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45953A -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45953A
CN105745953A CN201480063941.8A CN201480063941A CN105745953A CN 105745953 A CN105745953 A CN 105745953A CN 201480063941 A CN201480063941 A CN 201480063941A CN 105745953 A CN105745953 A CN 1057459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ics
information
termination
mcs field
termin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39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45953B (zh
Inventor
横枕梢
山田良太
加藤胜也
留场宏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745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459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459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459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2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 H04J11/003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receiver
    • H04J11/004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receiver using regenerative subtrac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ther detection of signalling, e.g. detection of TFCI explicit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12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identifying the type of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04L5/0046Determination of how many bits are transmitted on different sub-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终端装置获取为了去除或者抑制干扰信号所需要的参数,高精度地去除或者抑制干扰,减少干扰所导致的接收性能的劣化。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第一终端装置具备:上级层处理部,其对表示是否指示NAICS的NAICS信息进行判断;接收部,其接收从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控制部,其基于所述上级层处理部判断出的设定来变更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解释,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上级层处理部判断的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在所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用于传输块1的第一MCS字段和用于传输块2的第二MCS字段之中,将所述第二MCS字段解释为表示第二终端装置的调制方式的信息。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的普及,移动传输中的流量(traffic)指数性地持续增大,可以预想今后还会进一步增大。作为这种无线流量的增大的对策之一,进行了基于异构网络(HeterogeneousNetwork)的基站的高密度配置的研究。基站的高密度配置是在宏小区内配置小功率基站(LowPowerNode:LPN)等,通过终端装置与小功率基站连接来减少宏基站的负荷的技术。此时,小区间干扰(Inter-CellInterference)成为问题。
此外,为了提高小区吞吐量,也进行了对多个终端装置进行空间复用的MU-MIMO(Multi-User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多用户多入多出)的研究。在MU-MIMO中,终端装置间的干扰(用户间干扰)成为问题。
针对这种小区间干扰或用户间干扰,在3GPP(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中,进行了终端装置抑制或者去除干扰信号的NAICS(NetworkAssistedInterferenceCancellationandSuppression,网络辅助式干扰消除与抑制)的研究。在NAICS中,终端装置接受与成为干扰的其他终端装置有关的参数,使用所述参数来检测发往成为干扰的其他终端装置的信号,并去除干扰信号。由此,终端装置得到发往本终端装置的期望信号。关于NAICS,在非专利文献1中有所记载。
此外,终端装置被从所连接的基站装置通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DCI),使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的参数来检测期望信号。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终端装置为了检测期望信号所需要的参数,例如,是本终端装置的传输中使用的MCS(ModulationandCodingScheme,调制与编码策略)等。关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参数,非专利文献2以及非专利文献3中有所记载。
在先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RP-130404,“StudyonNetwork-AssistedInterferenceCancellationandSuppressionforLTE,”3GPPTSGRANMeeting#59,2013年3月。
非专利文献2:3GPPTS36.212V11.3.0(2013-06)
非专利文献3:3GPPTS36.213V11.4.0(2013-09)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非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的MCS是本终端装置的传输中使用的MCS。因此,在终端装置使用NAICS的情况下,由于不能获取成为干扰的其他终端装置的MCS,因此不能适当地检测干扰信号。因此,终端装置不能高精度地去除或者抑制干扰信号,存在接收性能劣化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况而实现,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干扰所导致的接收性能劣化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的结构如下。
本发明的终端装置是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第一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级层处理部,其对表示是否指示NAICS的NAICS信息进行判断;接收部,其接收从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控制部,其基于所述上级层处理部所判断出的设定来变更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解释,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上级层处理部判断的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在所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用于传输块1的第一MCS字段和用于传输块2的第二MCS字段之中,将所述第二MCS字段解释为表示第二终端装置的调制方式的信息。
此外,在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MCS字段包含表示1个以上的所述第二终端装置的调制方式的信息。
此外,在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第二MCS字段来去除或者抑制由所述第二终端装置的通信导致的干扰。
此外,在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MCS字段是与由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同时复用的终端装置有关的参数。
此外,在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MCS字段是与连接到所述基站装置以外的基站装置的终端装置有关的参数。
本发明的基站装置是与第一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级层处理部,其设定表示是否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指示NAICS的NAICS信息;控制部,其基于所述NAICS信息是否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来变更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参数;和发送部,其发送所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在所述NAICS信息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在所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用于传输块1的第一MCS字段和用于传输块2的第二MCS字段之中,在所述第二MCS字段设定表示第二终端装置的调制方式的信息,将所述第一MCS字段以及所述第二MCS字段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装置。
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是被安装于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第一终端装置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具备:判断单元,其对表示是否指示NAICS的NAICS信息进行判断;和在所述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用于传输块1的第一MCS字段和用于传输块2的第二MCS字段之中,将所述第二MCS字段解释为表示第二终端装置的调制方式的信息的单元。
本发明的集成电路是被安装于与第一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的集成电路,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设定单元,其设定表示是否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指示NAICS的NAICS信息;第二设定单元,其在所述NAICS信息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用于传输块1的第一MCS字段和用于传输块2的第二MCS字段之中,在所述第二MCS字段设定表示第二终端装置的调制方式的信息;和将所述第一MCS字段以及所述第二MCS字段通知给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单元。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终端装置能够获取为了去除或者抑制干扰信号所需要的参数。此外,终端装置能够利用获取到的参数来高精度地去除或者抑制干扰信号,从而减少干扰所导致的接收性能的劣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1的结构的示意框图。
图3是表示在控制部102中用于设定第一MCS字段以及第二MCS字段的处理的流程的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2的结构的示意框图。
图5是表示信号检测部2043的处理的流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具备:基站装置(发送装置、小区、发送点、发送天线组、发送天线端口组、分量载波、eNodeB)以及终端装置(终端、移动终端、接收点、接收终端、接收装置、接收天线组、接收天线端口组、UE)。
在本实施方式中,“X/Y”包含“X或者Y”的含义。在本实施方式中,“X/Y”包含“X以及Y”的含义。在本实施方式中,“X/Y”包含“X以及/或者Y”的含义。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信系统的例子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具备:基站装置1、终端装置2A、2B以及2C。此外,覆盖区1-1是基站装置1能够与终端装置连接的范围(通信区域)。以下,将终端装置2A、2B以及2C也记为终端装置2。
在图1中,基站装置1对终端装置2A、2B以及2C进行空间复用。终端装置2中的接收信号包含:发往本终端装置(也称为第一终端装置)的期望信号、和发往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也称为第二终端装置)的信号。具体来讲,终端装置2A中的接收信号包含:从基站装置1发送的发往本终端装置的期望信号、发往终端装置2B的信号即干扰信号、和发往终端装置2C的信号即干扰信号。此外,终端装置2B中的接收信号包含:从基站装置1发送的发往本终端装置的期望信号、发往终端装置2A的信号即干扰信号、和发往终端装置2C的信号即干扰信号。此外,终端装置2C中的接收信号包含:从基站装置1发送的发往本终端装置的期望信号、发往终端装置2A的信号即干扰信号、和发往终端装置2B的信号即干扰信号。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是由于基站装置对多个终端装置进行空间复用而终端装置受到用户间干扰的情况即可,并不限定于图1的通信系统。
在图1中,在从终端装置2向基站装置1的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上行链路物理信道被用于发送从上级层输出的信息。
·PUCCH(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PUSCH(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PRACH(PhysicalRandomAccess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
PUCCH被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ControlInformation:UCI)。这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针对下行链路数据(下行链路传输块,Downlink-SharedChannel:DL-SCH)的ACK(apositiveacknowledgement,肯定应答)或者NACK(anegativeacknowledgement,否定应答)(ACK/NACK)。将针对下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也称为HARQ-ACK、HARQ反馈。
此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针对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StateInformation:CSI)。此外,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包含被用于请求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plink-SharedChannel:UL-SCH)的资源的调度请求(SchedulingRequest:SR)。
PUSCH被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上行链路传输块,UL-SCH)。此外,PUSCH也可以除了上行链路数据,还被用于发送ACK/NACK以及/或者信道状态信息。此外,PUSCH也可以仅被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此外,PUSCH被用于发送RRC消息。RRC消息是在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ol:RRC)层被处理的信息/信号。此外,PUSCH被用于发送MACCE(ControlElement,控制要素)。这里,MACCE是在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umAccessControl)层被处理(发送)的信息/信号。
例如,功率峰值空间也可以包含于MACCE,经由PUSCH而被报告。也就是说,MACCE的字段也可以被用于表示功率峰值空间的等级。
PRACH被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同步码(randomaccesspreamble)。
此外,在上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上行链路参考信号(UplinkReferenceSignal:ULRS)被用作上行链路物理信号。上行链路物理信号虽然不被用于发送从上级层输出的信息,但被物理层使用。这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中包含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Signal,解调参考信号)、SRS(SoundingReferenceSignal,探测参考信号)。
DMRS与PUSCH或者PUCCH的发送相关联。例如,基站装置1为了进行PUSCH或者PUCCH的传播路径修正而使用DMRS。SRS与PUSCH或者PUCCH的发送不关联。例如,基站装置1为了测定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而使用SRS。
在图1中,在从基站装置1向终端装置2的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使用以下的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下行链路物理信道被用于发送从上级层输出的信息。
·PBCH(PhysicalBroadcast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
·PCFICH(PhysicalControlFormatIndicator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PHICH(Physical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Indicator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指示信道)
·PDCCH(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EPDCCH(Enhanced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PDSCH(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
PBCH被用于告知由终端装置2共用的主信息块(MasterInformationBlock:MIB,BroadcastChannel:BCH)。PCFICH被用于发送指示在PDCCH的发送中使用的区域(例如,OFDM符号数)的信息。
PHICH被用于发送针对基站装置1所接收到的上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也就是说,PHICH被用于发送表示针对上行链路数据的ACK/NACK的HARQ指示符(HARQ反馈)。
PDCCH以及EPDCCH被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DCI)。这里,对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定义了多个DCI格式。也就是说,针对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字段被定义为DCI格式,并被映射到信息比特。
例如,作为针对下行链路的DCI格式,定义了1个小区中的1个PDSCH(1个下行链路传输块的发送)的调度中使用的DCI格式1A。
例如,在针对下行链路的DCI格式中,包含与PDSCH的资源分配有关的信息、与针对PDSCH的MCS(ModulationandCodingScheme)有关的信息、和针对PUCCH的TPC命令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这里,将针对下行链路的DCI格式也称为下行链路许可(或者,下行链路分配)。
此外,例如,作为针对上行链路的DCI格式,定义了1个小区中的1个PUSCH(1个上行链路传输块的发送)的调度中使用的DCI格式0。
例如,在针对上行链路的DCI格式中,包含与PUSCH的资源分配有关的信息、与针对PUSCH的MCS有关的信息、和针对PUSCH的TPC命令等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将针对上行链路的DCI格式也称为上行链路许可(或者,上行链路分配)。
终端装置2在使用下行链路分配来调度PDSCH的资源的情况下,通过被调度的PDSCH来接收下行链路数据。此外,终端装置2在使用上行链路许可来调度PUSCH的资源的情况下,通过被调度的PUSCH来发送上行链路数据以及/或者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PDSCH被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数据(下行链路传输块,DL-SCH)。此外,PDSCH被用于发送系统信息块类型1消息。系统信息块类型1消息是小区特定(小区固有)的信息。
此外,PDSCH被用于发送系统信息消息。系统信息消息包含系统信息块类型1以外的系统信息块X。系统信息消息是小区特定(小区固有)的信息。
此外,PDSCH被用于发送RRC消息。这里,从基站装置1发送的RRC消息也可以对于小区内的多个终端装置2共用。此外,从基站装置1发送的RRC消息也可以对于某个终端装置2是专用的消息(也称为dedicatedsignaling)。也就是说,用户装置特定(用户装置固有)的信息是使用对于某个终端装置2专用的消息而被发送的。此外,PDSCH被用于发送MACCE。
这里,将RRC消息以及/或者MACCE也称为上级层的信号(higherlayersignaling)。
此外,在下行链路的无线通信中,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signal:SS)、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ownlinkReferenceSignal:DLRS)被用作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下行链路物理信号虽然不被用于发送从上级层输出的信息,但被物理层使用。
同步信号被用于终端装置2取得下行链路的频域以及时域的同步。此外,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被用于终端装置2进行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传播路径修正。例如,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被用于终端装置2计算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
这里,在下行链路参考信号中,包含CRS(Cell-specificReferenceSignal,小区特定参考信号)、与PDSCH相关联的URS(UE-specificReferenceSignal,UE特定参考信号)、与EPDCCH相关联的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Signal,解调参考信号)、NZPCSI-RS(Non-ZeroPowerChanel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非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和ZPCSI-RS(ZeroPowerChanel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CRS由子帧的整个频带进行发送,被用于进行PBCH/PDCCH/PHICH/PCFICH/PDSCH的解调。与PDSCH相关联的URS以在URS所关联的PDSCH的发送中使用的子帧以及频带来发送,被用于进行URS所关联的PDSCH的解调。
与EPDCCH相关联的DMRS以在DMRS所关联的EPDCCH的发送中使用的子帧以及频带来发送。DMRS被用于进行DMRS所关联的EPDCCH的解调。
NZPCSI-RS的资源由基站装置1进行设定。例如,终端装置2使用NZPCSI-RS来进行信号的测定(信道的测定)。ZPCSI-RS的资源由基站装置1进行设定。基站装置1通过零输出来发送ZPCSI-RS。例如,终端装置2在NZPCSI-RS所对应的资源中进行干扰的测定。
这里,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也统称为下行链路信号。此外,将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也统称为上行链路信号。此外,将下行链路物理信道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道也统称为物理信道。此外,将下行链路物理信号以及上行链路物理信号也统称为物理信号。
此外,BCH、UL-SCH以及DL-SCH是传输信道。将在MAC层被使用的信道称为传输信道。此外,将在MAC层被使用的传输信道的单位也称为传输块(TransportBlock:TB)或者MACPDU(ProtocolDataUnit,协议数据单位)。传输块是MAC层向物理层输送(deliver)的数据的单位。在物理层中,传输块被映射为码字,并按每个码字进行编码处理等。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1的结构的示意框图。如图2所示,基站装置1构成为包含:上级层处理部101、控制部102、发送部103、接收部104和收发天线105。此外,上级层处理部101构成为包含: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调度部1012以及NAICS信息生成部1013。此外,发送部103构成为包含:编码部1031、调制部1032、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33、复用部1034和无线发送部1035。此外,接收部104构成为包含:无线接收部1041、复用分离部1042、解调部1043和解码部1044。
上级层处理部101进行介质访问控制(MediumAccessControl:MAC)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Control:RLC)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ol:RRC)层的处理。此外,上级层处理部101生成为了进行发送部103以及接收部104的控制所需要的信息,并输出到控制部102。
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生成或者从上级节点获取被配置于下行链路的PDSCH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系统信息、RRC消息、MACCE等。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将下行链路数据输出到发送部103,将其他信息输出到控制部102。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进行终端装置2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
调度部1012决定分配物理信道(PDSCH以及PUSCH)的频率以及子帧、物理信道(PDSCH以及PUSCH)的编码率以及调制方式(或者MCS)以及发送功率等。调度部1012将决定的信息输出到控制部102。
调度部1012基于调度结果,生成物理信道(PDSCH以及PUSCH)的调度中使用的信息。调度部1012将生成的信息输出到控制部10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调度部1012将终端装置2A、终端装置2B以及终端装置2C调度到相同的资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简单化而设为相同的资源,但只要在终端装置2A能够获取到终端装置2B以及终端装置2C的资源分配的条件下,也可以调度到不同的资源。
NAICS信息生成部1013生成NAICS信息,并输出到控制部102。NAICS信息是表示基站装置1是否对终端装置2指示基于NAICS的干扰信号的去除或者抑制的信息。NAICS信息在基站装置1生成终端装置2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时被使用。例如,在终端装置2A的NAICS信息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生成终端装置2A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使得包含终端装置2A为了进行基于NAICS的接收处理所需要的信息。另外,NAICS信息生成部1013可以基于从终端装置2通知的终端信息中包含的信息来生成NAICS信息,也可以不根据终端信息地由基站装置1来生成。例如,在基站装置1通知与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有关的信息来作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情况下,NAICS信息生成部1013也可以生成NAICS信息,以使得指示NAICS的终端装置的数目与作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而通知的终端装置的数目一致。此外,NAICS信息并不局限于使用NAICS方式的情况,只要是使用对干扰信号进行去除或者抑制的方式的情况就能够应用。
控制部102基于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信息,生成进行发送部103以及接收部104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此外,控制部102基于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信息来决定MCS。
控制部102基于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信息,生成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并输出到发送部103。另外,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也可以包含NAICS信息。
控制部102基于NAICS信息,设定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用于传输块1的第一MCS字段以及用于传输块2的第二MCS字段。控制部102在NAICS信息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在第二MCS字段设定表示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的调制方式的信息。表示调制方式的信息也被称为MO(ModulationOrder,调制阶数)。
发送部103根据从控制部102输入的控制信号,生成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对PHICH、PDCCH、EPDCCH、PD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经由收发天线105来向终端装置2发送信号。
编码部1031使用块编码、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预定的编码方式来对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或者使用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所决定的编码方式来对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的HARQ指示符、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调制部1032通过BPSK(BinaryPhaseShiftKeying,二进制相移键控)、QPSK(QuadraturePhaseShiftKeying,正交相移键控)、16QAM(QuadratureAmplitudeModulation,正交幅度调制)、64QAM、256QAM等预定的或者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所决定的调制方式来对从编码部1031输入的编码比特进行调制。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33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1的物理小区标识符(PCI)等,将通过预定的规则而求出的、终端装置2已知的序列生成为下行链路参考信号。
复用部1034对被调制后的各信道的调制符号、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复用。换句话说,复用部1034将被调制的各信道的调制符号、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配置于资源单元(resourceelement)。
无线发送部1035对被复用的调制符号等进行逆快速傅立叶变换(InverseFastFourierTransform:IFFT),进行OFDM方式的调制,在被进行了OFDM调制的OFDM符号附加保护间隔,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根据模拟信号来生成中频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通过低通滤波器来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向上变换为载波频率,进行功率放大,输出并发送给收发天线105。
接收部104根据从控制部102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105而从终端装置2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将解码出的信息输出到上级层处理部101。
无线接收部1041通过向下变换来将经由收发天线105而接收到的上行链路的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控制放大等级以使得信号等级被适当维持,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进行正交解调,将被正交解调得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无线接收部1041从转换得到的数字信号去除相当于保护间隔(GuardInterval:GI)的部分。无线接收部1041对去除了保护间隔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Fourier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并输出到复用分离部1042。
复用分离部1042将从无线接收部1041输入的信号分离为PUCCH、PUSCH、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等信号。另外,该分离是基于基站装置1预先通过无线资源控制部1011来决定并通知各终端装置2的上行链路许可中包含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而进行的。
此外,复用分离部1042进行PUCCH和PUSCH的传播路径的补偿。此外,复用分离部1042对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分离。
解调部1043对PUSCH进行逆离散傅立叶变换(InverseDiscreteFourierTransform:IDFT),获取调制符号,使用BPSK、QPSK、16QAM、64QAM、256QAM等预定的或者本装置通过上行链路许可分别预先通知终端装置2的调制方式,分别对PUCCH和PUSCH的调制符号进行接收信号的解调。
解码部1044通过预定的编码方式的预定的或者本装置通过上行链路许可预先通知终端装置2的编码率,对被解调后的PUCCH和PUSCH的编码比特进行解码,将解码出的上行链路数据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输出到上级层处理部101。在PUSCH再次发送的情况下,解码部1044使用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的被保持在HARQ缓冲器的编码比特和被解调了的编码比特来进行解码。
图3是表示用于在控制部102中设定第一MCS字段以及第二MCS字段的处理的流程的图。这里,作为一个例子,终端装置2A以及终端装置2B的NAICS信息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终端装置2C的NAICS信息表示不指示NAICS的意思。
在S301中,控制部102在第一MCS字段设定本终端装置的MCS。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控制部102在终端装置2A的第一MCS字段设定终端装置2A的MCS。此外,控制部102在终端装置2B的第一MCS字段设定终端装置2B的MCS。此外,控制部102在终端装置2C的第一MCS字段设定终端装置2C的MCS。
在S302中,控制部102对终端装置2的NAICS信息是否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进行判断。在终端装置2的NAICS信息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进入S303,在表示不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进入S304。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在终端装置2A以及终端装置2B的情况下,由于NAICS信息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因此进入S303。另一方面,在终端装置2C的情况下,由于NAICS信息不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因此进入S304。
在S303中,控制部102在第二MCS字段设定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的MO。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控制部102在终端装置2A的第二MCS字段设定终端装置2B的MO和终端装置2C的MO。例如,在第二MCS字段由5比特构成的情况下,在5比特之中,使用2比特来设定终端装置2B的MO,使用2比特来设定终端装置2C的MO。MO例如在QPSK的情况下被设定为“00”,在16QAM的情况下被设定为“01”,在64QAM的情况下被设定为“10”,在256QAM的情况下被设定为“11”。另外,这是一个例子,也可以包含其他的调制方式。此外,在第二MCS字段设定MO的方法、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的数目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只要是使用被分配给第二MCS字段的比特数来设定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的MO的方法,就包含于本发明。此外,控制部102在终端装置2B的第二MCS字段设定终端装置2A的MO和终端装置2C的MO。另外,在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是1台、所述成为干扰的1台终端装置进行1传输块(码字)的传输的情况下,控制部102也可以在第二MCS字段设定1台终端装置的MO。此外,也可以是基站装置取代所述1台终端装置的MO而通知所述1台终端装置的MCS,终端装置将与被通知的MCS对应的调制方式解释为MO。此外,在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是1台、所述成为干扰的1台终端装置进行2传输块的传输的情况下,控制部102也可以在第二MCS字段设定各传输块的MO。
在S304中,控制部102在第二MCS字段设定本终端装置的MCS。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控制部102在终端装置2C的第二MCS字段设定终端装置2C的MCS,或者,若终端装置2C是1传输块的发送,则将表示第二MCS字段无效的码点(codepoint)设定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这样,在基站装置1向终端装置2指示NAICS的情况下,控制部102在第二MCS字段设定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的MO。换句话说,在基站装置1向终端装置2指示NAICS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通知终端装置2为了抑制或者去除干扰所需要的信息。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2的结构的示意框图。如图4所示,终端装置2构成为包含:上级层处理部201、控制部202、发送部203、接收部204和收发天线205。此外,上级层处理部201构成为包含:无线资源控制部2011、调度信息解释部2012以及NAICS信息解释部2013。此外,发送部203构成为包含:编码部2031、调制部2032、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2033、复用部2034和无线发送部2035。此外,接收部204构成为包含:无线接收部2041、复用分离部2042和信号检测部2043。
上级层处理部201将通过用户的操作等而生成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输出到发送部203。此外,上级层处理部201进行介质访问控制(MediumAccessControl:MAC)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PDC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Control:RLC)层和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ol:RRC)层的处理。
无线资源控制部2011进行本终端装置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2011生成被配置于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的信息,并输出到发送部203。
调度信息解释部2012对经由接收部204而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解释,判断调度信息。此外,调度信息解释部2012基于调度信息,为了进行接收部204以及发送部203的控制而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到控制部202。
NAICS信息解释部2013对经由接收部204而接收到的NAICS信息进行解释,判断是否存在NAICS指示。此外,NAICS信息解释部2013将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输出到控制部202。另外,NAICS信息解释部2013也可以根据终端装置2的状况(接收质量等)来决定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
此外,NAICS信息解释部2013生成终端信息,并输出到控制部202。另外,终端信息是与终端装置2所具有的功能有关的信息。例如,可以是表示终端装置2是否具有NAICS的功能的信息,也可以与终端装置2是否具有NAICS的功能无关,而是考虑接收质量等来决定是否进行NAICS的信息。
控制部202基于从上级层处理部201输入的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204以及发送部203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202将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到接收部204以及发送部203来进行接收部204以及发送部203的控制。控制部202将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输出到接收部204,将包含终端信息等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以及上行链路数据输出到发送部203。
控制部202对经由接收部204而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解释,将第一MCS字段以及第二MCS字段输出到接收部204。此外,控制部202将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输出到接收部204。
接收部204根据从控制部202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205而从基站装置1接收到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将解码出的信息输出到上级层处理部201。
无线接收部2041通过正交解调来将经由收发天线205而接收到的下行链路的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向下转换:downcovert),去除不需要的频率分量,控制放大等级,以使得信号等级被适当地维持,基于接收到的信号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进行正交解调,将被正交解调了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此外,无线接收部2041从转换得到的数字信号去除相当于保护间隔(GuardInterval:GI)的部分,对去除了保护间隔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FourierTransform:FFT),提取频域的信号。
复用分离部2042将提取的信号分别分离为PHICH、PDCCH、EPDCCH、PDSCH以及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此外,复用分离部2042基于从信道测定得到的期望信号的信道的估计值,进行PHICH、PDCCH以及EPDCCH的信道的补偿,检测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并输出到控制部202。此外,控制部202将PDSCH以及期望信号的信道估计值输出到信号检测部2043。
此外,复用分离部2042进行干扰信号的信道估计。复用分离部2042将干扰信号的信道估计值输出到信号检测部2043。
信号检测部2043使用PDSCH、信道估计值以及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检测下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输出到上级层处理部201。信号检测部2043在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将第二MCS字段解释为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的MO,使用第二MCS字段来进行干扰信号的去除以及抑制。另外,去除或者抑制干扰信号的方法是需要与干扰信号有关的参数的方法即可,是线性检测、极大似然估计、干扰消除等。线性检测是LMMSE-IRC(LinearMinimumMeanSquareError-InterferenceRejectionCombining,线性最小均方误差干扰抑制合并)、EnhancedLMMSE-IRC、WLMMSE-IRC(WidelyLinearMMSE-IRC)等。极大似然估计是ML(MaximumLikelihood,极大似然)、R-ML(ReducedcomplexityML,简化极大似然)等。干扰消除是PIC(ParallelInterferenceCancellation,并行干扰消除)、SLIC(SymbolLevelInterferenceCancellation,符号等级干扰消除)等。
发送部203根据从控制部202输入的控制信号,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对从上级层处理部201输入的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进行编码以及调制,对PUCCH、PUSCH以及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经由收发天线205来发送给基站装置1。
编码部2031对从上级层处理部201输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卷积编码、块编码等编码。此外,编码部2031基于PUSCH的调度中使用的信息来进行Turbo编码。
调制部2032通过由BPSK、QPSK、16QAM、64QAM等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调制方式或者对每个信道预定的调制方式,对从编码部2031输入的编码比特进行调制。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2033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1的物理小区标识符(PhysicalCellIDentity:PCI,也被称为CellID等)、配置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频带宽度、通过上行链路许可而通知的循环移位、针对DMRS序列的生成的参数的值等,生成通过预定的规则(式)而求出的序列。
复用部2034根据从控制部202输入的控制信号,将PUSCH的调制符号并行地重新排列并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DiscreteFourierTransform:DFT)。此外,复用部2034按每个发送天线端口,对PUCCH与PUSCH的信号、和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换句话说,复用部2034按每个发送天线端口,将PUCCH与PUSCH的信号、和生成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配置于资源单元。
无线发送部2035对被复用的信号进行逆快速傅立叶变换(InverseFastFourierTransform:IFFT),进行SC-FDMA方式的调制,生成SC-FDMA符号,在生成的SC-FDMA符号附加CP,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根据模拟信号来生成中频的同相分量以及正交分量,去除对于中间频带多余的频率分量,将中频的信号转换为高频率的信号(向上转换:upconvert),去除多余的频率分量,进行功率放大,输出并发送给收发天线205。
图5是表示信号检测部2043的处理的流程的图。
在S501中,信号检测部2043将第一MCS字段解释为本终端装置的MCS。
在S502中,信号检测部2043对终端装置2的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是否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进行判断。在终端装置2的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进入S503,在表示不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进入S505。
在S503中,信号检测部2043将第二MCS字段解释为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的MO。
在S504中,信号检测部2043使用第一MCS字段、第二MCS字段中包含的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的MO、信道估计值等来去除或者抑制干扰信号。例如,在使用SLIC的情况下,信号检测部2043使用成为干扰的终端装置的MO以及干扰信号的信道估计值来生成干扰信号的副本,通过从由复用分离部2042输入的PDSCH减去所述干扰信号的副本,从而检测发往本终端装置的下行链路数据。
在S505中,信号检测部2043判断第二MCS字段是否有效。例如,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设定了表示第二MCS字段无效的码点的情况下,第二MCS字段被判断为无效。在第二MCS字段有效的情况下,进入S506,在无效的情况下,进入S508。
在S506中,信号检测部2043将第二MCS字段解释为本终端装置的MCS。
在S507中,信号检测部2043使用第一MCS字段、第二MCS字段、信道估计值等,对传输块1以及传输块2的信号进行解调以及解码。
在S508中,信号检测部2043使用第一MCS字段、信道估计值等,对传输块1的信号进行解调以及解码。
这里,作为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装置2A以及终端装置2B的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终端装置2C的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表示不指示NAICS的意思。
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2A的信号检测部2043的处理进行说明。在S501中,第一MCS字段被解释为终端装置2A的MCS。在S502中,由于终端装置2A中的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因此进入S503。在S503中,第二MCS字段被解释为终端装置2B以及终端装置2C的MO。在S504中,信号检测部2043使用终端装置2B的MO、终端装置2C的MO、信道估计值等,生成干扰信号的副本,去除或者抑制干扰信号,从而检测发往终端装置2A的下行链路数据。
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2B的信号检测部2043的处理进行说明。在S501中,第一MCS字段被解释为终端装置2B的MCS。在S502中,由于终端装置2B中的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因此进入S503。在S503中,第二MCS字段被解释为终端装置2A以及终端装置2C的MO。在S504中,信号检测部2043使用终端装置2A的MO、终端装置2C的MO、信道估计值等,生成干扰信号的副本,去除或者抑制干扰信号,从而检测发往终端装置2B的下行链路数据。
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2C的信号检测部2043的处理进行说明。在S501中,第一MCS字段被解释为终端装置2C的MCS。在S502中,由于终端装置2C中的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表示不指示NAICS的意思,因此进入S505。在S505中,若终端装置2C的第二MCS字段有效,则进入S506,传输块1以及传输块2的下行链路数据被检测。另一方面,在S505中,若终端装置2C的第二MCS字段无效,则进入S508,传输块1的下行链路数据被检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以产生用户间干扰的通信系统为对象,但也可以是产生小区间干扰的通信系统。在产生小区间干扰的通信系统中,终端装置的接收信号包含:发往本终端装置(第一终端装置)的期望信号、发往作为小区间干扰的终端装置(第二终端装置)的信号。与第一终端装置连接的基站装置与其他基站装置协调,接受用于去除或者抑制第二终端装置的信号的信息(第二终端装置的终端信息、MO等)。与第一终端装置连接的基站装置决定是否对第一终端装置指示NAICS,在指示NAICS的情况下,在发往第一终端装置的第二MCS字段设定第二终端装置的MO。终端装置在从上级层处理部201通知的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将第二MCS字段解释为第二终端装置的MO,去除或者抑制干扰信号。
这样,本发明的终端装置是与基站装置通信的第一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级层处理部,其对表示是否指示NAICS的NAICS信息进行判断;接收部,其接收从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控制部,其基于所述上级层处理部所判断出的设定,变更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解释,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上级层处理部判断的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在所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用于传输块1的第一MCS字段和用于传输块2的第二MCS字段之中,将所述第二MCS字段解释为表示第二终端装置的调制方式的信息。此外,在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MCS字段包含表示1个以上的所述第二终端装置的调制方式的信息。此外,在本发明的终端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第二MCS字段来去除或者抑制由所述第二终端装置的通信导致的干扰。
此外,本发明的基站装置是与第一终端装置通信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级层处理部,其对表示是否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指示NAICS的NAICS信息进行设定;控制部,其基于所述NAICS信息是否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来变更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参数;和发送部,其发送所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在所述NAICS信息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在所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用于传输块1的第一MCS字段和用于传输块2的第二MCS字段之中,在所述第二MCS字段设定表示第二终端装置的调制方式的信息,将所述第一MCS字段以及所述第二MCS字段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装置。
通过进行上述的处理,终端装置为了去除或者抑制干扰信号所需要的参数被适当地通知,使用所述参数能够去除或者抑制干扰。因此,终端装置能够减少由干扰导致的接收性能的劣化。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基站装置以及终端装置中进行动作的程序是控制CPU等的程序(使计算机起作用的程序),以使得实现与本发明有关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并且,由这些装置处理的信息在其处理时被暂时存储于RAM,然后,被保存于各种ROM或HDD,根据需要通过CPU来读取,进行修正/写入。作为保存程序的记录介质,可以是半导体介质(例如,ROM、非易失性存储卡等)、光记录介质(例如,DVD、MO、MD、CD、BD等)、磁记录介质(例如,磁带、软盘等)等任意介质。此外,不仅能够通过执行载入的程序来实现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功能,而且也存在基于该程序的指示而与操作系统或者其他应用程序等共同处理来而实现本发明的功能的情况。
此外,在使其流通于市场的情况下,能够使程序保存于便携式记录介质来流通,或者传送到经由互联网等网络而连接的服务器计算机。在该情况下,服务器计算机的存储装置也被包含于本发明。此外,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以及基站装置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典型地实现为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接收装置的各功能模块可以分别芯片化,也可以将一部分或者全部集成来芯片化。在将各功能模块集成电路化的情况下,附加控制这些模块的集成电路控制部。
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手法并不局限于LSI,也可以通过专用电路或者通用处理器来实现。此外,在由于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而出现了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基于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另外,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申请发明的终端装置并不限定于向移动局装置的应用,也可以应用于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吸尘/洗涤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贩卖机、其它生活设备等被设置于屋内外的放置型或者非可动型的电子设备。
以上,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具体的结构并不局限于该实施方式,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等也被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另外,本国际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1月1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4-004854号的优先权,将日本专利申请第2014-004854号的全部内容援引至本国际申请。
符号说明
1基站装置
2A、2B、2C终端装置
101上级层处理部
102控制部
103发送部
104接收部
105收发天线
1011无线资源控制部
1012调度部
1013NAICS信息生成部
1031编码部
1032调制部
1033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1034复用部
1035无线发送部
1041无线接收部
1042复用分离部
1043解调部
1044解码部
201上级层处理部
202控制部
203发送部
204接收部
205收发天线
2011无线资源控制部
2012调度信息解释部
2013NAICS信息解释部
2031编码部
2032调制部
2033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2034复用部
2035无线发送部
2041无线接收部
2042复用分离部
2043信号检测部

Claims (8)

1.一种第一终端装置,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具备:
上级层处理部,其对表示是否指示网络辅助式干扰消除与抑制NAICS的NAICS信息进行判断;
接收部,其接收从所述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
控制部,其基于所述上级层处理部所判断出的设定来变更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解释,
所述控制部在由所述上级层处理部判断的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在所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用于传输块1的第一MCS字段和用于传输块2的第二MCS字段之中,将所述第二MCS字段解释为表示第二终端装置的调制方式的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MCS字段包含表示1个以上的所述第二终端装置的调制方式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所述第二MCS字段来去除或者抑制由所述第二终端装置的通信导致的干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MCS字段是与由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第一终端装置同时复用的终端装置有关的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MCS字段是与连接到所述基站装置以外的基站装置的终端装置有关的参数。
6.一种基站装置,与第一终端装置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具备:
上级层处理部,其设定表示是否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指示网络辅助式干扰消除与抑制NAICS的NAICS信息;
控制部,其基于所述NAICS信息是否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来变更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参数;和
发送部,其发送所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
在所述NAICS信息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在所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用于传输块1的第一MCS字段和用于传输块2的第二MCS字段之中,在所述第二MCS字段设定表示第二终端装置的调制方式的信息,并将所述第一MCS字段以及所述第二MCS字段发送给所述第一终端装置。
7.一种集成电路,被安装于与基站装置进行通信的第一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判断单元,其对表示是否指示网络辅助式干扰消除与抑制NAICS的NAICS信息进行判断;和
在所述NAICS信息的判断结果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用于传输块1的第一MCS字段和用于传输块2的第二MCS字段之中,将所述第二MCS字段解释为表示第二终端装置的调制方式的信息的单元。
8.一种集成电路,被安装于与第一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设定单元,其设定表示是否对所述第一终端装置指示网络辅助式干扰消除与抑制NAICS的NAICS信息;
第二设定单元,其在所述NAICS信息表示指示NAICS的意思的情况下,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包含的用于传输块1的第一MCS字段和用于传输块2的第二MCS字段之中,在所述第二MCS字段设定表示第二终端装置的调制方式的信息;和
将所述第一MCS字段以及所述第二MCS字段通知给所述第一终端装置的单元。
CN201480063941.8A 2014-01-15 2014-11-20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Active CN1057459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04854 2014-01-15
JP2014-004854 2014-01-15
PCT/JP2014/080822 WO2015107771A1 (ja) 2014-01-15 2014-11-20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45953A true CN105745953A (zh) 2016-07-06
CN105745953B CN105745953B (zh) 2021-02-19

Family

ID=53542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3941.8A Active CN105745953B (zh) 2014-01-15 2014-11-20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20160337065A1 (zh)
JP (1) JP6698350B2 (zh)
CN (1) CN105745953B (zh)
WO (1) WO201510777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09419B2 (en) * 2019-09-25 2022-1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knowledgement and retransmission techniques utilizing secondary wireless channel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729845T3 (es) * 2014-01-30 2019-11-06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Conmutación de conexión autónoma en una red de comunicaciones inalámbrica
WO2017196155A2 (ko) * 2016-05-13 2017-11-16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must 전송을 위한 제어 정보 제공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1799582B2 (en) * 2018-11-28 2023-10-24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downlink control signaling, and system
US11742908B2 (en) * 2019-11-04 2023-08-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device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schemes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89040A1 (en) * 2011-10-07 2013-04-11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Network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55588B2 (en) * 2007-12-27 2012-04-10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Seamless hand-off of bluetooth pairings
BR112012033103A2 (pt) * 2010-06-21 2016-11-22 Fujitsu Ltd método de comunicação radio e aparelhos de comunicação rádio
JP5189144B2 (ja) * 2010-08-16 2013-04-24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通信制御方法、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局装置
JP5864199B2 (ja) * 2011-05-20 2016-02-1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9019924B2 (en) * 2012-04-04 2015-04-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High-order multiple-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oper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380090B2 (en) * 2013-03-29 2016-06-28 Intel IP Corporation Network assiste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and suppression with respect to interfering control channel transmissions
TW201509144A (zh) * 2013-05-08 2015-03-01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在長期進化(lte)系統中網路輔助干擾取消及/或抑制(naics)方法、系統及裝置
US10348432B2 (en) * 2013-06-11 2019-07-0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Network signaling for network-assiste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and suppression
WO2015064976A2 (ko) * 2013-10-28 2015-05-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간섭을 제거하고 신호를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102199693B1 (ko) * 2013-11-01 2021-01-07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셀 간 간섭을 제거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US9955487B2 (en) * 2014-03-28 2018-04-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downlink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379214B2 (ja) * 2014-03-31 2018-08-22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干渉の効果的な除去および抑制のための干渉パラメータのシグナリング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89040A1 (en) * 2011-10-07 2013-04-11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Network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ANASONIC: "Signalling mechanisms for interference information",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4BIS GUANGZHOU, CHINA》 *
ZTE: "Discussion on Network Signalling and Coordination for NAICS",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4BIS GUANGZHOU, CHINA》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09419B2 (en) * 2019-09-25 2022-11-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Acknowledgement and retransmission techniques utilizing secondary wireless channe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45953B (zh) 2021-02-19
JPWO2015107771A1 (ja) 2017-03-23
WO2015107771A1 (ja) 2015-07-23
JP6698350B2 (ja) 2020-05-27
US11038612B2 (en) 2021-06-15
US20160337065A1 (en) 2016-11-17
US20180351679A1 (en) 2018-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76008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WO2016043020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6105351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US11038612B2 (en)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integrated circuit
CN106465475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6664579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方法
WO2016043019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15166865A1 (ja) 端末装置および集積回路
JP6461825B2 (ja) 端末装置
CN106664578A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以及方法
CN105940745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集成电路
WO2015137112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5166861A1 (ja) 端末装置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6068613B (zh) 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JP6723150B2 (ja) 端末装置および集積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