节点ND1的电压增益被保持,而不会被改变。也就是说,即使控制了经由第一放大器1720_1a到第一输出节点NO1的第一电流路径的增益,但第一节点ND1的电压增益被保持,因此,第一子放大器1720_1b不被增益控制所影响。因此,提供到第二输出节点NO2的第二电流i12被保持,而不会被改变。以上详细描述了第一子放大器1720_1b的操作。
第一输出单元1730_1包括第一变换器X1、第一电容器组CB1、第一混合器MIX1以及第一基带滤波器F1。第一变换器X1生成与从第一输出节点NO1施加的第一RF输出信号RNOUT11不同的信号,并且提供与第一电容器组CB1所要求的RF频率(第一载波)相应的共振值,以阻止其他信号。第一混合器MIX1被连接到第一变换器X1,以下变换从第一变换器X1传输的信号。第一基带滤波器F1将通过下变换获得的信号滤波到第一基带信号XBAS11。包括在第二接收器RCV2中的第二输出单元1730_2可被实现为与第一接收器RCV1的第一输出单元1730_1的结构相同的结构。例如,第二输出单元1730_2可包括第二变换器X2,第二电容器组CB2、第二混合器MIX2和第二基带滤波器F2。第二输出单元1730_2接收从第二输出节点NO2提供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以输出第一基带信号XBAS12。
此外,第一放大单元1720_1还包括对第一晶体管CT1和第三晶体管CT3执行栅偏置的第一电容器C1和第二电容器C2。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另一实施例的无线终端的示图。图1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另一实施例的无线终端的示图。首先,参照图18,无线终端1800包括滤波器FT、多个输入单元1810_1至1810_N、LNA1820以及多个输出单元1830_1至1830_N,以处理通过天线ATN输入到无线终端1800的接收信号RSIG。图19示出包括在无线终端1800中的多个元件之中的用于处理接收信号RSIG的元件。
滤波器FT将通过天线ATN输入的接收信号RSIG滤波到与相应的频带相应的信号。例如,滤波器FT将作为多个接收信号RSIG之中的第一频带BA的信号的第一接收信号RSIG1传输到第一输入单元1810_1,并且将作为第二频带BB的第二接收信号RSIG2传输到第二输入单元1810_2。相同地,滤波器FT将作为多个接收信号RSIG之中的第N频带的信号的第N接收信号RSIGN传输到第N输入单元1810N。这里,N是大于或等于3的整数。滤波器FT可被实现为双工器。
多个输入单元1810_1至1810_N执行LNA1820与从滤波器FT施加的多个接收信号RSIG1至RSIGN之间的RF匹配(诸如,阻抗匹配),以将通过RF匹配而获得信号传输到LNA1820。例如,第一输入单元1810_1处理第一接收信号RSIG1,以将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传输到LNA1820,第二输入单元1810_2处理第二接收信号RSIG2,以将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传输到LNA1820。相同地,第N输入单元1810_N处理第N接收信号RSIGN,以将第NRF输入信号RFINN传输到LNA1820。
LNA1820将多个RF输入信号RFIN1至RFINN分别放大到多个RF输出信号RFOUT11至RFOUT(N-1)2。例如,在带内CA模式中,LNA1820将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放大到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和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并且将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放大到第二RF输出信号RFOUT21和第二RF输出信号RFOUT22。相同地,在带内CA模式中,LNA1820将第NRF输入信号RFINN放大到第NRF输出信号。LNA1820可包括多个放大单元。例如,LNA1820可包括用于处理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和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的图8的第一放大单元820_1和第二放大单元820_2。LNA1820还可包括处理另一RF输入信号(例如,第NRF输入信号RFINN)并且被实现为与图8的第一放大单元820_1和第二放大单元820_2的结构相同的结构的另一放大单元。在无线终端1800中,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另一实施例,由于LNA1820包括执行与图8的第一放大单元820_1或第二放大单元820_2的功能相同的功能的放大单元,因此可基于一个值在各种模式下来执行阻抗匹配,因此增强操作效率。
多个输出单元1830_1至1830_N分别下变换从LNA1820传输的多个RF输出信号RFOUT11至RFOUT(N-1)2,以输出多个基带信号XBAS11至XBAS(N-1)2。例如,在带内CA模式中,如以上参照图9C所描述的,通过第一输出单元1830_1下变换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和RFOUT12中的与第一载波ω1相应的第一基带信号XBAS11,通过第二输出单元1830_2下变换与第二载波ω2应的第一基带信号XBAS12。可选地,在带内CA模式中,通过第二输出单元1830_2下变换第二RF输出信号RFOUT21和RFOUT22中的与第一载波ω1相应的第二基带信号XBAS21,通过第一输出单元1830_1下变换与第二载波ω1相应的第二基带信号XBAS22。
如上所述,第一输出单元1830_1和第二输出单元1830_2可成对地进行操作,然而,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通过第一输出单元1830_1下变换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和RFOUT12中的与第一载波ω1相应的第一基带信号XBAS11,通过另一输出单元而不是第二输出单元1830_2下变换与第二载波ω2相应的第一基带信号XBAS12。相同地,在带内CA模式中,第N输出单元1830_N可下变换与第一载波ω1相应的第NRF输出信号RFOUTN1,或者与第二载波ω2相应的第N-1RF输出信号RFOUT(N-1)2。
参照图19,无线终端1900包括滤波器FT、多个输入单元1910_1至1910_M、LNA1920以及多个输出单元1930_1至1930_M,以处理通过天线ATN输入到无线终端1900的接收信号RSIG。然而,无线终端1900处理聚合了M个载波的接收信号RSIG。例如,当M个载波被包括在第一频带BA中时,包括在LNA1920中的M个放大器对通过由与第一频带BA相关的第一输入单元1910_1处理而获得的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进行放大,以输出M个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至RFOUT1M。此外,多个输出单元1930_1至1930_M基于M个载波中的相应的波,下频率变换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至RFOUT1M,以输出M个基带信号XBAS11至XBAS1M。另一频带的M个载波可被相同地处理。以下详细描述M是3的示例。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接收器的示图。第一接收器RCV1包括第一放大单元2020。第一放大单元2020包括第一放大器2020a、第一-第一子放大器2020b以及第一-第二子放大器2020c。在带内CA模式中,第一放大器2020a接收并放大通过基于相同频带的三个或更多个载波的调制而获得的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以输出与第一载波ω1相应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在图20中,通过基于第一载波ω1、第二载波ω2以及第三载波ω3的调制而获得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第一-第一子放大器2020b对从第一放大器2020a施加的第一中间信号XINT1进行放大,以输出与第二载波ω2相应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相同地,第一-第二子放大器2020c对从第一放大器2020a施加的第一中间信号XINT1进行放大,以输出与第三载波ω3相应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3。
在带内CA模式中,在图20的第一接收器RCV1接收并放大通过基于相同频带的三个或更多个载波的调制而获得的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的处理中,第一-第一子放大器2020b对来自第一放大器2020a的第一中间信号XINT1进行放大,以生成基于第二载波ω2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并且第一-第二子放大器2020c对第一中间信号XINT1进行放大,以生成基于第三载波ω3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3。因此,第一放大单元2020的输入阻抗可与第一-第一子放大器2020b和第一-第二子放大器2020c被失活的非CA模式、第一-第一子放大器2020b和第一-第二子放大器2020c被失活的带间CA模式以及第一-第一子放大器2020b和第一-第二子放大器2020c被激活的带内CA模式相同。
图2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LNA的示图。参照图21,LNA包括:对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进行放大的第一放大单元2120_1、对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进行放大的第二放大单元2120_2以及对第三RF输入信号RFIN3进行放大的第三放大单元2120_3。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可以是第一频带BA的信号,第二RF输入信号RFIN2可以是第二频带BB的信号,第三RF输入信号RFIN2可以是第三频带的信号。
第一放大单元2120_1包括第一放大器2120_1a、第一-第一子放大器2120_1b以及第一-第二子放大器2120_c。
在非CA模式和带间CA模式中,第一放大器2120_1a对通过基于第一频带BA的第一载波ω1的调制而获得的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进行放大,以通过第一输出节点NO1输出与第一载波ω1相应的信号RFOUT11。此外,在带内CA模式中,第一放大器2120_1a对聚合了同一频带的第一载波ω1、第二载波ω2和第三载波ω3的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进行放大,以通过第一输出节点NO1输出与第一载波ω1相应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1。为此目的,第一放大器2120_1a包括可与图10的第一晶体管CT1和第二晶体管CT2相同地操作的多个晶体管CT11和CT12。也就是说,晶体管CT11和CT12可作为串联放大器而一起进行操作,晶体管CT12可被实现为在尺寸上大于晶体管CT11。此外,当以高逻辑电平H施加模式信号XMOD时,第一RF输入信号RFIN1可被施加到晶体管CT11的栅极,模式信号XMOD可被施加到晶体管CT12的栅极。
在非CA模式和带间CA模式中,第一-第一子放大器2120_1b被失活,而在带内CA模式中,第一-第一子放大器2120_1b对作为第一放大器2120_1a的节点ND11的节点电压的第一中间信号XINT1进行放大,以通过第二输出节点NO2输出与第一频带BA的第二载波ω2相应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2。为此目的,第一-第一子放大器2120_1b包括与图10的第三晶体管CT3和第四晶体管CT4相同地操作的多个晶体管CT13和CT14。也就是说,晶体管CT13和CT14作为串联放大器而一起进行操作。第一中间信号XINT1被施加到晶体管CT13的栅极,模式信号XMOD可被施加到晶体管CT14的栅极。
在非CA模式和带间CA模式中,第一-第二子放大器2120_1c被失活,而在带内CA模式中,第一-第二子放大器2120_1b对作为第一放大器2120_1a的节点ND11的节点电压的第一中间信号XINT1进行放大,以通过第三输出节点NO3输出与第一频带BA的第三载波ω3相应的第一RF输出信号RFOUT13。为此目的,第一-第二子放大器2120_1c包括可与图10的第五晶体管CT5和第六晶体管CT6相同地操作的多个晶体管CT15和CT16。也就是说,晶体管CT15和CT16作为串联放大器而一起进行操作。第一中间信号XINT1被施加到晶体管CT15的栅极,模式信号XMOD可被施加到晶体管CT16的栅极。然而,晶体管CT16的一端被连接到第三输出节点NO3。
第二放大单元2120_2和第三放大单元2120_3被实现为与第一放大单元2120_1的结构相似的结构。也就是说,第二放大单元2120_2包括第二放大器2120_2a、第二-第一子放大器2120_2b以及第二-第二子放大器2120_2c,第三放大单元2120_3包括第三放大器2120_3a、第三-第一子放大器2120_3b以及第三-第二子放大器2120_3c。在非CA模式和带间CA模式中,第二-第一子放大器2120_2b和第二-第二子放大器2120_2c被失活,第三-第一子放大器2120_3b和第三-第二子放大器2120_3c被失活。
在非CA模式、带间CA模式和带内CA模式中的每个模式中,第二放大器2120_2a通过第二输出节点NO2输出与第二频带BB的第二载波ω2相应的第二RF输出信号RFOUT22。第二放大器2120_2a包括多个晶体管CT21和CT22。在带内CA模式中,第二-第一子放大器2120_2b和第二-第二子放大器2120_2c中的每个对作为第二放大器2120_2a的节点ND21的节点电压的第二中间信号XINT2进行放大。第二-第一子放大器2120_2b通过第一输出节点NO1输出放大的第二中间信号XINT2,作为与包括在第二频带BB的第一载波ω1相应的第二RF输出信号RFOUT21。第二-第二子放大器2120_2c通过第三输出节点NO3,输出放大的第二中间信号XINT2,作为与包括在第二频带BB的第三载波ω3相应的第二RF输出信号RFOUT23。
在非CA模式、带间CA模式和带内CA模式中的每个模式中,第三放大器2120_3a通过第三输出节点NO3输出与第三频带的第三载波ω3相应的第三RF输出信号RFOUT33。第三放大器2120_3a包括多个晶体管CT31和CT32。在带内CA模式中,第三-第一子放大器2120_3b和第三-第二子放大器2120_3c中的每个对作为第三放大器2120_3a的节点ND31的节点电压的第三中间信号XINT3进行放大。第三-第一子放大器2120_3b通过第一输出节点NO1输出放大的第三中间信号XINT3,作为与包括在第三频带中的第一载波ω1相应的第三RF输出信号RFOUT31。第三-第二子放大器2120_3c通过第二输出节点NO2,输出放大的第三中间信号XINT3,作为与包括在第三频带中的第二载波ω2相应的第三RF输出信号RFOUT32。
用于栅偏置的多个电容器被分别地连接到图21的晶体管CT11、CT13、CT15、CT21、CT23、CT25、CT31、CT33和CT35的栅极。虽然未在图21中示出,如图10相似,模式信号XMOD被施加到图21的晶体管CT11、CT13、CT15、CT21、CT23、CT25、CT31、CT33和CT35的栅极。
如上所述,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接收器、无线终端以及无线终端的操作方法中,当多个载波被包括在不同的频带中时,接收包括每个载波的RF输入信号的放大器输出RF输出信号。当多个载波被包括在相同频带中时,基于一个载波的RF输出信号通过接收包括相应的载波的RF输入信号的放大器而输出,基于另一载波的RF输出信号通过处理从放大器施加的信号的子放大器而输出。接收器的输出阻抗相同,而不管多个载波是被包括在不同的频带中还是被包括在相同的频带中。因此,当阻抗匹配根据操作模式被改变时阻止损失的发生。此外,因此,噪声特性或增益特性未降低,从而接收器或包括接收器的无线终端的功耗被降低,因此准确地处理接收的信号。在根据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接收器、无线终端以及无线终端的操作方法中,一个放大器根据它的电压增益而对信号进行放大,并且将放大的信号传输到另一放大器。因此,通过基于相同频带的多个载波的调制而获得的RF载波信号被放大,由此减小功耗并且保持噪声特性和增益特性。因此,无线终端的信号接收敏感性被增强,无线终端的可靠性被增强。因此,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接收器、无线终端以及无线终端的操作方法中,接收的信号被有效地处理。
图2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计算系统的示图。参照图22,计算系统220(诸如,移动装置、桌上型计算机、服务器等)包括片上系统(SOC)2210、存储器装置2220、输入/输出(I/O)装置2230以及显示装置2240。这些元件被电连接到总线2250。图22的输入/输出装置2230包括图1的第一接收器RCV1。
图2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无线终端的示图。参照图23,无线终端2300包括被实现为SOC的应用处理器2310、通信处理器2320、相机2330、显示器2340、通信RF2350以及多个存储器2360和2370。在无线终端2300中,可通过应用处理器2310执行应用。例如,当相机2330捕获图像时,应用处理器2310可将捕获的图像存储在第二存储器2370中,并且可将捕获的图像显示在显示器2340上。捕获的图像可通过由通信处理器2320控制的通信RF2350被外部地发送。在此情况中,为了发送图像,通信处理器2320可暂时地将图像存储在第一存储器2360中。此外,通信处理器2320可控制通话、用于发送或接收数据的通信等。通信RF2350可包括图1的第一接收器RCV1。
可结合集成电路、片上系统或芯片组的制造来利用本实施例。一般,多个相同的裸片(die)通常以重复的图案形成在半导体晶片的表面上。每个裸片可包括其他结构或电路。从晶片切割或切块各个裸片,然后封装为集成电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知道如何将晶片切块和封装裸片,以产生集成电路。这样制造的集成电路被认为是本公开的一部分。
如上所述,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接收器、无线终端以及无线终端的操作方法中,当多个载波被包括在不同的频带中时,接收包括每个载波的RF输入信号的放大器输出RF输出信号。当多个载波被包括在相同的频带中时,基于一个载波的RF输出信号通过接收包括相应的载波的RF输入信号的放大器而输出,基于另一载波的RF输出信号通过处理从放大器施加的信号的子放大器而输出,并且接收器的输入阻抗是相同的,而不管多个载波是被包括在不同的频带还是被包括在相同的频带。因此,当阻抗匹配根据操作模式被改变时阻止损失的发生。此外,因此,噪声特性或增益特性未被降低,因此,接收器或包括接收器的无线终端的功耗被降低,因此准确地处理接收的信号。
在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接收器、无线终端以及无线终端的操作方法中,一个放大器根据它的电压增益而放大信号,并且将放大的信号传输到另一放大器。因此,通过基于相同频带的多个载波的调制而获得的RF载波信号被放大,由此减小功耗并且保持噪声特性和增益特性。因此,无线终端的信号接收敏感性被增强,无线终端的可靠性被增强。
因此,在根据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的接收器、无线终端以及无线终端的操作方法中,接收的信号被有效地处理。
以上已经描述了LTE-A移动网络;然而,本发明构思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在本发明构思的其他实施例中,接收器和无线终端可在各种移动网络(诸如,码分多址(CDMA)、全通移动通信系统(GSM)、无线局域网(WLAN)等)上进行操作。
尽管已经参照其实施例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构思,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Claims (20)

1.一种接收器,包括:
第一放大器,被配置为接收第一射频RF输入信号并对第一RF输入信号进行放大,并且被配置为输出与包括在第一频带中的第一载波相应的第一RF输出信号;
第一子放大器,被配置为,当模式信号指示第一模式时,从第一放大器接收第一中间信号,对第一中间信号进行放大并且输出与包括在第一频带的第二载波相应的第二RF输出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器,其中,第一模式是第一载波和第二载波被聚合在第一RF输入信号中的带内载波聚合模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器,其中,第一放大器被配置为根据第一增益对第一RF输入信号进行放大,以将第一中间信号提供到第一子放大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器,其中,
第一放大器和第一子放大器被包括在第一放大单元中,
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中,第一放大单元的输入阻抗是相同的,第二模式与第一模式不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器,其中,
第一放大器包括:
第一晶体管,连接在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并包括连接到第一节点的漏极、连接到第二节点的源极和接收第一RF输入信号的栅极;
第二晶体管,包括连接到第一节点的源极、连接到第一输出节点的漏极以及接收模式信号的栅极,第二晶体管在尺寸上小于第一晶体管;
第一子放大器包括:
第三晶体管,连接在第三节点与第四节点之间,并包括连接到第三节点的漏极、连接到第四节点的源极和从第一节点接收第一中间信号的栅极;
第四晶体管,包括连接到第三节点源极、连接到第二输出节点的漏极以及接收模式信号的栅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收器,其中,
第一放大器还包括连接在第二节点与地端之间的源极负反馈电感器,
第一子放大器还包括连接在第四节点与地端之间的串联反馈电阻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收器,其中,第一放大器和第一子放大器作为串联放大器而进行操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器,还包括:
第一输出电路,被配置为将第一RF输出信号下变换到与第一载波相应的基带,并且被配置为输出通过第一RF输出信号的下变换而获得的第一输出信号;
第二输出电路,被配置为将第二RF输出信号下变换到与第二载波相应的基带,并且被配置为输出通过第二RF输出信号的下变换而获得的第二输出信号。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器,还包括:
第二放大器,被配置为接收第二RF输出信号并对第二RF输出信号进行放大,并且被配置为输出与包括在第二频带中的第三载波相应的第三RF输出信号;
第二子放大器,被配置为,当模式信号指示第一模式时,从第二放大器接收第二中间信号,对第二中间信号进行放大,并且输出与包括在第二频带中的第四载波相应的第四RF输出信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收器,还包括:
第一输出单元,被配置为将第一RF输出信号或第四RF输出信号下变换到基带,并且被配置为输出通过第一RF输出信号或第四RF输出信号的下变换获得的第一信号;
第二输出单元,被配置为将第三RF输出信号或第二RF输出信号下变换到基带,并且被配置为输出通过第三RF输出信号或第二RF输出信号的下变换获得的第二信号。
11.一种无线终端,包括:
第一接收器,第一接收器包括:
第一输入单元,被配置为对第一接收信号执行阻抗匹配,以输出第一射频RF输入信号,第一接收信号通过对基于第一频带的接收信号进行滤波而获得;
第一放大单元,被配置为在带间载波聚合模式和带内载波聚合模式中,对从第一输入单元接收的第一RF输入信号进行放大,并且输出一个或多个第一RF输出信号;
第一输出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RF输出信号中的至少一个第一RF输出信号下变换到基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终端,还包括:
第二接收器,第二接收器包括:
第二输入单元,被配置为对第二接收信号执行阻抗匹配,以输出第二RF输入信号,第二接收信号通过对基于第二频带的接收信号进行滤波而获得;
第二放大单元,被配置为在带间载波聚合模式和带内载波聚合模式中,对从第二输入单元接收的第二RF输入信号进行放大,以输出一个或多个第二RF输出信号;
第二输出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RF输出信号中的至少一个第二RF输出信号下变换到基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在接收信号是基于第一频带的第一载波和第二频带的第二载波调制了的带间载波聚合模式中,
第一放大单元输出单个第一RF输出信号;
第二放大单元输出单个第二RF输出信号。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在接收信号是基于第一频带的第一载波和第二载波调制了的带内载波聚合模式中,
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RF输出信号包括两个第一RF输出信号;
第一放大单元输出所述两个第一RF输出信号中的与第一载波相应的一个第一RF输出信号,并且输出通过根据第一增益对第一RF输入信号进行放大而获得的第一中间信号,作为所述两个第一RF输出信号中的与第二载波相应的另一个第一RF输出信号。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第一放大单元包括第一放大器和第一子放大器,第一子放大器在带内载波聚合模式中被激活;
第一放大器包括:
第一晶体管,被连接在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并包括连接到第一节点的漏极、连接到第二节点的源极和接收第一RF输入信号的栅极;
第二晶体管,被配置为将所述两个第一RF输出信号中的所述一个第一RF输出信号输出到第一输出节点,第二晶体管包括连接到第一节点和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漏极的第一源极;
第三晶体管,被连接在第三节点与第四节点之间,并包括连接到第三节点的漏极、连接到第四节点的源极和从第一节点接收第一中间信号的栅极;
第四晶体管,被配置为输出所述两个第一RF输出信号中的所述另一个第一RF输出信号,第四晶体管包括连接到第三节点源极和连接到第二输出节点的漏极。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所述两个第一RF输出信号中的所述一个第一RF输出信号具有与所述两个第一RF输出信号中的所述另一个第一RF输出信号的电平相同的电平,
当第一子放大器输出所述两个第一RF输出信号中的所述另一个第一RF输出信号时的直流电流损耗比当第一放大器输出所述两个第一RF输出信号中的与第一载波相应的所述一个第一RF输出信号时的直流电流损耗小。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
通过第一输出单元下变换所述两个第一RF输出信号中的所述一个第一RF输出信号,
通过第二输出单元下变换所述两个第一RF输出信号中的所述另一个第一RF输出信号。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在接收信号是基于第一频带的第一载波、第二载波和第三载波而被调制的带内载波聚合模式中,:
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RF输出信号包括三个第一RF输出信号;
第一放大单元输出所述三个第一RF输出信号中的与第一载波相应的第一个第一RF输出信号,并且输出通过根据第一增益对第一RF输入信号进行放大而获得的第一中间信号,作为所述三个第一RF输出信号中的与第二载波和第三载波分别相应的第二个第一RF输出信号和第三个第一RF输出信号。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终端,其中,在接收信号是基于第二频带的第一载波、第二载波而被调制的带内载波聚合模式中,
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RF输出信号包括两个第二RF输出信号,
第二放大单元输出所述两个第二RF输出信号中的与第一载波相应的一个第二RF输出信号,并且输出通过根据第一增益对第二RF输入信号进行放大而获得的第二中间信号,作为所述两个第二RF输出信号中与第二载波相应的的另一个第二RF输出信号。
20.一种无线终端,包括:
天线,被配置为接收通过升级的长期演进技术(LTE-A)通信网络发送的接收信号;
滤波器,被配置为基于多个频带对接收信号进行滤波;
多个接收器,被配置为处理滤波的信号,以生成基带信号,
其中,所述多个接收器中的至少一个接收器包括:
包含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的第一放大器,第一晶体管被连接在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第一晶体管包括连接到第一节点的漏极、连接到第二节点的源极和接收通过对滤波的信号执行阻抗匹配而获得的RF输入信号的栅极,第二晶体管被配置为输出与第一载波相应的第一RF输出信号,第二晶体管在尺寸上大于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包括连接到第一节点的源极、和连接到第一输出节点的第二漏极;
第一子放大器包括被连接在第三节点与第四节点之间的第三晶体管,第三晶体管在带内载波聚合模式中被激活,第三晶体管包括连接到第三节点的漏极、连接到第四节点的源极和从第一节点接收第一中间信号的栅极,第一子放大器还包括第四晶体管,所述第四晶体管被配置为输出与第一载波的第一频带的第二载波相应的第二RF输出信号,所述第四晶体管包括连接到第三节点的源极和连接到第二输出节点的漏极。
CN201610022186.XA 2015-01-13 2016-01-13 用于信号处理的接收器和无线终端 Active CN1057907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102834P 2015-01-13 2015-01-13
US62/102,834 2015-01-13
KR10-2015-0115411 2015-08-17
KR1020150115411A KR102384866B1 (ko) 2015-01-13 2015-08-17 수신기, 무선 단말 및 무선 단말의 동작 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90777A true CN105790777A (zh) 2016-07-20
CN105790777B CN105790777B (zh) 2021-02-19

Family

ID=56368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22186.XA Active CN105790777B (zh) 2015-01-13 2016-01-13 用于信号处理的接收器和无线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10009201B2 (zh)
CN (1) CN10579077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50195B2 (en) 2016-11-18 2019-04-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ceiver receiving wideband radio frequency sig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0350929A (zh) * 2018-04-04 2019-10-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射频集成电路、接收器和控制接收器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0777B (zh) * 2015-01-13 2021-02-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信号处理的接收器和无线终端
TWI672903B (zh) * 2018-10-03 2019-09-21 立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放大器電路
US11658689B2 (en) * 2020-06-29 2023-05-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switch with shunt for improved receiver sensitivity
US11683062B2 (en) * 2021-08-17 2023-06-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onfigurable amplifi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36211A1 (en) * 2011-11-30 2013-05-30 Jarkko Jussila RF Front-End for Intra-Band Carrier Aggregation
WO2013177563A1 (en) * 2012-05-25 2013-11-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noise amplifiers with cascode divert switch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3595684A (zh) * 2013-11-26 2014-02-19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一种不连续载波聚合LTE-Advanced信号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04135295A (zh) * 2013-05-03 2014-11-05 辉达公司 用于载波聚合的接收机前端架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36583B2 (en) 2010-07-16 2015-05-19 Lg Electronics Inc.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and uplink MIMO
US8717920B2 (en) 2010-10-08 2014-05-0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ignalling mechanism for multi-tiered intra-band carrier aggregation
EP2615764A3 (en) 2011-11-30 2014-04-09 Sequans Communications Limited Carrier aggregation aparatus
US9362958B2 (en) 2012-03-02 2016-06-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ngle chip signal splitting carrier aggregation receiver architecture
US9300420B2 (en) 2012-09-11 2016-03-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arrier aggregation receiver architecture
US9543903B2 (en) 2012-10-22 2017-01-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Amplifiers with noise splitting
US8913976B2 (en) 2012-10-23 2014-12-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Amplifiers with shunt switches
US9338668B2 (en) 2012-11-07 2016-05-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Gain control for intra-band carrier aggregation
US9866365B2 (en) 2012-12-03 2018-01-09 Lg Electronics Inc. RF structure of user terminal for supporting multi-carrier aggregation and various communication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US9548709B2 (en) 2012-12-19 2017-0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dependent gain control for multiple receive circuits concurrently processing different transmitted signals
US9059665B2 (en) * 2013-02-22 2015-06-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Amplifiers with multiple outputs and configurable degeneration inductor
US9287901B2 (en) * 2013-09-20 2016-03-15 Broadcom Corporation Receiver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US9774485B2 (en) * 2014-05-16 2017-09-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 modules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receivers
CN105790777B (zh) * 2015-01-13 2021-02-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信号处理的接收器和无线终端
US9537457B2 (en) * 2015-02-24 2017-01-03 Intel IP Corporation High linearity push-pull common-gate amplifi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36211A1 (en) * 2011-11-30 2013-05-30 Jarkko Jussila RF Front-End for Intra-Band Carrier Aggregation
WO2013177563A1 (en) * 2012-05-25 2013-11-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noise amplifiers with cascode divert switch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4135295A (zh) * 2013-05-03 2014-11-05 辉达公司 用于载波聚合的接收机前端架构
CN103595684A (zh) * 2013-11-26 2014-02-19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一种不连续载波聚合LTE-Advanced信号分析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50195B2 (en) 2016-11-18 2019-04-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ceiver receiving wideband radio frequency sig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0350929A (zh) * 2018-04-04 2019-10-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射频集成电路、接收器和控制接收器的方法
CN110350929B (zh) * 2018-04-04 2022-07-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射频集成电路、接收器和控制接收器的方法
US11515843B2 (en) 2018-04-04 2022-11-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adio frequency (RF) integrated circuit performing signal amplification operation to support carrier aggregation and receiver includ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04966A1 (en) 2016-07-14
US10374850B2 (en) 2019-08-06
US20180278449A1 (en) 2018-09-27
CN105790777B (zh) 2021-02-19
US10009201B2 (en) 2018-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90777A (zh) 用于信号处理的接收器和无线终端
JP6965316B2 (ja) キャリアアグリゲーション回路、高周波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無線装置
US8068795B2 (en) RF multiband transmitter with balun
US10869362B2 (en) WLAN front-end
US8665016B2 (en) Supply tracking
TWI467930B (zh) 用在射頻收發器中的無線電發射器前級及其方法
US20040202311A1 (en) Bidirectional distributed amplifier
US11515843B2 (en) Radio frequency (RF) integrated circuit performing signal amplification operation to support carrier aggregation and receiver including the same
US20200228064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biasing of power amplifiers
TW201322658A (zh) 與射頻收發器結合使用的發射/接收開關及結合發射/接收開關使用的方法
US10250195B2 (en) Receiver receiving wideband radio frequency sig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KR20150127005A (ko) 다중-모드 다중-대역 전력 증폭기들의 저전력 효율 향상과 관련된 시스템들, 회로들, 및 방법들
US20080136514A1 (en) RFIC with on-chip multiple band power amplifiers
US9509262B2 (en) Concurrent multi-band radio frequency amplifying circuit
KR102384866B1 (ko) 수신기, 무선 단말 및 무선 단말의 동작 방법
US11632094B2 (en) Radio frequency splitter and front-end module
WO2023224161A1 (ko) 적응형 전압 제어 블록이 있는 주파수 체배기 및 그 방법
US20230208368A1 (en) Dual-Mode Power Amplifier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20220255574A1 (en) Front end module with switchable filter
JP6233353B2 (ja) 信号処理装置、及び、信号処理方法
KR20200006920A (ko) 전력 증폭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