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0925B -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50925B
CN105650925B CN201610028704.9A CN201610028704A CN105650925B CN 105650925 B CN105650925 B CN 105650925B CN 201610028704 A CN201610028704 A CN 201610028704A CN 105650925 B CN105650925 B CN 1056509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cylinder
heat exchanger
valve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287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50925A (zh
Inventor
廖四清
陈海群
曾令华
吴延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Anhui Meizhi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02870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65092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6509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09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509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09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8Means for preventing liquid refrigerant entering into the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气液分离装置、室内换热器和切换装置,室外换热器的第一室外端口与排气口相连,气液分离装置具有室外换热器接口、室内换热器接口和分离出口,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节流端口与室外换热器接口相连,分离出口与第二气缸进气口相连,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室内端口与室内换热器接口相连,切换装置与第一气缸进气口、排气口和第二气缸开关气口分别相连,第二气缸开关气口通过切换装置与第一气缸进气口和排气口中的一个相连。根据本发明的制冷系统,可以降低压缩机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保证压缩机的运行能力。

Description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采用冷媒喷射式压缩机的制冷系统而言,压缩机中的两个气缸分别吸收来自蒸发器的冷媒和来自气液分离装置的冷媒,当气液分离装置所分离出来的冷媒具有较多的液态冷媒时,很容易造成压缩机的气缸吸液、导致液击,因此需要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制冷系统,该制冷系统为单冷系统,可以降低压缩机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保证压缩机的运行能力。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上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具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压缩机上设有排气口、第一气缸进气口、第二气缸进气口和第二气缸开关气口,其中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第二气缸的滑片槽连通;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室外端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节流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室外端口相连;
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具有室外换热器接口、室内换热器接口和分离出口,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节流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接口相连,所述分离出口与所述第二气缸进气口相连;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室内端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室内端口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相连;以及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所述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分别相连,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通过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中的一个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切换装置,从而可以利用该切换装置根据气液分离装置中所排出的冷媒气体的不同情况切换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第一气缸进气口连通或者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排气口连通以使第二气缸开关气口处的压力与第一气缸进气口相同或与排气口的压力相同,从而控制第二气缸的开启和关闭,进而控制气液分离装置中的冷媒是否流入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由此可以降低压缩机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装置包括: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第一连通口至第三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相连,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相连;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排气口之间以选择性导通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排气口;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二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之间以选择性导通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装置包括三通电磁阀,所述三通电磁阀具有:第一电磁阀口,所述第一电磁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第二电磁阀口,所述第二电磁阀口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相连;第三电磁阀口,所述第三电磁阀口与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启动所述压缩机,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以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检测并判断从所述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相连。
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从而可以降低压缩机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保证压缩机的运行能力。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n取值范围为0<n≤0.5。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制冷系统,该制冷系统为冷暖系统,可以降低压缩机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保证压缩机的运行能力。
本发明进一步还提出一种上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具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压缩机上设有排气口、第一气缸进气口、第二气缸进气口和第二气缸开关气口,其中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第二气缸的滑片槽连通;四通换向阀,所述四通换向阀具有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相连;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室外端口与所述第二阀口相连;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节流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室外端口相连;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具有室外换热器接口、室内换热器接口和分离出口,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节流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接口相连,所述分离出口与所述第二气缸进气口相连;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室内端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室内端口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以及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所述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分别相连,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通过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中的一个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切换装置,从而可以利用该切换装置根据气液分离装置中所排出的冷媒气体的不同情况切换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第一气缸进气口连通或者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排气口连通以使第二气缸开关气口处的压力与第一气缸进气口相同或与排气口的压力相同,从而控制第二气缸的开启和关闭,进而控制气液分离装置中的冷媒是否流入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由此可以降低压缩机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装置包括: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第一连通口至第三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相连;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排气口之间以选择性导通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排气口;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二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之间以选择性导通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四阀口。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换装置包括三通电磁阀,所述三通电磁阀具有:第一电磁阀口,所述第一电磁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第二电磁阀口,所述第二电磁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第三电磁阀口,所述第三电磁阀口与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上述制冷系统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所述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启动所述压缩机,选择制冷模式,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检测并判断从所述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相连;启动所述压缩机,选择制热模式,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检测并判断从所述排气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相连。
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从而可以降低压缩机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保证压缩机的运行能力。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n取值范围为0<n≤0.5。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为单冷系统且其中的箭头示出了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排气口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
图2是图1所示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的箭头示出了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第一气缸进气口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为单冷系统;
图4是图1-图3所示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为冷暖系统且其中的箭头示出了制冷循环时、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排气口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
图6是图5所示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的箭头示出了制冷循环时、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第一气缸进气口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
图7是图5所示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的箭头示出了制热循环时、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排气口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
图8是图5所示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中的箭头示出了制热循环时、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第一气缸进气口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为冷暖系统;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五个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结构示意图,其为冷暖系统;
图11是图5-图10所示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且该制冷系统进行制冷模式;
图12是图5-图10所示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流程图,且该制冷系统进行制热模式。
制冷系统100;
压缩机1;第一气缸进气口11;第二气缸进气口12;排气口13;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
室外换热器2;第一室外端口21;第二室外端口22;
第一节流装置3;第一节流端口31;第二节流端口32;
气液分离装置4;室外换热器接口41;室内换热器接口42;分离出口43;
室内换热器5;第一室内端口51;第二室内端口52;
切换装置6;
三通管61;第一连通口611;第二连通口612;第三连通口613;第一通断阀62;第二通断阀63;
三通电磁阀64;第一电磁阀口641;第二电磁阀口642;第三电磁阀口643;
四通换向阀7;第一阀口71;第二阀口72;第三阀口73;第四阀口74;
第二节流装置8;第三节流端口81;第四节流端口82;
第一储液器9;第二储液器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其中该制冷系统100为单冷系统,即该系统内的冷媒仅可以进行制冷循环。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室外换热器2、第一节流装置3、气液分离装置4、室内换热器5和切换装置6。
压缩机1内具有第一气缸(图未示出)和第二气缸(图未示出),其中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并排设置,例如第一气缸可以位于第二气缸的上方。压缩机1上设有排气口13、第一气缸进气口11、第二气缸进气口12和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其中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第二气缸的滑片槽连通。具体地,第一气缸进气口11用于将冷媒输送至第一气缸内,在第一气缸内压缩后经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第二气缸进气口12用于将冷媒输送至第二气缸内,在第二气缸内压缩后经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用于将冷媒输送到滑片槽内以使滑片在冷媒的压力作用下在滑片槽内朝向压缩机1内部的方向移动以控制第二气缸的开启和关闭。当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内部的冷媒压力较大时,可以使滑片槽内的滑片朝向压缩机1内部移动以使第二气缸形成间隔开的两个腔室,此时第二气缸开启;当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的冷媒压力较小时,不能够使滑片槽内的滑片朝向压缩机1内部移动,即无法使第二气缸形成间隔开的两个腔室,此时第二气缸关闭。其中在压缩机1内部的冷媒压缩、输送路径在这里不做限制。
室外换热器2用于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可选地,室外换热器2可以设置在室外环境中以与室外的空气、液体或土壤等媒介进行换热。室外换热器2具有第一室外端口21和第二室外端口22,第一室外端口21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3相连。
第一节流装置3用于对经过的冷媒进行节流。第一节流装置3具有第一节流端口31和第二节流端口32,第一节流端口31与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室外端口22相连。
气液分离装置4具有室外换热器接口41、室内换热器接口42和分离出口43,第一节流装置3的第二节流端口32与室外换热器接口41相连,分离出口43与第二气缸进气口12相连。气液分离装置4用于将进入其内部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其中冷媒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和室内换热器接口42中的一个进入到其内部以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从分离出口43排出,液态冷媒可以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和室内换热器接口42中的另一个排出。
室内换热器5用于向室内环境输送热量或冷量。可选地,室内换热器5可以设置在室内环境中且直接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或者,室内换热器5还可以通过室内终端装置(例如风机盘管等)对室内环境进行热量或冷量的输送。室内换热器5具有第一室内端口51和第二室内端口52,室内换热器5的第一室内端口51与室内换热器接口42相连,室内换热器5的第二室内端口52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相连。从而冷媒在室内换热器5换热完成后可以经第二室内端口52流出室内换热器5并且经第一气缸进气口11进入到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从而参与冷媒循环。
切换装置6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排气口13和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分别相连,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通过切换装置6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和排气口13中的一个相连以使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的压力与排气口13压力相同或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的压力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当冷媒经过气液分离装置4进行气液分离后,若分离效果较好,例如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中液态冷媒的含量低于预定值时,可以通过切换装置6控制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排气口13相连以使第二气缸开启,从而可以将气液分离装置4排出的气态冷媒一部分排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另一部分经过室内换热器接口42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进行换热,换热完成的冷媒经过第一气缸进气口11进入到第一气缸内压缩,经过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压缩后的冷媒混合后经过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到室外换热器2内,开始下一个循环;若分离效果较差,例如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的含量高于预定值时,此时若还是将这样的冷媒直接排入到第二气缸内的话,很容易造成压缩机1吸液、造成液击,所以此时可以通过切换装置6控制第一气缸进气口11与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相连以使第二气缸关闭,从而可以将气液分离装置4中的冷媒从室内换热器接口42流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进行换热,经过换热后的冷媒可以经第二室内端口52流出室内换热器5且经第一气缸进气口11进入到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从而参与冷媒循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通过设置切换装置6,从而可以利用该切换装置6根据气液分离装置4中所排出的冷媒气体的不同情况切换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连通或者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排气口13连通以使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处的压力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相同或与排气口13的压力相同,从而控制第二气缸的开启和关闭,进而控制气液分离装置4中的冷媒是否流入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由此可以降低压缩机1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
可选地,如图1所示,制冷系统100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8,第二节流装置8串联在室内换热器接口42和室内换热器5之间,其中第二节流装置8具有第三节流端口81和第四节流端口82。由此第二节流装置8可以将从气液分离装置4经过室内换热器接口42排出到室内换热器5的冷媒进行节流降压,从而可以有效控制过热度,保证压缩机1的运行可靠性。
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制冷系统100中还包括第一储液器9,第一储液器9连接在第一气缸进气口11处。通过设置第一储液器9,从而可以将进入到第一气缸内的冷媒中液体部分、杂质等进行过滤,以保证第一气缸的运行可靠。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制冷系统100中,切换装置6包括:三通管61、第一通断阀62和第二通断阀63。如图1和图2所示,三通管61包括第一连通口611、第二连通口612和第三连通口613,第一连通口611与排气口13相连,第二连通口612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相连,第三连通口613与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相连。第一通断阀62串联在第一连通口611和排气口13之间以选择性导通第一连通口611和排气口13。第二通断阀63串联在第二连通口612和第一气缸进气口11之间以选择性导通第二连通口612和第一气缸进气口11。
如图1中的箭头示出了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排气口13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其中第一通断阀62打开且第二通断阀63关闭,排气口13与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导通,第二气缸开启。具体地,冷媒循环路径如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的冷媒气体经第一室外端口21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内进行换热,从第二室外端口22排出后经第一节流端口31进入到第一节流装置3中进行节流,再从第二节流端口32排出第一节流装置3,再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进入到气液分离装置4内部进行气液分离。其中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冷媒一部分经室内换热器接口42流出气液分离装置4后,再经第三节流端口81流入到第二节流装置8中进行节流,再从第四节流端口82排出第二节流装置8,再经第一室内端口51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进行换热,从第二室内端口52排出后经第一气缸进气口11流入至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气体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另一部分冷媒,从分离出口43排出气液分离装置4后流向第二气缸进气口12,从而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
如图2中的箭头示出了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其中第二通断阀63打开且第一通断阀62关闭,第一气缸进气口11与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导通,第二气缸关闭。具体地,冷媒循环路径如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的冷媒气体经第一室外端口21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内进行换热,从第二室外端口22排出后经第一节流端口31进入到第一节流装置3中进行节流,再从第二节流端口32排出第一节流装置3,再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进入到气液分离装置4内部进行气液分离。其中经过分离后的冷媒经室内换热器接口42流出气液分离装置4后,再经第三节流端口81进入第二节流装置8中进行节流,再从第四节流端口82排出第二节流装置8,再经第一室内端口51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进行换热,从第二室内端口52排出后经第一气缸进气口11流入至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气体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
其中图1所示的冷媒循环路径适用于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中的液体部分低于预定值的情况,此时经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可以直接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图2所示的冷媒循环路径适用于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中的液体部分高于预定值的情况,由于此时经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直接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会造成第二气缸吸液、产生液击。所以此时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冷媒全部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内进行蒸发换热,以便将液态冷媒在一定程度上全部蒸发成气态冷媒后再进入到第一气缸,由此可以降低压缩机1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进而可以保证压缩机1的运行能力。
下面参照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
与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该制冷系统100中切换装置6包括三通电磁阀64。其中三通电磁阀64具有:第一电磁阀口641、第二电磁阀口642和第三电磁阀口643。
如图3所示,第一电磁阀口641与排气口13相连,第二电磁阀口642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相连,第三电磁阀口643与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相连。当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排气口13导通时,第一电磁阀口641与第三电磁阀口643打开,第二电磁阀口642关断,第二气缸开启。与图1所示的冷媒流向相同的是,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冷媒可以经第二气缸进气口12直接流入至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与图2所示的冷媒流向相同的是,当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导通时,第二电磁阀口642与第三电磁阀口643打开,第一电磁阀口641关断,第二气缸关闭,此时从室内换热器接口42排出的冷媒可以经第三节流端口81进入第二节流装置8进行节流,从第四节流端口82排出后经第一室内端口51进入室内换热器5进行换热,再依次经第四节流端口82和第一气缸进气口11进入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
通过设置三通电磁阀64,从而可以由一个结构代替上述实施中的三通管61、第一通断阀62和第二通断阀63三个结构,由此可以简化制冷系统100的结构,方便连接组装。
可选地,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00还包括第二储液器10,第二储液器10连接在第二气缸进气口12处。通过设置第二储液器10,从而可以将进入到第二气缸内的冷媒中液体部分、杂质等进行过滤,以保证第二气缸的运行可靠。
下面参照图4描述根据图1-图3所示的制冷系统100的控制方法,制冷系统100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a1:启动压缩机1,控制切换装置6以使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排气口13相连。
Sa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Sa21:当Y/Q<n时,控制切换装置6且使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排气口13相连,并继续进行上述检测判断步骤。也就是说,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部分低于预定值,此时说明气液分离装置4的气液分离效果较好,可以使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直接排入第二气缸。而后,继续回到上述步骤Sa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Sa22:当Y/Q≥n时,控制切换装置6且使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相连,并继续进行上述检测判断步骤。也就是说,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部分高于预定值,此时说明气液分离装置4的气液分离效果较差,此时可以利用切换装置6使从气液分离装置4排出的气态冷媒全部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内进行换热后再排入第一气缸。而后,继续回到上述步骤Sa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的控制方法,从而可以降低压缩机1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保证压缩机1的运行能力。
可选地,n取值范围为0<n≤0.5。其中,n可以是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体积比值,也可以是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质量比值。其检测方法不受限制,只要能够检测到冷媒进入到第二气缸内是否会造成液击情况即可。
下面参考图5-图10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其中该制冷系统100为冷暖系统,即该系统内的冷媒可以进行制冷循环、也可以进行制热循环。
如图5-图10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7、室外换热器2、第一节流装置3、气液分离装置4、室内换热器5、第二节流装置8和切换装置6。
压缩机1内具有第一气缸(图未示出)和第二气缸(图未示出),其中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并排设置,例如第一气缸可以位于第二气缸的上方。压缩机1具有排气口13、第一气缸进气口11、第二气缸进气口12和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其中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第二气缸的滑片槽连通。具体地,第一气缸进气口11用于将冷媒输送至第一气缸内,在第一气缸内压缩后经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第二气缸进气口12用于将冷媒输送至第二气缸内,在第二气缸内压缩后经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用于将冷媒输送到滑片槽内以使滑片在冷媒的压力作用下在滑片槽内朝向压缩机1内部的方向移动以控制第二气缸的开启和关闭。当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内部的冷媒压力较大时,可以使滑片槽内的滑片朝向压缩机1内部移动以使第二气缸形成间隔开的两个腔室,此时第二气缸开启;当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的冷媒压力较小时,不能够使滑片槽内的滑片朝向压缩机1内部移动,即无法使第二气缸形成间隔开的两个腔室,此时第二气缸关闭。其中在压缩机1内部的冷媒压缩、输送路径在这里不做限制。
四通换向阀7具有第一阀口71、第二阀口72、第三阀口73和第四阀口74,第一阀口71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3相连,第四阀口74与压缩机1的第一气缸进气口11相连。
室外换热器2用于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可选地,室外换热器2可以设置在室外环境中以与室外的空气、液体或土壤等媒介进行换热。室外换热器2具有第一室外端口21和第二室外端口22,第一室外端口21与第二阀口72相连。
第一节流装置3用于对经过的冷媒进行节流。第一节流装置3具有第一节流端口31和第二节流端口32,第一节流端口31与室外换热器2的第二室外端口22相连。
气液分离装置4具有室外换热器接口41、室内换热器接口42和分离出口43,第一节流装置3的第二节流端口32与室外换热器接口41相连,分离出口43与第二气缸进气口12相连。气液分离装置4用于将进入其内部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其中冷媒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和室内换热器接口42中的一个进入到其内部以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气态冷媒一部分从分离出口43排出,另一部分可以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和室内换热器接口42中的另一个排出。
分离出口43位于气液分离装置4上部(气液分离装置4中线的上方,优选地,将分离出口43设置在气液分离装置4的顶部)以将气态冷媒排出,室外换热器接口41和室内换热器接口42位于气液分离装置4下部(气液分离装置4中线的下方,优选地,将室外换热器接口41和室内换热器接口42设置在气液分离装置4的底部),以使冷媒进入到其内部并且液态冷媒从其内部排出。
室内换热器5用于向室内环境输送热量或冷量。可选地,室内换热器5可以设置在室内环境中且直接与室内空气进行换热;或者,室内换热器5还可以通过室内终端装置(例如风机盘管等)对室内环境进行热量或冷量的输送。室内换热器5具有第一室内端口51和第二室内端口52,第一室内端口51与室内换热器接口42相连,第二室内端口52与第三阀口73相连。
第二节流装置8用于对经过的冷媒进行节流。第二节流装置8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42和所述室内换热器5之间。
切换装置6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排气口13和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分别相连,以使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通过切换装置6与排气口13和第一气缸进气口11之一导通。从而使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的压力与排气口13压力相同或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的压力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当冷媒经过气液分离装置4进行气液分离后,若分离效果较好,例如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中液态冷媒的含量低于预定值时,可以通过切换装置6控制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排气口13相连以使第二气缸开启,从而可以将气液分离装置4排出的气态冷媒一部分排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另一部分经过室内换热器接口42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进行换热,或者经过室外换热器接口41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进行换热,换热完成的冷媒经过第一气缸进气口11进入到第一气缸内压缩,经过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压缩后的冷媒混合后经过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到室外换热器2内,开始下一个循环;若分离效果较差,例如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的含量高于预定值时,此时若还是将这样的冷媒直接排入到第二气缸内的话,很容易造成压缩机1吸液、造成液击,所以此时可以通过切换装置6控制第一气缸进气口11与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相连以使第二气缸关闭,从而可以将气液分离装置4中的冷媒从室内换热器接口42流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进行换热,经过换热后的冷媒可以经第二室内端口52流出室内换热器5且经第一气缸进气口11进入到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或者将气液分离装置4中的冷媒从室外换热器接口41流入到室外换热器2中进行换热,经过换热后的冷媒可以经第一室外端口21流出室外换热器2且经第一气缸进气口11进入到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从而参与冷媒循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通过设置切换装置6,从而可以利用该切换装置6根据气液分离装置4中所排出的冷媒气体的不同情况切换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连通或者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排气口13连通以使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处的压力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相同或与排气口13的压力相同,从而控制第二气缸的开启和关闭,进而控制气液分离装置4中的冷媒是否流入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由此可以降低压缩机1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
下面参照图5-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
如图5-图9所示,该制冷系统100中还包括第一储液器9,第一储液器9连接在第一气缸进气口11处。通过设置第一储液器9,从而可以将进入到第一气缸内的冷媒中液体部分、杂质等进行过滤,以保证第一气缸的运行可靠。
如图5-图9所示,该制冷系统100中,切换装置6包括:三通管61、第一通断阀62和第二通断阀63。如图5-图9所示,三通管61包括第一连通口611、第二连通口612和第三连通口613,第一连通口611与排气口13相连,第二连通口612与第四阀口74相连,第三连通口613与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相连。第一通断阀62串联在第一连通口611和排气口13之间以选择性导通第一连通口611和排气口13。第二通断阀63串联在第二连通口612和第四阀口74之间以选择性导通第二连通口612和第四阀口74。
如图5中的箭头示出了制冷循环中,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排气口13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其中第一通断阀62打开且第二通断阀63关闭,排气口13与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导通,第二气缸开启。制冷模式下,第一阀口71与第二阀口72连通,第三阀口73与第四阀口74连通。具体地,冷媒循环路径如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的冷媒气体经第一阀口71进入到四通换向阀7中,并从第二阀口72排出四通换向阀7。而后经第一室外端口21流入到室外换热器2内进行换热。从第二室外端口22排出后经第一节流端口31进入到第一节流装置3中进行节流,再从第二节流端口32排出第一节流装置3,而后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进入到气液分离装置4内部进行气液分离。其中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冷媒一部分经室内换热器接口42流出气液分离装置4后,再经第三节流端口81进入第二节流装置8进行节流,从第四节流端口82流出的冷媒再经第一室内端口51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进行换热。而后再依次经第二室内端口52、第三阀口73、第四阀口74后,经由第一气缸进气口11流入至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气体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另一部分冷媒,从分离出口43排出气液分离装置4后经第二气缸进气口12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
如图6中的箭头示出了制冷循环中,第二气缸进气口14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其中第二通断阀63打开且第一通断阀62关闭,第四阀口74与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导通,第二气缸关闭。制冷模式下,第一阀口71与第二阀口72连通,第三阀口73与第四阀口74连通。具体地,冷媒循环路径如下: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的冷媒气体经第一阀口71进入到四通换向阀7中,并从第二阀口72排出四通换向阀7。而后经第一室外端口21流入到室外换热器2内进行换热,从第二室外端口22排出后经第一节流端口31进入到第一节流装置3中进行节流,再从第二节流端口32排出第一节流装置3,再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进入到气液分离装置4内部进行气液分离。其中经过分离后的冷媒经室内换热器接口42流出气液分离装置4后,再经第三节流端口81流入第二节流装置8内,从第四节流端口82流出后再经第一室内端口51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进行换热,而后依次经第二室内端口52、第三阀口73、第四阀口74后,经由第一气缸进气口11流入至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气体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
其中图5所示的冷媒循环路径适用于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中的液体部分低于预定值的情况,此时经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可以直接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图6所示的冷媒循环路径适用于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中的液体部分高于预定值的情况,由于此时经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直接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会造成第二气缸吸液、产生液击。所以此时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冷媒全部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内进行蒸发换热,以便将液态冷媒在一定程度上全部蒸发成气态冷媒后再进入到第一气缸,由此可以降低压缩机1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进而可以保证压缩机1的运行能力。
如图7中的箭头示出了制热循环中,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排气口13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其中第一通断阀62打开且第二通断阀63关闭,排气口13与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导通,第二气缸开启。制热模式下,第一阀口71与第三阀口73连通,第二阀口72与第四阀口74连通。具体地,冷媒循环路径如下: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的冷媒气体经第一阀口71进入到四通换向阀7中,再从第三阀口73排出四通换向阀7。从四通换向阀7内排出后,冷媒通过第二室内端口52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进行换热再从第一室内端口51排出室内换热器5。从室内换热器5流出的冷媒经第二节流装置8节流后,通过室内换热器接口42进入到气液分离装置4内进行气液分离。其中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一部分冷媒经室外换热器接口41流出气液分离装置4后,再经过第一节流装置3节流后流向第二室外端口22,通过第二室外端口22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内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经第一室外端口21排出室外换热器2。而后再经由第二阀口72进入到四通换向阀7内,再从第四阀口74排出四通换向阀7。从四通换向阀7流出的冷媒经第一气缸进气口11进入到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1,如此循环;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另一部分冷媒,从分离出口43排出气液分离装置4后经第二气缸进气口12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
如图8中的箭头示出了制热循环中,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导通时的冷媒循环路径,其中第二通断阀63打开且第一通断阀62关闭,第四阀口74与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导通,第二气缸关闭。制热模式下,第一阀口71与第三阀口73连通,第二阀口72与第四阀口74连通。具体地,冷媒循环路径如下: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的冷媒气体经第一阀口71进入到四通换向阀7中,再从第三阀口73排出四通换向阀7。从四通换向阀7内排出后,冷媒通过第二室内端口52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中进行换热,再从第一室内端口51排出室内换热器5。从室内换热器5流出的冷媒经第二节流装置8节流后,通过室内换热器接口42进入到气液分离装置4内进行气液分离。其中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冷媒,全部经由室外换热器接口41流出气液分离装置4,再经过第一节流装置3节流后流向第二室外端口22,通过第二室外端口22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内进行换热。在室外换热器2内换热后的冷媒经由第二阀口72进入到四通换向阀7内,再从第四阀口74排出四通换向阀7。从四通换向阀7流出的冷媒经第一气缸进气口11进入到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压缩后的冷媒再经压缩机1的排气口13排出压缩机1,如此循环。
其中图7所示的冷媒循环路径适用于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中的液体部分低于预定值的情况,此时经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可以直接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图8所示的冷媒循环路径适用于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中的液体部分高于预定值的情况,由于此时经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直接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会造成第二气缸吸液、产生液击。所以此时经气液分离装置4分离后的冷媒全部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内进行蒸发换热,以便将液态冷媒在一定程度上全部蒸发成气态冷媒后再进入到第一气缸,由此可以降低压缩机1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进而可以保证压缩机1的运行能力。
可选地,如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制冷系统100还包括第二储液器10,第二储液器10连接在第二气缸进气口12处。通过设置第二储液器10,从而可以将进入到第二气缸内的冷媒中液体部分、杂质等进行过滤,以保证第二气缸的运行可靠。
下面参照图10描述根据本发明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
与图5-图9所示的实施例不同的是,该制冷系统100中切换装置6包括三通电磁阀64。其中三通电磁阀64具有:第一电磁阀口641、第二电磁阀口642和第三电磁阀口643。
如图10所示,第一电磁阀口641与排气口13相连,第二电磁阀口642与第四阀口74相连,第三电磁阀口643与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相连。当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排气口13导通时,第一电磁阀口641与第三电磁阀口643打开,第二电磁阀口642关断,第二气缸开启。与图5和图7所示的冷媒流向相同的是,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冷媒可以经第二气缸进气口12直接流入至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与图6所示的冷媒流向相同的是,此时从室内换热器接口42排出的冷媒可以经室内换热器5换热后,依次经第四节流端口82、第三阀口73、第四阀口74和第一气缸进气口11流入至第一气缸内进行压缩。与图8所示的冷媒流向相同的是,此时从室外换热器接口41排出的冷媒可以经室外换热器2换热后,依次经第一室外端口21、第二阀口72和第四阀口74,从而进入到第二气缸内进行压缩。
通过设置三通电磁阀64,从而可以由一个结构代替上述实施中的三通管61、第一通断阀62和第二通断阀63三个结构,由此可以简化制冷系统100的结构,方便连接组装。
下面参照图11-图12描述根据图5-图10所示的制冷系统100的控制方法,其中如图5-图10所述的制冷系统100包括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
当利用该制冷系统100进行制冷时,如图11所示,制冷系统100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b1:启动压缩机1,选择制冷模式,控制切换装置6且使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排气口13相连。
Sb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Sb21:当Y/Q<n时,控制切换装置6且使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排气口13相连,并继续进行上述检测判断步骤。也就是说,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部分低于预定值,此时说明气液分离装置4的气液分离效果较好,可以使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直接排入第二气缸。而后,继续回到上述步骤Sb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Sb22:当Y/Q≥n时,控制切换装置6且使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相连,并继续进行上述检测判断步骤。也就是说,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部分高于预定值,此时说明气液分离装置4的气液分离效果较差,此时可以利用切换装置6使从气液分离装置4排出的气态冷媒全部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内进行换热后再排入第一气缸。而后,继续回到上述步骤Sb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的控制方法,从而可以降低压缩机1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保证压缩机1的运行能力。
可选地,n取值范围为0<n≤0.5。其中,n可以是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体积比值,也可以是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质量比值。其检测方法不受限制,只要能够检测到冷媒进入到第二气缸内是否会造成液击情况即可。
当利用该制冷系统100进行制热时,如图12所示,制冷系统100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c1:启动压缩机1,选择制热模式,控制切换装置6且使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排气口13相连。
Sc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Sc21:当Y/Q<n时,控制切换装置6且使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排气口13相连,并继续进行上述检测判断步骤。也就是说,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部分低于预定值,此时说明气液分离装置4的气液分离效果较好,可以使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直接排入第二气缸。而后,继续回到上述步骤Sc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Sc22:当Y/Q≥n时,控制切换装置6且使第二气缸开关气口14与第一气缸进气口11相连,并继续进行上述检测判断步骤。也就是说,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气态冷媒中的液态冷媒部分高于预定值,此时说明气液分离装置4的气液分离效果较差,此时可以利用切换装置6使从气液分离装置4排出的气态冷媒全部进入到室外换热器2内进行换热后再排入第一气缸。而后,继续回到上述步骤Sc2,检测并判断从分离出口43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通过利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的控制方法,从而可以降低压缩机1因气缸吸液而造成损坏的可能性,并且可以保证压缩机1的运行能力。
可选地,n取值范围为0<n≤0.5。其中,n可以是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体积比值,也可以是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质量比值。其检测方法不受限制,只要能够检测到冷媒进入到第二气缸内是否会造成液击情况即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具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压缩机上设有排气口、第一气缸进气口、第二气缸进气口和第二气缸开关气口,其中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第二气缸的滑片槽连通;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室外端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
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节流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室外端口相连;
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具有室外换热器接口、室内换热器接口和分离出口,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节流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接口相连,所述分离出口与所述第二气缸进气口相连;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室内端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室内端口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相连;以及
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所述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分别相连,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通过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中的一个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括:
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第一连通口至第三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相连,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相连;
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排气口之间以选择性导通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排气口;
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二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之间以选择性导通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括三通电磁阀,所述三通电磁阀具有:
第一电磁阀口,所述第一电磁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
第二电磁阀口,所述第二电磁阀口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相连;
第三电磁阀口,所述第三电磁阀口与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相连。
5.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启动所述压缩机,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以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
检测并判断从所述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取值范围为0<n≤0.5。
7.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内具有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压缩机上设有排气口、第一气缸进气口、第二气缸进气口和第二气缸开关气口,其中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第二气缸的滑片槽连通;
四通换向阀,所述四通换向阀具有第一阀口至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相连;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室外端口与所述第二阀口相连;
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一节流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室外端口相连;
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具有室外换热器接口、室内换热器接口和分离出口,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第二节流端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接口相连,所述分离出口与所述第二气缸进气口相连;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室内端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室内端口与所述第三阀口相连;
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串联在所述室内换热器接口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以及
切换装置,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所述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分别相连,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通过所述切换装置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中的一个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括:
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包括第一连通口至第三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连通口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相连;
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一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排气口之间以选择性导通所述第一连通口和所述排气口;
第二通断阀,所述第二通断阀串联在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四阀口之间以选择性导通所述第二连通口和所述第四阀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包括三通电磁阀,所述三通电磁阀具有:
第一电磁阀口,所述第一电磁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
第二电磁阀口,所述第二电磁阀口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
第三电磁阀口,所述第三电磁阀口与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相连。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制冷系统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启动所述压缩机,选择制冷模式,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
检测并判断从所述分离出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相连;
启动所述压缩机,选择制热模式,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
检测并判断从所述排气口排出的冷媒中液态冷媒与气态冷媒的比值Y/Q是否小于n;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
当Y/Q≥n时,控制所述切换装置且使所述第二气缸开关气口与所述第一气缸进气口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取值范围为0<n≤0.5。
CN201610028704.9A 2016-01-14 2016-01-14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56509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28704.9A CN105650925B (zh) 2016-01-14 2016-01-14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28704.9A CN105650925B (zh) 2016-01-14 2016-01-14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0925A CN105650925A (zh) 2016-06-08
CN105650925B true CN105650925B (zh) 2018-03-30

Family

ID=56487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28704.9A Active CN105650925B (zh) 2016-01-14 2016-01-14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6509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55687A (zh) * 2018-11-30 2020-06-09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压缩机以及制冷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21716A (zh) * 2014-03-03 2014-05-2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双级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CN104879942A (zh) * 2015-05-13 2015-09-02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制热循环系统
CN204854066U (zh) * 2015-08-17 2015-12-09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换热系统
CN105221421A (zh) * 2014-06-09 2016-01-06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压缩机及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24420B2 (ja) * 1996-12-02 2002-09-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N104729130B (zh) * 2013-12-24 2017-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21716A (zh) * 2014-03-03 2014-05-28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双级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CN105221421A (zh) * 2014-06-09 2016-01-06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压缩机及空调器
CN104879942A (zh) * 2015-05-13 2015-09-02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制热循环系统
CN204854066U (zh) * 2015-08-17 2015-12-09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换热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0925A (zh) 2016-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41134B (zh)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运行方法
CN106152312B (zh)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06595105B (zh) 空气调节器
CN207214503U (zh) 空调器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7655233A (zh) 空调器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5042924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8692478B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07963224U (zh) 空调器
CN106352587A (zh) 制冷系统
CN106546030B (zh) 制冷系统
CN106322814A (zh) 空调系统和空调
CN105258378B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650925B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989768A (zh) 压缩机以及制冷装置
KR20120087384A (ko) 플래시탱크를 구비한 냉동사이클 장치
CN106225295A (zh) 制冷系统
CN206037466U (zh) 制冷系统
CN105241135B (zh) 制冷系统和热泵系统
CN205980563U (zh) 血浆速冻机制冷系统
CN205119584U (zh)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
CN108105419A (zh) 四通阀、空调机组及控制方法
CN106247667A (zh)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7123097U (zh) 制冷系统
CN208332771U (zh) 空调系统
CN207539053U (zh) 离心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