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91808B - 一种非直连接口的网络拓扑计算方法和网管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直连接口的网络拓扑计算方法和网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91808B
CN105591808B CN201510657465.9A CN201510657465A CN105591808B CN 105591808 B CN105591808 B CN 105591808B CN 201510657465 A CN201510657465 A CN 201510657465A CN 105591808 B CN105591808 B CN 1055918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dress
route
list item
network management
h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574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91808A (zh
Inventor
李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5746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9180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591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18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918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18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12Discovery or management of network topolog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02Topology update or discov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非直连接口的网络拓扑计算方法,网管设备在从第一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获取第一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互联网协议IP地址后,判断与该下一跳路由IP地址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是否存在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为第一路由设备的IP地址的第二路由表项,并在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第一路由表项与第二路由表项生成第一路由设备与第二路由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信息。通过利用各路由设备的路由表判断是否存在三层直连链路,从而能够有效识别出现有的三层拓扑计算方法无法识别出的直连链路,提高了实际组网的模拟精确度。

Description

一种非直连接口的网络拓扑计算方法和网管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非直连接口的网络拓扑计算方法。本申请同时还涉及一种网管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一般会针对包含路由设备的网络设置单独的网管设备,而这些网管设备都具有拓扑的功能,用来实时呈现网络的运行情况以及直观捕捉故障来源,从而便于技术人员对网络进行管理。
IP(Internet Protocol,网络协议)层网络拓扑又称为三层拓扑,该类型拓扑依据三层设备的IP地址信息进行拓扑计算,显示的是逻辑连接关系,由于在这一层没有可以准确计算连接关系的信息,因此三层拓扑表示的是实际组网的一种近似模拟。同时由于处在IP网络层的设备是具有转发功能的路由设备,该路由设备不属于任何子网且与子网是桥接关系,因此三层拓扑表示的就是各个路由设备之间的直连,以及路由设备与子网之间的非直连关系。
在协议RFC1213 RFC1661中,对于现有IP层网络拓扑中各个路由设备的接口类型进行了定义,其中包含协议类型为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点对点协议)的接口,该接口又称为PPP接口,基于该类型接口,目前的现有技术一般基于路由器的转发特性和PPP接口的直连特性,依据路由器的接口的IP地址进行拓扑计算,虽然该方法得到的拓扑可以很大程度的模拟出实际的三层组网。但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很可能对不是PPP类型的接口配置直连链路,而且配置的IP掩码也可能不是30位的。以图1所示组网为例,设备B的接口b2和设备C的接口c2用户很可能配置直连链路,但上述方法对于这种组网中的直连链路不能灵活地进行识别。
由此可见,如何针对IP层拓扑网络中的直连链路进行准确以及有效地识别,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直连接口的网络拓扑计算方法,用以针对三层组网中可能存在的直连链路进行准确以及有效的识别处理,为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非直连接口的网络拓扑计算方法,应用于包括网管设备以及多个路由设备的IP层拓扑网络中,包括:
网管设备从第一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获取第一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互联网协议IP地址,所述第一路由表项的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所述第一路由表项的目的IP地址非默认地址;
所述网管设备判断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是否存在第二路由表项,所述第二路由表项的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所述第二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为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IP地址;
当判断结果为是时,所述网管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路由表项与所述第二路由表项生成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信息。
相应地,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网管设备,应用于包括所述网管设备以及多个路由设备的IP层拓扑网络中,包括:
获取模块,从第一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获取第一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互联网协议IP地址,所述第一路由表项的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所述第一路由表项目的IP地址非默认地址;
判断模块,判断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是否存在第二路由表项,所述第二路由表项的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所述第二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为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IP地址;
生成模块,在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所述第一路由表项与所述第二路由表项生成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信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网管设备在从第一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获取第一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互联网协议IP地址后,判断与该下一跳路由IP地址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是否存在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为第一路由设备的IP地址的第二路由表项,并在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第一路由表项与第二路由表项生成第一路由设备与第二路由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信息。通过利用各路由设备的路由表判断是否存在三层直连链路,从而能够有效识别出现有的三层拓扑计算方法无法识别出的直连链路,提高了实际组网的模拟精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通过现有技术已有算法得到的三层拓扑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的路由表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提出的一种非直连接口的网络拓扑计算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的三层拓扑图;
图5为本申请提出的一种网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目前,三层拓扑网络中各个路由设备之间的直连关系通常通过如下条件确定:
(1)如果两个路由设备的接口都是PPP类型的接口(目前路由设备所具有的接口中的一种接口类型,这里的PPP借用了点对点(Point to Point Protocol,PPP)协议的概念),且通过IP地址计算在同一个子网,则这两个接口之间为PPP直连链路;
(2)如果两个路由设备的接口并不都是PPP接口(例如其中一个是PPP接口,另一个是非PPP接口),且通过IP地址计算在同一个子网,而且这个子网是30位的掩码,则这两个接口之间为PPP直连链路。
以图1所示的场景为例,假设该小型网络中有路由器设备A、B、C,各个路由设备的接口类型以及IP地址如下:
路由设备A:接口a1是PPP接口,且IP地址配置是192.168.1.1/24,接口a2不是PPP接口,IP地址配置是192.168.2.1/30,接口a3也不是PPP接口,IP地址配置是192.168.3.1/24;
路由设备B:接口b1是PPP接口,且IP地址配置是192.168.1.10/24,接口b2不是PPP接口,IP地址配置是192.168.4.1/24;
路由设备C:接口c1是PPP接口,且IP地址配置是192.168.2.2/30,接口c2不是PPP接口,IP地址配置是192.168.4.10/24。
根据上述现有技术提供的三层拓扑算法,设备A的a1接口与设备B的b1接口都在192.168.1.0/24子网,且都是PPP接口,则两个接口可以直连;设备A的a2接口与设备C的c1接口都在192.168.2.0/30子网,不都是PPP接口,但子网掩码是30位,因此两个接口也可以直连;设备A的a3接口没有与它同子网的接口,通过IP地址计算,它可以与子网192.168.3.0/24相连;设备B的b2接口有与它同子网的接口c2,但两个接口不满足上述路由器直连的条件,因此分别与子网192.168.4.0/24相连。
为便于阐述本申请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以下将首先介绍IP层拓扑网络(又称三层拓扑网络)中各个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的内容,如图2所示,该本地路由表的各条路由的表项至少包含如下的基本信息:
ipRouteDest:该条路由想要连接的目的IP地址;
ipRouteIfIndex:路由设备中与该条路由对应的接口索引;
ipRouteNextHop:该条路由的下一跳IP地址;
ipRouteType:该条路由的路由类型,在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中,ipRouteType值为3时代表该条路由类型为direct(直连子网),ipRouteType值为4时代表该条路由类型为indirect(非直连),当路由类型为非直连时,远程地址不能进行直连,必须通过下一跳路由才能连接上;
ipRouteMask:该条路由的路由掩码。
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提出的一种非直连接口的网络拓扑计算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网管设备从第一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获取第一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互联网协议IP地址。
由于本申请是针对IP层拓扑网络中实际上互为直连链路但尚未发现的路由进行查询及判断,因此对于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来说,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的路由表项为本申请所要判断的对象,同时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带来的干扰,需要将非直连类型的路由表项中目的IP地址为默认地址(即为0.0.0.0等代表空地址或缺省地址的IP地址)的路由表项剔除。后续才能获取剩余的路由表项的下一跳IP地址。
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该步骤可按照以下两个流程进行:
步骤a)网管设备在第一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的各个表项中查找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目的地址非默认地址的表项;
针对非直连类型以及非默认地址的表项的判断,并没有特定的先后次序,在该优选实施例中,当读取了第一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后,可以先从本地路由表中筛选出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的表项,随后将所筛选出的表项中目的地址为默认地址的表项去除。在该步骤中,读取路由设备的路由表可以通过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协议从设备中获取,除此之外技术人员也可采取其他同样能够获取到路由设备中的路由表的技术手段,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步骤b)网管设备将查找到的表项作为第一路由表项,并获取第一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
以图3所示的本地路由表为例,接口索引为27的路由表项存在有两个路由表项,其中一个路由表项的路由类型为indirect(4)代表非直连类型,另一个路由表项的路由类型为direct(3)代表直连类型,然而非直连类型的路由表项对应的目的地址为0.0.0.0,为默认网关,因此针对该路由表项不予处理;而接口索引为11的路由表项存在有两个非直连路由类型对应的表项,同时目的IP地址也不是默认地址0.0.0.0,因此可进一步获取这两个路由表项的下一跳IP地址。
步骤S302,网管设备判断与下一跳路由IP地址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是否存在第二路由表项。
当两个路由设备之间存在直连链路时,那么可以依据S301中的下一跳IP地址找到与之对应的对端路由设备(为便于区分,本申请中将起始执行的本地路由设备称之为第一路由设备,而将与本地路由设备可能存在直连链路的对端路由设备称之为第二路由设备)。
由于第二路由设备是第二路由表项存在的基础,因此在查询第二路由表项之前需要确定第二路由设备确实存在,在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该步骤通过以下三步执行:
步骤a)网管设备根据IP层拓扑网络的IP地址列表以及下一跳路由IP地址确定与下一跳路由IP地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
对于IP层拓扑网络来说,都会存在与其对应的网管设备,而网管设备中具有记录该IP层拓扑网络中所有路由设备的IP地址的IP地址列表。通常情况该IP地址列表存储在网管设备中,而网管设备会定期对其进行更新。
在需要确定第二路由设备时,网管设备循环判断IP地址列表中的各个IP地址是否与下一跳路由IP地址匹配,以确认下一跳路由IP地址是否存在于IP层拓扑网络的网管设备中,如果IP地址列表中存在与下一跳路由IP地址匹配的IP地址,则可进一步根据该IP地址获取与之对应的路由设备的信息,从而确定与IP地址对应的路由设备,并将与该IP地址对应的路由设备作为第二路由设备。
步骤b)网管设备在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的各个表项中查找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对应的目的地址为非默认地址的表项。
与S101的查询过程类似,当在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的各个表项中查找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对应的目的地址非默认地址的表项时,可首先读取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随后从本地路由表中筛选出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的表项,最后将所筛选出的表项中目的地址为默认地址的表项去除。
步骤c)网管设备判断第一路由设备的IP地址是否包含在所查找到的表项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中,若是转至步骤d),若否转至步骤e);
步骤d)网管设备将所查找到的表项作为第二路由表项;
步骤e)网管设备继续根据IP层拓扑网络的IP地址列表以及下一跳路由IP地址确定与下一跳路由IP地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
步骤S303,当判断结果为是时,网管设备根据第一路由表项与第二路由表项生成第一路由设备与第二路由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信息。
在经过S301确定第一路由设备中可能存在直连路由的路由表项以及通过S302进一步确认第二路由设备亦存在以第一路由设备的IP地址为下一跳地址的路由表项后,则说明第一路由设备与第二路由设备之间实际存在直连链路,然而该直连链路并没有被识别,因此为了向网管设备反映出实际的组网情况,该步骤基于第一路由表项与第二路由表项中的各个路由属性,生成第一路由设备与第二路由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信息。
以图1所示的组网为例,为了准确地针对路由设备A、路由设备B之间的直连链路进行判断,在采取了上述步骤的技术方案后,首先根据路由设备A的IP路由表查找路由类型(ipRouteType)为非直连(indirect 4)的路由表项(indirect的意思就是说目标地址不是本地地址,是远端路由地址或子网地址),并过滤掉ipRouteDest为0.0.0.0的路由表项(因为这表示是一个默认网关),随后找到该路由表项的下一跳地址,判断该地址对应的路由设备B是否在网管设备中,如果不在网管设备中就不需要建立链路,如果在网管设备中,那么查找该路由设备B的IP路由表中非直连的实例下一跳地址列表中有没有设备A,如果也有设备A的地址,那么则说明设备A和设备B之间存在直连链路。
下面结合图4所示的具体应用场景,对本申请提出的根据路由表创建三层直连链路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按照现有技术中的三层拓扑算法,设备B的b2接口和设备C的c2接口均与子网192.168.4.0/24相连。如果设备B的路由表中记录b2对应的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对应的目的地址为非默认地址,且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为192.168.4.10,则根据IP地址列表中的记录,192.168.4.10对应设备C,通过读取C设备的路由表,读取到C设备中的c2接口对应的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为192.168.4.1。由于设备B的b2和设备C的c2对应的路由类型均为非直连类型,且b2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为c2的IP地址,所c2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为b2的IP地址,因此,设置b2与c2的直连链路,生成如图4所示的三层拓扑图。
为达到以上技术目的,本申请还还提出了一种网管设备,应用于包括所述网管设备以及多个路由设备的IP层拓扑网络中,如图5所示,包括:
获取模块510,从第一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获取第一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互联网协议IP地址,所述第一路由表项的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所述第一路由表项目的IP地址非默认地址;
判断模块520,判断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是否存在第二路由表项,所述第二路由表项的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所述第二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为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IP地址;
生成模块530,在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所述第一路由表项与所述第二路由表项生成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信息。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所述获取模块具体包括:
查找子模块,在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的各个表项中查找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目的地址非所述默认地址的表项;
确定子模块,将查找到的表项作为所述第一路由表项,并获取所述第一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所述判断模块具体包括:
确定子模块,根据所述IP层拓扑网络的IP地址列表以及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确定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
查找子模块,在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的各个表项中查找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对应的目的地址非所述默认地址的表项;
确认子模块,确认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IP地址是否包含在所查找到的表项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中;
处理子模块,在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IP地址包含在所查找到的接口对应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中时将所查找到的表项作为所述第二路由表项,以及在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IP地址不包含在所查找到的接口对应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中时指示所述确定子模块继续根据所述IP层拓扑网络的IP地址列表以及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确定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所述确定子模块具体用于:
循环判断所述IP地址列表中的各个IP地址是否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匹配,以确认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是否存在于所述IP层拓扑网络的网管设备中,并在所述IP地址列表中存在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匹配的IP地址时获取与所述IP地址对应的路由设备,并将与所述IP地址对应的路由设备作为所述第二路由设备。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所述查找子模块具体用于:
通过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读取所述第一/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从所述本地路由表中筛选出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的表项,将所筛选出的表项中目的地址为默认地址的表项去除。
由此可见,通过应用以上技术方案,网管设备在从第一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获取第一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互联网协议IP地址后,判断与该下一跳路由IP地址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是否存在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为第一路由设备的IP地址的第二路由表项,并在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第一路由表项与第二路由表项生成第一路由设备与第二路由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信息。通过利用各路由设备的路由表判断是否存在三层直连链路,从而能够有效识别出现有的三层拓扑计算方法无法识别出的直连链路,提高了实际组网的模拟精确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例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例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例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例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非直连接口的网络拓扑计算方法,应用于包括网管设备以及多个路由设备的网络协议IP层拓扑网络中,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管设备从第一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获取第一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互联网协议IP地址,所述第一路由表项的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所述第一路由表项的目的IP地址为非默认地址,其中,所述默认地址为代表空地址或缺省地址的IP地址;
所述网管设备判断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是否存在第二路由表项,所述第二路由表项的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所述第二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为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IP地址;
当判断结果为是时,所述网管设备根据所述第一路由表项与所述第二路由表项生成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管设备从第一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获取第一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互联网协议IP地址,具体为:
所述网管设备在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的各个表项中查找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目的地址非所述默认地址的表项;
所述网管设备将查找到的表项作为所述第一路由表项,并获取所述第一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管设备判断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是否存在第二路由表项,具体为:
所述网管设备根据所述IP层拓扑网络的IP地址列表以及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确定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
所述网管设备在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的各个表项中查找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对应的目的地址非所述默认地址的表项;
所述网管设备判断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IP地址是否包含在所查找到的表项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中;
若是,所述网管设备将所查找到的表项作为所述第二路由表项;
若否,所述网管设备继续根据所述IP层拓扑网络的IP地址列表以及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确定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管设备根据所述IP层拓扑网络的IP地址列表以及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确定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具体为:
所述网管设备循环判断所述IP地址列表中的各个IP地址是否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匹配,以确认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是否存在于所述IP层拓扑网络的网管设备中;
若所述IP地址列表中存在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匹配的IP地址,确定与所述IP地址对应的路由设备,并将与所述匹配的IP地址对应的路由设备作为所述第二路由设备。
5.如权利要求2或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管设备在所述第一/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的各个表项中查找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对应的目的地址非所述默认地址的表项,具体为:
所述网管设备通过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读取所述第一/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
所述网管设备从所述本地路由表中筛选出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的表项;
所述网管设备将所筛选出的表项中目的地址为默认地址的表项去除。
6.一种网管设备,应用于包括所述网管设备以及多个路由设备的网络协议IP层拓扑网络中,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从第一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获取第一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互联网协议IP地址,所述第一路由表项的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所述第一路由表项目的IP地址非默认地址,其中,所述默认地址为代表空地址或缺省地址的IP地址;
判断模块,判断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中是否存在第二路由表项,所述第二路由表项的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所述第二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为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IP地址;
生成模块,在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根据所述第一路由表项与所述第二路由表项生成所述第一路由设备与所述第二路由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信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具体包括:
查找子模块,在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的各个表项中查找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目的地址非所述默认地址的表项;
确定子模块,将查找到的表项作为所述第一路由表项,并获取所述第一路由表项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网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模块具体包括:
确定子模块,根据所述IP层拓扑网络的IP地址列表以及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确定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
查找子模块,在所述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的各个表项中查找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且对应的目的地址非所述默认地址的表项;
确认子模块,确认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IP地址是否包含在所查找到的表项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中;
处理子模块,在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IP地址包含在所查找到的接口对应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中时将所查找到的表项作为所述第二路由表项,以及在所述第一路由设备的IP地址不包含在所查找到的接口对应的下一跳路由IP地址中时指示所述确定子模块继续根据所述IP层拓扑网络的IP地址列表以及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确定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对应的第二路由设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网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子模块具体用于:
循环判断所述IP地址列表中的各个IP地址是否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匹配,以确认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是否存在于所述IP层拓扑网络的网管设备中,并在所述IP地址列表中存在与所述下一跳路由IP地址匹配的IP地址时确定与所述IP地址对应的路由设备,将与所述IP地址对应的路由设备作为所述第二路由设备。
10.如权利要求7或8任一项所述的网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查找子模块具体用于:
通过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读取所述第一/第二路由设备的本地路由表,从所述本地路由表中筛选出路由类型为非直连类型的表项,将所筛选出的表项中目的地址为默认地址的表项去除。
CN201510657465.9A 2015-10-13 2015-10-13 一种非直连接口的网络拓扑计算方法和网管设备 Active CN1055918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57465.9A CN105591808B (zh) 2015-10-13 2015-10-13 一种非直连接口的网络拓扑计算方法和网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57465.9A CN105591808B (zh) 2015-10-13 2015-10-13 一种非直连接口的网络拓扑计算方法和网管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91808A CN105591808A (zh) 2016-05-18
CN105591808B true CN105591808B (zh) 2019-03-15

Family

ID=55931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57465.9A Active CN105591808B (zh) 2015-10-13 2015-10-13 一种非直连接口的网络拓扑计算方法和网管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9180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5364A (zh) * 2011-01-31 2011-05-25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直连链路的确定方法和设备
CN102404150A (zh) * 2011-11-25 2012-04-04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云os中网络拓扑自动生成方法
CN102420765A (zh) * 2011-12-09 2012-04-18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交换机与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的方法以及装置
CN102694689A (zh) * 2012-06-06 2012-09-26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拓扑发现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08949A1 (en) * 2005-07-07 2007-01-11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automatic route aggreg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5364A (zh) * 2011-01-31 2011-05-25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直连链路的确定方法和设备
CN102404150A (zh) * 2011-11-25 2012-04-04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云os中网络拓扑自动生成方法
CN102420765A (zh) * 2011-12-09 2012-04-18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交换机与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的方法以及装置
CN102694689A (zh) * 2012-06-06 2012-09-26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拓扑发现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91808A (zh) 2016-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67566B (zh) 在多区域网络中改进最短路径桥接
CN100574252C (zh) 用于移动路由器之间拓扑更新的部署
CN106921572B (zh) 一种传播QoS策略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925613A (zh) 业务功能链sfc中用于转发报文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283789B (zh) 路由收敛方法和系统
JP2005348051A (ja) ネットワーク機器のトポロジを探索する装置および方法
CN105765946A (zh) 支持数据网络中的服务链接的方法和系统
CN107135159A (zh) 一种sdn网络中最优路径确定的方法和系统
CN113242179B (zh) 一种基于sdn的sr路径计算和标签栈生成的方法及sdn控制器
CN104579978B (zh) 一种动态网络链路层拓扑发现方法
CN105264844A (zh) 软件定义网络的路由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05591798A (zh) Dcn中传输oam信息的方法、装置
US20090232030A1 (en) Overlay link calculation device, calcul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thereof
US20150350064A1 (en) Route setting device and route setting method
CN106982162A (zh) 用于转发业务流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5591808B (zh) 一种非直连接口的网络拓扑计算方法和网管设备
CN109996309A (zh) 一种路由流量引流系统、方法、装置和介质
CN108418754A (zh) 建立网络拓扑的方法及装置
CN105812168B (zh) 一种绘制网络拓扑图的方法和装置
JP7056207B2 (ja) トポロジ決定装置、トポロジ決定方法、トポロジ決定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5264833A (zh) 一种业务路径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02075364B (zh) 一种直连链路的确定方法和设备
CN105049345A (zh) 一种bgp路由流量数据融合的方法及系统
KR101660967B1 (ko) 전송망 경로 생성 장치 및 방법
CN100518382C (zh) 自动交换光网络中多约束条件下最短路径查找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Applicant after: Xinhua three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10052 Binjiang District Changhe Road, Zhejiang, China, No. 466, No.

Applicant before: Huasa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