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81909A - 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 - Google Patents

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81909A
CN105781909A CN201510930452.4A CN201510930452A CN105781909A CN 105781909 A CN105781909 A CN 105781909A CN 201510930452 A CN201510930452 A CN 201510930452A CN 105781909 A CN105781909 A CN 1057819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vity
energy
centerbody
mandrel
plu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304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国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93045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81909A/zh
Publication of CN105781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819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3/00Other motors, e.g. gravity or inertia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它包括两个主要的动力源系统,初始动力系统:电能、空气能、液压能、太阳能、人畜能等多种能源;重力能源系统:汽车车辆或各种车辆的自重和所装载物体的重量、各种机器的重量和本动力机所承受任何物体的重量。它主要包括重力机构、接受重力的机构、传动机构。重力机构通过重力机构安装座与心轴相连,在心轴上装有中心体,中心体与连接盘、传动轮、初始动力输入机构相连接,在中心体上安装有转换重力能量的柱塞机构、皮囊机构,再通过旋转的形式,把向下的重力转换为液气压能进行做功的新型能源动力机,它适应各领域的机械上,也适应汽车、列车等车辆的使用,成本低又环保,节能在50%以上。

Description

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气压式的能量动力机,特别是涉及到重力能量或重力势能做功的动力机。
背景技术
利用重力进行做功,一直是人们追求的梦想,很多人也在努力研究这一类的发明创造,直到如今,还没有重大突破。本人已申请过:zl91227097.7已批准,92111413.3、200610071234.0、200710089222.5的申请都未被批准,其主要缺点是:液压的形式,结构复杂,功能单一,连接主要部件的联结器结构不合理,效率低,加上科学道理说得不清楚,使其找不到科学的依据,被判为违反科学定律的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旋转形式进行重力做功的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需追根溯源。本发明必须先完成与重力能量有关的理论阐述和具有科学定理意义的理论依据:
继往开来,展现重力能量的本色。在现实的生活、生产中,在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中,我们已经知道物体具备重量的特性、物体自由落体的特性、老的重力做功特性、水的物质特性、重力增大物质运动阻力的特性、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特性、重力影响万物生长的特性、失去重力和再现的特性等等。由此可以归纳为重力能量的8条原则和4条宽广之路:
第一条原则,重力能量作用万物的万能特性。物质存在重量,重量则为重力,重力作用万物,万物彰显重力。在地球上,没有一种物质可以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依相存,物竞天择。既相互利用,又相互制约。既接触,又分离。聚合、演变、生发,惨食、淘汰、优化。无所不能,无所不及。因此,重力能量也会对任何地方的任何物体,随时都可以发生重力能量的相互作用,直接、间接、隐藏,多样、变幻无穷;也不局限物体的性质、形状、固态和液态,山水草木铁,万物气连天。因此,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重量,也就是具备一定的重力能量,因而也就具备适应万物的重力能量相互作用特性,简称:重力的万能特性。
第二条原则,多变的重力势能转换形式。重力能量转换时,必须具备重力势能,不局限重力势能的来源和形式:
物体的上下运动形式。在外力和重力势能的作用下,使物体做上下运动。物体一旦具备重力势能,条件允许时,可以做自由落体运动;也可以做从高处往低处的运动。
利用坡道的位差,使物体产生旋转运动。在坡道上,利用坡道位差,车辆等物体可以在重力势能的作用下,让车辆或其它物体产生旋转运动。如果是车辆,可通过车轮旋转滚动的形式,完成坡道位差的变化,实现车辆重力势能的转换,把重力势能转换为旋转的机械能,最后产生车辆在这段路程中的行驶动能,让车辆自动行驶一段路程。在坡道上或高处往低处时,相对圆形的物体,也可以发生滚动或旋转的运动。
让水只能从高处往低处流动或处在与周围相比的低洼之地。这样就可以利用水的物质特性,进行重力势能的转换。水力发电。先建立拦河坝、发电站。然后靠水的自然聚集而产生水位的落差,也就是水的重力势能差,依靠水的特性和水的冲力而实现重力势能的转换,把重力势能先转换为旋转的机械能,然后再转换为电能。
地震时山体滑坡所引起重力势能的转换。地震时,山体滑坡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实际上是大量的物体,在外力的诱发下,所完成的重力势能转换过程。地震前,山体居高临下,所涉及到的物体已具备重力势能。地震时,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大陆板块移动,地壳破裂变动,山崩地裂,山体构造被破坏,所涉及到的物体发生下落滚动,因而使物体产生了很大的动能。从能量的角度讲,这是山体和物质的重力势能转换过程,这种重力势能的转换,却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雨雪重力势能的变化。雨雪重力势能的变化是多重因素引起的,更为复杂。阳光照射水,水变为水蒸气,升高到一定高度聚集成云,在冷暖空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最后又转变成雨或雪,在重力势能的作用下,又返回大地,滋润万物生长。所以,雨雪的变化过程,也是一种重力势能的转换过程。
物体压迫物体,都会产生压力而作用被压的物体。所以,重物压迫任何物体,都会产生压力,重力会对支撑物体产生压力作用,一旦被压物体产生形变和位移,重力势能就会发生转换。总之,产生重力势能的形式和转换途径,多种多样,变化多端,举不胜举。在这气象万千的世界里,重力作用万物,万物彰显重力,虽然它有千变万化之术,可也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还是可以抓住重力势能的根本,为人类服务。
第三条原则,重力势能可转换为多种形式的能量。重力能量发生能量转换时,先转换为物体的动能。重力能量发生能量转换的过程:重力势能→物体的动能→其它形式的能。其它形式的能:如自由落体运动的势能、水力发电而产生电能、坡道上的车轮产生的旋转动能、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所产生摧毁其它物体的动能、雨雪的重力势能、动植物的重力势能、物体重压而产生压力能等等。压力能又分:液压能、压缩空气能、水能、流体能、机械能、化学能等等。
第四条原则,重力做功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的关系。在单一的、直接举升重物的上下运动形式中,重力做功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高度成正比关系。
第五条原则,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始终向下(指向地心),重力不会自然消失,相对地球是一恒力。
第六条原则,重力大小可改变原则。在特定的条件下,重力的大小可以改变。如:在太空的宇宙飞船上,失去重力,飞船回来又恢复了重力;另外,在天空中,训练宇航员的过程中,有一个失重训练,就是利用飞机在高空中做竖直的加速度改变,让加速度与地球引力相抗衡,可以实现短暂的失重和超重现象。这充分证明了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重力的大小、失重和恢复是可以改变的。根据这条规律,在地球表面,若还能出现第三种人为可控的方法来改变重力的大小,将会对开发利用重力能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七条原则,重力的合力。重力具备重力作用点与重力受力点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通过重力作用点,对外进行传递,物体有重心,重力有合力。
第八条原则,重力能量与地球是一个庞大的重力系统。物体具有重力势能是因为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而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所产生的,它是以物体和地球共同存在的,缺一不可。因此,重力势能既不属于物体,也不属于地球,而是属于物体和地球所组成的系统。因此,地球上的所有物体与地球共同促成了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庞大的重力系统,而具体物体与地球又组成了难以数计、微小的重力系统。如:山的重力系统、水的重力系统、森林的重力系统、海的重力系统、各种各样物质的重力系统、宏观的、微观的重力系统。还有人为造成的重力系统:车辆与道路的重力系统、高楼大厦的重力系统、机械装置的重力系统等等。总之,万千的世界、万千的重力系统。地球是物质丰富的世界,也是变化无穷,难以数计、错综复杂的重力系统所组成。
以上是重力能量的8条原则。这8条原则展示了重力能量的一些主要规律,对我们开发重力能量有了宽广的领域,同时提醒了我们,可归纳为4条:第一条:任何物体的重力都可以相互作用,也可相互利用;第二条:重力势能的来源可以是多种形式;第三条:重力能量转换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第四条:重力的大小可以改变、可以失重、也可以再现。
以上8条原则和四条道路,是我们开发重力能量的法宝,重力还有其它的特性和原则,还待挖掘。按照这些原则,足可以开发出重力能量为人民服务了。
开发重力能量的运动形式及规律。物体具有重量,也具有了重力,有了重力也代表物体有做功的能力,物体进行重力做功,必须实现重力势能差的变换。举升重物,让其下落做功,这只是重力做功形式的一种,产生重力势能和做功的途径、形式有很多种,根据前面的分析和8条基本原则可知,万千的重力系统,有万千的重力作用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对重力能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正确认清大自然中,重力能量的真实规律,不惟命是听,我们才会找出新的科学规律,创造出科学灿烂的新天地。根据重力能量的8条基本原则和四条道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建立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根据重力能量的8条基本原则,建立一种相互配合,又相互作用的重力做功系统,可分为重力施力物体和重力受力物体两大部分,简称:重物或对象。让对象支撑重物,让重物压迫对象,因此可以把重物的重力转换为一种压力或作用力。在重物和地面的共同作用下,重物压缩了对象,对象的体积被压缩变小,两者都产生了位差变化,其对象内部的压力就会升高或者产生位移,重力势能转换为压力能或作用力。因此,让对象与重物组合成一种符合8条基本原则的重力系统,建立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相互作用关系,让对象与重物变换运动形式进行相互作用,产生新的重力能量转换形式,也就是体现重物与其对象在质量上的差异而引起的变化,再通过变换运动形式,避免直接举升重物,这是利用旋转形式进行重力做功,实现重力势能转换的第一步。
利用旋转形式,改变重力的大小。利用旋转的形式,举升落下其对象,让对象围绕其重物进行旋转,让重物对各个对象进行滚动压缩而产生相互作用。根据重力的大小可改变的原则,让其对象在完成旋转升降的往复过程中,利用重力作用点和受力点的位置变化,也就是重物与对象的结合处的位置变化,发生重力由大变小变零、再由零变小变大的连续循环变化,实现重物对对象的重力大小的连续变化,因而完成重力势能的变换。在重物周围,均匀的布置若干个对象,利用旋转的运动形式,始终让重物对各个对象进行滚动压缩,不需要举升重物,同样可以把重力势能转换成另一种动能。因此,这是实现第三种人为可控的方法来改变重力大小的新途径,将会对开发利用重力能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重物对各个对象进行滚动压缩的旋转,实现对象重力大小的变化。这是利用旋转形式进行重力做功,实现重力势能转换的第二步。
让重力能量与工作负载的阻力相对抗。工作阻力是消耗能量的主要因素,让重力能量与工作负载的阻力相对抗,而不是让初始动力源的动力与工作负载的阻力直接相对抗,只是间接的相对抗,这是节约能源和利用重力能量相互转化的新思路。利用现有技术和相应的技术方案,让重力能量与工作负载的阻力相对抗。这是利用旋转形式进行重力做功,实现重力势能转换的第三步。
利用旋转的运动形式,实现重力势能差变化。在重力做功的形式中,只有重力势能还不够,必须实现重力势能差的变化,也就是物体的位差变化,方可实现重力做功。利用旋转的升降对象的运动形式,变换对象的高低位置,再通过重物的重力作用和对象的作用特性,就可以实现重力能量转换系统的位差变化。它们是在动力、重物、对象、地面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重物、对象的位差变化,因而实现了重力势能的变化。用旋转升降对象的位置,实现重力势能的位差变化,从而代替垂直升降重物的位差变化,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它适应世界上,利用旋转形式进行工作的机器,大大拓展了重力能量的使用范围。这是利用旋转形式进行重力做功,实现重力势能转换的第四步。
利用车轮技术或圆形的装置,改变旋转运动条件。具备前四步的条件还不够,必须综合现有技术,达到技术升华。如汽车车辆为代表的交通工具,除了它们有很好的动力系统以外,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了车轮的优势,减少了车辆与地面接触时的摩擦阻力,实现高效、快速的目的。用汽车和车轮技术,再结合前面的四步技术优势。将会实现利用车轮的运动形式和汽车车辆的技术优势或重力优势,完成旋转式的重物、对象的位差变化,因而实现汽车等车辆的重力能量的转换。这是利用旋转形式进行重力做功,实现重力势能转换的第五步。
综合以上五步的拓展或5个方面的拓展,已经建立了一种新的重力做功系统,它有: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统称能做功的物体,再配上相应的系统和机构,通过旋转的运动形式,并且是对象围绕重物进行旋转,让重物置于对象之中,利用旋转的升降变换对象的高低位置,再通过重物的重力作用和对象的作用特性,就可以实现重力系统的位差变化,也就是实现了重力势能差的变化。或者说通过旋转,改变做功物体的相对位置,因而实现改变它们的重力由大变小变零、再由零变小变大的循环往复的重力做功过程,避免了垂直升降重物的做功形式,用旋转升降对象的位差变化,来代替重物的位差变化,从而产生新的重力做功系统,实现重力能量的转换。
新的重力做功理论。以上5个方面的拓展和建立的重力系统以及新的重力运动形式,使我们产生一种新的概念,也可以叫:旋转式重力做功理论。由于利用旋转的运动形式,在旋转的过程中,才可以产生重力势能,产生该系统内部重力做功机构的高度差变化,因而实现重力势能差的变换和转换。实现这些目的,是通过行走一段路程才可以完成的,所以它与路程有关,或者说它与转速有关。所以:“借初始动力的作用,运动能做功重物的对象,围绕能做功的重物共同旋转,让重物与对象进行滚动压缩,实现旋转式的重力势能差的变化,把重力能量转换为动能,根据需要,再对外做功。”,“通过旋转的运动和举升其对象,同样可以达到如同直接举升重物的重力做功效果。因此,重力做功不但与始末位置有关,而且还与它们的角速度有关。所以,重力做功与它的质量和高度成正比,也与它的转速成正比”。E=mghn或:E=mghn。以上是新的重力做功理论,它突破和发展了原有的重力做功理论,因而可以让我们利用现有的机械动力等科学技术,制造更新型的能源动力机械,充分利用重力能量进行做功。重力能量取之有道,将用之不竭。
新重力做功理论和5个方面的拓展,为我们指明开发重力能量的方向和技术策略,它是打开重力能源宝库的金钥匙,也是开发制造新能源动力机核心制造技术的宗旨。
综上所述,阐明了重力能量的巨大作用、特性和规律,与老子“道”说的本质、形态、运动和功能十分相近,惊奇的相似。还论述了新的重力做功理论和开发重力能量的途径和方法。按照“道”说的观点,可以说重力能量的作用、特性和新老规律以及开发的途径和方法,可简称为:重力之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结构简单、利用旋转形式进行重力做功的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它包括两个主要的动力源系统,一个初始动力源系统和一个重力能量动力源系统,初始动力系统主要有:蓄电池、电动机或内燃机等等,它是一个相对宽广的领域,主要可以利用,电能、空气能、液压能、太阳能、人畜能、化学能、可燃气体、磁力能、生物能、化石能和利用重力场的重力势能。重力能量动力源系统可以是:汽车车辆或各种车辆的自重和所装载物体的重量、可以是各种机器的重量或本动力机所承受任何物体的重量,它主要包括重力机构、接受重力的机构、传动机构,重力机构与接受重力的机构是通过重力机构安装座与心轴相连接,在心轴上装有中心体,两者为活动联接,中心体与连接盘、传动轮、初始动力输入机构相连接,在中心体上安装有柱塞机构、皮囊机构,柱塞机构、皮囊机构的另一端与连接轴相连接,连接轴与机体连接器相连接,机体连接器与机体相连接,在中心体、心轴上设计有相互贯通的各自的进出通路和控制阀,通过管路与外界的相应机构或工作机构相连接。
重力机构可以是:汽车车辆或各种车辆的自重和所装载物体的重量、可以是各种机器的重量或本动力机所承受任何物体的重量,它与接受重力的机构相配套相配合的使用,它们是构成重力能量的主要来源,这样就可以对接受重力的机构产生足够大的重力作用,也可以说对接受重力的机构要有足够大的重力压力,这是一种隐形的自然能量,然后,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根据自己的结构和条件,才可以实现重力能量的转换,缺少重力机构部分,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只能起到传递初始动力的作用,而无能力带动工作机构工作,这一部分也可以叫施力物体或能做功的重物,或简称重物W或重力机构。
接受重力的机构,主要包括重力机构传动机构、轴承、连接盘、心轴、中心体、柱塞机构、皮囊机构、各自的通路、控制阀、连接轴、机体连接器、机体,这样就可以把重力机构上的重量对这些部件产生足够大的重力的压力或作用,再通过这些机构的巧妙组合和运转来实现重力能量的转换,它是改变传统重力做功方法的重要机构,用这个机构就可以替代连续升降重物,才可以进行重力做功的重力做功途径,这一部分也可以叫受力物体或能做功重物的对象,或简称对象机构。
传动部分主要包括,操控机构、初始动力源的传动机构,现有技术的范畴,不详述;本动力机的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轮、心轴、连接盘、中心体、缸体、柱塞机构、连接轴、机体连接器、机体机构,它是传递初始动力源的动力、重力能源的重力的主要机构,以及对外传递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所转换的动力。
重力机构安装座通过连接架与外部有足够重量的物体和机构相连接,连接架可以是各种形式,连接架与壳体连接,在壳体内可以安装轴承与心轴为活动连接,也可以与心轴为固定连接,这是重力机构部分、接受重力的机构部分两者之间的重要连接部件。
心轴是传递重力的重要部件之一,它通过轴承安装在中心体内,在心轴的一端安装有连接盘,连接盘通过螺栓与中心体为固定连接,在心轴上有与中心体相配合的通路A、B、C,在心轴的两端适当位置安装重力机构安装座。
在中心体的径向方向上的两端均匀布置着若干个缸体和若干个相配套的柱塞机构,在中心体的径向方向的中间位置,安装有若干个皮囊机构,在中心体内还分别设有与各个缸体、皮囊机构相通的进出通路,各个通路内分别装有单向阀,各个通路并与心轴的A、B、C相对应的连通。在各缸体内分别装有柱塞机构,柱塞机构的另一端通过连接套与连接轴相连,中间皮囊机构的另一端也通过连接套与连接轴相连,这样一根连接轴上有两套柱塞机构和一套皮囊机构。
机体是安装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的基础,也是与外界各种工作机相配合的机构,也属于旋转行驶的机构,在机体或轮辋上安装轮胎,它就是车轮式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供汽车、车辆、拖拉机所使用,通过改变机体的形状,圆形或方形或其它形状,再安上与本动力机相配套的机构,就可以转换为其它形式的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
机体连接器的主要结构,它主要有机体连接器架、轨道、连接轴、所组成,机体连接器架可为空心,也可为实心;轨道,它是连接轴的活动轨道,轨道可以是轴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是与滚轮配合的轨道结构形式;连接轴是为连接传动机构的部件,在连接轴上可设计定位孔,以便保证传动机构的正确定位,在连接轴的两端分别装上滚轮或套与轨道为活动连接。
防护罩是机器外部的护罩,一是为了防止灰尘、雨水、脏污的进入,另一个作用是在机器故障时,可用防护罩进行定位,通过定位销或定位螺栓与机体、安装盘进行定位,保证机体与传动轴为同心圆的旋转运动,消除接受重力的机构不能在机体内产生h的高度差变化(任何重力做功的形式,都必须完成重力的高度差变化,才可以进行重力做功),所以,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这个时候也不能进行重力能的转换工作,这时,使它只能起到一个车轮的功能作用。
柱塞机构是一种精密的机构,它有柱塞、缸体、柱塞杆、连接套、弹簧所组成,柱塞与缸体精密的配合使用,通过作用力的作用使它的柱塞在缸体内进行往复运动,可以把重力的作用力转换为流体的压力能,同时还起到往复运动的导向作用和传递旋转动力的传递作用。
皮囊机构主要是以橡胶材料制成的密闭、可伸缩的能量转换机构,优点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制造容易,价格低,它可以把重力的作用力转换为流体的压力能,特别是作为压气机构、压水机构更为突出,它也可以作为空气减震器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车轮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双轮胎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机体连接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外铰链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轮胎内铰链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心轴25是传递重力的重要部件之一,它通过轴承3(还有其它轴承)、固定在连接盘6、中心体7内。在心轴25的两端安装了重力机构安装座2,重力机构安装座2有连接架、壳体、轴承所组成,通过连接架与外部的重力机构相连接,连接架可以是各种形式(其它形式图上无显示),与外部有足够重量的物体和机构相匹配的连接,在重力机构安装座2内,可以安装轴承与心轴25为活动连接,也可以与心轴25为固定连接(图上无显示),重力机构安装座2是重力机构、接受重力的机构两者之间的重要连接部件。在心轴25上安装有中心体7、在中心体7的径向方向上的两端均匀设置若干个缸体21和若干个相配套的柱塞机构15,并配有弹簧9起到减震、缓冲、伸张的作用,在中心体7的径向方向的中间位置,安装有若干个皮囊机构14,在中心体7内还分别设有与各个缸体、皮囊机构相通的进出通路,各个通路内分别装有各自的控制阀,进气单向阀13、出气单向阀17、进油单向阀16、出油单向阀18,各个通路A、B、C并与心轴A、B、C相对应的连通,并通过出油口24、进油口27和出气口26分别与外部的相应机构相连接(外部机构,图上无显示)。在各缸体内分别装有柱塞机构15,柱塞机构15的另一端通过连接套11与连接轴12相连,中间皮囊机构14的另一端也通过连接套19与连接轴12相连,这样一根连接轴12上有两套柱塞机构和一套皮囊机构,若均匀设计6根连接轴,一个动力机上就可以安装12套柱塞机构和6套皮囊机构,大大增加了动力转换机构,因柱塞机构和皮囊机构都是密闭的可伸缩的机构,通过它们可以大大增加了重力能量的转换数量和效率,并且是多功能的,可以是油、水、气,或油、油、气,或油、油、水,或水、水、气,或油、油、油,或水、水、水,或气、气、气,总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其名称也可以跟着用途而改变。连接轴12活动的连接在机体连接器20上,连接轴12可以在机体连接器20内做相应的移动或滑动,以便保证内部偏心运动的需要,机体连接器20又固定在机体10上。图1显示的是机体10与防护罩29共同组成了一种圆形的机体,在机体10上还可以安装轮胎或其它形式的部件或其它机构(图上无显示),防护罩29是机器外部的护罩,一是为了防止灰尘、雨水、脏污的进入,另一个作用是在机器故障时,可用防护罩进行定位,通过定位销或定位螺栓穿在中心体上的定位孔22和防护罩定位孔23内进行定位,保证机体10与心轴25为同心圆的结构,因而保证了它们在旋转运动时也是同心的旋转运动,这样就消除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进行重力势能差的产生和变换,无重力势能差的产生和变换,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也不能进行重力能的转换工作,这时,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只能起到一个普通车轮的功能作用。在中心体7上的各个缸体适当位置处设有排气口8,在排气口上安装有排气阀28。在连接盘6上设计有若干个连接孔,通过螺栓5与中心体7的若干个连接孔为固定连接,图面左侧连接孔与定位孔22的位置相同,当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为主动机构时,初始动力M1通过初始动力输入机构1带动传动齿轮4、连接盘6旋转,再通过螺栓5带动中心体7旋转,传递初始动力或旋转动力,这时它不与防护罩定位孔23相连接,只有在故障时它们才连接。
结合图1、图2阐述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的工作原理,当重力W作用在重力机构安装座2上以后,重力机构安装座2、轴承3、连接盘6、初始动力输入机构1、传动齿轮4、心轴25、中心体7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称为整体机构I,隶属重力机构部分;而柱塞机构15、皮囊机构14、弹簧9、连接套11、连接套19、连接轴12、机体连接器20、机体10、防护罩4组成了另一套有机整体,称为整体机构II,隶属对象机构部分,两套有机的整体通过柱塞与缸体的紧密配合作用,组成了一个在机体10圆周的径向方向上,即为紧密配合,保证在旋转的方向上,旋转时两套整体机构I、II,不得相互错位,还可以相互传递动力;而在机体10的垂直的方向上,旋转时,以整体机构I与整体机构II可进行往复移动的连接关系,这样,它们通过柱塞机构15、连接套11、连接套19、连接轴12、机体连接器20、机体10的共同作用,使整体机构I沿着柱塞的轨迹作整体的下落移动(也是重力的方向),这是由若干个柱塞和缸体所起到的限制和导向作用,这样,整体机构I不能随意移动,只能顺着柱塞做上下移动,因而保证了整体机构I在重力W的作用下有上下的作用空间,当整体机构I在重力W的作用下沿着柱塞的轨迹自然下落时,弹簧9对这套整体机构I的自然下落有阻尼作用,同时也起到减震和伸展的作用,除了弹簧9的阻力外,没有任何一种力可以阻挡它们的下落,于是整体机构I和其它机构的限制,在重力W的作用下只能自然下落一个h的距离,也就是从h1中心线的位置下落到h2的位置,这个可以下落的空间,就是本动力机的重力W可进行上下作用的移动空间,从中心点O1下降到偏心点O2,这样就可以把整体机构I上的重力W通过下落位移的位差变化,再通过柱塞机构、皮囊机构和其它机构的共同作用转变成液压能和空气压力能。下落一个h的距离是由中心线h1转变到h2的位置所造成的,这样h=h1-h2,主要是重力W直接作用的结果。这种机构设计的特点和技术特征,就是利用旋转形式进行重力做功的一个重要基础,利用重力,必须按照重力的规律,给它发挥重力作用的空间,重力随时都可以用,也太方便了,而且重力W可以是几十千克力、几百千克力、几千千克力、几万千克力,甚至更多,这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的重力机构的重量而定,用这样大的重力W去推动工作机构进行工作(图上无显示),将会产生很大的动力,把向下的重力转换成液气压能,就可以对任何动力机械进行做功,所以,利用重力能量进行做功是一本万利的事情,以上是本动力机在静止状态下机构的活动状态和重力做功的状态。结合图2,这时,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出现了不同于常规机器的机构状态和运动轨迹,从图2上看,有a的运动轨迹和b的运动轨迹,两种不同心又同步的圆周运动,a有几种意义,①a的运动轨迹也是对象机构的运动轨迹,以O1为圆心;②它与机体10一直保持同心圆的运动状态,并以路面D为支撑;③a点代表柱塞顶端的位置(参考图1),也是重力的受力点。b也有几种意义,①b的运动轨迹也是重力机构的运动轨迹,以O2为圆心;②它与机体10一直保持不同心的运动状态,相错一个h的距离,它的支撑点通过柱塞机构、皮囊机构和内部的有压流体、弹簧、相应的部件,再通过机体10传到路面D上,虽然两种机构的旋转中心不一样,但它们的重力支撑点都一样,都是路面D,只要两种机构保持同步的旋转运动,它与常规车轮在路面上的行驶阻力是一样的;③b点代表缸体低端的位置(参考图1),也是重力的作用点,重力通过此处往下传递。在0°位置时,ab重合,这个位置的重力W最大,为100%,它们之间的距离为0,在180°位置时,重力W为0,ab分开,它们之间的距离最大2h,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会一直保持这样的偏心状态。它怎样工作呢?若让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连续做功,必须有一个动力或初始动力M1带动本动力机进行旋转,它才可以继续做功。当本动力机从0°往180°旋转时,初始动力M1通过初始动力输入机构1带动传动齿轮4、连接盘6旋转,再通过螺栓5带动中心体7旋转,中心体7带动连同上述的两个整体机构(心轴25、重力机构安装座2除外)再通过缸体21、柱塞机构15、连接轴12、机体连接器20和其它部件一起随着机体10旋转,这时,柱塞机构15、缸体21、中心体7、连接轴12、机体连接器20起到传递旋转动力的作用,或者说起到轮辐或辐条的作用,并保证整体机构I与机体10作同步的圆周旋转运动,整体机构I在进行同步的圆周旋转运动时,由于它还接受了重力W的作用,它还一直保持在h2的水平位置处,这样,整体机构I与机体10在进行同步的圆周旋转运动时,还保持着不同心的状态,相错的距离为h,这个不同心的状态,正是重力作用的空间。这时柱塞机构15、皮囊机构14和其它部件不仅会随着机体10一起同步的往180°方向旋转,还会进行旋转上升的运动。从0°到180°运动状态看,它们为逆时针旋转,当它们旋转到60°时,ab分开,这两点相对0°时同时升高了一个位置,又由于缸体21是围绕O2进行旋转的,也代表重力机构的中心点,它旋转可以,但不会随意移动的,而柱塞机构15在围绕O2进行旋转的同时,因两者结构的限制,柱塞机构15必须远离O2,这样柱塞与缸体产生空间,于是它们之间的h距离在增加,这时柱塞与缸体产生空间,皮囊在伸展,缸体21和皮囊14的内部容积在增大,它们的内部都产生了真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油单向阀16、进气单向阀13被打开,外部油箱的油(图上无显示)和空气都会顺着自己的管路进到缸体21内和皮囊14内,这时重力W在b点的位置减少了33%;当它们旋转到120°时,ab分开,h的距离在继续增加,缸体21和皮囊14的内部容积继续增大,进入缸体21内和皮囊14内的油和空气也继续增加,而重力W在b点的位置减少了66%;当它们旋转到180°时,ab分开,h的距离增加到最大,缸体21和皮囊14的内部容积增加到最大,进入缸体21内和皮囊14内的油和空气也被吸满,这时重力W在b点的位置减少到0,柱塞和其它机构也旋转到重力机构的上方,在这个位置不受重力W的重力约束,这时柱塞机构、皮囊机构,包括它们内部吸满的油液和空气,都失去了重力机构的重力W的重力作用。根据开发重力能量的规律“利用旋转的升降对象的运动形式,变换对象的高低位置,再通过重物的重力作用和对象的作用特性,就可以实现重力能量转换系统的位差变化。它们是在动力、重物、对象、地面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重物、对象的位差变化,因而实现了重力势能的变化。用旋转升降对象的位置,实现重力势能的位差变化,从而代替垂直升降重物的位差变化”,旋转升降柱塞机构、皮囊机构的位置,就是旋转升降对象的位置,这样,通过旋转升高a点的位置实现它们与整体机构I的位差变化,使重力产生有最大到0的变化,同时又实现了重力受力点与重力作用点之间产生距离差2h,还实现了吸满油液和空气这两种工作介质,从而代替升高重物产生距离差的运动形式。当它们从180°往360°位置运动时,这时,旋转下降柱塞机构、皮囊机构的位置就是旋转下降对象的位差位置,并朝着整体机构I重力的下方运动,与前半周运动相反,而柱塞机构15在围绕O2进行旋转的同时,因两者结构的限制,柱塞机构15必须接近O2,这样柱塞与缸体产生的空间在减小,当它们旋转到240°时,ab虽然还在分开,h的距离在减小,缸体21和皮囊14的内部容积也在减小,而它们内部的压力都在增高,这时,进油单向阀16、进气单向阀13首先关闭,这时重力W在b点的位置增加了33%,此时,它们内部的压力不是很高,出油单向阀18、出气单向阀17还在关闭状态;当它们旋转到300°时,h的距离在继续减小,它们内部的压力继续升高,并产生了高压流体,而重力W在b点的位置增加了66%,出油单向阀18、出气单向阀17还在关闭状态;当它们旋转到360°时,重力W达到最大,重力W=100%,这时通过重力W的作用,对缸体21内部和皮囊14内部的油液和空气产生了更高的压力,并达到出油单向阀18、出气单向阀17规定的开启压力,二者全部打开,它们内部的高压油液和高压空气迅速的沿着自己的通路C和A向外喷出,储存或带动工作机构工作做功,高压流体喷完以后,ab重合,h的距离减为0。以上是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旋转一圈的做功过程,若让它连续做功,需要用初始动力连续带动它进行旋转工作,这是本动力机巧妙利用了向下的重力进行做功的工作过程,它的重力做功过程有点复杂。再分析一下,当这套柱塞机构15、皮囊机构14从180°往240°的位置旋转时,重力的作用点b、重力的受力点a相对180°位置开始下降,两者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两者的位置又在发生改变,重力的受力点a向重力的作用点b的下方移动,重力的作用点b开始对重力的受力点a产生向下的重力作用,重力受力点a和重力作用点b之间的h值在变小,缸体21相对柱塞15之间的距离在缩小,缸体的内部容积和皮囊的容积在变小,这时重力w的作用力在它们的作用点处逐渐变大,这时,它的首要任务是压缩柱塞15与缸体21内部的油液和皮囊14内的空气,它们内部的容积才可以开始变小,也是重力势能与缸体内部的油液和皮囊内的空气开始发生能量交换。当它们旋转到300°时,重力的受力点a又旋转到重力作用点b的下方、这时重力w的作用力更加变大,其内部的容积也更加变小,它们发生了更大的能量交换,通过滚压的形式和各种机构的共同作用,把向下的重力转换成对油液和空气的压力,这时的重力w可以使它们内部的油液和空气产生了高压状态。当它们旋转到360°时,重力的受力点a不仅旋转到重力作用点b的下方,而且重力的作用点b与重力的受力点a相重合,其旋转升高位移产生的距离差缩小到0,这时重力在这点的位置处,重力的作用力最大,重力势能与柱塞内部的油液发生了最大的能量交换,这时的重力w可以使它们内部的油液和压缩空气产生最高的高压状态,此时,它对外做功的本领也最大。因此,偏心距h的距离是重力w压缩位移的距离,也叫旋转下降,滚动压缩的距离,它类似传统重力下落做功的移动距离,为了得到这个不同往常的滚动压缩距离,必须先在前半周有一个旋转上升,滚动伸展让它们进行复位的距离,由于是偏心旋转运动,它们或ab点必须运行到上半周的最高位置,这个复位的距离是2h(相对偏心点O2),而在后半周的旋转下降运动中,它必须运行到下半周的最低位置,它们或ab点的实际下移距离只有一个h(相对中心点O1),这个h的距离实际上也是让重力w对缸体21内和皮囊14内的油液和空气进行压缩的距离,也是重力w相对中心点O1可以向下移动的位差距离,这个可以上下移动进行变化的距离差h,是通过对象机构来实现的,再通过旋转滚压的运动形式,让重力机构的重力w对对象机构进行滚压的重力作用空间,因而代替了直接举升重物的重力作用,所以,h也可以叫做:重力的高度差。所以这个h值,就是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进行重力大小变化的距离差,也是进行重力势能大小变化的高度差。因此,高度差h就是新的重力势能差。利用旋转的运动形式,采用双圆心、双轨迹、同步转、用重力、内落差的综合运动形式而产生的新的重力势能差,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新重力做功理论的指导和突破,很难产生这样新的重力势能差。从这些变化规律可以看出:重力w由最大——逐渐变小——变为0,再由0——逐渐增大——最大;高度差h、容积差是由0——逐渐增大——变为最大,再由最大——逐渐减小——变为0,这正是在地球上实现第三种人为控制重力大小的做功方法。所以,这些变化过程完全符合重力势能做功的基本要求,既有重力w大小的变化,也有高度差h大小的变化,还有容积差的大小变化,也符合新重力做功理论的基本要求“重力做功与它的质量和高度成正比,也与它的转速成正比”。有了这些与常规重力做功不一样的重要因素和规律,开发重力能量是很容易的事情。本动力机旋转一周,一套柱塞机构和皮囊机构可以实现一次重力势能的变化,一个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最少可以安装12套以上的柱塞机构和6套皮囊机构,两者相加,旋转一周,它们就可以实现18次的重力势能大小变化的循环过程,得到18个h的重力势能差,或者说进行18次的重力能量的转换,或者说可以利用重力能量进行做功18次。以一辆汽车为例,它可以安装4个这样的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因此,旋转一周,它可以得到72个h的重力势能差,或者说进行72次的重力能量的转换。概括的说:用几千千克力的重力去推动汽车的旋转机构进行做功,车轮旋转一圈,就可以做功72次,其做功的效果是惊人的,大量计算得知,重力能量可以让现有的汽车等车辆在它们的基础上节油或节电或节能50%以上,包括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汽车等等,也可以取代汽车等车辆所使用的燃油或取代燃煤发电,总之,重力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图3是本发明车轮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它的结构、技术特征与图1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它的机体是轮辋31的形式,在轮辋31上安装有轮胎,这样可以保证车轮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在路面D上行驶时,减少与地面的滚动摩擦阻力,也可以让所有带轮子的车辆,包括汽车、列车、动车组、拖拉机、电动车的更多种车辆使用,在铁路上所使用的列车、动车组也可以使用车轮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只需要把轮辋和轮胎部分换成在铁路上行驶的车轮形式就可以了(图上无显示),皮囊机构30、柱塞机构32与图1的形式相同。
图4是本发明双轮胎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结构示意图,它的主要结构与图1、图3相同,不同的是它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34通过机体35组合在一起,为大型或重型的车辆的使用奠定了基础,双轮胎33可以是常规的轮胎,通过两个轮辋分别进行安装,轮辋再与机体35连接,它也可以是实心轮胎。
图5是本发明机体连接器结构示意图,它显示的是机体连接器的主要结构,主要有机体连接器架37、轨道36、连接轴38所组成,机体连接器架37可为空心,也可为实心,在它的上面有连接孔40,这样可以在纵向和竖向的方向方便的连接机体;轨道36,它是连接轴38的活动轨道,轨道36可以是轴的形式,也可以是凹形或与滚轮配合的轨道结构形式(图上无显示);连接轴38是连接传动机构的部件,在连接轴上可设计定位孔39,以便保证传动机构的正确定位,在连接轴的两端分别装上滚轮或套与轨道36为活动连接(图上无显示)。
图6是本发明外铰链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结构示意图,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采用双圆心、双轨迹、同步转、用重力、内落差的综合运动形式,这样的机器形式有点复杂,效果好,但制造成本高,适应贵重或要求较高的机器使用,对于一般或要求较低的机器就没必要制造的那么好,否则,就会影响它的各种效益,为此,外铰链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结构正好符合物美价廉的机器使用。它有外铰链机构42、橡胶条41、柱塞机构43、缸体44、中心体45、心轴46、进油系统47、出油系统48所组成,外铰链机构42是一种可以相互活动的连接机构,犹如坦克车、拖拉机的履带结构,外铰链机构42可分为金属销铰链机构和金属销橡胶铰链机构,在外铰链机构42的链板外则上安装有半圆弧形的橡胶条41,在外铰链机构42的链板内则连接有柱塞机构43,柱塞机构43安装在缸体44内,缸体44安装在中心体45内,在中心体45内又安装了心轴46,在每套柱塞机构和中心体、心轴上设计有相互贯通的各自的进出通路和进出油单向阀47、48,通过管路与外界的相应机构或工作机构相连接。柱塞机构43、缸体44、中心体45、心轴46、进油系统、出油系统与图1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
图7是本发明轮胎内铰链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结构示意图,它的铰链机构与图6相同,不同的是它把铰链机构与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50安装在轮胎49内,这样可以综合车轮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图3)和外铰链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图6)的结构优势,及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又能达到较好的使用效果。
如上所述的技术特征和实施方案,可以综合利用,譬如,柱塞机构与皮囊机构也可以分开使用,只用于低压流体,就可以只用皮囊机构,把柱塞机构换成价格低廉的导向机构,若需要产升高压流体的机器再用柱塞机构。
如果把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安装在汽车上,这样的汽车不应该叫汽车,而应该叫汽车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因为,传统的汽车只能是一种运输工具,它只能消耗能量,而不能产生能量,汽车式重力能量动力机不仅是一种运输工具,还是一种先进的重力能量转换机,这是有很大的本质区别,也是世界上所没有的。综上所述,重力能量的作用、特征和规律、开发重力能量的规律和途径、新的重力做功理论、老子“道”说的作用和特征、上述的实施方案和技术特征和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无不印证了重力能量的巨大作用、特征和规律,也充分论述开发重力能量的规律和途径的正确性,也指出物理学中关于重力做功的局限性以及给人们造成巨大的误解和错误,因此,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的出现将会在各个方面有着重大的改变和受益。

Claims (7)

1.一种结构简单、利用旋转形式进行重力做功的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它包括两个主要的动力源系统,一个初始动力源系统和一个重力能量动力源系统,重力能量动力源系统可以是:汽车车辆或各种车辆的自重和所装载物体的重量、可以是各种机器的重量或本动力机所承受任何物体的重量,它主要包括重力机构、接受重力的机构、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重力机构与接受重力的机构是通过重力机构安装座与心轴相连接,在心轴上装有中心体,两者为活动联接,中心体与连接盘、传动轮、初始动力输入机构相连接,在中心体上安装有柱塞机构、皮囊机构,柱塞机构、皮囊机构的另一端与连接轴相连接,连接轴与机体连接器相连接,机体连接器与机体相连接,在中心体、心轴上设计有相互贯通的各自的进出通路和控制阀,通过管路与外界的相应机构或工作机构相连接。
2.一种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它有外铰链机构、橡胶条、柱塞机构、缸体、中心体、心轴、进油系统、出油系统所组成,外铰链机构是一种可以相互活动的履带结构,外铰链机构可分为金属销铰链机构或金属销橡胶铰链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外铰链机构(42)的链板外则上安装有半圆弧形的橡胶条(41),在外铰链机构(42)的链板内则连接有柱塞机构(43),柱塞机构(43)安装在缸体(44)内,缸体(44)安装在中心体(45)内,在中心体(45)内又安装了心轴(46),在每套柱塞机构和中心体、心轴上设计有相互贯通的各自的进出通路和进出油单向阀(47)、(48),通过管路与外界的相应机构或工作机构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其特征在于:重力机构安装座(2)通过连接架与外部有足够重量的物体和机构相连接,连接架可以是各种形式,连接架与壳体连接,在壳体内可以安装轴承与心轴为活动连接,也可以与心轴为固定连接,这是重力机构部分、接受重力的机构部分两者之间的重要连接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其特征在于:心轴是传递重力的重要部件之一,它通过轴承安装在中心体内,在心轴的一端安装有连接盘,连接盘通过螺栓与中心体为固定连接,在心轴上有与中心体相配合的通路A、B、C。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其特征在于:在中心体的径向方向上的两端均匀布置着若干个缸体和若干个相配套的柱塞机构,在中心体的径向方向的中间位置,安装有若干个皮囊机构,在中心体内还分别设有与各个缸体、皮囊机构相通的进出通路,各个通路内分别装有单向阀,各个通路并与心轴的A、B、C相对应的连通,在各缸体内分别装有柱塞机构,柱塞机构的另一端通过连接套与连接轴相连,中间皮囊机构的另一端也通过连接套与连接轴相连,这样一根连接轴上有两套柱塞机构和一套皮囊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其特征在于:机体连接器的主要结构有机体连接器架(37)、轨道(36)、连接轴(38)所组成,机体连接器架(37)可为空心,也可为实心,在它的上面有连接孔40,这样可以在纵向和竖向的方向方便的连接机体,轨道(36)可以是轴的形式,也可以是凹形或与滚轮配合的轨道结构形式,连接轴(38)是连接传动机构的部件,在连接轴(38)上可设计定位孔(39),以便保证传动机构的正确定位,连接轴(38)可以在轨道(36)上移动或滑动,在连接轴的两端分别装上滚轮或套与轨道36为活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其特征在于:柱塞机构与皮囊机构也可以分开使用,只用于低压流体,就可以只用皮囊机构,把柱塞机构换成价格低廉的导向机构,若需要产升高压流体的机器再用柱塞机构。
CN201510930452.4A 2015-12-16 2015-12-16 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 Pending CN1057819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30452.4A CN105781909A (zh) 2015-12-16 2015-12-16 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30452.4A CN105781909A (zh) 2015-12-16 2015-12-16 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81909A true CN105781909A (zh) 2016-07-20

Family

ID=56389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30452.4A Pending CN105781909A (zh) 2015-12-16 2015-12-16 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8190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38984A (zh) * 2018-11-20 2019-01-04 兰州理工大学 一种能提高随钻测井仪抗振性的减振装置
CN109139412A (zh) * 2018-08-13 2019-01-04 邹忠仕 一种重力压气机构及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39412A (zh) * 2018-08-13 2019-01-04 邹忠仕 一种重力压气机构及车辆
CN109138984A (zh) * 2018-11-20 2019-01-04 兰州理工大学 一种能提高随钻测井仪抗振性的减振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08954A (zh) 路面气动能发电设备
CN204110030U (zh) 用于悬挂输运路面交通工具的轨道交通系统
CN105781909A (zh) 液气压式重力能量动力机
CN101338739A (zh) 压力能液压发电装置
CN202541538U (zh) 轨道游览车
CN101184918A (zh) 引力发电机
CN104032846A (zh) 一种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抗拉、抗扭转的组合隔震装置
CN105781910A (zh) 机械式重力能量动力机
CN101265885A (zh) 重力能汽车
CN102514723A (zh) 一种气动载荷模拟装置
CN102678485A (zh) 圆周运动方法及其装置与应用
CN111731409B (zh) 车辆
CN107841961A (zh) 一种道路能量采集型减速带机构
CN104929880A (zh) 利用车轮碾压升降减速条下降驱动发电机发电的发明
CN103670961A (zh) 重物储能压缩空气制取系统
CN102644568A (zh) 车辆震动液压发电装置
CN101229825B (zh) 双腿单支承液压步行装置及步行车
CN104071146B (zh) 偏心转向气浮式运动车
CN101425765A (zh) 一种磁性斥力驱动装置
CN109532505A (zh) 一种具有防酸雨和自动清理积雪功能的太阳能汽车
CN103410690A (zh) 一种路基液压式发电装置
CN108150371A (zh) 新能源重力发电车
CN203614337U (zh) 重物储能压缩空气制取系统
CN102009598A (zh) 归一化交通侍服系统总论
Barak Three watersheds in the history of energ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