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53419A - 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53419A
CN105553419A CN201510948416.0A CN201510948416A CN105553419A CN 105553419 A CN105553419 A CN 105553419A CN 201510948416 A CN201510948416 A CN 201510948416A CN 105553419 A CN105553419 A CN 1055534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ube
solar energy
micro
vacuum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484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季杰
李桂强
胡广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Fivestar Solar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Fivestar Solar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Fivestar Solar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Fivestar Solar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94841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53419A/zh
Publication of CN1055534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534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11/00Generators or motor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obtained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H02N11/002Gener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包括太阳能真空管、导热热管、橡胶密封头、微槽道换热单元、半导体温差发电片和U形管,导热热管设置于太阳能真空管内,导热热管的一端通过橡胶密封头密封设置于太阳能真空管的底端,半导体温差发电片设置于导热热管的靠近橡胶密封头的一端,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热端通过导热材料与导热热管的外表面连接,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冷端与微槽道换热单元连接,U形管部分设置于微槽道换热单元内,并且U形管的开口端从橡胶密封头伸出。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工作可靠、操作方便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太阳能光热利用效率。

Description

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
背景技术
太阳能因为其可再生以及对环境友好的优点,成为重要的传统能源替代物,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大力推广和开发利用,他们都将太阳能资源利用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光热和光伏转化利用。其中以太阳能光热转换的利用率最高,太阳能热水器已占据中国国内95%的市场份额。但该利用方式并未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相当大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流失。与此同时,新型高效率热电材料的发现给散失热量的利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将太阳能热利用与半导体热电片结合可以获得光热、热电综合装置,可以提高太阳能热利用率,因此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价值。因此,近年来不断有类似的专利和应用涌现。
例如,太阳能热管温差发电装置(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0520118366)、太阳能热水器温差发电装置(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0920111462)、一种自发电太阳能热水器(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0920172230)、一种太阳能真空管热发电装置(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1020048950)、一种热管式真空管半导体热电热水系统(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1110413456)等都提出将太阳能集热装置与半导体热电片联合应用的构想,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同时保证热发电片热端具有较高温度,而其冷端具有较低温度,从而使得发电效率非常低而且也得不到足够温度的热水,系统发电效率较低,太阳能综合利用率低下。目前尚未有人提出既可提高半导体热电片的热端温度,又可降低其冷端温度以提高发电效率的太阳能光热利用发电热水单元。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工作可靠、操作方便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太阳能光热利用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工作可靠、操作方便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太阳能光热利用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包括太阳能真空管、导热热管、橡胶密封头、微槽道换热单元、半导体温差发电片和U形管,所述导热热管设置于所述太阳能真空管内,所述导热热管的一端通过所述橡胶密封头密封设置于所述太阳能真空管的底端,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设置于所述导热热管的靠近所述橡胶密封头的一端,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热端通过导热材料与所述导热热管的外表面连接,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冷端与所述微槽道换热单元连接,所述U形管部分设置于所述微槽道换热单元内,并且所述U形管的开口端从所述橡胶密封头伸出。
作为本发明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导热热管的外表面设置有选择性吸收涂层。
作为本发明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选择性吸收涂层的材质为蓝钛或黑铬,其厚度为0.2μm~3μm。
作为本发明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太阳辐射波段的吸收率大于90%,在太阳辐射波段以外的其他波段的发射率小于5%。
作为本发明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导热热管上还设置有导热硅胶。
作为本发明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微槽道换热单元和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
作为本发明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导热热管为扁平状管体,所述导热热管内部被若干个导热板隔开,并且所述导热热管的内壁形成有导热鳍片。
作为本发明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与所述太阳能真空管的底端之间的最短距离为所述导热热管的长度的1/20~1/10,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与所述太阳能真空管的底端之间的最长距离为所述导热热管的长度的1/10~1/4。
作为本发明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U形管插入所述微槽道换热单元内的长度为所述U形管总长度的1/3~4/5,所述U形管的两个支臂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微槽道换热单元的长度的1/2~4/5。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在太阳能真空管内设置导热热管,并在导热热管表面覆盖选择性吸收涂层,可以最大化地吸收太阳能真空管所产生的热能,然后将热能传递到导热热管,导热热管将热能通过导热硅脂传递至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热端,另用微槽道换热单元散发热量,通过U形管内水流带走热量,使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冷热端之间形成较大的温差,进而使之产生电能,提高热发电效率,同时产生热水提高整个装置的太阳能综合利用效率。
本发明中,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热端置于太阳能真空管内,这样可以获得足够大的温度;同时采用导热热管作为热连接部件可以很快传输热量且保持恒温,从而实现稳定的电力输出,微槽道换热单元散热快,能产生较大温差,发电效率高,同时产生热水,该发明结构简单、热利用度高、发电量大,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可大幅度提高太阳能综合利用率。本发明将导热热管、半导体温差发电片、太阳能真空管和微槽道换热单元有机结合起来,与其它太阳能热发电装置相比,本装置可实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热端的匀温加热,具有结构紧凑、运动部件少、噪音低、运行可靠、维护成本低、调节方便、性能好的特点,能够实现太阳能的热电联产,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B-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太阳能真空管;
2-导热热管;
21-导热板,22-导热鳍片;
3-橡胶密封头;
4-微槽道换热单元;
5-半导体温差发电片;
6-U形管;
7-选择性吸收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及其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包括太阳能真空管1、导热热管2、橡胶密封头3、微槽道换热单元4、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和U形管6,导热热管2设置于太阳能真空管1内,导热热管2的一端通过橡胶密封头3密封设置于太阳能真空管1的底端,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设置于导热热管2的靠近橡胶密封头3的一端,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热端通过导热材料与导热热管2的外表面连接,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冷端与微槽道换热单元4连接,U形管6部分设置于微槽道换热单元4内,并且U形管6的开口端从橡胶密封头3伸出。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热端紧贴于导热热管2,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冷端与微槽道换热单元4连接,U形管6内通入冷水,通过水流交换热量为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冷端带走热量,从而提供相对较低温度的冷环境,使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冷热端之间形成较大的温差,进而使之产生电能,提高热发电效率,同时产生热水提高整个装置的太阳能综合利用效率。橡胶密封头3的材质为隔热材料,可以减少热量流失。
导热热管2的外表面设置有选择性吸收涂层7,以最大化地吸收太阳能真空管1所产生的热能,然后将热能传递到导热热管2的导热体上,导热体则将热能通过导热硅脂传递至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热端。
选择性吸收涂层7的材质为蓝钛或黑铬,其厚度为0.2μm~3μm。这两种材质的涂层的热吸收率高。
选择性吸收涂层7的太阳辐射波段的吸收率大于90%,在太阳辐射波段以外的其他波段的发射率小于5%,以尽可能地吸收太阳光的热量。
导热热管2上还设置有导热硅胶,以加强换热。
微槽道换热单元4和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从而可以加强换热,以实现较好的热传递。
导热热管2为扁平状管体,导热热管2内部被若干个导热板21隔开,并且导热热管2的内壁形成有导热鳍片22,以提高其导热性能。
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与太阳能真空管1的底端之间的最短距离为导热热管2的长度的1/20~1/10,所谓最短距离,就是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最靠近太阳能真空管1的底端的一端与太阳能真空管1的底端之间的距离,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与太阳能真空管1的底端之间的最长距离为导热热管2的长度的1/10~1/4。所谓最长距离,就是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最远离太阳能真空管1的底端的一端与太阳能真空管1的底端之间的距离,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热端通过粘性导热材料(如粘性导热硅胶)紧贴于导热热管2的表面。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设置在以上位置范围内时,不仅可以便于提高其热端的温度,也便于降低其冷端的温度。
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热端位于太阳能真空管1内部,这样可以获得足够大的温度,同时采用导热热管2作为热连接部件可以很快传输热量且保持恒温,从而实现稳定的电力输出。
U形管6插入微槽道换热单元4内的长度为U形管6总长度的1/3~4/5,U形管6的两个支臂之间的距离为微槽道换热单元4的长度的1/2~4/5。微槽道换热单元4散热快,能产生较大温差,发电效率高,同时产生热水。U形管6的位置作如上安排,可以尽可能地降低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冷端的温度。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工作时,太阳能真空集热管1将分散的太阳能转换成高温热能,选择性吸收涂层7加强了对太阳能的吸收,提高温度,通过导热热管2将热量传递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热端,为了提高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发电效率实现最大限度电能输出,必须使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两侧保持尽可能大的温度差,因此传递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冷端的热量必须及时带走,微槽道换热单元4与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冷端连接可以实现这一要求,冷水不间断的通过U形管6循环流动,被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冷端散发的热量加热从而实现了散热和冷却水加热的双重目的,如此不断循环实现发电与供热。
总之,本发明通过在太阳能真空管1内设置导热热管2,并在导热热管2表面覆盖选择性吸收涂层7,可以最大化地吸收太阳能真空管1所产生的热能,然后将热能传递到导热热管2,导热热管2将热能通过导热硅脂传递至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热端,另用微槽道换热单元4散发热量,通过U形管6内水流带走热量,使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冷热端之间形成较大的温差,进而使之产生电能,提高热发电效率,同时产生热水提高整个装置的太阳能综合利用效率。
本发明中,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热端置于太阳能真空管1内,这样可以获得足够大的温度;同时采用导热热管2作为热连接部件可以很快传输热量且保持恒温,从而实现稳定的电力输出,微槽道换热单元4散热快,能产生较大温差,发电效率高,同时产生热水,该发明结构简单、热利用度高、发电量大,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可大幅度提高太阳能综合利用率。本发明将导热热管2、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太阳能真空管1和微槽道换热单元4有机结合起来,与其它太阳能热发电装置相比,本装置可实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5的热端的匀温加热,具有结构紧凑、运动部件少、噪音低、运行可靠、维护成本低、调节方便、性能好的特点,能够实现太阳能的热电联产,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9)

1.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太阳能真空管、导热热管、橡胶密封头、微槽道换热单元、半导体温差发电片和U形管,所述导热热管设置于所述太阳能真空管内,所述导热热管的一端通过所述橡胶密封头密封设置于所述太阳能真空管的底端,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设置于所述导热热管的靠近所述橡胶密封头的一端,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热端通过导热材料与所述导热热管的外表面连接,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冷端与所述微槽道换热单元连接,所述U形管部分设置于所述微槽道换热单元内,并且所述U形管的开口端从所述橡胶密封头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热管的外表面设置有选择性吸收涂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性吸收涂层的材质为蓝钛或黑铬,其厚度为0.2μm~3μ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太阳辐射波段的吸收率大于90%,在太阳辐射波段以外的其他波段的发射率小于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热管上还设置有导热硅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槽道换热单元和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之间设置有导热硅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热管为扁平状管体,所述导热热管内部被若干个导热板隔开,并且所述导热热管的内壁形成有导热鳍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与所述太阳能真空管的底端之间的最短距离为所述导热热管的长度的1/20~1/10,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片与所述太阳能真空管的底端之间的最长距离为所述导热热管的长度的1/10~1/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管插入所述微槽道换热单元内的长度为所述U形管总长度的1/3~4/5,所述U形管的两个支臂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微槽道换热单元的长度的1/2~4/5。
CN201510948416.0A 2015-12-17 2015-12-17 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 Pending CN1055534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48416.0A CN105553419A (zh) 2015-12-17 2015-12-17 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48416.0A CN105553419A (zh) 2015-12-17 2015-12-17 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53419A true CN105553419A (zh) 2016-05-04

Family

ID=55832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48416.0A Pending CN105553419A (zh) 2015-12-17 2015-12-17 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5341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33771A (zh) * 2016-12-15 2018-06-2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用于辐射热回收发电的热交换装置
CN108448942A (zh) * 2018-03-08 2018-08-24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低温环境日照取热发电装置
CN108494363A (zh) * 2018-04-13 2018-09-04 杨迪生 一种太阳能风光热一体的贮能装置及其贮能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52427A (ja) * 1991-08-21 1993-03-02 Shiroki Corp 太陽熱温水装置における真空二重集熱管
JP2002106964A (ja) * 2000-09-29 2002-04-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太陽熱利用温水装置
CN102519156A (zh) * 2011-12-10 2012-06-2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热管式真空管半导体热电热水系统
CN203840238U (zh) * 2014-02-26 2014-09-17 蔡万珍 一种太阳能真空管空晒发电装置及空晒发电模组
CN105066471A (zh) * 2015-07-23 2015-11-18 赵耀华 热管式平板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及其采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52427A (ja) * 1991-08-21 1993-03-02 Shiroki Corp 太陽熱温水装置における真空二重集熱管
JP2002106964A (ja) * 2000-09-29 2002-04-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太陽熱利用温水装置
CN102519156A (zh) * 2011-12-10 2012-06-2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热管式真空管半导体热电热水系统
CN203840238U (zh) * 2014-02-26 2014-09-17 蔡万珍 一种太阳能真空管空晒发电装置及空晒发电模组
CN105066471A (zh) * 2015-07-23 2015-11-18 赵耀华 热管式平板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及其采暖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33771A (zh) * 2016-12-15 2018-06-29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用于辐射热回收发电的热交换装置
CN108448942A (zh) * 2018-03-08 2018-08-24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低温环境日照取热发电装置
CN108494363A (zh) * 2018-04-13 2018-09-04 杨迪生 一种太阳能风光热一体的贮能装置及其贮能方法
CN108494363B (zh) * 2018-04-13 2024-05-14 杨迪生 一种太阳能风光热一体的贮能装置及其贮能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3093B (zh) 一种光热混合发电及热利用一体化的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CN105186927B (zh) 一种利用余热发电的燃气灶锅架
CN105553419A (zh) 太阳能真空管型微槽道热管发电热水装置
CN102446997B (zh) 一种应用于聚光太阳能电池板的散热系统
CN201926020U (zh) 光电驱动式太阳能暖风器
CN104713247A (zh) 一种太阳能热水器
CN104410329A (zh) 一种利用辐射热的高效温差发电装置
CN105180484A (zh) 太阳能中温集热管
CN105529955A (zh) 一种菲涅尔聚光温差发电装置
CN202204186U (zh) 一种槽式线聚焦中低温太阳能一体化集热器
CN102519156B (zh) 一种热管式真空管半导体热电热水系统
CN201983480U (zh) 塔式太阳能集热装置
CN209692701U (zh) 一种新型石墨烯光伏组件
CN209541198U (zh) 一种中高温型太阳能光热光伏装置
CN203482116U (zh) 一种聚光半导体温差发电装置
CN108375212B (zh) 一种用于碟式太阳能反射镜聚热的集热管
CN204304839U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的温差发电装置
CN101806504B (zh) 一种新型耦合式太阳能高温加热管
CN205048797U (zh) 多热源混合式环路热管/热泵蒸发器
CN103138645A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热电转换装置
CN107276494A (zh) 一种自冷却光热复合发电装置
CN206894553U (zh) 一种自冷却光热复合发电装置
CN209085064U (zh) 一种光伏光热一体化真空管
CN202111136U (zh) 太阳能组件单元
CN204993113U (zh) 一种利用余热发电的燃气灶锅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50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