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5703A - 按钮装置 - Google Patents

按钮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5703A
CN105575703A CN201510726033.9A CN201510726033A CN105575703A CN 105575703 A CN105575703 A CN 105575703A CN 201510726033 A CN201510726033 A CN 201510726033A CN 105575703 A CN105575703 A CN 1055757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axle
axis
pressed
bas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260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75703B (zh
Inventor
高桥孝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75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57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757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57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1/00Applications
    • H01H2231/046Camera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按钮装置,包含:开关部件,其在向沿着规定的第1轴的按压方向上被按压而进行动作;基座部,其具有与所述第1轴相交的面部,并支撑所述开关部件;被按压部件,其具有:板状部,该板状部将沿着与所述第1轴相交的第2轴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轴状部,该轴状部从所述板状部的内表面的中央部突出;以及脚部,该脚部设置于所述板状部的内表面的沿着所述第2轴的两端部,并与所述面部滑动接触;卡定部,其防止所述被按压部件从所述基座部脱落;第1引导部,其进行引导,使得所述脚部相对于所述面部仅向沿着所述第2轴的方向移位;以及第2引导部,其防止所述轴状部相对于所述基座部朝向沿着所述第2轴的方向移位。

Description

按钮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被按压部件和开关部件的按钮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如在日本特开平3-11510号公报中公开的那样,在用于电子设备的按钮装置中存在如下结构:具有将被人的手指等施加的按压力传递到作为电子部件的开关部件的被按压部件。在按钮装置中,优选无论被按压部件的哪个部位被按压,都可靠地进行开关部件的动作。因此,例如在日本特开平3-11510号公报中公开的按钮装置具有以仅在按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对被按压部件进行引导的结构。
但是,在日本特开平3-11510号公报中公开的在按压方向上引导被按压部件的结构使开关部件的厚度增大,妨碍按钮装置的小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被按压部件的面积较大,也能够进行可靠的动作的小型的按钮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按钮装置具有:开关部件,其在沿着第1轴的按压方向上被按压而进行动作;基座部,其具有面部,并支撑所述开关部件,其中,该面部与所述第1轴相交且面向与所述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按压部件,其具有:板状部,该板状部为以沿着与所述第1轴相交的第2轴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板状的部件、且内表面与所述开关部件对置;轴状部,该轴状部从所述板状部的内表面的中央部,沿着所述第1轴朝向所述开关部件突出;以及脚部,该脚部设置于所述板状部的内表面的沿着所述第2轴的端部,并与所述面部滑动接触;卡定部,其防止所述被按压部件从所述基座部脱落;第1引导部,其设置于所述板状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基座部之间,对所述脚部进行引导,使得所述脚部相对于所述面部仅在沿着所述第2轴的方向上移位;以及第2引导部,其设置于所述板状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基座部之间,容许所述轴状部相对于所述基座部朝向沿着所述第1轴的方向的移位,并且防止所述轴状部相对于所述基座部朝向沿着所述第2轴的方向的移位。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观察具有按钮装置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方观察具有按钮装置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摄像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按钮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被按压部件的内表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图4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另外,在以下说明所使用的各图中,设各结构要素为附图上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所以,比例尺按照结构要素而不同,本发明不仅仅限于这些附图所记载的结构要素的数量、结构要素的形状、结构要素的大小的比率和各结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
首先,对本发明的具有按钮装置20的摄像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装置1在主体2内具有例如作为CCD或CMOS图像传感器等的摄像元件3。
主体2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中包含朝向外方呈凸状的圆滑的曲面的凸面部2a。在凸面部2a中配设有作为释放开关的后述按钮装置20。在按钮装置20被使用者按下的情况下,摄像装置1执行规定的摄像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主体2具有以与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垂直的直线为中心轴的大致圆柱形状的外形。主体2的直径为能够用人的手握持的大小。本实施方式的凸面部2a是大致圆柱形的主体2的绕中心轴的外周面。即,凸面部2a的形状为大致圆筒面形状。
另外,凸面部2a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凸面部2a也可以为椭圆面、抛物面或球面等其他朝向外方呈凸状的形状。此外,主体2的外形也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可以为在一部分中包含凸面部2a的形状。
在摄像装置1中,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面向沿着大致圆柱形状的主体2的中心轴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摄像装置1具有所谓的镜头更换式的形态,即,用于将被摄体像在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上成像的镜头装置构成为可与主体2分离卡合。另外,摄像装置1也可以为所谓的镜头一体式的形态,即,无法从主体2将镜头装置分离。
如图1所示,在沿着主体2的中心轴的一侧的端部2b上设置有镜头安装部4。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镜头安装部4具有一般被称作卡口式接环的卡合机构,能够对镜头装置进行分离卡合。在将镜头装置安装于镜头安装部4的状态下,可以设置成镜头装置的光轴与主体2的中心轴大致平行,也可以设置成两者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后者。另外,能够对镜头安装部4与镜头装置进行分离卡合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例如使用螺纹机构的一般被称作螺口式接环的结构,还可以是例如能够使用嵌合或磁铁等对两者进行分离卡合的结构。
如图2所示,在主体2的沿着中心轴的另一侧的端部2c上设置有外部装置安装部5。外部装置安装部5具有能够在主体2上对便携通信终端等进行装卸的机构,该便携通信终端例如具有图像显示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外部装置安装部5具有一般被称作卡口式的卡合机构。例如,如图2所示,在另一个端部2c的外周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多个部分圆周凹部5a,在该部分圆周凹部5a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卡合用爪5b。另外,摄像装置1也可以不具有外部装置安装部5。
如图3所示,在主体2内配设有摄像元件3和电池6。本实施方式的电池6为二次电池。另外,摄像装置1也可以为如下形态:通过来自外部装置的电力供给进行动作,并不具有电池6。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在主体2内具有运算装置(CPU)、存储装置(RAM)、输入输出装置和电力控制装置等,并配设有根据规定的程序控制摄像装置1的动作的控制基板。此外,在主体2内配设有对闪存卡等存储介质进行安装的连接器,该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由摄像装置1拍摄的图像。
此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2通过在主框架2d上组装按钮装置20、摄像元件3、镜头安装部4、外部装置安装部5和电池6等其他部件而构成。主体2的外周面被大致圆筒形的罩7覆盖。
接着,对本发明的按钮装置2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按钮装置20具有:基座部21、被按压部件22和开关部件23。
基座部21为如下部件:配设在罩7的内侧,并固定于主框架2d。基座部21具有供螺钉29螺合的螺纹孔21e,并通过螺钉29而固定于主框架2d,其中,该螺钉29被贯穿插入到设置于主框架2d的贯通孔2e。
构成按钮装置20的各部件通过基座部21进行保持。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按钮装置20作为构成摄像装置1的多个单元中的一个,能够从主框架2d分离。通过设计成这样的结构,能够使摄像装置1的组装工序简单化。另外,基座部21也可以为作为主框架2d的一部分且无法从主框架2d分离的形态。
如前所述,在摄像装置1中具有本实施方式的按钮装置20作为释放开关,该按钮装置20以露出于主体2的凸面部2a的方式配设有可相对于基座部21移动的被按压部件22。具体而言,被按压部件22经由设置于罩7的凸面部2a的区域的贯通孔7a,露出到凸面部2a的外方。在被按压部件22的内侧配设有开关部件23。
开关部件23为如下电子部件:具有与摄像装置1的控制基板电连接的轻触开关或按钮开关等形态。开关部件23的位置相对于基座部21被固定,被向规定的沿着第1轴的按压方向按压从而进行动作。以下,将第1轴称作Z轴。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开关部件23被安装于电路基板24,该电路基板24经由后述的基板保持部(基板保持台)27,被固定于基座部21。此外,开关部件23经由电路基板24与控制基板电连接。控制基板对开关部件23是接通状态还是断开状态进行检测,并控制摄像装置1的摄像动作。
开关部件23被配设在按压方向与凸面部2a的外表面大致垂直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凸面部2a为大致圆筒面形状,所以用于使开关部件23动作的按压方向为大致圆筒面的径方向内侧。
按钮装置20具有如下结构:在对被按压部件22施加了朝向凸面部2a的内侧进行按压的力的情况下,将该力传递给开关部件23。在通过被按压部件22而被按压的情况下,开关部件23例如成为接通状态。
另外,开关部件23也可以为对单一的电路进行开闭的形态,也可以为根据按压力的不同而对两个电路进行开闭的所谓的两级动作型开关的形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为了实现摄像装置1的释放开关的所谓半按下状态(第一快门释放状态)与所谓全按下状态(第二快门释放状态)的切换,开关部件23为两级动作型开关。
更详细来说,对按钮装置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被按压部件22在板状的板状部22a的内表面22b设置有轴状部22d、脚部22e、引导槽22f和卡定爪22g。板状部22a的内表面22b是指与基座部21和开关部件23对置的面。被按压部件22例如由热可塑性树脂构成,并通过树脂成型形成。
板状部22a为如下板状的部件:以沿着与第1轴(Z轴)垂直的第2轴的方向为长度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板状部22a为如下板状的部:沿着凸面部2a的外形呈弓形弯曲。所以,板状部22a能够向所述第1轴的方向挠曲。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22a为如下细长的部件:以连结弓形的两端部的方向为长度方向。另外,曲面的凸面部2a的外形和板状部22a的弯曲的形状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例如,板状部22a可以为平板状。以下,为了说明方便,将第2轴称作X轴,将与第1轴(Z轴)和第2轴(X轴)这两者垂直的轴称作第3轴,将此称作Y轴。
更具体而言,如前所述,凸面部2a为大致圆筒面形状,所以,板状部22a呈大致圆弧形状弯曲。而且,板状部22a的长度方向沿着大致圆筒面形状的凸面部2a的周向。即,板状部22a的长度方向与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大致平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板状部22a的外表面22c上,在与摄像元件3的受光面垂直的平面的截面(纵截面)中,设置有凹坑22i,该凹坑22i的中央部相比两端部而言朝向主体2的内侧呈凹形。通过在被按压部件22的主体2的露出于外侧的面即外表面22c上设置凹坑22i,使用者的手指容易对被按压部件22施力。此外,由于设置有凹坑22i,使用者无需使用视觉,就能够通过手指的触觉探索到主体2的外表面上的被按压部件22的位置。另外,板状部22a的外表面22c也可以为未设置有凹坑的形状。
轴状部22d为如下的凸形的部位:在板状部22a的内表面22b的大致中央部上,向与内表面22b大致垂直的方向突出。如图6和图7所示,轴状部22d设置于与开关部件23对置的位置处。即,轴状部22d为从板状部22a的内表面22b沿着第1轴(Z轴),朝向开关部件23突出的部位。在对被按压部件22施加了朝向主体2的内侧按压的力的情况下,轴状部22d将该力传递到开关部件23。轴状部22d被插入到设置于基座部21的作为后述第2引导部的引导孔21g内。
轴状部22d的外形具有如下形状:沿着X轴的方向的宽度和沿着Y轴的方向的宽度分别以规定的值大致固定。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轴状部22d具有如下外形:使平行于X轴和Z轴的平板与平行于Y轴和Z轴的平板交差且截面为十字形。另外,轴状部22d的截面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矩形。
脚部22e设置于板状部22a的内表面22b的沿着X轴的两端部。即,一对脚部22e以在板状部22a的内表面22b上沿板状部22a的长度方向隔开,并在其间夹着轴状部22d的方式配设。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状部22a可认为具有如下的形状:其中央部相比于一对脚部22e而言,向与按压方向相反侧突出的方式呈弓形弯曲。一对脚部22e与设置在基座部21上的后述的大致平面状的面部21b滑动接触。另外,面部21b的形状不是必须限定为平面,只要是后述的球状部22e1能够滑动接触地移动的形状即可。例如,面部21b可以为曲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一对脚部22e为如下部位:从沿着板状部22a的内表面22b的X轴的方向的两端部,朝向沿着Z轴的方向突出。在与脚部22e的面部21b接触的前端部设置有大致球状的球状部22e1。球状部22e1为如下部位:缩小与面部21b的接触面积,并减少脚部22e与面部21b的滑动阻力。
此外,在一对脚部22e设置有构成后述第1引导部的引导槽25。引导槽25为如下槽状的部位:在脚部22e上朝向与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呈凹形,且沿X轴平行地延伸,在沿着Y轴的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
卡定爪22g为如下钩形的部位:从板状部22a的内表面22b沿按压方向突出。卡定爪22g构成后述卡定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设置有两个卡定爪22g。以之间夹着轴状部22d的方式,在沿着Y轴的方向上隔开地配设有一对卡定爪22g。本实施方式的一对卡定爪22g以沿着与轴状部22d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有钩部。
在基座部21上固定设置有安装了开关部件23的电路基板24。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电路基板24为具有挠性的柔性印刷布线板,被粘贴于大致平板状的基板保持部27。基板保持部27通过多个螺钉28,被固定于基座部21。
基座部21具有面部21b。面部21b为如下大致平面状的部位:与Z轴垂直,并面向与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前述的被按压部件22的一对脚部22e与面部21b滑动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面部21b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分开配置于两个区域。
在面部21b的供一对脚部22e滑动接触的区域的附近设置有构成后述第1引导部的引导凸部26。引导凸部26为如下平板状的部位:与X轴和Z轴平行,且在沿着Y轴的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引导凸部26从面部21b朝向与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引导凸部26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分别设置于被分开为两个区域的面部21b上。
引导凸部26可滑动地嵌合在设置于一对脚部22e的引导槽25内。通过设置于基座部21的引导凸部26与设置于一对脚部22e的引导槽25的卡合,一对脚部22e被引导为相对于面部21b仅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移位。换言之,通过将引导凸部26与引导槽25卡合,从而防止一对脚部22e相对于面部21b朝向沿着Y轴的方向的移位。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引导凸部26和引导槽25设置在板状部22a的内表面22b与基座部21之间,并构成第1引导部,该第1引导部以可相对于面部21b仅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移位的方式,引导一对脚部22e。此外,第1引导部具有防止被按压部绕第1轴旋转的旋转防止功能。
另外,第1引导部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为引导凸部26被设置于被按压部件22的一对脚部22e,引导槽25被设置于基座部21的面部21b的形态。
此外,基座部21具有安装在被按压部件22的板状部22a的内表面22b与开关部件23之间的板状的部位即包覆部21f。如图7所示,包覆部21f与板状部22a的内表面22b在按压方向上隔开规定的距离。
在包覆部21f上形成有在沿着Z轴的方向上贯通包覆部21f的贯通孔即引导孔21g和卡定孔21h。
将被按压部件22的轴状部22d插入到作为第2引导部的引导孔21g内。轴状部22d通过引导孔21g,从包覆部21f的按压方向的面朝向开关部件23突出。
轴状部22d在被插入到引导孔21g内的状态下,能够进行相对于基座部21朝向沿着Z轴的方向的移位以及朝向沿着Y轴的方向的移位。轴状部22d在被插入到引导孔21g内的状态下,被限制朝向沿着X轴的方向的移位。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引导孔21g在沿着Y轴的方向上具有与轴状部22d之间产生比较大的间隙的宽度,容许内部的轴状部22d朝向沿着Y轴的方向的移位。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引导孔21g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具有可与轴状部22d滑动地嵌合的宽度,防止内部的轴状部22d朝向沿着X轴的方向的移位。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引导孔21g容许轴状部22d相对于基座部21朝向沿着Z轴的方向的移位,并且防止轴状部22d相对于基座部21朝向沿着X轴的方向的移位。
卡定孔21h供被按压部件22的卡定爪22g插入。在卡定孔21h内设置有阶梯差部21i,该阶梯差部21i供被插入到内部的钩形的卡定爪22g以所谓的搭扣配合的形态进行卡合。在卡定爪22g和阶梯差部21i卡合的状态下,防止卡定爪22g相对于基座部21向与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此外,即使在卡定爪22g和阶梯差部21i卡合的状态下,也容许卡定爪22g相对于基座部21向按压方向的移动。这样,被按压部件22的卡定爪22g和基座部21的卡定孔21h构成防止被按压部件22从基座部21的脱落的卡定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设置于基座部21的螺纹孔21e与卡定孔21h内连通。螺纹孔21e相比阶梯差部21i,在按压方向上,向卡定孔21h内开口。在卡定爪22g和阶梯差部21i卡合的状态下,如果使细棒状的部件从螺纹孔21e向卡定孔21h内突出,则能够解除卡定爪22g和阶梯差部21i的卡合,从基座部21卸下被按压部件22。
此外,如图7所示,在包覆部21f设置有供螺钉28贯穿插入的带锪孔的贯通孔21j,该螺钉28对基板保持部27进行固定。
如以上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按钮装置20具有:开关部件23,其以规定的力被向沿着Z轴(第1轴)的按压方向按压而进行动作;基座部21,其支撑开关部件23;以及被按压部件22,其向开关部件23传递从外部施加的按压力。基座部21具有面部21b,该面部21b与Z轴垂直,并面向与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此外,被按压部件22具有:板状部22a,其是以沿着与Z轴垂直的X轴(第2轴)的方向为长度方向的板状的部件,且内表面22b与所述开关部件23对置;轴状部22d,其从所述板状部22a的内表面22b的中央部,沿着Z轴突出;以及一对脚部22e,其设置于所述板状部22a的内表面22b的沿着X轴的两端部,并与所述面部21b滑动接触。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按钮装置20具有:作为卡定部的卡定爪22g和卡定孔21h,它们防止被按压部件22从基座部21的脱落;作为第1引导部的引导凸部26和引导槽25,它们对一对脚部22e进行引导,使得一对脚部22e相对于面部21b仅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移位;以及作为第2引导部的引导孔21g,其容许轴状部22d相对于基座部21朝向沿着Z轴的方向的移位,并且防止轴状部22d相对于基座部21朝向沿着X轴的方向的移位。
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按钮装置20中,通过第1引导部进行被按压部件22相对于基座部21在沿着Y轴的方向上的定位、以及被按压部件22相对于基座部21在按压方向上的定位。此外,通过第2引导部进行被按压部件22相对于基座部21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的定位。此外,通过卡定部进行被按压部件22相对于基座部21在与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定位。这样,被按压部件22相对于固定在基座部21和基座部21上的开关部件23,被保持在规定的位置处。
而且,在向被按压部件22的板状部22a施加了从外部朝向基座部21进行按压的力的情况下,板状部22a在长度方向(沿着X轴的方向)的两端的脚部22e上与基座部21的面部21b接触,所以,板状部22a以朝向开关部件23下沉的方式发生弹性变形。
这时,一对脚部22e不在沿着Y轴的方向上移动而是仅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移动,所以,是进行了轴状部22d相对于基座部21和开关部件23在沿着Y轴的方向上的定位的状态,并且,不妨碍板状部22a的所述弹性变形。而且,由于将轴状部22d插入引导孔21g内,所以板状部22a的中央部在进行了相对于基座部21和开关部件23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的定位的状态下,沿着Z轴在按压方向上移动。而且,板状部22a在朝向开关部件23下沉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开关部件23被轴状部22d按压而进行动作。
这里,从外表面22c朝向内表面22b的方向的力无论被施加到设置于板状部22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一对脚部22e之间的区域的哪个部位,都会产生板状部22a在朝向开关部件23下沉的方向上的弹性变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向以往那样设置用于以向厚度方向圆滑地移动的方式对被按压部件进行引导的结构,就能够可靠地将被施加到被按压部件22的按压力传递到开关部件23。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按钮装置20为小型,且即使增大被按压部件22的面积也能够进行可靠的动作。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违反从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整体读取的发明主旨或思想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伴随这种变更的摄像装置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此外,本发明的具有按钮装置的摄像装置不限于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镜头可卸下的形态,也可是与镜头一体的形态。此外,具有本发明的按钮装置的摄像装置不限于照相机的形态,当然也可以是设置于望远镜、录音设备、便携通信终端、游戏机、数字介质播放器、钟表、导航装置等的形态。

Claims (5)

1.一种按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钮装置具有:
开关部件,其在沿着第1轴的按压方向上被按压而进行动作;
基座部,其具有面部,并支撑所述开关部件,其中,该面部与所述第1轴相交且面向与所述按压方向相反的方向;
被按压部件,其具有:板状部,该板状部为以沿着与所述第1轴相交的第2轴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板状部件、且内表面与所述开关部件对置;轴状部,该轴状部从所述板状部的内表面的中央部,沿着所述第1轴朝向所述开关部件突出;以及脚部,该脚部设置于所述板状部的内表面的沿着所述第2轴的端部,并与所述面部滑动接触;
卡定部,其防止所述被按压部件从所述基座部脱落;
第1引导部,其设置于所述板状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基座部之间,对所述脚部进行引导,使得所述脚部相对于所述面部仅在沿着所述第2轴的方向上移位;以及
第2引导部,其设置于所述板状部的内表面与所述基座部之间,容许所述轴状部相对于所述基座部朝向沿着所述第1轴的方向的移位,并且防止所述轴状部相对于所述基座部朝向沿着所述第2轴的方向的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部是以中央部比一对所述脚部更向所述按压方向的相反侧突出的方式呈弓形弯曲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引导部具有防止所述被按压部件以所述轴状部为中心旋转的旋转防止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引导部具有防止所述被按压部件以所述轴状部为中心旋转的旋转防止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按钮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按压部件由热可塑性树脂构成。
CN201510726033.9A 2014-10-30 2015-10-30 按钮装置 Active CN1055757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1766 2014-10-30
JP2014221766A JP6429592B2 (ja) 2014-10-30 2014-10-30 押しボタン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5703A true CN105575703A (zh) 2016-05-11
CN105575703B CN105575703B (zh) 2018-01-02

Family

ID=55885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26033.9A Active CN105575703B (zh) 2014-10-30 2015-10-30 按钮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29592B2 (zh)
CN (1) CN1055757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65648A1 (ja) * 2019-10-03 2021-04-08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23148Y (zh) * 2008-12-11 2009-10-07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键盘
CN102024597A (zh) * 2009-09-15 2011-04-20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来触发一开关的按键结构及其相关电子装置
CN201853615U (zh) * 2010-10-22 2011-06-01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按键组件
CN202487438U (zh) * 2012-01-20 2012-10-10 捷旺企业有限公司 键盘的架桥组装改良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2083A (ja) * 1996-06-25 1998-01-16 Nec Shizuoka Ltd 押しボタン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23148Y (zh) * 2008-12-11 2009-10-07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键盘
CN102024597A (zh) * 2009-09-15 2011-04-20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来触发一开关的按键结构及其相关电子装置
CN201853615U (zh) * 2010-10-22 2011-06-01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按键组件
CN202487438U (zh) * 2012-01-20 2012-10-10 捷旺企业有限公司 键盘的架桥组装改良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29592B2 (ja) 2018-11-28
CN105575703B (zh) 2018-01-02
JP2016091650A (ja) 2016-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06060B2 (ja) 撮像装置
US7929859B2 (en) Coil spring structure of shutter button camera device and button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device
EP1630581A2 (en) Lens-barrel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EP2009879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984178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140368937A1 (en) Driving apparatus for camera lens assembly
US9253384B2 (en) Imaging apparatus
KR102648987B1 (ko) 회전 카메라를 포함하는 전자장치
CN103080806B (zh) 照相机系统
CN109714452A (zh) 电子设备及其组装方法
US9866661B2 (en) Deformable mobile terminal
CN109862151A (zh) 电子设备
US795093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overing lid for covering insert hole
JP2008209918A (ja) 操作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534302B1 (ko) 스마트 와치
CN105575703A (zh) 按钮装置
US20170176713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US8455774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KR20160024319A (ko) 카메라 렌즈 모듈
CN203596304U (zh) 多方向输入装置
JP2017138457A (ja) アクセサリ用信号端子コネクタ、アクセサリーシュー装置、及び撮像装置並びにアクセサリ
US20060128226A1 (en) Accessory
JP6296894B2 (ja) 電子機器
JP2013033795A (ja) 筐体構造、及び電子機器
KR102251633B1 (ko) 헬멧용 액션 카메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