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82508B - 旁通阀 - Google Patents

旁通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82508B
CN105782508B CN201410805413.7A CN201410805413A CN105782508B CN 105782508 B CN105782508 B CN 105782508B CN 201410805413 A CN201410805413 A CN 201410805413A CN 105782508 B CN105782508 B CN 1057825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assing valve
conduit
passing
retu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0541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82508A (zh
Inventor
M·布拉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R VALVOINDUSTRIA ING RIZZIO
Original Assignee
VIR VALVOINDUSTRIA ING RIZZI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R VALVOINDUSTRIA ING RIZZIO filed Critical VIR VALVOINDUSTRIA ING RIZZIO
Priority to CN20141080541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8250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7825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25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82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25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alve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旁通阀(10),所述旁通阀适用于末端装置与载热流体的供给管线和返回管线的连接,在所述末端装置中,要调节的环境与所述载热流体之间发生热交换,同时,这些末端装置典型地由用于HVAC领域的AHU型空气调节单元的热交换器、风机盘线单元、电池来限定,所述旁通阀包括具有两个对置并且平行的管状元件的H形阀主体(12),所述两个对置并且平行的管状元件限定了彼此连接并且通过限定了旁通阀(18)的横向元件连通的输送导管(14)和返回导管(16),所述阀主体将开‑关输送阀、开‑关返回阀以及开‑关旁通阀集成为单体结构,并且所述开‑关旁通阀设置有线形闸门(43)以允许/阻止所述载热流体循环通过所述旁通导管(18)。

Description

旁通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旁通阀。
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的旁通阀,该旁通阀特别适用于末端装置与载热流体的输送或供给管线以及返回管线的连接,在所述末端装置中,要调节的环境与所述载热流体(特别是液体)之间发生热交换。同时这些末端装置典型地由用于HVAC(加热、通风以及空气调节)领域的AHU(空气调节单元)型空调单元的热交换器、风机盘管单元、电池来限定。
背景技术
如已知的,处于HVAC环境中的热交换器的末端装置典型地连接成如图1示意性地显示的样子,在该图中,末端装置“d”连接至输送管线“入口”和返回管线“出口”以限定在末端装置“d”上游和下游设置有一系列阀和一系列组件的回路,所述上游和下游借助参考流体的流动方向(在图1中由箭头表示),所述一系列阀和一系列组件适用于流体的调节、管理和循环:
阀“b”具有用于输送管线“入口”的开-关作用;
阀“f”具有用于返回管线“出口”的开-关作用;
手动平衡/调节或马达致动的可选择阀“e”布置在阀“f”的上游;
具有排放口的可选过滤器“c”布置在阀“b”的下游;
具有用于旁通通道的开-关作用的阀“a”布置在阀“b”的上游和阀“f”的下游之间。
在这样的典型的回路构造中,阀“b”和阀“f”总是具有相同的作用,并且对于实现以下的目的而言是必需的:在关闭上述两个阀之后,允许将末端装置“d”相对于供给/返回管线脱开连接以便能够进行维护、安装和拆卸之类的操作,并且上述两个阀能够与旁通阀“a”相互配合,所述旁通阀根据具体需求通过关闭/开启来允许载热流体至与阀“b”或阀“f”连续布置的可选的末端装置、阀以及组件的供给/切断。
例如,一种操作性的构造可以是这样:其中,阀“a”是关闭的,并且考虑开-关阀开启的实际情况,流体供给至末端装置“d”(标准操作的情况);或者是这样的构造:其中,阀“a”是开启的,同时开-关阀“b”和阀“f”关闭(在不阻断载热流体的流动,并且由此不阻断载热流体供给至后续的单元时,对组件进行维护/组装/拆卸/替换的情况);或者又是这样的构造:其中,旁通阀“a”和开-关阀“f”是关闭的,而开-关阀“b”开启,以便允许流体流动通过末端装置d来排空所述末端装置,并且通过过滤器“c”来清洗所述过滤器;或者另外的构造是:旁通阀“a”和开-关阀“b”是关闭的,并且流体通过开-关阀“f”和末端装置“d”,随后穿过过滤器“c”,以便清洗末端装置并且消除可能引入的杂质。
考虑到在用于调节末端装置的回路中,总是具有开关输送阀、开关返回阀、以及旁通阀的情况,对于存在于所述回路(有时有多个回路)中的每一个末端装置而言,安装者必须重复多次上述阀彼此间的安装,以及上述阀与输送管线和返回管线两个管线间的安装,并且需要两个T形接头和额外的八个连接件(借助螺纹或者焊接或者按压的方式连接),以及上述三个阀(典型地的是球体型或者闸型或者球面型的阀),用于内部连接以及与输送管线和返回管线的连接。
上述的现有技术具有的重要缺点涉及需要大量的组件来限定所述回路,并且该缺点涉及用于形成安装所述回路所需的时间,以及安装的结果和相关的成本(生产成本、人力成本等成本)。
为解决该缺点,改进类型的阀具有H形构造,在该构造中,旁通通道尽可能刚性地连接至输送管线和返回管线。
然而,这些已知的并且改进的类型的阀也具有涉及密封问题以及生产成本的一些主要的缺点。
例如,在市场中存在具有旁通通道的H形阀的模型,所述旁通通道具有布置在输送管线和返回管线之间的任意点的螺纹接头,以便允许间距(即,输送管线和返回管线之间的距离)能够变化,或者允许在该旁通通道中容纳具有球形闸或任何旋转型闸的开-关旁通阀。
然而,在一方面,对于具有固定间距的输送管线和返回管线而言,在另一方面,对于末端装置上的具有相同固定间距的两个相应进口而言,该类型的阀的安装会导致在旁通臂上形成牵引应力、挠曲应力以及扭矩应力,即,形成机械应力,该机械应力能够损坏接头,并且从而导致在旁通通道中的载热流体沿外部环境方向流失。
另外的具有H形构造的结构性解决方案没有集成分离地安装的开-关输送阀和/或开-关返回阀,以该方式,其仅部分地解决了涉及成本和组装/安装时间的问题,并且仍会产生额外成本,该额外成本涉及的问题在于需要将输送管线和返回管线两个管线与开-关输送阀和开-关返回阀两个阀连接。
该解决方案也具有涉及存在接头的另外的主要缺点,该由安装者形成的接头由于组装操作而承受应力,会增大流体外泄的可能性。
根据另外的结构性解决方案,H形阀具有一体的旁通通道,在该旁通通道中容纳有具有球形闸或其他传统类型闸的开-关阀。
例如,对比文件US2012/291901描述了一种H形阀,该阀包括进口导管、出口导管以及旁通导管,每个导管在内部分别地设置有进口阀、出口阀以及旁通阀,并且此外,所述H形阀包括致动装置,通过该致动装置可以控制三个阀的同时的开启/关闭,以便从操作状态变换至对该H形阀所连接的装置进行维护、维修等之类的操作所需的旁通状态。
然而,该解决方案也具有一些主要缺点,这些主要缺点涉及的实际情况在于,该方案的主要目的是在进行维护工作的情况下,当将电子单元的冷却回路脱开连接时限制液体的释放,以避免可能发生的短路,同时,通过同时地致动各个阀(输送阀、返回阀以及旁通阀)来执行限制液体释放的操作。然而,该方案并不允许单独的阀的开启/关闭状态的独立组合以用于发挥不同的作用,例如,进行末端装置的标准供给、在不中断与要拆卸的末端装置连续布置的单元的供给的情况下拆卸所述末端装置、直接清洗和反向清洗等操作。
另外的缺点涉及的情况是:作用在旁通通道上的强应力会改变控制闸门的销的底座的几何形状,从而导致载热液体可能外泄的结果。
可以通过使用设置有无旁通阀的单体旁通通道的不同类型的阀,以及通过使用容纳在两个T形交叉点内的具有三通旋转闸的两个阀来解决上述缺点,所述两个T形交叉点位于旁通输送/通道区段和旁通返回/通道区段之间。
然而,即使在该解决方案在涉及限制载热流体的外泄方面十分有效的情况下,该解决方案还是具有高的成本和低的可操作性以及低的实用性。
其他类型的旁通阀(以及上述构造的缺点),需要对销的底座的各个管进行复杂并且高成本的离面加工操作,以便于容纳旁通区段的球形闸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的缺点。
更具体地说,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H形构造和单体结构的改进的旁通阀,该旁通阀适于允许在仍然为减小规格(40mm)类型的小末端装置的情况下保持集成了输送阀和返回阀两个阀的单体布局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载热流体外泄风险的旁通阀。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单体结构的旁通阀,该旁通阀不需要长时间并且高成本的加工周期,例如,各管的离面(off-plane)加工操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度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旁通阀。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使得使用者能够获得用一种能够保证高耐用度和高可靠性的改进的旁通阀。
本发明的所有目的通过提供一种改进的旁通阀来实现。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旁通阀,所述旁通阀包括H形阀主体,该H形阀主体具有限定了输送导管和返回导管的两个对置并且平行的管状元件,所述输送导管和返回导管彼此连接,并且通过限定了旁通导管的横向元件连通;所述旁通阀将开-关输送阀、开-关返回阀以及开-关旁通阀集成为单体结构,并且所述开-关旁通阀设置有线性闸门以允许/阻止载热流体循环通过所述旁通导管。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旁通阀,所述旁通阀特别适用于末端装置与载热流体的输送或供给管线以及返回管线的连接,在所述末端装置中,要调节的环境与所述载热流体特别是液体之间发生热交换,这些末端装置典型地由用于加热、通风以及空气调节HVAC领域的空气调节单元AHU型空调单元的热交换器、风机盘管单元、电池来限定;所述旁通阀包括具有两个对置并且平行的管状元件的H形阀主体,所述两个对置并且平行的管状元件限定了输送导管和返回导管,所述输送导管和返回导管彼此连接并且通过限定了旁通导管的横向元件连通;所述旁通阀将开-关输送阀、开-关返回阀以及开-关旁通阀集成为单体结构,并且所述开-关旁通阀包括:至少一个控制装置,以及朝向外部环境、布置在所述返回导管内或输送导管内的至少一个密封装置,并且所述开-关旁通阀设置有线形闸门以允许/阻止所述载热流体循环通过所述旁通导管,所述开-关输送阀、开-关返回阀以及开-关旁通阀相对彼此独立地致动,用于开启/关闭状态的独立组合。
作为优选,所述开-关旁通阀的线形闸门包括杆,所述杆在一端设置有闸片,所述闸片能够与旁通导管的内通道的底座接触,以开启/关闭所述旁通导管本身内流体的通道,并且所述杆设置有包括旋钮的控制装置,所述旋钮装配并固定在所述杆的包括所述闸片的端部的相对端部上,并且所述旋钮能够使所述闸片沿轴向的方向运动。
作为优选,所述开-关旁通阀容纳在所述返回导管内部的底座中。
作为优选,所述开-关旁通阀容纳在所述输送导管内部的底座中。
作为优选,所述开-关旁通阀通过朝向外部环境的密封装置固定在其底座中,所述密封装置包括盖,所述盖设置有一个或更多个密封垫圈以及与所述内通道共轴的中央贯通孔,并且所述中央贯通孔适于容纳所述线形闸门的杆,并且所述线形闸门设置有适于确保相对于所述盖密封的垫圈,以及用于相对于所述旁通导管的内通道的底座形成密封的可选的垫圈。
作为优选,所述旁通阀包括显示所述旁通导管的开启/关闭状态的指示元件,该指示元件由有色环限定,所述有色环与所述盖共轴地布置在所述盖的外周,并且所述有色环在所述旁通导管完全关闭的构造中被所述旋钮遮住。
作为优选,显示所述旁通导管的开启/关闭状态的所述指示元件由布置在所述旋钮上的分级刻度限定。
作为优选,显示所述旁通导管的开启/关闭状态的所述指示元件由与所述阀主体一体化的分级刻度限定。
作为优选,在所述盖通过螺纹连接至所述阀主体的情况下,所述开-关旁通阀相对于所述阀主体的连接是可拆卸类型的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开-关输送阀包括容纳在所述输送导管的底座中并且能够通过第一杆的致动而旋转的球形闸门;而所述开-关返回阀包括容纳在所述返回导管的底座中并且能够通过第二杆的致动而旋转的球形闸门,所述开-关输送阀的球形闸门和所述开-关返回阀的球形闸门中的每一个球形闸门设置有由至少一对相对的密封环限定的密封元件,并且所述开-关输送阀的球形闸门和所述开-关返回阀的球形闸门中的每一个球形闸门分别通过连接至所述输送导管的出口的套管以及连接至所述返回导管的进口的套管保持在所述输送导管的底座和所述返回导管的底座中。
附图说明
本发明改进的旁通阀的结构特征以及功能特征将通过下文详细的描述更加清楚的展现,在下文的描述中参考了显示本发明的优选非限制性的实施例的附图,并且其中:
图1显示了展现传统旁通阀相对于末端装置的连接的液压回路简图;
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发明的旁通阀的前视图;
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图2的旁通阀的俯视图;
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图2的本发明的旁通阀的仰视图;
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沿图2中的平面A-A截取的本发明的旁通阀的截面图;
图6示意性地显示了沿图3中的平面B-B截取的本发明的旁通阀的截面图;
图7示意性地显示了沿图2中的平面C-C截取的本发明的旁通阀的截面图;
图8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发明的旁通阀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上述的附图,在图2至图8中用附图标记10整体上表示本发明的旁通阀,所述旁通阀包括阀主体12,所述阀主体典型地由黄铜、青铜、钢或者由通常地适用于热模成形或熔炼或类似工艺的另一种材料制成,所述阀主体成形为具有两个对置并且平行的管状元件的H形,所述两个对置并且平行的管状元件分别限定了彼此连接的输送导管14以及返回导管16,并且所述输送导管和返回导管通过限定了旁通导管18的横向元件连通。
输送导管14具有彼此相对的进口14a和出口14b,同时,进口14a设置有外螺纹轮廓或外螺纹冠部15,用于与输送管道(在附图中未显示)连接,而出口14b设置有内螺纹轮廓或内螺纹冠部17,用于与套管19连接,所述套管连接至出口14b的一端的相对端适于典型地通过螺纹连接部19′连接至例如末端装置(未示出)的进口导管。
同样地,返回导管16具有彼此相对的出口16a和进口16b,同时,出口16a设置有外螺纹轮廓或外螺纹冠部13,用于与返回管道(在附图中未显示)连接,而进口16b设置有内螺纹轮廓或内螺纹冠部11,用于与套管21(其总体上类似于套管19)连接,所述套管连接至进口16b的一端的相对端适于通过螺纹连接部21′连接至例如末端装置(未显示)的出口导管。
在输送导管14的底座14c的内部布置有球形闸门20,所述球形闸门设置有用于载热流体流通的通道22,并且所述球形闸门通过杆25的致动进行旋转(以允许/阻止流体的流通)。
所述闸门相对于输送导管14和套管19的密封通过至少一对相对的密封环24保证。
此外,所述至少一对相对的密封环24与套管19一起允许球形闸门20被保持在底座内。
以这样的方式描述的、布置在输送导管内的组件限定了开-关输送阀。
设置有通道28的类似的球形闸门26布置在返回导管16的底座16c内,并且所述球形闸门26通过杆30能够被旋转地致动,以允许/阻止载热流体沿返回管道的方向流动。
所述闸门相对于返回导管16和套管21的密封通过至少一对相对的密封环32保证。
此外,所述至少一对相对的密封环和套管21一起允许球形闸门26被保持在底座中。
以这样的方式描述的、布置在返回导管内的组件限定了开-关返回阀。
根据可替代的实施例,适用于允许/阻止载热流体流通的闸门可以是凸锥型、门型、蝶型或适用于本发明的目的的其他已知类型/构造的闸门。
在切断了热交换末端装置的载热流体的供给时,旁通导管18具有的内通道或旁通通道34允许载热流体沿旁通路径流通,同时继续供给相对于关闭的末端装置连续布置的系统的相继连接的末端装置。所述内通道与输送导管14以及返回导管16彼此连通地布置。
返回导管16具有与旁通导管18的内通道34共轴形成的开口36,并且所述开口在相对于连接至返回导管的一侧的相对侧处由盖38封闭,所述盖通过螺纹连接部或其他已知类型的可拆卸的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开口36牢固地固定住,并且所述盖设置有一个或更多个密封垫圈40。
盖38具有与内通道34共轴的中央贯通孔42,并且根据下文描述的方法,所述中央贯通孔适用于插入线形闸门43。
该线形闸门43包括杆44,所述杆的一个端部能够朝着旁通通道管8的内通道34的方向旋转,并且该端部设置有闸片46,所述闸片可选地包括至少一个垫圈48,用于相对于旁通导管18的内通道34的底座34′形成密封,其作用将在下文详细描述,并且所述杆的另一个相对端部相对于盖38伸出,在该相对端部上装配有旋钮50(其通过螺钉51或其他合适的固定装置附接至杆44)用于使所述杆44运动。
在可替代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垫圈48固定至旁通通道管18的内通道34的底座34′。
杆44和盖38之间的密封通过装配在杆上的垫圈39(其典型地是O形环)保证。
上文描述的、通过由旋钮50致动的线形闸门43限定的组件构成了旁通导管的开-关旁通阀。
环41(其典型地是O形环,优选地具有颜色)共轴地布置在盖38的外周,并且所述环适用于在视觉上表示旁通导管的开启/关闭状态。实际上,在开-关旁通阀完全关闭的位置,所述环被旋钮50遮住,从而不可见。
作为使用有色环41的可替代方案,旁通阀的开启/关闭状态的指示可以通过形成在旋钮50上或与阀主体12一体化形成或以其他已知方式形成的分级刻度表示。
此外,根据可替代的实施例,线形闸门43可以是具有固定杆、同时闸门内部部分能够平移的类型的闸门,或者可以是具有不同几何形状的杆的类型的闸门,其适用于减少可能的负载损失。
此外,根据另外的可替代的实施例,借助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而布置在返回导管中的旁通导管的开-关旁通阀可以布置在输送导管中。
通过对开-关输送阀的杆25和开-关返回阀的杆30以及开-关旁通阀的旋钮50进行操作,操作者/使用者能够允许/阻止载热流体流通经过旁通导管以及输送导管和返回导管,以便对回路(借助参考图1如上文描述的)的任意元件进行的可能的维护操作或拆除操作。
如从上文能够看到的,本发明的旁通阀实现的优点是清楚的。
本发明改进的旁通阀设置有线形闸门元件,所述线形闸门元件能够发挥用于允许/阻止载热流体流动经过旁通导管的开-关作用,所述旁通阀能够有利地消除涉及使用球形闸门的多个缺点。其原因在于,使用线形闸门不需要将辅助的密封元件插入旁通导管中以便保持闸门容纳在自身的底座内。
另外的优点涉及的实际情况在于,使用线形闸门不需要进行H形阀主体的“离面”加工操作,从而以该方式显著地减少了加工周期、与装配相关的时间,并且由此减少了加工和生产的成本。其原因在于,以线形闸门为特征的组件数量的减少允许在进行旁通导管的内通道的钻孔操作过程中形成用于所述线形闸门的底座。
另外的优点涉及的实际情况在于,本发明的旁通阀将三个开-关阀集成为单独的单体结构,而不需要附加的连接件。
另外的优点涉及的实际情况在于,本发明改进的旁通阀设置有轴向的线形闸门,因此不需要很长的旁通导管以便容纳具有球形闸门的阀,并且由此,可以在仍然具有例如典型的小规格的小末端装置的情况下保持具有输送阀和返回阀两个阀的单体结构。
另外的优点在于,由于盖38相对于阀主体12的螺纹连接,开-关旁通阀组件可以容易地被移除,以便消除可能积累在闸门处的可能的大块杂质或者用于垫圈的替换或者用于其他不同的维护/替换工作。
另外的优点涉及的实际情况在于,如上文描述的旁通阀能够较大程度地有助于装置的使用,并且显著地降低可能的错误,所述错误会影响所述旁通阀所连接的系统的正确功能的使用。实际上,相对于开-关输送阀和开-关返回阀的致动杆横向地布置的旁通阀的控制元件能够减少旁通阀的控制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并且同时减少在标准工作状态过程中使盘通通道打开的风险。
尽管上文已经借助特别参考仅通过非限制性的示例给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一个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文给出的描述的启示下,本发明的多种变化和变型将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由此旨在囊括落在下文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的所有改进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改进的旁通阀(10),所述旁通阀适用于末端装置与载热流体的输送或供给管线以及返回管线的连接,在所述末端装置中,要调节的环境与所述载热流体之间发生热交换,这些末端装置由用于加热、通风以及空气调节HVAC领域的空气调节单元AHU型空调单元的热交换器、风机盘管单元、电池来限定;所述旁通阀包括具有两个对置并且平行的管状元件的H形阀主体(12),所述两个对置并且平行的管状元件限定了输送导管(14)和返回导管(16),所述输送导管和返回导管彼此连接并且通过限定了旁通导管(18)的横向元件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H形阀主体(12)是在内部集成开-关输送阀、开-关返回阀以及开-关旁通阀的单体结构,所述开-关输送阀布置在所述输送导管(14)内,所述开-关返回阀布置在所述返回导管(16)内,并且所述开-关旁通阀布置在所述旁通导管(18)内,所述开-关旁通阀包括:至少一个控制装置,以及朝向外部环境、布置在所述返回导管(16)内或输送导管(14)内的至少一个密封装置,并且所述开-关旁通阀的所述至少一个控制装置设置有线形闸门(43)以允许/阻止所述载热流体循环通过所述旁通导管(18),所述开-关输送阀、开-关返回阀以及开-关旁通阀相对彼此独立地致动,用于开启/关闭状态的独立组合,
其中,所述开-关旁通阀的所述至少一个控制装置相对于所述开-关输送阀和所述开-关返回阀的致动装置横向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旁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旁通阀的线形闸门(43)包括杆(44),所述杆在一端设置有闸片(46),所述闸片能够与旁通导管(18)的内通道(34)的底座(34′)接触,以开启/关闭所述旁通导管本身内流体的通道,并且所述杆设置有包括旋钮(50)的控制装置,所述旋钮装配并固定在所述杆(44)的包括所述闸片(46)的端部的相对端部上,并且所述旋钮能够使所述闸片(46)沿轴向方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旁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旁通阀容纳在所述返回导管(16)内部的底座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旁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旁通阀容纳在所述输送导管(14)内部的底座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旁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旁通阀通过朝向外部环境的密封装置固定在其底座中,所述密封装置包括盖(38),所述盖设置有一个或更多个密封垫圈(40)以及与所述内通道(34)共轴的中央贯通孔(42),并且所述中央贯通孔适于容纳所述线形闸门(43)的杆(44),并且所述线形闸门设置有适于确保相对于所述盖(38)密封的垫圈(39),以及用于相对于所述旁通导管(18)的内通道(34)的底座(34′)形成密封的垫圈(4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旁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阀包括显示所述旁通导管(18)的开启/关闭状态的指示元件,该指示元件由有色环(41)限定,所述有色环与所述盖(38)共轴地布置在所述盖的外周,并且所述有色环在所述旁通导管完全关闭的构造中被所述旋钮(50)遮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旁通阀,其特征在于,显示所述旁通导管(18)的开启/关闭状态的所述指示元件由布置在所述旋钮(50)上的分级刻度限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旁通阀,其特征在于,显示所述旁通导管(18)的开启/关闭状态的所述指示元件由与所述阀主体(12)一体化的分级刻度限定。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旁通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38)通过螺纹连接至所述阀主体的情况下,所述开-关旁通阀相对于所述阀主体(12)的连接是可拆卸类型的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旁通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输送阀包括容纳在所述输送导管(14)的底座(14c)中并且能够通过所述开-关输送阀的杆(25)的致动而旋转的球形闸门(20);而所述开-关返回阀包括容纳在所述返回导管(16)的底座(16c)中并且能够通过所述开-关返回阀的杆(30)的致动而旋转的球形闸门(26),所述开-关输送阀的球形闸门(20)和所述开-关返回阀的球形闸门(26)中的每一个球形闸门设置有由至少一对相对的密封环(24、32)限定的密封元件,并且所述开-关输送阀的球形闸门(20)和所述开-关返回阀的球形闸门(26)中的每一个球形闸门分别通过连接至所述输送导管(14)的出口(14b)的套管(19)和连接至所述返回导管(16)的进口(16b)的套管(21)保持在所述输送导管的底座(14c)和所述返回导管的底座(16c)中。
CN201410805413.7A 2014-12-22 2014-12-22 旁通阀 Active CN1057825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05413.7A CN105782508B (zh) 2014-12-22 2014-12-22 旁通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05413.7A CN105782508B (zh) 2014-12-22 2014-12-22 旁通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82508A CN105782508A (zh) 2016-07-20
CN105782508B true CN105782508B (zh) 2019-10-11

Family

ID=56386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05413.7A Active CN105782508B (zh) 2014-12-22 2014-12-22 旁通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825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90304B (zh) * 2016-08-23 2018-10-23 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 具有回流保护功能的流量调节装置
CN107725832B (zh) * 2017-10-24 2018-08-31 台州半城暖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盘管温控阀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37012C2 (de) * 1998-08-14 2002-04-04 Honeywell Ag Armatur für den Anschluß eines Wärmetauschers
ITMI20061665A1 (it) * 2006-08-31 2008-03-01 Watts Ind Italia Srl Valvola multifunzione,monoblocco per l'alimentazione e il controllo di un fluido ad utenze quali dispositivi di riscaldamento e simili
US20090026405A1 (en) * 2007-07-26 2009-01-29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Leak resistant by-pass valve
ATE463704T1 (de) * 2008-04-16 2010-04-15 Fabrizio Paolo Riva Vierwegeventil
CN201779774U (zh) * 2010-08-17 2011-03-30 佛山市日丰企业有限公司 地暖循环用混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82508A (zh) 2016-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90702B1 (en) Bypass valve and hydraulic unit including such a valve
CN101379330A (zh) 用于水处理系统的具有累积流量传感器的旁通阀
CN105782508B (zh) 旁通阀
DK2818776T3 (en) The bypass valve
US3234958A (en) Valve for washing machines
CN105715829B (zh) 混合阀
CA1269589A (en) Mixing valve
ITTO20100903A1 (it) Corpo valvolare per un gruppo di valvole e gruppo di valvole includente tale corpo valvolare.
US20160153571A1 (en) Bypass valve
WO2018203288A1 (en) Hydraulic connecting unit, in particular for cooling and heating plants
US4179373A (en) Shutoff and bypass valve
MX2013015341A (es) Sistema de tratamiento de agua.
CN206823332U (zh) 一种可在线维护的t型过滤器
CN104373670A (zh) 一种温控阀
CN106460819B (zh) 具有一体式水分离器的压缩机后冷却器旁路
CN104010552A (zh) 意大利特浓咖啡配制机
US9964315B1 (en) Water conservation via convective circulation
CN103575129A (zh) 冷热交换器
US20050109482A1 (en) Commissioning module for a fluid-distribution system
CN208993067U (zh) 一种吹瓶机中冷却水路系统
CN104634157B (zh) 一种内置式换热器温度调节阀
US20090101309A1 (en) Radiator connector fitting
TWM482015U (zh) 雙出水龍頭結構
KR100956152B1 (ko) 벙커-c유 공급장치의 일체형 점도감지유닛
JP2013166123A (ja) ストレーナ及びこのストレーナを備えた流体循環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