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4222A - 一种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04222A
CN105704222A CN201610068797.8A CN201610068797A CN105704222A CN 105704222 A CN105704222 A CN 105704222A CN 201610068797 A CN201610068797 A CN 201610068797A CN 105704222 A CN105704222 A CN 1057042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data delivery
cost
packet
inter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6879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04222B (zh
Inventor
冷甦鹏
林龙润
刘强
杨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iority to CN20161006879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04222B/zh
Publication of CN105704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42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042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42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其包括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遇到相遇节点并对其分别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或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影响指标进行代价换算,计算并比较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通过两种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的代价值,计算并比较相遇节点通过两种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的代价值,携带数据包的节点根据比较结果选择数据投递方式。本发明适应于既能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又能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混合式移动社会网络,能有效提高移动社会网络中的数据投递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移动社会网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移动社会网络,是由多个具有相似兴趣或者共性的用户通过移动电话或者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互联的社会网络,兼有社会网络的社会性和移动通信网络的移动性,即是一个涉及用户社会关系的移动通信系统。近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硬件条件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的日益智能化,现有的移动终端用户越来越多地处于既能通过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又能通过分布式网络进行离线通信的混合式网络环境中,鉴于这两种通信方式迥然不同,各有优劣,如果能对这两种方式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将可以提升移动社会网络整体的通信性能。因此,对这样网络环境下的数据投递策略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并且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典型的移动社会网络中,用户节点之间并没有稳定的传输路径,而是通过用户之间的机会式相遇来进行间歇性地连通,相遇几率直接受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所影响。现有的对移动社会网络中数据投递的研究更多是采用一种叫做存储-携带-转发的方式,主要是移动节点先将数据缓存在本地,并在移动过程与遇到的其他节点依据社会属性进行信息交互,将数据转发给更合适的信息携带者,然后继续这样的数据交互转发过程直至将数据传送到目标节点。《EpidemicRoutingforPartially-ConnectedAdHocNetworks》(参见文献A.VahdatandD.Becker,“EpidemicRoutingforPartiallyConnectedAdHocNetworks,”Tech.Rep.CS-200006,DukeUniversity,2000)中提出了一种称为EpidemicRouting的经典的存储-携带-转发算法,节点相遇时分享相互之间的数据,直至将数据交付给目标节点。《AdaptiveRoutingforIntermittentlyConnectedMobileAdHocNetworks》(参见文献M.Musolesi,S.Hailes,andC.Mascolo,“AdaptiveRoutingforIntermittentlyConnectedMobileAdHocNetworks,”inProc.the6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aWorldofWireless,Mobile,andMultimediaNetworks(WoWMoM05),2005.)中相遇节点根据社会属性来选择合适的下一跳作为新的携带者。
然而,上述各种方法都只是讨论了纯分布式的不接入因特网的离线通信情况下的数据转发方式,并没有对同时存在通过接入因特网通信的情况下的数据投递进行研究。对这两种通信方式同时存在的移动社会网络,节点之间的数据投递变得更加复杂,数据既可以直接通过因特网进行在线传输,也可以在没有入网设备或者不方便入网的情况下使用分布式网络进行离线传输,这两种通信方式各有利弊,如果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势必能够有效提高数据转发效率,进而提高整个网络的通信性能。
对于结合了联网通信和分布式通信这两种通信方式的混合式移动社会网络,现有的研究非常少。《HybridSN:InterlinkingOpportunisticandOnlineCommunitiestoAugmentInformationDissemination》(参见文献GuoB,YuZ,ZhouX,etal.HybridSN:interlinkingopportunisticandonlinecommunitiestoaugmentinformationdissemination[C]//UbiquitousIntelligence&Computingand9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utonomic&TrustedComputing(UIC/ATC),20129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EEE,2012:188-195.)中提出了结合拥有不同通信方式的社交网络的互补性特征来提高信息传递的想法,介绍了将通过接入因特网的在线通信和不需要接入因特网的分布式离线通信两种方式进行结合带来的好处。但是该文只是从应用的角度介绍了混合式移动社会网络相对于单纯的入网在线通信和单纯的分布式离线通信的优势,并没有涉及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有关数据投递方面的研究。
另外,对于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方式的通信影响因素,传统研究往往只是对网络性能如带宽等进行研究,忽略了节点进行联网的意愿。在移动社会网络中,实际情况下节点用户或由于流量较少等主观因素,或由于电量紧缺等客观因素并非总是处于联网状态,由各种因素导致的节点联网行为的频繁度对其联网进行数据投递的效率无疑有重大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在既能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又能通过分布式网络进行离线通信的混合式网络环境中提高数据投递效率的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遇到相遇节点,根据携带数据包的节点分别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或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影响指标及携带数据包的节点的数据投递历史行为,对所述影响指标进行代价换算;
A2、结合因特网服务器和步骤A1中对所述影响指标进行代价换算的结果,分别计算并比较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通过步骤A1中两种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的代价值,以较小的代价值作为携带数据包的节点进行数据投递的最小代价值costbest1,并将最小代价值、数据包目的节点和数据包大小作为中继请求发送至相遇节点;
A3、相遇节点接收中继请求,根据步骤A1中的代价换算方法和步骤A2中的代价值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并比较相遇节点通过步骤A1中两种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的代价值,以较小的代价值作为相遇节点进行数据投递的最小代价值costbest2,比较最小代价值costbest1与最小代价值costbest2的大小并将比较结果返回至携带数据包的节点;
A4、携带数据包的节点接收比较结果,若最小代价值costbest2较小,则将数据投递至相遇节点;若最小代价值costbest1较小,则按照最小代价值costbest1对应的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
进一步地,所述节点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影响指标包括所述节点所在环境网络性能情况和所述节点的联网意愿,所述节点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影响指标包括所述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的社会关系。
进一步地,所述节点所在环境网络性能情况的代价换算公式具体为:
cost n e t w o r k = M / Σ a = 1 n w a v a
其中,va为前n次接入因特网的过程中节点第a次接入因特网的平均网速,wa为va对应的权重值, w a = n - a + 1 / Σ i = 1 n ( n - i ) + n , i为1...n的取值, Σ a = 1 n w a = 1 , M为数据包大小。
进一步地,所述节点的联网意愿的代价换算公式具体为:
cost w i l l i n g = ( Σ b = 1 n w b T b ) - t Δ
其中,Tb为前n次接入因特网的过程中节点第b次和第b+1次联网行为的时间间隔,wb表示Tb对应的权重值, w b = n - b + 1 / Σ i = 1 n ( n - i ) + n , Σ b = 1 n w b = 1 , i为1...n的取值,tΔ为上一次联网行为距离此时的时间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的社会关系具体为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产生社交联系的概率值。
进一步地,所述节点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计算公式具体为:
其中,costnetwork和costwilling均为节点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影响指标代价值,costnetwork′和costwilling′均为目的节点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影响指标代价值,A为目的节点联网参数,当目的节点已联网时A为0,当目的节点未联网时A为1,K为当前所有其它已联网节点中各节点从因特网获取数据包并使用分布式方式投递到目的节点的总代价值的最小值,H为节点前nR次通过接入因特网方式为目的节点进行数据投递过程中从数据上传到因特网至数据被成功接收的总时长的加权平均值,Rc为节点前nR次通过接入因特网方式为目的节点进行数据投递过程中第c次将数据包上传至因特网至数据包被目的节点成功接收的总时长,wc表示Rc对应的权重值, w c = n R - c + 1 / Σ i = 1 n R ( n R - i ) + n R , Σ c = 1 n R w c = 1.
进一步地,所述节点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计算公式具体为:
cost o f f l i n e = ( Σ d = 1 n Q w d Q d ) / P - Bq Δ
其中,为节点前nQ次通过分布式方法为目的节点成功进行数据投递的总时长的加权平均值,Qd为节点前nQ次通过分布式方法为目的节点进行数据投递时第d次从开始对数据包使用分布式方法进行数据传递至数据包被目的节点成功接收的总时长,wd表示Qd对应的权重值, w d = n Q - d + 1 / Σ i = 1 n Q ( n Q - i ) + n Q , Σ d = 1 n Q w d = 1 , P为节点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影响指标代价值,B为节点类型参数,当节点为携带数据包的节点时B为1,当节点为相遇节点时B为0,qΔ为携带数据包的节点从开始对数据包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数据投递至其遇到相遇节点的时间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A4中若最小代价值costbest2较小,则将数据投递至相遇节点还包括:相遇节点接收数据包,按照步骤A3中得到的最小代价值costbest2对应的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即若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较小,则通过接入因特网的在线通信方式将数据包传递至因特网服务器;若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较小,则对数据包采用分布式方法的离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当再次遇到新的相遇节点时返回步骤A1。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A4中若最小代价值costbest1较小,则按照最小代价值costbest1对应的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具体为:若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较小,则通过接入因特网的在线通信方式将数据包传递至因特网服务器;若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较小,则对数据包采用分布式方法的离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当再次遇到新的相遇节点时返回步骤A1。
进一步地,所述因特网服务器及所有节点在收到数据包时会生成生命期定时器;若在所述生命期内将数据包进行数据投递,则该数据包为有效数据,即数据投递成功;若超出所述生命期还未对数据包进行数据投递,则将数据包丢弃,即数据投递失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对移动社会网络中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和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进行综合考虑,根据节点分别通过两种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的影响指标结合节点的数据投递历史行为,对影响指标进行代价换算;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影响指标将节点用户的联网意愿也进行了充分考虑,更为客观和准确地描述了采用在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的影响因素;再结合因特网服务器的辅助,得到节点分别通过两种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的代价值;当节点相遇时以各节点分别使用这两种通信方式的数据投递代价值为依据,选择最佳的数据投递方式进行数据投递,从而适应既能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又能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混合式移动社会网络,有效提高移动社会网络中的数据投递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对本发明中的专业名词进行解释:
影响指标:采用某种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时,对该种通信方式的数据投递效率会起到影响作用的因素。
代价:对数据投递效率的评价指标,代价值越小,则数据投递效率越高,代价值越大,则数据投递效率越低。
在线通信:通过接入因特网,将数据上传到因特网服务器并由服务器进行转发的通信方式。
分布式离线通信:不需要接入因特网的点对点之间的通信,如wifi直连、蓝牙通信等等。在移动社会网络中,节点携带数据并进行移动,当遇到相遇节点时,采用点对点的通信方式将数据转发给相遇节点,相遇节点继续移动,直至将数据交付给目的节点。
中继请求: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遇到相遇节点时,向相遇节点发送的请求进行数据通信的信息,其中包含进行数据投递代价计算所需要的信息。
生命期:数据包的数据有效期,不同的数据包根据其业务特征的不同,数据有效期也不同。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结构示意图。其中,移动社会网络中每一个携带数据的节点都有两种基本数据投递选择方式:(1)选择通过因特网进行联网投递,此时在上传完数据后在因特网端又有两种投递方式选择,或者在目的节点联网时直接完成交付,或者选择一个新的移动节点携带数据进行分布式投递,具体按这两种方式的投递代价选择;(2)选择分布式方法携带数据寻找相遇节点以进行数据投递。本发明的一种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1、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遇到相遇节点,根据携带数据包的节点分别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或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影响指标及携带数据包的节点的数据投递历史行为,对所述影响指标进行代价换算;
A2、结合因特网服务器和步骤A1中对所述影响指标进行代价换算的结果,分别计算并比较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通过步骤A1中两种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的代价值,以较小的代价值作为携带数据包的节点进行数据投递的最小代价值costbest1,并将最小代价值、数据包目的节点和数据包大小作为中继请求发送至相遇节点;
A3、相遇节点接收中继请求,根据步骤A1中的代价换算方法和步骤A2中的代价值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并比较相遇节点通过步骤A1中两种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的代价值,以较小的代价值作为相遇节点进行数据投递的最小代价值costbest2,比较最小代价值costbest1与最小代价值costbest2的大小并将比较结果返回至携带数据包的节点;
A4、携带数据包的节点接收比较结果,若最小代价值costbest2较小,则将数据投递至相遇节点;若最小代价值costbest1较小,则按照最小代价值costbest1对应的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
在步骤A1中,当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遇到相遇节点时,各节点对通过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和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这两种通信方式综合进行了考虑选择,即各节点根据自身分别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或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影响指标及各节点自身的数据投递历史行为,对所述影响指标进行代价换算。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流程示意图。
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时,节点联网将数据上传后,因特网服务器会进一步做出投递选择:对目的节点的接收代价值和当前所有已联网其他节点使用分布式方法对该数据包的转发代价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或者选择在目的节点联网时直接投递数据完成交付,或者在当前已联网节点中选择最合适的数据携带者进行数据投递并由其使用分布式方法继续数据投递过程。
本发明中的节点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影响指标包括所述节点所在环境网络性能情况和所述节点的联网意愿;其中,节点所在环境网络性能情况表现为节点所在网络环境的网速大小,其代价换算公式具体为:
cost n e t w o r k = M / Σ a = 1 n w a v a
其中,va为在最近前n次接入因特网过程的历史行为中第a次接入因特网的平均网速,wa为va对应的权重值,wa与a成反比关系,i为1...n的取值,即越近一次的历史行为中wa所占的比重越大,M为数据包大小。
传统的联网通信研究中,对通信性能的研究往往只是对网络性能如网络带宽等进行考察,忽略对节点用户联网意愿的考虑。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移动社会网中的移动设备往往有电池能量紧缺等客观因素,也有蜂窝网流量有限等用户主观因素,节点并非总是处于联网状态,这些因素对节点联网行为有重大影响,进而直接影响数据投递。本发明对节点的联网意愿进行考虑,将其表现为对联网行为频繁度的影响,即节点联网意愿越大,联网行为越频繁。节点的联网意愿的代价换算公式具体为:
cost w i l l i n g = ( Σ b = 1 n w b T b ) - t Δ
其中,Tb为最近前n次接入因特网过程的历史行为中节点第b次和第b+1次联网行为的时间间隔,wb表示Tb对应的权重值,wb与b成反比关系, i为1...n的取值,tΔ为上一次联网行为距离此时的时间间隔。
本发明中节点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影响指标包括所述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的社会关系,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的社会关系具体为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产生社交联系的概率值,即将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能够产生社交联系的概率值P作为此项指标的综合代价表现。这里的概率值P在传统的纯分布式移动社会网络研究已非常成熟,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发明不做赘述。
在步骤A2中,节点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计算公式具体为:
其中,costnetwork和costwilling均为本节点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影响指标代价值;costnetwork′和costwilling′均为目的节点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影响指标代价值,可以通过在线因特网服务器辅助获得;A为目的节点联网参数,当目的节点已联网时A为0,当目的节点未联网时A为1;K为除本节点和目的节点外其它所有当前已联网节点中各节点costnetwork和costoffline之和的最小值,即各节点从因特网获取数据包并使用分布式方法的离线通信方式投递到目的节点的总代价值的最小值,可以通过在线因特网服务器辅助获得;H为节点最近前nR次通过接入因特网方式为目的节点进行数据投递过程中从数据上传到因特网至数据被成功接收的总时长的加权平均值,可以通过在线服务器辅助计算并由本节点在最近一次的联网行为中获得,其中Rc为节点最近前nR次通过接入因特网方式为目的节点进行数据投递过程中第c次将数据包上传至因特网至数据包被目的节点成功接收的总时长,wc表示Rc对应的权重值, w c = n R - c + 1 / Σ i = 1 n R ( n R - i ) + n R , Σ c = 1 n R w c = 1.
节点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计算公式具体为:
cost o f f l i n e = ( Σ d = 1 n Q w d Q d ) / P - Bq Δ
其中,为节点最近前nQ次通过分布式方法为目的节点成功进行数据投递的总时长的加权平均值,可以通过在线服务器辅助计算并由本节点在最近一次的联网行为中获得,其中Qd为节点最近前nQ次通过分布式方法为目的节点进行数据投递时第d次从开始对数据包使用分布式方法进行数据传递至数据包被目的节点成功接收的总时长,wd表示Qd对应的权重值,wd与d成反比关系, w d = n Q - d + 1 / Σ i = 1 n Q ( n Q - i ) + n Q , Σ i = 1 n w i = 1 ; P为节点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影响指标代价值,即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产生社交联系的概率值,B为节点类型参数,当节点为携带数据包的节点时B为1,当节点为相遇节点时B为0,qΔ为携带数据包的节点从开始对数据包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数据投递至其遇到相遇节点的时间间隔。
以携带数据包的节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上述计算方法可以分别计算得到使用两种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的代价值costonline1和costoffline1,其中costonline1为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通过接入因特网的在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的代价值,costoffline1为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通过分布式方法的离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的代价值;比较代价值costonline1和costoffline1的大小,以较小的代价值作为携带数据包的节点进行数据投递的最小代价值costbest1,并将最小代价值costbest1、数据包目的节点和数据包大小作为中继请求发送至相遇节点。
在步骤A3中,当相遇节点接收中继请求后,以相遇节点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继请求中包含的数据包目的节点和数据包大小,根据步骤A1中的代价换算方法和步骤A2中的代价值计算方法分别计算相遇节点使用两种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的代价值costonline2和costoffline2,其中costonline2为相遇节点通过接入因特网的在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的代价值,costoffline2为相遇节点通过分布式方法的离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的代价值;比较代价值costonline2和costoffline2的大小,以较小的代价值作为相遇节点进行数据投递的最小代价值costbest2;再将得到的最小代价值costbest2与中继请求中包含的最小代价值costbest1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返回至携带数据包的节点。
在步骤A4中,携带数据包的节点接收比较结果,并以比较结果为依据选择最佳的数据投递方式,具体为:若最小代价值costbest2较小,则将数据投递至相遇节点;若最小代价值costbest1较小,则按照最小代价值costbest1对应的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
当最小代价值costbest2较小时,携带数据包的节点将数据投递至相遇节点,相遇节点接收数据包,按照步骤A3中得到的最小代价值costbest2对应的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即若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costonline2较小,则通过接入因特网的在线通信方式将数据包传递至因特网服务器;若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costoffline2较小,则通过分布式方法的离线通信方式将数据包进行数据投递,后续遇到新的相遇节点时返回步骤A1。
当最小代价值costbest1较小时,携带数据包的节点不将数据投递至相遇节点,按照最小代价值costbest1对应的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即若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较小,则通过接入因特网的在线通信方式将数据包传递至因特网服务器;若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较小,则通过分布式方法的离线通信方式将数据包进行数据投递,后续遇到新的相遇节点时返回步骤A1。
本发明的移动社会网络中所投递的数据包通常根据其业务特征有不同的生命期,只有在生命期内的数据内容才有意义,因此本发明中的因特网服务器及所有节点在收到数据包时会为其设定一个生命期定时器;若在所述生命期内将数据包进行数据投递,则该数据包为有效数据,即数据投递成功;若超出所述生命期还未对数据包进行数据投递,则将数据包丢弃,即数据投递失败。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本发明的原理,应被理解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特别陈述和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公开的这些技术启示做出各种不脱离本发明实质的其它各种具体变形和组合,这些变形和组合仍然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1、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遇到相遇节点,根据携带数据包的节点分别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或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影响指标及携带数据包的节点的数据投递历史行为,对所述影响指标进行代价换算;
A2、结合因特网服务器和步骤A1中对所述影响指标进行代价换算的结果,分别计算并比较携带数据包的节点通过步骤A1中两种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的代价值,以较小的代价值作为携带数据包的节点进行数据投递的最小代价值costbest1,并将最小代价值、数据包目的节点和数据包大小作为中继请求发送至相遇节点;
A3、相遇节点接收中继请求,根据步骤A1中的代价换算方法和步骤A2中的代价值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并比较相遇节点通过步骤A1中两种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的代价值,以较小的代价值作为相遇节点进行数据投递的最小代价值costbest2,比较最小代价值costbest1与最小代价值costbest2的大小并将比较结果返回至携带数据包的节点;
A4、携带数据包的节点接收比较结果,若最小代价值costbest2较小,则将数据投递至相遇节点;若最小代价值costbest1较小,则按照最小代价值costbest1对应的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影响指标包括所述节点所在环境网络性能情况和所述节点的联网意愿,所述节点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影响指标包括所述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的社会关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所在环境网络性能情况的代价换算公式具体为:
cost n e t w o r k = M / Σ a = 1 n w a v a
其中,va为前n次接入因特网的过程中节点第a次接入因特网的平均网速,wa为va对应的权重值, w a = n - a + 1 / Σ i = 1 n ( n - i ) + n , i为1...n的取值, Σ a = 1 n w a = 1 , M为数据包大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的联网意愿的代价换算公式具体为:
cost w i l l i n g = ( Σ b = 1 n w b T b ) - t Δ
其中,Tb为前n次接入因特网的过程中节点第b次和第b+1次联网行为的时间间隔,wb表示Tb对应的权重值, w b = n - b + 1 / Σ i = 1 n ( n - i ) + n , Σ b = 1 n w b = 1 , t+为上一次联网行为距离此时的时间间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的社会关系具体为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产生社交联系的概率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计算公式具体为:
其中,costnetwork和costwilling均为节点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影响指标代价值,costnetwork′和costwilling′均为目的节点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影响指标代价值,A为目的节点联网参数,当目的节点已联网时A为0,当目的节点未联网时A为1,K为当前所有其它已联网节点中各节点从因特网获取数据包并使用分布式方式投递到目的节点的总代价值的最小值,H为节点前nR次通过接入因特网方式为目的节点进行数据投递过程中从数据上传到因特网至数据被成功接收的总时长的加权平均值,Rc为节点前nR次通过接入因特网方式为目的节点进行数据投递过程中第c次将数据包上传至因特网至数据包被目的节点成功接收的总时长,wc表示Rc对应的权重值, w c = n R - c + 1 / Σ i = 1 n R ( n R - i ) + n R , Σ c = 1 n R w c = 1.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计算公式具体为:
cost o f f l i n e = ( Σ d = 1 n Q w d Q d ) / P - Bq Δ
其中,为节点前nQ次通过分布式方法为目的节点成功进行数据投递的总时长的加权平均值,Qd为节点前nQ次通过分布式方法为目的节点进行数据投递时第d次从开始对数据包使用分布式方法进行数据传递至数据包被目的节点成功接收的总时长,wd表示Qd对应的权重值, w d = n Q - d + 1 / Σ i = 1 n Q ( n Q - i ) + n Q , Σ d = 1 n Q w d = 1 , P为节点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影响指标代价值,B为节点类型参数,当节点为携带数据包的节点时B为1,当节点为相遇节点时B为0,q+为携带数据包的节点从开始对数据包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数据投递至其遇到相遇节点的时间间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4中若最小代价值costbest2较小,则将数据投递至相遇节点还包括:相遇节点接收数据包,按照步骤A3中得到的最小代价值costbest2对应的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即若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较小,则通过接入因特网的在线通信方式将数据包传递至因特网服务器;若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较小,则对数据包采用分布式方法的离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当再次遇到新的相遇节点时返回步骤A1。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4中若最小代价值costbest1较小,则按照最小代价值costbest1对应的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具体为:若通过接入因特网进行在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较小,则通过接入因特网的在线通信方式将数据包传递至因特网服务器;若通过分布式方法进行离线通信的数据投递代价值较小,则对数据包采用分布式方法的离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投递,当再次遇到新的相遇节点时返回步骤A1。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因特网服务器及所有节点在收到数据包时会生成生命期定时器;若在所述生命期内将数据包进行数据投递,则该数据包为有效数据,即数据投递成功;若超出所述生命期还未对数据包进行数据投递,则将数据包丢弃,即数据投递失败。
CN201610068797.8A 2016-01-29 2016-01-29 一种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0422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68797.8A CN105704222B (zh) 2016-01-29 2016-01-29 一种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68797.8A CN105704222B (zh) 2016-01-29 2016-01-29 一种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4222A true CN105704222A (zh) 2016-06-22
CN105704222B CN105704222B (zh) 2018-07-13

Family

ID=562301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6879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04222B (zh) 2016-01-29 2016-01-29 一种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0422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87027A (zh) * 2017-04-19 2017-08-22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移动社会网络文件分发方法
CN108270793A (zh) * 2018-02-01 2018-07-10 湖南工程学院 一种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
CN110418373A (zh) * 2019-01-29 2019-11-0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65951A1 (en) * 2007-12-17 2010-10-21 Norihito Fujita Routing method and node
CN103297343A (zh) * 2013-05-17 2013-09-1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延迟容忍网络的路由方法
CN103368838A (zh) * 2013-07-03 2013-10-23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加权社交图的容迟网络转发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65951A1 (en) * 2007-12-17 2010-10-21 Norihito Fujita Routing method and node
CN103297343A (zh) * 2013-05-17 2013-09-1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延迟容忍网络的路由方法
CN103368838A (zh) * 2013-07-03 2013-10-23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加权社交图的容迟网络转发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 MUSOLESI: ""Adaptive routing for intermittently connected mobile ad hoc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ACM SIGCOMM》 *
左民乐: ""基于社会网络的可容忍延迟路由算法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信息科技辑》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87027A (zh) * 2017-04-19 2017-08-22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移动社会网络文件分发方法
CN108270793A (zh) * 2018-02-01 2018-07-10 湖南工程学院 一种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
CN110418373A (zh) * 2019-01-29 2019-11-0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4222B (zh) 2018-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11379B2 (en)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CN103297343B (zh) 一种基于延迟容忍网络的路由方法
CN102769888B (zh) 用于车载Ad Hoc网络基于改进AODV协议的方法
CN101145976A (zh) 引入节点重要性的对等网络超级节点选择和资源搜索方法
CN103546377B (zh) 一种基于改进传输概率估计的容迟网络数据传输方法
CN105704222A (zh) 一种移动社会网络数据投递优化方法
CN105119680A (zh) 服务密集型车载网络中的多信道mac协议实现方法
JP2010093387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送信端末、中継端末、データ送信方法、データ受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3037436B (zh) 一种基于HWMP的网络编码感知无线Mesh路由协议
CN105049347A (zh) 一种基于社会网络任务分发模型的dtn路由方法
CN107333315B (zh) Eh能量收集协作网络中共享带宽的协作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5792311A (zh) 一种基于用户活动区域模型的车联网路由方法
CN106658647B (zh) 一种基于干扰感知的中继选择算法
CN103166860A (zh) 一种p2p叠加网络数据迁移的方法和装置
Kumar et al. Simulation base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routing protocols using random waypoint mobility model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
CN109120535B (zh) 一种自组织拓扑的光通信网络系统及其拓扑自组织方法
CN106535231B (zh) 一种面向5G用户为中心网络Cache部署的内容传送方法
CN103338490B (zh) 一种网络数据路由的方法及网络节点
CN103179674B (zh) 一种无线异构网络系统中的用户动态分组方法
CN113660710B (zh) 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方法
CN104994464A (zh) 基于等级社区结构的移动社交网络数据转发方法
CN103581838B (zh) 一种Ad Hoc网络信息共享方法
JP6171600B2 (ja) 負荷分散システム、負荷分散装置、負荷分散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Rahman et al. 4-N intelligent MANET routing algorithm
CN113347677A (zh) 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多节点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13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