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60313A - 一种二次灌根防治韭蛆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二次灌根防治韭蛆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60313A
CN105660313A CN201610035529.6A CN201610035529A CN105660313A CN 105660313 A CN105660313 A CN 105660313A CN 201610035529 A CN201610035529 A CN 201610035529A CN 105660313 A CN105660313 A CN 1056603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medicament
fragrant
leek
pou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355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彩华
胡静荣
张友军
王文凯
李传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tze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Yangtze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tze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Yangtze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03552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660313A/zh
Publication of CN105660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603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5/00Watering gardens, fiel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3/00Protecting plant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灌根防治韭蛆的方法,属农业害虫防治技术领域。本发明是利用韭蛆喜湿的生物学特性,施药前2d对韭菜地进行大水浇灌,以增加土壤湿度,然后再次引水浇灌同时将药剂混合水与浇灌水混合;使其借助浇灌水从农田的一端流向农田的另一端流动,从而让药剂混合水均匀分布在每一株韭菜根茎周围,并慢慢渗透到土壤较深的位置由此实现解决韭蛆危害的目的。本发明与传统的施药方法相比较,充分考虑了韭菜的生长特性、韭蛆的生物学特性、人们的收割习惯及药剂的均匀分布方法,“四合一”联合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应用药剂的功能,让施药不再盲目或随机。

Description

一种二次灌根防治韭蛆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灌根防治韭蛆的方法,属农业害虫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韭菜是一种大众蔬菜,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被广泛认为具有补肾、健胃、提神等功效。韭菜分布在世界各地,包括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蒙古、日本等,但制约韭菜生长的关键因子之一是韭蛆。韭蛆是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odoriphagaYangandZhang)的幼虫,属双翅目,眼蕈蚊科。该虫在全国均有发生,可危害7科30多种蔬菜、瓜果类和食用菌,尤其喜欢取食韭菜。因该虫体形小、繁殖速度快、世代重叠严重、聚集分布于土壤中危害,导致防治困难,一般韭菜田块减产40-6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目前,防治韭蛆的方法很多,按大类主要分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其中,化学防治仍然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也最受菜农欢迎。然而,如果施药方法不当,可能无法发挥药剂最佳的防治效果。比如:相同用量的药剂防效差异甚大;或者相同防效用药量差异较大;或田间施药不均,存在施药“死角”,为韭蛆再次大量爆发提供一定的基数等等。上述均为韭蛆产生抗药性,韭菜携带农药残留,韭蛆再次大爆发等带来严重的生产隐患和安全隐患。因此,科学合理的施药方法至关重要。如何在省工省时省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应用药剂的多重功效,既能防治韭蛆,又不造成环境和韭菜农药残留污染,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操作简单、药剂分布均匀、防治效果好、用药量少、持效期长,对环境和韭菜生产安全等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应用药剂的各种功效,既能防治韭蛆,又不造成环境和韭菜残留污染;且能够客观评价药剂对韭蛆是否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在韭菜根蛆防治领域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对其它作物地下病虫害防治也具有一定参考与借鉴作用的二次灌根防治韭蛆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二次灌根防治韭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韭蛆喜湿的生物学特性,施药前2d对韭菜地进行大水浇灌,以增加土壤湿度,浇灌量以农田土壤充分饱和为准;大水浇灌的目的以使隐藏在韭菜假茎或直根中的韭蛆回到鳞茎外的叶鞘内,或土壤须根附近,以利于后续将其杀死;
2、大水浇灌2天后,根据农药厂家不同药剂在每亩地的推荐剂量,先将农药溶入100L的水中进行稀释,调配好药剂混合水后备用;
3、在农田的一端设置多个进水口,然后通过进水口再次引水浇灌;
4、再次引水浇灌过程中,将调配好的药剂混合水通过各进水口与浇灌水混合,使其借助浇灌水从农田的一端流向农田的另一端流动;其目的是增加药剂混合水的流动性,让药剂混合水均匀分布在每一株韭菜根茎周围;
5、当混有药剂混合水的浇灌水流动到农田的另一端,且农田内的水面上升到2-3cm后停止浇灌,同时封堵好进水口,以防止浇灌水回流;其作用是使浇灌水中的药剂慢慢渗透到土壤较深的位置,便于韭菜须根大量吸收,以充分发挥药剂的作用;同时也使药剂与土壤深处的韭蛆接触,充分发挥药剂的触杀作用;
6、1天后当浇灌水渗入到农田土壤后,即告灌根式消灭韭蛆害虫完成。
所述的药剂为噻虫胺、辛硫磷、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辣根素、石灰氮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与传统的施药方法进行比较,本发明充分考虑了韭蛆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的分散程度,尤其是韭蛆喜湿的生物学特性,让施药不再盲目或随机。
提前2d对韭菜地进行大水浇灌,目的是有利于施药时提高药水混合物在田间的流速,增加药剂在土壤中纵横向的分散度;同时,增加土壤湿度,诱出隐藏在韭菜假茎或直根中的韭蛆,施药时利于药剂与韭蛆体壁充分接触,最大限度地发挥药剂的多重功效(触杀、胃毒、熏蒸等)。
为了进一步表明本发明的优点,发明人用几种化学农药分三组进行了韭蛆防治试验,具体试验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药剂与小区划分
本试验2015年7月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试验农场进行。实施例分三组,每组以667m2为例,其中第一组试验药剂为噻虫胺(600ml/667m2),对照药剂为辛硫磷(600ml/667m2);第二组试验药剂为噻虫嗪(600ml/667m2),对照药剂为高效氯氰菊酯(600ml/667m2);第三组试验药剂为辣根素(5000ml/667m2),对照药剂为石灰氮(5000ml/667m2)。三组均设清水空白对照,分别采用两种方法(传统灌根法和本发明的二次灌根法)进行,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小区44m2
施药方法一:参考《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67部分;
施药方法二:参考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1.2调查方法
韭蛆虫量的调查采取“Z”字型五点取样,每点邻近调查2兜,共10兜;每小区定点20兜逐一调查韭菜危害株。药前分别调查韭蛆虫口及韭菜株危害基数;药后7d、14d、28d调查韭蛆数量;14d、28d调查韭菜危害株数;28d进行测产和农药残留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试验一不同施药方法对韭蛆防效、韭菜保苗率、韭菜增产率及农药残留的影响
采用两种不同的施药方法施用噻虫胺和辛硫磷防治韭蛆,调查结果表明:施用同一种药剂,方法二对韭蛆的防治效果、韭菜保苗率及韭菜增产率均明显高于方法一(见表2-1);然而,韭菜农药残留值均低于方法一。另外,同一施药方法,试验药剂噻虫胺对韭蛆的防治效果、韭菜保苗率及韭菜增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药剂辛硫磷;然而,方法二中对照药剂辛硫磷7d和14d的防治效果(84.91±1.25%和86.33±1.37%)稍高于方法一中试验药剂噻虫胺的防治效果(80.70±1.15%和82.31±1.76%),暗示方法二有利于药剂作用效果的充分发挥;同时,也暗示了相同的防治效果,方法二具有节省药剂使用量的功能,为降低韭菜农药残留,达到无公害生产打下基础。
表2-1.比较噻虫胺和辛硫磷两种药剂不同施药方法对韭蛆防效、韭菜保苗率、韭菜增产率及农药残留的影响。
*相同列中字符代表方差分析的显著差异性,P<0.05,以下相同。
#括号内“+”代表残留值超过国家标准最大许可值,“-”代表残留值低于国家标准最大许可值;以下相同。
2.2试验二不同施药方法对韭蛆防效、韭菜保苗率、韭菜增产率及农药残留的影响
采用两种不同的施药方法施用噻虫嗪和高效氯氰菊酯防治韭蛆,调查结果表明:施用同一种药剂,方法二对韭蛆的防治效果、韭菜保苗率及韭菜增产率均明显高于方法一(见表2-2);然而,韭菜农药残留值均低于方法一。另外,施药方法一中,试验药剂噻虫嗪对韭蛆的防治效果、韭菜保苗率及韭菜增产率稍高于对照药剂高效氯氰菊酯,但差异不显著;然而,方法二中两种药剂对韭蛆的防治效果、韭菜保苗率及韭菜增产率差异显著,以上暗示了施药方法的重要性。同时,方法二中对照药剂高效氯氰菊酯对韭蛆7d、14d和28d的防治效果(86.32±1.50%、87.49±1.63%和89.31±1.42%)、14d和28d的保苗率(88.01±1.64%和88.36±1.46%)、28d的增产率(37.51±3.67%)明显高于方法一中试验药剂噻虫嗪对韭蛆7d、14d和28d的防治效果(74.23±1.59%、76.09±0.96%和80.29±1.32%)、14d和28d的保苗率(78.66±1.13%和81.97±1.25%)、28d的增产率(21.36±2.57%)。以上暗示方法二有利于药剂充分发挥功效;同时,也暗示相同的防治效果,方法二具有节省药剂使用量的作用,为降低韭菜农药残留,达到“无公害”生产打下基础。
表2-2.比较噻虫嗪和高效氯氰菊酯两种药剂不同施药方法对韭蛆防效、韭菜保苗率、韭菜增产率及农药残留的影响。
2.3试验三不同施药方法对韭蛆防效、韭菜保苗率及增产率的影响
采用两种不同的施药方法施用辣根素和石灰氮防治韭蛆,调查结果表明:施用同一种药剂,方法二对韭蛆的防治效果、韭菜保苗率及韭菜增产率均明显高于方法一(见表2-3)。另外,施药方法一中,试验药剂辣根素对韭蛆的防治效果、韭菜保苗率及韭菜增产率稍高于对照药剂石灰氮,但差异不显著;然而,方法二中两种药剂对韭蛆的防治效果、韭菜保苗率及韭菜增产率差异显著,以上暗示了施药方法的重要性。同时,方法二中对照药剂石灰氮对韭蛆的防治效果、保苗率稍高于方法一中试验药剂辣根素对韭蛆的防治效果、保苗率,但差异不显著,暗示方法二有利于药剂充分发挥功效;也暗示相同的防治效果,方法二具有节省药剂使用量的作用,为降低韭菜农药残留,达到无公害生产打下基础。
表2-3.比较辣根素和石灰氮两种药剂不同施药方法对韭蛆防效、韭菜保苗率及韭菜增产率的影响。
3.结论与讨论
综合上述三组实施例结果表明,施用相同药剂相同浓度,方法二对韭蛆防治效果、韭菜保苗率及韭菜增产率明显高于方法一。根据本实验室前期研究韭蛆的生物学特性发现,当土壤湿度较低时,韭蛆会藏于韭菜假茎或直根中,不容易被人发现。若此时施药,药剂不容易与韭蛆体壁接触,不利于发挥药剂的触杀、熏蒸等作用。然而,本发明方法要求提前在田间进行大水灌溉,有利于将韭蛆从隐藏的假茎或直根等部位诱出,此时再施药,有利于药剂与韭蛆体壁充分接触,发挥药剂的多重功效(触杀、熏蒸、胃毒等)。这可能是本发明施药方法对韭蛆防治效果明显高于传统施药方法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发明不仅可以更好的防治韭蛆,提高韭菜经济产量;而且要达到相同防治效果时,本发明具有节省药剂使用量,避免农残风险,为降低韭菜农药残留,达到“无公害”生产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按本发明的方法进行施药,有利于药剂在土壤中纵横向流动,不仅流动范围广,而且药剂分散均匀,有利于更大范围或较彻底地杀死田间韭蛆,减少本地韭蛆种群基数,为韭菜生长提供合适条件。同时,根据韭蛆自身的生物学特点,成虫活动能力不强(水平距离100m左右),寿命较短(2-5d),不利于远距离转移,若外地种群迁移过来形成一定的危害基数,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也暗示按本发明方法施药,有利于保持药剂的持效期,也为韭菜增产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按传统的方法施药,药剂在土壤中分布不均或面积不广,导致有些地方的药剂不足以将韭蛆杀死或根本无药剂到达,韭蛆依然存活,为后期韭蛆的爆发提供一定基数。当条件合适时,韭蛆会大量繁殖,很快形成危害种群。因此,上述可能是传统方法持效性差,造成后期韭蛆危害快速反弹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之,科学合理的施药方法既能省工省时省药,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应用药剂的多重功效。本发明充分考虑了韭蛆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的分散程度,尤其是韭蛆喜湿的生物学特性,让施药不再盲目或随机。本发明在韭菜根蛆防治领域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对其它作物地下病虫害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以一亩农田为例)
利用韭蛆喜湿的生物学特性,施药前2d对韭菜地进行大水浇灌,以增加土壤湿度,浇灌量以农田土壤充分饱和为准;大水浇灌的目的以使隐藏在韭菜假茎或直根中的韭蛆回到鳞茎外的叶鞘内,或土壤须根附近,以利于后续将其杀死。大水浇灌2天后,根据农药厂家不同药剂在每亩地的推荐剂量,先将农药噻虫胺溶入100L的水中进行稀释,调配好药剂混合水后备用。在农田的一端设置多个进水口,然后通过进水口再次引水浇灌。再次引水浇灌过程中,将调配好的药剂混合水通过各进水口与浇灌水混合,使其借助浇灌水从农田的一端流向农田的另一端流动;其目的是增加药剂混合水的流动性,让药剂混合水均匀分布在每一株韭菜根茎周围。当混有药剂混合水的浇灌水流动到农田的另一端,且农田内的水面上升到2-3cm后停止浇灌,同时封堵好进水口,以防止浇灌水回流;其作用是使浇灌水中的药剂慢慢渗透到土壤较深的位置,便于韭菜须根大量吸收,以充分发挥药剂的作用;同时也使药剂与土壤深处的韭蛆接触,充分发挥药剂的触杀作用。1天后当浇灌水渗入到农田土壤后,即告灌根式消灭韭蛆害虫完成。
实施例2:(以一亩农田为例)
利用韭蛆喜湿的生物学特性,施药前2d对韭菜地进行大水浇灌,以增加土壤湿度,浇灌量以农田土壤充分饱和为准;大水浇灌的目的以使隐藏在韭菜假茎或直根中的韭蛆回到鳞茎外的叶鞘内,或土壤须根附近,以利于后续将其杀死。大水浇灌2天后,根据农药厂家不同药剂在每亩地的推荐剂量,先将农药辛硫磷溶入100L的水中进行稀释,调配好药剂混合水后备用。在农田的一端设置多个进水口,然后通过进水口再次引水浇灌。再次引水浇灌过程中,将调配好的药剂混合水通过各进水口与浇灌水混合,使其借助浇灌水从农田的一端流向农田的另一端流动;其目的是增加药剂混合水的流动性,让药剂混合水均匀分布在每一株韭菜根茎周围。当混有药剂混合水的浇灌水流动到农田的另一端,且农田内的水面上升到2-3cm后停止浇灌,同时封堵好进水口,以防止浇灌水回流;其作用是使浇灌水中的药剂慢慢渗透到土壤较深的位置,便于韭菜须根大量吸收,以充分发挥药剂的作用;同时也使药剂与土壤深处的韭蛆接触,充分发挥药剂的触杀作用。1天后当浇灌水渗入到农田土壤后,即告灌根式消灭韭蛆害虫完成。
实施例3:(以一亩农田为例)
利用韭蛆喜湿的生物学特性,施药前2d对韭菜地进行大水浇灌,以增加土壤湿度,浇灌量以农田土壤充分饱和为准;大水浇灌的目的以使隐藏在韭菜假茎或直根中的韭蛆回到鳞茎外的叶鞘内,或土壤须根附近,以利于后续将其杀死。大水浇灌2天后,根据农药厂家不同药剂在每亩地的推荐剂量,先将农药噻虫嗪溶入100L的水中进行稀释,调配好药剂混合水后备用。在农田的一端设置多个进水口,然后通过进水口再次引水浇灌。再次引水浇灌过程中,将调配好的药剂混合水通过各进水口与浇灌水混合,使其借助浇灌水从农田的一端流向农田的另一端流动;其目的是增加药剂混合水的流动性,让药剂混合水均匀分布在每一株韭菜根茎周围。当混有药剂混合水的浇灌水流动到农田的另一端,且农田内的水面上升到2-3cm后停止浇灌,同时封堵好进水口,以防止浇灌水回流;其作用是使浇灌水中的药剂慢慢渗透到土壤较深的位置,便于韭菜须根大量吸收,以充分发挥药剂的作用;同时也使药剂与土壤深处的韭蛆接触,充分发挥药剂的触杀作用。1天后当浇灌水渗入到农田土壤后,即告灌根式消灭韭蛆害虫完成。
实施例4:(以一亩农田为例)
利用韭蛆喜湿的生物学特性,施药前2d对韭菜地进行大水浇灌,以增加土壤湿度,浇灌量以农田土壤充分饱和为准;大水浇灌的目的以使隐藏在韭菜假茎或直根中的韭蛆回到鳞茎外的叶鞘内,或土壤须根附近,以利于后续将其杀死。大水浇灌2天后,根据农药厂家不同药剂在每亩地的推荐剂量,先将农药高效氯氰菊酯溶入100L的水中进行稀释,调配好药剂混合水后备用。在农田的一端设置多个进水口,然后通过进水口再次引水浇灌。再次引水浇灌过程中,将调配好的药剂混合水通过各进水口与浇灌水混合,使其借助浇灌水从农田的一端流向农田的另一端流动;其目的是增加药剂混合水的流动性,让药剂混合水均匀分布在每一株韭菜根茎周围。当混有药剂混合水的浇灌水流动到农田的另一端,且农田内的水面上升到2-3cm后停止浇灌,同时封堵好进水口,以防止浇灌水回流;其作用是使浇灌水中的药剂慢慢渗透到土壤较深的位置,便于韭菜须根大量吸收,以充分发挥药剂的作用;同时也使药剂与土壤深处的韭蛆接触,充分发挥药剂的触杀作用。1天后当浇灌水渗入到农田土壤后,即告灌根式消灭韭蛆害虫完成。
实施例5:(以一亩农田为例)
利用韭蛆喜湿的生物学特性,施药前2d对韭菜地进行大水浇灌,以增加土壤湿度,浇灌量以农田土壤充分饱和为准;大水浇灌的目的以使隐藏在韭菜假茎或直根中的韭蛆回到鳞茎外的叶鞘内,或土壤须根附近,以利于后续将其杀死。大水浇灌2天后,根据农药厂家不同药剂在每亩地的推荐剂量,先将农药辣根素溶入100L的水中进行稀释,调配好药剂混合水后备用。在农田的一端设置多个进水口,然后通过进水口再次引水浇灌。再次引水浇灌过程中,将调配好的药剂混合水通过各进水口与浇灌水混合,使其借助浇灌水从农田的一端流向农田的另一端流动;其目的是增加药剂混合水的流动性,让药剂混合水均匀分布在每一株韭菜根茎周围。当混有药剂混合水的浇灌水流动到农田的另一端,且农田内的水面上升到2-3cm后停止浇灌,同时封堵好进水口,以防止浇灌水回流;其作用是使浇灌水中的药剂慢慢渗透到土壤较深的位置,便于韭菜须根大量吸收,以充分发挥药剂的作用;同时也使药剂与土壤深处的韭蛆接触,充分发挥药剂的触杀作用。1天后当浇灌水渗入到农田土壤后,即告灌根式消灭韭蛆害虫完成。
实施例6:(以一亩农田为例)
利用韭蛆喜湿的生物学特性,施药前2d对韭菜地进行大水浇灌,以增加土壤湿度,浇灌量以农田土壤充分饱和为准;大水浇灌的目的以使隐藏在韭菜假茎或直根中的韭蛆回到鳞茎外的叶鞘内,或土壤须根附近,以利于后续将其杀死。大水浇灌2天后,根据农药厂家不同药剂在每亩地的推荐剂量,先将农药石灰氮溶入100L的水中进行稀释,调配好药剂混合水后备用。在农田的一端设置多个进水口,然后通过进水口再次引水浇灌。再次引水浇灌过程中,将调配好的药剂混合水通过各进水口与浇灌水混合,使其借助浇灌水从农田的一端流向农田的另一端流动;其目的是增加药剂混合水的流动性,让药剂混合水均匀分布在每一株韭菜根茎周围。当混有药剂混合水的浇灌水流动到农田的另一端,且农田内的水面上升到2-3cm后停止浇灌,同时封堵好进水口,以防止浇灌水回流;其作用是使浇灌水中的药剂慢慢渗透到土壤较深的位置,便于韭菜须根大量吸收,以充分发挥药剂的作用;同时也使药剂与土壤深处的韭蛆接触,充分发挥药剂的触杀作用。1天后当浇灌水渗入到农田土壤后,即告灌根式消灭韭蛆害虫完成。

Claims (2)

1.一种二次灌根防治韭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韭蛆喜湿的生物学特性,施药前2d对韭菜地进行大水浇灌,以增加土壤湿度,浇灌量以农田土壤充分饱和为准;大水浇灌的目的以使隐藏在韭菜假茎或直根中的韭蛆回到鳞茎外的叶鞘内,或土壤须根附近,以利于后续将其杀死;
2)、大水浇灌2天后,根据农药厂家不同药剂在每亩地的推荐剂量,先将农药溶入100L的水中进行稀释,调配好药剂混合水后备用;
3)、在农田的一端设置多个进水口,然后通过进水口再次引水浇灌;
4)、再次引水浇灌过程中,将调配好的药剂混合水通过各进水口与浇灌水混合,使其借助浇灌水从农田的一端流向农田的另一端流动;其目的是增加药剂混合水的流动性,让药剂混合水均匀分布在每一株韭菜根茎周围;
5)、当混有药剂混合水的浇灌水流动到农田的另一端,且农田内的水面上升到2-3cm后停止浇灌,同时封堵好进水口,以防止浇灌水回流;其作用是使浇灌水中的药剂慢慢渗透到土壤较深的位置,便于韭菜须根大量吸收,以充分发挥药剂的作用;同时也使药剂与土壤深处的韭蛆接触,充分发挥药剂的触杀作用;
6)、1天后当浇灌水渗入到农田土壤后,即告灌根式消灭韭蛆害虫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灌根防治韭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剂为噻虫胺、辛硫磷、噻虫嗪、高效氯氰菊酯、辣根素、石灰氮中的任意一种。
CN201610035529.6A 2016-01-20 2016-01-20 一种二次灌根防治韭蛆的方法 Pending CN1056603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35529.6A CN105660313A (zh) 2016-01-20 2016-01-20 一种二次灌根防治韭蛆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35529.6A CN105660313A (zh) 2016-01-20 2016-01-20 一种二次灌根防治韭蛆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60313A true CN105660313A (zh) 2016-06-15

Family

ID=56301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35529.6A Pending CN105660313A (zh) 2016-01-20 2016-01-20 一种二次灌根防治韭蛆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660313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12121A (zh) * 2016-07-22 2016-12-14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高温覆膜防治韭蛆的方法
CN109089668A (zh) * 2018-07-16 2018-12-28 梁洁丽 一种韭蛆无公害防治方法
CN109220416A (zh) * 2018-10-24 2019-01-18 长江大学 一种韭蛆烫杀防治装置
CN109287343A (zh) * 2018-10-24 2019-02-01 长江大学 一种韭蛆烫杀防治方法及烫杀防治装置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20211A (ja) * 2000-06-30 2002-01-23 Shinko Plant Kensetsu Kk 植物の病害防除方法及び装置
CN101919403A (zh) * 2009-12-02 2010-12-22 北京燕化永乐农药有限公司 烯丙基异硫氰酸酯与辛硫磷的农药组合物
CN102960360A (zh) * 2012-12-06 2013-03-13 山东农业大学 一种含噻虫胺和烟碱的农药组合物
CN104086325A (zh) * 2014-07-14 2014-10-08 潘长生 一种生物防治韭蛆的方法
CN104094980A (zh) * 2014-08-06 2014-10-15 辽宁绿禾农业有限公司 治疗韭菜根蛆的印楝素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81220A (zh) * 2014-10-08 2015-03-04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一种无公害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方法
CN104513104A (zh) * 2013-09-27 2015-04-15 青岛畅绿生物研究所 一种植物生物源韭菜肥料除蛆杀菌剂
CN104839200A (zh) * 2015-06-03 2015-08-19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复配农药
CN104855432A (zh) * 2015-05-04 2015-08-26 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04996135A (zh) * 2015-06-30 2015-10-28 李美琼 一种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方法
CN105076214A (zh) * 2015-09-23 2015-11-25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一种提高昆虫病原线虫防治韭蛆效果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20211A (ja) * 2000-06-30 2002-01-23 Shinko Plant Kensetsu Kk 植物の病害防除方法及び装置
CN101919403A (zh) * 2009-12-02 2010-12-22 北京燕化永乐农药有限公司 烯丙基异硫氰酸酯与辛硫磷的农药组合物
CN102960360A (zh) * 2012-12-06 2013-03-13 山东农业大学 一种含噻虫胺和烟碱的农药组合物
CN104513104A (zh) * 2013-09-27 2015-04-15 青岛畅绿生物研究所 一种植物生物源韭菜肥料除蛆杀菌剂
CN104086325A (zh) * 2014-07-14 2014-10-08 潘长生 一种生物防治韭蛆的方法
CN104094980A (zh) * 2014-08-06 2014-10-15 辽宁绿禾农业有限公司 治疗韭菜根蛆的印楝素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81220A (zh) * 2014-10-08 2015-03-04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一种无公害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方法
CN104855432A (zh) * 2015-05-04 2015-08-26 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复配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04839200A (zh) * 2015-06-03 2015-08-19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复配农药
CN104996135A (zh) * 2015-06-30 2015-10-28 李美琼 一种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方法
CN105076214A (zh) * 2015-09-23 2015-11-25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一种提高昆虫病原线虫防治韭蛆效果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玉川等: "韭蛆发生为害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
张鹏等: "不同施药方式下噻虫嗪和噻虫胺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学报》 *
杨英茹等: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28 February 2014,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蔡雪强: "辛硫磷防治葱蝇幼虫", 《植物保护》 *
裴孝伯: "《温室大棚种菜技术正误精解》", 31 August 2010, 化学工业出版社 *
邱强等: "《新编原色蔬菜病虫图谱》", 30 June 1995,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12121A (zh) * 2016-07-22 2016-12-14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高温覆膜防治韭蛆的方法
CN106212121B (zh) * 2016-07-22 2019-04-09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高温覆膜防治韭蛆的方法
CN109089668A (zh) * 2018-07-16 2018-12-28 梁洁丽 一种韭蛆无公害防治方法
CN109220416A (zh) * 2018-10-24 2019-01-18 长江大学 一种韭蛆烫杀防治装置
CN109287343A (zh) * 2018-10-24 2019-02-01 长江大学 一种韭蛆烫杀防治方法及烫杀防治装置
CN109220416B (zh) * 2018-10-24 2023-03-17 长江大学 一种韭蛆烫杀防治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60313A (zh) 一种二次灌根防治韭蛆的方法
CN107810950B (zh) 一种八角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CN106304880B (zh) 一种三七连作土壤综合处理方法
CN104255783A (zh) 一种诱杀剂及其应用、制备方法以及使用方法
CN107439218A (zh) 温室大棚有机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CN105732214A (zh) 一种防虫的沃柑种植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71045B (zh) 一种防治根结线虫、土传病原真菌和杂草的组合物及方法
CN103444759A (zh) 一种异硫氰酸酯和苦参碱的复配剂及其应用
CN105230617B (zh) 亚油酰乙醇胺在提高植物灰霉病和细菌性叶斑病抗性中的应用
CN105237209A (zh) 一种种子包衣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985598A (zh) 天然除虫菊素水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42599A (zh) 一种三七连作土壤化学消毒方法
CN107691464A (zh) 一种防治根结线虫、土传病原真菌和杂草的组合物及使用方法
CN105394101A (zh) 一种防治丹参连作枯萎病害的药剂及其防治方法
CN105104377B (zh) 1‑辛烯‑3‑醇作为除草剂的应用
CN103442564B (zh) 勃利霉素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作用
CN107996187A (zh) 一种防治香蕉黄胸蓟马的高效精准注射施药法
CN105660261A (zh) 一种韭蛆夏季防治方法
CN106386768A (zh) 一种同时防治生姜三种顽固性病害的技术方法
CN105494349A (zh) 一种防治黄栌枯萎病的方法
CN106386289A (zh) 一种防治生姜土传病害的技术方法
CN103718798B (zh) 苦玄参种植病虫害防治方法
CN113767901A (zh) 百里酚在防治花生白绢病方面的应用
CN104472248A (zh) 一种丹参根腐病预防方法
US8003570B2 (en) Composition and method for killing nematodes and weeds in soi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