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26455A - 零逸出密封技术 - Google Patents

零逸出密封技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26455A
CN105626455A CN201410640558.6A CN201410640558A CN105626455A CN 105626455 A CN105626455 A CN 105626455A CN 201410640558 A CN201410640558 A CN 201410640558A CN 105626455 A CN105626455 A CN 1056264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bar
dowel steel
tooth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4055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小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64055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626455A/zh
Publication of CN105626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264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零逸出密封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部的压气机和设置在机架下部的储气罐。所述的压气机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的内壳包括上压板和圆筒板。所述的外壳的上部开有第一进气口;外壳的部分底部向下凸起形成与圆筒板相对应的圆筒板槽,所述的圆筒板可在圆筒板槽内上下运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零逸出密封技术所使用的压气机增设了一个副气室,使得压气机压气过程中气体的泄漏率大幅降低;储气罐的罐体底部设置有金属薄板,其顶部安装第二进气口外盖,使得罐体内的气体可以被完全密封住,其逸出率为零;结构比较简单、制造成本较低;零逸出密封技术不仅可以用来密封高压气体,也可以用来密封固体或液体。

Description

零逸出密封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封技术。
背景技术
零逸出密封技术是对密封要求最高的密封技术。现有的零逸出技术尚不是很成熟,或结构比较复杂、成本过高,或没有达到零逸出的技术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零逸出密封技术,本技术的结构比较简单、制造成本较低,而且所密封的物质的逸出率为零,即完全达到了零逸出的技术要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零逸出密封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部的压气机和设置在机架下部的储气罐。所述的压气机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的内壳包括上压板和圆筒板。所述的圆筒板的顶部固定在上压板的下方;圆筒板的形状为圆筒形,其口径小于上压板的宽度。所述的外壳的上部开有第一进气口;外壳的部分底部向下凸起形成与圆筒板相对应的圆筒板槽,所述的圆筒板可在圆筒板槽内上下运动。所述的外壳的底部的非凸起部分上开有第一出气口。所述的内壳设置在外壳内,上压板的侧面与外壳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的圆筒板与部分上压板、外壳的部分底部合围形成主气室;所述的圆筒板、除合围形成主气室的部分上压板以外的其它部分的上压板、部分外壳合围形成副气室。
所述的储气罐包括罐体。罐体的顶部开有与第一出气口相通的第二进气口;罐体的底部开有第二出气口,且罐体的底部贴着内壁设置有金属薄板(厚度为1微米左右);罐体的下方设置用于控制第二出气口开合的第二出气口闭合件。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的周围的部分罐体的上部开有凹槽,所述的第一出气口的底端设置在凹槽内;第二进气口处设置有第二进气口盖,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的纵向截面的形状类似于“U”形。
所述的机架上部设置第一支架,机架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第二支架,机架下部的左右两侧亦各设置一第三支架。第一支架上设置用于驱动上压板上下运动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二支架上设置用于驱动整个压气机上下运动的第二驱动装置。第三支架上设置可使第二出气口闭合件从第二出气口处脱离的第三驱动装置。
所述的第一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的第一电机、设置在第一支架上并且由第一电机驱动的第一齿轮、竖直设置并且底端固定在上压板上的第一传力杆和设置在第一传力杆上的第一齿条,所述的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啮合。所述的第一电机可以驱动第一齿轮旋转。
所述的第二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二支架上的第二电机、设置在第二支架上并且由第二电机驱动的第二齿轮、固定在外壳的外壁上的呈“L”型的第二传力杆和设置在第二传力杆上的第二齿条。所述的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相啮合。所述的第二电机可以驱动第二齿轮旋转。第二驱动装置的作用是当压气机压缩完气体之后,将整个压气机向上推动,以使压气机的第一出气口的底端脱离出凹槽。所述的机架的左右两侧的第二支架上各设置一第二驱动装置。
所述的第三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三支架上的第三电机、设置在第三支架上并且由第三电机驱动的第三齿轮、水平设置并且一端固定在支撑架上的第三传力杆和设置在第三传力杆的下方的第三齿条。所述的第三齿轮与第三齿条相啮合。所述的支撑架设置在第三支架上,支撑架上设置支撑槽。所述的第三电机可以驱动第三齿轮旋转。所述的第二出气口闭合件的两端设置在支撑架上的支撑槽内。第二出气口闭合件的上部设置有与第二出气口相配合的凸起。所述的第三电机可以驱动机架的左右两侧的支撑架反向运动(即左侧的支撑架向左运动时,右侧的支撑架向右运动),从而使第二出气口闭合件的两端可以脱离出支撑槽。所述的机架下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三支架上各设置一第三驱动装置。
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处设置第二进气口盖托。第二进气口盖托的顶端固定设置在第二出气口的周围的部分罐体的下方。第二进气口盖托的一侧开有与罐体内部相通的第三进气口。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设置在第二进气口盖托内,并且第二进气口盖托的上部开有与第二进气口盖的上部相配合的盖槽;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的上部可在盖槽内上下活动。所述的上压板的下方设置可驱动第二进气口盖上下运动的第四驱动装置。
所述的第四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上压板的下方的第四传力杆、设置在第二进气口的左侧的导渠内的齿条杆、第四齿轮、第五传力杆和设置在第五传力杆的左侧的第四齿条。所述的第五传力杆的底端固定设置在第二进气口盖的顶部。所述的第四传力杆的形状为长方体形;第四传力杆向下运动时,其底部可以与齿条杆的顶部相接触,然后推动齿条杆与它一起向下运动。
所述的导渠由两个呈“L”形的围栅和第二进气口的左侧的部分罐体围绕而成。两个围栅的一侧与第二进气口的左侧的部分罐体固定连接。所述的齿条杆设置在导渠内。齿条杆是由长方体形杆和设置在长方体形杆的右侧的第五齿条组成的。所述的第四齿条与第五齿条分别位于第四齿轮的左右两侧,并且均与第四齿轮相啮合。导渠的作用是限制齿条杆的活动范围,使得齿条杆只在导渠内上下活动。第四传力杆向下运动时可以推动齿条杆的长方体形杆与它一起向下运动,长方体形杆又带动第五齿条向下运动,然后第五齿条驱动第四齿轮旋转,并带动另一侧的第四齿条向上运动,第四齿条又带动第五传力杆向上运动,第五传力杆带动第二进气口盖向上运动;第二进气口盖进入到盖槽后可以对第二进气口进行自动密封。
所述的主气室的体积远大于罐体的体积,主气室的宽度远大于副气室的宽度。所述的圆筒板的高度与第一传力杆的高度、圆筒板槽的高度相等。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的高度与盖槽的高度相等。第二进气口盖的顶部的宽度小于盖槽的宽度。
所述的齿条杆的底端与盖槽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的重量大于齿条杆的重量。由于齿条杆所受的重力小于第二进气口盖所受的重力,所以最初时齿条杆的第五齿条的最底端的齿条会与第四齿轮相啮合。当齿条杆的第五齿条的最底端的齿条与第四齿轮相啮合时,其底端与第二进气口盖的顶部之间的距离为齿条杆的长方体形杆的高度的两倍左右,这样长方体形杆向下运动相当于自身的高度的距离后,其底端就会与第二进气口盖的顶部相接触。所述的第四传力杆的高度由第一出气口的尺寸决定。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当压气机压缩完气体之后,第二驱动装置驱动压气机向上运动,使得压气机的第一出气口的底端移离凹槽。然后将纵向截面呈“C”形的第二进气口外盖倒扣在凹槽上,并把第二进气口外盖与凹槽焊接起来,从而使罐体内的气体的逸出率为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增设一个副气室,使得压气机压气过程中气体的泄漏率大幅降低;二、储气罐的罐体底部设置有金属薄板,其顶部安装第二进气口外盖,使得罐体内的气体可以被完全密封住,其逸出率为零;三、结构比较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四、零逸出密封技术不仅可以用来密封高压气体,也可以用来密封固体或液体。
附图说明
图1是零逸出密封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储气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二进气口外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出气口闭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围栅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导渠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7是部分第四驱动装置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8是部分部件的尺寸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零逸出密封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图中未示出)、设置在机架上部的压气机和设置在机架下部的储气罐。所述的压气机包括内壳和外壳1;所述的内壳包括上压板2和圆筒板3。所述的圆筒板3的顶部固定在上压板2的下方;圆筒板3的形状为圆筒形,其口径V小于上压板2的宽度N(如图8所示)。所述的外壳1的上部开有第一进气口7;外壳1的部分底部向下凸起形成与圆筒板3相对应的圆筒板槽4,所述的圆筒板3可在圆筒板槽4内上下运动。所述的外壳1的底部的非凸起部分上开有第一出气口5。所述的内壳设置在外壳1内,上压板2的侧面与外壳1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的圆筒板3与部分上压板2、外壳1的部分底部合围形成主气室6;所述的圆筒板3、除合围形成主气室6的部分上压板2以外的其它部分的上压板2、部分外壳1合围形成副气室10。
所述的储气罐包括罐体9(如图2所示)。罐体9的顶部开有与第一出气口5相通的第二进气口18;罐体9的底部开有第二出气口19,且罐体9的底部贴着内壁设置有金属薄板11(厚度为1微米左右);罐体9的下方设置用于控制第二出气口19开合的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2(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的第二进气口18的周围的部分罐体9的上部开有凹槽20,所述的第一出气口5的底端设置在凹槽20内;第二进气口18处设置有第二进气口盖14,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14的纵向截面的形状类似于“U”形。
所述的机架上部设置第一支架(属现有设备,图中未示出),机架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第二支架(属现有设备,图中未示出),机架下部的左右两侧亦各设置一第三支架(属现有技术,图中未示出)。第一支架上设置用于驱动上压板2上下运动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二支架上设置用于驱动整个压气机上下运动的第二驱动装置。第三支架上设置可使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2从第二出气口19处脱离的第三驱动装置。
所述的第一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的第一电机2101、设置在第一支架上并且由第一电机2101驱动的第一齿轮2102、竖直设置并且底端固定在上压板2上的第一传力杆2103和设置在第一传力杆2103上的第一齿条2104,所述的第一齿轮2102与第一齿条2104相啮合。所述的第一电机2101可以驱动第一齿轮2102旋转。
所述的第二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二支架上的第二电机2201、设置在第二支架上并且由第二电机2201驱动的第二齿轮2202、固定在外壳1的外壁上的呈“L”型的第二传力杆2203和设置在第二传力杆2203上的第二齿条2204。所述的第二齿轮2202与第二齿条2204相啮合。所述的第二电机2201可以驱动第二齿轮2202旋转。第二驱动装置的作用是当压气机压缩完气体之后,将整个压气机向上推动,以使压气机的第一出气口5的底端脱离出凹槽20。所述的机架的左右两侧的第二支架上各设置一第二驱动装置。
所述的第三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三支架上的第三电机2601、设置在第三支架上并且由第三电机驱动的第三齿轮2602、水平设置并且一端固定在支撑架23上的第三传力杆2603和设置在第三传力杆2603的下方的第三齿条2604。所述的第三齿轮2602与第三齿条2604相啮合。所述的支撑架23设置在第三支架上,支撑架23上设置支撑槽24。所述的第三电机2601可以驱动第三齿轮2602旋转。所述的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2的两端设置在支撑架23上的支撑槽24内。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2的上部设置有与第二出气口19相配合的凸起25(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的第三电机2601可以驱动机架的左右两侧的支撑架23反向运动(即左侧的支撑架23向左运动时,右侧的支撑架23向右运动),从而使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2的两端可以脱离出支撑槽24。所述的机架下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三支架上各设置一第三驱动装置。
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14处设置第二进气口盖托15。第二进气口盖托15的顶端固定设置在第二进气口18的周围的部分罐体9的下方。第二进气口盖托15的一侧开有与罐体9内部相通的第三进气口16。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14设置在第二进气口盖托15内,并且第二进气口盖托15的上部开有与第二进气口盖14的上部相配合的盖槽13;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14的上部可在盖槽13内上下活动。所述的上压板2的下方设置可驱动第二进气口盖14上下运动的第四驱动装置(如图7所示)。
所述的第四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上压板2的下方的第四传力杆801、设置在第二进气口18的左侧的导渠(如图5和图6所示)内的齿条杆、第四齿轮804、第五传力杆805和设置在第五传力杆805的左侧的第四齿条806。所述的第五传力杆805的底端固定设置在第二进气口盖14的顶部。所述的第四传力杆801的形状为长方体形;第四传力杆801向下运动时,其底部可以与齿条杆的顶部相接触,然后推动齿条杆与它一起向下运动。
所述的导渠(如图5、图6所示)由两个呈“L”形的围栅17(如图5所示)和第二进气口18的左侧的部分罐体9围绕而成。两个围栅17的一侧与第二进气口18的左侧的部分罐体9固定连接。所述的齿条杆设置在导渠内。齿条杆是由长方体形杆802和设置在长方体形杆802的右侧的第五齿条803组成的。所述的第四齿条806与第五齿条803分别位于第四齿轮804的左右两侧,并且均与第四齿轮804相啮合。导渠的作用是限制齿条杆的活动范围,使得齿条杆只在导渠内上下活动。第四传力杆801向下运动时可以推动齿条杆的长方体形杆802与它一起向下运动,长方体形杆802又带动第五齿条803向下运动,然后第五齿条803驱动第四齿轮804旋转,并带动另一侧的第四齿条806向上运动,第四齿条806又带动第五传力杆805向上运动,第五传力杆805带动第二进气口盖14向上运动;第二进气口盖14进入到盖槽13后可以对第二进气口18进行自动密封。
所述的主气室6的体积远大于罐体9的体积,主气室6的宽度V远大于副气室10的宽度Q。所述的圆筒板3的高度X与第一传力杆2103的高度L、圆筒板槽4的高度M相等,即L=M=X。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14的高度E与盖槽13的高度U相等。第二进气口盖14的顶部的宽度H小于盖槽13的宽度T(如图8所示)。
所述的齿条杆的底端与盖槽13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14的重量大于齿条杆的重量。由于齿条杆所受的重力小于第二进气口盖14所受的重力,所以最初时齿条杆的第五齿条803的最底端的齿条会与第四齿轮804相啮合。当齿条杆的第五齿条803的最底端的齿条与第四齿轮804相啮合时,其底端与第二进气口盖14的顶部之间的距离S为齿条杆的长方体形杆802的高度P的两倍左右(如图8所示),这样长方体形杆802向下运动相当于自身的高度P的距离后,其底端就会与第二进气口盖14的顶部相接触。所述的第四传力杆801的高度R由第一出气口5的尺寸决定。
为进一步地增强本发明中罐体9的密封性能,本发明还设置一个纵向截面呈“C”型的第二进气口外盖27,如图3所示,当压气机压缩完气体压缩完之后,第二电机2201驱动第二传力杆2203向上运动并带动压气机也一起往上运动,使得第一出气口5的底端脱离出凹槽20;然后将第二进气口外盖27倒扣在凹槽20上,并把第二进气口外盖27与凹槽20焊接起来,以对第二进气口18彻底地进行密封。本发明中罐体9和金属薄板11均为钢材质的,且金属薄板11的厚度为1微米左右,以保证压缩气体能够冲破金属薄板11。
本发明的具体操作过程为:
1.外界气体从第一进气口7依次进入到副气室10、圆筒板槽4、主气室6内
2.控制第一电机2101驱动第一传力杆2103向下运动,上压板2也随之向下运动并压缩主气室6内的气体。压缩过程中主气室6内的气体的压强与圆筒板槽4、副气室10内的气体的压强基本相等,这样可以防止因压强差而造成的气体泄漏。
3.压缩后的气体从第一出气口5喷出并依次流入到第二进气口18、第三进气口16、罐体9内。
4.当第四传力杆801的底部运动到与齿条杆的顶部相接触时,第四传力杆801的底部推动齿条杆向下运动,齿条杆右侧的第五齿条803带动第四齿轮804旋转,第四齿轮804带动第四齿条806和第五传力杆805向上运动,同时带动第二进气口盖14也一起向上运动。第二进气口盖14进入到盖槽13内。当第二进气口盖14的顶部与盖槽13的顶部相贴合时,第一电机2101停止工作。
5.控制第二电机2201驱动第二传力杆2203向上运动,推动整个压气机向上运动,使压气机的第一出气口5的底端脱离出凹槽20。此时由于第二进气口盖14上方的气体所处的空间的体积迅速增大,使得第二进气口盖14上方的气体对第二进气口盖14的作用力瞬间小于第二进气口盖14下方的气体对第二进气口盖14的作用力,这样罐体9内的高压气体会反推第二进气口盖14,从而将第二进气口18自动密封住。
6.将第二进气口外盖27倒扣在凹槽20上,并把第二进气口外盖27与凹槽20焊接起来,以对第二进气口18彻底地进行密封。
7.当需要使用罐体9内的气体时,控制机架下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三电机2601驱动第三传力杆2603反向运动,使得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2的两端脱离出支撑槽24。
8.高压气体冲破金属薄板11从第二出气口19喷出。
凡本说明书中未作特别说明的技术均为现有技术。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中所述具体实施案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案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作为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Claims (9)

1.零逸出密封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部的压气机和设置在机架下部的储气罐。所述的压气机包括内壳和外壳(1);所述的内壳包括上压板(2)和圆筒板(3)。所述的圆筒板(3)的顶部固定在上压板(2)的下方;圆筒板(3)的形状为圆筒形,其口径V小于上压板(2)的宽度N。所述的外壳(1)的上部开有第一进气口(7);外壳(1)的部分底部向下凸起形成与圆筒板(3)相对应的圆筒板槽(4),所述的圆筒板(3)可在圆筒板槽(4)内上下运动。所述的外壳(1)的底部的非凸起部分上开有第一出气口(5)。所述的内壳设置在外壳(1)内,上压板(2)的侧面与外壳(1)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的圆筒板(3)与部分上压板(2)、外壳(1)的部分底部合围形成主气室(6);所述的圆筒板(3)、除合围形成主气室(6)的部分上压板(2)以外的其它部分的上压板(2)、部分外壳(1)合围形成副气室(10)。
所述的储气罐包括罐体(9)。罐体(9)的顶部开有与第一出气口(5)相通的第二进气口(18);罐体(9)的底部开有第二出气口(19),且罐体(9)的底部贴着内壁设置有金属薄板(11);罐体(9)的下方设置用于控制第二出气口(19)开合的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2)。所述的第二进气口(18)的周围的部分罐体(9)的上部开有凹槽(20),所述的第一出气口(5)的底端设置在凹槽(20)内;第二进气口(18)处设置有第二进气口盖(14),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14)的纵向截面的形状类似于“U”形。
所述的机架上部设置第一支架,机架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第二支架,机架下部的左右两侧亦各设置一第三支架。第一支架上设置用于驱动上压板(2)上下运动的第一驱动装置。第二支架上设置用于驱动整个压气机上下运动的第二驱动装置。第三支架上设置可使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2)从第二出气口(19)处脱离的第三驱动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逸出密封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的第一电机(2101)、设置在第一支架上并且由第一电机(2101)驱动的第一齿轮(2102)、竖直设置并且底端固定在上压板(2)上的第一传力杆(2103)和设置在第一传力杆(2103)上的第一齿条(2104),所述的第一齿轮(2102)与第一齿条(2104)相啮合。所述的第一电机(2101)可以驱动第一齿轮(2102)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逸出密封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二支架上的第二电机(2201)、设置在第二支架上并且由第二电机(2201)驱动的第二齿轮(2202)、固定在外壳(1)的外壁上的呈“L”型的第二传力杆(2203)和设置在第二传力杆(2203)上的第二齿条(2204)。所述的第二齿轮(2202)与第二齿条(2204)相啮合。所述的第二电机(2201)可以驱动第二齿轮(2202)旋转。第二驱动装置的作用是当压气机压缩完气体之后,将整个压气机向上推动,以使压气机的第一出气口(5)的底端脱离出凹槽(20)。所述的机架的左右两侧的第二支架上各设置一第二驱动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逸出密封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三支架上的第三电机(2601)、设置在第三支架上并且由第三电机驱动的第三齿轮(2602)、水平设置并且一端固定在支撑架(23)上的第三传力杆(2603)和设置在第三传力杆(2603)的下方的第三齿条(2604)。所述的第三齿轮(2602)与第三齿条(2604)相啮合。所述的支撑架(23)设置在第三支架上,支撑架(23)上设置支撑槽(24)。所述的第三电机(2601)可以驱动第三齿轮(2602)旋转。所述的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2)的两端设置在支撑架(23)上的支撑槽(24)内。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2)的上部设置有与第二出气口(19)相配合的凸起(25)。所述的第三电机(2601)可以驱动机架的左右两侧的支撑架(23)反向运动(即左侧的支撑架23向左运动时,右侧的支撑架23则向右运动),从而使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2)的两端可以脱离出支撑槽(24)。所述的机架下部的左右两侧的第三支架上各设置一第三驱动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逸出密封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14)处设置第二进气口盖托(15)。第二进气口盖托(15)的顶端固定设置在第二进气口(18)的周围的部分罐体(9)的下方。第二进气口盖托(15)的一侧开有与罐体(9)内部相通的第三进气口(16)。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14)设置在第二进气口盖托(15)内,并且第二进气口盖托(15)的上部开有与第二进气口盖(14)的上部相配合的盖槽(13);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14)的上部可在盖槽(13)内上下活动。所述的上压板(2)的下方设置可驱动第二进气口盖(14)上下运动的第四驱动装置。
6.根据权力要求5所述的第四驱动装置,第四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上压板(2)的下方的第四传力杆(801)、设置在第二进气口(18)的左侧的导渠内的齿条杆、第四齿轮(804)、第五传力杆(805)和设置在第五传力杆(805)的左侧的第四齿条(806)。所述的第五传力杆(805)的底端固定设置在第二进气口盖(14)的顶部。所述的第四传力杆(801)的形状为长方体形;第四传力杆(801)向下运动时,其底部可以与齿条杆的顶部相接触,然后推动齿条杆与它一起向下运动。
所述的导渠由两个呈“L”形的围栅(17)和第二进气口(18)的左侧的部分罐体(9)围绕而成。两个围栅(17)的一侧与第二进气口(18)的左侧的部分罐体(9)固定连接。所述的齿条杆设置在导渠内。齿条杆是由长方体形杆(802)和设置在长方体形杆(802)的右侧的第五齿条(803)组成的。所述的第四齿条(806)与第五齿条(803)分别位于第四齿轮(804)的左右两侧,并且均与第四齿轮(804)相啮合。导渠的作用是限制齿条杆的活动范围,使得齿条杆只在导渠内上下活动。第四传力杆(801)向下运动时可以推动齿条杆的长方体形杆(802)与它一起向下运动,长方体形杆(802)又带动第五齿条(803)向下运动,然后第五齿条(803)驱动第四齿轮(804)旋转,并带动另一侧的第四齿条(806)向上运动,第四齿条(806)又带动第五传力杆(805)向上运动,第五传力杆(805)带动第二进气口盖(14)向上运动;第二进气口盖(14)进入到盖槽(13)后可以对第二进气口(18)进行自动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5所述的零逸出密封技术,所述的主气室(6)的体积远大于罐体(9)的体积,主气室(6)的宽度V远大于副气室(10)的宽度Q。所述的圆筒板(3)的高度X与第一传力杆(2103)的高度L、圆筒板槽(4)的高度M相等,即L=M=X。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14)的高度E与盖槽(13)的高度U相等。第二进气口盖(14)的顶部的宽度H小于盖槽(13)的宽度T。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第四驱动装置,所述的齿条杆的底端与盖槽(13)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的第二进气口盖(14)的重量大于齿条杆的重量。由于齿条杆所受的重力小于第二进气口盖(14)所受的重力,所以最初时齿条杆的第五齿条(803)的最底端的齿条会与第四齿轮(804)相啮合。当齿条杆的第五齿条(803)的最底端的齿条与第四齿轮(804)相啮合时,其底端与第二进气口盖(14)的顶部之间的距离S为齿条杆的长方体形杆(802)的高度P的两倍左右,这样长方体形杆(802)向下运动相当于自身的高度P的距离后,其底端就会与第二进气口盖(14)的顶部相接触。所述的第四传力杆(801)的高度R由第一出气口(5)的尺寸决定。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二驱动装置,当压气机压缩完气体之后,第二电机(2201)驱动第二传力杆(2203)向上运动并带动压气机也一起往上运动,使得压气机的第一出气口(5)的底端脱离出凹槽(20);然后将纵向截面呈“C”形的第二进气口外盖(27)倒扣在凹槽(20)上,并把第二进气口外盖(27)与凹槽(20)焊接起来,以对第二进气口(18)彻底地进行密封。
CN201410640558.6A 2014-11-03 2014-11-03 零逸出密封技术 Pending CN1056264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40558.6A CN105626455A (zh) 2014-11-03 2014-11-03 零逸出密封技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40558.6A CN105626455A (zh) 2014-11-03 2014-11-03 零逸出密封技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26455A true CN105626455A (zh) 2016-06-01

Family

ID=56041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40558.6A Pending CN105626455A (zh) 2014-11-03 2014-11-03 零逸出密封技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62645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24127A (zh) * 2017-11-21 2018-03-23 北京新锐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翻盖式高压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15516A (en) * 1981-09-30 1985-05-07 Champion, Perrine & Associate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ressing gases
CN2660289Y (zh) * 2003-12-03 2004-12-01 上海南市水厂南海经营服务部 一种容器封堵器
JP2011220287A (ja) * 2010-04-14 2011-11-04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往復動圧縮機
CN203822690U (zh) * 2014-04-30 2014-09-10 陈小辉 一种高压气体密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15516A (en) * 1981-09-30 1985-05-07 Champion, Perrine & Associate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ressing gases
CN2660289Y (zh) * 2003-12-03 2004-12-01 上海南市水厂南海经营服务部 一种容器封堵器
JP2011220287A (ja) * 2010-04-14 2011-11-04 Hitachi Industrial Equipment Systems Co Ltd 往復動圧縮機
CN203822690U (zh) * 2014-04-30 2014-09-10 陈小辉 一种高压气体密封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24127A (zh) * 2017-11-21 2018-03-23 北京新锐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内翻盖式高压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22690U (zh) 一种高压气体密封装置
CN204371585U (zh) 多维零逸出密封装置
CN204253329U (zh) 节能多维高压气体生产密封装置
CN103682240A (zh) 电池制造设备及其无腔真空抽液装置和抽真空封装方法
CN204553175U (zh) 超高压空气生产密封装置
CN205621808U (zh) 大型软包电池封口定位机构
CN204126851U (zh) 高压气体生产密封装置
CN208579885U (zh) 一种化妆品包装气密性检测装置
CN202758966U (zh) 一种用于电池注液的注液装置
CN105626455A (zh) 零逸出密封技术
CN204162401U (zh) 电动往复式防滴液灌装机
CN202513239U (zh) 一种新型软包电池的抽空装置
CN203644871U (zh) 电池制造设备及其无腔真空抽液装置
CN204283786U (zh) 多维矛盾压气机
CN204538824U (zh) 多维超级物理电池
CN204283785U (zh) 零逸出密封装置
CN206326887U (zh) 一种液压机
CN204341885U (zh) 多维超音速运输装置
CN204175546U (zh) 矛盾压气机
CN105569980A (zh) 多维零逸出密封装置
CN204663797U (zh) 节能多维零逸出密封装置
CN204011090U (zh) 一种超级电容器真空注液装置
CN204253328U (zh) 节能高压气体生产密封装置
CN105656211A (zh) 多维超级物理电池
CN204400014U (zh) 超音速运输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