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35935A - 连线通信用于一电子系统的连线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线通信用于一电子系统的连线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35935A
CN105635935A CN201410707950.8A CN201410707950A CN105635935A CN 105635935 A CN105635935 A CN 105635935A CN 201410707950 A CN201410707950 A CN 201410707950A CN 105635935 A CN105635935 A CN 1056359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device
line
communicator
proving program
secondary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0795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宪荣
黄建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
Inve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
Inve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 Inve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Inventec Pudong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to CN20141070795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635935A/zh
Priority to US14/673,856 priority patent/US9456347B2/en
Publication of CN105635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3593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8Access secu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50Secure pairing of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using different networks or channels, e.g. using out of band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一种连线通信用于一电子系统的连线方法,该电子系统包含多个通信装置,每一通信装置可与另一通信装置建立多个无线通信连线,且该多个无线通信连线包含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该方法包含有一第一通信装置与一第二通信装置建立无线通信连线前,该第一通信装置及该第二通信装置分别利用该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对进行一相互验证程序;以及于该第一通信装置及该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该相互验证程序后,该第一通信装置与该第二通信装置被允许启动建立该多个无线通信连线的任一无线通信连线。

Description

连线通信用于一电子系统的连线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线方法及通信装置,尤指一种可提升信息安全并避免占用大量带宽的连线方法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通信及网络技术的普及,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已是未来科技发展新兴的趋势。举凡具有通信模块的电子装置及设备,如智能型手机、计算机、电视,甚是具有通信模块的电冰箱、洗衣机、冷气机,皆能透过无线通信相互建立无线通信连线。
为了确保信息安全,当一通信装置欲与另一通信装置建立连线时,需透过一服务器进行安全验证程序,并于通过安全验证程序进行数据传输。悉知安全验证程序是由一第一通信装置发出一连线请求至服务器,服务器再将连线请求传送至一第二通信装置,待第二通信装置允许该连线请求后,第二通信装置将一允许连线信息传送至服务器,服务器再将允许连线信息传送至第一通信装置,以完成安全验证程序。完成安全验证程序之后,第一通信装置才得以将欲传输数据传送至服务器,并由服务器将第一通信装置传送的数据传送至第二通信装置。
由上述可知,悉知安全验证程序的过程复杂,除需耗费长时间进行外,当需交换数据量大或是需透过服务器传输数据的通信设备众多时,将占用大量带宽。更有甚者,若安全验证程序遭到黑客入侵,可能造成数据外泄,甚至影响服务器的运作。因此,如何有效率地进行通信装置之间的验证程序,同时确保信息安全,就成为业界努力的目标之一。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一电子系统的连线方法连线,以快速的完成通信装置之间的验证程序以及避免占用大量服务器带宽。
本发明揭露一种用于一电子系统提升信息安全的连线方法,该电子系统包含多个通信装置,每一通信装置可与另一通信装置建立多个无线通信连线,且该多个无线通信连线包含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该方法包含有于该多个通信装置中一第一通信装置与一第二通信装置建立任何无线通信连线前,该第一通信装置利用该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对该第二通信装置进行一第一验证程序,及该第二通信装置利用该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对该第一通信装置进行一第二验证程序;以及于该第一通信装置及该第二通信装置分别通过该第二验证程序及该第一验证程序后,该第一通信装置与该第二通信装置被允许启动建立该多个无线通信连线的任一无线通信连线。
本发明另揭露一种通信装置,用于一电子系统中,该通信装置包含一近场通信模块,用来建立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至少一连线无线连线通信模块,用来建立至少一无线通信连线;一处理器;以及一存储单元,用来一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指示该处理器执行以下步骤:于该至少一连线无线连线通信模块与该电子系统中另一通信装置建立任何无线通信连线前,利用该近场通信模块与该另一通信装置建立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以透过该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对该另一通信装置进行一第一验证程序;以及于该另一通信装置通过该第一验证程序后,允许该至少一连线无线连线通信模块与该另一通信装置启动建立该至少一无线通信连线。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电子系统的示意图。
图1B为图1A中电子系统的一通信设备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连线流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连线流程的示意图。
组件标号说明:
200~206、300~306步骤
10电子系统
20、30连线流程
CD_1~CD_n通信装置
100运作电路
102近场通信模块
104无线连线通信模块
106处理器
108存储单元
110程序代码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A,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电子系统10的示意图。电子系统10包含通信装置CD_1~CD_n,每一通信装置CD_1~CD_n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网络摄影机等具无线通信功能的电子产品,且可与另一通信装置建立多个无线通信连线,而该多个无线通信连线包含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为求简洁,如图1B所示,任一通信装置CD_x的基本架构可由一运作电路100、一近场通信模块102、一连线无线连线通信模块104、一处理器106以及一存储单元108所表示。其中,运作电路100可根据不同应用而有不同架构,例如智能型手机的运作电路100可能包含触控屏幕、喇叭、麦克风、充电电池等。近场通信模块102可与其它通信装置建立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而连线无线连线通信模块104则可建立无线通信连线,常见的无线通信连线方式可选自无线个人网络(WirelessPersonalAreaNetwork,WPAN)、蓝牙、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LocalNetwork,WLAN)、无线城域网络(WirelessMetropolitanAreaNetwork,WMAN)、无线广域网(WirelessWideAreaNetwork)、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WiMAX)及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等,且不在此限。
另一方面,为了提升信息安全,任一通信装置CD_x的连线无线连线通信模块104与另一通信装置建立无线连线前,需经由近场通信模块102进行验证程序。相关运作逻辑请进一步参考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连线流程20的示意图。连线流程20可用于通信装置CD_1~CD_n中任一通信装置,并可编译为一程序代码106而存储于存储单元104中,则程序代码106可指示处理器106执行连线流程20。连线流程20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200:开始。
步骤202:于连线无线连线通信模块104与另一通信装置建立任何无线通信连线前,利用该近场通信模块与该另一通信装置建立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以透过该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对该另一通信装置进行一验证程序。
步骤204:于该另一通信装置通过该验证程序后,允许连线无线连线通信模块104与该另一通信装置启动建立无线通信连线。
步骤206:结束。
根据连线流程20,当通信装置CD_1~CD_n中任一通信装置(以CD_x为例)与另一通信装置(以CD_y为例)建立无线通信连线前,通信装置CD_x需经由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对通信装置CD_y进行验证程序,并于通信装置CD_y通过验证程序后,始可启动无线通信连线的建立程序。由于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的基本条件为通信装置CD_x与通信装置CD_y的距离在数十公分内,若超出距离则无法正确建立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进而造成通信装置CD_y无法通过通信装置CD_x的验证程序,因此距离上的限制可确保通信装置CD_x与通信装置CD_y的用户之间具有相互信任关系或为同一使用者。在此情形下,由于通信装置CD_x与通信装置CD_y必需近距离进行验证后,始可进行其它形式的无线通信连线,因此可避免不明人士入侵,藉以提升信息安全。同时,近距离的验证程序不需透过服务器,故可节省使用者的等待时间。
更进一步地,根据连线流程20,通信装置CD_1~CD_n中任一通信装置需在另一通信装置通过验证后,始可与该另一通信装置进行连线。换言之,每一通信装置与另一通信装置需进行相互验证,且皆通过彼此的验证程序后,才可正确建立无线连线。举例来说,若通信装置CD_y通过通信装置CD_x的验证程序,但通信装置CD_x未通过通信装置CD_y的验证程序,则通信装置CD_x可启动与通信装置CD_y的无线连线建立程序,但通信装置CD_y不会启动与通信装置CD_x的无线连线建立程序,也就是,通信装置CD_y的连线无线连线通信模块104不被允许与通信装置CD_x建立无线连线。
需注意的是,连线流程2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具通常知识者当可据以做不同的修饰,而不限于此。举例来说,处理器106可为一微处理器或是特殊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存储装置108可为只读式内存(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内存(random-accessmemory,RAM)、非挥发性内存(non-volatilememory,例如,一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EPROM)或一闪存(flashmemory))、光盘(CD-ROMs)、磁带(magnetictapes)、软盘(floppydisks)、光学数据存储装置(opticaldatastoragedevices)等。另外,近场通信模块102可操作于卡片仿真模式(Cardemulationmode)、点对点模式(P2Pmode)或读卡器模式(Reader/Writermode)等。例如,通信装置CD_x可利用卡片仿真模式读取安装于通信装置CD_y的一智能卡(ICcard),在通信装置CD_y尚未有电力供应时,通信装置CD_x仍可对通信装置CD_y进行验证程序。或者,通信装置CD_x与通信装置CD_y可利用点对点模式直接进行验证数据交换以进行验证程序。另外,在一实施例中,通信装置CD_x也可读取并扫描显示于通信装置CD_y的一快速响应码(QuickResponseCode),并与通信装置CD_y进行验证程序。通信装置CD_x利用近场通信模块102对通信装置CD_y进行验证的方式不在此限,本领域具通常知识者当可据以进行不同的变化。除此之外,验证程序也可根据用户的设定而调整,例如通信装置CD_1~CD_n另可建立拒绝连线列表或信任连线列表,以供用户进行编辑可连线或不可连线的通信装置。例如,若通信装置CD_x的用户预先设定通信装置CD_y属于拒绝连线列表,则通信装置CD_y将无法通过通信装置CD_x的验证程序;同理,若通信装置CD_x的用户预先设定通信装置CD_y属于信任连线列表,则当通信装置CD_y与通信装置CD_x的距离符合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的建立条件时,通信装置CD_y将通过通信装置CD_x的验证程序,则通信装置CD_x可启动建立与通信装置CD_y的无线通信连线。
此外,若电子系统10包含有一服务器,则任一通信装置CD_1~CD_n尚可将另一通信装置通过验证程序的相互验证信息传送至服务器,例如连线状态及地址信息等,并可持续或定期更新相互验证信息。举例来说,当通信装置CD_x与通信装置CD_y通过彼此的验证程序后,通信装置CD_x与通信装置CD_y可将两者的连线状态及地址信息等信息持续或定期更新至服务器,以便于进行管理。
此外,在图1B中,通信装置CD_x用于表示任一通信装置CD_1~CD_n的基本架构,但不限于此。例如,在一实施例中,通信装置CD_1~CD_n可能包含多个连线无线连线通信模块,在此情形下,当任二通信装置通过彼此的验证程序后,尚可根据服务器中的相互验证信息,由多个无线通信连线中选择一最适通信连线进行连接。举例来说,当通信装置CD_x与通信装置CD_y位于相同网域时,通信装置CD_x可利用同网域广播(Broadcast)的方式搜寻并尝试与通信装置CD_y建立连线。而当通信装置CD_x与通信装置CD_y位于不同网域时,通信装置CD_x可连线至服务器读取相互验证信息,根据相互验证信息的地址信息,通信装置CD_x可取得通信装置CD_y的实时网络位置,进而根据相互验证信息的连线状态,与通信装置CD_y建立一最适通信连线。也就是说,服务器可仅在通信装置CD_x与通信装置CD_y位于不同网域时提供通信装置CD_x与通信装置CD_y之间的相互验证信息,以协助通信装置CD_x与通信装置CD_y相互进行验证程序与连线建立,而验证程序与连线建立的进行皆不需透过服务器。
具体来说,当通信装置CD_x与通信装置CD_y先进行近距离验证程序,并取得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关系而可建立连线后,若其中之一或二者由使用者移动至不同地点,则当有相互连线需求时,即可根据相互验证信息建立远距离的通信连线。举例来说,若通信装置CD_x为一智能型手机,而通信装置CD_y为住宅中一网络摄影机,则智能型手机可先在住宅中与网络摄影机进行验证程序,如此一来,当使用者携带智能型手机外出时,因网络摄影机已事先与智能型手机进行验证程序,故用户可透过智能型手机观看住宅中网络摄影机所拍摄的内容。此外,由于网络摄影机仅被允许与通过验证的智能型手机建立连线,即网络摄影机所拍摄的内容仅能传送给通过验证的智能型手机,因拍摄内容的传输可不需透过服务器,因而可避免不明人士入侵,藉以提升信息安全,同时也避免占用过多的带宽。此外,近距离的验证程序不需透过服务器,可节省使用者的等待时间。
关于电子系统10的运作,可归纳为一连线流程30,如图3所示。连线流程30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300:开始。
步骤302:于通信装置CD_1~CD_n中一第一通信装置与一第二通信装置建立任何无线通信连线前,该第一通信装置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对该第二通信装置进行一第一验证程序,及该第二通信装置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对该第一通信装置进行一第二验证程序;以及
步骤304:于该第一通信装置及该第二通信装置分别通过该第二验证程序及该第一验证程序后,该第一通信装置与该第二通信装置被允许启动建立任一无线通信连线。
步骤306:结束。
连线流程30中每一步骤的详细操作,可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段落说明,在此不赘述。藉此,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利用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进行相互验证程序,通过验证程序之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始被允许启动建立无线通信连线,以相互传输数据。相较于悉知技术,验证程序的进行不需透过服务器,可节省使用者等待时间。连线建立后第一通信装置与第二通信装置之间的数据传输也不需透过服务器,大幅减少占用服务器的带宽,并避免服务器遭黑客入侵而造成数据外泄。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安全连线建立流程可让通信装置之间直接进行验证程序与数据传输,节省验证程序所需的时间,以及避免占用大量服务器的带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一电子系统的连线方法,该电子系统包含一第一通信装置及一第二通信装置,该第一通信装置与该第二通信装置间可建立多个无线通信连线,且该多个无线通信连线包含一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其特征为,该方法包含有:
于该第一通信装置与该第二通信装置建立任何连线前,该第一通信装置利用该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对该第二通信装置进行一第一验证程序,及该第二通信装置利用该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对该第一通信装置进行一第二验证程序;以及
于该第一通信装置及该第二通信装置分别通过该第二验证程序及该第一验证程序后,该第一通信装置与该第二通信装置被允许启动建立该多个无线通信连线的任一无线通信连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线方法,其特征为,于该第一通信装置未通过该第二验证程序,或该第二通信装置未通过该第一验证程序时,该第一通信装置与该第二通信装置不被允许启动建立该多个无线通信连线的任一无线通信连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线方法,其特征为,于该第一通信装置与该第二通信装置间的一距离大于建立该近距离无线通信连线所需的距离时,该第一通信装置及该第二通信装置未通过该第二验证程序及该第一验证程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线方法,其特征为,于该第二通信装置属于该第一通信装置的一第一拒绝连线清单中时,该第二通信装置未通过该第一验证程序,以及于该第一通信装置属于该第二通信装置的一第二拒绝连线清单中时,该第一通信装置未通过该第二验证程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线方法,其特征为,该方法另包含于该第一通信装置及该第二通信装置分别通过该第二验证程序及该第一验证程序后,该第一通信装置将该第二通信装置记录于一第一信任连线清单中,以及该第二通信装置将该第一通信装置记录于一第二信任连线清单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线方法,其特征为,该方法另包含于该第一通信装置及该第二通信装置分别通过该第二验证程序及该第一验证程序后,该第一通信装置与该第二通信装置分别根据该第一信任连线清单及该第二信任连线清单,启动建立该多个无线通信连线的任一无线通信连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线方法,其特征为,该电子系统另包含一服务器,于该第一通信装置及该第二通信装置分别通过该第二验证程序及该第一验证程序后,另包含该第二通信装置及该第一通信装置分别将该第一通信装置及该第二通信装置通过该第二验证程序及该第一验证程序的一相互验证信息传送至该服务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线方法,其特征为,该相互验证信息包含该第一通信装置及该第二通信装置的一连线状态及一地址信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线方法,其特征为,该方法另包含该第一通信装置及该第二通信装置定期更新该地址信息。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线方法,其特征为,该方法另包含于该第一通信装置及该第二通信装置分别通过该第二验证程序及该第一验证程序后,该第一通信装置与该第二通信装置根据该服务器的该相互验证信息,判断使用该多个无线通信连线中一最适通信连线进行连接。
CN201410707950.8A 2014-11-28 2014-11-28 连线通信用于一电子系统的连线方法 Pending CN1056359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07950.8A CN105635935A (zh) 2014-11-28 2014-11-28 连线通信用于一电子系统的连线方法
US14/673,856 US9456347B2 (en) 2014-11-28 2015-03-30 Connection method for enhancing information securit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07950.8A CN105635935A (zh) 2014-11-28 2014-11-28 连线通信用于一电子系统的连线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35935A true CN105635935A (zh) 2016-06-01

Family

ID=560503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07950.8A Pending CN105635935A (zh) 2014-11-28 2014-11-28 连线通信用于一电子系统的连线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456347B2 (zh)
CN (1) CN10563593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01504A (zh) * 2017-11-28 2018-08-14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无线通信设备及记录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2218B (zh) * 2014-07-17 2017-02-21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近場通訊(nfc)之電子裝置、控制器及控制方法
JP6684123B2 (ja) * 2016-03-22 2020-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4672A (zh) * 2000-06-20 2003-03-19 皇家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电子设备鉴权的方法和系统
CN101098166A (zh) * 2006-06-07 2008-01-02 美国博通公司 一种通信设备传送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US20090327724A1 (en) * 2008-06-30 2009-12-31 Shah Rahul C Two-way authentication between two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a one-way out-of-band (oob) chann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23540B2 (en) * 2010-08-16 2017-08-01 At&T Mobility Ii Llc Bluetooth-enabled femto access control
US20140189789A1 (en) * 2012-12-27 2014-07-03 Motorola Solu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sur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a narrowband device and a broadband device
US10235512B2 (en) * 2014-06-24 2019-03-19 Paypal,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uthentication via bluetooth device
US20160050699A1 (en) * 2014-08-15 2016-02-1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airing of bluetooth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4672A (zh) * 2000-06-20 2003-03-19 皇家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电子设备鉴权的方法和系统
CN101098166A (zh) * 2006-06-07 2008-01-02 美国博通公司 一种通信设备传送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US20090327724A1 (en) * 2008-06-30 2009-12-31 Shah Rahul C Two-way authentication between two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a one-way out-of-band (oob) channel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01504A (zh) * 2017-11-28 2018-08-14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无线通信设备及记录介质
US11108824B2 (en) 2017-11-28 2021-08-31 SZ DJI Technology Co.,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and recording mediu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56347B2 (en) 2016-09-27
US20160157096A1 (en) 2016-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66340B (zh) 门禁控制系统、方法及云服务平台
CN105376738B (zh) 无线网络接入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5992306B (zh) 一种终端与家庭网关的绑定方法
EP2728938B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necting devices via wi-fi network
CN109474977A (zh) 一种设备的监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EP2814276A1 (en) Access authent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hotspot
CN104080194A (zh) 通过手机无线配置无输入终端设备的wifi接入参数的方法
CN107623908A (zh) 一种发卡方法及用户识别模块卡
CN108667699B (zh) 一种终端设备与网关设备间的互联方法和装置
CN102711082A (zh) 在移动通信中共享信任无线接入点信息的方法及系统
CN113556715B (zh) 设备连接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4301892A (zh) 基于摇一摇机制的移动终端无线网络认证方法
US10104537B2 (en) Terminal peripheral control method, M2M gateway,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3716161A (zh) 能够通过互联网远程控制的智能设备的服务器认证方法及基于该方法的认证装置
CN105338529A (zh) 一种无线网络连接方法及系统
CN104852915A (zh) 一种上网控制方法及设备
CN105635935A (zh) 连线通信用于一电子系统的连线方法
CN105392182A (zh) Wifi设备的网络配置信息的设置方法及系统
CN115915492A (zh) 分布式设备间的通信方法、系统及相关设备
CN105530714A (zh) Mifi通信服务系统和其mifi和通信方法
EP3840434B1 (en) Device-to-device service restric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CN108199877A (zh) 电子设备及其认证方法与固件升级方法
WO2016165674A1 (zh) 一种终端可信环境运行方法及装置
CN104331649A (zh) 基于网络连接的身份识别系统及方法
US11785569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enrolling a wireless access point into a map wireless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