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85707A - 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及制粉调风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及制粉调风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85707A
CN105485707A CN201510964676.7A CN201510964676A CN105485707A CN 105485707 A CN105485707 A CN 105485707A CN 201510964676 A CN201510964676 A CN 201510964676A CN 105485707 A CN105485707 A CN 1054857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cooling device
heater
co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646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85707B (zh
Inventor
郝江平
姜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96467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8570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857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857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857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857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KFEEDING FUEL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K1/00Preparation of lump or pulverulent fuel in readiness for delivery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K1/04Heating fuel prior to delivery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LSUPPLYING AIR OR NON-COMBUSTIBLE LIQUIDS OR GASES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IN GENERAL ; VALVES OR DAMP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AIR SUPPLY OR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INDUCING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TOPS FOR CHIMNEYS OR VENTILATING SHAFTS; TERMINALS FOR FLUES
    • F23L15/00Heating of air supplied for combus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KFEEDING FUEL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K2203/00Feeding arrangements
    • F23K2203/008Feeding devices for pulverulent fu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4Indirect CO2mitigation, i.e. by acting on non CO2directly related matters of the process, e.g. pre-heating or heat recov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Supp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及制粉调风方法,所述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包括:空气预热器(28)、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磨煤机(13)、除尘器(24),引风机(23)和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本发明在确保系统安全的前提下,采用多种自动调节措施使制粉系统的调节能力大大加强,解除了现有锅炉制粉系统制粉量与干燥量的耦合问题;并实现了烟气和热一次风余热的综合利用,使得制粉系统干燥用能得到最佳利用,提高余热利用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及制粉调风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力发电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及制粉调风方法。
背景技术
燃煤电厂的制粉系统大多存在着制粉量和干燥量的耦合关系。在热一次风温度一定下,加大磨煤机的热一次风供给量可以提高制粉量,但可能会造成煤粉干燥过度,磨煤机出口风温过高,影响制粉系统和燃烧系统的设备安全;减小磨煤机的热一次风供给量可以控制磨煤机出口风温在允许范围,但可能造成一次风携带制粉量的不足。对磨煤机出口风温严格控制不能超限的烟煤,该耦合问题的影响更为突出。
为了适应煤种的变化和雨雪季节的影响,热一次风设计通常需留有一定的温度裕量。为了分别调节制粉量与干燥量,解除两者的耦合关系,目前大多机组的制粉系统采用在磨煤机入口掺混冷一次风,以调节进入磨煤机的一次风温。但大量冷一次风不经过空气预热器直接进入锅炉系统,会减少烟气在空气预热器向空气的传热量,造成空气预热器出口的排烟温度升高,增大锅炉排烟热量损失和减少热风携带的高品质热。
对于现代大型机组,由于省煤器入口给水温度的提高,空气预热器的入口烟气温度更高,造成空气预热器出口的热一次风温也提高,调节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时需掺混的冷一次风量也加大,使得锅炉排烟热损失大幅增大,有的甚至使锅炉效率下降达1%以上。
为了解决该问题,部分机组采用引用汽机回热系统的凝结水来冷却热一次风,并回收部分热一次风热量的方法。气水换热器通过调节凝结水流量来调节换热负荷的滞后很大,不利于制粉系统的安全运行。且空预出口热一次风温远远高于凝结水压力下的饱和温度,存在凝结水汽化并严重超压的风险,给凝结水系统的安全运行产生很大的威胁。另外,该方案将热一次风温较高的热量降质使用,产生过多的损失。在空气预热器后烟道上设置烟气冷却器也可以降低由于冷一次风旁路造成的空气预热器出口的排烟温度升高,但该方式同样降低了余热利用品质。
另一方面,锅炉在点火启动过程或低负荷运行时,由于空预器前烟气温度较低,致使热一次风温较低,煤粉燃烧器燃烧稳定性变差,锅炉燃烧效率较低,辅助燃料助燃的过渡期延长,脱硝催化剂和除尘器的污染加重,同时热一次风温度降低也使煤干燥能力下降,又会加剧前述现象。
另外,目前大多煤粉干燥所需热量均来自煤燃烧产生的高品质热量,若能以排烟温度较低的废热干燥原煤,使入炉煤所含水分部分汽化,则燃煤可用热值大幅提高,对于含水量高的煤种节能潜力巨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燃煤电厂制粉系统大多存在着制粉量和干燥量的耦合关系,且余热利用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该系统在有效解除锅炉制粉系统制粉量与干燥量的耦合问题的同时,还实现了烟气余热和热一次风余热的高效利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包括:空气预热器、空预前送风加热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磨煤机、除尘器,引风机和凝结水低温加热器;
所述空气预热器的热媒入口与烟道连通,所述空气预热器的热媒出口与除尘器入口连通;所述空气预热器的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入口分别与一次风道和空预前送风加热器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空气预热器的第一冷媒出口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的热媒入口连通,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的热媒出口与磨煤机入口连通;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内设置有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所述磨煤机入口和出口的管路上分别设置有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所述空气预热器的第一冷媒入口经空气预热器与空气预热器的第一冷媒出口连通;
所述除尘器出口与引风机入口连接,所述引风机出口与凝结水低温加热器的热媒入口连接,所述凝结水低温加热器的冷媒出口分别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的冷媒入口和凝结水高温加热器的冷媒入口连通;所述凝结水低温加热器的冷媒出口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的冷媒入口间的管路上依次设置有上水泵和液流调节阀;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通过控制系统与液流调节阀电联;
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的冷媒出口分别与凝结水高温加热器的热媒入口和空预前送风加热器的热媒入口连通,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的冷媒出口与凝结水高温加热器的热媒入口间的管路上依次设置有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和汽流调节阀,所述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通过控制系统与汽流调节阀电联;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的冷媒出口与空预前送风加热器热媒入口间的管路上设置有送风加热器供汽阀。
进一步地,所述凝结水高温加热器为混合式换热器或表面式换热器。
进一步地,所述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还包括过热器,所述空气预热器的第一冷媒出口与过热器的热媒入口连通,所述过热器的热媒出口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热媒入口连通,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的冷媒出口与过热器的冷媒入口连通,所述过热器的冷媒出口分别与凝结水高温加热器的热媒入口、空预前送风加热器的热媒入口和过热汽流管连通,所述过热汽流管上设置有过热汽流调节阀,所述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通过控制系统与过热汽流调节阀电联。
进一步地,所述汽流调节阀设置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的冷媒出口与过热器的冷媒入口间的管路上。
进一步地,所述凝结水低温加热器的冷媒出口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的冷媒入口间的管路为变径管,所述液流调节阀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间靠近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的一段管径大于其它管径;所述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还包括卸放管,所述卸放管一端与管径较大且靠近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的变径管连通,另一端与空预前送风加热器热媒入口连通;所述卸放管有一段为水平安装;所述卸放管水平安装段上沿介质流向依次设置有集液器和卸放阀,所述集液器连接在卸放管的底部(可收集卸放管内的凝结水),所述集液器下部连接有用于连接外部其它系统的外联放水管;所述卸放阀入口前的卸放管上连接有用于连接外部其它系统的外联放水管;所述外联放水管上设置有外联放水阀,所述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通过控制系统与外联放水阀电联。
进一步地,磨煤机进煤管与凝结水低温加热器的热媒出口间连接有调风烟气循环烟道,所述调风烟气循环烟道上沿烟气流向依次设置有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挡板和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风机。
进一步地,磨煤机进煤管上设置有煤预热干燥器,所述煤预热干燥器的热媒入口与引风机出口连通,所述煤预热干燥器的热媒出口与凝结水低温加热器热媒出口连通,所述煤预热干燥器的热媒出口设置有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传感器;所述煤预热干燥器的热媒入口与引风机间沿烟气流向设置有煤预热干燥烟气挡板和煤预热干燥烟气通风机。
进一步地,还包括凝结水中温加热器,所述凝结水中温加热器热媒入口与空气预热器热媒出口连通,所述凝结水中温加热器的热媒出口与除尘器入口连通,所述凝结水中温加热器的冷媒入口与凝结水低温加热器冷媒出口,所述凝结水中温加热器的冷媒出口分别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的冷媒入口和凝结水高温加热器的冷媒入口连通。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还公开了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调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次风道中的空气和经空预前送风加热器预热的空气在空气预热器内与烟气换热,所述一次风道中的空气在空气预热器换热后变为热一次风,所述热一次风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内与凝结水换热后温度降低至设定值,温度达到设定值的热一次风进入磨煤机;经空预前送风加热器预热的空气在空气预热器内升温后进入炉膛;
原煤进入磨煤机内磨制成煤粉,与温度达到设定值的热一次风混合换热,煤粉被加热干燥,热一次风温降低;所述温度降低的热一次风携带煤粉和被干燥出的水分离开磨煤机,完成煤粉的磨制与干燥;
烟气在空气预热器换热后,依次经过除尘器、引风机和凝结水低温加热器,在凝结水低温加热器内与凝结水换热,部分换热后的凝结水经上水泵升压,通过液流调节阀进入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内与热一次风换热,使凝结水发生汽化产生蒸汽;部分蒸汽流经汽流调节阀后进入凝结水高温加热器,余量蒸汽进入空预前送风加热器用于预热空气;余量换热后的凝结水流经凝结水高温加热器与来自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的部分蒸汽换热,温度升高后回到热力系统,使得烟气余热和热一次风余热得到利用;
所述液流调节阀开度控制方法如下:所述液流调节阀根据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测量的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内的水位测量值与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给定值的偏差来控制开度;所述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测量值高于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给定值则液流调节阀关小,反之开大;或者,所述液流调节阀根据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测量的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与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偏差控制开度;所述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高于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时,则液流调节阀的开度关小,反之开大;
所述汽流调节阀根据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测量的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偏差控制开度;所述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大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时,汽流调节阀的开度增大,反之关小;降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可增大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换热量,以降低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反之亦然;
当通过凝结水低温加热器换热的凝结水(余热回收凝结水管内水)流量较小,使凝结水高温加热器冷媒出口凝结水温度接近饱和温度时,开大送风加热器供汽阀的开度,增加空预前送风加热器的换热量。
进一步地,所述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给定值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与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偏差设定;所述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大于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则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给定值减小;反之增大。
所述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与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偏差设定;所述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大于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则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减小,反之增大。
不同的煤种对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要求不一样,其下限是能满足制粉的干燥需求,假如没有煤粉爆燃的危险,该温度越高对锅炉燃烧系统越有利,但该温度还受制于其它很多因素影响,一般很难提得过高。对于烟煤该温度是必须严格控制不能超温的,否则极易发生爆燃。一般烟煤的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运行范围为60~100摄氏度,即燃用烟煤时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为60~100摄氏度。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一般为200~350摄氏度,空预出口一次风温一般为280~380摄氏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大小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的需求调节;当需要增大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时,将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增大;当需要减小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时,将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减小。汽流调节阀实际间接受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调节。由于相变换热的特点,相变饱和液体的温度与压力一一对应。当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增大,则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的冷媒凝结水温度升高,减小了与热媒热一次风之间的换热温差,从而减小热一次风向冷媒的传热量,提高了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
所述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是根据不同需要来确定,在系统所能承受的安全压力下,一般参数高,则其品质高,但与热一次风的传热温差减小,传热能力降低。该发明首先要保障传热要求,采用的办法是改变一次风冷却器的水位来调节传热,尽量保持该压力参数较高。对于过热汽流调节阀7后的系统都是需要高品质的蒸汽,当有高品质蒸汽需要时,应优先提供,所以才会限定汽流调节阀5的压力控制设定值,即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高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
进一步地,过热汽流调节阀根据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测量的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偏差控制开度;所述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大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时,过热汽流调节阀的开度增大,反之关小;
当过热汽流管向高压加热器或引风机汽轮机等设备供汽时,可使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大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汽流调节阀起到安全阀的作用(蒸汽总管内压力高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时,汽流调节阀打开,卸掉压力);当过热汽流管无对外供汽时,使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大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0.01~1MPa(因汽流调节阀后对应的是低压系统,该方式下,压力很难大幅超过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实质上受控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过热汽流调节阀不会再有动作。),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大小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的需求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大小根据过热汽流管向所供汽设备需要的参数进行设定。
进一步地,所述外联放水阀根据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测量的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控制开度;所述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大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时,外联放水阀打开,将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内存水放出;当所述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低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时,外联放水阀关闭;
所述第一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大于所述第二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所述第二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大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和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
所述卸放阀根据卸放需要手动控制开度;
机组启动时,所述外联放水阀改为手动控制开度(不受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所测压力的影响);
机组启动时,液流调节阀和汽流调节阀关闭;邻炉汽源等外来蒸汽通过过热汽流调节阀逆流依次进入过热器和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加热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次风,改善机组启动性能;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内被冷却的蒸汽通过卸放阀进入空预前送风加热器继续加热低温的送风;或者,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内被冷却的蒸汽依次通过卸放阀、送风加热器供汽阀进入凝结水高温加热器继续加热凝结水;
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内蒸汽被冷却凝结后的水则通过外联放水阀后回收利用。
进一步地,所述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风机的运行频率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测量值与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偏差控制;所述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大于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时,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风机的运行频率提高,反之减小;
所述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大于等于所述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所述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作为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控制不当造成超限后的备用手段,所以要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大于等于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
进一步地,所述煤预热干燥烟气通风机的运行频率根据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传感器测量的测量值与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给定值的偏差控制;所述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测量值大于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给定值时,煤预热干燥烟气通风机的运行频率减小,反之提高。所述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给定值用于控制干燥传热温差和干燥效果,一般需根据实际干燥烟气入口烟温和干燥烟气量来确定。所述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给定值太高造成风机电耗过大,太低会造成干燥效果不佳。
进一步地,当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携带制粉量不足时,可增大一次风道内的一次风供风量;当制粉量严重不足或蒸汽总管压力严重超压时,可增大调风烟气循环烟道内的循环烟气流量;
当烟气循环烟道内的循环烟气流量过大,或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过高时,可减小一次风道内的一次风供风量,增大送风道内的送风。
本发明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及制粉调风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解除了锅炉制粉系统制粉量与干燥量的耦合问题,采用多种自动调节的措施使得制粉系统的调节能力加强;
(2)、本发明热一次风冷却器采用分控相变换热,传热系数高,且通过汽流调节阀改变蒸发换热单元的相变压力,可简单、快速地改变换热器的传热温差,调节换热器负荷,对调节磨煤机一次风温响应迅速;另外,由于相变潜热大,传热介质携带热能力强,液相介质流量小、气相介质流动阻力小,使得热力循环系统动力消耗大幅减小;
(3)、本发明通过调高热一次风冷却器的相变参数,可使得高温热一次风产生高参数的蒸汽,能量得到更好的梯级利用,回收热的做功热效率更高;
(4)、本发明采用部分烟气余热用于配合调节干燥煤,由于余热热量直接回到锅炉系统,使得余热利用的热效率显著高于加热凝结水排挤低参数抽汽的热效率;
(5)、本发明通过烟气再循环的方式配合调节磨煤机出口风温和制粉量,可提高调节响应速度。同时一次风中混合烟气还可降低一次风的含氧量,有利于抑制烟煤煤粉爆燃和抑制燃烧器氮氧化物的生成;
(6)、本发明可通过外供气源提高空预出口一次风温,改善机组启动性能。提高煤粉燃烧稳定性和燃烧效率,减少燃油等助燃时间,减轻脱硝催化剂、尾部受热面和除尘器的污染等。
(7)、本发明热一次风冷却器采用分控相变蒸发换热,蒸发相变压力自动调节,系统可压缩的汽空间容积大,且蒸汽可通往多个用汽量很大的系统,并同时具有放汽泄压、放水减负荷等卸放措施,能十分可靠地避免系统超压,安全性高。
综上,本发明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及制粉调风方法能在确保系统安全的前提下,改善制粉系统的调风能力,解除制粉量与干燥量的耦合问题,并结合余热利用,使得制粉系统干燥用能得到最佳利用,提高余热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4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5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6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7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1-蒸汽总管;2-卸放阀;3-上水泵;4-液流调节阀;5-汽流调节阀;6-上水管;7-过热汽流调节阀;8-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9-过热器;10-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11-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2-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13-磨煤机;14-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15-磨煤机进煤管;16-煤预热干燥器;17-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传感器;18-煤预热干燥烟气通风机;19-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风机;20-煤预热干燥烟道;21-调风烟气循环烟道;22-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3-引风机;24-除尘器;25-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6-烟道;27-余热回收凝结水管;28-空气预热器;29-送风道;30-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1-一次风道;32-外联放水阀;33-集液器;34-送风加热器供汽阀;35-凝结水高温加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及制粉调风方法能在确保系统安全的前提下,改善制粉系统的调风能力,解除制粉量与干燥量的耦合问题,并结合余热利用使得制粉系统干燥用能得到最佳利用,提高余热利用效率。
如图1所示,本发明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包括:空气预热系统,制粉系统,热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和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所述空气预热系统能实现空气和烟气的换热,具体地,所述空气预热系统包括:空气预热器28、烟道26、送风道29和一次风道31;所述烟道26、送风道29和一次风道31均与空气预热器28相连通,烟道26内的烟气流经空气预热器28,使烟气的热量分别传递给送风道29中的空气和一次风道31中的空气。
所述制粉系统能生产出制粉量和干燥量适宜的煤粉,具体地,所述制粉系统包括:一次风道31、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12、磨煤机13、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14和磨煤机进煤管15;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12、磨煤机13、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14、沿空气流向依次设置在空气预热器28后的一次风道31上;所述磨煤机进煤管15与磨煤机13的进煤口连接,原煤由磨煤机进煤管15进入磨煤机13内磨制成煤粉。
所述热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能实现热一次风余热的高效利用,具体地,所述热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包括:蒸汽总管1、上水泵3、液流调节阀4、汽流调节阀5、上水管6、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10、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送风加热器供汽阀34和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所述上水管6的一端连接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水接口(凝结水入口);所述上水管6沿水流向依次设置有上水泵3和液流调节阀4;所述蒸汽总管1的一端连接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汽接口,另一端连接在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的进汽接口;所述蒸汽总管1上沿蒸汽流向依次设置有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和汽流调节阀5;所述蒸汽总管1上在汽流调节阀5和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的之间连接着送风加热器供汽管;所述送风加热器供汽管沿蒸汽流向依次设置有送风加热器供汽阀34和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所述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设置在沿空气流向空气预热器28前的送风道29上;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10连接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上,以测量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内的液位。
所述烟气余热利用系统能实现烟气的高效利用,具体地,所述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包括:烟道26,除尘器24,引风机23,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余热回收凝结水管27和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所述除尘器24,引风机23,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沿烟气流向依次设置在空气预热器28后的烟道26上;所述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和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沿凝结水流向依次设置在余热回收凝结水管27上;所述上水管6的另一端连接在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和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之间的余热回收凝结水管27上。
本发明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的调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烟道26中烟气,送风道29中的空气和一次风道31中的空气分别流经空气预热器28,烟道26中烟气的热量分别传递给送风道29中的空气和一次风道31中的空气;
一次风道31中的空气流经空气预热器28后变为热一次风,该热一次风流经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时,将部分热量传递给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内的凝结水;被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冷却后温度降低了的热一次风进入磨煤机13;
原煤由磨煤机进煤管15进入磨煤机13内磨制成煤粉,与进入磨煤机内的热一次风混合换热,煤粉被加热干燥,一次风温降低;所述温度降低的一次风携带煤粉和被干燥出的水分离开磨煤机,完成煤粉的磨制与干燥;
上水管6内来自余热回收凝结水管27内的凝结水经上水泵3升压,通过液流调节阀4控制进入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内吸收热一次风部分余热,使水发生汽化产生蒸汽;所述蒸汽通过蒸汽总管1,流经汽流调节阀5后进入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
所述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可以为混合式换热器,也可以为表面式换热器;
余热回收凝结水管27内的凝结水在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内吸收烟道26内烟气余热,然后流经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吸收由蒸汽总管1进入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的蒸汽热量,温度升高后回到热力系统,使得烟气余热和热一次风余热得到利用;
所述液流调节阀4根据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10测量的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内的水位测量值与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给定值的偏差来控制开度;所述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测量值高于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给定值则液流调节阀4关小,反之开大;
所述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给定值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14的测量值与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偏差设定;所述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大于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则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给定值减小;反之增大;
或者,所述液流调节阀4根据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12测量的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与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偏差控制开度;所述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高于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时,则液流调节阀4的开度关小,反之开大;
所述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与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偏差设定;所述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大于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则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减小,反之增大;
所述汽流调节阀5根据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测量的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偏差控制开度;所述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大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时,汽流调节阀5的开度增大,反之关小;
降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可增大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换热量,以降低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反之亦然;
当余热回收凝结水管27内水流量较小,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出口凝结水温度接近饱和温度时,可开大送风加热器供汽阀34的开度,增加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的换热量;
如图2所示,一种更优的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还包括:
所述蒸汽总管1上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和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之间设置有过热器9;所述过热器9设置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和空气预热器28之间的一次风道31上;
所述蒸汽总管1上在汽流调节阀5和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之间连接着过热汽流管,所述过热汽流管上设置有过热汽流调节阀7;
所述改进系统的工作方法为:
过热汽流调节阀7根据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测量的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偏差控制开度;所述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大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时,过热汽流调节阀7的开度增大,反之关小。
当过热汽流管向高压加热器或引风机汽轮机等设备供汽时,可使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高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汽流调节阀5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当过热汽流管无对外供汽时,可调高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大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大小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的需求调节;
如图3所示,一种更优的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还包括:所述上水管6为变径管,在液流调节阀4和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之间靠近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一段管径大于其它管径;在所述上水管6上管径较大且靠近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位置的下部连接有卸放管,所述卸放管另一端连接在送风加热器供汽管上;所述卸放管有一段为水平安装;所述卸放管水平安装段上沿介质流向依次设置有集液器33和卸放阀2;所述集液器连接在卸放管的底部,可收集卸放管内的凝结水;所述集液器下部连接有外部其它系统的外联放水管;所述外联放水管上设置有外联放水阀32;
该系统的工作方法:
所述外联放水阀32根据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测量的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控制开度;所述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大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时,外联放水阀32打开,将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内存水放出;当所述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低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时,外联放水阀32关闭;
所述第一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大于所述第二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
所述卸放阀2根据卸放需要手动控制开度;
机组启动时,所述外联放水阀32改为手动控制开度;
机组启动时,液流调节阀4和汽流调节阀5关闭;邻炉汽源等外来蒸汽通过过热汽流调节阀7逆流依次进入过热器9和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加热空气预热器28出口的一次风,改善机组启动性能;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内被冷却的蒸汽通过卸放阀2进入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继续加热低温的送风;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内蒸汽被冷却凝结的水则通过外联放水阀32后回收利用。
如图4所示,一种更优的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还包括:所述磨煤机进煤管15上和在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后的烟道26上连接有调风烟气循环烟道21,所述调风烟气循环烟道21上沿烟气流向依次设置有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挡板和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风机19;
该系统的工作方法:
所述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风机19的运行频率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14测量的测量值与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偏差控制;所述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大于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时,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风机19的运行频率提高,反之减小;
所述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大于所述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注:该段最好可以删除,减少限定)
如图5所示,一种更优的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还包括:所述磨煤机进煤管15上设置有煤预热干燥器16;所述煤预热干燥器16连接在煤预热干燥烟道20上;所述煤预热干燥烟道20两端分别连接在烟道26上的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前后;所述煤预热干燥烟道20上沿烟气流向在煤预热干燥器16后设置有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传感器17;所述煤预热干燥烟道20上沿烟气流向在煤预热干燥器16前依次设置有设置有煤预热干燥烟气挡板和煤预热干燥烟气通风机18;
该系统的工作方法:
所述煤预热干燥烟气通风机18的运行频率根据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传感器17测量的的测量值与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给定值的偏差控制;所述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测量值大于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给定值时,煤预热干燥烟气通风机18的运行频率减小,反之提高;
如图6所示,一种更优的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还包括:
所述余热回收凝结水管27上在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和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之间设置有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5;所述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5设置在烟道26上的空气预热器28和除尘器24之间。
该系统的工作方法:
当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携带制粉量不足时,可增大一次风道31内的一次风供风量;当制粉量严重不足或蒸汽总管压力严重超压时,可增大调风烟气循环烟道21内的循环烟气流量;
当烟气循环烟道21内的循环烟气流量过大,或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过高时,可减小一次风道31内的一次风供风量,增大送风道29内的送风;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具体连接关系如图1所示,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包括:空气预热器28、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磨煤机13、除尘器24,引风机23和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
所述空气预热器28的热媒入口与烟道26连通,所述空气预热器28的热媒出口与除尘器24入口连通;所述空气预热器28的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入口分别与一次风道和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空气预热器28的第一冷媒出口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热媒入口连通,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热媒出口与磨煤机13入口连通;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内设置有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10;所述磨煤机入口和出口的管路上分别设置有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12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14;所述空气预热器的第一冷媒入口与空气预热器的第一冷媒出口连通;
所述除尘器24出口与引风机23入口连接,所述引风机23出口与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的热媒入口连接,所述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的冷媒出口分别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冷媒入口和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的冷媒入口连通;所述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的冷媒出口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冷媒入口间的管路上依次设置有上水泵3和液流调节阀4;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10通过控制系统与液流调节阀4电联;
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冷媒出口分别与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的热媒入口和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的热媒入口连通,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冷媒出口与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的热媒入口间的管路上依次设置有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和汽流调节阀5,所述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通过控制系统与汽流调节阀5电联;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冷媒出口与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热媒入口间的管路上设置有送风加热器供汽阀34。
所述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为混合式换热器或表面式换热器。
本实施例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的调风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次风道31中的空气和经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预热的空气在空气预热器28内与烟气换热,所述一次风道31中的空气在空气预热器28换热后变为热一次风,所述热一次风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内与凝结水换热后温度降低至设定值,温度达到设定值的热一次风进入磨煤机13;经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预热的空气在空气预热器28内升温后进入炉膛;
原煤进入磨煤机13内磨制成煤粉,与温度达到设定值的热一次风混合换热,煤粉被加热干燥,热一次风温降低;所述温度降低的热一次风携带煤粉和被干燥出的水分离开磨煤机,完成煤粉的磨制与干燥;
烟气在空气预热器28换热后,依次经过除尘器、引风机和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在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内与凝结水换热,部分换热后的凝结水经上水泵3升压,通过液流调节阀4进入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内与热一次风换热,使凝结水发生汽化产生蒸汽;部分蒸汽流经汽流调节阀5后进入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余量蒸汽进入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用于预热空气;余量换热后的凝结水流经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与来自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部分蒸汽换热,温度升高后回到热力系统,使得烟气余热和热一次风余热得到利用;
所述液流调节阀4开度控制方法如下:所述液流调节阀4根据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10测量的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内的水位测量值与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给定值的偏差来控制开度;所述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测量值高于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给定值则液流调节阀4关小,反之开大;或者,所述液流调节阀4根据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12测量的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与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偏差控制开度;所述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高于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时,则液流调节阀4的开度关小,反之开大;
所述汽流调节阀5根据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测量的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偏差控制开度;所述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大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时,汽流调节阀5的开度增大,反之关小;降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可增大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换热量,以降低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反之亦然;
当通过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换热的凝结水(余热回收凝结水管27内水)流量较小,使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冷媒出口凝结水温度接近饱和温度时,开大送风加热器供汽阀34的开度,增加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的换热量。
其中,所述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给定值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14的测量值与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偏差设定;所述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大于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则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给定值减小;反之增大。
其中,所述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与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偏差设定;所述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大于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则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减小,反之增大。
不同的煤种对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要求不一样,其下限是能满足制粉的干燥需求,假如没有煤粉爆燃的危险,该温度越高对锅炉燃烧系统越有利,但该温度还受制于其它很多因素影响,一般很难提得过高。对于烟煤该温度是必须严格控制不能超温的,否则极易发生爆燃。一般烟煤的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运行范围为60~100摄氏度,即燃用烟煤时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为60~100摄氏度。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一般为200~350摄氏度,空预出口一次风温一般为280~380摄氏度。
其中,所述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大小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的需求调节;当需要增大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时,将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增大;当需要减小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时,将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减小。
所述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是根据不同需要来确定,在系统所能承受的安全压力下,一般参数高,则其品质高,但与热一次风的传热温差减小,传热能力降低。该发明首先要保障传热要求,采用的办法是改变一次风冷却器的水位来调节传热,尽量保持该压力参数较高。对于过热汽流调节阀7后的系统都是需要高品质的蒸汽,所以才会限定汽流调节阀5的压力控制设定值,即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高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
本实施例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在有效解除锅炉制粉系统制粉量与干燥量的耦合问题的同时,还实现了烟气余热和热一次风余热的高效利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其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还包括过热器9,所述空气预热器28的第一冷媒出口与过热器9的热媒入口连通,所述过热器9的热媒出口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热媒入口连通,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冷媒出口与过热器9的冷媒入口连通,所述过热器9的冷媒出口分别与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的热媒入口、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的热媒入口和过热汽流管连通,所述过热汽流管上设置有过热汽流调节阀7连通,所述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通过控制系统与过热汽流调节阀7电联。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出口和入口的命名是便于描述连接关系,在本发明的实际运行中,物料反向流动时,出口和入口会出现对调的情况。
过热汽流调节阀7根据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测量的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偏差控制开度;所述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大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时,过热汽流调节阀7的开度增大,反之关小。
当过热汽流管向高压加热器或引风机汽轮机等设备供汽时,可使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大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汽流调节阀5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压力高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时,汽流调节阀打开,卸掉压力);当过热汽流管无对外供汽时,使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大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因汽流调节阀后对应的是低压系统,该方式下,压力很难超过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实质上受控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过热汽流调节阀不会再有动作。),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大小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的需求调节。
其中,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大小根据过热汽流管向所供汽设备需要的参数进行设定。
相变参数的温度与压力一一对应,控制了便于传热和安全的相变压力和温度,相变温度也就确定,但一般相变温度与蒸汽可被加热到最高温度的温差还较大,为了充分利用高温余热的品质来提高蒸汽品质,可以增加过热器以将相变产生的低温蒸汽继续加热。另外,热汽流调节阀7的外供汽参数一般要求较高,而汽流调节阀5后的热设备能级品质较低,可以用低参数,所以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大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本实施例中所述过热器9的设置可以在确保相变参数控制的稳定下,提高被加热蒸汽的温度,以减小与外供汽需求参数的偏差。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其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所述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的冷媒出口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冷媒入口间的管路为变径管,所述液流调节阀4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间靠近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一段管径大于其它管径;所述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还包括卸放管,所述卸放管一端与管径较大且靠近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变径管连通,另一端与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热媒入口连通;所述卸放管有一段为水平安装;所述卸放管水平安装段上沿介质流向依次设置有集液器33和卸放阀2,所述集液器33连接在卸放管的底部,可收集卸放管内的凝结水,所述集液器33下部连接有用于连接外部其它系统的外联放水管;所述外联放水管上设置有外联放水阀32,所述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通过控制系统与外联放水阀32电联。
所述外联放水阀32根据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测量的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控制开度;所述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大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时,外联放水阀32打开,将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内存水放出;当所述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低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时,外联放水阀32关闭;
所述第一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大于所述第二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所述第二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大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和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
所述卸放阀2根据卸放需要手动控制开度;
机组启动时,所述外联放水阀32改为手动控制开度,不受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所测压力的影响;
机组启动时,液流调节阀4和汽流调节阀5关闭;邻炉汽源等外来蒸汽通过过热汽流调节阀7逆流依次进入过热器9和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加热空气预热器28出口的一次风,改善机组启动性能;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内被冷却的蒸汽通过卸放阀2进入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继续加热低温的送风;或者,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内被冷却的蒸汽依次通过卸放阀、送风加热器供汽阀进入凝结水高温加热器继续加热凝结水;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内蒸汽被冷却凝结后的水则通过外联放水阀32后回收利用。
本实施例在有效解除锅炉制粉系统制粉量与干燥量的耦合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地提高了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中余热的利用量和利用率。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其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本实施磨煤机进煤管15与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的热媒出口间连接有调风烟气循环烟道21,所述调风烟气循环烟道21上沿烟气流向依次设置有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挡板和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风机19。
所述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风机19的运行频率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14测量的测量值与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偏差控制;所述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大于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时,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风机19的运行频率提高,反之减小;
所述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大于等于所述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所述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作为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控制不当造成超限后的备用手段,所以要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大于等于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
本实施例在有效解除锅炉制粉系统制粉量与干燥量的耦合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地提高了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中余热的利用量和利用率。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其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本实施磨煤机进煤管15上设置有煤预热干燥器16,所述煤预热干燥器16的热媒入口与引风机23出口连通,所述煤预热干燥器16的热媒出口与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热媒出口连通,所述煤预热干燥器16的热媒出口设置有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传感器17;所述煤预热干燥器16的热媒入口与引风机23间沿烟气流向设置有煤预热干燥烟气挡板和煤预热干燥烟气通风机18。
所述煤预热干燥烟气通风机18的运行频率根据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传感器17测量的测量值与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给定值的偏差控制;所述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测量值大于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给定值时,煤预热干燥烟气通风机18的运行频率减小,反之提高。所述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给定值用于控制干燥传热温差和干燥效果,一般需根据实际干燥烟气入口烟温和干燥烟气量来确定。所述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给定值太高造成风机电耗过大,太低会造成干燥效果不佳。
本实施例在有效解除锅炉制粉系统制粉量与干燥量的耦合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地提高了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中余热的利用量和利用率。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其具体结构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本实施例还包括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5,所述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5热媒入口与空气预热器28热媒出口连通,所述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5的热媒出口与除尘器24入口连通,所述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5的冷媒入口与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冷媒出口,所述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5的冷媒出口分别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冷媒入口和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的冷媒入口连通。
当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携带制粉量不足时,可增大一次风道31内的一次风供风量;当制粉量严重不足或蒸汽总管压力严重超压时,可增大调风烟气循环烟道21内的循环烟气流量;
当烟气循环烟道21内的循环烟气流量过大,或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过高时,可减小一次风道31内的一次风供风量,增大送风道29内的送风。
本实施例在有效解除锅炉制粉系统制粉量与干燥量的耦合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地提高了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中余热的利用量和利用率。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其具体结构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本实施磨煤机进煤管15与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的热媒出口间连接有调风烟气循环烟道21,所述调风烟气循环烟道21上沿烟气流向依次设置有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挡板和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风机19。
所述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风机19的运行频率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14测量的测量值与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偏差控制;所述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大于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时,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风机19的运行频率提高,反之减小;
所述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大于等于所述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所述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作为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控制不当造成超限后的备用手段,所以要第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大于等于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
本实施磨煤机进煤管15上设置有煤预热干燥器16,所述煤预热干燥器16的热媒入口与引风机23出口连通,所述煤预热干燥器16的热媒出口与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热媒出口连通,所述煤预热干燥器16的热媒出口设置有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传感器17;所述煤预热干燥器16的热媒入口与引风机23间沿烟气流向设置有煤预热干燥烟气挡板和煤预热干燥烟气通风机18。
所述煤预热干燥烟气通风机18的运行频率根据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传感器17测量的测量值与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给定值的偏差控制;所述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测量值大于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给定值时,煤预热干燥烟气通风机18的运行频率减小,反之提高。所述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给定值用于控制干燥传热温差和干燥效果,一般需根据实际干燥烟气入口烟温和干燥烟气量来确定。所述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给定值太高造成风机电耗过大,太低会造成干燥效果不佳。
本实施例还包括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5,所述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5热媒入口与空气预热器28热媒出口连通,所述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5的热媒出口与除尘器24入口连通,所述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5的冷媒入口与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冷媒出口,所述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5的冷媒出口分别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冷媒入口和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的冷媒入口连通。
当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携带制粉量不足时,可增大一次风道31内的一次风供风量;当制粉量严重不足或蒸汽总管压力严重超压时,可增大调风烟气循环烟道21内的循环烟气流量;
当烟气循环烟道21内的循环烟气流量过大,或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过高时,可减小一次风道31内的一次风供风量,增大送风道29内的送风。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预热器(28)、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磨煤机(13)、除尘器(24),引风机(23)和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
所述空气预热器(28)的热媒入口与烟道连通,所述空气预热器(28)的热媒出口与除尘器(24)入口连通;所述空气预热器(28)的第一冷媒入口和第二冷媒入口分别与一次风道和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空气预热器(28)的第一冷媒出口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热媒入口连通,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热媒出口与磨煤机(13)入口连通;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内设置有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10);所述磨煤机入口和出口的管路上分别设置有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12)和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14);
所述除尘器(24)出口与引风机(23)入口连接,所述引风机(23)出口与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的热媒入口连接,所述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的冷媒出口分别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冷媒入口和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的冷媒入口连通;所述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的冷媒出口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冷媒入口间的管路上依次设置有上水泵(3)和液流调节阀(4);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10)通过控制系统与液流调节阀(4)电联;
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冷媒出口分别与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的热媒入口和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的热媒入口连通,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冷媒出口与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的热媒入口间的管路上依次设置有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和汽流调节阀(5),所述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通过控制系统与汽流调节阀(5)电联;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冷媒出口与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热媒入口间的管路上设置有送风加热器供汽阀(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还包括过热器(9),所述空气预热器(28)的第一冷媒出口与过热器(9)的热媒入口连通,所述过热器(9)的热媒出口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热媒入口连通,所述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冷媒出口与过热器(9)的冷媒入口连通,所述过热器(9)的冷媒出口分别与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的热媒入口、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的热媒入口和过热汽流管连通,所述过热汽流管上设置有过热汽流调节阀(7),所述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通过控制系统与过热汽流调节阀(7)电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的冷媒出口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冷媒入口间的管路为变径管,所述液流调节阀(4)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间靠近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一段管径大于其它管径;所述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还包括卸放管,所述卸放管一端与管径较大且靠近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变径管连通,另一端与空预前送风加热器(30)热媒入口连通;所述卸放管有一段为水平安装;所述卸放管水平安装段上沿介质流向依次设置有集液器(33)和卸放阀(2);所述集液器(33)连接在卸放管的底部,所述集液器(33)下部连接有用于连接外部其它系统的外联放水管;所述外联放水管上设置有外联放水阀(32),所述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8)通过控制系统与外联放水阀(32)电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其特征在于,磨煤机进煤管(15)与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的热媒出口间连接有调风烟气循环烟道(21),所述调风烟气循环烟道(21)上沿烟气流向依次设置有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挡板和磨煤机调风烟气循环风机(19)。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其特征在于,磨煤机进煤管(15)上设置有煤预热干燥器(16),所述煤预热干燥器(16)的热媒入口与引风机(23)出口连通,所述煤预热干燥器(16)的热媒出口与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热媒出口连通,所述煤预热干燥器(16)的热媒出口设置有煤预热干燥出口烟温传感器(17);所述煤预热干燥器(16)的热媒入口与引风机(23)间沿烟气流向设置有煤预热干燥烟气挡板和煤预热干燥烟气通风机(18)。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5),所述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5)的热媒入口与空气预热器(28)热媒出口连通,所述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5)的热媒出口与除尘器(24)入口连通,所述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5)的冷媒入口与凝结水低温加热器(22)冷媒出口,所述凝结水中温加热器(25)的冷媒出口分别与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11)的冷媒入口和凝结水高温加热器(35)的冷媒入口连通。
7.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调风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一次风道中的空气和经空预前送风加热器预热的空气在空气预热器内与烟气换热,所述一次风道中的空气在空气预热器换热后变为热一次风,所述热一次风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内与凝结水换热后温度降低至设定值,温度达到设定值的热一次风进入磨煤机;
原煤进入磨煤机内磨制成煤粉,与温度达到设定值的热一次风混合换热,煤粉被加热干燥,热一次风温降低;所述温度降低的热一次风携带煤粉和被干燥出的水分离开磨煤机,完成煤粉的磨制与干燥;
烟气在空气预热器换热后,依次经过除尘器、引风机和凝结水低温加热器,在凝结水低温加热器内与凝结水换热,部分换热后的凝结水经上水泵升压,通过液流调节阀进入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内与热一次风换热,使凝结水发生汽化产生蒸汽;部分蒸汽流经汽流调节阀后进入凝结水高温加热器,余量蒸汽进入空预前送风加热器用于预热空气;余量换热后的凝结水流经凝结水高温加热器与来自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的部分蒸汽换热,温度升高后回到热力系统,使得烟气余热和热一次风余热得到利用;
所述液流调节阀开度控制方法如下:所述液流调节阀根据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测量的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内的水位测量值与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给定值的偏差来控制开度;所述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测量值高于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给定值则液流调节阀关小,反之开大;或者,所述液流调节阀根据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测量的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与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偏差控制开度;所述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高于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时,则液流调节阀的开度关小,反之开大;
所述汽流调节阀根据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测量的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偏差控制开度;所述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大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时,汽流调节阀的开度增大,反之关小;降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可增大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换热量,以降低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反之亦然;
当通过凝结水低温加热器换热的凝结水流量较小,凝结水高温加热器冷媒出口凝结水温度接近饱和温度时,开大送风加热器供汽阀的开度,增加空预前送风加热器的换热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调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给定值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值与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偏差设定;所述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大于第一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则一次风相变冷却器水位计给定值减小;反之增大;
所述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与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的偏差设定;所述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测量值大于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则磨煤机入口一次风温度给定值减小,反之增大;
所述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大小根据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的需求调节;当需要增大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时,将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增大;当需要减小磨煤机出口一次风温时,将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调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热汽流调节阀根据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测量的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偏差控制开度;所述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大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时,过热汽流调节阀的开度增大,反之关小;
当过热汽流管向高压加热器或引风机汽轮机等设备供汽时,使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大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当过热汽流管无对外供汽时,使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大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
所述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的大小根据过热汽流管向所供汽设备需要的参数进行设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调风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联放水阀根据蒸汽总管压力传感器测量的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控制开度;所述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大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时,外联放水阀打开,将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内存水放出;当所述蒸汽总管压力测量值低于第二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时,外联放水阀关闭;
所述第一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大于所述第二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所述第二蒸汽总管压力保护值大于第一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和第二蒸汽总管压力给定值;
所述卸放阀根据卸放需要手动控制开度;
机组启动时,所述外联放水阀改为手动控制开度;
机组启动时,液流调节阀和汽流调节阀关闭;邻炉汽源等外来蒸汽通过过热汽流调节阀逆流依次进入过热器和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加热空气预热器出口的一次风,改善机组启动性能;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内被冷却的蒸汽通过卸放阀进入空预前送风加热器继续加热低温的送风;或者,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内被冷却的蒸汽依次通过卸放阀、送风加热器供汽阀进入凝结水高温加热器继续加热凝结水;
在热一次风相变冷却器内蒸汽被冷却凝结后的水则通过外联放水阀后回收利用。
CN201510964676.7A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及制粉调风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857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64676.7A CN105485707B (zh)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及制粉调风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64676.7A CN105485707B (zh)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及制粉调风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85707A true CN105485707A (zh) 2016-04-13
CN105485707B CN105485707B (zh) 2017-09-15

Family

ID=55672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6467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85707B (zh)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及制粉调风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8570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2915A (zh) * 2016-11-22 2017-02-15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提高锅炉制粉系统一次风温的方法和机构
CN107504512A (zh) * 2017-08-04 2017-12-22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干燥制粉系统的热一次风加热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1430A (ja) * 2001-11-27 2003-06-0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石炭焚きボイラ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101709882A (zh) * 2009-12-09 2010-05-19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燃煤锅炉热一次风加热系统
CN104807035A (zh) * 2015-04-22 2015-07-29 郝江平 一种空气预热和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CN105091020A (zh) * 2015-09-17 2015-11-25 郝江平 一种综合回热及余热利用的可调锅炉空气预热系统及方法
CN205316371U (zh) * 2015-12-16 2016-06-15 郝江平 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1430A (ja) * 2001-11-27 2003-06-0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石炭焚きボイラ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101709882A (zh) * 2009-12-09 2010-05-19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燃煤锅炉热一次风加热系统
CN104807035A (zh) * 2015-04-22 2015-07-29 郝江平 一种空气预热和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及方法
CN105091020A (zh) * 2015-09-17 2015-11-25 郝江平 一种综合回热及余热利用的可调锅炉空气预热系统及方法
CN205316371U (zh) * 2015-12-16 2016-06-15 郝江平 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2915A (zh) * 2016-11-22 2017-02-15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提高锅炉制粉系统一次风温的方法和机构
CN107504512A (zh) * 2017-08-04 2017-12-22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干燥制粉系统的热一次风加热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85707B (zh) 2017-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90880A (zh) 一种机炉集合热能循环余热回用系统
CN102252339B (zh) 一种降低电站锅炉排烟温度的系统
CN106051805B (zh) 一种以排烟余热作为暖风器热源的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
CN108167034A (zh) 一种基于蓄热蒸汽调节的燃气蒸汽热电协同系统及方法
CN105180146B (zh) 一种热电联产电厂烟气余热多级回收综合利用系统
CN207422196U (zh) 一种cfb机组联合余热利用系统
CN109681898B (zh) 相变热管式电厂一次风加热调温系统
CN103438686A (zh) 一次风冷却器回热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CN106402838A (zh) 基于热风再循环的电站锅炉尾部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CN106895390A (zh) 一种电站锅炉多元异质余热利用系统
CN106500127A (zh) 一种旁路空预器热量回收系统及方法
CN106482088A (zh) 联合热风再循环与暖风器的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CN105333450A (zh) 一种热力发电的回热、余热综合梯级利用的系统
CN205316371U (zh) 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
CN105371267B (zh) 加热锅炉一、二次风的二次再热汽轮机回热能量利用系统
CN204987074U (zh) 一种综合回热及余热利用的可调锅炉空气预热系统
CN104896503B (zh) 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CN110553245A (zh) 一种提高燃煤机组宽负荷运行热效率的系统
CN105485707A (zh) 一种结合余热利用的制粉调风系统及制粉调风方法
CN206682921U (zh) 一种电站锅炉多元异质余热利用系统
CN203687075U (zh) 火力发电厂磨煤机一次风系统
CN103115377B (zh) 一种分控相变空气预热系统及空气预热方法
CN209706109U (zh) 相变热管式电厂一次风加热调温系统
CN205279139U (zh) 一种热力发电的回热、余热综合梯级利用的系统
CN208504435U (zh) 一种基于机炉耦合技术的新型调温风加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15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