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85508B - 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85508B
CN105785508B CN201410821688.XA CN201410821688A CN105785508B CN 105785508 B CN105785508 B CN 105785508B CN 201410821688 A CN201410821688 A CN 201410821688A CN 105785508 B CN105785508 B CN 1057855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structure
iii
bcb
silicon waveguide
conical coup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2168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85508A (zh
Inventor
盛振
甘甫烷
武爱民
仇超
王智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Nantong Xinwei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tong Xinwei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CAS filed Critical Nantong Xinwei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41082168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8550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785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55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85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55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该结构包括:硅衬底及形成于其上的埋氧层;形成于所述埋氧层上的硅波导及与所述硅波导一端连接的第一锥形耦合结构;形成于所述埋氧层表面并覆盖所述硅波导及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的BCB覆层;及形成于所述BCB覆层表面的III‑V族光增益结构及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一端连接的第二锥形耦合结构;所述第一、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反向设置,且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本发明实现了III‑V族光增益结构和硅波导的混合集成,第一锥形耦合结构及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反向设置形成模式转换区,极大缩短了耦合结构的长度,且耦合效率高;BCB覆层厚度改变时,变化幅度小,耦合效率更加稳定。

Description

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集成光电子领域,涉及一种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硅基光互连技术旨在采用CMOS技术生产开发硅光子器件,将硅基光子器件和电路集成在同一硅片上,是发展大容量、高性能并行处理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的必然途径。将微电子技术和光子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光电混合的集成电路。在集成电路内部和芯片间引入集成光路,既能发挥光互连速度快、无干扰、密度高、功耗低等优点,又能充分利用微电子工艺成熟、高密度集成、高成品率、成本低等特点,是最有可能代替金属互连的方案之一。单片集成方案由于集成度高,成本低,是硅基光互连的发展方向。
但由于硅是间接带隙材料,难以制作发光器件,目前的单片集成硅基光互连方案大多采用键合技术将三五族外延片与SOI片键合后进行加工,制作半导体激光器。在产生和检测近红外波段的光方面,III-V族材料具有比硅、锗材料更好的性能。可通过粘合性键合工艺将高品质的III-V族光电探测器异质集成在硅上,其中键合层使用BCB材料。在这个工艺中,首先将未加工的III-V族裸片(外延层朝下)键合在加工过的SOI衬底上,接着通过机械研磨和化学腐蚀的方法把III-V族芯片的衬底去除,然后使用晶圆尺度的工艺技术制造III-V族器件,如光刻等,从而实现与III-V族器件下面的SOI波导高精度的对准。
在众多三五族混合集成激光器的实现方法中,需要将光从三五族增益层耦合到硅波导中,实现硅光互连所需的光源。然而现有技术中存在耦合结构尺寸大、耦合效率不易控制、制作不便的问题。
因此,提供一种新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实属必要。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耦合结构尺寸大、耦合效率不易控制、制作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一SOI衬底,所述SOI衬底自下而上依次包括硅衬底、埋氧层及顶层硅;
S2:刻蚀所述顶层硅,形成硅波导及与所述硅波导一端连接的第一锥形耦合结构;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纵向宽度线性减小;
S3:在所述埋氧层表面形成一覆盖所述硅波导及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的BCB覆层,并在所述BCB覆层上键合一III-V族层结构;
S4:刻蚀所述III-V族层结构,形成III-V族光增益结构及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一端连接的第二锥形耦合结构;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纵向宽度线性减小;所述硅波导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横向中心轴线重合,该投影之间分立存在且相向的两端具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与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分别连接于所述硅波导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的相向两端且反向设置;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与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
可选地,所述硅波导为条形或脊型;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为条形或脊型。
可选地,于所述步骤S2中,采用干法刻蚀所述顶层硅。
可选地,于所述步骤S4中,采用干法刻蚀所述III-V族层结构。
可选地,所述III-V族层结构自下而上依次包括第一限制层、多量子阱及第二限制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
可选地,所述硅波导的纵向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的纵向宽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包括:
硅衬底及形成于所述硅衬底上的埋氧层;
形成于所述埋氧层上的硅波导及与所述硅波导一端连接的第一锥形耦合结构;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纵向宽度线性减小;
形成于所述埋氧层表面并覆盖所述硅波导及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的BCB覆层;
形成于所述BCB覆层表面的III-V族光增益结构及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一端连接的第二锥形耦合结构;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纵向宽度线性减小;
所述硅波导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横向中心轴线重合,该投影之间分立存在且相向的两端具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与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分别连接于所述硅波导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的相向两端且反向设置;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与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
可选地,所述硅波导为条形或脊型;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为条形或脊型。
可选地,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首先,本发明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为混合集成耦合器,实现了硅基集成光路和III-V族有源器件的单片集成,具有工艺简单、器件尺寸小、耦合效率高的优点;其次,在工艺上,采用BCB键合技术,实现了III-V族光增益结构和硅波导的混合集成,且不需要对准即可实现,降低了工艺复杂性及制作成本;再次,硅波导及III-V族光增益结构相向两端反向设置有第一锥形耦合结构及第二锥形耦合结构,该第一锥形耦合结构及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共同形成模式转换区,极大地缩短了耦合结构的长度,有利于降低器件尺寸,并且由于其结构特点,使得硅波导对光的约束变弱,光波场更容易传导出去,耦合效率高;此外,受BCB层形成工艺的限制,BCB层的厚度不易精确控制,而BCB层厚度的变化会对所需耦合长度产生影响,本发明的反向锥形耦合结构在BCB层厚度发生改变时,耦合长度呈非周期性变化,变化幅度小,使得耦合器的耦合效率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方法中SOI衬底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方法中刻蚀顶层硅形成硅波导及第一锥形耦合结构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图2所示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发明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方法中形成BCB覆层并键合III-V族层结构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发明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方法中刻蚀III-V族层结构形成III-V族光增益结构及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为图5所示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显示为硅波导、第一锥形耦合结构、III-V族光增益结构及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在水平面上投影的一种示意图。
图8显示为硅波导、第一锥形耦合结构、III-V族光增益结构及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另一种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硅衬底
2 埋氧层
3 顶层硅
4 硅波导
5 第一锥形耦合结构
6 BCB覆层
7 III-V族层结构
8 III-V族光增益结构
9 第二锥形耦合结构
d 预设距离
w1 硅波导的纵向宽度
w2 III-V族光增益结构的纵向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1至图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提供一SOI衬底,所述SOI衬底自下而上依次包括硅衬底、埋氧层及顶层硅;
步骤S2:刻蚀所述顶层硅,形成硅波导及与所述硅波导一端连接的第一锥形耦合结构;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纵向宽度线性减小;
步骤S3:在所述埋氧层表面形成一覆盖所述硅波导及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的BCB覆层,并在所述BCB覆层上键合一III-V族层结构;
步骤S4:刻蚀所述III-V族层结构,形成III-V族光增益结构及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一端连接的第二锥形耦合结构;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纵向宽度线性减小;所述硅波导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横向中心轴线重合,该投影之间分立存在且相向的两端具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与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分别连接于所述硅波导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的相向两端且反向设置;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与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
首先请参阅图1,执行步骤S1:提供一SOI衬底,所述SOI衬底自下而上依次包括硅衬底1、埋氧层2及顶层硅3。
具体的,所述顶层硅3的厚度及所述埋氧层2的厚度可根据需求进行确定,并选用相应的SOI圆片。
然后请参阅图2及图3,执行步骤S2:刻蚀所述顶层硅3,形成硅波导4及与所述硅波导4一端连接的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纵向宽度线性减小。
具体的,采用光刻技术在所述顶层硅3表面形成图形,并采用干法刻蚀所述顶层硅3,形成硅波导4及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所述硅波导4可以为条形或脊型,当所述顶层硅某一长条区域两边的硅材料被刻蚀完全后,就形成条形硅波导;当所述顶层硅某一长条区域两边的硅材料被刻蚀掉一部分后,就形成脊型硅波导。所述条形硅波导可以是但不限于直线条形硅波导、弧线条形硅波导等,本实施例中,所述硅波导4以直线条形硅波导为例。图2显示为本步骤形成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显示为本步骤形成的结构的俯视图。
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纵向宽度线性减小,其厚度优选为不变,该结构易于采用平面工艺制成,工艺简单,无需用到三维工艺。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三角形,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的尖端相对于所述硅波导4朝外。
再请参阅图4,执行步骤S3:在所述埋氧层2表面形成一覆盖所述硅波导4及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的BCB覆层6,并在所述BCB覆层6上键合一III-V族层结构7。
具体的,通过旋涂法或其它方法在所述埋氧层2表面形成所述BCB覆层6。所述III-V族层结构7的键合过程如下:提供一III-V族外延片,将其外延层朝下键合在所述BCB覆层6上,然后通过机械研磨、化学腐蚀等方法将III-V族外延片的衬底去除,在所述BCB覆层6上形成III-V族层结构7。
所述III-V族层结构7自下而上依次包括第一限制层、多量子阱及第二限制层,所述第一限制层、多量子阱及第二限制层的材料为InGaAsP。
最后请参阅图5至图8,执行步骤S4:刻蚀所述III-V族层结构7,形成III-V族光增益结构8及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8一端连接的第二锥形耦合结构9。
具体的,通过光刻技术在所述III-V族层结构7表面形成图形,并通过干法刻蚀所述III-V族层结构7形成III-V族光增益结构8及第二锥形耦合结构9。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8为条形或脊型。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9纵向宽度线性减小。图5显示为本步骤形成的结构的剖视图,图6显示为本步骤形成的结构的俯视图。
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本步骤中形成的结构中各部件的相对位置,请参阅图7,显示为硅波导4、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III-V族光增益结构8及第二锥形耦合结构9在水平面上投影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硅波导4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8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横向中心轴线重合,该投影之间分立存在且相向的两端具有预设距离d。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与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9分别连接于所述硅波导4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8的相向两端且反向设置,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9的尖端相对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8朝外。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与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9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
图7中还示出了所述硅波导的纵向宽度w1及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的纵向宽度w2,本发明中,所述硅波导的纵向宽度w1小于或等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的纵向宽度w2
此外,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的横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d;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9的横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d。图7显示了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及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均等于所述预设距离d的情形,图8显示了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及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均小于所述预设距离d的情形。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与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9交错的最佳位置可通过仿真确定,以得到的耦合效率最高为佳。
至此,通过本发明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方法完成了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本发明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方法通过BCB键合实现了III-V族光增益结构和硅波导的混合集成,其中,采用在硅波导及III-V族光增益结构相向两端反向设置第一锥形耦合结构及第二锥形耦合结构的方式,该第一锥形耦合结构及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共同形成模式转换区,极大地缩短了耦合结构的长度,有利于降低器件尺寸;并且由于耦合器的结构特点,使得硅波导对光的约束变弱,光波场更容易传导出去,耦合效率高;同时在BCB覆层厚度发生改变时,本发明的反向锥形耦合结构的耦合长度呈非周期性变化,变化幅度小,耦合效率更加稳定。
实施例二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请参阅图5及图6,分别显示为本发明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及俯视图,该耦合器结构包括:
硅衬底1及形成于所述硅衬底1上的埋氧层2;
形成于所述埋氧层2上的硅波导4及与所述硅波导4一端连接的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纵向宽度线性减小;
形成于所述埋氧层2表面并覆盖所述硅波导4及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的BCB覆层6;
形成于所述BCB覆层6表面的III-V族光增益结构8及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8一端连接的第二锥形耦合结构9;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9纵向宽度线性减小;
所述硅波导4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8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横向中心轴线重合,该投影之间分立存在且相向的两端具有预设距离d;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与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9分别连接于所述硅波导4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8的相向两端且反向设置;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与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9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
具体的,所述硅波导4为条形或脊型;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8为条形或脊型。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
图7及图8显示为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5与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9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的示意图,其中,图7显示为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及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均等于所述预设距离d的情形,图8显示为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及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均小于所述预设距离d的情形。
本发明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为混合集成耦合器,实现了硅基集成光路和III-V族有源器件的单片集成,具有工艺简单、器件尺寸小、耦合效率高的优点;本发明的耦合器结构中,硅波导及III-V族光增益结构相向两端反向设置有第一锥形耦合结构及第二锥形耦合结构,该第一锥形耦合结构及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共同形成模式转换区,可以极大缩短耦合结构的长度,降低器件尺寸;并且由于其结构特点,使得硅波导对光的约束变弱,光波场更容易传导出去,耦合效率高;此外,本发明的反向锥形耦合结构的耦合长度在BCB覆层厚度发生改变时呈非周期性变化,变化幅度小,耦合效率更加稳定。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实现了硅基集成光路和III-V族有源器件的单片集成,具有工艺简单、器件尺寸小、耦合效率高的优点;本发明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方法在工艺上,采用BCB键合技术,实现了III-V族光增益结构和硅波导的混合集成,且不需要对准即可实现,降低了工艺复杂性及制作成本;本发明中,硅波导及III-V族光增益结构相向两端反向设置有第一锥形耦合结构及第二锥形耦合结构,该第一锥形耦合结构及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共同形成模式转换区,由于其结构特点,使得硅波导对光的约束变弱,光波场更容易传导出去,耦合效率高;此外,受BCB层形成工艺的限制,BCB层的厚度在不同片上可能会发生改变,而BCB层厚度的变化会对耦合长度产生影响,本发明的反向锥形耦合结构耦合长度在BCB层厚度发生改变时呈非周期性变化,变化幅度小,耦合效率更加稳定。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一SOI衬底,所述SOI衬底自下而上依次包括硅衬底、埋氧层及顶层硅;
S2:刻蚀所述顶层硅,形成硅波导及与所述硅波导一端连接的第一锥形耦合结构;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纵向宽度线性减小;
S3:在所述埋氧层表面形成一覆盖所述硅波导及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的BCB覆层,并在所述BCB覆层上键合一III-V族层结构;
S4:刻蚀所述III-V族层结构,形成III-V族光增益结构及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一端连接的第二锥形耦合结构;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纵向宽度线性减小;所述硅波导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横向中心轴线重合,该投影之间分立存在且相向的两端具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与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分别连接于所述硅波导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的相向两端且反向设置;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与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波导为条形或脊型;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为条形或脊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步骤S2中,采用干法刻蚀所述顶层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所述步骤S4中,采用干法刻蚀所述III-V族层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II-V族层结构自下而上依次包括第一限制层、多量子阱及第二限制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硅波导的纵向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的纵向宽度。
8.一种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包括:
硅衬底及形成于所述硅衬底上的埋氧层;
形成于所述埋氧层上的硅波导及与所述硅波导一端连接的第一锥形耦合结构;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纵向宽度线性减小,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三角形;
形成于所述埋氧层表面并覆盖所述硅波导及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的BCB覆层;
形成于所述BCB覆层表面的III-V族光增益结构及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一端连接的第二锥形耦合结构;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纵向宽度线性减小;
其特征在于:
所述硅波导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横向中心轴线重合,该投影之间分立存在且相向的两端具有预设距离;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与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分别连接于所述硅波导与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的相向两端且反向设置;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与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部分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硅波导为条形或脊型;所述III-V族光增益结构为条形或脊型。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所述第二锥形耦合结构的横向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
CN201410821688.XA 2014-12-25 2014-12-25 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Active CN1057855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21688.XA CN105785508B (zh) 2014-12-25 2014-12-25 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21688.XA CN105785508B (zh) 2014-12-25 2014-12-25 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85508A CN105785508A (zh) 2016-07-20
CN105785508B true CN105785508B (zh) 2022-06-14

Family

ID=56377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21688.XA Active CN105785508B (zh) 2014-12-25 2014-12-25 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855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64336B2 (ja) * 2016-09-05 2021-04-28 国立大学法人東京工業大学 層間結合器
US10614843B2 (en) * 2018-07-17 2020-04-07 Seagate Technology Llc Input coupler with features to divert stray light from a waveguide
CN109119500B (zh) * 2018-08-21 2019-12-06 南通赛勒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横向锗探测器结构及制备方法
CN112630886B (zh) * 2020-12-22 2024-07-12 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端面耦合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5220149B (zh) * 2021-04-20 2024-04-12 北京邮电大学 端面耦合器
CN113534337B (zh) * 2021-07-15 2022-08-16 中南大学 一种硅光子芯片光耦合结构加工方法及结构
CN113848609A (zh) * 2021-09-28 2021-12-2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光子集成耦合结构、光子集成器件
CN113885132B (zh) * 2021-10-22 2022-05-13 清华大学 一种光纤与光学波导耦合的模斑变换器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266004A1 (en) * 1996-09-17 1998-03-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optoelectrical component and an optoelectrical component manufactur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CN102904159A (zh) * 2012-10-26 2013-01-30 江苏尚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cb键合工艺的混合集成激光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3197386A (zh) * 2013-04-01 2013-07-10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金属键合的垂直耦合光栅耦合器及其制作方法
CN204302527U (zh) * 2014-12-25 2015-04-29 江苏尚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266004A1 (en) * 1996-09-17 1998-03-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optoelectrical component and an optoelectrical component manufactur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CN102904159A (zh) * 2012-10-26 2013-01-30 江苏尚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cb键合工艺的混合集成激光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3197386A (zh) * 2013-04-01 2013-07-10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金属键合的垂直耦合光栅耦合器及其制作方法
CN204302527U (zh) * 2014-12-25 2015-04-29 江苏尚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85508A (zh) 2016-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85508B (zh) 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US11156783B2 (en) Photonic integration platform
KR101435731B1 (ko) 도파관 격자 결합기를 포함하는 광자 집적 회로
KR101591847B1 (ko) 효율적인 실리콘-온-인슐레이터 격자 결합기
CN108603982B (zh) 用于光耦合的波导结构
KR102059891B1 (ko) 집적 도파관 커플러
US8676002B2 (en) Method of producing a photonic device and corresponding photonic device
US11209592B2 (en) Integrated active devices with enhanced optical coupling to dielectric waveguides
WO2015126475A1 (en) Lasers with beam shape and beam direction modification
CN105353461B (zh) 大容差耦合波导
US10096971B2 (en) Hybrid semiconductor lasers
US9261649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optical waveguide device, and semiconductor optical waveguide device
CN105794057A (zh) 不对称光波导光栅共振器及dbr激光器
CN104092096A (zh) 一种硅波导输出的单模硅基混合激光光源
CN204302527U (zh) 基于bcb键合工艺的耦合器结构
US20110249938A1 (en) Optical grating coupler
CN103779785B (zh) 可实现波长宽调谐的分布反射布拉格激光器及其制作方法
US11719883B1 (en) Integrated GaAs active devices with improved optical coupling to dielectric waveguides
US20240176072A1 (en) Heterogenously integrated short wavelength photonic platform
US20190107672A1 (en) Non-planar waveguide structures
US20150146755A1 (en) Semiconductor lase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06091880A (ja) アクティブ構造体に接続する低寄生容量の突合せ接合型パッシブ導波路装置及び方法
CN114649745A (zh) 掩埋结构半导体激光器及其制备方法
US10782475B2 (en) III-V component with multi-layer silicon photonics waveguide platform
JP7525535B2 (ja) 横方向に傾斜した導波路コアを有する光導波路を備え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613

Address after: 226017 Jiangsu city of Nantong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of Su Tong Jiang Cheng Road No. 1088 Jiang Bei Lou Park Development Research

Applicant after: NANTONG OPTO-ELECTRONICS ENGINEERING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ddress before: 226009, No. 14, No. 30, Nant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antong, Jiangsu, Nantong

Applicant before: JIANGSU SUNFY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before: NANTONG OPTO-ELECTRONICS ENGINEERING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26017 R & D Park, Jiangcheng road 1088, Sut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antong, Jiangsu

Applicant after: Nantong Xinwei Research Institute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ddress before: 226017 R & D Park, Jiangcheng road 1088, Sut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antong, Jiangsu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tong new Micro Research Institute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ddress after: 226017 R & D Park, Jiangcheng road 1088, Sut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antong, Jiangsu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tong new Micro Research Institute

Applicant aft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ddress before: 226017 R & D Park, Jiangcheng road 1088, Sut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antong, Jiangsu

Applicant before: NANTONG OPTO-ELECTRONICS ENGINEERING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pplicant before: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29

Address after: 200050 No. 865, Changning Road, Shanghai, Changning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226017 R & D Park, Jiangcheng road 1088, Sut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antong,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Nantong Xinwei Research Institute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INSTITUTE OF MICROSYSTEM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