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31148A - 支承腿以及具备支承腿的儿童座椅 - Google Patents
支承腿以及具备支承腿的儿童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31148A CN105531148A CN201380079066.8A CN201380079066A CN105531148A CN 105531148 A CN105531148 A CN 105531148A CN 201380079066 A CN201380079066 A CN 201380079066A CN 105531148 A CN105531148 A CN 10553114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main body
- foot
- cartridge
- seat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children
- B60N2/28—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 B60N2/2869—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rotatable about a vertical axi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children
- B60N2/28—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 B60N2/2821—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having a seat and a base part
- B60N2/2824—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having a seat and a base part part of the base being supported by the vehicle fram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children
- B60N2/28—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 B60N2/2851—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provided with head-res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children
- B60N2/28—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 B60N2/2857—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peculiar orientation of the child
- B60N2/286—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peculiar orientation of the child forward fac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2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children
- B60N2/28—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 B60N2/2857—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peculiar orientation of the child
- B60N2/2863—Seats readily mountable on, and dismountable from, existing seats or other parts of the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peculiar orientation of the child backward fac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操作而进行长度调节的支承腿。支承腿(100)具备脚部(101)、和决定脚部(101)的长度的定位机构(110)。定位机构具有壳体(113)、滑块(114)和脚部操作杆(115),滑块能够在对脚部的伸缩进行固定的固定位置与固定被解除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滑动,在脚部操作杆的一端上形成有操作引板(115a),操作引板(115a)被配置在壳体的外部,在脚部操作杆的另一端上形成有连结部(115b),连结部(115b)被配置在壳体的内部且与滑块连结,当将脚部操作杆向使操作引板与脚部接近的方向进行旋转时,连结部将向从脚部离开的方向进行移动,并使滑块滑动至解除位置,当将脚部操作杆向使操作引板从脚部离开的方向进行旋转时,连结部将向与脚部接近的方向移动并使滑块滑动至固定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车辆用座椅上的儿童座椅。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儿童座椅,其为在使婴幼儿乘坐轿车等时被使用的儿童座椅,且具有被安装在车辆(例如汽车)的座椅上的承受座、以及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在承受座之上的座椅主体(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儿童座椅通过利用车辆的座椅所具备的安全带而使承受座固定在车辆的座椅上,从而将儿童座椅整体固定在车辆上。另外,为了更加可靠地进行儿童座椅相对于车辆的座椅的固定,从而儿童座椅具有支承腿。支承腿从承受座的下表面前方起延伸至车辆的地板面,并从下方对儿童座椅的前方部分进行支承。支承腿为了与根据车型而不同的车辆的座椅的高度对应,从而被构成为能够对高度方向的长度进行调节。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128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支承腿的长度的调节通过如下方式实施,即,在用一只手对脚部进行保持的同时,用另一只手将作为锁止机构的滑块拉向与脚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横向,从而解除锁止。然而,如果能够更加简单地实施长度的调节,则更为优选。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操作来实施长度调节的支承腿。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了一种支承腿,其特征在于,具备:脚部,其在长度方向上伸缩自如;定位机构,其被安装在该脚部上,并决定该脚部的长度,该定位机构具有壳体、能够在该壳体内进行滑动的滑块、操作杆,所述操作杆以能够围绕与所述脚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旋转轴线进行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滑块能够在对所述脚部的伸缩进行固定的固定位置、和该固定被解除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滑动,在所述操作杆的一端上形成有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在所述操作杆的另一端上形成有连结部,所述连结部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且与所述滑块连结,当将所述操作杆向使所述操作部与所述脚部接近的方向进行旋转时,所述连结部将向从所述脚部离开的方向进行移动并使所述滑块滑动至所述解除位置,当将所述操作杆向使所述操作部从所述脚部离开的方向进行旋转时,所述连结部将向与所述脚部接近的方向移动并使所述滑块滑动至所述固定位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的一个方式,提供了一种支承腿,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杆以所述操作部与所述脚部接近的方向上的所述操作杆的旋转通过上方向的操作而被实施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的一个方式,提供了一种支承腿,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被朝向所述固定位置的方向施力。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的一个方式,提供了一种支承腿,其特征在于,所述脚部具有第一筒状部件和第二筒状部件,所述第二筒状部件被插入于该第一筒状部件内,且能够相对于该第一筒状部件进行滑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的一个方式,提供了一种支承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状部件具有贯穿孔,所述第二筒状部件具有沿着长度方向配置的多个贯穿孔,所述滑块具有向所述脚部的方向突出的固定部件,通过使所述第一筒状部件的贯穿孔、与所述第二筒状部件的被选择的所述多个贯穿孔中的一个贯穿孔对齐,并在所述滑块的所述固定位置上使所述固定部件插入于这些贯穿孔中,从而决定了所述脚部的长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的一个方式,提供了一种儿童座椅,其具备上述方式的支承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实现了如下的共通的效果,即,可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操作而进行长度调节的支承腿。
以下,根据附图和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记载能够进一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概要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儿童座椅整体的立体图。
图2为儿童座椅的朝前状态的立体图。
图3为儿童座椅的朝后状态的立体图。
图4为儿童座椅的承受座的立体图。
图5为图4的承受座的俯视图。
图6为儿童座椅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儿童座椅的座椅主体的底面的立体图。
图8为儿童座椅的卡合部以及被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9为穿过儿童座椅的横向的中央的纵剖视图。
图10为与儿童座椅的横向的中央相比而靠左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11为儿童座椅的座椅主体的内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2为对儿童座椅的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3为对儿童座椅的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进行说明的另一图。
图14为对儿童座椅的倾斜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5为对儿童座椅的旋转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16为对儿童座椅的操作机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7为对儿童座椅的操作机构进行说明的另一图。
图18为对儿童座椅的操作机构进行说明的另一图。
图19为儿童座椅的背面的放大立体图。
图20为儿童座椅的幼儿安全带的高度调节机构的一部分的分解组装图。
图21为对儿童座椅的幼儿安全带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2为对儿童座椅的幼儿安全带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的另一图。
图23为表示儿童座椅的最高位置的调节带的立体图。
图24为表示儿童座椅的最低位置的调节带的立体图。
图25为儿童座椅的背面的放大立体图。
图26为儿童座椅的背面板的立体图。
图27为幼儿安全带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28为图1的幼儿安全带的伸长状态的侧视图。
图29为图1的幼儿安全带的弯曲状态的侧视图。
图30为儿童座椅的幼儿安全带的伸长状态的主视图。
图31为儿童座椅的上部的立体图。
图32为儿童座椅的蓬机构的旋转锁止机构的分解组装图。
图33为儿童座椅的支承腿的定位机构的立体图。
图34为与图33的定位机构的中央相比而靠左的纵剖视图。
图35为穿过图33的定位机构的中央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的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遍及全部附图,将共通化的参照符号标记于对应的结构要素上。
图1为概要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儿童座椅1的整体的立体图,图2为儿童座椅1的朝前状态的立体图,图3为儿童座椅1的朝后状态的立体图。
儿童座椅1具有:儿童座椅主体10、和以相对于儿童座椅主体10可拆装的方式被安装的支承腿100。儿童座椅主体10具有:被安装在车辆(例如汽车)的座椅上的承受座20、和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而被支承在承受座20之上的座椅主体30。另外,如图1所示,儿童座椅1的包括落座面等在内的座椅主体30通过具有缓冲性的盖体11而被覆盖,而在其他的图中为了明确地对结构进行表示而进行了省略。
在本说明书中,在各结构部件的说明中,在将儿童座椅1设置在车辆座椅上的状态下,将车辆的行进方向的前方规定为“前”,将其相反侧规定为“后”。另外,将图1以及图2中所示的座椅主体30的状态称为座椅主体30的“朝前状态”,将图3中所示的座椅主体30的状态称为座椅主体30的“朝后状态”。特别是在对座椅主体30进行说明时,也有将从落座的婴幼儿观察时的前方说明为“前”,将其相反侧说明为“后”的情况。而且,“右”方向以及“左”方向相对于“前”方向而被决定。
座椅主体30能够通过后述的旋转机构而在朝前状态(图1以及图2)与朝后状态(图3)之间相对于承受座20而选择性地进行旋转。另外,座椅主体30能够通过后述的倾斜机构而对相对于承受座20的倾斜角度进行变更,即能够对多个倾斜位置进行选择而倾斜。
参照图4以及图5对承受座20进行说明。图4为儿童座椅1的承受座20的立体图,图5为承受座20的俯视图。承受座20具有:基部21,其作为整体被形成为中空,且被装载在车辆座椅的座部之上;竖立部22,其从基部21的后部向上方延伸并且与车辆座椅的背部面对。承受座20通过将硬质的塑料例如聚丙烯按照每个上下半部分或每个左右半部分而进行成型,且使这些构件嵌合而形成,然而并不仅限于此。
为了对座椅主体30的下部进行收纳,在基部21的上表面上形成有作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椭圆形的开口的主体接收开口23。在主体接收开口23的周缘处,沿着主体接收开口23的形状而呈环状地形成有向下延伸预定长度的支承壁23a。在主体接收开口23周围的基板21的上表面上,形成有作为基部21的上表面且向中央缓缓地倾斜的接收支承面24。在接收支承面24的表面上,形成有对齐配置的多个凸曲面状的突起24a。在主体接收开口23中、即基部21的底面的内侧,形成有从底面隆起的圆筒曲面25,且圆筒曲面25经由基部21的上表面的主体接收开口23而露出。
圆筒曲面25为由中心轴线沿左右方向、即横向延伸的圆筒面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凹曲面,且与前端相比后端被配置在更上方(图9)。在圆筒曲面25上,在穿过儿童座椅1的横向的中央的中央线H上,以在前后方向上对齐且等间隔的方式而形成有三个锁止孔25a。而且,在圆筒曲面25上,在从中央线H横向偏移了的左右的平行线上,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锁止槽25b。
在被形成于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中间部上并朝向前方倾斜的斜面22上,形成有朝向内部空间贯穿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细长的引导槽22b。如后文所述,引导槽22b对上部连接杆43的前后方向的滑动进行引导并对横向的移动进行限制。另外,在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上部前表面22c上形成有矩形的开口26(图3)。在承受座20的基部21的左右的后部、即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左右的下部处,如后文所述而形成有向横向突出的安全带卡合突起27。
参照图6以及图7对座椅主体30进行说明。图6为儿童座椅1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儿童座椅1的座椅主体30的底面的立体图。
座椅主体30具有:座椅下部31和从座椅下部31的后部向上方延伸的靠背部32。座椅主体30通过将硬质的塑料、例如聚丙烯进行一体成型而被形成,然而并不仅限于此。座椅下部31的外观由朝向下方而顶端变细的圆锥台部31a和从圆锥台部31a的下表面起向下方延伸的直径较小的圆筒部31b形成。圆筒部31b的下端部通过圆形的座椅底面33而被封闭。在座椅底面33的中央处形成有圆形开口33a,且在从座椅底面33的圆形开口33a的中心向左方向偏移了的线上,形成有两个圆形开口33b。
在靠背部32的前表面上,安装有左右向前方弯曲而起到头枕作用的头靠板60(图2)。如后文所述,头靠板60能够通过相对于靠背部32而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滑动从而对位置进行调节。另外,头靠板60通过将硬质的塑料、例如聚丙烯进行一体成型而被形成,然而并不仅限于此。
参照图6、图8、图9以及图10对儿童座椅1的卡合部以及被卡合部进行说明。图8为儿童座椅1的卡合部以及被卡合部的立体图,图9为穿过儿童座椅1的横向(左右方向)的中央的纵剖视图,图10为与儿童座椅1的横向的中央相比而靠左的放大纵剖视图。
在座椅主体30的下表面、即座椅底面33的外侧面上,作为被卡合部而一体地安装有圆盘状的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直径与圆筒部31b的直径相比而较大。如果特别参照图10,则在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下表面的周缘附近,形成有环状的卡合槽40a。在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卡合槽40a中,作为卡合部而从下方卡合有下部连接杆41的一端。即,下部连接杆41在其一个端部上具有被朝向上方弯折成挂钩状的卡合挂钩41a。另外,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通过将硬质的塑料、例如聚丙烯进行一体成型而被形成,然而并不仅限于此。
下部连接杆41的另一个端部41b(图10)与杆连接部件42的下部连接。杆连接部件42例如通过将聚缩醛等进行一体成型而被形成为与基部21的内部空间的后方上部的角部相适合的形状,然而并不仅限于此。如图9所示,在通过后述的倾斜机构而使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被配置在最后方的状态下,杆连接部件42与基部21的内壁抵接且与内部空间的后方上部的角部嵌合。其结果为,在通过倾斜机构而使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向最后方移动的情况下,即,使座椅主体30向更直立的状态进行倾斜动作的情况下,杆连接部件42将与基部21的内壁抵接,从而起到对座椅主体30的移动时的冲击进行吸收的缓冲材料的作用。另外,下部连接杆41以在此状态下不与基部21的内壁相干涉的方式而沿着内壁形状弯曲地形成。
在杆连接部件42的上部的左右处,作为卡合部而连接有一对上部连接杆43。各个上部连接杆43经由被形成在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上的引导槽22b而向外部突出(图10)。向外部突出了的上部连接杆43的部分由向上方延伸的直线部分、从直线部分的顶端朝向前方弯曲的半圆部分、以及从半圆部分的顶端稍向下延伸的直线部分而形成。即,向外部突出了的上部连接杆43的部分呈将字母“J”上下倒置了的这种挂钩状。
在座椅主体30的圆锥台部31a的外侧的圆锥面上,作为被卡合部而安装有环状的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具有沿着其环状的形状而向上方延伸的圆筒状的引导壁44a。如图8所示,在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的引导壁44a上,从上方卡合有上部连接杆43的各个顶端。另外,在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的外周面的下部处,形成有作为被形成为环状的凸曲面的碰撞支承面44b。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通过将硬质的塑料、例如聚丙烯进行一体成型而被形成,然而并不仅限于此。
另外,由于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在上部连接杆43与引导壁44a的卡合处对引导壁44a进行加固,因此也可以具有由碳钢等的金属而形成的加固部件44c。加固部件44c可以跨及引导壁44a的整个圆周而配置。如图6所示,特别是,可以以在座椅主体30的朝前状态以及朝后状态下进行卡合的方式而进行配置。
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以引导壁44a不向外部露出的方式而通过环状的罩部件45从上方被覆盖(图6)。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能够在通过罩部件45而被覆盖的同时进行旋转。在罩部件45上,在对应的位置处以上部连接杆43的各顶端能够经由罩部件45而与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的引导壁44a卡合的方式而形成有贯穿孔45a。另外,以使上部连接杆43不向外部露出的方式,对于上部连接杆43而从上方覆盖有保护罩46。保护罩46被安装在罩部件45上。另外,在图10中,罩部件45以及保护罩46被省略描绘。
罩部件45通过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等进行一体成型而被形成,然而并不仅限于此。另外,保护罩46通过将硬质的塑料、例如聚丙烯进行一体成型而被形成,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下部连接杆41以及上部连接杆43由碳钢等的金属而形成,然而并不仅限于此。
参照图6、图9以及图11,对与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相关的内部机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1为儿童座椅1的座椅主体30的内部的放大立体图。座椅主体30的座椅下部31的上部通过形成婴幼儿落座的座部的座椅板34而被覆盖,且座椅板34划分出了其下方的内部空间35。
在与座椅主体30的座椅底面33的中央的圆形开口33a相对应的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中央处,形成有相同直径的圆形开口40b(图6)。在座椅底面33的圆形开口33a以及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圆形开口40b中,从座椅主体30的内部空间35侧插入有圆柱状的倾斜锁止销50。从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了的倾斜锁止销50的顶端被插入并卡合于形成在承受座20的圆筒曲面25上的锁止孔25a中的任意一个内。
而且,在从与座椅主体30的座椅底面33的两个圆形开口33b相对应的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圆形开口40b的中心向左方偏移了的线上,形成有两个圆形开口40c(图6)。U字形的旋转锁止销51的各顶端从座椅主体30的内部空间35侧被插入于座椅底面33的两个圆形开口33b以及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两个圆形开口40c中。从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旋转锁止销51的各顶端被插入并卡合于形成在承受座20的圆筒曲面25上的锁止槽25b中的一个内。
因此,两个圆形开口33b对齐的线从座椅底面33的圆形开口33a的中心偏移的偏移量以及两个圆形开口40c对齐的线从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圆形开口40b的中心偏移的偏移量、与被形成在承受座20的圆筒曲面25上的锁止槽25b从中央线H偏移的偏移量被设定为相等。
如果特别参照图11,则在座椅主体30的座椅底面33的内侧面、即内部空间35的底面上,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且具有矩形横截面的第一引导突起33c以及第二引导突起33d。第一引导突起33c被配置在右侧,第二引导突起33d被配置在左侧。第一引导突起33c以及第二引导突起33d朝向上方而顶端略微变细。
第一销保持部件52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第一引导突起33c上,且第二销保持部件53以能够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而被安装在第二引导突起33d上。即,在第一销保持部件52上,形成有对第一引导突起33c进行接收的互补的矩形开口,且在第二销保持部件53上,形成有对第二引导突起33d进行接收的互补的矩形开口。第一销保持部件52对上述的倾斜锁止销50进行保持,且第二销保持部件53对上述的倾斜锁止销51进行保持。第一销保持部件52通过螺旋弹簧54a而向下方被施力,且第二销保持部件53通过螺旋弹簧54b而向下方被施力。
在座椅主体30的座椅下部31的上表面的前方部分上,安装有操作机构。操作机构具有操作台55。在操作台55上的右侧,作为第一操作部而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滑动的方式安装有对倾斜机构进行操作的倾斜操纵杆55a。另外,在操作台55之上的左侧,作为第二操作部而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安装有对旋转机构进行操作的旋转操纵杆55b。第一销保持部件52经由向斜上方延伸的操作杆56a而与倾斜操纵杆55a连接。另外,第二销保持部件53经由向斜上方延伸的操作杆56b而与旋转操纵杆55b连接。
若将倾斜操纵杆55a向前方进行牵拉,则第一销保持部件52经由操作杆56a而沿第一引导突起33c向上方滑动。由此,通过第一保持部件52而被保持的倾斜锁止销50也向上方移动,且倾斜锁止销50的顶端与锁止孔25a的卡合将被解除。其结果为,成为能够进行座椅主体30的倾斜动作的状态。
倾斜操纵杆55a通过对第一销保持部件52向下方进行施力的螺旋弹簧54a的施力,从而经由操作杆56a而向后方位置被施力。因此,在倾斜动作后,若对倾斜操纵杆55a进行释放,则通过螺旋弹簧54a的施力,倾斜操纵杆55a将向后方位置恢复,且倾斜锁止销50的顶端也将再次被插入于锁止孔25a中。
另一方面,若将旋转操纵杆55b向前方进行牵拉,则第二销保持部件53将经由操作杆56b而沿第二引导突起33d向上方滑动。以此,通过第二保持部件53而被保持的旋转锁止销51也向上方移动,且旋转锁止销51的各顶端与锁止槽25b的卡合被解除。其结果为,成为能够进行座椅主体30的旋转动作的状态。
旋转操纵杆55b通过将第二销保持部件53向下方进行施力的螺旋弹簧54b的施力,从而经由操作杆56b而向后方位置被施力。因此,在旋转动作后,若将旋转操纵杆55b释放,则通过螺旋弹簧54b的施力将使旋转操纵杆55b向后方位置恢复,且旋转锁止销51的各顶端也将再次被插入于锁止槽25b中。
参照图12以及图13对儿童座椅1的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进行说明。图12为对儿童座椅1的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进行说明的图,图13为对儿童座椅1的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进行说明的另一图。在图12以及图13中,模式化地图示了各结构。
如上所述,座椅主体30具有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和罩部件45。并且,经由杆连接部件42而被连接的下部连接杆41以及上部连接杆43在对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以及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之间进行卡合的同时对二者进行连结。通过使一对上部连接杆43中的每一个分别贯穿承受座20的对应的引导槽22b,并通过使杆连接部件42与承受座20的斜面22a的内侧面抵接,从而使下部连接杆41以及上部连接杆43的前后方向上的滑动被引导,并且使横向的移动被限制。
在图12中,座椅主体30处于与三个锁止孔25a中的后方的锁止孔25a相对应的倾斜位置处。即,通过使从座椅主体30经由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而向下方所突出的倾斜锁止销50与锁止孔25a卡合,从而使座椅主体30的倾斜位置被固定。
而且,以能够承受婴幼儿的落座时的载荷的方式,使座椅主体30的座椅下部31的外表面被支承在承受座20的承受座支承面24上。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与承受座20的圆筒曲面25被稍微分离地配置。座椅下部31的上述外表面在座椅主体30的倾斜动作中以及旋转动作中,在承受座20的承受支承面24之上滑动且被支承。另外,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在座椅主体30的倾斜动作中以及旋转动作中,与承受座20的圆筒曲面25稍微分离。换而言之,座椅主体30的上述外表面以始终与承受座支承面24抵接且被支承的方式而被决定了大小、形状等,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以与圆筒曲面25稍微分离的方式而被决定了大小、形状等。
座椅主体30通过与被形成在承受座20的承受支承面24上的凸曲面状的突起24a点状地抵接,从而使摩擦阻力被减轻,进而能够顺畅地进行滑动。
在此状态下,通过将未图示的旋转锁止销51与锁止槽25b的卡合解除,从而能够进行围绕与倾斜锁止销50的中心轴线大致一致的旋转轴线R的座椅主体30的旋转运动。另外,倾斜锁止销50以及旋转锁止销51由碳钢等的金属而形成,然而并不仅限于此。
若使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进行旋转,则被安装在座椅主体30上的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将在使下部连接杆41的卡合挂钩41a与环状的卡合槽40a卡合的状态下,与座椅主体30一起旋转。此时,下部连接杆41由于如上所述其横向的移动被限制,因此相对于承受座20而相对静止。因此,下部连接杆41的卡合挂钩41a在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环状的卡合槽40a内卡合并进行相对滑动。
另外,若使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进行旋转,则被安装在座椅主体30上的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将在使上部连接杆43的各顶端与圆筒状的引导壁44a始终卡合的状态下,与座椅主体30一起旋转。此时,上部连接杆43相对于承受座20而相对静止。因此,上部连接杆43的各顶端在始终沿着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的圆筒状的引导壁44a而卡合的同时进行相对滑动。
对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进行覆盖的罩部件45以及上部连接部件43的保护罩46与上部连接杆43一起相对于承受座20而相对静止。即,罩部件45在随着座椅主体30的旋转而进行的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的旋转之时,维持覆盖着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的状态,且罩部件45自身没有旋转。
图13表示从图12中所示的后方的倾斜位置至前方的倾斜位置而使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进行倾斜的状态。即,从图12中所示的状态起将倾斜锁止销50与后方的锁止孔25a的卡合解除,且使座椅主体30沿着承受支承面24向前方滑动。接下来,通过使倾斜锁止销50与前方的锁止孔25a卡合,从而使倾斜位置被固定。
对座椅主体30的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以及上部卡合引导部件44之间进行连结的下部连接杆41以及上部连接杆43追随于座椅主体30的倾斜动作,而沿着承受座20的引导槽22b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因此,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进行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而经由杆连接部件42而被连接的下部连接杆41以及上部连接杆43在始终维持与座椅主体30的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以及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之间的卡合状态的同时,即在维持与座椅主体30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的同时,对二者进行连结。
另外,理所当然,座椅主体30也可以以成为与中央的锁止孔25a相对应的倾斜位置的方式而形成。在座椅主体30处于与中央的锁止孔25a相对应的倾斜位置以及与前方的锁止孔25a相对应的倾斜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围绕作为倾斜锁止销50的中心轴线的旋转轴线R的座椅主体30的旋转运动。
参照图14以及图15对儿童座椅1的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进行说明。图14为对儿童座椅1的倾斜动作进行说明的图,且图14的(a)~(d)时序性地图示了倾斜动作。另外,图15为对儿童座椅1的旋转动作进行说明的图,且图15的(a)~(d)时序性地图示了旋转动作。
在图14以及图15的各附图中,示意性地图示了三个锁止孔25a、两个锁止槽25b、倾斜锁止销50、旋转锁止销51、倾斜操纵杆55a以及旋转操纵杆55b。另外,作为凹曲面的圆筒曲面25作为水平面而被示意性地图示。在图14以及图15的各附图中,将左侧作为儿童座椅1的前侧,将右侧作为儿童座椅1的后侧。另外,在图14以及图15的各附图中,上图以包含下图的线X-X的剖视图的方式而图示了来自上方的视点,下图以包含上图的线Y-Y、即沿左侧的锁止槽25b的线的剖视图的方式而图示了来自侧方的视点。
如对倾斜动作进行说明,则图14(a)为座椅主体30的朝前状态,且为未对倾斜操纵杆55a以及旋转操纵杆55b进行操作的状态。倾斜锁止销50与三个锁止孔中的中央的锁止孔25a卡合,且旋转锁止销51与左侧的锁止槽25b卡合。图14(b)图示了将倾斜操纵杆55a向前方牵拉的状态,且图示了倾斜锁止销50向上方移动而使与锁止孔25a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
图14(c)图示了在保持将倾斜操纵杆55a向前方牵拉的状态下使座椅主体30向前方滑动的状态。即,此动作为使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进行倾斜的倾斜动作。在倾斜动作的期间,旋转锁止销51与锁止槽25b卡合。图14(d)为在使座椅主体30向前方滑动后、即在使倾斜后,使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进行固定的动作。即,通过将倾斜操纵杆55a进行释放,从而倾斜操纵杆55a向后方位置恢复,且倾斜锁止销50被插入并卡合于前方的锁止孔25a中。
如对旋转动作进行说明,则图15(a)为座椅主体30的朝前状态,且为未对倾斜操纵杆55a以及旋转操纵杆55b进行操作的状态。倾斜锁止销50与沿前后方向排列的三个锁止孔中的中央的锁止孔25a卡合,且旋转锁止销51与左侧的锁止槽25b卡合。图15(b)表示将倾斜操纵杆55a向前方牵拉了的状态,且表示旋转锁止销51向上方移动而使与锁止槽25b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
图15(c)图示了在保持将倾斜操纵杆55a向前方牵拉的状态下使座椅主体30围绕倾斜锁止销50的旋转轴线R旋转180度的状态。即,此动作为使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进行旋转,从而使座椅主体30从朝前状态向朝后状态变更的旋转动作。在旋转动作的期间,倾斜锁止销50与锁止孔25a卡合。图15(d)为在使座椅主体30旋转后,使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进行固定的动作。即,通过将旋转操纵杆55b释放,从而旋转操纵杆55b向后方位置恢复,且旋转锁止销51被插入并卡合于其他的锁止槽25b中。
如对儿童座椅1的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进行归纳,则儿童座椅1具有:作为卡合部而具有下部连接杆41以及上部连接杆43的承受座20、和作为被卡合部而具有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以及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的座椅主体30,且在座椅主体30的倾斜位置的变更以及座椅主体30的旋转之时,卡合部以及被卡合部之间的卡合被维持。即,这些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始终固定。因此,儿童座椅1与具有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的现有的儿童座椅相比,能够通过部件数较少且部件被小型化的单纯的机构,而在不依赖于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的旋转位置的条件下,使座椅主体倾斜。
另外,在儿童座椅1中,由于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被配置在下部、即座椅下部31以及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下部,因此在座椅主体30的倾斜动作时以及旋转动作时,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部20而被稳定地支承,其结果为,能够稳定地进行操作。另外,由于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被配置在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下部,因此能够自由地利用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上部。
而且,在座椅主体30的倾斜动作时以及旋转动作时,由于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没有向外部露出,且不会夹持手指等,因此在安全性方面较为优秀,另外,在外观设计性上也较为优秀。
另外,由于儿童座椅1的倾斜锁止销50以及旋转锁止销51分别被分体地形成并且被独立地操作,因此例如与像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儿童座椅那样根据单一的锁止销的突出量而对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进行选择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单纯的机构而进行可靠稳定的操作。而且,由于无需根据期望的操作而进行突出量的变更,因此与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儿童座椅相比,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的各部件的加工精度、组装精度并不严格,其结果为,能够降低部件成本、制造成本。
另外,只要在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之间维持了承受座20以及座椅主体30之间的卡合,则卡合部以及被卡合部可以为任意结构。例如,也可以以承受座20仅具有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以及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中的任意一方,且座椅主体30具有所对应的下部连接杆41以及上部连接杆43的一方的方式而形成。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也可以不是圆盘状,而是环状或多边形形状。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以及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也可以与座椅主体30一体地形成。
作为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以及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之间的连结部件,下部连接杆41、杆连接部件42以及上部连接部件43也可以一体地形成。而且,虽然下部连接杆41、杆连接部件42以及上部连接部件43在座椅主体30的儿童座椅1的后方、即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侧与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以及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卡合,然而只要能够进行与座椅主体30的倾斜动作相对应的前后运动,则也可以为其他配置。
虽然在承受座20的圆筒曲面25上形成了三个锁止孔25a,然而也可以是两个或四个以上。即,与锁止孔25a的个数相对应的倾斜位置能够设定为任意的个数,这些位置也可以不是等间隔的。另外,虽然在承受座20的圆筒曲面25上相对于中央线H而平行地形成有一对锁止槽25b,然而也可以形成有相对于中央线H为任意的角度、例如正交的锁止槽。即,除座椅主体30的朝前状态以及朝后状态之外,还可以以能够设为婴幼儿朝向横向的横向状态的方式而形成。在此横向状态下,也可以通过沿横向设置多个锁止孔而使倾斜动作能够进行。
另外,如上文所述,儿童座椅1通过对倾斜操纵杆55a进行牵拉从而能够使座椅主体30倾斜,且通过对旋转操纵杆55b进行牵拉从而能够使座椅主体30旋转。假设能够同时进行这些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则座椅主体30将描绘出复杂的不可预测的轨迹,从而有可能会与操作者碰撞。因此,儿童座椅1以不能同时进行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的方式而构成。
参照图16以及图18,对倾斜操纵杆55a以及旋转操纵杆55b的操作机构进行说明。图16为对儿童座椅1的操作机构进行说明的图,图17为对儿童座椅1的操作机构进行说明的另一图。在图16以及图18中,上方为座椅主体的后方,而下方为座椅主体30的前方。
操作开关57为厚板状的部件,且被形成为具有弯曲的侧面的形状、例如新月形或回旋镖形。操作开关57在其中央部分处通过固定销57a而以能够绕固定销57a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操作台55上。在操作开关57的两端部分的弯曲的外侧、即后侧的侧面上,形成有朝向座椅主体30的前方并向外方扩展的抵接面57b。另外,由于操作开关57通过倾斜操纵杆55a以及旋转操纵杆55b而从上方被覆盖,因此从外部无法目视确认。
操作杆56a通过杆保持部件58a而与倾斜操纵杆55a连结,操作杆56b通过杆保持部件58b而与旋转操纵杆55b连结。即,操作杆56a的端部向上方弯折、即在图中相对于纸面而垂直地向近前方向弯折,相对应地被形成为L字形的杆保持部件58a通过从上方嵌合、即在图中相对于纸面垂直地从近前方向嵌合而被连结。关于杆保持部件58b也为相同结构。另外,杆保持部件58a以及杆保持部件58b也可以分别与倾斜操纵杆55a以及旋转操纵杆55b一体地形成。
接下来,对操作开关57的动作进行说明。若倾斜操纵杆55a从图16中所示的操作机构的状态向前方、即在图中向下方被牵拉,则杆保持部件58a将与操作杆56a一起向前方移动。此时,杆保持部件58a的顶端、即前端部分首先与操作开关57的抵接面57b抵接,且使操作开关57绕固定销57a旋转。若倾斜操纵杆55a进一步被牵拉,则如图17所示,倾斜操纵杆55a将与操作台55的止动部55c抵接而停止。
在此状态下,旋转后的操作开关57的抵接面57b与杆保持部件58a的侧面抵接,并且其他的杆保持部件58b的顶端、即前端部分与操作开关57的另一方的抵接面57b抵接。因此,旋转操纵杆55b的移动通过杆保持部件58b的顶端与操作开关57的抵接面57b抵接而被阻止。换而言之,在所旋转的操作开关57的抵接面57b与杆保持部件58a的侧面抵接的状态下,以另一方的杆保持部件58b的前端部分与操作开关57的另一方的抵接面57b抵接的方式,决定了操作开关57的新月形或回旋镖形的形状。
在牵拉了倾斜操纵杆55a的状态下(图17),不能对旋转操纵杆55b进行牵拉,相反地,在牵拉了旋转操纵杆55b的状态下(图18),不能对倾斜操纵杆55a进行牵拉。若使向前方牵拉了的倾斜操纵杆55a或旋转操纵杆55b的一方恢复至原来的位置,则能够将倾斜操纵杆55a或旋转操纵杆55b向前方进行牵拉。因此,根据这样的操作机构,通过单纯的机构而防止了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同时动作、即能够安全地实现二选一的操作。
另外,由于儿童座椅1仅通过对倾斜操纵杆55a或旋转操纵杆55b进行牵拉就能够进行用于座椅主体30的倾斜以及旋转的操作,因此也能够单手操作,并能够自由地使用另一只手。另外,即使通过单手对操作机构进行操作,也能够稳定地进行操作。
另外,如上述的那样,对倾斜操纵杆55a或旋转操纵杆55b的一方进行牵拉,到操作开关57与杆保持部件58a的侧面抵接为止,即使不使杆保持部件58a滑动,在杆保持部件58a的顶端使操作开关57旋转了的时间点,也可以限制倾斜操纵杆55a或旋转操纵杆55b的另一方的滑动。即,操作开关57也可以仅是矩形的部件等。另外,具有上述的操作开关57的操作机构不仅能够应用于儿童座椅的领域,也可以应用于存在稳定地实现二选一的操作的需求的其他领域中。
另外,如果特别参照图3,则如上述的那样,在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上部形成有矩形的开口26。即,在儿童座椅1中,通过将倾斜机构以及旋转机构配置在座椅主体30以及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下部,从而能够在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上部形成开口26。能够将开口26作为搬运儿童座椅1时的把手进行利用。
另外,在开口26中,如图4所示,能够搭载具有各种各样功能的机构或装置90。由此,承受座20能够具有座椅主体30的支承功能以外的功能。特别是在座椅主体30的朝后状态下,例如也可以搭载照相机而对静止图像或动画进行拍摄,从而使保护人等能够通过手机、汽车导航系统等而对落座的婴幼儿的情况进行观察。另外,也可以搭载显示屏,使婴幼儿能够欣赏影像。另外,也可以搭载音响,使婴幼儿能够欣赏声音。另外,也可以搭载电风扇、空调装置、照明装置等。另外,也可以搭载通过等离子放电等而将离子向空气中释放的离子发生装置。根据这样的离子发生装置,能够期待所谓空气的消毒、除尘、杀菌、有机物分解以及除臭的空气净化效果、将婴幼儿、保护人的头发、皮肤的保养作为对象的护发以及脸部护肤的效果等。另外,为了能够将这些装置等设为能够简单地进行交换,这些装置等也可以经由安装件而进行搭载。
为了对被搭载于开口26上的电器设备进行使用,也可以将电池以可交换的方式配置在承受座20的内部,或也可以将车辆的点烟器作为电源而进行利用。从电池、点烟器等的电源至电器设备的电源线优选为,以不与座椅主体30的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相干涉的方式,且以穿过儿童座椅1的下表面以及背面的方式而进行配线,或以穿过承受座20的内部的方式而配线。
另外,理所当然,开口26也可以为矩形以外的形状、例如圆形。另外,开口26可以朝向后方贯穿,也可以仅为凹部。而且,像上述那样的开口26不仅可以应用于能够进行相对于承受座的座椅主体的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的类型的儿童座椅,也可以应用于座椅主体被固定在承受座上的类型、座椅主体以能够相对于承受座进行拆装的方式而被安装的类型中。
另外,儿童座椅从在碰撞时对婴幼儿进行保护以使其免受作用于车辆上的冲击这一目的出发,要求具有较高的耐冲击性能。耐冲击性能通过刚刚碰撞后的儿童座椅相对于车辆的座椅的位移量、因由刚刚碰撞后的位移而引起的反作用所导致的不规则的儿童座椅的运动的位移量等而被检验出。为了实现较高的耐冲击性能,儿童座椅优选为被牢固地固定在车辆的座椅上。通常,在儿童座椅的固定中会使用车辆座椅所具备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座椅安全带。车辆的座椅所具备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具有:座椅安全带、具备穿入有座椅安全带的舌板的舌片、以及能够使座椅安全带进行拆装的扣环。
关于此点,参照图4,儿童座椅1如上文述,在承受座20的基部21的左右的后部处形成有安全带卡合突起27。安全带卡合突起27在将承受座20安装在车辆的座椅上的状态下,被配置在从后侧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舌片或扣环91卡合的位置上。换而言之,安全带卡合突起27以跨越一定程度的长度而形成,以便能够与根据车型而不同的舌片或扣环91的位置相对应。另外,安全带卡合突起27只要能够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舌片或扣环91卡合,也可以作为槽状的安全带卡合槽。
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舌片或扣环91通常被配置在车辆的座椅的座面附近,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座椅安全带相比而刚性较高。因此,通过使这样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舌片或扣环91与被形成在儿童座椅1的承受座20、特别是承受座20的下部的安全带卡合突起27或安全带卡合槽卡合,从而能够更牢固地对承受座20进行固定。其结果为,能够实现较高的耐冲击性能。
另外,为了使舌片或扣环91不会错位或脱落而是更可靠地卡合,安全带卡合突起27或安全带卡合槽优选为,以舌片或扣环91所卡合的承受座20以及安全带卡合突起27之间的凹部或安全带卡合槽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锐角的方式而被形成。另外,安全带卡合突起27或安全带卡合槽也可以不与舌片或扣环91卡合,而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座椅安全带卡合。在此情况下,通过将儿童座椅1的承受座20的下部进行固定,从而与现有的儿童座椅相比能够牢固地进行固定。另外,安全带卡合突起27也可以与承受座20分体地形成。
上述这种安全带卡合突起27或安全带卡合槽不仅可以应用于能够进行相对于承受座的座椅主体的倾斜动作以及旋转动作的类型的儿童座椅,也可以应用于座椅主体被固定在承受座上的类型、座椅主体以能够相对于承受座进行拆装的方式而被安装的类型中。
儿童座椅1为了对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的位移量进行抑制而实现更高的耐冲击性能,具有针对于冲击的多个支承点。即,例如在车辆从正面碰撞到物体的情况下,儿童座椅1整体受到前方向的惯性力。此时,承受座20通过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而被固定,相对于此,座椅主体30没有通过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而被固定。因此,座椅主体30将要向前方向位移,然而通过在支承点上座椅主体30与承受座20抵接而被支承,从而使座椅主体30的位移量被抑制。
关于此点,参照图10,如上所述,在儿童座椅1中,由于上部连接杆43的各顶端与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卡合,因此形成了支承点A。即,在由于车辆的碰撞而使儿童座椅1整体受到前方向的惯性力的情况下,被配置在直接固定于车辆的座椅上的承受座20侧的上部连接杆43的各顶端将朝向后方对被配置在座椅主体30侧的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进行支承。其结果为,在车辆碰撞到物体的情况下,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的向前方的位移将被抑制。
同样地,被形成在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的外周面上的碰撞支承面44b和承受座20的前端部内侧的支承壁面28a形成了支承点B,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被安装在座椅主体30上。另外,被安装在座椅主体30上的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环状的上表面40d(图8)和对承受座20的主体接收开口23进行确定的支承壁23a的下端部形成了支承点C。在图10中,支承点C为承受座20的支承壁23a的下端部中的、特别是后端部分以及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上表面40d的后端部分。
支承点C根据座椅主体30的倾斜位置,也可以是承受座20的环状的支承壁23a的下端部中的左右部分以及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上表面40d的左右部分。即,以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上表面40d在任意的倾斜位置上与承受座20的支承壁23a的下端部构成支承点C的方式,下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0的直径被形成为与承受座20的主体接收开口23的横向的宽度L(图5)相比而较大。由此,在儿童座椅1中,还防止了被收纳在主体接收开口23中的座椅主体30从承受座20上脱落的情况。
儿童座椅1通过具有支承点A、B、C,从而特别抑制了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的位移,即,抑制了座椅主体30相对于承受座20向前方的位移。其结果为,能够实现更高的耐冲击性能。另外,由于支承点A、B、C被配置在儿童座椅1的座椅下部31以及承受座20的竖立部22的下部,因此承受座20能够更稳定地对座椅主体30进行支承。另外,由于承受座20通过多个支承点A、B、C而对座椅主体30进行支承,从而使冲击被分散,因此能够将形成承受座20以及座椅主体30的材料从金属等变更为更轻量的树脂等,还能够削减成本。
另外,承受座20和座椅主体30不需要始终在支承点处抵接,也可以稍微分离而设为仅在碰撞时抵接。另外,儿童座椅1也可以以仅具有一个支承点A的方式而构成,也可以以具有支承点A、B以及C中的两个支承点的方式而构成,还可以以具有三个支承点A、B以及C的方式而构成。另外,用于实现较高的耐冲击性能的支承点并不仅限于上述的三个部分。即,与承受座20抵接的座椅主体30的部分在包括上部被卡合引导部件44的前方部分以及后方部分、还包括与这些前方部分以及后方部分相比更下方的下部被卡合引导部40的下方部分上,能够任意构成。
参照图19至图22对幼儿安全带70(图1)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图19为儿童座椅1的背面的放大立体图,图20为儿童座椅的幼儿安全带的高度调节机构的一部分的分解组装图,图21为对儿童座椅1的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的图,图22为对儿童座椅1的幼儿安全带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的另一图。另外,在图19中后述的背面板68被省略描绘。
儿童座椅1为了相对于儿童座椅1而对婴幼儿安全地进行约束,具有相当于车辆的座椅所具备的座椅安全带的、宽幅的幼儿安全带70。幼儿安全带70分别被配置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前表面的左右,且左右的幼儿安全带70被结合在婴幼儿的身体正面。因此,幼儿安全带70从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后方贯穿靠背部32并向前方延伸,且贯穿落座面、即座椅下部31并向下方延伸,并通过座椅下部31的下方的部分而被固定。
从座椅主体30的落座面到幼儿安全带70所贯穿的靠背部32的位置、即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需要根据婴幼儿的坐高而进行调节。因此,儿童座椅1为了对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适当地进行调节而具有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
因此,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上,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即高度方向延伸的两个开口36。这些开口36隔着靠背部32的中央的支柱部37而被左右对称地形成,且在高度方向上以跨及作为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而所需的范围的方式而形成。经由这些开口,包括被配置在靠背部32的前表面上的上述的头靠板60的移动部61以相对于靠背部32能够沿高度方向滑动的方式而被安装。
移动部61具有:头靠板60,其被配置在靠背部32的前表面上;旋转支承部件62,其被配置在靠背部32的背面上,且经由靠背部32的两个开口36而被安装于头靠板60上;第一卡合部件63,其被安装于旋转支承部件62上;第二卡合部件64,其被安装于第一卡合部件63上。另外,在图20中,旋转支承部件62、第一卡合部件63以及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靠背部32以及头靠板60,为了明确化而被略微放大地描绘。另外,虽然头靠板60由于经由槽开口60a而对幼儿安全带70进行保持,因此构成了带保持部件,然而也可以以通过其他部件来进行保持的方式而构成。
在头靠板60上,为了使幼儿安全带70穿过,从而在与靠背部32的两个开口36分别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具有与开口36大致相同宽度的两个槽开口60a。在各个槽开口60a的上方且头靠板60的中央附近处,形成有经由靠背部32的开口36而向后方突出的安装部60b。在各个槽开口60a的下方且头靠板60的中央附近处,形成有经由靠背部32的开口36而向后方突出的被卡合梁60c。在各个被卡合梁60c的顶端,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贯穿的卡合孔60d。
在左槽开口60a的左侧以及右槽开口60a的右侧,形成有经由靠背部32的开口36而向后方突出且向高度方向扩展的平板状的支承板60e。在支承板60e上,形成有对后述的圆柱状的卡合棒65进行接收的凹部60f。另外,在各个槽开口60a的更下方处,形成有不依赖于头靠板60的高度位置而始终朝向各个开口36开放的两个通气开口60g。
旋转支承部件62具有:壳体62a、从壳体62a向上方突出的矩形平板状的保护壁62b、从壳体62a向后方突出的平板状的第一旋钮62c。通过壳体62a相对于贯穿各个靠背部32的开口36而突出的头靠板60的安装部60b(图19)而被安装,从而使头靠板60与旋转支承部件62被一体地安装。此时,靠背部32的支柱部37被配置在头靠板60以及旋转支承部件62之间。保护壁62b在移动部61的操作时防止操作者的手接触到座椅主体30的支柱部37。
第一卡合部件63具有箱状的主体部件63a。在主体部件63a的背面上形成有矩形的开口63b。主体部件63a的上部以第一卡合部件63能够绕沿横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旋转支承部件62的壳体62a上。另外,在主体部件63的下部处,朝向左右外方分别延伸有筒状的卡合棒65。卡合棒65具有在其内部中横跨左右而被插入的用于加固的加固棒65a。加固棒65a由碳钢等的金属形成,然而并不仅限于此。
在靠背部32的背面上,在支柱部37和左开口36的左侧和右开口36的右侧,形成有被卡合曲面部38。被卡合曲面部38具有如下结构,即,以包括沿横向延伸的圆筒面的一部分且易于接收圆柱状的卡合棒65的方式而宽广地形成入口的凹曲面,在横向上对齐且在高度方向上等间隔地被配置有多个。
通过使第一卡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与被卡合曲面部38的任意的横列的凹曲面卡合,从而能够将头靠板60相对于靠背部32而调节到任意的高度位置上。此时,与被卡合曲面部38卡合的第一卡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与第一卡合部件63一起也被接收在沿高度方向滑动的头靠板60的支承板60e的凹部60f内。另外,第一卡合部件63在旋转支承部件62的内部通过被一体地形成的左右的扭簧63c,而向卡合棒65与靠背部32的被卡合曲面部38卡合的旋转方向被施力。
第二卡合部件64为,能够在第一卡合部件63的主体部件63a的内部沿上下方向而滑动的板状的部件,且其通过螺旋弹簧64a而向下方被施力。在第二卡合部件64的下端部处,于左右而形成有从第一卡合部件63的主体部件63a向下方突出的一对卡合销66。各个卡合销66通过被插入于从头靠板60经由开口36而突出的被卡合梁60c的卡合孔60d中,从而与头靠板60卡合。另外,第二卡合部件64具有经由第一卡合部件63的矩形的开口63b而向后方突出的平板状的第二旋钮64b。
参照图21对调节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的操作进行说明。图21为如上所述对儿童座椅1的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的图,且为贯穿座椅主体30、即移动部61的宽度方向中央的大致纵剖视图。首先,对旋转支承部件62的第一旋钮62c和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钮64b同时进行把持,并在第一旋钮62c方向上将第二旋钮64b向上方提拉(图21(a))。即,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将第二卡合部件64向上方提拉。此动作例如通过将拇指放在第一旋钮62c的上表面上,使食指以及中指接触到第二旋钮64b的下表面并向上方提拉而进行。通过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而将第二卡合部件64向上方提拉,从而使第二卡合部件64的卡合销66与头靠板60的被卡合梁60c的卡合孔60d的卡合被解除。其结果为,第一卡合部件63成为相对于旋转支承部件62而能够旋转的状态(图21(b))。
而且,若继续实施将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钮64b向上方提拉的动作,则第一卡合部件63相对于旋转支承部件62进行旋转。以此,第一卡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与靠背部32的背面的被卡合曲面部38的卡合被解除。其结果为,头靠板60成为能够相对于靠背部32而沿高度方向滑动的状态(图21(c))。在此状态下,通过使槽开口60a中插穿有幼儿安全带70的头靠板60相对于靠背部32而在高度方向上滑动,从而能够使幼儿安全带70滑动至所需的高度。
在此,在将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而向上方提拉而使卡合销66的卡合被解除了的状态下,若相对于旋转支承部件62而使第一卡合部件63旋转,则第二卡合部件64的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的滑动将被限制。关于此点,参照图22进行说明。图22为如上所述对儿童座椅1的幼儿安全带的高度调节机构进行说明的另一图,且为包含第二卡合部件64的侧面的纵剖视图。在图22中,关于第一卡合部件63以及第二卡合部件64以外的部件被省略描绘。
参照图22,在第二卡合部件64的侧面上形成有卡止突起64c(也参照图20),且在旋转支承部件62的壳体62a的内部形成有卡止凹部62d。从图22(a)的状态将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而向上方提拉(图22(b)),接下来相对于旋转支承部件62而使第一卡合部件63旋转。由此,使第二卡合部件64的卡止突起64c与旋转支承部件62的卡止凹部62d卡合(图22(c))。其结果为,第二卡合部件64的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的滑动被限制。
因此,即使假设在此状态下使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钮64b的提拉力减弱,但由于螺旋弹簧64a的施力,卡合销66也不会再次突出。换而言之,向上方滑动了的第二卡合部件64被安全地构成为,只要不处于第一卡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与靠背部32的被卡合曲面部38卡合的状态下,则第二卡合部件64就不会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在使幼儿安全带70滑动到所需的高度后,为了在此高度处对幼儿安全带70进行固定,从而只需相反地实施上述的一系列的动作便可。即,相对于旋转支承部件62而使第一卡合部件63旋转,且使第一卡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与靠背部32的被卡合曲面部38卡合。由此,第二卡合部件64的卡止突起64c以及旋转支承部件62的卡止凹部62d之间的卡合被解除。接下来,相对于第一卡合部件63而使第二卡合部件64向下方滑动,且使第二卡合部件64的卡合销66与头靠板60的被卡合梁60c的卡合孔60d卡合。由于这些动作借助于扭簧63c以及螺旋弹簧64a的施力,因此能够轻松进行。
上述的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由于具有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头靠板60的卡合、和第一卡合部件63相对于靠背部32的卡合这两个卡合,因此即使假设儿童座椅1整体均被施加了冲击,也不会出现双方的卡合都脱落的情况。即,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头靠板60的卡合解除通过上方向的移动而被实施,而第一卡合部件63相对于靠背部32的卡合解除通过旋转方向、即从靠背部32离开的方向的移动而被实施。因此,为了对这些卡合进行解除而所需的力的方向大致正交。
不仅如此,第二卡合部件64相对于头靠板60的卡合解除以及第一卡合部件63相对于靠背部32的卡合解除通过将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钮64b进行提拉的一系列的连续动作而被实施。即,通过始终沿着相同的上方向而对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钮64b进行施力,从而能够解除两个阶段的卡合。因此,上述的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以意外的解除难以实施而有意的解除易于实施的方式而构成。
另外,由于在将支柱部37保留在靠背部32的中央的同时使被卡合曲面部38被形成在靠背部32的中央,因此靠背部32的强度被维持。另外,由于靠背部32的被卡合曲面部38的凹曲面被形成为沿高度方向对齐成三列,因此第一卡合部件63的卡合棒65不是一横列,从而防止了与高度相互不同的被卡合曲面部38的凹曲面卡合的情况。
另外,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即移动机构只要能够通过参照图21所说明的这种动作来进行操作,则能够任意地构成。即,只要滑动方向与向第二卡合部件施加力的方向平行,且首先通过第二卡合部件的滑动而使卡合被解除,接着通过第一卡合部件的旋转而使卡合被解除,从而成为能够滑动的状态,则移动机构可以任意地构成。另外,上述的高度调节机构不仅可以应用于儿童座椅的领域,也可以应用于存在安全地实现移动机构的操作的需求的其他领域中。
另外,幼儿安全带70通过上述的高度调节机构并根据婴幼儿的坐高而对高度适当地进行调节后,需要根据婴幼儿的体形而对幼儿安全带70的收紧程度、即向靠背部32的前方延伸的长度适当地进行调节。
参照图23以及图24对使用调节带75的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的调节进行说明。图23为表示儿童座椅1的最高位置的调节带75的立体图。图24为表示儿童座椅1的最低位置的调节带75的立体图。图23以及图24为从下方对儿童座椅1的座椅主体30进行观察时的立体图。
左右的幼儿安全带70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后侧被连接在一起,因此,其通过一根带子而构成。另外,幼儿安全带70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后侧与一根宽幅的调节带75的一端连结。即,调节带75的一端被折回,且与被折回后的近前的部分重叠地被缝合。其结果为,环部75a被形成在调节带75的一端。幼儿安全带70被插入于环部75a之中。因此,调节带75的环部75a构成与幼儿安全带70连结的连结部。调节带75通过对在车辆的座椅安全带上通常被使用的素材、例如涤纶纤维进行编织而形成,然而并不仅限于此。
调节带75沿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向下方延伸,且从被形成在座椅主体30的下端部附近、即座椅下部31的圆筒部31b的后侧面的下部处的开口31c(也参照图7)而进入内部空间35。接下来,参照图9进行说明,进入座椅主体30的内部空间35内的调节带75通过被形成在内部空间35的底面上的朝向上方突出的带支承突起33e而弯曲为锐角并朝向上方延伸至座椅板34的下表面附近。
接下来,调节带75在内部空间35内朝向前方相对于座椅底面33而平行地延伸后,从被形成在座椅下部31的圆筒部31b的前侧面的上部上的开口31d(也参照图7)向内部空间35外穿出。接着,调节带75从被形成在座椅下部31的圆锥台部31a的前侧面上的开口31e朝向座椅下部31的上方延伸。接着,调节带75经由被配置在操作机构的操作台55的后方的带调整器76而向座椅主体30的前方延伸(图1),其中,操作机构被安装在座椅下部31的上表面的前方部分处。
带调整器76能够通过公知的机构而解除与调节带75的锁止。若调节带75通过带调整器76而被锁止,则无法相对于带调整器76而使调节带75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另一方面,若调节带75的锁止通过带调整器76而被解除,则能够相对于带调整器76而使调节带75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移动。
接下来,对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调节进行说明。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调节在解除了带调整器76的锁止的状态下被实施。在欲将向靠背部32的前方延伸的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延长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向靠背部32的前方延伸的幼儿安全带70向前方或上方进行牵拉而将其延长。最终,能够将幼儿安全带70牵拉至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后侧没有剩余部分为止。此时,向靠背部32的前方延伸的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为最大,与幼儿安全带70连结的调节带75的环部75a在最高位置(图23)。
调节带75的最高位置为,环部75a与插穿有幼儿安全带70的头靠板60的槽开口60a被形成的部分相对应的位置。因此,调节带75的最高位置会对应于通过幼儿安全带70的高度调节机构而被调节后的高度而进行变化。
另一方面,在欲将向靠背部32的前方延伸的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缩短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向座椅主体30的前方延伸的调节带70的部分(图1)向前方进行牵拉而使其缩短。最终,能够将调节带75牵拉至与幼儿安全带70连结的调节带75的环部75a被配置在座椅下部31的开口31c附近为止。此时,向靠背部32的前方延伸的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为最短,与幼儿安全带70连结的调节带75的环部75a在最低位置(图24)。
调节带75的最低位置为,环部75a在座椅下部31的开口31c附近的位置。因此,调节带75的最低位置被固定在座椅下部31的开口31c的位置上。
以上,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调节通过将向靠背部32的前方延伸的幼儿安全带70或向座椅主体30的前方延伸的调节带75的部分进行牵拉而被实施,由此能够对与婴幼儿的体形相对应的幼儿安全带70的收紧程度进行调节。
在儿童座椅1中,调节带75延伸至被形成在座椅主体30的后侧的下端部附近、即座椅下部31的圆筒部31b的后侧面的下部处的开口31c,而后进入内部空间35内。接着,调节带75通过带支承突起33e而弯曲为锐角并朝向上方延伸。因此,不能说调节带75朝向带调整器76经由了最短距离,而是绕了迂回的路径。因此,在儿童座椅1中,通过将调节带75的最低位置配置在与现有的儿童座椅相比靠下方的座椅主体30的下端部附近,从而更长地确保了调节带75的最高位置与最低位置之间的距离。其结果为,能够将幼儿安全带70的长度调节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另外,为了顺畅地进行调节带75的调节,也可以在与座椅主体30抵接的部分、例如开口31c的上部处配置滑轮。另外,调节带75也可以不经由座椅主体30的内部,而是经由其外部、即座椅主体30的下表面。
另外,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背面上,安装有背面板(线束板)68。图25为儿童座椅1的背面的放大立体图,图26为儿童座椅1的背面板68的立体图。背面板68发挥如下的作用,即,对被配置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后侧的多余的幼儿安全带70以及调节带75以使之不会成为阻碍的方式而进行覆盖,并收纳于靠背部32的背面。另外,背面板68发挥如下的作用,即,对被形成在移动部61的一部分以及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开口36的两侧的被卡合曲面部38以不使之露出的方式而进行覆盖。
如图9的纵剖视图所示,背面板68在座椅主体3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分以跨及高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而被配置,且被嵌合安装于座椅主体30上。背面板68具有板上部68a和板下部68b。背面板68为了具有挠性而例如通过聚丙烯等的树脂材料并利用注射成形而被一体地形成。特别是背面板68的板上部68a与板下部68b的交界线的部分形成了铰链68c,所述铰链68c与其他部分相比被形成得较薄,且能够在不会破损的情况下而反复弯曲。但是,背面板68也可以省略铰链68c,并通过其挠性而使其弯曲。另外,幼儿安全带70以及调节带75被收纳在座椅主体30与背面板68之间的收纳空间68d(图9)内。
背面板68的上端部与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卡合,通过对此卡合进行解除,从而能够以铰链68c为中心而使板上部68a朝向后方弯曲,以使座椅主体30与背面板68之间的收纳空间68d开放。即,能够使背面板68局部性地与靠背部32分离。例如,在对被配置在座椅主体30的背面侧上的幼儿安全带70的剩余部分进行调节时等,能够使背面板68的板上部68a弯曲而以易于进行作业的方式而开放。
另外,在背面板68的板上部68a上,以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分处跨越高度方向的方式而形成有开口68e。开口68c的宽度与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支柱部37的宽度相比而较大。因此,靠背部32的两个开口36经由背面板68的开口68e而局部性地露出。其结果为,在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的前后方向上,经由靠背部32的两个开口36以及头靠板60的通气开口60g(图20)而能够确保通气性,以使落坐的婴幼儿不会变得不舒适。而且,通过在背面板68上形成开口68e,从而在安装了背面板68的状态下,能够对移动部61进行操作。即,经由背面板68的开口68e,能够接近旋转支承部件62的第一旋钮62c以及第二卡合部件64的第二旋钮64b。
参照图27至图29,对幼儿安全带70进行说明。图27为幼儿安全带70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28为图1的幼儿安全带70的伸长状态的侧视图,图29为图1的幼儿安全带70的弯曲状态的侧视图。
被用于儿童座椅1的幼儿安全带70将挠性的带状的多个带条71、例如二块带条71a、71b进行重叠而形成。各个带条71a、71b通过对在车辆的座椅安全带上通常被使用的素材、例如涤纶纤维进行编织而形成。带条71a、71b沿着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多根线、例如沿着二根线71c而被缝合。
若使幼儿安全带70弯曲,则在释放了使之弯曲的力之后,会克服重力而维持弯曲状态。即,若使被重叠的带条71弯曲,则弯曲的内侧的带条71a的曲率半径与弯曲的外侧的带条71b的曲率半径相比而较小。通过此曲率半径的不同,从而在相对置的内侧的带条71a的外侧的面与外侧的带条71b的内侧的面之间会沿弯曲的圆周方向、例如沿带条71的长度方向而伸长,进而产生错位。接下来,若对弯曲的力进行释放,则在幼儿安全带70中,伸长了的外侧的带条71b将试图返回到原位,然而内侧的带条71a的外侧的面与外侧的带条71的内侧的面通过摩擦阻力而卡止。其结果为,变形了的幼儿安全带70在释放了使之变形的力后,将克服重力而维持形状。
因此,由于即使在保护人解开幼儿安全带70而将婴幼儿从儿童座椅上移开后,幼儿安全带70也会克服重力而维持形状,因此在此后不会成为再次使婴幼儿落座时的障碍。而且,由于带条71a、71b由涤纶纤维等的柔软材料形成,因此即使婴幼儿、保护人接触或碰撞到幼儿安全带70也是安全的。
另外,也可以在使幼儿安全带70变形时,以更大地产生二块条带71a、71b之间的错位的方式,将条带71a、71b宽松地进行缝合。另外,幼儿安全带70也可以不依赖于摩擦阻力,而通过将能够维持变形后的形状的金属丝、金属板等向内部插穿,而对形状进行维持。另外,可以将幼儿安全带70整体设为以上述方式对形状进行维持的结构,也可以将其部分设为这种结构。而且,也可以在与婴幼儿抵接的幼儿安全带70的部分上卷绕具有缓冲性的幼儿安全带罩77(图1)。在此情况下,对于幼儿安全带罩77而言,也可以设为上述这种对形状进行维持的结构。而且,上述的幼儿安全带70不仅可以应用于儿童座椅的领域,也可以应用于存在克服重力而对形状进行维持的需求的其他的领域中。
参照图7以及图30,对幼儿安全带70向座椅主体30安装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图30为儿童座椅1的幼儿安全带70的主视图。特别是,图30所示的幼儿安全带70为,在其一端安装有使左右的幼儿安全带70通过结合机构而被结合的结合部78(图1)、且被配置在婴幼儿的裆部的裆带的幼儿安全带70。在向座椅主体30安装的安装方法中,左右的幼儿安全带70和裆带的幼儿安全带70相同。从座椅主体30的靠背部32延伸的幼儿安全带70以及裆带的幼儿安全带70如上所述将座椅下部31朝向下方进行贯穿,且在座椅主体30的下方的部分上被固定。因此,如图7所示,作为用于使幼儿安全带70贯穿而安装的安装部分,在座椅下部31的左右以及前部形成有作为矩形的贯穿孔的安装开口31f。
另外,构成将座椅主体30的座椅下部31贯穿的幼儿安全带70的带条71的顶端被折回,且以与被折回后的近前的部分重叠的方式而被缝合。其结果为,在幼儿安全带70的顶端形成了被形成为环状的环部72。
接下来,在贯穿座椅主体30的座椅下部31的幼儿安全带70的环部72中,被插入圆柱状的固定棒73。固定棒73由碳钢等的金属形成,例如通过将圆棒的素材进行切割而被形成,然而并不仅限于此。固定棒73被形成为,与幼儿安全带70所贯穿的座椅下部31的安装开口31f相比而较大。即,圆柱形的固定棒73的长度与矩形的安装开口31f的横向的尺寸相比而较大,固定棒73的直径与安装开口31f的纵向的尺寸相比而较大。因此,在固定棒73被插入幼儿安全带70的环部72中的状态下,不会出现幼儿安全带70从座椅主体30上脱落的情况。被插入幼儿安全带70的环部72中的固定棒73通过被形成在座椅主体30的安装开口31f附近的卡合爪31g而被按扣式地嵌合并固定。
由于幼儿安全带70通过固定棒73的按扣式的嵌合而被可靠地固定,因此不会出现向座椅主体30的下方垂下而形成阻碍的情况。另外,固定棒73只需为棒状即可,也可以不为圆柱状、即圆形的横截面。固定棒73例如也可以以具有四边形以及六边形等的多边形的横截面的方式而构成。
通过将固定幼儿安全带70的固定棒73从棒状的材料上截断,从而能够使原材料费用以及加工费用非常廉价。另外,固定棒73由于结构简单,因此在强度方面也较为优异。而且,由于幼儿安全带70相对于使用了固定棒73的座椅主体30的固定仅使之以按扣式嵌合即可,因此安装作业也较简易。
参照图31以及图32,对蓬机构80进行说明。图31为儿童座椅1的上部的立体图,图32为儿童座椅1的蓬机构80的旋转卡止机构81的分解组装图。
蓬机构80被安装在头靠板60上,蓬机构80的整体伴随着头靠板60的上下方向的滑动而进行滑动。蓬机构80具有:旋转卡止机构81、对婴幼儿的头上方进行覆盖的蓬(未图示)、作为对蓬进行支承的骨架的一个固定蓬支柱82、两个第一可动蓬支柱83以及第二可动蓬支柱84。旋转卡止机构81具有:被安装在头靠板60的弯曲了的左右部分上的一对支柱支承部件85、一对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以及一对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
固定蓬支柱82的两端部相对于左右的支柱支承部件85而被固定安装。第一可动蓬支柱83的两端部以相对于左右的支柱支承部件85能够经由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而阶段性地旋转的方式、即能够卡止在阶段性的旋转位置上的方式而被安装。第二可动蓬支柱84的两端部以相对于左右的支柱支承部件85能够经由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而阶段性地旋转的方式而被安装。
因此,第一可动蓬支柱83以及第二可动蓬支柱84作为整体,能够围绕在横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而向前方或后方阶段性地旋转。因此,能够将蓬向前方展开、或向后方折叠。另外,第一可动蓬支柱83的能够旋转的角度与第二可动蓬支柱84的能够旋转的角度相比而较大,因此第一可动蓬支柱83与第二可动蓬支柱84相比能够进一步向前方展开。
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具有被形成为圆形的第一旋转端部86a。另外,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具有被形成为与第一旋转端部86a直径相同的圆形的第二旋转端部87a。支柱支承部件85具有被形成为与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第一旋转端部86a以及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的第二旋转端部87a直径相同的圆形的旋转支承部85a。在旋转支承部85a的中央,形成有通过U字形的槽而被划分出的弹性梁85b。
在支柱支承部件85的弹性梁85b的外侧面上配置有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第一旋转端部86a,且在支柱支承部件85的弹性梁85b的内侧面上配置有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的第二旋转端部87a。弹性梁85b和第一旋转端部86a和第二旋转端部87a通过使旋转销88被插穿于各自的中心中,从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被结合。
在与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第一旋转端部86a的旋转中心同心的圆周上,形成有凹曲面状的两个卡止凹部86b。同样,在与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的第二旋转端部87a的旋转中心同心的圆周上,形成有凹曲面状的两个卡止凹部(未图示)。另外,在相对置的支柱支承部件85的旋转支承部85a的外侧面上,于与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旋转中心同心的圆周上、且与跨及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旋转范围的卡止凹部86b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与卡止凹部86b卡止的凸曲面状的多个卡止凸部85c(未图示)。同样,在相对置的支柱支承部件85的旋转支承部85a的内侧面上,于与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的旋转中心同心的圆周上、且与跨及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的旋转范围的卡止凹部87b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与卡止凹部87b卡止的凸曲面状的多个卡止凸部85c(未图示)。
在为了展开或折叠蓬而使第一可动蓬支柱83相对于支柱支承部件85稍微旋转时,由此将使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卡止凹部86b与支柱支承部件85的卡止凸部85c的卡止暂时被解除。即,支柱支承部件85的卡止凸部85c被配置在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相邻的卡止部件86b之间,且支柱支承部件85的旋转支承部85a以及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第一旋转端部86a之间稍微分离。在此状态下,通过与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第一旋转端部86a连结的支柱支承部件85的弹性梁85b的弹性力,从而使支柱支承部件85的旋转支承部85a和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第一旋转端部86a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被施力。
接下来,当使第一可动蓬支柱83相对于支柱支承部件85进一步旋转时,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卡止凹部86b将与在旋转方向上相邻的支柱支承部件85的卡止凸部85c稳定地卡止。支柱支承部件85的弹性梁85b的施力也对此稳定的卡止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卡止凹部86b与支柱支承部件85的卡止凸部85c的卡止被解除的状态为不稳定的状态。因此,在第一可动蓬支柱83的旋转动作时,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能够以卡止凹部86b与在旋转方向上相邻的支柱支承部件85的卡止凸部85c卡止并稳定住的方式,实现阶段性的旋转、即在阶段性的旋转位置上的卡止。
另外,第二可动蓬支柱84的相对于支柱支承部件85的旋转与上述的第一可动蓬支柱83的相对于支柱支承部件85的旋转相同。因此,在第二可动蓬支柱84的旋转动作时,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能够以卡止凹部87b与在旋转方向上相邻的支柱支承部件85的卡止凸部85c卡止并稳定住的方式,而进行阶段性的旋转。
由于能够使上述的蓬机构80与头靠板60一起在上下方向上滑动,因此能够根据落座的婴幼儿的坐高而以简单的操作进行高度调节。另外,由于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卡止凹部86b以及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的卡止凹部87b被形成为凹曲面状,且与这些部位卡止的支柱支承部件85的卡止凸部85c被形成为凸曲面状,因此能够非常顺畅地进行卡止以及解除。因此,尽管采用了由部件数较少的单纯的机构而构成的结构,也能够实现可在不需要润滑油的条件下顺畅地旋转以及卡止的旋转卡止机构。
另外,也可以采用省略两个第一可动蓬支柱83以及第二可动蓬支柱84中的任意一方的结构。由此,在使儿童座椅产品化了的情况下,能够简单地展示出每种产品模型的不同。另外,也可以将卡止凸部形成在第一旋转卡止部件86的卡止凹部86b以及第二旋转卡止部件87上,且将卡止凹部形成在支柱支承部件85上。另外,卡止凸部以及卡止凹部的数量可以任意地选择。而且,卡止凸部以及卡止凹部在能够实现其卡止以及解除的范围内可以为任意的形状。
参照图33至图35对支承腿100的定位机构110进行说明。图33为儿童座椅1的支承脚100的定位机构110的立体图,图34为与图33的定位机构110的中央相比而靠左的纵剖视图,图35为穿过图33的定位机构的中央的纵剖视图。另外,图33为了使定位机构110的内部明确,从而一部分的部件仅被描绘了轮廓。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支承腿100延伸至对安装有儿童座椅主体10的车辆的座椅进行支承的车辆的地板面上,且从下方对儿童座椅主体10、即承受座20的前方部分进行支承。支承腿100具有:沿长度方向伸缩自如的脚部101、和被安装在脚部101上并对脚部101的长度进行决定的定位机构110。
脚部101具有:被安装在承受座20上的第一筒状部件102,和被配置在第一筒状部件102的下方的第二筒状部件103。第二筒状部件103的上部被插入于第一筒状部件102的下部内,且通过对插入量进行调节而能够调节脚部101的长度。后述的固定部件117所被插入的一个贯穿孔102a被形成在第一筒状部件102上。另外,沿长度方向被配置且固定部件117选择性地所被插入的多个贯穿孔103a被形成在第二筒状部件103上(图2)。
定位机构110具有:壳体113,其被安装在第一筒状部件102的下部处,且具备第一外壳半体111以及第二外壳半体112;滑块114;脚部操纵杆115。第一外壳半体111从第一筒状部件102的前方被安装,且第二外壳半体112从第一筒状部件102的后方被安装。即,第一外壳半体111以及第二外壳半体112以从前后对第一筒状部件102进行夹持的方式而嵌合,且相对于第一筒状部件102而被安装。
在第一外壳半体111侧的壳体113内,以在与脚部10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即在相对于贯穿壳体113内的脚部101而远离的方向与接近的方向之间能够进行滑动的方式,配置有滑块114。即,在第一外壳半体111侧的壳体113内,形成有用于对滑块114的滑动进行引导的多个引导壁111a。在第一外壳半体111的前表面的内壁111b上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中空的凸部111c,且在凸部111c周围配置有螺旋弹簧116。
在滑块114的上部处形成有对第一外壳半体111的凸部111c以及螺旋弹簧116进行接收的凹部114a。另外,在滑块114的凹部114a内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柱状的引导突起114b(图35)。即,滑块114将第一外壳半体111的凸部111c以及螺旋弹簧116接收在其上部的凹部114a内,并且滑块114的引导突起114b被插入于中空的凸部111c内。另外,在滑块114的上部的左右形成有突起114c(图34)。而且,在滑块114的下部处,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分体的固定部件117(图35)。固定部件117也可以与滑块114一体地形成。
在脚部操纵杆115的一端上,作为被配置在壳体的外部的操作部而形成有操作引板115a,且在脚部操纵杆115的另一端上,形成有被配置在壳体113的内部且与滑块114的左右的突起114c连结的一对连结部115b。在各个连结部115b上形成有长孔115c,且在长孔115c中配置有对应的滑块114的突起114c。在脚部操纵杆115的中间部的左右分别形成有圆筒状的旋转支承突起115d。脚部操纵杆115通过利用左右的旋转支承突起115d而被安装在壳体113内,从而能够围绕在横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而旋转。
在将定位机构110安装在脚部101上的状态下,滑块114通过螺旋弹簧116而向脚部101的方向被施力。因此,固定部件117被插入于第一筒状部件102的贯穿孔102a以及第二筒状部件103的任意一个的贯穿孔103a中,从而使第二筒状部件103相对于第一筒状部件102的滑动被限制。另外,第一筒状部件102以及第二筒状部件103以及固定部件117由碳钢等的金属形成,然而并不仅限于此。
在对脚部101的长度进行调节的情况下,首先以将脚部操纵杆115的操作引板115a向上方抬起的方式、即通过向上方向进行操作,而使之绕旋转支承突起115d的旋转轴线旋转。此动作通过如下方式而进行,例如通过以从上方朝向下方伸出的右手而对定位机构110的上方的第一筒状部件102进行把持,且通过其右手的拇指而将操作引板115a从下钩住并向上方抬起。而且,若继续进行使脚部操纵杆115的操作引板115a旋转的动作,则通过旋转运动,操作引板115a将向脚部101的方向移动。
伴随于这样的操作引板115a的旋转运动,脚部操纵杆115的另一端的连结部115b将向从脚部101离开的方向进行旋转运动。通过连结部115b的旋转运动,从而滑块114向从脚部101离开的方向而沿着引导壁111a滑动。即,脚部操纵杆115的连结部115b进行旋转运动,与此相对,滑块114的移动通过引导壁111a而被限制在滑动方向上。但是,滑块114的左右的突起114c通过根据所对应的连结部115b的旋转位置而在长孔115c内移动,从而不会妨碍连结部115b的旋转运动,并会将连结部115b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滑块114的滑动运动。换而言之,以此运动的转换会被顺畅地进行的方式而决定了连结部115b的长孔115c的形状。
通过滑块114向从脚部101离开的方向滑动,从而与滑块114被一体地安装的固定部件117将从第一筒状部件102的贯穿孔102a以及第二筒状部件103的贯穿孔103a中被抽出,进而能够进行脚部101的长度调节。此时,右手对第一筒状部件102进行把持,而左手可以自由地使用。
接下来,例如通过使用左手而使第二筒状部件103相对于第一筒状部件102进行滑动,从而将脚部101调节为所需的长度,以使第一筒状部件102的贯穿孔102a以及第二筒状部件103的任意一个的贯穿孔103a对齐。在此状态下,若将施加于脚部操纵杆115的操作引板115a上的力释放,则通过螺旋弹簧116的施力,滑块114将向脚部101的方向滑动。其结果为,脚部操纵杆115的固定部件117被插入于第一筒状部件102的贯穿孔102a以及第二筒状部件103的贯穿孔103a中,并且脚部操纵杆115的操作引板115a恢复至原来的位置。即,可以说滑块114能够在对脚部101的伸缩进行固定的固定位置、与固定被解除的解除位置之间滑动。
如果对支承腿100的定位机构110进行总结,则在操作引板115a使脚部操纵杆115向与脚部101接近的方向旋转时,连结部115b将向从脚部101离开的方向移动,且使滑块114向解除位置滑动。另一方面,在操作引板115a向从脚部101离开的方向使脚部操纵杆115旋转时,连结部115b将向与脚部101接近的方向移动,且使滑块114滑动到固定位置。
由于上述的定位机构110能够通过一只手来进行脚部101的一方的把持和滑块114向解除位置的滑动,因此能够自由地使用另一只手。因此,能够在对脚部101的另一方进行把持的同时通过简单的操作而进行脚部101的长度调节。另外,由于为了对脚部101的长度进行调节首先不得不将脚部操纵杆115的操作引板115a向上方进行操作,因此即使假设婴幼儿从上对脚部操纵杆115的操作引板115a进行了踩踏,滑块114也不会意外地处于解除位置。
另外,虽然适当地提及了主要的部件的材质,而未被提及的部件的材质主要通过将聚丙烯或聚缩醛等的树脂材料进行一体成型而形成。但是,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材料或制造方法。
虽然根据特定的实施方式而对本发明进行了详述,然而作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及技术思想的条件下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修正等。
符号说明
100支承腿;
101脚部;
110定位机构;
113壳体;
114滑块;
115脚部操作杆;
115a操作引板;
115b连结部。
Claims (6)
1.一种支承腿,其特征在于,具备:
脚部,其在长度方向上伸缩自如;
定位机构,其被安装在该脚部上,并决定该脚部的长度,
该定位机构具有壳体、能够在该壳体内进行滑动的滑块、操作杆,所述操作杆以能够围绕与所述脚部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旋转轴线进行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壳体内,
所述滑块能够在对所述脚部的伸缩进行固定的固定位置、和该固定被解除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滑动,
在所述操作杆的一端上形成有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外部,在所述操作杆的另一端上形成有连结部,所述连结部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且与所述滑块连结,
当将所述操作杆向使所述操作部与所述脚部接近的方向进行旋转时,所述连结部将向从所述脚部离开的方向进行移动并使所述滑块滑动至所述解除位置,当将所述操作杆向使所述操作部从所述脚部离开的方向进行旋转时,所述连结部将向与所述脚部接近的方向移动并使所述滑块滑动至所述固定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腿,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杆以所述操作部与所述脚部接近的方向上的所述操作杆的旋转通过上方向的操作而被实施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承腿,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块被朝向所述固定位置的方向施力。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承腿,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部具有第一筒状部件和第二筒状部件,所述第二筒状部件被插入于该第一筒状部件内且能够相对于该第一筒状部件进行滑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承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筒状部件具有贯穿孔,所述第二筒状部件具有沿着长度方向配置的多个贯穿孔,所述滑块具有向所述脚部的方向突出的固定部件,
通过使所述第一筒状部件的贯穿孔、与所述第二筒状部件的被选择的所述多个贯穿孔中的一个贯穿孔对齐,并在所述滑块的所述固定位置上使所述固定部件插入于这些贯穿孔中,从而决定了所述脚部的长度。
6.一种儿童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承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3/072623 WO2015025429A1 (ja) | 2013-08-23 | 2013-08-23 | サポートレッグ及びサポートレッグを備えた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31148A true CN105531148A (zh) | 2016-04-27 |
Family
ID=52483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79066.8A Pending CN105531148A (zh) | 2013-08-23 | 2013-08-23 | 支承腿以及具备支承腿的儿童座椅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462570B2 (zh) |
KR (1) | KR102114188B1 (zh) |
CN (1) | CN105531148A (zh) |
HK (1) | HK1221199A1 (zh) |
TW (1) | TWI638738B (zh) |
WO (1) | WO201502542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NO343527B1 (en) * | 2017-03-27 | 2019-04-01 | Torgersen Hans & Soenn | Child safety seat for a vehicle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171711U (zh) * | 1987-04-30 | 1988-11-08 | ||
JPH0725729U (ja) * | 1993-10-20 | 1995-05-16 | 有限会社岸本農工具製作所 | 農工芸用伸縮杆 |
US20030020308A1 (en) * | 2001-07-26 | 2003-01-30 | Graco Children's Products Inc. | Seat base with load leg |
CN102143860A (zh) * | 2008-07-02 | 2011-08-03 | 康贝株式会社 | 儿童座椅 |
CN103112375A (zh) * | 2008-07-02 | 2013-05-22 | 康贝株式会社 | 儿童座椅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06727B2 (ja) | 2008-07-02 | 2013-10-02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
-
2013
- 2013-08-23 WO PCT/JP2013/072623 patent/WO201502542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8-23 JP JP2015532675A patent/JP6462570B2/ja active Active
- 2013-08-23 KR KR1020167004603A patent/KR10211418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8-23 CN CN201380079066.8A patent/CN105531148A/zh active Pending
-
2014
- 2014-08-14 TW TW103127925A patent/TWI638738B/zh active
-
2016
- 2016-08-03 HK HK16109247.4A patent/HK1221199A1/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171711U (zh) * | 1987-04-30 | 1988-11-08 | ||
JPH0725729U (ja) * | 1993-10-20 | 1995-05-16 | 有限会社岸本農工具製作所 | 農工芸用伸縮杆 |
US20030020308A1 (en) * | 2001-07-26 | 2003-01-30 | Graco Children's Products Inc. | Seat base with load leg |
CN102143860A (zh) * | 2008-07-02 | 2011-08-03 | 康贝株式会社 | 儿童座椅 |
CN103112375A (zh) * | 2008-07-02 | 2013-05-22 | 康贝株式会社 | 儿童座椅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2114188B1 (ko) | 2020-05-22 |
TW201511987A (zh) | 2015-04-01 |
JP6462570B2 (ja) | 2019-01-30 |
HK1221199A1 (zh) | 2017-05-26 |
KR20160045719A (ko) | 2016-04-27 |
JPWO2015025429A1 (ja) | 2017-03-02 |
TWI638738B (zh) | 2018-10-21 |
WO2015025429A1 (ja) | 2015-02-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73379A (zh) | 儿童座椅 | |
CN204161168U (zh) | 儿童座椅 | |
CN105555597A (zh) | 儿童座椅 | |
CN204161169U (zh) | 儿童座椅 | |
CN105473378A (zh) | 儿童座椅 | |
CN204161166U (zh) | 儿童座椅 | |
CN105531148A (zh) | 支承腿以及具备支承腿的儿童座椅 | |
CN105492248A (zh) | 儿童座椅 | |
CN105555598A (zh) | 儿童座椅 | |
CN105492247A (zh) | 儿童座椅 | |
CN204161167U (zh) | 儿童座椅 | |
CN204161304U (zh) | 安全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119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7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22119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