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6811A - 水稻两段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水稻两段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06811A
CN105706811A CN201610077143.1A CN201610077143A CN105706811A CN 105706811 A CN105706811 A CN 105706811A CN 201610077143 A CN201610077143 A CN 201610077143A CN 105706811 A CN105706811 A CN 1057068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field
transplanting
seedling
oryza sativ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771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
李慧龙
童俊丽
宋晓华
甄才红
刘秋员
彭波
魏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YANG CITY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XINYANG CITY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YANG CITY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XINYANG CITY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61007714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06811A/zh
Publication of CN1057068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68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21/00Methods of fertilising, sowing or planting
    • A01C21/005Following a specific plan, e.g. patter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 A01G22/22Ric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Fertilizer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稻两段栽培方法,其包括整地施肥、移栽、水肥管理和防止早衰等步骤。所述水稻两段栽培方法是基于水稻两段栽培技术,主要通过在整地施肥和移栽的过程中形成群体构建,通过水肥管理调控氮素形成形态构建,在防止早衰的过程中形成机能构建,从而实现在减少肥料和农药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使水稻增产增收。

Description

水稻两段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稻两段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有65%的人以大米为主食,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0%,平均单产达到6.9吨,稻谷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我国水稻生产在全世界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世界21.4%的水稻种植面积获得了世界35%的稻谷产量。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建国以来,我国水稻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历经了长足发展。水稻矮杆品种和杂交水稻的成功选育和应用,使水稻单产提高了50%,近年超级稻在生产中的普及,推动了水稻大面积丰收;水稻栽培从育秧、移栽到高产稳产技术,实现了一次或多次更新,对发挥水稻高产潜力、提高水稻生产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我国水稻生产仍然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特别是盲目追求高产,化肥、农药投入过多,肥料利用率低,导致水稻病虫害重,从而使得生产成本上升,风险增加,面源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水稻生产氮素利用率只有35%左右,低于发达国家25个百分点,单位面积施肥量和用药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水稻生产在我国近90%的水面受到不同程度、其中40%受到严重污染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化肥农药的增加并不能使水稻单产相应提高,相反,确带来了病虫害重、大面积倒伏、品质下降和品质安全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确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持续增产、面源污染减轻、生产成本降低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主要是基于水稻两段栽培技术,可表述为根据水稻高产稳产发育规律分别从群体构建、形态构建和机能构建三个方面进行栽培设计,按照水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进行定向培育的一种栽培方法。
其中,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稻高产稳产对产量结构三要素的高度协调性要求以及群体、形态、机能发育与产量结构三要素形成的内在规律,把群体、形态和机能构建作为高产栽培的首要目标,并通过减少无效分蘖实现对水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个体和群体、数量与质量的统筹和调控,使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结构最终达到相对理想状态。其中,水稻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要素构成,高产是产量结构三要素相互协调的结果。水稻产量结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动都会带来其他要素值的变化,当某一要素超过一定范围时,另一个或两个要素会表现异常,导致产量三维结构体积变小。
群体构建是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后期形态构建和机能构建能否有效实施的基础。群体构建的目标是实现水稻最高产量的合理分蘖数量,其关键是通过适量氮素实现对群体的有效调控,而减少对水分调控的依赖。因为水分调控在氮素过多和自然降雨的情况下是难以发挥作用的。氮素肥料对群体调控起关键作用,通过控制氮素肥料的使用来实现适宜群体构建目标,改变长期以来高产目标与氮素肥料挂钩的思维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水稻群体过大、田间郁闭、病虫害重、后期早衰是两段栽培技术基本原理的核心。群体构建主要是通过上述整地施肥和移栽的步骤实现的。群体构建需氮量理论上可通过下述方式确定:
群体构建需氮量=(有效分蘖终止期吸氮量-环境供氮量)/氮素利用率
有效分蘖终止期吸氮量可通过茎蘖苗生物量及其氮素百分比获得。环境供氮量指土壤、降雨和灌溉供氮总和。氮素利用率一般取35%~60%。
确定群体构建氮素需要量一般是通过田间试验获得。通过不同基蘖肥用量处理观察水稻分蘖消长,在有效分蘖期终止期群体分蘖数量能够达到目标数量的最低氮素处理量即为最佳群体构建氮素需要量。提前达到群体目标数量的为用量过大,延后达到群体目标数量的为用量不足。减少氮素用量,分蘖明显不足;增加氮素用量,在有效分蘖期分蘖速度不增加或增加有限,而在有效分蘖期后仍然大量分蘖,导致群体过大。群体构建施肥方法采用基肥一次施入,不施分蘖肥。氮磷钾合理搭配,整个生育期氮、磷、钾三元素的配比为1:0.45~0.55:0.65~0.75;优选的配比为1:0.5:0.7,磷肥全部作基肥。其中,本文中的所涉及的肥料均是指其有效成分。
形态构建是在幼穗分化期前,通过提高水稻氮素营养水平,促进幼穗和上部叶片发育,增加颖花数和功能叶面积,改善植株形态,实现扩库增源。
机能构建是通过植物营养、水分调控和生长调节等方法,保障水稻营养水平,促进稻田养分转化,提高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效率,防止后期早衰。
简言之,水稻两段栽培技术的基本方法是:根据产量结构三要素的形成规律,按照水稻高产群体、形态和机能发育的要求,明确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栽培任务和阶段数量、形态和生理机能目标,突出氮素用量和群体发育控制两大技术环节,实现水稻整个生长发育进程的有效统筹和调控。
本发明提供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的技术路线主要是:根据水稻高产稳产发育规律,在营养生长阶段,通过减少分蘖期氮素用量,有效控制分蘖群体;在生殖生长阶段,通过肥、水和激素调控,促进颖花和功能叶发育,提高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能力,建立高产形态,防止后期早衰。具体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稻两段栽培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整地施肥:向田地施入基肥,使整个田地中的秧苗在生育期中的氮、磷、钾三元素的配比为1:0.45~0.55:0.65~0.75;
移栽:按照杂交籼稻或杂交粳稻每亩2.6~3万粒中苗或4~5万蘖大苗、常规稻每亩4~4.5万粒中苗或6~8万蘖大苗的标准向所述田地中移栽基本苗,其中,当播种期晚时,所述田地中移栽的基本苗的数量相应增加;
水肥管理:在水稻叶龄余数3.8或拔节初期,向每亩杂交籼稻田地施入2.3~3.5公斤氮素肥料、每亩杂交粳稻田地施入3.5~4.6公斤氮素肥料、每亩常规粳稻田地施入4.6~5.9公斤氮素肥料;
防止早衰:在水稻抽穗扬花前5~7天至扬花结束后,向水稻的叶面喷施1~3次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营养物质,灌浆期根据叶色酌情追施氮肥,扬花后间歇灌溉,湿润管理。
基于上述,所述整地施肥的步骤包括:当所述田地为中等肥力田地时,当该田地为杂交籼稻田时,该稻田的氮素需要量为3.5~4公斤/亩;当所述田地为杂交粳稻田时,该稻田的氮素需要量为4.5~5公斤/亩;当所述田地为常规粳稻田时,该稻田的氮素需要量为5.5~6公斤/亩。当所述田地的肥力水平不到或超过所述中等肥力田块的肥力时,施肥量在10%内增减。简而言之,在所述整地施肥的步骤中,施肥数量以满足水稻最佳分蘖群体构建需要为标准,视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种类型确定。
基于上述,所述整地施肥的步骤包括:当所述田地为中等肥力田地时,向所述杂交籼稻田亩施45%复合肥25公斤作底肥、向所述杂交粳稻田亩施45%复合肥30公斤作底肥,或向所述常规粳稻田亩施45%复合肥35公斤作底肥;当采用机插秧时,所述杂交籼稻田、所述杂交粳稻田和所述常规粳稻田的亩施肥量分别增加5公斤。
基于上述,在所述移栽的步骤中,当采用机插秧时,排除所述田地中的明水;当采用手插秧或抛秧时,保持所述田地中的浅水层;其中,机插秧和手插秧采用的株行距分别为14~16×30cm,抛秧每亩1.4~1.6万兜,秧苗随起随栽,栽后及时查苗补苗。
基于上述,所述水肥管理的步骤还包括补施钾肥,使整个本田期氮、磷、钾三元素的配比为1:0.45~0.55:0.65~0.75。
基于上述,所述防止早衰的步骤包括:结合穗期病虫害防治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水溶性有机物2~3次,见穗期喷施920一次。
基于上述,所述整地施肥的步骤之前,它还包括培育秧苗的步骤,具体地,采用常规催芽方法,用药剂浸种,当采用手工插秧时,实行稀播壮秧,且秧龄为30~35天;当采用抛秧、机插秧时,使用工厂育秧或“泥质法”育秧技术育秧,且秧龄为15~25天。
基于上述,在所述培养秧苗的步骤之前,它还包括选种播种的步骤,具体地,选用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并以当地最适杨花灌浆期确定播种期,根据栽种方式确定播种量,机插秧增加0.5公斤。
本发明提供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主要是通过群体构建在保证移栽基本苗的基础上,通过适量的氮素肥料(磷、钾肥按比例施入)来实现水稻有效分蘖期内群体达到预期目标。适量氮素是指在有效分蘖期终止期群体分蘖数量能够达到目标数量的最低氮素处理量。是只按分蘖最适群体需氮量施入基肥,不施分蘖肥;形态构建是在幼穗分化期前,通过提高水稻氮素营养水平,促进幼穗和上部叶片发育,增加颖花数和功能叶面积,改善植株形态,实现扩库增源。氮素施入量以不造成叶面积过大(以叶面积指数7~7.5为宜)和后期贪青晚熟为标准;机能构建是通过植物营养、水分调控和生长调节等方法,保障水稻营养水平,促进稻田养分转化,提高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效率,防止后期早衰。
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通过构建合理群体,塑造高产形态,增强生理机能,提高了水稻个体和群体质量,降低了70%以上的水稻倒伏风险,实现了大面积生产基本无倒伏现象,并在氮素肥料使用量减少14.29%~42.9%的情况下,水稻平均增产20.8~94.9公斤/亩,增产率达到3%~17.4%,平均增产幅度在10%左右的效果;亩节约氮素用量2~6.6公斤,减少氮素14.29%~42.9%,氮素平均利用率也提高到45%~62%,比如,籼稻、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平均每亩分别减少氮素用量3.5公斤、6公斤和7.5公斤左右。这一方法实现了水稻个体与群体、数量与质量、形态与机能的协调统一,丰富了我国水稻高产稳产栽培科学理论和技术,深化了对水稻高产栽培的认识,开创了我国水稻高产栽培的新途径,为提高水稻增产潜力,实现水稻大面积高产稳产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水稻两段栽培方法,利用所述水稻两段栽培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基肥和分蘖肥用量,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高产栽培基蘖肥氮素用量过多,群体过大、个体素质差、田间郁闭,病虫害重,中后期倒伏严重等问题,有效控制了群体的过度发育,减轻了田间郁闭程度,提高了水稻个体和群体素质,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指数降低60%~90%,螟虫危害减轻30%,不仅大幅度减少了肥料用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而且减少了农药用量,实现节本增效、为减轻化肥农药面源污染,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战略目标开辟了新途径。
本发明提供的所述水稻两段栽培方法,大大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量,避免了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可能导致的降低土壤重金属稳定性,进而造成稻米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问题,也避免了大量施用氮肥导致的稻米食味品质变劣问题。因此,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栽培方法能够保障粮食安全,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了水稻高产栽培的可持续性。
故,本发明提供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不仅能够节本增产,而且程序简化,操作简便,抗倒伏能力强,对推动水稻生产规模化、轻简化和标准化,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水稻两段栽培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整地施肥、移栽、水肥管理和防止早衰。
所述整地施肥的步骤包括:先灌水整地,使田地达到田平泥活;然后再向田地施入基肥,使整个田地中的秧苗在生育期中的氮、磷、钾三元素的配比为1:0.45~0.55:0.65~0.75,以满足水稻最佳分蘖群体构建的需要。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整地施肥的步骤中,施入的基肥使整个田地中的秧苗在生育期中的氮、磷、钾三元素的配比为1:0.5:0.7。
所述移栽的步骤包括:按照杂交籼稻或杂交粳稻每亩2.6~3万粒中苗或4~5万蘖大苗、常规稻每亩4~4.5万粒中苗或6~8万蘖大苗的标准向所述田地中移栽基本苗,其中,当播种期晚时,所述田地中移栽的基本苗的数量相应增加。在该移栽的步骤中,当采用机插秧时,排除所述田地中的明水;当采用手插秧或抛秧时,保持所述田地中的浅水层;其中,机插秧和手插秧采用的株行距分别为14~16×30cm,抛秧每亩1.4~1.6万兜,秧苗随起随栽,栽后及时查苗补苗。本实施例中,抛秧每亩1.5万兜。
所述水肥管理的步骤主要是为了调控氮素的含量。所述水肥管理的步骤包括:在水稻叶龄余数3.8或拔节初期,向每亩杂交籼稻田地施入2.3~3.5公斤氮素肥料、每亩杂交粳稻田地施入3.5~4.6公斤氮素肥料、每亩常规粳稻田地施入4.6~5.9公斤氮素肥料,以满足水稻最佳形态构建的需要;同时,还可以适当补施钾肥,使整个本田期的氮、磷、钾三元素的配比也满足1:0.45~0.55:0.65~0.75,以满足水稻最佳分蘖群体构建的需要。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水肥管理的步骤中,补施钾肥,使整个本田期的氮、磷、钾三元素的配比为1:0.5:0.7。
所述防止早衰的步骤包括:在水稻抽穗扬花前5~7天至扬花结束后,向水稻的叶面喷施1~3次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营养物质,灌浆期根据叶色酌情追施氮肥,扬花后间歇灌溉,湿润管理。具体地,在防止早衰的过程中,结合穗期病虫害防治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水溶性有机物如喷施宝2~3次,见穗期喷施920一次。
本实施例中,栽培水稻的田地为信阳市某水稻试验园区中的中等肥力田块,移栽基本苗达到中苗3万,大苗5~7万的正常的情况下,杂交籼稻两优6号基蘖肥施氮量3.5~4公斤,杂交粳稻9优418基蘖肥施氮量4.5~5公斤,常规粳稻宁粳3号基蘖肥施氮量5.5~6公斤,即可实现在水稻有效分蘖期孕穗前13~15天,有效分蘖数达到高产设计穗数。更具体地,优选地,向所述杂交籼稻田亩施45%复合肥25公斤作底肥、向所述杂交粳稻田亩施45%复合肥30公斤作底肥、或向所述常规粳稻田亩施45%复合肥35公斤作底肥;当采用机插秧时,所述杂交籼稻田、所述杂交粳稻田和所述常规粳稻田的亩施肥量分别增加5公斤。群体构建施肥方法采用基肥一次施入,不施分蘖肥。氮磷钾合理搭配,整个生育期氮磷钾配比为1:0.5:0.7,磷肥全部作基肥。
本实施例中,在上述水肥管理的过程中,不施分蘖肥,保持浅水分蘖。亩分蘖苗达到设计穗数时排水晒田直至孕穗前或拔节期复水,并及时追肥,杂交籼稻追施纯氮2.3~3.5公斤,有效钾3公斤,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分别增加氮素1.3和2.6公斤,后期原则上不再施肥。孕穗和抽穗期间保持水层,杨花后排出明水,干湿交替,保持湿润状态。其中,不同水稻设计的分蘖苗的穗数为:一季中籼稻区杂交稻、常规粳稻分别为17万、22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水稻两段栽培方法还包括选种播种和培养秧苗的步骤。具体地,所述选种播种的步骤包括:选用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并以当地最适杨花灌浆期确定播种期,根据栽种方式确定播种量,机插秧增加0.5公斤。所述培育秧苗的步骤包括:采用常规催芽方法,用药剂浸种,当采用手工插秧时,实行稀播壮秧,且秧龄为30~35天;当采用抛秧、机插秧时,使用工厂育秧或“泥质法”育秧技术育秧,且秧龄为15~25天。
当本发明实施例栽培的水稻为技术扬两优6号时,分蘖期氮素吸收利用率如表1所述:
表1扬两优6号分蘖期氮素吸收利用率
其中,表1中的氮含量是通过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得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处理水平的增加,扬两优6号在分蘖期的氮素的吸收量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其吸收利用率也基本上呈递增的趋势;所以在水肥管理的过程中,不用施加分蘖肥,可以减少基蘖肥的施入量,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避免土壤的二次污染。同时,扬两优6号在本田期,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指数降低了约75%,螟虫危害减轻30%,从而达到了减少农药用量的目的。
下面通过对比试验,进一步阐释本发明提供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所达到的效果。
在河南省信阳市某试验园区内相同肥力的田地上,分别按照河南省粳米区域的粳稻栽培方法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水稻两段栽培方法栽培种植不同品种的粳稻,对应的粳稻产量如表2所示。
表2水稻栽培产量比较表
粳稻品种序号 河南省粳稻区域试验产量(kg) 两段栽培粳稻试验产量(kg)
1 636.50 668.46
2 684.80 685.38
3 661.00 782.22
4 652.60 821.71
5 606.60 770.00
6 671.00 782.22
7 707.80 722.99
8 631.50 633.68
9 588.30 745.56
10 645.80 754.96
11 579.00 809.49
12 638.10 823.59
13 624.80 707.95
14 668.00 806.67
15 656.80 685.38
平均亩产量(kg) 643.51 746.68
从表2中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栽培的粳稻平均亩产量比河南省粳米区域的平均亩产量多103.17kg,平均亩产量提高了16.034%。所以,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栽培种植的水稻的产量会明显增加,产量会显著提高。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水稻两段栽培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整地施肥:向田地施入基肥,使整个田地中的秧苗在生育期中的氮、磷、钾三元素的配比为1:0.45~0.55:0.65~0.75;
移栽:按照杂交籼稻或杂交粳稻每亩2.6~3万粒中苗或4~5万蘖大苗、常规稻每亩4~4.5万粒中苗或6~8万蘖大苗的标准向所述田地中移栽基本苗,其中,当播种期晚时,所述田地中移栽的基本苗的数量相应增加;
水肥管理:在水稻叶龄余数3.8或拔节初期,向每亩杂交籼稻田地施入2.3~3.5公斤氮素肥料、每亩杂交粳稻田地施入3.5~4.6公斤氮素肥料、每亩常规粳稻田地施入4.6~5.9公斤氮素肥料;
防止早衰:在水稻抽穗扬花前5~7天至扬花结束后,向水稻的叶面喷施1~3次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营养物质,灌浆期根据叶色酌情追施氮肥,扬花后间歇灌溉,湿润管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地施肥的步骤包括:当所述田地为中等肥力田地时,当该田地为杂交籼稻田时,该稻田的氮素需要量为3.5~4公斤/亩;当所述田地为杂交粳稻田时,该稻田的氮素需要量为4.5~5公斤/亩;当所述田地为常规粳稻田时,该稻田的氮素需要量为5.5~6公斤/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田地的肥力水平不到或超过所述中等肥力田块的肥力时,施肥量在10%内增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地施肥的步骤包括:向所述杂交籼稻田亩施45%复合肥25公斤作底肥、向所述杂交粳稻田亩施45%复合肥30公斤作底肥,或向所述常规粳稻田亩施45%复合肥35公斤作底肥;当采用机插秧时,所述杂交籼稻田、所述杂交粳稻田和所述常规粳稻田的亩施肥量分别增加5公斤。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栽的步骤中,当采用机插秧时,排除所述田地中的明水;当采用手插秧或抛秧时,保持所述田地中的浅水层;其中,机插秧和手插秧采用的株行距分别为14~16×30cm,抛秧每亩1.4~1.6万兜,秧苗随起随栽,栽后及时查苗补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肥管理的步骤还包括补施钾肥,使整个本田期的氮、磷、钾三元素的配比为1:0.45~0.55:0.65~0.75。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止早衰的步骤包括:结合穗期病虫害防治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水溶性有机物2~3次,见穗期喷施920一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整地施肥的步骤之前,它还包括培育秧苗的步骤,具体地,采用常规催芽方法,用药剂浸种,当采用手工插秧时,实行稀播壮秧,且秧龄为30~35天;当采用抛秧、机插秧时,使用工厂育秧或“泥质法”育秧技术育秧,且秧龄为15~25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培养秧苗的步骤之前,它还包括选种播种的步骤,具体地,选用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并以当地最适杨花灌浆期确定播种期,根据栽种方式确定播种量,机插秧增加0.5公斤。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水稻两段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整地施肥的步骤之前,它还包括以下步骤:
选种播种:选用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并以当地最适杨花灌浆期确定播种期,根据栽种方式确定播种量,机插秧增加0.5公斤;
培育秧苗:采用常规催芽方法,用药剂浸种,当采用手工插秧时,实行稀播壮秧,且秧龄为30~35天;当采用抛秧、机插秧时,使用工厂育秧或“泥质法”育秧技术育秧,且秧龄为15~25天。
CN201610077143.1A 2016-02-04 2016-02-04 水稻两段栽培方法 Pending CN1057068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77143.1A CN105706811A (zh) 2016-02-04 2016-02-04 水稻两段栽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77143.1A CN105706811A (zh) 2016-02-04 2016-02-04 水稻两段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6811A true CN105706811A (zh) 2016-06-29

Family

ID=56155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77143.1A Pending CN105706811A (zh) 2016-02-04 2016-02-04 水稻两段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06811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7365A (zh) * 2019-09-09 2019-11-15 中国水稻研究所 一种稻田水肥优化方法
CN110663475A (zh) * 2019-10-24 2020-01-10 海丰县新三农微生物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原生态香米的种植方法
CN111201971A (zh) * 2019-12-28 2020-05-29 河南农业大学 一种籼粳水稻间作高产种植方法
CN111557216A (zh) * 2020-06-05 2020-08-21 辽宁省水稻研究所 一种杂交粳稻高透光轻简化栽培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5811A (zh) * 2014-06-06 2014-08-13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水稻栽培方法
CN104429751A (zh) * 2014-11-08 2015-03-25 印天寿 有机富硒稻的种植方法
CN104823777A (zh) * 2015-03-10 2015-08-12 凤台县水稻原种场 沿淮地区杂交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5811A (zh) * 2014-06-06 2014-08-13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水稻栽培方法
CN104429751A (zh) * 2014-11-08 2015-03-25 印天寿 有机富硒稻的种植方法
CN104823777A (zh) * 2015-03-10 2015-08-12 凤台县水稻原种场 沿淮地区杂交稻钵苗机插高产栽培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谢晓冬等: "水稻不同育苗移栽方式的比较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7365A (zh) * 2019-09-09 2019-11-15 中国水稻研究所 一种稻田水肥优化方法
CN110447365B (zh) * 2019-09-09 2020-08-28 中国水稻研究所 一种稻田水肥优化方法
CN110663475A (zh) * 2019-10-24 2020-01-10 海丰县新三农微生物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原生态香米的种植方法
CN111201971A (zh) * 2019-12-28 2020-05-29 河南农业大学 一种籼粳水稻间作高产种植方法
CN111557216A (zh) * 2020-06-05 2020-08-21 辽宁省水稻研究所 一种杂交粳稻高透光轻简化栽培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35860B (zh) 一种旱直播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CN104335861B (zh) 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水稻栽培的方法
CN103688742B (zh) 一种灯盏花的漂浮育苗方法
CN104620930B (zh) 一种优质果树苗木的栽培方法
CN103598051B (zh) 水稻固定厢沟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方法
CN102487686A (zh) 一种用茳芒决明种子规模化育苗方法及其营养液
CN105532343A (zh) 一种富硒水稻精量栽培方法
CN108782061A (zh) 一种预防菠萝裂果及裂杆的处理方法
CN105706811A (zh) 水稻两段栽培方法
CN110915594A (zh) 一种黑花生的种植方法
CN109258355A (zh) 一种再生水稻的种植方法
CN105409662A (zh) 有机水稻及其栽培方法
CN113853867A (zh) 东北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与重度盐碱地的土壤改良方法
CN104285572A (zh) 一种水稻高产平衡施肥方法
CN105613156A (zh) 一种杂交晚稻高产种植技术
CN107197729A (zh) 一种育苗移栽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方法
CN109997636A (zh) 一种水稻氮肥减量后移栽培方法
CN109757274A (zh) 罗汉果组培苗高产高效移栽方法
CN104725110B (zh) 高山蔬菜多元素复混叶面肥及其使用方法
CN106069439A (zh) 一种水稻全生育期的水肥管理方法
CN106962127A (zh) 一种葡萄园行间间作猫薄荷的方法
CN110612875A (zh) 一种防病抗倒伏水稻的栽培方法
NL2031112A (en) Crop production method capable of producing large area of corns in one ton per mu field per year
CN106717415A (zh) 一种江淮地区甘薯氮肥高效利用的施肥方法
CN108401831B (zh) 一种晓起皇菊的引种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