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41049A - 一种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41049A
CN105741049A CN201610113190.7A CN201610113190A CN105741049A CN 105741049 A CN105741049 A CN 105741049A CN 201610113190 A CN201610113190 A CN 201610113190A CN 105741049 A CN105741049 A CN 1057410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loss
change
space
electricity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1319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佳坤
贺春光
邵华
李树水
刘雪飞
赵阳
胡诗尧
刘鹏
韩文源
翟广心
谢晓琳
张昭旭
唐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He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He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Hebei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to CN20161011319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41049A/zh
Publication of CN1057410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410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3Resource planning in a project environ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lectricity, gas or water supp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方法。其步骤如下:(1)分析线损变动的时空影响因素,包括a.线损变动的空间过程、b.线损变动的时间过程;(2)建立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指标体系;(3)收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相关数据;(4)计算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本发明解决了传统方法难以定量描述各因素对线损变动影响的难题,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Description

一种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线损分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线损是衡量电网企业生产运行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技术指标,它既能综合反映电网建设、运行的技术水平,又能反应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水平,是电网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评价标准。加强线损分析管理工作,有助于制定准确、高效的降损措施,促进电网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有效提高企业效益。
线损变动分析是线损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企业降损增效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理论线损为基础、计划线损为指导、统计线损为核心的线损分析系统,以及“分压、分区、分线、分台区”的四分管理体系,为线损分析工作积累了工作经验。
然而,现有研究多为局部地区或电压网络的定性线损分析,缺乏定量刻画各因素对线损变动影响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同时,由于对线损变动的时空全过程描述不足,现有方法很难厘清技术、管理等因素对线损波动的影响。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定性的线损分析工作已经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定量、系统、全面的研究线损分析的新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方法,建立线损变动分析的指标体系,解决传统方法难以定量描述各因素对线损变动影响的难题,进一步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本发明一种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方法,包括分析线损变动的时空影响因素、建立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指标体系、收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相关数据和计算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
步骤如下:
(1)分析线损变动的时空影响因素
电能生产、输送、消费的空间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产生损耗,这是线损产生的物理基础;而供电量、售电量抄表的时间差异则是线损波动的直接原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线损波动的时间、空间影响因素互相耦合,应结合具体的电压等级、区域大小、运行经验等确定时空影响因素;所定因素如下:
a.线损变动的空间过程
供电环节主要包括供电水平的变化、新能源上网电量的变化、跨区域交换电量的变化等;区域包括区、省、地区,所述区指电力系统中的区域电网,所述省指电力系统中的省级电网区域,所述地区指电力系统中市或县级电网,具体与所研究的线损区域保持一致;
输变电环节主要包括电网结构的变化、电网设备改造、无功补偿的配置等。
用电环节主要包括售电水平的变化、售电结构的变化、智能电表的推广等。
b.线损变动的时间过程
线损变动的时间过程主要体现在供售电量抄表时间区间不一致、抄表日历天数不相同两方面;
(2)建立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指标体系
基于线损变动的时空影响因素分析,分别确定各因素的评估指标,建立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空间指标和时间指标两大类。
其中,空间指标包括:①供电环节评估指标包括供电量变化率、新能源上网电量变化率、跨区域(包括区、省、地区)交换电量变化率等;②输变电环节评估指标,包括单位回路长度供电量变化率、单位变电容量的供电量变化率、设备效能提升率、无功补偿容量变化率等;③用电环节评估指标,包括售电量变化率、售电结构变化率、智能电表覆盖率变化值等;
(3)收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相关数据
线损分析人员通过基建、生产、新能源并网等系统收集上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对应的电网数据,涉及到的数据包括供电量、新能源上网电量、跨区域交换电量、回路长度、变电容量、节能变压器占比、高耗能变压器占比、无功补偿容量、售电量、无损(少损)电量占比、高损电量占比、智能电表覆盖率、不同期抄表电量等。
(4)计算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
结合历史统计数据,采用统计学和运筹学建立数学模型,确定时空各影响因素与线损变动的数值关系,进而确定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可采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多元回归等数学模型,确定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所述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法是成熟的运筹学、统计学理论,可分别在《运筹学》《应用统计学》等书籍中查到。
本发明以多元回归为例,首先确定线损变动与时空各影响因素间的函数关系,进而计算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具体如下:
a.确定线损变动与时空各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
其中:
为线损变动值;
为供电量变化率;
为新能源上网电量变化率;
为跨区域(包括区、省、地区)交换电量变化率;
为电网结构提升率,是单位回路长度供电量变化率、单位变电容量的供电量变化率之和;
为设备效能提升率;
为无功补偿容量变化率;
为售电量变化率;
为售电结构变化率;
为智能电表覆盖率变化值;
为不同期抄表电量变化率;
为拟合的模型参数,可由最小二乘法估计;
b.计算时空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
根据时空各因素的变动值和模型参数,确定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以供电水平为例说明:
其中:
为此次分析中各因素变化量的加权和;
为此次分析中供电量变化值;
为此次分析中新能源上网电量变化值;
为此次分析中跨区域(包括区、省、地区)交换电量变化值;
为此次分析中电网结构的提升值;
为此次分析中设备效能提升值;
为此次分析中无功补偿容量变化值;
为此次分析中售电量变化值;
为此次分析中售电结构变化值;
为此次分析中智能电表覆盖率变化值;
为此次分析中不同期抄表电量变化值;
为此次分析中供电水平变化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其物理意义为本次线损变动中供电水平变化对线损的变动占()%。
类似的,可计算其他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其他因素对线损的贡献度计算公式与上述类似,故没有一一列出。例如新能源上网电量对线损的影响为),各因素贡献度的符号表明其对线损变动的影响:符号为正,表明该因素增加时,线损将增大;反之,则线损将减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建立了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指标体系,厘清了各影响因素的耦合关系,为提高各环节线损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奠定了基础,有助于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线损分摊。
(2)本发明解决了传统方法难以定量刻画各因素对线损变动影响的难题,大量减轻了线损分析人员的工作量,有助于企业开展针对性的降损措施,有效保障企业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此分析方法更为科学、系统、全面。
(3)本发明与研究区域、电压等级无关。即能用于全国、单一省份、单一地市等不同供电区域的线损变动分析,又可与“四分”线损管理体系相配合,对分电压等级、分区域的线损情况进行深入、全面分析。本发明与“四分”线损管理体系的配合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线损管理的精益化、智能化、科学化水平。
附图说明
图1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分析方法流程图;
图2线损变动的时空影响因素框图;
图3线损变动的时空全过程示意框图;
图4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分析指标体系框图;
图5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线损变动贡献度分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出的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5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分析线损变动的时空影响因素
结合具体的电压等级、区域大小、运行经验等确定时空影响因素。本发明实例中所定因素如图2所示,具体如下:
a.线损变动的空间过程
供电环节包括供电水平的变化、新能源上网电量的变化、跨区域(包括区、省、地区)交换电量的变化。
输变电环节包括电网结构的变化、电网设备改造、无功补偿的配置。
用电环节包括售电水平的变化、售电结构的变化、智能电表和用电采集系统的推广。
b.线损变动的时间过程
线损变动的时间过程体现为供售电量抄表时间区间不一致、抄表日历天数不相同两方面。
(2)建立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指标体系
基于线损变动的时空影响因素分析,分析线损变动的时空全过程如图3所示,进而分别确定各因素的评估指标,建立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指标体系,如图4所示。指标体系分为空间指标和时间指标两大类。
其中,空间指标包括:供电量变化率、新能源上网电量变化率、跨区域(包括区、省、地区)交换电量变化率等供电环节评估指标;单位回路长度供电量变化率、设备效能提升率、无功补偿容量变化率等输变电环节评估指标;售电量变化率、售电结构变化率、智能电表覆盖率变化值等用电环节评估指标。时间指标主要为不同期抄表电量变化率。
(3)收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相关数据
通过基建、生产、新能源并网等系统收集上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对应的电网数据,本发明实例中涉及到的数据包括供电量、新能源上网电量、跨区域交换电量、回路长度、节能变压器占比、高耗能变压器占比、无功补偿容量、售电量、无损(少损)电量占比、高损电量占比、智能电表覆盖率、不同期抄表电量等。
(4)计算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
结合历史统计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多元回归数学模型,确定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
本实施例为采用多元回归数学模型
首先确定线损变动与时空各影响因素间的函数关系,进而计算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具体如下:
a.确定线损变动与时空各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
其中:
为线损变动值;
为供电量变化率;
为新能源上网电量变化率;
为跨区域(包括区、省、地区)交换电量变化率;
为电网结构提升率,是单位回路长度供电量变化率、单位变电容量的供电量变化率之和;
为设备效能提升率;
为无功补偿容量变化率;
为售电量变化率;
为售电结构变化率;
为智能电表覆盖率变化值;
为不同期抄表电量变化率;
为拟合的模型参数,由最小二乘法估计。
b.计算时空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
根据时空各因素的变动值和模型参数,确定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以供电水平为例说明:
其中:
为此次分析中各因素变化量的加权和;
为此次分析中供电量变化值;
为此次分析中新能源上网电量变化值;
为此次分析中跨区域(包括区、省、地区)交换电量变化值;
为此次分析中电网结构的提升值;
为此次分析中设备效能提升值;
为此次分析中无功补偿容量变化值;
为此次分析中售电量变化值;
为此次分析中售电结构变化值;
为此次分析中智能电表覆盖率变化值;
为此次分析中不同期抄表电量变化值;
为此次分析中供电水平变化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其物理意义为本次线损变动中供电水平变化对线损的变动占()%。
类似的,可计算其他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各因素贡献度的符号表明其对线损变动的影响:符号为正,表明该因素增加时,线损将增大;反之,则线损将减少。
本实施例为采用层次分析法
如图5所示,线损变动的时空全过程分为目标层、过程层和因素层3个层次,依次确定各层的权重系数,即可得到时空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
a.计算目标层-过程层判断矩阵
基于历史数据、线损分析工作经验,邀请专家对过程层两两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打分,形成目标层-过程层判断矩阵AC。
式中,为因素i对因素j的相对重要程度,如为因素“输变电环节线损变动”相对因素“日历天数不相同”的相对重要程度。的数值参考下表。
判断矩阵因素 专家打分参考值
1 因素i与因素j相同重要
3 因素i比因素j略重要
5 因素i比因素j较重要
7 因素i比因素j非常重要
9 因素i比因素j绝对重要
2,4,6,8 介于相应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
b.计算目标层-过程层相对权重
得到判断矩阵后,利用方根法计算过程层各因素的相对权重,具体如下:
计算判断矩阵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
将各几何平均值归一化,得到各因素的相对权重。
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若不一致,则需返回步骤a重新生成判断矩阵。
c.计算过程层-因素层判断矩阵与相对权重
与步骤a,b相似,依次生成过程层每一因素对因素层的判断矩阵CiP与相对权重
式中,CiP为过程层因素i对因素层的判断矩阵;为过程层因素i情况下,因素层因素m对因素j的相对重要程度;为判断矩阵每行元素的几何平均值;为过程层因素i情况下,因素层各因素的相对权重。
如C2P为过程层因素“输变电环节”对因素层的判断矩阵;为过程层因素“输变电环节”情况下,因素层因素“新能源上网电量变化率”相对于因素“设备效能提升率”的重要程度;为过程层因素“输变电环节”情况下,因素层各因素相对权重。
d.计算时空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
首先,根据目标层-过程层、过程层-因素层各因素的相对权重(),组合求和得到目标层-因素层的组合权重,具体见下表。
进而,对各组合权重归一化、得到时空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
式中,即为时空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
本发明提出的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方法建立了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指标体系,解决了传统方法难以定量刻画各因素对线损变动影响的难题,大量减轻了线损分析人员的工作量,有助于企业开展针对性的降损措施,有效保障企业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

1.一种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分析线损变动的时空影响因素、建立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指标体系、收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相关数据和计算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步骤如下:
(1)分析线损变动的时空影响因素
电能生产、输送、消费的空间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产生损耗,这是线损产生的物理基础;而供电量、售电量抄表的时间差异则是线损波动的直接原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线损波动的时间、空间影响因素互相耦合,应结合具体的电压等级、区域大小、运行经验确定时空影响因素;所定因素如下:
a.线损变动的空间过程
供电环节主要包括供电水平的变化、新能源上网电量的变化、跨区域交换电量的变化;区域包括区、省、地区,所述区指电力系统中的区域电网,所述省指电力系统中的省级电网区域,所述地区指电力系统中市或县级电网,具体与所研究的线损区域保持一致;
输变电环节主要包括电网结构的变化、电网设备改造、无功补偿的配置;
用电环节主要包括售电水平的变化、售电结构的变化、智能电表的推广;
b.线损变动的时间过程
线损变动的时间过程主要体现在供售电量抄表时间区间不一致、抄表日历天数不相同两方面;
(2)建立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指标体系
基于线损变动的时空影响因素分析,分别确定各因素的评估指标,建立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空间指标和时间指标两大类;
其中,空间指标包括:①供电环节评估指标包括供电量变化率、新能源上网电量变化率、跨区域(包括区、省、地区)交换电量变化率;②输变电环节评估指标,包括单位回路长度供电量变化率、单位变电容量的供电量变化率、设备效能提升率、无功补偿容量变化率;③用电环节评估指标,包括售电量变化率、售电结构变化率、智能电表覆盖率变化值;
(3)收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相关数据
线损分析人员通过基建、生产、新能源并网等系统收集上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对应的电网数据,涉及到的数据包括供电量、新能源上网电量、跨区域交换电量、回路长度、变电容量、节能变压器占比、高耗能变压器占比、无功补偿容量、售电量、无损电量占比、高损电量占比、智能电表覆盖率、不同期抄表电量;
(4)计算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
结合历史统计数据,采用统计学和运筹学建立数学模型,确定时空各影响因素与线损变动的数值关系,进而确定各因素对线损变动的贡献度。
CN201610113190.7A 2016-03-01 2016-03-01 一种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方法 Pending CN1057410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13190.7A CN105741049A (zh) 2016-03-01 2016-03-01 一种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13190.7A CN105741049A (zh) 2016-03-01 2016-03-01 一种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41049A true CN105741049A (zh) 2016-07-06

Family

ID=56248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13190.7A Pending CN105741049A (zh) 2016-03-01 2016-03-01 一种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41049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1006A (zh) * 2018-10-31 2018-12-18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变压器固定损耗影响因素确定方法
CN111308140A (zh) * 2020-02-28 2020-06-19 宁波三星医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差异式主动上报抄表的方法
CN111552911A (zh) * 2020-03-17 2020-08-18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多场景生成的技术线损影响因素定量分析方法
CN111626631A (zh) * 2020-06-03 2020-09-04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电网生产技改项目的评估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2727A (zh) * 2014-04-10 2014-07-23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基于电网特征差异的线损水平评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2727A (zh) * 2014-04-10 2014-07-23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基于电网特征差异的线损水平评价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安官等: "《电力系统线损》", 31 December 1996, 中国电力出版社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1006A (zh) * 2018-10-31 2018-12-18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变压器固定损耗影响因素确定方法
CN109031006B (zh) * 2018-10-31 2020-08-11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变压器固定损耗影响因素确定方法
CN111308140A (zh) * 2020-02-28 2020-06-19 宁波三星医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差异式主动上报抄表的方法
CN111552911A (zh) * 2020-03-17 2020-08-18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多场景生成的技术线损影响因素定量分析方法
CN111626631A (zh) * 2020-06-03 2020-09-04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一种电网生产技改项目的评估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89636A (zh) 一种低压台区kfcm-svr合理线损预测方法
CN103413253B (zh) 一种基于经济、气象因素的年最大负荷分类预测方法
US20140236513A1 (en) Region-based security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electric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CN105741049A (zh) 一种面向时空全过程的线损变动分析方法
CN105069527A (zh) 一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台区合理线损预测方法
CN103995962A (zh) 一种配用电线损实时在线计算分析方法
CN110490409B (zh) 一种基于dnn的低压台区线损率标杆值设定方法
CN105046584B (zh) 一种基于k-means算法的理想线损率的计算方法
CN108631295A (zh) 实测数据的理论线损在线精准计算系统
CN204288281U (zh) 工业企业电能管理系统
CN104881003A (zh) 一种计量生产设施效能评估方法
CN105373971A (zh) 基于大数据的建筑能效管理的方法
CN102999791A (zh) 一种电力行业中基于客户分群的电力负荷预测方法
CN103942727A (zh) 一种基于电网特征差异的线损水平评价方法
CN103489035A (zh) 基于灰色加权关联分析算法的电网电能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CN103198139B (zh) 用户电力数据的用能分析方法
CN102419834B (zh) 企业能源结算系统
CN104699959B (zh) 一种基于k‑means算法的线损同类划分方法
CN109543750A (zh) 一种耗电用户能效评估方法
CN110490454A (zh) 基于配网设备运行效率评价的配网资产运行效率计算方法
CN110110907A (zh) 一种低压台区特征参数的提取方法
CN110322146A (zh) 10kV馈线线损率修正的馈线线损率标杆值计算方法
CN111027886B (zh) 一种考虑单位成本效用的低电压治理方案的评估方法
CN202907195U (zh) 一种通信基站能耗管理系统
CN106096837B (zh) 基于电网投资规模的电量分配方法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