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88241A - 一种冰蓄冷空调及冰蓄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冰蓄冷空调及冰蓄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88241A
CN105588241A CN201510759321.4A CN201510759321A CN105588241A CN 105588241 A CN105588241 A CN 105588241A CN 201510759321 A CN201510759321 A CN 201510759321A CN 105588241 A CN105588241 A CN 1055882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ce
heat
storage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5932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88241B (zh
Inventor
黄曙良
辛电波
邓玉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75932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88241B/zh
Publication of CN1055882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882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882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882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冰蓄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冰蓄冷空调及冰蓄冷方法。通过循环进行制冰和冰剥离,能够提高系统的能效以及结冰率。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盘管换热,随着冰层厚度的增大使得传热热阻增大,导致系统能效较低以及结冰率较小的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冰蓄冷空调,包括:蓄冰桶以及换热器,所述换热器放置于所述蓄冰桶内,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冷媒流道,所述壳体包括换热面与非换热面,且与所述蓄冰桶的底部相对的面为非换热面;当冷媒通过节流减压正向流经所述冷媒流道时,与所述换热面接触的水冷却结冰;当冷媒逆向流经所述冷媒流道时,与所述换热面接触的冰部分融化,而使得冰在浮力作用下朝上脱离所述换热面。

Description

一种冰蓄冷空调及冰蓄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冰蓄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冰蓄冷空调及冰蓄冷方法。
背景技术
在国内大城市中,电力需求在一天24小时内分布极不平衡,用电高峰一般集中在早上8点到下午6点,而用电低谷一集中在晚上9点到次日6点,据此,国家制定了峰谷电价政策,峰谷电价差达到4倍以上。因此,利用夜间电网低负荷的廉价电力进行制冰,并在白天用电紧张的情况下利用所制得的冰作为冷源提供给需要供冷的场所,实现移峰填谷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目前,在用电量大的城市中空调用电就占到了30%以上,冰蓄冷制冰系统也逐渐被应用于空调系统中以达到移峰填谷的目的,在现有技术中,冰蓄冷制冰系统主要采用“冰盘管”蓄冷系统,具体为:将盘管放置于蓄冰桶内,流经所述盘管内的冷媒与所述蓄冰桶内的水进行热交换使得所述盘管外表面结冰储存冷量,在融冰吸热时,盘管外表面的冰融化释放冷量,从而实现冰蓄冷功能。
在上述过程中,由于随着冰层厚度的增加,传热热阻逐渐增大,使得系统的蒸发温度不断降低,这样,造成系统的能效非常低下,并且,随着传热热阻的不断增大,使得冰层厚度越大越难结冰,使得结冰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冰蓄冷空调及冰蓄冷方法。通过循环进行制冰和冰剥离过程,能够在传热热阻较小的情况下不断进行蓄冰,提高系统的能效以及结冰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冰蓄冷空调,包括:蓄冰桶以及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冷媒进口与冷媒出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放置于所述蓄冰桶内,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冷媒流道,所述壳体包括换热面与非换热面,且与所述蓄冰桶的底部相对的面为非换热面;
当冷媒通过节流减压正向流经所述冷媒流道时,与所述换热面接触的水冷却结冰;
当冷媒逆向流经所述冷媒流道时,与所述换热面接触的冰部分融化,而使得冰在浮力作用下朝上脱离所述换热面。
优选的,所述壳体为长方体结构。
可选的,所述长方体结构包括一个非换热面,所述长方体结构通过所述非换热面放置在所述蓄冰桶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非换热面的长为0.4-1.5m,宽为0.4-1.5m。
优选的,所述长方体结构的高为0.005-0.01m。
可选的,所述冷媒出口还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进气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冰蓄冷方法,应用于上述所述的冰蓄冷空调,包括:
接收第一指令,所述第一指令用于指示空调进入蓄冰模式,包括:
步骤1)控制冷媒通过节流减压正向流经所述换热器,使得与所述换热器的换热面接触的水冷却结冰;
步骤2)控制冷媒逆向流经所述换热器,使得与所述换热器的换热面接触的冰部分融化,从而使冰在浮力作用下脱离所述换热面;
循环执行步骤1)与步骤2)进行蓄冰。
优选的,步骤1)中结冰的厚度为4.5-5.5mm。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用于指示空调进入释冷模式,包括:
控制冷媒正向流经所述换热器,使得所述蓄冰桶内的冰吸热释冷,得到过冷液体,所述过冷液体流经所述空调室内机为需冷场所供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冰蓄冷空调及冰蓄冷方法。通过在所述蓄冰桶内放置换热器,使得所述换热器的非换热面与所述蓄冰桶的底部相对设置,在控制冷媒正向流经所述换热器时,压缩机排出冷媒到油分离器,使得所述冷媒经过所述油分离器处理后再经四通阀进入室外换热器吸热,得到冷媒液体,继而经过换热器中的电子膨胀阀得到气液混合物再进入换热器吸热后通过四通阀回到压缩机,使得与所述换热器的换热面接触的水冷却结冰,再控制冷媒逆向流经所述换热器时,控制四通阀换向,控制压缩机排出冷媒到油分离器,使得所述冷媒经过所述油分离器处理后再经四通阀进入换热器放热,得到气液混合物,继而经过室外换热器得到冷媒液体通过四通阀回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的换热面接触的冰部分融化而冰在浮力作用下脱离所述换热面;其中,由于非换热面不结冰,因此,能够实现在所述换热面上再次结冰以及冰剥离,防止冰的厚度加大而使得传热热阻增大,能够在降低每一次制冰的传热热阻的同时,经过多次结冰、剥离,能够提高总的结冰率,从而能够提高系统能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盘管换热,当在所述盘管上结冰时随着冰层厚度的增大,使得传热热阻增大,从而使得系统能效较低以及结冰率较小的缺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冰蓄冷空调中蓄冰桶以及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冰蓄冷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冰蓄冷空调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冰蓄冷空调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流经换热器的冷媒的蒸发温度与冰层厚度的关系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冰蓄冷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功率与蒸发温度的关系拟合曲线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结冰以及冰剥离循环次数与总功耗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见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冰蓄冷空调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蓄冰桶1以及换热器2,所述换热器2包括冷媒进口21与冷媒出口22;所述换热器2放置于所述蓄冰桶1内,所述换热器2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冷媒流道,所述壳体包括换热面A与非换热面B,且与所述蓄冰桶1的底部相对的面为非换热面B;
当冷媒通过节流减压正向流经所述冷媒流道时,与所述换热面A接触的水冷却结冰;
当冷媒逆向流经所述冷媒流道时,与所述换热面A接触的冰部分融化,而使得冰在浮力作用下朝上脱离所述换热面A。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现有技术中,参见图2,所述换热器2的冷媒进口21与空调的室外换热器3的出口连通,且所述换热器2的冷媒进口21处设置有电子膨胀阀4,所述换热器2的冷媒出口22与空调的四通阀5连通,所述四通阀5与压缩机6连通,从而形成制冷回路。
其中,所述冷媒通过节流减压正向流经所述冷媒流道是指:压缩机6排出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到油分离器(图中未示出),使得所述气态冷媒经过所述油分离器处理后再经四通阀5进入室外换热器3吸热,得到冷媒液体,继而经过换热器2冷媒进口处的电子膨胀阀4得到气液混合物进入换热器2吸热,而后得到低温低压的冷媒气体通过四通阀5回到压缩机;所述冷媒逆向流经所述冷媒流道是指:控制所述室外四通阀5换向,控制压缩机6排出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到油分离器,使得所述气态冷媒经过所述油分离器处理后再经所述四通阀5进入换热器2放热,得到气液混合物,继而经过室外换热器3吸热得到过热冷媒通过所述室外四通阀5回到压缩机6。在此过程中,所述换热器2相当于一个空调室内机,先经过制冷循环使得所述蓄冰桶1内的水放热结冰,再经过制热循环使得所述蓄冰桶1内的冰吸热而剥离所述换热面A。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冰蓄冷空调。通过在所述蓄冰桶1内放置换热器2,使得所述壳体的非换热面B与所述蓄冰桶1的底部相对设置,其中,由于非换热面B不结冰,使得所述换热面A上的冰能够在浮力作用下朝上脱离所述换热面A,因此,能够实现在所述换热面A上再次结冰以及冰剥离,防止冰的厚度加大而使得传热热阻增大,能够在降低每一次制冰的传热热阻的同时,经过多次结冰、剥离,能够提高总的结冰率,从而能够提高系统能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盘管换热,当在所述盘管上结冰时随着冰层厚度的增大,使得传热热阻增大,从而使得系统能效较低以及结冰率较小的缺陷。
其中,对所述非换热面B的具体设置方法不做限定,例如,可以在所述换热器2与所述蓄冰桶1的底部相对的面上设置隔热膜来实现。
其中,对所述壳体的形状不做限定,例如,所述壳体可以为规则形状,也可以为非规则形状。只要与所述壳体的换热面A接触的冰在部分融化时能够脱离所述换热面A即可。
例如,所述壳体的形状可以为横截面形状为U型的板状结构,也可以为长方体结构,也可以为三角锥形结构等。
示例性的,参见图3,当所述壳体的形状为横截面形状为U型的板状结构,且所述板状结构以U型开口朝上悬挂于所述蓄冰桶1内,所述U型结构的非换热面B与所述蓄冰桶1底部相对设置时,图中B所示区域为所述换热器2的非换热面,其余区域为换热面A,这时,当冷媒经节流减压流经所述换热器时,与所述换热器2的换热面A接触的水冷却结冰,当冷媒逆向流经所述换热器时,与所述换热器2的换热面A接触的冰部分融化,而使得冰可以在浮力作用下朝上脱离所述换热面A。
再示例性的,参见图4,当所述壳体为三角锥结构,且所述三角锥结构通过所述三角锥结构的底面放置在所述蓄冰桶1的底部,所述三角锥结构的底部为非换热面B,图中B所示区域为所述换热器2的非换热面,其余面为换热面A,这时,当冷媒经节流减压流经所述换热器2时,与所述换热器2的换热面A接触的水冷却结冰,当冷媒逆向流经所述换热器2时,与所述换热器2的换热面A接触的冰部分融化,而使得冰可以在浮力作用下朝上脱离所述换热面A。
优选的,所述壳体为长方体结构。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壳体为长方体结构时,所述长方体结构的非换热面B可以为一个面,也可以为所述长方体结构的相邻的两个面,当所述长方体结构的非换热面B为所述长方体结构的相邻的两个面时,可以将所述长方体结构的一个非换热面B朝向所述蓄冰桶1的底部悬挂在所述蓄冰桶1内,也可以将所述长方体结构的两个非换热面B与所述蓄冰桶1的底部相对设置,并使其悬挂在所述蓄冰桶1内,当冷媒通过节流减压正向流经所述换热器2时,除所述长方体结构的两个相邻的非换热面B以外的其余四个换热面A均有水结冰,当冷媒逆向流经所述换热器2时,冰可部分融化,但是依然保持原有的连接状态,可以在浮力作用下朝上脱离所述换热面A,从而能够为下一次结冰与冰剥离准备,进而能够实现不断结冰与冰剥离过程,在保持每一次循环所结冰厚度较薄的情况下进行多次结冰,能够减小传热热阻,提高结冰率。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说明传热热阻随着冰层厚度的加大会不断加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冷媒和所述换热器2的壳体之间的对流传热系数α为6500W/(m2·K)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由于换热器2内的冷媒流道通常采用铜管,铜管的导热系数非常大,而冰层的导热系数λ为2.2W/m·K。
热阻计算如下,其中,所述K为传热系数,t为冰层厚度;
1/K=1/α+t/λ=1/6500+t/2.2=0.4545×t+0.000154
传热时的热量交换量满足关系式Q=KA×(T水-T冷媒),在此,A表示传热面积,T水=0℃,T冷媒=Q/K。当冰层厚度为0时假设传热温差为1℃。以换热面尺寸为0.4m长,0.4m宽为例可得冰层厚度为0时的传热量为1039W。
假设随冰层加厚换热量不变,参见图5,为流经所述换热器2的冷媒的蒸发温度随冰层厚度变化的关系图,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T冷媒=-2951.41×t-1
参见图5可以得出:随着冰层厚度的不断增大,蒸发温度需要急剧下降,才能够维持原有的换热量,因此,冰层厚度加大使得传热热阻增大,不利于热交换,使得系统能效较低。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冰剥离过程来避免冰层厚度过大而使得传热热阻增大,然而,在冰剥离过程中,需要额外消耗一部分热量,在此,以需要融化的冰层厚度为0.5mm,换热面上结冰的长为0.4m,宽为0.4m为例来计算融冰过程所需要的融化热。
其中,冰的融化热为335kJ/kg,冰在0℃的密度为917kg/m3,需要融化的冰的质量为0.07336kg。需要的热量为24.5756kJ。
冰剥离时假定室外温度为15℃,传热温差5℃,则蒸发温度为10℃,冷媒蒸发压力为0.985MPa,冷凝温度设为32℃,冷凝压力为1.882MPa,假设等熵效率为0.6,由软件计算系统反向循环能效为7.45,考虑到外机风扇功率,能效假定为6.7。可以得出融冰需耗功:24.5756/6.7=2.668kJ。
可见,融冰所耗的功与传热热阻增大所消耗的热量相比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通过多次少量进行结冰,并进行冰剥离,能够提高总的系统能效,提高结冰率。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长方体结构包括一个非换热面B,所述长方体结构通过所述非换热面B放置在所述蓄冰桶1底部。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所述长方体结构包括两个相对的换热面A时(图中未示出),与所述两个相对的换热面A接触的水分别结冰,并分别实现冰剥离,冰可以分别在浮力作用下脱离各自的换热面;而当所述长方体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相邻的换热面A时(图中未示出),与所述两个相邻的换热面A接触的水结冰,并实现冰剥离过程,冰可以一同保持原有的连接状态而在浮力作用下脱离所述换热面A。
其中,对所述长方体结构的具体参数不做限定,当所述长方体结构通过所述非换热面B放置在所述蓄冰桶1底部时,所述非换热面B可以为所述长方体结构中面积最小的面,也可以为所述长方体结构中面积最大的面。换句话说,当所述长方体结构为长、宽和高不相同的长方体,且所述长方体结构的长大于宽,宽大于高时,所述非换热面B可以为任意一个面。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非换热面B的长为0.4-1.5m,宽为0.4-1.5m。通过参考蓄冰桶1底部的面积,只要当所述长方体结构放置在所述蓄冰桶1底部时,所述换热面A上的冰可在浮力作用下脱离所述换热面A,不会与所述蓄冰桶1的内壁发生粘连即可。
在不断结冰和冰剥离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增大冰剥离后的储存空间,提高结冰率。优选的,所述长方体结构的高为0.005-0.01m。采用此结构,能够避免所述长方体结构的高度较高,使得冰剥离后储存空间较小,而对结冰率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2为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是指通道当量直径在10-1000μm的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的扁平管内有数十条细微流道,在扁平管的两端与圆形集管相联,集管内设置隔板,将换热器流道分隔成数个流程。采用微通道换热器,使得所述换热器2的结构紧凑、轻巧且高效,具体的,当流道尺寸小于3mm时,气液两相流动与相变传热规律将不同于常规较大尺寸,通道越小,这种尺寸效应越明显;当管内径小到0.5~1mm时,对流换热系数可增大50%~100%,换热性能突出,是解决空调能效问题的最佳选择。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述冷媒出口22还与所述空调室内机7的进气管连通。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换热器2具有结冰率高以及能效高的特点,因此,当需要将所述换热器2所制得的冰用于供冷时,可以将冷媒不经过节流减压(在此是指电子膨胀阀4全开)而正向流经所述换热器2,具体为:压缩机6排出气态冷媒到油分离器,使得所述气态冷媒经过所述油分离器处理后再经四通阀5进入室外换热器3吸热,得到冷媒液体,继而直接流经所述换热器2与所述蓄冰桶1内的冰换热,得到过冷液体,所述过冷液体经所述冷媒出口22进入所述空调室内机7用于向需冷场所供冷。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冰蓄冷方法,应用于上述所述的冰蓄冷空调,包括:
接收第一指令,所述第一指令用于指示空调进入蓄冰模式,包括:
步骤1)控制冷媒通过节流减压正向流经所述换热器,使得与所述换热器的换热面接触的水冷却结冰;
步骤2)控制冷媒逆向流经所述换热器,使得与所述换热器的换热面接触的冰部分融化,从而使冰在浮力作用下脱离所述换热面;
循环执行步骤1)与步骤2)进行蓄冰。
其中,所述冷媒通过节流减压正向流经所述冷媒流道是指:压缩机排出气态冷媒到油分离器,使得所述气态冷媒经过所述油分离器处理后再经四通阀进入室外换热器吸热,得到冷媒液体,继而经过换热器冷媒进口处的电子膨胀阀得到气液混合物进入换热器2吸热,而后得到低温低压的冷媒气体通过四通阀回到压缩机;所述冷媒逆向流经所述冷媒流道是指:控制四通阀换向,控制压缩机排出气态冷媒到油分离器,使得所述气态冷媒经过所述油分离器处理后再经四通阀进入换热器放热,得到气液混合物,继而经过室外换热器吸热得到过热冷媒通过四通阀回到压缩机。在此过程中,所述换热器相当于一个空调室内机,先经过制冷循环使得所述蓄冰桶内的水放热结冰,再经过制热循环使得所述蓄冰桶内的冰吸热而剥离所述换热面。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冰蓄冷方法。通过控制冷媒通过节流减压正向流经所述换热器,使得与所述换热器的换热面接触的水冷却结冰;再控制冷媒逆向流经所述换热器,使得与所述换热器的换热面接触的冰部分融化,从而使冰在浮力作用下脱离所述换热面;并且不断重复进行,能够实现在所述换热面上再次结冰以及冰剥离,防止冰的厚度加大而使得传热热阻增大,能够在降低每一次制冰的传热热阻的同时,经过多次结冰、剥离,能够提高总的结冰率,从而能够提高系统能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盘管换热,当在所述盘管上结冰时随着冰层厚度的增大,使得传热热阻增大,从而使得系统能效较低以及结冰率较小的缺陷。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随着冰层厚度的不断加大,所需的冷媒的蒸发温度急剧降低,同时压缩机的功耗也急剧增大。在此,假设蓄冰时传热量恒定为以传热温差为1℃,换热面尺寸为0.4m长,0.4m宽获得的冰层厚度为0时的传热量1039W。
蓄冰量=1.039×T(时间s)/(融化热);
蓄冰体积=蓄冰量/冰的密度;
冰层厚度t=蓄冰体积/冰的面积;
可得出如下关系式:t(冰层厚度mm)=0.02113T(时间s)。
假定蓄冰时室外温度为35℃,10℃传热温差,则冷凝温度为45℃。由软件计算,假定等熵效率为0.6,压机功率随蒸发温度变化趋势参见图7拟合曲线所示。
依据图7所示的拟合曲线得出:压缩机功率=1047-41.1×T冷媒;
根据以上关系式得出:P(压缩机功率w)=2.563T(时间s)+1088.1;
耗功W随时间变化趋势:W=∫PdT=1.2815T2+1088.1T,其中,∫表示积分。
综上可以得出:压缩机耗功随时间变化为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功耗不断增大,且增长速率不断加大。
假定蓄冰时冰层最终厚度为20mm,则所需的时间T=946.5s,一次制冰厚度为20mm时,耗功W=2.178×103kJ。
若采用结冰及冰剥离的方法循环2、3、4、5、6、7和8次等,可以得出参见图8所示的次数与总功耗的关系曲线。
由图8所示的关系曲线可以得出,随着每一次所获得的冰层厚度的不断减小,最终得到总厚度相同的冰层所需的功耗不断减小;但是,从曲线还可以得出:当次数大于等于4次时,总功耗的减小变化不大,也就是说,当每一次所得到的冰层厚度为4-5mm时能够减小功耗,且冰层厚度相对较为合适,当每一次的冰层厚度太薄,且最终所需要的总冰层厚度较大时,循环频率过高而不利于系统维护。
由于在融冰过程中冰的融化厚度通常为0.5mm,优选的,步骤1)中结冰的厚度为4.5-5.5mm。
在通过所述换热器蓄冰后,由于所述换热器具有结冰率高以及能效高的特点,当系统需要进行供冷时,可以通过所述蓄冰桶内的冰与所述压缩机同时来完成供冷。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用于指示空调进入释冰模式,包括:控制冷媒正向流经所述换热器,使得所述蓄冰桶内的冰吸热释冷,得到过冷液体,所述过冷液体流经所述空调室内机为需冷场所供冷。
具体的,控制压缩机排出冷媒到油分离器,使得所述冷媒经过所述油分离器处理后再经四通阀进入室外换热器吸热,得到冷媒液体,继而经过换热器中的电子膨胀阀得到气液混合物再进入换热器放热释冰,得到的过冷液体经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进气口为需冷场所供冷。
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压缩机的功率,减小流经所述换热器的冷媒的流速,通过冷媒与冰进行换热而使得冰释冷融化,而使得冷媒变为过冷液体供给需冷场所。这样,在用电量大的白天运行所述空调时,能够减少压缩机的功率而获得足够的供冷量,从而减少白天用电量,达到移峰填谷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冰蓄冷空调,包括:蓄冰桶以及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冷媒进口与冷媒出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放置于所述蓄冰桶内,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冷媒流道,所述壳体包括换热面与非换热面,且与所述蓄冰桶的底部相对的面为非换热面;
当冷媒通过节流减压正向流经所述冷媒流道时,与所述换热面接触的水冷却结冰;
当冷媒逆向流经所述冷媒流道时,与所述换热面接触的冰部分融化,而使得冰在浮力作用下朝上脱离所述换热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蓄冷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长方体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蓄冷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方体结构包括一个非换热面,所述长方体结构通过所述非换热面放置在所述蓄冰桶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蓄冷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换热面的长为0.4-1.5m,宽为0.4-1.5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冰蓄冷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方体结构的高为0.005-0.01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蓄冷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出口还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进气管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冰蓄冷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
8.一种冰蓄冷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冰蓄冷空调,包括:
接收第一指令,所述第一指令用于指示空调进入蓄冰模式,包括:
步骤1)控制冷媒通过节流减压正向流经所述换热器,使得与所述换热器的换热面接触的水冷却结冰;
步骤2)控制冷媒逆向流经所述换热器,使得与所述换热器的换热面接触的冰部分融化,从而使冰在浮力作用下脱离所述换热面;
循环执行步骤1)与步骤2)进行蓄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蓄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结冰的厚度为4.5-5.5m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蓄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指令,所述第二指令用于指示空调进入释冷模式,包括:
控制冷媒正向流经所述换热器,使得所述蓄冰桶内的冰吸热释冷,得到过冷液体,所述过冷液体流经所述空调室内机为需冷场所供冷。
CN201510759321.4A 2015-11-09 2015-11-09 一种冰蓄冷空调及冰蓄冷方法 Active CN1055882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59321.4A CN105588241B (zh) 2015-11-09 2015-11-09 一种冰蓄冷空调及冰蓄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59321.4A CN105588241B (zh) 2015-11-09 2015-11-09 一种冰蓄冷空调及冰蓄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88241A true CN105588241A (zh) 2016-05-18
CN105588241B CN105588241B (zh) 2018-10-30

Family

ID=55928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59321.4A Active CN105588241B (zh) 2015-11-09 2015-11-09 一种冰蓄冷空调及冰蓄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8824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22798A (zh) * 2020-03-09 2020-06-23 云南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
CN111541164A (zh) * 2020-05-07 2020-08-14 杭州涸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石墨烯除静电自启动散热效果的配电箱
CN112762531A (zh) * 2020-12-31 2021-05-07 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机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49431A (en) * 1994-11-15 1997-07-22 Tdindustries, Inc. Thermal storage cooling system
JPH11101563A (ja) * 1997-09-29 1999-04-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氷水冷却器
JP2002286319A (ja) * 2001-03-26 2002-10-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
CN2921670Y (zh) * 2006-06-23 2007-07-11 阎庆 盘管式蓄冰装置
CN201203221Y (zh) * 2008-03-14 2009-03-04 袁东立 一种蓄冰制冷装置及蓄冰制冷系统
CN103673174A (zh) * 2013-11-26 2014-03-26 广州览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腰型截面蓄冰盘管及带有该蓄冰盘管的蓄冰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49431A (en) * 1994-11-15 1997-07-22 Tdindustries, Inc. Thermal storage cooling system
JPH11101563A (ja) * 1997-09-29 1999-04-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氷水冷却器
JP2002286319A (ja) * 2001-03-26 2002-10-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
CN2921670Y (zh) * 2006-06-23 2007-07-11 阎庆 盘管式蓄冰装置
CN201203221Y (zh) * 2008-03-14 2009-03-04 袁东立 一种蓄冰制冷装置及蓄冰制冷系统
CN103673174A (zh) * 2013-11-26 2014-03-26 广州览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腰型截面蓄冰盘管及带有该蓄冰盘管的蓄冰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22798A (zh) * 2020-03-09 2020-06-23 云南师范大学 一种用于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
CN111541164A (zh) * 2020-05-07 2020-08-14 杭州涸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石墨烯除静电自启动散热效果的配电箱
CN112762531A (zh) * 2020-12-31 2021-05-07 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机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88241B (zh) 2018-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98925B (zh) 一种热电热泵相变蓄热采暖方法及装置
CN106016546A (zh) 半导体制冷蓄冷空调扇
CN204963273U (zh) 一种冷冻冷藏热泵除霜制冷机组系统
CN105588241A (zh) 一种冰蓄冷空调及冰蓄冷方法
CN201003824Y (zh) 冰蓄冷空调装置
CN201355097Y (zh) 一种冰蓄冷制冷机组
CN109028404B (zh) 一种冰水混合物蓄冷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551956Y (zh) 一种翅片蛇形盘管储冰装置
CN207378977U (zh) 一种高效蓄能空调系统
JPS58217133A (ja) ヒ−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N218645684U (zh) 一种动态冰蓄冷的制冷系统
CN107143954B (zh) 蓄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2252385A (zh) 双回路空调系统
CN208936373U (zh) 一种冰水混合物蓄冷空调系统
CN206739685U (zh) 翅片蒸发器及冰箱
CN101498488B (zh) 一种可实现制冰制冷水的空调机组
CN202066143U (zh) 一种双回路空调系统
JP2000121107A (ja) 氷蓄熱システム
CN202562124U (zh) 冰箱及冰箱制冷系统
CN217636364U (zh) 一种高效冷风机
CN203893476U (zh) 用于冰箱的制冷系统及冰箱
CN219222908U (zh) 预冷装置及其风冷式冷凝器
CN214307561U (zh) 水盘化冰管路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208205875U (zh) 一种多功能散热器
CN220689222U (zh) 一种可实现过冷/除霜的换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