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88873A - 锂离子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88873A
CN105788873A CN201610192369.6A CN201610192369A CN105788873A CN 105788873 A CN105788873 A CN 105788873A CN 201610192369 A CN201610192369 A CN 201610192369A CN 105788873 A CN105788873 A CN 1057888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flux
monomer
lithium
negativ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923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88873B (zh
Inventor
李兵
吴秋菊
姚建勋
武智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aoning Brothe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aoning Brothe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aoning Brothe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aoning Brothe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19236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888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7888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88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888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88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04Hybrid capacitors
    • H01G11/06Hybrid capacitors with one of the electrodes allowing ions to be reversibly doped thereinto, e.g. lithium ion capacitors [L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3Energy storage using capacito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容器,包括:正极片,其包括正极集流体,所述正极集流体包括多个第一集流单体、第二集流单体和正极端子;负极片,其包括负极集流体,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多个第三集流单体、第四集流单体和负极端子;以及隔膜和锂离子导电电解质,其设置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多个第一集流单体和多个第三集流单体在隔膜上的正投影为相互交叉设置;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分设在锂离子电容器的两端。本发明提供的锂离子电容器,即使在经过多次反复进行高负载充放电的情况下,在得到高容量保持率、抑制内部电阻的上升的同时,不产生锂对于负极的析出所致的短路,使用寿命长。

Description

锂离子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容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容器。
背景技术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Li)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最早出现的锂电池来自于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使用以下反应:Li+MnO2=LiMnO2。在自然界中,锂是最轻的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一主族(碱金属族)的最上方。相对氢电极而言其标准电极电位为-3.045伏。理论上锂的比能量高达12000瓦时/公斤。因而,当它与适当的正极材料构成电池时,有可能获得很高的比能量。
但是,目前锂电池大多都为一次电池,这是由于在放电的过程中锂片会溶解成锂离子,充电过程中锂离子又会还原成金属锂,因此,近年来,有人提出了一种锂离子电容器,通过对于能吸藏、脱离锂离子的负极,预先用化学方法或电化学方法使锂离子吸藏、担载,降低负极的电位,从而得到高能量密度,在该锂离子电容器中,正极以及负极表面均涂布含有活性物质的电极层,在经过多次反复进行高负载充放电的情况下,存在容量保持率降低的同时内部电阻上升这样的问题,此外,有在负极析出锂而发生短路的问题。由于有这样的问题,所以在以往的锂离子电容器中,在经过多次而反复进行高负载充放电的情况下,难以保持较长的使用寿命。
因此有必要在现有锂离子电容的基础上,改善它的循环寿命。这就必然需要解决锂枝晶的难题,采用各种方法防止这种内部短路。阻止内部短路可延长电容寿命并保持高的充放电效率。大部分研究人员都在研究如何抑制锂枝晶的产生,却很少有文献报道如何在不抑制锂枝晶产生的基础上延长锂离子电容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容器,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经过多次反复进行高负载充放电的情况下,在得到高容量保持率、抑制内部电阻的上升的同时,不产生锂对于负极的析出所致的短路,因此,能得到长的使用寿命的锂离子电容器。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极片,其包括正极集流体,所述正极集流体包括多个第一集流单体,所述多个第一集流单体相互间隔开平行设置;第二集流单体,其为一片体结构导体,所述第二集流单体的第一边沿与所述多个第一集流单体的一端的边沿连接,且所述第二集流单体与所述多个第一集流单体处于同一水平面;正极端子,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单体的第二边沿中部,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第二边沿相对应;
负极片,其为包括负极集流体,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多个第三集流单体,所述多个第三集流单体相互间隔开平行设置;第四集流单体,其为一片体结构导体,所述第四集流单体的第三边沿与所述多个第三集流单体的一端的边沿连接,且所述第四集流单体与所述多个第三集流单体处于同一水平面;负极端子,其设置在所述第四集流单体的第四边沿中部,所述第三边沿与所述第四边沿相对应;以及
隔膜和锂离子导电电解质,其设置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
其中,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多个第一集流单体和多个第三集流单体在隔膜上的正投影为相互交叉设置;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分设在锂离子电容器的两端。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负极片表面涂覆有双层活性材料,其中,首先涂覆在负极集流体上的第一层活性材料是由石墨粉、导电剂和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25-20:10-5:3混合而成;之后在第一层活性材料上涂覆的第二层活性材料是由表面被喷涂有锂涂层的膨化石墨粉、膨化石墨粉和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3-4:2-3:1混合而成;且所述第一层活性材料与第二层活性材料的厚度之比为1:2-3。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第一层活性材料是由石墨粉、导电剂和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20:10:3混合而成;所述第二层活性材料是由表面被喷涂有锂涂层的膨化石墨粉、膨化石墨粉和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3:3:1混合而成。
优选的是,其中,锂离子导电电解质中锂离子摩尔浓度为3~4.5mol/L。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正极片表面涂覆有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为碳纤维、碳纳米管或石墨烯中一种。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多个第一集流单体、所述第二集流单体和所述正极端子为一体成型的餐叉结构;以及
所述多个第三集流单体、所述第四集流单体和所述负极端子为一体成型的餐叉结构。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
第一“V”字形切口,其设置在所述正极端子上;
第一盖板,其为在正极端子上切割第一“V”字形切口后形成的三角形板体;
第二“V”字形切口,其设置在所述负极端子上;以及
第二盖板,其为在负极端子上切割第二“V”字形切口后形成的另一三角形板体。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锂离子电容器为卷绕型电容器或者层叠型电容器时,多个所述正极端子的第一“V”字形切口成列分布,且第一盖板的长度大于相邻两个正极片的正极端子之间的距离;
所述锂离子电容器为卷绕型电容器或者层叠型电容器时,多个所述负极端子的第二“V”字形切口成列分布,且第二盖板的长度大于相邻两个负极片的负极端子之间的距离。
优选的是,其中,第一盖板的长度与相邻两个正极端子之间的距离之比为3:2;第二盖板的长度与相邻两个负极片的负极端子之间的距离之比为3:2。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导电剂为直径是4μm纳米管。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出了一种结构完全有别于现有锂离子电容的正极片和负极片,这种正极片和负极片结构不仅能够减少集流片材料的使用,降低锂离子电容的生产成本,还由于在锂离子电容的装配过程中,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多个第一集流单体和多个第三集流单体在隔膜上的正投影为相互交叉的结构,使得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对加长,使得锂离子的游走距离相对加长,即使在不抑制锂枝晶的产生的情况下,也能直接延长锂离子电容的使用寿命;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际应用中一个正极片、一个负极片和一个隔膜组成一个锂离子电容器的单体,根据实际需要,多个单体可以快速的被装配成一个锂离子卷绕型电容器或者锂离子层叠型电容器,并且由于上述的正极片和负极片结构,使得一个锂离子电容器的单体的整体厚度减小,装配出的锂离子电容的整体体积也会随之减小,更能满足现有多领域对微型电容器的需求;
由于第一层活性材料中很有粘结剂和导电剂可以有效粘着并包覆住第三集流单体,起到很好的导电作用,还能为第二层活性材料提供涂覆基础,因为第二层活性材料中含有大量的膨化石墨粉,孔隙率较大,不能到达如第一层活性材料的有效包覆效果,因此,本申请将第一层活性材料和第二层活性材料进行合理涂覆,不仅有效包覆住多个第三集流单体,还能有效增加负极片的表面积,有效增加对锂离子吸藏和担载,降低负极的电位,从而得到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容器;
成列分布的第二“V”字形切口上的第二盖板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朝向同一方向发生弯折,使得第一个负极端子上的第二盖板的尖端正好嵌入下一个负极端子的第二“V”字形切口内,实现两个相邻的负极端子之间的电连接,同理,成列的多个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即使不外加其他导电线也能够快速被装配成一个锂离子电容的正极和负极,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有效节约了生产工艺和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锂离子电容器的一个单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锂离子电容器的一个单体中的多个第一集流单体和多个第三集流单体在隔膜上的正投影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极片,其包括正极集流体,所述正极集流体包括多个第一集流单体1,所述多个第一集流单体相互间隔开平行设置;第二集流单体10,其为一片体结构导体,所述第二集流单体的第一边沿与所述多个第一集流单体的一端的边沿连接,且所述第二集流单体与所述多个第一集流单体处于同一水平面;正极端子2,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单体的第二边沿中部,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第二边沿相对应;
负极片,其为包括负极集流体,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多个第三集流单体4,所述多个第三集流单体相互间隔开平行设置;第四集流单体11,其为一片体结构导体,所述第四集流单体的第三边沿与所述多个第三集流单体的一端的边沿连接,且所述第四集流单体与所述多个第三集流单体处于同一水平面;负极端子5,其设置在所述第四集流单体的第四边沿中部,所述第三边沿与所述第四边沿相对应;以及
隔膜3和锂离子导电电解质,其设置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
其中,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多个第一集流单体和多个第三集流单体在隔膜上的正投影为相互交叉设置;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分设在锂离子电容器的两端。
在上述方案中,本申请提供出了一种结构完全有别于现有锂离子电容的正极片和负极片,这种正极片和负极片结构不仅能够减少集流片材料的使用,降低锂离子电容的生产成本,还由于在锂离子电容的装配过程中,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多个第一集流单体和多个第三集流单体在隔膜上的正投影为相互交叉的结构,使得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最短距离相对加长,使得锂离子的游走距离相对加长,即使在不抑制锂枝晶的产生的情况下,也能直接延长锂离子电容的使用寿命;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际应用中一个正极片、一个负极片和一个隔膜组成一个锂离子电容器的单体,根据实际需要,多个单体可以快速的被装配成一个锂离子卷绕型电容器或者锂离子层叠型电容器,并且由于上述的正极片和负极片结构,使得一个锂离子电容器的单体的整体厚度减小,装配出的锂离子电容的整体体积也会随之减小,更能满足现有多领域对微型电容器的需求。
在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负极片表面涂覆有双层活性材料,其中,首先涂覆在负极集流体上的第一层活性材料是由石墨粉、导电剂和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25-20:10-5:3混合而成;之后在第一层活性材料上涂覆的第二层活性材料是由表面被喷涂有锂涂层的膨化石墨粉、膨化石墨粉和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3-4:2-3:1混合而成;且所述第一层活性材料与第二层活性材料的厚度之比为1:2-3。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第一层活性材料中很有粘结剂和导电剂可以有效粘着并包覆住第三集流单体,起到很好的导电作用,还能为第二层活性材料提供涂覆基础,因为第二层活性材料中含有大量的膨化石墨粉,孔隙率较大,不能到达如第一层活性材料的有效包覆效果,因此,本申请将第一层活性材料和第二层活性材料进行合理涂覆,不仅有效包覆住多个第三集流单体,还能有效增加负极片的表面积,有效增加对锂离子吸藏和担载,降低负极的电位,从而得到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容器。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层活性材料是由石墨粉、导电剂和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20:10:3混合而成;所述第二层活性材料是由表面被喷涂有锂涂层的膨化石墨粉、膨化石墨粉和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3:3:1混合而成。
在上述方案中,喷涂有锂涂层的膨化石墨粉与膨化石墨粉等量混合后,能够与吸附在膨化石墨粉表面的锂离子组成导电体,提高第二层活性材料的导电效率。
一个优选方案中,锂离子导电电解质中锂离子摩尔浓度为3~4.5mol/L。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正极片表面涂覆有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为碳纤维、碳纳米管或石墨烯中一种。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多个第一集流单体、所述第二集流单体和所述正极端子为一体成型的餐叉结构;以及
所述多个第三集流单体、所述第四集流单体和所述负极端子为一体成型的餐叉结构。
一个优选方案中,还包括:
第一“V”字形切口7,其设置在所述正极端子上;
第一盖板6,其为在正极端子上切割第一“V”字形切口后形成的三角形板体;
第二“V”字形切口8,其设置在所述负极端子上;以及
第二盖板9,其为在负极端子上切割第二“V”字形切口后形成的另一三角形板体。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锂离子电容器为卷绕型电容器或者层叠型电容器时,多个所述正极端子的第一“V”字形切口成列分布,且第一盖板的长度大于相邻两个正极片的正极端子之间的距离;
所述锂离子电容器为卷绕型电容器或者层叠型电容器时,多个所述负极端子的第二“V”字形切口成列分布,且第二盖板的长度大于相邻两个负极片的负极端子之间的距离。
在上述方案中,成列分布的第二“V”字形切口上的第二盖板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朝向同一方向发生弯折,使得第一个负极端子上的第二盖板的尖端正好嵌入下一个负极端子的第二“V”字形切口内,实现两个相邻的负极端子之间的电连接,同理,成列的多个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即使不外加其他导电线也能够快速被装配成一个锂离子电容的正极和负极,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有效节约了生产工艺和生产成本。一个优选方案中,第一盖板的长度与相邻两个正极端子之间的距离之比为3:2;第二盖板的长度与相邻两个负极片的负极端子之间的距离之比为3:2。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导电剂为直径是4μm纳米管。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10)

1.一种锂离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极片,其包括正极集流体,所述正极集流体包括多个第一集流单体,所述多个第一集流单体相互间隔开平行设置;第二集流单体,其为一片体结构导体,所述第二集流单体的第一边沿与所述多个第一集流单体的一端的边沿连接,且所述第二集流单体与所述多个第一集流单体处于同一水平面;正极端子,其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单体的第二边沿中部,所述第一边沿与所述第二边沿相对应;
负极片,其为包括负极集流体,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多个第三集流单体,所述多个第三集流单体相互间隔开平行设置;第四集流单体,其为一片体结构导体,所述第四集流单体的第三边沿与所述多个第三集流单体的一端的边沿连接,且所述第四集流单体与所述多个第三集流单体处于同一水平面;负极端子,其设置在所述第四集流单体的第四边沿中部,所述第三边沿与所述第四边沿相对应;以及
隔膜和锂离子导电电解质,其设置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
其中,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多个第一集流单体和多个第三集流单体在隔膜上的正投影为相互交叉设置;所述正极端子和所述负极端子分设在锂离子电容器的两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片表面涂覆有双层活性材料,其中,首先涂覆在负极集流体上的第一层活性材料是由石墨粉、导电剂和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25-20:10-5:3混合而成;之后在第一层活性材料上涂覆的第二层活性材料是由表面被喷涂有锂涂层的膨化石墨粉、膨化石墨粉和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3-4:2-3:1混合而成;且所述第一层活性材料与第二层活性材料的厚度之比为1:2-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活性材料是由石墨粉、导电剂和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20:10:3混合而成;所述第二层活性材料是由表面被喷涂有锂涂层的膨化石墨粉、膨化石墨粉和粘结剂按照质量比为3:3:1混合而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锂离子导电电解质中锂离子摩尔浓度为3~4.5mol/L。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表面涂覆有正极活性材料,所述正极活性材料为碳纤维、碳纳米管或石墨烯中一种。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集流单体、所述第二集流单体和所述正极端子为一体成型的餐叉结构;以及
所述多个第三集流单体、所述第四集流单体和所述负极端子为一体成型的餐叉结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V”字形切口,其设置在所述正极端子上;
第一盖板,其为在正极端子上切割第一“V”字形切口后形成的三角形板体;
第二“V”字形切口,其设置在所述负极端子上;以及
第二盖板,其为在负极端子上切割第二“V”字形切口后形成的另一三角形板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锂离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容器为卷绕型电容器或者层叠型电容器时,多个所述正极端子的第一“V”字形切口成列分布,且第一盖板的长度大于相邻两个正极片的正极端子之间的距离;
所述锂离子电容器为卷绕型电容器或者层叠型电容器时,多个所述负极端子的第二“V”字形切口成列分布,且第二盖板的长度大于相邻两个负极片的负极端子之间的距离。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锂离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盖板的长度与相邻两个正极端子之间的距离之比为3:2;第二盖板的长度与相邻两个负极片的负极端子之间的距离之比为3:2。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剂为直径是4μm纳米管。
CN201610192369.6A 2016-03-21 2016-03-21 锂离子电容器 Active CN1057888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92369.6A CN105788873B (zh) 2016-03-21 2016-03-21 锂离子电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92369.6A CN105788873B (zh) 2016-03-21 2016-03-21 锂离子电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88873A true CN105788873A (zh) 2016-07-20
CN105788873B CN105788873B (zh) 2017-12-26

Family

ID=56391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92369.6A Active CN105788873B (zh) 2016-03-21 2016-03-21 锂离子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8887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0936A (zh) * 2011-09-09 2013-03-27 大日本网屏制造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3515111A (zh) * 2012-06-27 2014-01-15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容器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US20150155107A1 (en) * 2012-07-04 2015-06-04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Lithium ion capacitor
CN105098249A (zh) * 2014-04-18 2015-11-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电池和具有其的柔性电池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00936A (zh) * 2011-09-09 2013-03-27 大日本网屏制造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3515111A (zh) * 2012-06-27 2014-01-15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容器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US20150155107A1 (en) * 2012-07-04 2015-06-04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Lithium ion capacitor
CN105098249A (zh) * 2014-04-18 2015-11-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电池和具有其的柔性电池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88873B (zh) 2017-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32002B2 (ja) ケーブル型二次電池
KR101522656B1 (ko)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KR100289537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
CN107305942B (zh) 一种卷绕式负极片以及设有该负极片的电芯及锂浆料电池
CN102867983A (zh) 一种非水二次锂电池
CN101227015A (zh) 高倍率及高安全性能的圆柱型锂离子电池
CN112820852B (zh) 一种负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CN113594468B (zh) 一种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20140005976A (ko) 전지용 전극 및 전지
CN208603718U (zh) 一种电芯及包含其的锂离子电池
KR100582558B1 (ko) 스페이서가 구비된 리튬금속 고분자 이차전지용 리튬금속음극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8321391B (zh) 一种石墨烯基全固体金属锂电池及其工作方法
US20230207826A1 (en) Anode containing multi-composite conductive agent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N107221699A (zh) 一种基于硅负极的新型高电压锂离子电池及能量存储元件
KR101520345B1 (ko) 입체형 전극 어셈블리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216413113U (zh) 一种电池负极片
US10153494B2 (en) Electrode having electrically actuated fibers for electron conduction
CN114284548A (zh) 全固态电池的电芯、全固态电池和电子设备
CN211350867U (zh) 一种满足高倍率充放电的固态电池
CN105788873A (zh) 锂离子电容器
JPH10247516A (ja) 全固体リチウム電池
CN204441372U (zh) 叠片型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
CN112713002A (zh) 一种锂离子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KR20150133376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전극, 이의 형성 방법 및 리튬 이차 전지
CN104934563A (zh) 一种圆柱锂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Lithium ion capacitor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26

Pledgee: Chaoy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nancing Guarantee Co.,Ltd.

Pledgor: LIAONING BROTHE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1210000041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