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3909A - 一种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03909A
CN105703909A CN201610188898.9A CN201610188898A CN105703909A CN 105703909 A CN105703909 A CN 105703909A CN 201610188898 A CN201610188898 A CN 201610188898A CN 105703909 A CN105703909 A CN 1057039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equipment
interface
authentication
abiotic
ident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888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东海
郭德英
张碧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18889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03909A/zh
Publication of CN1057039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39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32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including means for verify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ty of a user of the system or for message authentication, e.g. authorization, entity authentication, data integrity or data verification, non-repudiation, key authentication or verification of credentials
    • H04L9/3226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including means for verify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ty of a user of the system or for message authentication, e.g. authorization, entity authentication, data integrity or data verification, non-repudiation, key authentication or verification of credentials using a predetermined code, e.g. password, passphrase or PIN
    • H04L9/3231Biological data, e.g. fingerprint, voice or retin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61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biometrical features, e.g. fingerprint, retina-scan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当用户对电子设备进行操作时,对检测到的电子设备产生的触发信息进行解析,基于解析结果控制电子设备输出针对当前触发对象的认证界面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并在身份认证合格时控制电子设备进行相应的工作模式。其中,当该认证界面为生物识别界面,因生物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避免了非法用户进入电子设备的操作界面进行非法操作;而当认证界面为非生物识别界面,当身份认证合格时将控制电子设备进入一般工作模式,此时将禁止任何用户修改针对生物识别界面的预存生物识别信息,从而避免非法用户通过非生物识别界面进入电子设备操作界面对预存生物识别信息的恶意修改,保证了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主要涉及电子设备安全应用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为用户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提供了很多便利,如手机购物、利用手机等随身携带的电子设备记录私密信息等等,与此同时,电子设备的安全使用也成为了用户日益关注的问题。
目前,为了保证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安全性,通常会在电子设备中设置认证管理模块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防止用户指纹因磨损等原因无法正常使用,现有技术中通常会要求用户同步输入图案或数字,从而使用户通过指纹认证方式或者是通过图案或数字认证方式都能够进入相应的应用界面。
可见,现有的这种认证方法中,一旦用户预设的图案或数字被他人获取,其他人就能够进入指纹管理界面将指纹删除或重置,致使电子设备的使用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解决了现有的认证方法因非法用户可以通过数字或图案的认证进入电子设备的指纹管理界面将预设的指纹删除或重置,导致电子设备使用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认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电子设备当前产生的触发信息,并解析所述触发信息;
基于解析结果,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输出针对当前触发对象的认证界面,所述认证界面包括生物识别界面和非生物识别界面;
当通过所述认证界面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且所述身份认证合格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入与所述认证界面对应的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对应一般工作模式,且当所述电子设备进入所述一般工作模式时,禁止修改针对所述生物识别界面的预存生物识别信息。
优选的,当所述认证界面为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时,所述电子设备输出的所述认证界面包含有转换按钮,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检测到针对所述转换按钮的控制信息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切换至所述生物识别界面。
优选的,当所述认证界面为所述生物识别界面时,所述通过所述认证界面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包括:
获取当前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
验证所述当前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与所述预存生物识别信息是否一致;
则所述身份认证合格具体为所述当前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与所述预存生物识别信息一致。
优选的,当所述当前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与所述预存生物识别信息一致时,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入与所述认证界面对应的工作模式具体为:
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入安全工作模式;
其中,在所述安全工作模式下,针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所有触发对象的认证界面均为所述生物识别界面。
优选的,当所述认证界面为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时,所述通过所述认证界面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包括:
获取当前用户在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输入的当前认证信息;
验证所述当前认证信息是否满足预设非生物认证条件;
则所述身份认证合格具体为所述当前认证信息满足所述预设非生物认证条件。
优选的,所述基于解析结果,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输出针对当前触发对象的认证界面,包括:
利用解析结果,查询预存安全业务关系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触发对象的当前系统安全属性;
当所述当前系统安全属性为1,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输出生物识别界面;
当所述当前系统安全属性为0,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输出非生物识别界面。
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显示器,用于输出生物识别界面或非生物识别界面;
处理器,用于对检测到的所述电子设备当前产生的触发信息进行解析,基于解析结果,控制所述显示器输出针对当前触发对象的所述生物识别界面或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并在所述身份认证合适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入当前输出的认证界面对应的工作模式,所述认证界面为所述生物识别界面或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
其中,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对应一般工作模式,且当所述电子设备进入所述一般工作模式时,所述处理器禁止修改针对所述生物识别界面的预存生物识别信息。
优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转换按钮,用于在所述显示器输出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时输出,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切换至所述生物识别界面。
优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用户预设的预存生物识别信息;
则所述处理器还包括:
生物识别传感器,用于在所述显示器输出所述生物识别界面时,获取当前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并验证所述当前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与所述预存生物识别信息是否一致;
则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在所述生物识别传感器的验证结果是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入安全工作模式;
其中,在所述安全工作模式下,针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所有触发对象的认证界面均为所述生物识别界面。
优选的,所述存储器还用于存储预设非生物认证条件,则所述处理器还包括:
非生物识别传感器,用于在所述显示器输出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时,获取当前用户在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输入的当前认证信息,并验证所述当前认证信息是否满足预设认证条件;
则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在所述非生物识别传感器的验证结果为是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入所述一般工作模式。
优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安全业务存储器,用于存储用户设定的安全业务关系表;
则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利用对所述触发信息的解析结果,查询所述安全业务关系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触发对象的当前系统安全属性,并在所述当前系统安全属性为1,触发所述显示器输出生物识别界面;在所述当前系统安全属性为0,触发所述显示器输出非生物识别界面。
由此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当用户对电子设备进行操作时,检测电子设备产生的触发信息,并对触发信息进行解析,从而控制电子设备输出针对当前触发对象的认证界面,用于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并在身份认证合格时控制电子设备进行相应的工作模式。其中,当该认证界面为生物识别界面,因生物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避免了非法用户进入电子设备的操作界面进行非法操作;而当认证界面为非生物识别界面时,当对当前用户的身份认证合格时,本申请将控制电子设备进入一般工作模式,在该工作模式下将禁止任何用户修改针对生物识别界面的预存生物识别信息,从而避免了非法用户通过非生物识别界面进入电子设备操作界面,对预存生物识别信息的恶意修改,保证了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认证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指纹识别界面;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图案识别界面;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字识别界面;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认证方法优选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当用户对电子设备进行操作时,检测电子设备产生的触发信息,并对触发信息进行解析,从而控制电子设备输出针对当前触发对象的认证界面,用于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并在身份认证合格时,控制电子设备进行相应的工作模式。其中,当该认证界面为生物识别界面,因生物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避免了非法用户进入电子设备的操作界面进行非法操作;而当认证界面为非生物识别界面时,当对当前用户的身份认证合格时,本申请将控制电子设备进入一般工作模式,在该工作模式下将禁止任何用户修改针对生物识别界面的预存生物识别信息,从而避免了非法用户通过非生物识别界面进入电子设备操作界面,对预存生物识别信息的恶意修改,保证了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为了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认证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检测电子设备当前产生的触发信息,并解析所述触发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通常会使用电子设备购物付款、转账、记录重要信息或者是进行工作等,所以,为了避免用户各账号或其他重要信息外泄,通常会安装认证模块,用于在进入电子设备的操作界面之前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只有认证合格后,才能够进行电子设备操作界面,从而保证了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在进入电子设备的操作界面设置身份认证外,用户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针对电子设备中某一应用设置身份认证,例如,在进行付款或转账等操作之前,即触发用于付款或转账的应用组件且进入相应的操作界面之前,先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从而保证合法用户账户安全;在启动个人相册或记事本等应用组件之前,先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从而避免合法用户个人信息外泄等等,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基于此,本申请可以实时检测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操作,所以,当用户触发电子设备的任何应用组件时,电子设备都将会产生相应的触发信息,之后,通过对检测到的触发信息进行解析,电子设备即可确定用户对电子设备的当前触发对象,如电子设备的解锁应用或者是电子设备安装的其他应用组件,如购物应用、支付应用、图库应用或者记事本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检测到的触发信息包含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定,其主要是用来表明用户当前对电子设备的当前触发对象,以便针对该当前触发对象进行后续处理。
步骤S12:基于解析结果,控制电子设备输出针对当前触发对象的认证界面。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预先设置需要进行身份认证才能进入的应用组件,如上述举例的各种支付、转账或涉及到机密信息的应用组件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继上述描述,通过对检测到的触发信息进行解析,确定当前触发对象后,可以将其与预设需要进行身份认证的应用组件进行比较,判断启动并进入该当前触发对象的操作界面是否需要进行身份认证,以及采用哪种认证方式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之后,本申请可以根据判断结果控制电子设备输出相应认证方式的认证界面,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确定针对当前触发对象的认证界面的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列举的这种方式。
其中,在实际应用中,当启动需要进行身份认证才能够判断是否进入操作界面的应用组件时,关于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的认证方式可以由用户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例如,可以根据该应用组件所实现的功能对用户的重要程序或涉及到用户个人重要信息的多少或重要程度等等,选定其所采用的认证方式。
具体的,可以利用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如指纹、声音或面部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实现对用户的身份认证,此时,由于生物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不同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是不同的,所以,本申请采用这种认证方式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确保了相应应用组件只有电子设备的合法用户即预设生物识别信息的用户能够进入其操作界面,从而避免非法用户进入电子设备进入其操作界面进行非法操作。基于此,对于这种认证方式,在确定当前触发对象的身份认证方式是生物识别方式时,将控制电子设备输出相应的生物识别界面。
另外,为了使其他用户也能够使用电子设备或其某些应用组件,或者是对于一些对于用户来说不涉及到非常重要信息或隐私等信息的应用组件,本申请也可以采用非生物识别方式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所以,此时确定当前触发对象的认证方式为非生物识别方式(如图案认证方式、数字认证方式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将控制电子设备输出相应的非生物认证界面。
由此可见,本申请用于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的认证界面可以包括生物识别界面和非生物识别界面,本申请对两者具体界面输出内容不作限定,可以根据采用的具体认证方式确定。
步骤S13:通过该认证界面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
结合上述描述,当确定在进入当前触发对象的操作界面之前采用的认证方式为生物识别方式时,本申请以指纹识别方式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此时电子设备将输出指纹识别界面,指示想要进入当前触发对象的操作界面的当前用户将其手指放置到指纹验证区域,以实现对当前用户的指纹鉴权。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需要,电子设备也可以根据预设输出其他生物识别界面,如语音识别界面,用于采集当前用户的声音,并通过对其声音进行分析,验证当前用户是否是合法用户;或者是脸部识别界面,用于采集当前用户的面部图像,通过分析实现对当前用户的身份验证等等,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可选的,基于上述描述可知,在实际应用中,当确定针对当前触发对象的认证界面时生物识别界面时,本申请可以指示用户将相应部分等放置或接近该生物识别界面的信息采集区域,来获取当前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并验证其与预存生物识别信息是否一致,从而实现对当前用户的身份认证。
其中,预存生物识别信息可以是电子设备的合法用户(此处通常是电子设备的所有者)设定相应应用组件的认证方式为指纹识别时,由该电子设备采集并保存的。其具体指代内容可以根据设定的该应用组件的认证方式确定,如若设定启动该应用组件需要进行的认证方式为指纹识别方式,预存生物识别信息为采集到的该用户的指纹信息;若设定启动该应用组件需要进行的认证方式为脸部识别方式,那么,该预存生物识别信息为采集到的该用户的面部信息,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另外,当确定进入当前触发对象的操作界面之间进行的身份认证是对当前用户的非生物识别时,此时电子设备可以输出如图3所示的图案识别界面,或如图4所示的数字识别界面,但并不局限于此。
其中,对于如图3和4所示的这类非生物识别界面,用户可根据对预设认证信息的记忆,在该非生物识别界面中输入当前认证信息,之后,本申请可以通过验证获取的当前认证信息是否与预设认证信息一致,来实现对当前用户的身份认证。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指示用户挑选或输入满足预设认证条件的认证对象的方式,来实现对当前用户的身份认证,即验证获取的当前认证信息是否满足预设认证条件的方式实现身份验证,本申请对上述非生物识别界面的具体输出内容不作限定。
步骤S14:在对当前用户的身份认证合格时,控制电子设备进入与该认证界面对应的工作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若是通过生物识别界面对当前用户进行的身份认证,那么,在对当前用户的身份认证合适时,电子设备将进入安全工作模式,且在该安全工作模式下,无论用户触发电子设备的哪个应用组件,可以均采用该生物识别方式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由此可见,电子设备进入安全工作模式后,因生物识别信息的唯一性特点,导致非法用户即使窃取了预存生物识别信息,也无法顺利通过身份认证进入应用组件的操作界面,从而避免了非法用户对电子设备的非法操作,如修改预设生物识别信息等等,大大提高了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其中,对于本实施例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说明的是,在生物识别界面并不存在转换按钮,也就是说,本申请并不能从生物识别界面转换到非生物识别界面,在实际应用中,用户一旦设定该应用组件启动之前的身份认证方式为生物识别方式,那么,用户只能通过对其相应的生物识别信息进行认证的方式,决定是否能够进入该应用组件的操作界面,从而避免了非法用户通过窃取非生物识别信息,并利用非生物识别方式通过对其身份的认证,从而进入电子设备操作界面进行非法操作,如进入生物识别管理模块,修改用户预存生物识别信息,进而窃取该电子设备的合法用户更多重要信息,危害用户的切身利益。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若本实施例是通过非生物识别界面对当前用户进行的身份认证,那么,在对当前用户的身份认证合适时,电子设备将进入一般工作模式,也就是说,非生物识别界面对应一般工作模式,且当电子设备进入该一般工作模式后,本申请禁止对该电子设备的预设信息或操作等进行任何修改或删除,从而避免非法用户通过窃取合法用户预设的非生物识别信息即预设认证信息进入电子设备的操作界面,来修改合法用户预设的生物识别信息,进而进入那些通过生物识别方式才能够进入的应用组件的操作界面,导致合法用户的重要信息以及财产的损失。
可选的,当电子设备进入一般工作模式后,无论触发电子设备的任何应用组件,都可以通过相应的非生物识别方式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本申请对采用的具体非生物识别方式不作限定,则触发电子设备的应用组件时,电子设备将输出相应的非生物识别界面,如上述图3和4所示,但并不局限于此。
综上,本申请通过将电子设备的工作模式划分为安全工作模式和一般工作模式,前者需要当前用户进行生物识别才有可能进入各应用组件操作界面,也就是说,在该安全工作模式下,只有电子设备所有者(其通常是指设置生物识别界面认证标准即预存生物识别信息的用户)才能够使用电子设备实现各种操作,保证了电子设备的使用安全性;而对于一般工作模式,只要用户输入的非生物识别信息正确,就能够进入相应应用组件的操作界面,可见,这种工作模式的安全性相对较低,但是在本申请中,当确定电子设备进入一般工作模式后,通过禁止任何用户修改或删除电子设备已存在的设定的方式,保证电子设备的使用安全性。由此可见,无论电子设备工作在哪种工作模式,本申请都能够保证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安全性。
其中,结合上述描述,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预先设定使用电子设备的哪些应用组件进行相应业务操作之前进行生物识别方式的身份认证,使用哪些应用组件进行业务操作之前进行非生物识别方式的身份认证,并针对不同的认证方式的认证标准即预存生物识别信息以及预设认证信息。这样,在实际应用,根据对检测到的接触信息的解析结果确定当前触发对象后,即确定触发的是电子设备的哪个应用组件或者是说触发进行哪个业务操作时,可根据其预设的认证方式,控制电子设备输出相应的认证界面,以实现对当前用户的身份认证,并在身份认证合适时使电子设备进入相应的工作模式,进而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保证电子设备使用的安全性,避免电子设备所有者的个人隐私或其他重要信息外泄及其财产的损失,大大提高了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感受。
可选的,结合图3和4所示的非生物识别界面,本申请还可以设置转换按钮(如图3和4中的指纹鉴定按钮,但并不局限于此),且使该转换按钮只显示在非生物识别界面上,基于此,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提供的认证方法还可以包括:
检测该转换按钮是否被触发,并在检测到针对该转换按钮的控制信息时,控制电子设备从当前的非生物识别界面切换至生物识别界面,从而采集当前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据此实现对当前用户的身份认证,并在身份认证合适时,控制电子设备进入安全工作模式,此时,用户即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或删除预设生物识别信息,从而使电子设备的使用更加灵活。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可以预先设置一个安全业务关系表,如下表1所示,但并不局限于此,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对其来说非常重要的业务,需要进行生物识别后才能够进入相应业务操作界面的业务操作及其对应的应用名称等信息以列表的方式列举出来,即确定出电子设备的安全业务操作及其对应的应用名称,本申请还可以规定这些安全业务操作的系统安全属性为1。同理,本申请还可以按照表1所示关系表,列举需要进行非生物识别后才能够进行的业务操作,并规定其对应的系统安全属性为0,本申请在此不再详述。
表1预设安全业务关系表
系统安全属性 应用名称 安全业务操作
1 支付宝 支付宝转账
1 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跨行转账
1 微信 微信发红包
1 微信 微信转账
1 …… ……
由此可见,在实际应用中,当用户需要利用电子设备的某个应用或其组件实现相应业务操作时,可以根据预设的安全业务关系表,判断当前进行的业务操作是否属于安全业务,即只有电子设备所有者才能够进行的业务,若是,将使电子设备输出生物识别界面;反之,使电子设备输出非生物识别界面。
具体的,当需要确定针对当前触发对象的认证界面时,可以利用解析结果,查询预存安全业务关系表,确定当前触发对象的当前系统安全属性,若当前系统安全属性为1,控制电子设备输出如图2所示的生物识别界面;若当前系统安全属性为0,控制电子设备输出如图3或4所示的非生物识别界面。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生物识别界面以及非生物识别界面的输出内容及其相应的识别方式不作限定,只要能够满足上述相应功能即可,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另外,关于上述系统安全属性的设置也并不局限于上述列举的方式,而且,对于电子设备的各应用的认证方式也并不限于上述列举的查询预存安全关系表的方式。
如图5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认证方法优选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51::检测电子设备当前产生的触发信息,并解析所述触发信息。
步骤S52:基于解析结果,控制电子设备输出针对当前触发对象的认证界面,当该认证界面为指纹识别界面,进入步骤S53;若该认证界面为图案识别界面,执行步骤S56。
其中,该认证界面可以是生物识别界面,本实施例将以图2所示的指纹识别界面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或者是非生物识别界面,本实施例将以如图3所示的图案识别界面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输出的认证界面为指纹识别界面时,如图2所述,并不会输出转换按钮,也就是说,本申请无法从指纹识别界面等生物识别界面切换到图案识别界面或其他非生物识别界面,从而避免了非法用户窃取预设非生物识别信息通过非生物识别界面进入电子设备操作界面,而对电子设备的预设信息进行非法操作后,对电子设备的合法用户的重要信息或财产造成损失。
步骤S53:获取当前用户的当前指纹信息。
步骤S54:验证当前指纹信息与预设指纹信息是否一致,若是,进入步骤S55;若否,执行步骤S59。
在本实施例中,当采用指纹识别方式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时,具体认证过程可参照现有的指纹识别技术,本申请在此不再详述。其中,关于预设指纹信息可以是用户设定需要进行指纹认证后才能够进入应用组件的操作界面时,在指纹管理界面录入的该用户的指纹信息,需要说明的是,若本申请采用其他生物识别方式,此时可以预先录入用户的其他相应的生物识别信息,过程类似,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步骤S55:进入当前触发对象的操作界面,并控制电子设备进入安全工作模式。
其中,结合上述实施例对应部分的描述可以,在电子设备进入安全工作模式后,将允许用户修改或删除电子设备的预设信息,如修改或删除预设的指纹识别信息等等,以方便其他用户使用电子设备实现相应的业务操作,本申请对此不作详述。
另外,电子设备进入安全工作模式后,无论用户触发电子设备哪个应用或其组件,只要其设置了身份认证,都将调用指纹识别模块,输出指纹识别界面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热证,而不会在启动非生物识别模块,进一步提高了电子设备的使用安全性,避免了用户的隐私或其他重要信息的外泄,或者是财产的损失,提高了用户体验。
步骤S56:获取用户在图案识别界面中输入的当前图案信息。
可选的,当电子设备输出图案识别界面后,在执行步骤S56之前,由于该图案识别界面可以输出指纹鉴权按钮,所以,本申请还可以检测电子设备是否产生针对该指纹鉴权按钮的控制信息,若是,将控制电子设备从该图案识别界面切换到指纹识别界面,之后返回步骤S53。
由此可见,根据实际需要,本申请可以从非生物识别界面切换到生物识别界面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从而使电子设备实现从一般工作模式到安全工作模式的灵活切换,提高了用户体验。
步骤S57:验证当前图案信息与预设图案信息是否一致,若一致,进行步骤S58;若不一致,执行步骤S59。
步骤S58:进入当前触发对象的操作界面,并控制电子设备进入一般工作模式。
结合上述实施例对应部分的描述可知,电子设备工作在一般工作模式下,禁止用户对电子设备的设定参数等进行修改或删除,从而保证在非法用户通过非生物识别方式入侵电子设备的情况下,非法用户无法修改合法用户预设的生物识别信息,进而保证该合法用户的个人信息或其他重要信息外泄,并保证其财产安全等等,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其中,在电子设备处于一般工作模式下,无论用户触发电子设备的哪个应用组件,若需要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都是通过非生物识别界面实现,本申请对该非生物识别界面不作限定,可以是上述图案识别界面,也可以是其他。
步骤S59:输出提示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该提示信息可以是文字提示信息,如在对当前用户的身份认证失败时,输出相应的文字提示当前用户输入的非生物识别信息有误,当然,此时也可以输出预设的语音信息,或者是通过点亮指示灯等方式来提示当前用户认证失败,本申请对提示信息指代的具体内容不作限定。
综上,在本实施中,当用户对电子设备进行操作时,检测电子设备产生的触发信息,并对触发信息进行解析,从而控制电子设备输出针对当前触发对象的认证界面,用于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并在身份认证合适时控制电子设备进入相应的工作模式。其中,当该认证界面为生物识别界面,因生物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避免了非法用户进入电子设备的操作界面进行非法操作,且在这种情况下对当前用户的身份认证合格后,电子设备将进入安全工作模式,此时才允许用户修改或删除预设的生物识别信息。
而当认证界面为非生物识别界面时,当对当前用户的身份认证合格时,本申请将控制电子设备进入一般工作模式,此时将禁止任何用户修改或删除针对生物识别界面的预存生物识别信息,从而避免了非法用户通过非生物识别界面进入电子设备操作界面,对预存生物识别信息的恶意修改,保证了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安全性。而且,根据需要还可以从非生物识别界面切换到生物识别界面,实现了一般工作模式到安全工作模式的灵活切换,进一步满足了用户实际需要,提高了用户体验。
如图6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实际应用中,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ipad、笔记本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本实施例提供的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
显示器61,用于输出生物识别界面或非生物识别界面。
处理器62,用于对检测到的电子设备当前产生的触发信息进行解析,基于解析结果,控制显示器61输出针对当前触发对象的生物识别界面或非生物识别界面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并在身份认证合适时,控制电子设备进入当前输出的生物识别界面或非生物识别界面对应的工作模式。
由此可见,本申请将按照用户对该电子设备内存储的信息、使用其某应用进行的业务操作或其本身等对该用户的重要程度的不同,将进入该电子设备或进入其某应用界面时的身份认证方式分为生物方式和非生物识别认证方式。
其中,基于生物识别方式本身具有的唯一性,即只有预存的生物识别信息的用户自己可以通过这种认证方式,本申请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更为安全的认证方式,结合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可以设定通过这种生物识别认证后,才允许当前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某些应用进行操作,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在本实施例实际应用中,根据采用的生物识别方式具体内容的不同,显示器61所述显示的生物识别界面也会相应改变,如当采用指纹识别方式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时,该生物识别界面可以是指纹识别界面;若采用面部识别方式进行身份认证时,该生物识别界面可以是面部识别界面;若采用语音识别方式进行身份认证,则该生物识别界面61可以是语音识别界面等等,本申请对用户的生物识别的具体认证方式不作限定。
可选的,以指纹识别方式进行身份认证为例,当处理器62控制电子设备的显示器61输出如图2所示的指纹识别界面时,用户可以根据指示将手指放置到该指纹识别界面的采集区域进行指纹识别信息的采集。
其中,结合图2可知,本申请输出的生物识别界面上并不存在转换按钮,也就是说,本申请的生物识别界面并不能转换到非生物识别界面,从而保证了电子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同理,当电子设备显示器61输出非生物识别界面时,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对应部分的描述可知,本申请对非生物识别的具体方式也不作限定,当采用图案识别方式进行身份认证,此时该非生物识别界面块62可以是相应的图案识别界面,如图3所示的图案识别界面,但并不局限与此;而当采用数字识别方式时,电子设备显示器61当前可以输出如图4所示的数字识别界面,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图案和数字识别方式,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非生物识别方式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非生物识别界面对应一般工作模式,且当电子设备进入一般工作模式时,处理器62将禁止修改针对生物识别界面的预存生物识别信息,从而避免了非法用户通过非生物识别界面进入电子设备操作界面而修改或删除预存生物识别信息情况的发生,保证了用户的重要信息以及财产的安全。
另外,在本实施例实际应用中,在电子设备工作在一般工作模式时,在用户此时触发任意一个应用时,仍可以采用这种非生物识别方式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而当通过生物识别界面对当前用户的身份认证合适后,电子设备可以进入安全工作模式,此时,才允许用户修改或删除预存生物识别信息或其他预设参数,而且,在该安全工作模式下,用户触发电子设备的应用时,仍可以采用生物识别方式再次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从而保证了电子设备使用的安全性。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上述图3和4,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转换按钮63,用于显示器61输出非生物识别界面时输出,并控制电子设备从非生物识别界面切换至生物识别界面。
基于此,在电子设备输出非生物识别界面后,若此时用户需要进入安全工作模式修改或删除预设参数时,可以出发该转换按钮63使电子设备输出生物识别界面,之后,按照上述方式实现对当前用户的身份认证,并在认证通过后使电子设备进入安全工作模式。
由此可见,由于生物识别信息具有唯一性,所以说,非法用户无法通过触发转换按钮使电子设备进入安全工作模式,从而避免了非法用户对电子设备的非法操作。
可选的,在实际应用中,如图7所示,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
存储器64,用于存储用户预设的预存生物识别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仍以图2所示的指纹识别方式为例,用户可以针对安全应用设定启动其需要进行身份认证的认证标准,具体可以采集该用户的指纹信息并存储到第一存储器中,此时,该预存生物识别信息是预存的用户的指纹信息。当然,本申请若采用其他生物识别方式进行身份认证,那么该预存生物识别信息也会相应改变,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基于此,如图7所示,上述处理器62可以包括:
生物识别传感器,用于在显示器61输出生物识别界面时,获取当前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验证当前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与预存生物识别信息是否一致,若一致,由处理器62控制电子设备进入当前触发对象的操作界面,并控制电子设备进入安全工作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该生物识别传感器采集的生物识别信息与上述预存生物识别信息的类型一致,如预存的是用户的指纹信息,该生物识别传感器即为指纹识别传感器,用于采集当前用户的指纹信息进行对比,实现对当前用户的身份验证。
而当本申请采用非生物识别方式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时,上述存储器63还可以用于储存预设非生物认证条件。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采用的非生物识别方式不同,该预设非生物认证条件的内容不同,如采用图案识别方式,该预设非生物认证条件可以是电子设备的合法用户启动相应的认证模块时预设的图案识别信息,同理,若采用数字识别方式,该预设非生物认证条件可以是预设的数字识别信息等等,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预设非生物认证条件也可以与上述预存生物识别信息储存在不同的位置,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基于此,如图7所示,上述处理器62还可以包括:
非生物识别传感器,用于在显示器61输出非生物识别界面时,获取当前用户在非生物识别方界面输入的当前认证信息,并验证当前认证信息是否满足预设认证条件。
其中,当前认证信息与上述预设非生物认证条件相对应,可以是如上述所述的图案信息、数字信息或其他非生物识别信息,具体可以根据采用的非生物识别方式确定。
在实际应用中,若当前认证信息为图案信息,那么,该非生物识别信息采集到当前用户输入的图案信息后,可以将其与预设的图案信息进行比较,其他非生物识别信息的验证过程类似,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之后,当验证结果两者一致时,可以由处理器62控制电子设备进入当前触发对象的操作界面,并控制电子设备进入一般工作模式,此时电子设备具有的功能特性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对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如图7所示,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该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
安全业务存储器64,用于存储用户设定的安全业务关系表,如上述表1,但并不局限于此。
则处理器62此时可以利用对所述触发信息的解析结果,查询所述安全业务关系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触发对象的当前系统安全属性,并在所述当前系统安全属性为1,触发显示器61上的生物识别界面;在所述当前系统安全属性为0,触发显示器上的非生物识别界面,具体过程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对应部分的描述,本实施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各实施例中,诸如第一、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操作、单元或模块与另一个操作、单元或模块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单元、操作或模块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认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电子设备当前产生的触发信息,并解析所述触发信息;
基于解析结果,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输出针对当前触发对象的认证界面,所述认证界面包括生物识别界面和非生物识别界面;
当通过所述认证界面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且所述身份认证合格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入与所述认证界面对应的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对应一般工作模式,且当所述电子设备进入所述一般工作模式时,禁止修改针对所述生物识别界面的预存生物识别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认证界面为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时,所述电子设备输出的所述认证界面包含有转换按钮,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检测到针对所述转换按钮的控制信息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切换至所述生物识别界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认证界面为所述生物识别界面时,所述通过所述认证界面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包括:
获取当前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
验证所述当前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与所述预存生物识别信息是否一致;
则所述身份认证合格具体为所述当前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与所述预存生物识别信息一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当前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与所述预存生物识别信息一致时,所述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入与所述认证界面对应的工作模式具体为:
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入安全工作模式;
其中,在所述安全工作模式下,针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所有触发对象的认证界面均为所述生物识别界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认证界面为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时,所述通过所述认证界面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包括:
获取当前用户在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输入的当前认证信息;
验证所述当前认证信息是否满足预设非生物认证条件;
则所述身份认证合格具体为所述当前认证信息满足所述预设非生物认证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解析结果,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输出针对当前触发对象的认证界面,包括:
利用解析结果,查询预存安全业务关系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触发对象的当前系统安全属性;
当所述当前系统安全属性为1,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输出生物识别界面;
当所述当前系统安全属性为0,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输出非生物识别界面。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显示器,用于输出生物识别界面或非生物识别界面;
处理器,用于对检测到的所述电子设备当前产生的触发信息进行解析,基于解析结果,控制所述显示器输出针对当前触发对象的所述生物识别界面或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对当前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并在所述身份认证合适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入当前输出的认证界面对应的工作模式,所述认证界面为所述生物识别界面或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
其中,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对应一般工作模式,且当所述电子设备进入所述一般工作模式时,所述处理器禁止修改针对所述生物识别界面的预存生物识别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转换按钮,用于在显示器输出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时输出,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从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切换至所述生物识别界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用户预设的预存生物识别信息;
则所述处理器包括:
生物识别传感器,用于在所述显示器输出所述生物识别界面时,获取当前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并验证所述当前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与所述预存生物识别信息是否一致;
则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在所述生物识别传感器的验证结果是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入安全工作模式;
其中,在所述安全工作模式下,针对所述电子设备的所有触发对象的认证界面均为所述生物识别界面。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器还用于存储预设非生物认证条件,则所述处理器还包括:
非生物识别传感器,用于在所述显示器输出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时,获取当前用户在所述非生物识别界面输入的当前认证信息,并验证所述当前认证信息是否满足预设认证条件;
则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在所述非生物识别传感器的验证结果为是时,控制所述电子设备进入所述一般工作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安全业务存储器,用于存储用户设定的安全业务关系表;
则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利用对所述触发信息的解析结果,查询所述安全业务关系表,确定所述电子设备的当前触发对象的当前系统安全属性,并在所述当前系统安全属性为1,触发所述显示器输出生物识别界面;在所述当前系统安全属性为0,触发所述显示器输出非生物识别界面。
CN201610188898.9A 2016-03-29 2016-03-29 一种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57039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88898.9A CN105703909A (zh) 2016-03-29 2016-03-29 一种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88898.9A CN105703909A (zh) 2016-03-29 2016-03-29 一种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3909A true CN105703909A (zh) 2016-06-22

Family

ID=56233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88898.9A Pending CN105703909A (zh) 2016-03-29 2016-03-29 一种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03909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51536A (zh) * 2017-07-11 2017-12-0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生物识别模式开启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1630827A (zh) * 2018-01-22 2020-09-04 苹果公司 基于数据的视觉表示的具有认证的安全登录
CN114900289A (zh) * 2022-07-08 2022-08-12 广东瑞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安全处理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WO2024037093A1 (zh) * 2022-08-19 2024-02-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的显示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06364A1 (en) * 2009-10-01 2011-04-06 HTC Corporatio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switching the locked state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CN102457619A (zh) * 2011-12-30 2012-05-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权限密码的设置方法
CN103886239A (zh) * 2014-03-31 2014-06-25 深圳市欧珀通信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的用户鉴权方法和装置
CN104065823A (zh) * 2014-06-30 2014-09-24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用户模式控制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06364A1 (en) * 2009-10-01 2011-04-06 HTC Corporation Method, device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switching the locked state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CN102457619A (zh) * 2011-12-30 2012-05-1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权限密码的设置方法
CN103886239A (zh) * 2014-03-31 2014-06-25 深圳市欧珀通信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的用户鉴权方法和装置
CN104065823A (zh) * 2014-06-30 2014-09-24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用户模式控制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51536A (zh) * 2017-07-11 2017-12-0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生物识别模式开启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451536B (zh) * 2017-07-11 2020-08-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生物识别模式开启方法及相关产品
US10831873B2 (en) 2017-07-11 2020-11-10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Corp., Ltd. Method for enabling biometric recognition pattern and related products
CN111630827A (zh) * 2018-01-22 2020-09-04 苹果公司 基于数据的视觉表示的具有认证的安全登录
US11636192B2 (en) 2018-01-22 2023-04-25 Apple Inc. Secure login with authentication based on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data
CN114900289A (zh) * 2022-07-08 2022-08-12 广东瑞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安全处理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4900289B (zh) * 2022-07-08 2022-11-15 广东瑞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安全处理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WO2024037093A1 (zh) * 2022-08-19 2024-02-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的显示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798071C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increasing the security of network-based transactions
KR101438869B1 (ko) 생체인식 데이터를 사용하여 무선 통신 디바이스 내의 변조방지 저장 디바이스에 액세스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AU2013205396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ducting Smart Card Transactions
WO2016169430A1 (zh) 移动支付装置及移动支付系统
CN113542288B (zh) 业务授权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WO2015188788A1 (zh) 保护移动终端支付安全的方法、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US9455985B2 (en) Method for secure key injection with biometric sensors
CN105703909A (zh) 一种认证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7733868A (zh) 移动终端及指纹并合验证实现方法、及存储介质
WO2017084569A1 (zh) 在智能终端中获取登陆凭证的方法、智能终端以及操作系统
US2016028394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sonal virtual authentication and authorization using digital devices and as an alternative for chip card or smart card
CN105915544A (zh) 一种智能门禁管理方法及智能门禁系统
KR102188775B1 (ko) 안면 인식을 사용한 클라이언트 단말 원격 제어 방법 및 시스템, 및 안면 인식 단말
EP3407241B1 (en) User authentication and authorization system for a mobile application
CN112966249A (zh) 多用户账户的切换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WO2018006349A1 (zh) 一种基于图片密码验证用户进入的方法及系统
WO2018006326A1 (zh) 一种通过移动终端和图片密码验证智能门禁的方法及系统
CN105871840A (zh) 一种证书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09165490A (zh) 一种信息输入方法及装置
US7134017B2 (en) Method for providing a trusted path between a client and a system
WO2018006325A1 (zh) 一种验证用户进入的方法及系统
WO2018006330A1 (zh) 一种基于身份证开启智能门禁的方法及系统
WO2018006335A1 (zh) 一种结合身份证验证的方法及系统
CN111181725A (zh) 身份信息的验证方法、移动终端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18006328A1 (zh) 一种管理智能门禁的方法及智能门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