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65216B - 一种柱状人工跌水 - Google Patents

一种柱状人工跌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65216B
CN105665216B CN201610168949.1A CN201610168949A CN105665216B CN 105665216 B CN105665216 B CN 105665216B CN 201610168949 A CN201610168949 A CN 201610168949A CN 105665216 B CN105665216 B CN 1056652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bucket
drop
escalator
s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6894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65216A (zh
Inventor
甘诗源
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Ziqu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61016894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6652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6652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652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652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652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7/00Apparatus for spraying or atomis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not covered by the preceding groups
    • B05B17/08Fount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31/00Accessories for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e.g. for sterilising or cleaning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柱状人工跌水,包括蓄水池、跌水水池和包括汲水件和输送件的水源输送结构;其特征是:输送件为电动扶梯的梯级,汲水件为送水桶;梯级宽度上的一端端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的外端与送水桶的上端中部可转动连接;跌水水池整体架设在蓄水池上方,且低于位于电动扶梯的下侧的梯级上的支撑杆的外端的位置;跌水水池的上端设置有进水口和碰撞部,碰撞部用于与送水桶的前侧面相碰撞,并使得该送水桶能够整体绕支撑杆的外端旋转并倒水,跌水水池的进水口用于承接送水桶在旋转后的倒水。本发明的柱状人工跌水具有结构简单、实施方便的优点,能够对电动扶梯闲置的电能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综合运行的效能。

Description

一种柱状人工跌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跌水景观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柱状人工跌水。
背景技术
跌水(也称作“瀑布”)是一种深受人们喜欢的景观,然而自然状态的跌水多分布于崇山峻岭之中,不便于城市中的居民观赏。为了让城市中的居民能够便捷地欣赏到跌水,人工跌水便应运而生,例如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CN102963208A所公开的一种人工瀑布装置,或形如公告号为CN204196564U所公开的一种新型园林建筑景观跌水。
现如今,城市中各大商场中通常都安装有电动扶梯(也称作“自动扶梯”),人们在乘坐电动扶梯时偶尔会出现乏味无聊的感觉,为了消除人们乘坐电动扶梯时的无聊,部分商场在电动扶梯旁边的空余空间处,设置有可供人们观赏的人工跌水;且商场在电动扶梯旁边设置人工跌水后,还能够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商城驻足观赏该人工跌水,提升商城的人气。又经统计数据表明,电动扶梯作为一种常年运行的机电设备,其运行时多以额定功率运行,但实际却多为轻载或空载(远没达到额定功率的负载要求),造成了较多的能源浪费。
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对电动扶梯闲置的动能进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申请人考虑设计一种能够与电动扶梯结合使用的柱状人工跌水。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对电动扶梯闲置的电能进行利用的柱状人工跌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柱状人工跌水,包括设置于电动扶梯旁的蓄水池、跌水水池和水源输送结构;其中,所述水源输送结构用于将蓄水池的水输送至所述跌水水池;所述水源输送结构包括汲水件和输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件为电动扶梯的梯级,所述汲水件为上端具有开口的送水桶;
所述梯级在该电动扶梯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端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整体呈L型,且所述支撑杆的外端远离该梯级,所述支撑杆的外端与所述送水桶的上端中部可转动连接;所述送水桶随梯级行进至电动扶梯的最低处时,送水桶沉入到蓄水池中取水;
所述跌水水池整体架设在蓄水池上方,且低于位于电动扶梯的下侧的梯级上的支撑杆的外端的位置;所述跌水水池的上端顺梯级行进方向由前往后依次设置有进水口和碰撞部,所述碰撞部用于与所述送水桶的前侧面相碰撞,并使得该送水桶能够整体绕支撑杆的外端旋转并倒水,所述跌水水池的进水口用于承接送水桶在旋转后的倒水;所述跌水水池的下端设置有可供水流出并形成柱状跌水的出水口。
上述人工跌水采用电梯的梯级作为输送件,以及采用可转动连接在梯级端部的支撑杆外端的送水桶作为汲水件的结构,不仅能够对电动扶梯闲置的电能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电动扶梯和人工跌水的综合运行的效能;还具有结构简单,设置方便的优点;且送水桶的采用还具有取水量更大、取水效率更高的优点,且在送水过程中送水桶始终在水的重力下保持竖直状态,故使得送水桶所取的水不易流出。
上述跌水水池是与上述输送件和汲水件相对应的结构,该跌水水池的上端设置上述碰撞部和进水口,从而可使得随梯级行进的送水桶的前侧面与碰撞部相碰后翻转,使得送水桶持续地向跌水水池的进水口中倒水,倒水可靠且效率较高;且送水桶在与碰撞部脱离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重新恢复竖直状,使得送水桶内剩余的水不易掉出。随后,该跌水水池对送水桶的倒水进行汇聚,且又通过跌水水池下端的出水口来供水流出,从而持续地形成柱状跌水来供人们观赏。
总体而言,上述跌水水池的结构较为简单、占用空间较小,故可使得该人工跌水结构更为紧凑,有效节省该人工跌水的建造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跌水水池整体为一个壳体结构,所述壳体的内部具有储水内腔,所述壳体的上端具有与所述储水内腔连通的水流进口,所述水流进口的边缘上凸延伸形成有环状的围板;
所述围板上邻近送水桶的前侧面的一侧构成用于与所述送水桶的前侧面相碰撞,并使得该送水桶能够整体绕支撑杆的外端旋转并倒水的碰撞部;所述围板的上端的开口构成用于承接送水桶在旋转后的倒水的进水口,所述壳体的下端设置有可供储水内腔的水流出并形成柱状跌水的出水口。
上述由壳体构成的跌水水池结构,凭借壳体的简单结构,不仅便于独立生产,且安装起来也较为方便,故能够降低人工跌水的建造成本,提升人工跌水的建造效率。
此外,该壳体上形成的上述围板,可通过该围板上邻近送水桶的前侧面来构成碰撞部,这样送水桶行进至相应位置,该送水桶的前侧面会与碰撞部相碰并旋转倒水,围板上端的开口构成有用于承接该倒水的进水口,同时,该围板的内侧面能够对送水桶的倒水进行导流,从而实现更好的倒水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碰撞部的外侧面为整体向送水桶行进方向的前方倾斜的平面状。
这样一来,送水桶的前侧面的底部首先与该平板碰撞接触,随后,送水桶的底部沿碰撞部的“倾斜平面”下滑且整体不断往前倾斜并倒水至进水口,送水桶中的水不会因碰撞力度过大而荡出。
当送水桶的前侧面与该平板贴合后,该送水桶整体又绕着该碰撞部的上端旋转并进一步翻转倒水至进水口。可见,上述结构的碰撞部可减缓与送水桶在刚刚触碰时的碰撞力,防止送水桶中的水荡出,使得送水桶的翻转倒水过程更为平缓、稳定。
作为优选,所述围板上背离送水桶的外侧面整体为向送水桶行进方向的前方倾斜的平面状。
使得该壳体适用于上行或下行电动扶梯的送水桶送水,从而具有更好的实用性。
作为改进,上述柱状人工跌水还包括防溢出结构,所述防溢出结构包括所述跌水水池,该跌水水池为一个外形呈长条状的接水筒,所述接水筒的内部具有储水内腔;所述接水筒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为设置有与储水内腔连通的出水口的出水端,另一端为进水端,所述进水端上顺电动扶梯的梯级行进方向由后往前设置有碰撞部以及与储水内腔连通的进水口;
所述防溢出结构还包括支撑件和限位件;其中,所述支撑件为竖向固定设置,所述接水筒在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可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件上并形成杠杆结构,所述限位件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
所述出水端设置有重块,且在所述接水筒处于空载或轻载状态时,该重块的重力使得所述进水端上翘,使得所述碰撞部能够与所述送水桶的前侧面相碰撞,该送水桶绕支撑杆的外端旋转并向所述进水口倒水;且当接水筒中进水端的重力大于出水端的重力时,所述进水端下降至低于送水桶的下端位置时受到所述限位件的限位。
上述防溢出结构的设置,接水筒在空载或轻载状态时,在出水端重块的重力作用下使得进水端上翘,进水端的碰撞部与送水桶相撞击并使得该送水桶不断翻转并向接水筒中倒水;在接水筒持续接收送水桶的倒水至,进水端的重力大于出水端的重力时,所述进水端下降至低于送水桶的下端位置时受到所述限位件的限位,所述接水筒不再与送水桶相碰撞并承接送水桶的倒水,故能够有效防止接水筒装满水后溢出。
作为改进,所述出水端设置有一个用于供所述重块插入并固定的插槽。
上述插槽的设置使得接水筒上重块装配更为便捷。
作为改进,所述限位件与接水筒相接触的表面设置有一层缓冲层。
这样一来,即可有效防止限位件与接水筒之间的硬碰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接水筒为沿梯级行进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上述多个接水筒结构的设置,即可在上一个接水筒承接水至翻转后,不再与送水桶碰撞;这样,该送水桶的水可与下一个接水筒相碰撞并向其中倒水。可见多个接水筒的结构,能够更好对送水桶中的水进行承接,从而提高送水桶的送水效率。
作为优选,电动扶梯的多个梯级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送水桶。
这样一来,能够提高送水桶的送水效率,有效防止多个接水筒出现断水的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件为一块竖向固定设置在地面上的墙体,多个所述接水筒共同连接在该墙体上。
这样一来,该墙体的设置不仅能够起到支撑接水筒的作用,还能够对墙体背后的环境进行遮挡和保护,从而提升跌水的观赏感受。
本发明的柱状人工跌水具有结构简单、实施方便的优点,能够对电动扶梯闲置的电能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电动扶梯和人工跌水的综合运行的效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人工跌水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图1的侧向视图。
图4为图1中增设了水车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增设了水车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人工跌水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同为本发明的柱状人工跌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侧向视图。
图8a至图8c为图6的人工跌水中送水桶倒水至接水筒的过程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蓄水池;
2跌水水池;
3梯级;
4盛水筒;
5支撑杆;
6泄水面;
7水车轮;
8支撑架;
9叶片;
10条状竹筒;
11条形水池;
12接水槽;
13送水桶;
14围板;
15接水筒;
16重块;
17连接轴;
18半管状结构;
19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一种综合效能更高的人工跌水的实现方法以及该人工跌水的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针对描述采用诸如上、下、左、右等说明性术语,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理解,而不旨在进行限制。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以电动扶梯的梯级行进时所指向的一方为前方。
一种综合效能更高的人工跌水的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构造人工跌水的跌水水池2与蓄水池1:
在电动扶梯旁邻近该电动扶梯处构筑跌水水池2和蓄水池1,其中蓄水池1整体位于跌水水池2的下方,跌水水池2的侧壁上具有可供水流出并形成跌水的出水口;
b、构造用于将蓄水池1的水输送至跌水水池2的水源输送结构:
C、所述水源输送结构的动力由电动扶梯的驱动电机来提供。
同现有技术相比较,上述人工跌水将蓄水池中的水输送至跌水水池中的水源输送结构的动力由电动扶梯的驱动电机来提供,这样就能够将驱动电机闲置的功率利用起来,从而提高该电动扶梯以及人工跌水的综合能源的利用效率。
其中,由电动扶梯的驱动电机来驱动输送件采用以下的水源输送结构来实现:
该水源输送结构包括汲水件和输送件;所述输送件与所述汲水件固定连接,且所述汲水件用于从蓄水池1中汲取水,所述输送件用于将汲水件汲取的水输送至跌水水池2;所述输送件与电动扶梯的驱动电机之间为驱动连接。
采用上述人工跌水后,因输送件由电动扶梯的驱动电机来驱动,故在电动扶梯运行时,驱动电机作用于输送件来使得汲水件从蓄水池1中汲取的水,随后输送件又将汲取件中的水输送至跌水水池2,跌水水池2内的水经出水口流出形成跌水。由上可见,本发明的人工跌水能够与电动扶梯的驱动电机结合使用,并对驱动电机闲置的功率进行更好地利用,提高该电动扶梯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
实施时,优选所述出水口为设置在跌水水池2上邻近蓄水池1的侧壁的上端的一个长条形缺口。这样一来,出水口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且该出水口的结构能够形成更宽的跌水,使得该跌水更为壮观。
第一种实施方式(图中未示出):
其中,所述输送件为离心泵,所述汲水件为固定连接在该离心泵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两根水管,其中与离心泵的进水口相连的水管的汲水端位于所述蓄水池1的水平面下方,与离心泵的出水口相连的水管的出水端与所述跌水水池2相接;该离心泵的叶轮的转轴与电动扶梯的驱动电机驱动连接。
上述结构的输送件、汲水件以及输送件与电动扶梯的驱动电机之间相连接的结构较为简单,设置起来更为简便快捷。
实施时,所述离心泵的叶轮的转轴与电动扶梯的驱动电机驱动连接可采用以下结构来实现:
1、该驱动电机为双轴电机,其中一轴通过减速器与电动扶梯的传动链轮固定连接;另一轴可直接通过联轴器与离心泵的叶轮的转轴相连接,另一轴也可通过变速器与离心泵的叶轮的转轴相连接。
2、该驱动电机为单轴电机,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轴承座上的驱动轴同轴固定连接;且该驱动轴上同轴固定设置有用于驱动电动扶梯的传动链轮,以及用于驱动离心泵的叶轮转轴的齿轮(与叶轮转轴上的齿轮啮合)或转盘(通过皮带与叶轮转轴上的转盘相连接)。
第二种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
该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输送件为电动扶梯的梯级3,所述汲水件为一个长条形且盛水口设于端部的盛水筒4;
所述梯级3在该电动扶梯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端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整体呈L型,且所述支撑杆5的外端远离该梯级3,所述支撑杆5的外端与所述盛水筒4固定连接;所述盛水筒4的长度方向与梯级3的行进方向相匹配,且所述盛水筒4的盛水口处于梯级3的行进方向的前方;
当所述盛水筒4随梯级3行进至电动扶梯的最低处时,该盛水筒4能够沉入到蓄水池1中取水;跌水水池2与行进至电动扶梯最高处端部位置的梯级3的所述盛水筒4的盛水口相对应并能够承接该盛水筒4翻转后的倒水。
上述采用电动扶梯的梯级3作为输送件,采用盛水筒4作为汲水件的水源输送结构,使得该水源输送结构不仅具有结构简单,设置方便的优点;且相较于采用离心泵作为输送件而言,以电动扶梯的梯级3作为输送件运行时噪音更低,不会产生离心泵在输送水时所产生的水泵噪音(水泵噪声就是水泵在运行时产生的不规则的、间歇的、连续的或随机的噪声;水泵噪声与日常生活接触的工业噪声、交通噪声不相同,它属于低频噪声(频率在500赫兹以下的声音),低频噪声的特点就是衰减缓慢、声波较长、其衍射波能轻易绕过障碍物,所以低频噪声不易处理)。
实施时,优选蓄水池1中最低水位应高于盛水筒4在(随梯级行进至)刚盛满水时刻其盛水口所在的高度;优选蓄水池1(邻近电动扶梯侧)的池壁高度低于(处在电动扶梯最低位置处的梯级上的)支撑杆5上端所在的高度。这样一来,蓄水池1能够确保盛水筒4更为充分取水的同时,也确保了池壁不会对支撑杆5的行进造成任何阻挡。
其中,该电动扶梯为上行的电动扶梯。
该电动扶梯为上行的电动扶梯时,该盛水筒4随输送件行进至电动扶梯上最高处的端部位置后会翻转向下,此时盛水筒4的翻转程度最大,倒水效果最好。与此同时,盛水筒4在整个从蓄水池1至跌水水池2输送过程中随输送件持续前进(先斜向上前方行进,后横向前行进),又因所述盛水筒4的长度方向与电动扶梯的行进方向相匹配,故盛水筒4在随梯级3运动至电动扶梯最高处的端部位置时,能够更好的利用输送件的运动惯性来将盛装的水倒出,从而提高倒水效率(因当电动扶梯为下行的电动扶梯时,盛水筒4在电动扶梯的最后端的转角处有一个竖向提升的过程,故不能很好地将电动扶梯的行进运动惯性用于倒水;此外,盛水筒4倒水时的翻转程度也不及上行的电动扶梯上的翻转程度,故倒水效果欠佳)。
此外,还因盛水筒4的长度方向与电动扶梯的行进方向相匹配,故在盛水筒4在随梯级3运动至电动扶梯最高处的端部位置,盛水筒4的出水的方向与梯级3行进的方向相切,且蓄水池1恰好设置在盛水口出水时方向所指出处并能够承接该盛水口的出水,这样一来,盛水筒4在向跌水水池2倒水的过程中不会与跌水水池2相撞,保证了盛水筒4随输送件行进的顺畅性。
其中,电动扶梯的多个梯级3上均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盛水筒4。
这样能够提升蓄水池1至跌水水池2之间的水源输送效率,从而可使得跌水水池2出水量更大从而可形成更加壮观的跌水。
实施时,也可将电动扶梯的每个梯级3上设置有一个所述盛水筒4。
其中,所述盛水筒4的前端向远离电动扶梯的方向偏转。
采用上述结构的盛水筒4后,盛水筒4在倒水时斜向外指向远离电动扶梯的方向,这样,跌水水池2可以更为方便地设置在稍远离电动扶梯侧面的较大空间处。此外,又因跌水水池2较为远离电动扶梯的侧面,故盛水筒4向跌水水池2中倒水的过程,更易被电动扶梯上的乘客看见,提升被跌水的观赏性。
上述人工跌水还包括泄水结构,所述泄水结构包括固定连接在跌水水池2与蓄水池1之间的一个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上表面具有一个倾斜的泄水面6,所述泄水面6的上端用于承接跌水水池2的出水口的出水,所述泄水面6的下端将该出水导流至蓄水池1内。
首先,通过上述连接件和泄水面6的设置,因泄水面6会将跌水水池2的水导流到蓄水池1,降低跌水水池2落入蓄水池1的撞击力(与跌水水垂直落入蓄水池1的结构相比较),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预防跌水水池2的出水因竖直跌入蓄水池1来溅起较多的浪花落入蓄水池1旁的地面并导致地面湿滑的情况,还无须考虑设置较大(占地面积)的蓄水池1来承接跌水水池2的流水,能够有效缩减蓄水池1的占地面积,降低造价。
其次,因整个人工跌水是设置在商场内部电动扶梯旁的位置,且商场内部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在未设置上述连接件及其泄水面6时,跌水水池2的水竖直下泄至蓄水池1会导致较大的水流撞击声,并产生一定的噪音。在设置了上述连接件及其泄水面6后,跌水水经出水口流出,沿泄水面6泄流至蓄水池1,这样就能够降低跌水水池2泄入至蓄水池1的撞击力,从而降低水流撞击声并起到降噪的作用。
最后,泄水面6的设置还能够延长跌水水池2至蓄水池1的水流路径,且通过该水流路径又增大了水流与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流经该水流路径的水更易向四周挥发,从而增加商场内部空间的空气湿润度,使得商场内部空间的空气质量更优。
其中,所述连接件整体为长条形的板状结构,所述连接件的长度方向与电动扶梯的长度方向相匹配。
上述结构的连接件的体积更小、占用空间更少,整体结构更为简洁、紧凑;且连接件的长度方向与电动扶梯的长度方向相匹配,这样可使得乘坐电动扶梯的人们更容易看到连接件的泄水面6上的水流跌水,提升观赏感受。
其中,所述泄水面6在宽度方向的两端边缘上凸形成有阻挡边。
上述阻挡边的设置能够有效防止泄水面6上的流水从该泄水面6宽度方向的端部流出,使得泄水面6的导流效果更好。
其中,所述泄水面6上靠近跌水水池2的部分上凸形成有沿泄水面6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长条形的凸起。
上述凸起能够帮助泄水面6上的流水形成波浪,使得泄水面6上的流水能够更好的模拟自然状态,提升跌水的观赏性。
实施时,优选该凸起在凸起方向上的高度为2-15cm,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波浪的形成。
其中,所述凸起的断面为等腰三角形。
采用断面为等腰三角形的凸起结构,对水流的阻挡力更小,从而使得水流通过性更好。
其中,所述凸起为沿所述泄水面6长度方向并列设置的多个。
这样即可通过上述多个凸起来促使流水在泄水面6长度方向产生更长的波浪,增强跌水的观赏效果。
实施时,上述多个凸起在宽度方向的两端固定连接在设置在泄水面6宽度方向上两端边缘的阻挡边上,这样能够增强阻挡边的结构强度。
其中,所述泄水结构还包括竖向固定设置在蓄水池1中的一个水车,所述水车包括整体为圆盘形结构的水车轮7,与水车轮7可转动连接并对其进行支撑的支撑架8;所述水车轮7的周向侧面上间隔固定设置有多块叶片9;所述泄水面6的下端导流至蓄水池1的出水方向与所述水车轮7的切线方向一致,且该出水能够冲击水车轮7的叶片9并驱使所述水车轮7旋转。
上述水车整体竖向设置在蓄水池1中,能够对蓄水池1上方空余的空间进行更好的利用,并进一步提升该人工跌水的观赏性。
其中,所述水车轮7的下端位于所述蓄水池1的水平面下方;所述水车轮7周向的侧面上斜向固定设置有可用于盛水的条状竹筒10,所述条状竹筒10上设置有进水口的一端位于该水车轮7行进方向的前方。
这样一来,条状竹筒10随水车轮7一同旋转并能够在位于水车轮7上最低位置时沉入蓄水池1中舀水,又在旋转至翻转位置时倒水来又一次形成跌水水流,提升了该人工跌水的观赏性。
其中,所述条状竹筒10为均匀间隔设置在所述水车轮7的周向侧面的多个;在邻近所述条状竹筒10随水车轮7翻转并倒水的位置处对应架设有用于承接该倒水的条形水池11,且所述条形水池11上远离水车轮7的侧壁上设置有可供水流出并形成跌水的缺口。
这样一来,通过上述结构可使得由条状竹筒10至条形水池11再至蓄水池1的流水形成有多级阶梯状的跌水(从该流水的侧向看去的形状),进一步增大了水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其中,上述人工跌水还包括水滴承接结构,该水滴承接结构包括固定设置在电动扶梯的梯级3的盛水筒4的正下方的接水槽12,所述接水槽12整体呈长条状;处在电动扶梯的最高处的端部与电动扶梯上邻近蓄水池1部分之间的盛水筒4在竖向上的投影落在所述接水槽12内,所述接水槽12上邻近蓄水池1的端部具有供水流入蓄水池1的出口。
设置上述水滴承接结构后,该接水槽12能够对盛水筒4倾倒后的剩余的水滴进行承接,故能够有效防止上述剩余的水滴掉落至地面造成的地面湿滑,确保位于人工跌水下方行人行走的安全性。
此外,设置上述接水槽12后,也无须考虑使用蓄水池1来承接盛水筒4的水滴,故能够有效节省蓄水池1的设置面积,从而降低整个跌水的工程造价,帮助使得跌水的整体更加简洁美观。
其中,所述接水槽12由铝板材料或木板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材料所制得。
铝板或木板的取材容易且不会生锈,保证接水槽12更易制得的同时也能较好地维持水源的清洁度。
其中,所述接水槽12的长条状与电动扶梯的最高处的端部与电动扶梯上邻近蓄水池1部分之间的盛水筒4的位移路径的长条状的形状相匹配;且所述接水槽12的上端悬吊连接在跌水水池2上,所述接水槽12的下端固定连接在蓄水池1上。
采用上述结构的接水槽12,不仅结构较为简单,还无需占用地面面积;此外,上述接水槽12的长条状的形状可使得整体与盛水筒4之间的间距最小,从而使得盛水筒4上的剩余水滴在重力作用下掉落至接水槽12的冲击力更小,能够进一步防止掉落至接水槽12中的水再从接水槽12中溅出。
其中,所述接水槽12的槽底表面具有一层防溅层。
上述防溅层的设置,能够对盛水筒4下掉至接水槽12中的滴水进行缓冲,从而有效防止滴水从接水槽12中溅出;与此同时,也正是防溅层的设置可取代通过提升接水槽12侧壁设置高度来防止滴水溅出的结构,从而帮助接水槽12有效防止滴水溅出的同时,帮助接水槽12缩减侧壁高度,减省接水槽12的重量和体积,故上述改进方案具有更好的实施效果。
其中,所述防溅层由海绵材料或硅胶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材料所制得。
海绵和硅胶均具有减震的作用,故防溅效果均较为理想。此外,海绵还具有较好的吸水性,这样一来,采用海绵材料的防溅层可对跌落至表面的水滴进行快速地吸收,进一步提升防溅效果。
其中,所述防溅层的厚度为所述接水槽12高度的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上述规格的防溅层的防溅效果更为理想。
第三种实施方式(如图6至图8c所示)——即为本发明的柱状人工跌水:
该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和第二种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
其中,所述输送件为电动扶梯的梯级3,所述汲水件为上端具有开口的送水桶13;
所述梯级3在该电动扶梯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端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整体呈L型,且所述支撑杆5的外端远离该梯级3,所述支撑杆5的外端与所述送水桶13的上端中部可转动连接;所述送水桶13随梯级3行进至电动扶梯的最低处时,送水桶13沉入到蓄水池1中取水;
所述跌水水池2整体架设在蓄水池1上方,且低于位于电动扶梯的下侧的梯级3上的支撑杆5的外端的位置;所述跌水水池2的上端顺梯级3行进方向由前往后依次设置有进水口和碰撞部,所述碰撞部用于与所述送水桶13的前侧面相碰撞,并使得该送水桶13能够整体绕支撑杆5的外端旋转并倒水,所述跌水水池2的进水口用于承接送水桶13在旋转后的倒水;所述跌水水池2的下端设置有可供水流出并形成柱状跌水的出水口。
上述人工跌水采用电梯的梯级3作为输送件,以及采用可转动连接在梯级3端部的支撑杆5外端的送水桶13作为汲水件的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设置方便的优点;送水桶13的采用还具有取水量更大、取水效率更高(相较于盛水筒4作为汲水件而言)的优点,且在送水过程中送水桶13始终在水的重力下保持竖直状态,故使得送水桶13所取的水不易流出。
上述跌水水池2是与上述输送件和汲水件相对应的结构,该跌水水池2的上端设置上述碰撞部和进水口,从而可使得随梯级3行进的送水桶13的前侧面与碰撞部相碰后翻转,使得送水桶13持续地向跌水水池2的进水口中倒水,倒水可靠且效率较高;且送水桶13在与碰撞部脱离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重新恢复竖直状,使得送水桶13内剩余的水不易掉出。随后,该跌水水池2对送水桶13的倒水进行汇聚,且又通过跌水水池2下端的出水口来供水流出,从而持续地形成柱状跌水来供人们观赏。
总体而言,上述跌水水池2的结构较为简单、占用空间较小,故可使得该人工跌水结构更为紧凑,有效节省该人工跌水的建造成本。
实施时,优选所述送水桶13的外形整体为矩形结构的送水桶13,这样一来,可使得送水桶13与跌水水池2上的碰撞部之间碰撞时相接触的面积更大,碰撞过程更加稳定可靠,从而帮助送水桶13实现更加稳靠地翻转倒水。
实施时,优选所述碰撞部的外形整体呈竖杆状或竖板状。这样,竖杆状或竖板状的碰撞部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其中,所述跌水水池2整体可为一个壳体结构,所述壳体的内部具有储水内腔,所述壳体的上端具有与所述储水内腔连通的水流进口,所述水流进口的边缘上凸延伸形成有环状的围板14;
所述围板14上邻近送水桶13的前侧面的一侧构成用于与所述送水桶13的前侧面相碰撞,并使得该送水桶13能够整体绕支撑杆5的外端旋转并倒水的碰撞部;所述围板14的上端的开口构成用于承接送水桶13在旋转后的倒水的进水口,所述壳体的下端设置有可供储水内腔的水流出并形成柱状跌水的出水口。
上述由壳体构成的跌水水池2结构,凭借壳体的简单结构,不仅便于独立生产,且安装起来也较为方便,故能够降低人工跌水的建造成本,提升人工跌水的建造效率。
此外,该壳体上形成的上述围板14,可通过该围板14上邻近送水桶13的前侧面来构成碰撞部,这样送水桶13行进至相应位置,该送水桶13的前侧面会与碰撞部相碰并旋转倒水,围板14上端的开口构成有用于承接该倒水的进水口,同时,该围板14的内侧面能够对送水桶13的倒水进行导流,从而实现更好的倒水效果。
其中,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跌水水池2上背离电动扶梯的侧面。
这样更便于该电动扶梯上的乘客观看,提升观赏效果。
其中,所述碰撞部的外侧面为整体向送水桶13行进方向的前方倾斜的平面状。
这样一来,送水桶13的前侧面的底部首先与该平板碰撞接触,随后,送水桶13的底部沿碰撞部的“倾斜平面”下滑且整体不断往前倾斜并倒水至进水口,送水桶13中的水不会因碰撞力度过大而荡出。
当送水桶13的前侧面与该平板贴合后,该送水桶13整体又绕着该碰撞部的上端旋转并进一步翻转倒水至进水口。可见,上述结构的碰撞部可减缓与送水桶13在刚刚触碰时的碰撞力,防止送水桶13中的水荡出,使得送水桶13的翻转倒水过程更为平缓、稳定。
其中,所述围板14上背离送水桶13的外侧面整体为向送水桶13行进方向的前方倾斜的平面状。
使得该壳体适用于上行或下行电动扶梯的送水桶13送水,从而具有更好的实用性。
本实施方式的人工跌水还可包括跌水水池2的防溢出结构,所述防溢出结构包括跌水水池2,该跌水水池2为一个外形呈长条状的接水筒15,所述接水筒15的内部具有储水内腔;所述接水筒15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为设置有与储水内腔连通的出水口的出水端,另一端为进水端,所述进水端上顺电动扶梯的梯级3行进方向由后往前设置有碰撞部以及与储水内腔连通的进水口;
所述防溢出结构还包括支撑件和限位件;其中,所述支撑件为竖向固定设置,所述接水筒15在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可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件上并形成杠杆结构,所述限位件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
所述出水端设置有重块16,且在所述接水筒15处于空载或轻载状态时,该重块16的重力使得所述进水端上翘,使得所述碰撞部能够与所述送水桶13的前侧面相碰撞,该送水桶13绕支撑杆5的外端旋转并向所述进水口倒水;且当接水筒15中进水端的重力大于出水端的重力时,所述进水端下降至低于送水桶13的下端位置时受到所述限位件的限位。
上述防溢出结构的设置,接水筒15在空载或轻载状态时(如图8a和8b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为梯级行进方向),在出水端重块16的重力作用下使得进水端上翘,进水端的碰撞部与送水桶13相撞击并使得该送水桶13不断翻转并向接水筒15中倒水;在接水筒15持续接收送水桶13的倒水至,进水端的重力大于出水端的重力时(如图8c所示),所述进水端下降至低于送水桶13的下端位置时受到所述限位件的限位,所述接水筒15不再与送水桶13相碰撞并承接送水桶13的倒水,故能够有效防止接水筒15装满水后溢出。
实施时,优选所述进水端下降至低于送水桶13的下端位置时受到所述限位件的限位,并使得该接水筒15的长度方向与梯级3的行进方向相平行。这样一来,能够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接水筒15与送水桶13相碰撞;还使得接水筒15整体的旋转角度最小,进而能够更快地旋转并防止进一步接水后溢出。
实施时,所述限位件可采用以下结构中的一种:
1、接水筒15的上侧面或下侧面中的一个在长度方向的中部固定有一根与支撑件可转动连接连接的连接轴17,所述限位件为一端固定在支撑件上的固定端,另一端为向外延伸并覆盖在该连接轴17上的半管状结构18的限位端,并依靠该半管状结构18在弧度方向的端部来对接水筒15的旋转进行限位。
2、与上面一种不同之处在于:所述限位件的限位端为直接延伸至相应位置并与旋转到位后的接水筒15的进水端或出水端中的一端相抵接(图中未示出)。
其中,所述出水端设置有一个用于供所述重块16插入并固定的插槽。
上述插槽的设置使得接水筒15上重块16装配更为便捷。
其中,所述限位件与接水筒15相接触的表面设置有一层缓冲层。
这样一来,即可有效防止限位件与接水筒15之间的硬碰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实施时,所述缓冲层优选由橡胶材料、海绵材料或硅胶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制得。这样,可使得缓冲层的缓冲效果更好。
其中,所述接水筒15为沿梯级3行进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上述多个接水筒15结构的设置,即可在上一个接水筒15承接水至翻转后,不再与送水桶13碰撞;这样,该送水桶13的水可与下一个接水筒15相碰撞并向其中倒水。可见多个接水筒15的结构,能够更好对送水桶13中的水进行承接,从而提高送水桶13的送水效率。
其中,电动扶梯的多个梯级3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送水桶13。
这样一来,能够提高送水桶13的送水效率,有效防止多个接水筒15出现断水的情况。
其中,所述支撑件为一块竖向固定设置在地面上的墙体19,多个所述接水筒15共同连接在该墙体19上。
这样一来,该墙体19的设置不仅能够起到支撑接水筒15的作用,还能够对墙体19背后的环境进行遮挡和保护,从而提升跌水的观赏感受。
以上仅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需指出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上述变形和改进的技术方案应同样视为落入本申请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柱状人工跌水,包括设置于电动扶梯旁的蓄水池、跌水水池和水源输送结构;其中,所述水源输送结构用于将蓄水池的水输送至所述跌水水池;所述水源输送结构包括汲水件和输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件为电动扶梯的梯级,所述汲水件为上端具有开口的送水桶;
所述梯级在该电动扶梯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端部固定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整体呈L型,且所述支撑杆的外端远离该梯级,所述支撑杆的外端与所述送水桶的上端中部可转动连接;所述送水桶随梯级行进至电动扶梯的最低处时,送水桶沉入到蓄水池中取水;
所述跌水水池整体架设在蓄水池上方,且低于位于电动扶梯的下侧的梯级上的支撑杆的外端的位置;所述跌水水池的上端顺梯级行进方向由前往后依次设置有进水口和碰撞部,所述碰撞部用于与所述送水桶的前侧面相碰撞,并使得该送水桶能够整体绕支撑杆的外端旋转并倒水,所述跌水水池的进水口用于承接送水桶在旋转后的倒水;所述跌水水池的下端设置有可供水流出并形成柱状跌水的出水口;
所述跌水水池整体为一个壳体结构,所述壳体的内部具有储水内腔,所述壳体的上端具有与所述储水内腔连通的水流进口,所述水流进口的边缘上凸延伸形成有环状的围板;
所述围板上邻近送水桶的前侧面的一侧构成用于与所述送水桶的前侧面相碰撞,并使得该送水桶能够整体绕支撑杆的外端旋转并倒水的碰撞部;所述围板的上端的开口构成用于承接送水桶在旋转后的倒水的进水口,所述壳体的下端设置有可供储水内腔的水流出并形成柱状跌水的出水口;
所述碰撞部的外侧面为整体向送水桶行进方向的前方倾斜的平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状人工跌水,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板上背离送水桶的外侧面整体为向送水桶行进方向的前方倾斜的平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柱状人工跌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溢出结构,所述防溢出结构包括所述跌水水池,该跌水水池为一个外形呈长条状的接水筒,所述接水筒的内部具有储水内腔;所述接水筒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为设置有与储水内腔连通的出水口的出水端,另一端为进水端,所述进水端上顺电动扶梯的梯级行进方向由后往前设置有碰撞部以及与储水内腔连通的进水口;
所述防溢出结构还包括支撑件和限位件;其中,所述支撑件为竖向固定设置,所述接水筒在长度方向上的中部可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件上并形成杠杆结构,所述限位件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
所述出水端设置有重块,且在所述接水筒处于空载或轻载状态时,该重块的重力使得所述进水端上翘,使得所述碰撞部能够与所述送水桶的前侧面相碰撞,该送水桶绕支撑杆的外端旋转并向所述进水口倒水;且当接水筒中进水端的重力大于出水端的重力时,所述进水端下降至低于送水桶的下端位置时受到所述限位件的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柱状人工跌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端设置有一个用于供所述重块插入并固定的插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柱状人工跌水,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与接水筒相接触的表面设置有一层缓冲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柱状人工跌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筒为沿梯级行进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柱状人工跌水,其特征在于:电动扶梯的多个梯级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送水桶。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柱状人工跌水,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为一块竖向固定设置在地面上的墙体,多个所述接水筒共同连接在该墙体上。
CN201610168949.1A 2016-03-23 2016-03-23 一种柱状人工跌水 Active CN1056652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68949.1A CN105665216B (zh) 2016-03-23 2016-03-23 一种柱状人工跌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68949.1A CN105665216B (zh) 2016-03-23 2016-03-23 一种柱状人工跌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65216A CN105665216A (zh) 2016-06-15
CN105665216B true CN105665216B (zh) 2017-12-05

Family

ID=56215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68949.1A Active CN105665216B (zh) 2016-03-23 2016-03-23 一种柱状人工跌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6652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47443A (zh) * 2017-05-02 2017-08-18 宁波市鄞州发辉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摸鱼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97640A (en) * 1972-01-24 1974-03-19 S Aidlin Automatic apparatus for orienting and feeding bottles or like articles having necks
US4374558A (en) * 1979-09-28 1983-02-22 Hitachi, Ltd. Steps of passenger conveyor
US5794292A (en) * 1996-11-20 1998-08-18 Ricci, Jr.; Patrick J. Portable gangway with leveling stairs
CN203201726U (zh) * 2013-04-08 2013-09-18 柳联营 一种景观式溢流坝水力、风力发电系统
CN205413487U (zh) * 2016-03-23 2016-08-03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柱状人工跌水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97640A (en) * 1972-01-24 1974-03-19 S Aidlin Automatic apparatus for orienting and feeding bottles or like articles having necks
US4374558A (en) * 1979-09-28 1983-02-22 Hitachi, Ltd. Steps of passenger conveyor
US5794292A (en) * 1996-11-20 1998-08-18 Ricci, Jr.; Patrick J. Portable gangway with leveling stairs
CN203201726U (zh) * 2013-04-08 2013-09-18 柳联营 一种景观式溢流坝水力、风力发电系统
CN205413487U (zh) * 2016-03-23 2016-08-03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柱状人工跌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65216A (zh) 2016-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5433C (zh) 利用河水水流或海水水流的发电装置
CN205395592U (zh) 人工瀑布的泄水结构
CN105750144B (zh) 一种人工瀑布的构造方法
CN207828866U (zh) 一种道路积水清理装置
CN206886252U (zh) 一种用于粮食入仓的缓冲装置
CN105665216B (zh) 一种柱状人工跌水
CN105620166B (zh) 一种人工瀑布
CN109047214A (zh) 一种房屋落水管管壁用清理器
CN205387428U (zh) 人工瀑布的水滴承接结构
CN205413487U (zh) 柱状人工跌水
CN205395599U (zh) 人工瀑布结构
CN205413486U (zh) 一种柱状人工跌水的低造价跌水水池结构
CN105804226B (zh) 一种柱状人工跌水的跌水水池的防溢出结构
CN105444276B (zh) 除湿机
CN205395593U (zh) 人工瀑布的水源输送结构
CN203924229U (zh) 供水系统
CN208710864U (zh) 防溅漏防火堤
CN111499013B (zh) 一种基于消能裙板的转能曝气装置
CN103821197A (zh) 一种斜板除沙取水装置
CN107080977A (zh) 一种油水分离器
CN203701197U (zh) 一种斜板除沙取水器
CN108671441A (zh) 防溅漏防火堤
CN110512556B (zh) 房屋建筑施工除积水环保装置
US8166582B2 (en) Generated wave propulsion water feature
CN206924464U (zh) 一种油水分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13

Address after: 401147 7-10, Building 3, Weiqing Sunshine Zone, No. 87, Songpai Road, Longxi Street, Yubei District, Chongqing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Ziqu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 No. 400052 Kowloon Jiulongpo District of Chongq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Hualong Avenue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

Patentee before: Zhang Wei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