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56902A - 经由通信装置的数据传输 - Google Patents

经由通信装置的数据传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56902A
CN105556902A CN201480045698.7A CN201480045698A CN105556902A CN 105556902 A CN105556902 A CN 105556902A CN 201480045698 A CN201480045698 A CN 201480045698A CN 105556902 A CN105556902 A CN 1055569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storage device
received
output
communic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56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56902B (zh
Inventor
F·斯坦豪斯
M·约舒
T·耶伊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icron Electronics GmbH
Original Assignee
Omicron Electronics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icron Electronics GmbH filed Critical Omicron Electronics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5556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569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569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569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50Queue scheduling
    • H04L47/62Queue scheduling characterised by scheduling criteria
    • H04L47/625Queue scheduling characterised by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service slots or service orders
    • H04L47/6255Queue scheduling characterised by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service slots or service orders queue load conditions, e.g. longest queue fir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006Architecture of a communication node
    • H04L12/40013Details regarding a bus controll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50Queue scheduling
    • H04L47/56Queue scheduling implementing delay-aware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50Queue scheduling
    • H04L47/62Queue scheduling characterised by scheduling criteria
    • H04L47/625Queue scheduling characterised by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service slots or service orders
    • H04L47/628Queue scheduling characterised by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service slots or service orders based on packet size, e.g. shortest packet fir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由通信装置(100)的数据传输方法(600)。所述通信装置(100)用于经输入端(Rx,A)接收数据,经该通信装置(100)的输出端(Tx,B)输出接收的所述数据,以及经所述输出端(Tx,B)输出额外数据。在所述方法中,经所述输入端(Rx,A)接收的所述数据缓冲于数据缓冲器(110)中。所述数据缓冲器(110)具有预设大小。此外,所述缓冲的数据经所述输出端(Tx,B)输出。此外,还对所述数据缓冲器(110)内未由所接收的所述数据使用的数据区域进行确定,并将所述额外数据以取决于此数据区域大小的方式经所述输出端(Tx,B)输出。

Description

经由通信装置的数据传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由通信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以及相应的通信装置。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在具有时间分发协议的通信网络中经由通信装置的双向数据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与各种计算单元及控制单元,例如与电源系统的计算单元及控制单元相连的通信网络(如数据传输网络)中,按时间对信息进行精确的控制及采集可能极为重要。为实现此目的,经所述通信网络相互连接的各系统分别具有独立时钟,该独立时钟可例如通过经由该通信网络进行同步信息交互的方式实现同步化。此类方法的一例在于根据IEEE1588标准实现时间同步。该方法中,对数据包在所述各系统的时钟之间的传输时间进行测定和补偿。此类方法运作的前提在于所述传输时间为对称常量,即在两个方向上具有相等的延迟。此外,以太网类型的网络经常用作通信网络,其中,所述时钟间交换的数据包由以太网交换机转发。
图1所示为此类网络,在该网络上连接有带有时钟901和902的两个系统。时钟901和902可例如为相应计算机系统或控制系统的时钟或定时装置。时钟901和902经所述网络相互连接。所述网络可具有任意大小。例如,所述网络可安装于建筑物内,或者所述网络也可通过适当的长程网络延伸数百或数千公里的距离。如现有技术所知,所述网络可包括数个网络集线器,例如以太网交换机501、502和503,以及以太网交换机501~503之间的连接线500。连接线500例如可包括电气或光数据连接线。用于时钟901和902间时间同步的所述数据包通过以太网交换机501~503以及连接线500进行交互。通常,此类网络还连接其他装置,例如装置200等。这些其他装置会在所述网络中产生额外数据流量,从而对时钟901和902之间交换的所述时间同步数据包造成干扰。此外,以太网交换机501~503之间的连接线500还用于对未连接至相同以太网交换机的两个装置之间的数据流量进行转发。连接线500也称中继链路,而且这些中继链路连接于中继端口510。在通常情况下,所述数据包只能依次通过中继端口,即输出装置200每次只能有一个数据包经中继端口510输出,从而导致用于两个时钟901和902间时间同步的数据包可能发生不能经由中继链路500立即转发,而是所述时间同步的数据包延迟至装置200的数据包发送完成后才能发送。如此导致的结果在于,以太网交换机501~503对于所述数据包的传输时间不确定,且该数据包在以太网交换机501~503内的滞留时间可能发生变化。因此,现有以太网交换机并不具备以下所述的适宜预防措施,不适合用于精确的时间同步网络。对此情形而言,需要专门配备具有所谓透明模式的以太网交换机501~503。此类以太网交换机可确定数据包在交换机中的实际滞留时间,并将此类滞留时间通知于时钟901和902。根据所获悉的以太网交换机501~503的实际传输时间,所述两时钟可对其进行考虑,从而实现自身的同步。传输时间为已知且可就传输时间进行通知的装置也称透明时钟。然而,使用透明时钟技术的此类装置在实施时的消耗巨大,而且相应硬件,即所述以太网交换机的结构必须满足实现所要求精度所需的特定先决条件。
如图2所示,在通信网络中,可能还需在所述两时钟901和902间的通信路径的连接线500中的一个连入另一装置100。装置100例如用于对所述网络的通信进行监控,从而实现诊断目的。装置100具有网络端口A和B,称为内联端口。这些端口与连接线500连接,以实现连入装置100的目的。装置100例如由计算机300进行本地操控。举例而言,装置100可在内联端口A和B之间实现数据的无改变传送,即将数据从内联端口A转发至内联端口B,或以相反方向将其从内联端口B转发至内联端口A。在此期间,装置100可酌情对所述数据进行分接,但装置100并不将其自身的任何数据包加入中继链路500中,即并不经内联端口A和B发送其自身的任何数据包。此类以监控目的连入的装置100也称分接头。根据此命名方法,连入此分接头的所述网络连接线500称为分接链路。装置100可通过多种方法实现数据包的转发。当采用所谓的无源分接头时,内联端口A和B彼此连接于物理层上。其中,在将信号于装置100的物理层上分接后,再对相应逻辑电平进行恢复。如此,数据包即可几乎无延迟地经装置100从一个内联端口传送至另一内联端口。另一方面,有源分接头对一个内联端口的数据包进行读取,然后再将该数据包在另一内联端口发送。此方式例如可由存储转发技术实现。在该技术中,先整体读取数据包,然后将其发送。因此,在此技术中数据包的转发延迟取决于数据包的大小。然而,为了减少数据包在装置100内的滞留时间,可以在数据包完全读取之前,即开始对其进行发送。此类方法称为直通转发技术。其中,例如可在数据包的一定部分被读取之后,即开始对其进行转发。因此,在采用直通转发技术时,所述传输时间与数据包大小无关,从而可实现常量化。
如果所述传输时间为对称常量,则当装置100例如根据上述直通转发技术运行时,其功能相当于一定长度的额外连接线。如此,即可使用时间同步机制容易地对其造成的延迟进行补偿。如果装置100仅在所述内联端口之间以酌情分接的方式转发数据包,而且不通过内联端口A和B发送其自身的数据包,则可例如按照IEEE1588实现时钟901和902之间的时间同步操作模式。
然而,在现有网络中,当装置100例如并未由如图2所示方式与其连接的计算机300操控,而是通过内联端口A和B以远程方式操控时,可能发生装置100通过内联端口A和/或B额外发送其自身产生的数据包的情形。此外,在此情况下,当装置100待将记录数据通过所述分接链路例如转发至中央处理站时,也需要将装置100产生的数据包经内联端口A和B进行输出。图3所述即为此类情形,其中,用于控制装置100的计算机300并未以本地连接或直接连接的方式连接于装置100,而是连接于交换机501。如此,计算机300和装置100之间用于控制装置100的数据交互发生于分接链路500中。此数据交互例如为双向交互,即装置100通过内联端口A从计算机300接收数据包,而且通过内联端口A向计算机300发送数据包。在此情况下,由于装置100自身产生的数据包也经内联端口A和B发送,因此可能产生在发送装置100所生成数据包的同时,需要由装置100经连接线500转发数据包的冲突。此情形可导致所述数据包中的一个发生延迟。例如,抵达或生成时间较迟的数据包可能被延迟至抵达或生成时间较早的数据包发送完成后才发送。例如,当装置100已经开始经内联端口A向交换机501发送其自身生成的数据包时,装置100将首先完成其自身生成的该数据包的完整发送,然后才开始对在内联端口B处从交换机502接收的待转发至交换机501的数据包进行转发。如此产生的结果在于,交换机501和502之间的数据包转发可能产生不确定的延迟,从而进一步对时钟901和902之间的时间同步操作造成干扰。虽然当在装置100中采用透明时钟技术时,即使在上述情形下仍能保证时钟901和902之间的时间同步操作,但是如上所述,透明时钟技术在实施时的耗费巨大。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装置100的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例如可以较少的耗费实现,而且不对时钟901和902之间的时间同步操作造成干扰。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装置100的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例如可以较少的耗费实现,而且不对时钟901和902之间的时间同步操作造成干扰。
根据本发明,所述目的由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经由通信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1的一种通信装置实现。各附属权利要求阐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及有利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经由一通信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所述通信装置可经该通信装置的输入端接收数据,而且可经该通信装置的输出端输出所述输入端所接收的数据。此外,所述通信装置还用于经所述输出端输出额外数据。所述额外数据可包括非经所述输入端接收而是例如由所述通信装置自身生成的数据。在所述方法中,所述数据经所述输入端接收并临时存储于中间数据存储器内。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具有预设大小。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的大小例如可使所述通信装置对在连接于该通信装置的数据网络内传输的完整数据包进行临时存储。在现有数据传输网络中,数据包的大小通常具有一定限制。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的大小例如可使具有此类最大大小的数据包在其中临时存储。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例如可设置为所谓的先进先出(FIFO)类中间存储器,即数据以输入所述中间存储器的相同顺序从该中间存储器中输出。所述中间存储器例如可以以预设时钟脉冲存储及输出所述数据。在所述方法中,所述临时存储的数据经所述输出端输出。此外,在所述方法中,对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内未由所接收的所述数据使用的数据区域的大小进行确定。换句话说,对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内的当前自由数据区域进行确定,其中,该数据区域当前并未由所接收的所述数据使用,即为未使用数据区域。所述额外数据(即例如由所述通信装置自身生成的数据)的输出方式取决于未由所接收的所述数据使用的所述数据区域的大小。换句话说,先确定所接收的所述数据的数据流内间隙的大小,然后以取决于该数据流内间隙大小的方式经所述输出端输出所述额外数据。由于所述输入端所接收的数据首先临时存储或缓冲于所述中间存储器内,因此可简单地确定所接收的所述数据内是否存在足够大的数据间隙,以使所述额外数据可在该数据间隙内经所述输出端输出。由于所接收的所述数据原则上临时存储于所述中间存储器内,而且所述中间存储器具有预设大小,因此在将所接收的所述数据经所述输出端输出之前可将其精确延迟一预设时间。如此,对于以上结合图1至图3所述的同步方法而言,即可确保数据经所述通信装置(例如,可以为装置100)的传输时间为常量,从而即使在所述额外数据经该通信装置的所述输出端输出时,仍不会对所述同步方法造成干扰。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确定未由所接收的所述数据使用的所述数据区域的大小包括确定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是否为空。换句话说,在此实施方式中,先确定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是否为空,然后根据其是否为空,实施所述额外数据经由所述输出端的输出。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的大小例如可设定为适于存储所述通信网络中尽可能大的数据包。或者,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的大小可设定为其可存储由最大大小的所述额外数据构成的数据包。当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为空时,所述输入端所接收的数据内即具有足够大的数据间隙,从而可使所述额外数据经所述输出端的输出不与经所述输入端接收的数据的输出相冲突。如此,即可确保经所述输入端所接收的数据一直以相同的延迟在所述输出端输出,从而使得该数据经所述通信装置的传输时间为常量。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在所述临时存储过程中,所接收的所述数据以预设速率经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传送。通过将所接收的所述数据在从所述输出端输出之前以所述预设速度经由具有预设大小的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传送,该数据即可被延迟一预设时间,从而使得该数据经所述通信装置的传输时间为常量,并使得该通信装置不会对所述同步方法造成干扰。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接收的所述数据在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内的临时存储时间为精确预设的时间。如此,所述数据经所述通信装置的传输时间即为常量,而且上述同步方法即可在包括该通信装置的通信网络内以不受干扰的方式实施。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数据包括数据包,每个数据包包括多个数据单元。作为所述数据单元,所述数据包例如可包括多个比特或字节。在接收的所述数据的上述临时存储过程中,每个数据单元的临时存储时间为精确预设的时间。如此,举例而言,数据包的数据即可录入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内,并可从该中间数据存储器以比特同步或字节同步的方式读出,从而例如使得用于时间同步的同步数据包可以以透明方式及恒定的传输时间经所述通信装置传输。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在所述额外数据经所述输出端输出之前,该额外数据临时存储于另一中间数据存储器内。所述额外数据的形式例如为数据包。如此,所述额外数据的一个数据包或所述额外数据的多个数据包可例如临时存储于所述另一中间数据存储器内。通过对所述额外数据的临时存储,可确定从所述输入端至输出端的数据流内所需的数据间隙,该所需的数据间隙用于以不与从所述输入端所接收的数据发生冲突的方式,在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数据流内插入所述额外数据的数据包。如此,即可将所述额外数据可靠地插入所述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数据流内,而不影响所述数据从所述输入端至输出端的传输时间。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所述通信装置可经该通信装置的另一输入端接收其他数据,而且可经该通信装置的另一输出端输出所述另一输入端所接收的所述其他数据。此外,所述通信装置用于经所述另一输出端输出其他额外数据。在此实施方式中,所述其他数据经所述另一输入端接收,而且所述另一输入端所接收的该其他数据临时存储于另一中间数据存储器内。所述另一中间数据存储器的大小等于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的预设大小。临时存储于所述另一中间数据存储器的数据经所述另一输出端输出。此外,还对所述另一中间数据存储器内未由所接收的所述其他数据使用的数据区域的大小进行确定,并将所述其他额外数据以取决于所述另一中间数据存储器内未由所接收的所述其他数据使用的所述数据区域的大小的方式经所述另一输出端输出。如此,所述通信装置即可对两个独立数据流进行处理。所述两个独立数据流例如可支持通信网络内的双向通信。所述其他数据或其他额外数据例如可包括由所述通信装置生成的数据,而且只要相应的待传输数据的方向上具有合适的间隙,其即可被馈入所述双向通信的任意方向。通过将所述其他数据或其他额外数据插入所述待传输数据流的间隙内,可实现所述待传输数据的恒定传输时间。由于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和所述另一中间数据存储器具有相同的大小,因此两个方向上的传输时间均为对称常量,从而使得每个方向上的数据传输均具有恒定的延迟以及相同的传输时间。如此,即可将所述通信装置例如插入以上结合图1至图3所述的通信网络中,而不影响所述时钟之间的同步过程。
此外,根据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接收数据的输入端,用于输出数据的输出端,具有预设大小的中间数据存储器,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设置为经所述输入端接收数据,并将其临时存储于所述中间存储器内。此外,所述控制装置可经所述输出端输出临时存储于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内的数据。另外,所述控制装置确定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内未由所接收的所述数据使用的数据区域的大小,并将其他数据经所述输出端以取决于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内所确定的未使用数据区域的大小的方式输出。所述通信装置设置为对上述方法或其实施方式之一进行实施,并从而具有以上结合所述方法所描述的优点。
附图说明
以下,将根据优选实施方式并参考附图对本发明进行阐述。
图1为具有两个可通过时间同步方法实现彼此同步的时钟的通信网络示意图。
图2所示为具有连入通信连接线内的装置的图1通信网络。
图3所示为图2通信网络,其中,所述连入装置由远程控制装置控制。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经由通信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图4所示为通信装置100,该通信装置100例如可用作图3中通信网络的装置100。通信装置100包括连接于通信连接线500的两个双向端口A和B。如图3所示,端口A例如可通过通信连接线500与交换机501相连,端口B可通过通信连接线500与交换机502相连,从而使得通信装置100可在交换机501和502之间双向转发数据,尤其是数据包。因此,端口A和B也称为内联端口。端口A包括接收部分Rx以及发送部分Tx。接收部分Rx连接于接收缓冲器或中间存储器110。中间存储器110与控制单元120相连接,该控制单元120与端口B的发送部分Tx相连接。此外,中间存储器110还与通信装置100的功能单元190相连接。功能单元190用于实现并控制通信装置100的功能。例如,功能单元190可对连接线500上的数据流量进行监控,并生成带有该监控结果的数据包。此外,可通过图3中计算机系统300的数据包对功能单元190进行控制或配置。为了实现从计算机系统300接收数据包的目的,功能单元190连接于接收缓冲器110,而且可通过发送缓冲器或中间存储器130将其自身生成的数据包输出至控制单元120。
通信装置100包括用于实现相反方向上数据传输的相应部件。在端口B内,通信装置100包括接收部分Rx和发送部分Tx。接收部分Rx与接收缓冲器或中间存储器111相连接。中间存储器111与控制单元121相连接,该控制单元121与端口A的发送部分Tx相连接。此外,中间存储器111与功能单元190相连接,功能单元190与用于数据包输出且连接于控制单元121的另一发送缓冲器或中间存储器131相连接。
中间存储器110和111具有预设尺寸。由接收部分Rx接收的数据例如以时间同步方式录入中间存储器110和111内,而且在过渡存储后,以时间同步方式读出并输入至对应控制单元120和121。其后,控制单元120和121进一步将该数据转发至相应的发送部分Tx。如此,经通信装置100从端口A至端口B以及在相反方向上从端口B转发至端口A的数据转发即被延迟一设定时间,该时间取决于中间存储器110和111的大小以及数据存入中间存储器110和111内的数据速率。通过此定时延迟方式,可实现数据包经由通信装置100的传输时间的明确设定及常量化,从而使得图3中时钟901和902之间的同步方法易于例如按照标准IEEE1588实施。
经端口A或B接收且待转发至功能单元190的数据包可以相同方式先临时存储于中间存储器110和111内,然后转发至功能单元190。待由功能单元190经端口A和B中的一个或全部可选发送的数据包首先存储于中间存储器130或131内。控制单元120或121对相应中间存储器110或111中未使用数据区域的大小进行监控。换句话说,针对分配至控制单元120或121的中间存储器110或111来说,控制单元对存于中间存储器内的待传输数据是否存在数据间隙进行监控。当控制单元120或121发现相应中间存储器110或111内存在合适的数据间隙时,则该间隙即被用于发送来自中间存储器130或131的数据。
以下,参考图5所示流程图600,对通信装置100的操作模式进行总体描述。在步骤601中,对内联端口A和B处的输入数据包进行接收。在步骤602中,将该数据包缓冲入分配至该端口的中间存储器110和111。如此,所述输入数据包必须在经过此中间存储器之后,才能被发送于另一内联端口,以实现重新传输。在步骤603中,对所述中间存储器或缓冲器110或111是否存在数据间隙进行检验。如无数据间隙存在,则在步骤604中将缓冲于中间存储器110和111内的所述数据经所述输出端输出。如果在步骤603中发现数据间隙,则在步骤605中确定该数据间隙的大小。此过程例如可通过检验中间存储器110或111是否为空实现。在为空情况下,所述数据流内存在至少与中间存储器110或111同样大小的数据间隙。举例而言,当中间存储器110为空时,则可确定在所述中间存储器由经端口A输入的另一数据包填满之前,不存在待从端口A转发至端口B的数据包。如此,则可将由功能单元190生成的数据包在端口B发送。为实现此目的,必须保证在接收缓冲器110被再次充满前,来自功能单元190的数据包的发送已完成。换句话说,由功能单元190生成的数据包的可允许大小最多与所述数据流内的间隙大小相等,或当中间存储器110为空时与中间存储器110的大小相等。这一条件例如可由功能单元190确保。或者,所述中间存储器110或111内的数据间隙也可由控制单元120和121例如以精确至字节的方式确定。如果在步骤606中已确定所述数据间隙大至足以容纳功能单元190的所述数据,则在步骤607中将功能单元190的数据经端口B输出。如果在步骤606中确定所述数据间隙不够大,则不输出功能单元190的数据,而所述方法返回步骤601,以从输入端A和B接收其他数据。
通过上述通信装置100,可实现待转发数据包的恒定传输时间。从交换机501和502的观点来看,或者从包含时钟901和902的系统的观点来看,此恒定传输时间可视为较明显的线长。所述经由通信装置100的传输时间与来自功能单元190的数据包是否被馈入交换机501和502之间的连接线500内的数据流的间隙中无关。如此,即可通过时间同步机制对通信装置100的端口A和B之间数据包的传输时间持续补偿,从而可以简单方式实现时钟901和902的同步。
如上所述,中间存储器110和111的大小决定了功能单元190可输出数据的最大大小。中间存储器110和111的大小不能小于所使用网络技术的最小数据包大小。理论而言,中间存储器110和111的大小不存在上限值。然而,在实际考虑中,以下因素对所述上限值构成限制:随着中间存储器110和111大小的增大,一方面,所述传输时间变长;另一方面,中间存储器为空的发生概率减小。
如上所述,在功能单元190所生成数据包中的多个数据包的大小小于中间存储器110和111大小的(可能发生)情况下,可对所述方法进行优化。为此,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在相应中间存储器110和111完全为空之前不发生等待,相反,对数据流中与由功能单元190输出且待发送至该相应中间存储器130和131内的下一数据包大小相等或更大的间隙进行搜索。一旦控制单元120例如发现中间存储器110中存在间隙,控制单元120则在该数据间隙进入中间存储器110之后,经端口B的发送部分Tx对中间存储器110的数据进行输出。如此,则首先不存在待从中间存储器110输出的数据,然后当中间存储器110内的间隙大至足够使完整的数据包从中间存储器130并经端口B的发送部分Tx输出,则控制单元120将功能单元190的数据自中间存储器130输出。如果中间存储器110的所述间隙足够大,则还可使多个合适的数据包自中间存储器130并经端口B相继输出。
虽然以上结合以太网类数据网络对上述方法进行了描述,但是该方法可用于任何其他数据网络。

Claims (12)

1.一种经由一通信装置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100)用于经该通信装置(100)的输入端(Rx,A)接收数据,将所述输入端(Rx,A)所接收的数据经该通信装置(100)的输出端(Tx,B)输出,以及经所述输出端(Tx,B)输出额外数据,所述方法包括:
-经所述输入端(Rx,A)接收所述数据,
-将所述输入端(Rx,A)所接收的所述数据临时存储于具有预设大小的中间数据存储器(110)中,
-将临时存储的所述数据经所述输出端(Tx,B)输出,
-确定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110)中未由所接收的所述数据使用的数据区域的大小,以及
-将所述额外数据以取决于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110)内未由所接收的所述数据使用的数据区域的大小的方式经所述输出端(Tx,B)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未由所接收的所述数据使用的数据区域的大小包括确定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110)是否为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接收的数据的临时存储包括将所接收的所述数据以一预设速率经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110)传送。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接收的数据的临时存储包括将所接收的所述数据在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110)内临时存储一精确预设的时间。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额外数据包括非经所述输入端(Rx,A)接收的数据。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额外数据包括由所述通信装置(100)生成的数据。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括数据包,每个数据包包括多个数据单元,其中,所接收的数据的临时存储包括将每一数据单元临时存储一精确预设的时间。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110)内未由所接收的所述数据使用的数据区域的大小大于或等于所述额外数据的数据集大小时,将所述额外数据经所述输出端(Tx,B)输出。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将所述额外数据经所述输出端(Tx,B)输出之前将所述额外数据临时存储于另一中间数据存储器(130)内。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100)用于经该通信装置(100)的另一输入端(Rx,B)接收其他数据,经该通信装置(100)的另一输出端(Tx,A)输出经所述另一输入端(Rx,B)所接收的所述其他数据,以及经所述另一输出端(Tx,A)输出其他额外数据,所述方法包括:
-经所述另一输入端(Rx,B)接收所述其他数据,
-将所述另一输入端(Rx,B)所接收的所述其他数据临时存储于和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110)具有相同大小的另一中间数据存储器(111)中,
-将临时存储于所述另一中间数据存储器(111)中的数据经所述另一输出端(Tx,A)输出,
-确定所述另一中间数据存储器(111)中未由所接收的所述其他数据使用的数据区域的大小,以及
-将所述其他额外数据以取决于所述另一中间数据存储器(111)内未由所接收的所述其他数据使用的数据区域的大小的方式经所述另一输出端(Tx,A)输出。
1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端(Rx,A),用于接收数据,
-输出端(Tx,B),用于输出数据,
-具有预设大小的中间数据存储器(110),以及
-控制装置(120),用于将经所述输入端(Rx,A)接收的数据临时存储于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110)中,将临时存储于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110)中的数据经所述输出端(Tx,B)输出,确定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110)中未由所接收的所述数据使用的数据区域的大小,以及将额外数据以取决于所述中间数据存储器(110)内未由所接收的所述数据使用的数据区域的大小的方式经所述输出端(Tx,B)输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100)用于实施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480045698.7A 2013-07-04 2014-07-04 经由通信装置的数据传输 Active CN1055569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U13175105.9 2013-07-04
EP13175105.9A EP2822230B1 (de) 2013-07-04 2013-07-04 Datenübertragung über einen Speicher einer 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
PCT/EP2014/064336 WO2015001089A1 (de) 2013-07-04 2014-07-04 Datenübertragung über einen speicher einer 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56902A true CN105556902A (zh) 2016-05-04
CN105556902B CN105556902B (zh) 2019-01-11

Family

ID=48747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5698.7A Active CN105556902B (zh) 2013-07-04 2014-07-04 经由通信装置的数据传输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373369A1 (zh)
EP (1) EP2822230B1 (zh)
CN (1) CN105556902B (zh)
ES (1) ES2652117T3 (zh)
WO (1) WO201500108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94085A (zh) * 2020-01-15 2020-06-16 天津融汇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在2D5或5Gbase-T1上使用UTP的实现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7781A (zh) * 2004-08-19 2006-02-22 艾格瑞系统有限公司 改进数据传送的控制器设备和方法
US7583735B2 (en) * 2005-03-31 2009-09-01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handling underflow and overflow in a software defined radio
US20100306457A1 (en) * 2009-05-28 2010-12-02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Microcontroller with CAN Module
CN103023813A (zh) * 2011-10-25 2013-04-03 斯凯普公司 抖动缓冲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017203T2 (de) * 1990-06-21 1995-08-10 Ibm Breitbandringkommunikationssystem und Zugriffssteuerungsverfahren.
US7045826B2 (en) * 2003-03-28 2006-05-16 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trontium silicate-based phosphor,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LED using the phosphor
EP1665674B1 (en) * 2003-09-11 2009-11-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discarding all segments corresponding to the same packet in a buffer
US20070022921A1 (en) * 2005-07-27 2007-02-01 Perkins Travis M Storage and work system
US8706968B2 (en) * 2007-12-06 2014-04-22 Fusion-Io, Inc.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ndant write caching
US8238278B2 (en) * 2007-01-08 2012-08-07 Hellosoft, Inc. Hardware-based beacon processing
US8804760B2 (en) * 2008-06-12 2014-08-12 Mark Henrik Sandstrom Network data transport multiplexer bus with global and local optimization of capacity allocation
US20120013113A1 (en) * 2010-07-16 2012-01-19 Coda Automotive, Inc.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in passenger vehicles
US9065674B2 (en) * 2011-04-29 2015-06-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 slimbus controllers for slimbus component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7781A (zh) * 2004-08-19 2006-02-22 艾格瑞系统有限公司 改进数据传送的控制器设备和方法
US7583735B2 (en) * 2005-03-31 2009-09-01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handling underflow and overflow in a software defined radio
US20100306457A1 (en) * 2009-05-28 2010-12-02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Microcontroller with CAN Module
CN103023813A (zh) * 2011-10-25 2013-04-03 斯凯普公司 抖动缓冲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94085A (zh) * 2020-01-15 2020-06-16 天津融汇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在2D5或5Gbase-T1上使用UTP的实现方法
CN111294085B (zh) * 2020-01-15 2021-06-18 天津融汇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在2D5或5Gbase-T1上使用UTP的实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22230B1 (de) 2017-10-18
ES2652117T3 (es) 2018-01-31
WO2015001089A1 (de) 2015-01-08
CN105556902B (zh) 2019-01-11
EP2822230A1 (de) 2015-01-07
US20160373369A1 (en) 2016-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75919B2 (en) End system scheduling for switched networks
US6081523A (en) Arrangement for transmitting packet data segments from a media access controller across multiple physical links
US20160094312A1 (en) Confirming Data Accuracy in a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CN103414547B (zh) 一种主站控制多从站的方法、主站以及系统
CN101951313B (zh) 一种基于fpga的sfi4.1装置
CN106464559B (zh) 用于分布式控制系统的高速嵌入式协议
Wyllie et al. Electronics architecture of the LHCb upgrade
CN103715766B (zh) 一种环网分布式母线保护同步方法
US20090129395A1 (en) Method,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control unit for the cyclical transmission of data
US20210152451A1 (en) Delay measurement method and network device
CN102412990B (zh) 具有集中管理和实时传输功能遥感卫星原始数据记录系统
CN102692642B (zh) 基于以太网物理层收发器的地震数据传输装置
US20060155843A1 (en) Information transportation scheme from high functionality probe to logic analyzer
CN112073141A (zh) 一种基于soc的tte与1394互通信的网关控制器
CN107508648A (zh) 基于设备功能分类的时间触发以太网分步时间同步策略
CN104767633B (zh) 一种工业以太网系统
KR20010102399A (ko) 데이터 통신
CN110830137B (zh) 一种基于srio的多节点时间同步控制系统及其同步控制方法
CN100514891C (zh) 用于运行等时、周期通信系统的终端用户的方法、终端用户、中间用户和等时周期通信系统
CN105556902A (zh) 经由通信装置的数据传输
EP2288058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multiple timing masters in a network
EP0817419A2 (en) Deterministic exchange of data between synchronised systems separated by a distance
CN110445569B (zh) 一种具有定时与指令同步功能的集成系统
Tikhonov et al. Modeling the conveyor-modular transfer of multimedia data in a sensor network of transport system
Romanov et al. Highly reliable information network for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