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76649A - 升降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升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76649A
CN105476649A CN201410482802.0A CN201410482802A CN105476649A CN 105476649 A CN105476649 A CN 105476649A CN 201410482802 A CN201410482802 A CN 201410482802A CN 105476649 A CN105476649 A CN 1054766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slide block
along
pull bar
low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8280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76649B (zh
Inventor
姜锦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48280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7664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766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766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766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766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一种升降装置,包括:依次套设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拉杆;位于第二套筒侧壁的第一通孔、位于第二套筒的第一底面上且与第一通孔位置对应的第一滑块;第一弹性件,与第一滑块连接;设于第一套筒内壁位于第三方向上的若干第一凸起;第一滑块受第一弹性件弹力能够伸入第一通孔中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第一凸起阻止第一滑块沿第二方向移动;当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时,沿第二方向朝向第一底面移动拉杆,第一滑块受拉杆的作用而向第二套筒内移动,至与第一套筒内壁分离。使用本升降装置,只需使用单手就可操作升降装置升高或降低至任意高度,待高度调整好的同时升降装置就可保持该高度,无需再另行锁紧,操作简单,调节方便,节省时间。

Description

升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临床上,对于脊柱、下肢等长骨的骨科诊断和手术治疗中,完整的脊柱、下肢的X射线影像,对术前诊断、术中监控和术后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脊柱和下肢的长度较大,很难一次性取得它们的影像,因此目前主要采用肢体影像拼接方法来获得完整的脊柱和下肢影像。
以获取人体脊柱影像为例,待患者卧位在病床上,在病床上放置一把参考钨尺,该参考钨尺与人体脊柱基本平行,并将参考钨尺的一端与肩膀上某位置保持对齐,该参考钨尺将起到参考基准的作用。借助主流的数字化X射线摄影(DigitalRadiography,DR)系统,首先X射线发射器发射X射线,沿脊柱长度方向,使用X射线分多次垂直照射患者,X射线穿过患者和旁边的参考钨尺后被衰减,平板探测器接收到衰减后的X射线,经过放大等数字化处理后转化为图像。使用X射线多次照射患者,对应获得多组脊柱和参考钨尺的影像,根据参考钨尺影像的刻度线,将多组影像中具有重合刻度的部分去除以进行影像拼接,最终获得完整的脊柱图像。
现有技术中,在拍摄时,参考钨尺被直接放置在床上。但是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当患者躺在床上时,脊柱距离床面的距离是不同的,例如较胖患者的脊柱到床面的距离较大,而较瘦的患者的脊柱到床面的距离较小,这样很难确保参考钨尺和脊柱到床面的距离相等。当参考钨尺和脊柱到床面的距离不相等,由于X射线发射器发出的射线为锥形线束,因此平板探测器对穿过参考钨尺和脊柱的X射线影像的放大倍率不同,每次拍摄获得的参考钨尺影像两端无法与脊柱影像的两端对齐,这样多组影像的参考钨尺影像的刻度重合部分是不准确的,以此为基准拼接获得的脊柱影像也是不准确的。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将参考钨尺置于一升降装置上以调节参考钨尺的高度。现有的升降装置具有一锁紧机构,通过锁紧该锁紧机构可使得升降装置固定在某一高度。当需要调节升降装置的高度时,需要双手操作,一手控制锁紧机构打开/锁紧,另一手操作升降装置升高或降低,操作起来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使用现有的升降装置,需要双手操作来调节升降装置的高度,一手控制锁紧机构打开/锁紧,另一手操作升降装置升高或降低,操作起来很不方便。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包括:
由外向内依次套设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拉杆,所述第二套筒能够相对第一套筒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所述拉杆能够带动第二套筒沿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为两相反方向;
位于所述第二套筒侧壁的第一通孔、和位于所述第二套筒的第一底面上且与第一通孔位置对应的第一滑块;
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滑块连接,处于压缩状态且向所述第一滑块提供沿第三方向的弹力,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设于所述第一套筒内壁位于所述第三方向上的若干第一凸起,所述若干第一凸起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所述第一滑块受第一弹性件弹力能够伸入第一通孔中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所述第一凸起阻止第一滑块沿第二方向移动;
当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时,沿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底面移动拉杆时,所述第一滑块能够受拉杆的作用而向第二套筒内移动,至与第一套筒内壁分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滑块和第一通孔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通孔沿第三方向相对,两所述第一滑块沿第三方向相对,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滑块连接;
所述第一套筒沿第三方向的内壁相对设有若干所述第一凸起。
可选地,所述拉杆朝向所述第一底面的底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具有沿第三方向相向的两第一侧面,所述第一滑块具有沿第一方向朝向拉杆突出的第一突部;
所述拉杆能够通过所述两第一侧面分别对两第一突部施加推力而使两第一滑块相向移动,至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分离。
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一突部具有沿第三方向背向另一第一滑块的第二侧面;
所述第一侧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底面的夹角为α,所述第二侧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底面的夹角为β;
0<α<90°且0<β<180°;或,90°≤α<180°且90°<β<180°。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具有沿第二方向背向第一套筒底面的第一表面、和朝向第一套筒底面的第二表面;
当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时,所述第一滑块伸入相邻两第一凸起之间,所述相邻两第一凸起中靠近第一套筒底面的第一凸起通过第一表面支撑所述第一滑块,且阻止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表面到拉杆中轴线的距离逐渐增大;和/或,
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滑块背向第一弹性件的侧面为第一斜坡面,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斜坡面到拉杆中轴线的距离逐渐增大。
可选地,所述第一滑块背向第一弹性件的侧面具有第一收容槽;
当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时,至少一第一凸起伸入第一收容槽中。
可选地,所述拉杆与第二套筒径向相向的侧壁设有第一限位槽,在所述第二套筒面对第一限位槽的内壁设有伸入第一限位槽中的第一限位件;或者,
所述第二套筒与拉杆径向相向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槽,在所述拉杆面对第一限位槽的侧壁设有伸入第一限位槽中的第一限位件。
可选地,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限位槽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和底壁,所述底壁比顶壁靠近所述第一底面;
在所述顶壁和第一限位件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顶壁和第一限位件固定连接;或者,
在所述底壁和第一限位件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底壁和第一限位件固定连接;
当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对拉杆施加弹力而使拉杆静止。
可选地,所述拉杆与第二套筒径向相向的侧壁设有第一限位槽,在所述第二套筒面对第一限位槽的内壁设有伸入第一限位槽中的第一限位件;
所述第一限位件伸入第一限位槽内的一端端面具有U型槽,所述U型槽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贯穿第一限位件;
所述第一限位件通过U型槽夹持拉杆,且所述拉杆能够在U型槽中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
套设在所述第一套筒外的第三套筒,所述第一套筒能够相对第三套筒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移动;
位于所述第一套筒侧壁的第二通孔、和位于所述第一套筒底面上且与第二通孔位置对应的第二滑块;
第三弹性件,与所述第二滑块连接,处于压缩状态且向所述第二滑块提供沿第四方向的弹力,所述第四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设于所述第三套筒内壁位于所述第四方向上的若干第二凸起,所述若干第二凸起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所述第二滑块受第三弹性件弹力能够伸入第二通孔中与第三套筒内壁相抵,所述第二凸起阻止第二滑块沿第二方向移动;
当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三套筒内壁相抵时,沿所述第二方向朝向第一套筒底面移动第二套筒时,所述第二滑块能够受第二套筒作用而向第一套筒内移动,至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三套筒内壁分离。
可选地,所述第二滑块和第二通孔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通孔沿第四方向相对,两所述第二滑块沿第四方向相对,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滑块连接;
所述第三套筒沿第四方向的内壁设有若干所述第二凸起。
可选地,所述第二套筒的第二底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具有沿第四方向相向的两第三侧面,所述第二滑块具有沿第四方向朝向第二套筒突出的第二突部,所述第二底面背向第一底面;
所述第二套筒通过所述两第三侧面分别对两第二突部施加推力而使两第二滑块相向移动,至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三套筒内壁分离。
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二突部具有沿第四方向背向另一第二滑块的第四侧面;
所述第三侧面所在平面与第一套筒底面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90°,且所述第四侧面所在平面与第一套筒底面的夹角大于0小于180°;或者,
所述第三侧面所在平面与第一套筒底面的夹角大于等于90°且小于180°,且所述第四侧面所在平面与第一套筒底面的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
可选地,所述第二凸起具有沿第二方向背向第三套筒底面的第三表面、和朝向第三套筒底面的第四表面;
当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三套筒内壁相抵时,所述第二滑块伸入相邻两第二凸起之间,所述相邻两第二凸起中靠近第三套筒底面的第二凸起通过第三表面支撑所述第二滑块,且阻止所述第二滑块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四表面到拉杆中轴线的距离逐渐增大;和/或,
沿所述第四方向,所述第二滑块背向第三弹性件的侧面为第二斜坡面,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斜坡面到拉杆中轴线的距离逐渐增大。
可选地,所述第二滑块背向第三弹性件的侧面具有第二收容槽;
当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三套筒内壁相抵时,至少一第二凸起伸入第二收容槽中。
可选地,所述第二套筒与第一套筒径向相向的外壁设有第二限位槽,在所述第一套筒面对第二限位槽的内壁设有伸入第二限位槽中的第二限位件;或者,
所述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径向相向的内壁设有第二限位槽,在所述第二套筒面对第二限位槽的外壁设有伸入第二限位槽中的第二限位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当第一滑块受第一弹性件弹力而与第一套筒具有第一凸起的内壁相抵,沿第一方向背向第二套筒的第一底面移动拉杆,拉杆带动第二套筒同步移动且第一滑块逐渐滑过若干第一凸起,第二套筒相对第一套筒上升,升降装置升高。至某一高度时,松开拉杆,第一滑块被第一凸起限位而不会下降,第二套筒通过第一滑块而静止。当需要降低升降装置时,对拉杆施加沿第二方向的压力,拉杆逐渐下行并对第一滑块施加与第一弹性件弹力反向的推力,以使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分离,继续沿第二方向移动拉杆,拉杆和第二套筒相对第一套筒同步下行,至另一高度,松开拉杆以使第一滑块再次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第二套筒和拉杆通过第一滑块限位而保持静止。由于第一套筒内壁上的若干第一凸起沿第二方向分布,若干第一凸起的整体长度使得第二套筒可在一定行程范围内移动,以实现升降装置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至任意高度。使用本方案的升降装置,只需使用单手就可操作升降装置升高或降低至任意高度,待高度调整好的同时升降装置就可保持该高度,无需再另行锁紧,操作简单,调节方便,节省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升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升降装置的立体剖视图;
图3是图1沿DD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升降装置中,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分离时第一凹槽和两第一滑块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变形例的升降装置中,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分离时第一凹槽和两第一滑块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变形例的升降装置中,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分离时第一凹槽和两第一滑块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又一变形例的升降装置中,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分离时第一凹槽和两第一滑块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升降装置中,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时第一滑块和对应的第一套筒内壁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一变形例的升降装置中,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变形例的升降装置中,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一变形例的升降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图3,本实施例的升降装置包括:
由外向内依次套设的第一套筒1、第二套筒2和拉杆4,第二套筒2能够相对第一套筒1沿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移动,拉杆4能够带动第二套筒2沿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移动,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为两相反方向,其中第一方向A为升降装置的升高方向,第二方向B为下降方向;
位于第二套筒2侧壁且沿第三方向C相对设置的两第一通孔21、和位于第二套筒2的第一底面22上、且分别与两第一通孔21位置对应的两第一滑块5;
位于第二套筒2内壁且相对设置的两第一限位件6,两第一限位件6分别伸入拉杆4侧壁中的两第一限位槽41中;
第一弹性件7,连接两第一滑块5,处于压缩状态且向两第一滑块5提供沿第三方向C的弹力,第三方向C垂直于第一方向A;
设于第一套筒1在第三方向C上与第二套筒2相对的内壁上的若干第一凸起11,每一侧内壁上的若干第一凸起11沿第二方向B排列;
两第一滑块5受第一弹性件7弹力能够分别伸入两第一通孔21中并与第一套筒1内壁相抵,第一凸起11能够阻止第一滑块5沿第二方向B移动,此时第二套筒2通过两第一滑块5限位在第一套筒1中;
当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内壁相抵时,沿第二方向B朝向第二套筒2的第一底面22移动拉杆4,两第一滑块5受拉杆4的作用而向第二套筒2内相向移动,至与第一套筒1内壁分离;
当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分离时,松开拉杆4,两第一滑块5逐渐脱离拉杆4的作用而受第一弹性件7的弹力相背移动,至穿过第一通孔21与第一套筒1内壁相抵。
本实施例的升降装置在静止状态时,当两第一滑块5分别与第一套筒1内壁相抵。沿第一方向A提起拉杆4,至第一限位槽41的底壁410与第一限位件6抵靠时,拉杆4通过第一限位件6带动第二套筒2同步移动,两第一滑块5逐渐滑过若干第一凸起11,第二套筒2相对第一套筒1沿第一方向A上升,升降装置升高。至某一高度时,松开拉杆4,两第一滑块5被第一凸起11所限位而不会下降,第二套筒2和拉杆4通过两第一滑块5保持静止,升降装置保持该高度。当需要降低升降装置时,对拉杆4施加沿第二方向B的压力,拉杆4逐渐下行并对两第一滑块5施加与第一弹性件7弹力反向的推力,以使两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内壁分离,接着继续沿第二方向B移动拉杆4,拉杆4和第二套筒2相对第一套筒1同步下行,至另一高度。之后,松开拉杆4以使两第一滑块5再次与第一套筒1内壁相抵。使用本实施例的升降装置,只需使用单手就可操作升降装置升高或降低至任意高度,待高度调整好的同时升降装置就可保持该高度,无需再另行锁紧,操作简单,调节方便,节省时间。
在本实施例的升降装置中,第一套筒1内壁上的若干第一凸起11沿第一方向A的整体长度决定了第二套筒2的行程范围,决定了升降装置升高的最大高度。使用本实施例的升降装置,如应用于临床肢体影像拼接过程,将参考钨尺与第二套筒2和拉杆4的把手42之间的拉杆部分固定连接,参考钨尺与待测骨骼如脊柱保持平行。当患者脊柱与参考钨尺到床面的距离不相等时,可通过拉杆4沿第一方向A或第二方向B相对第一套筒1移动第二套筒2,至参考钨尺和脊柱到床面的距离相等。也就是,使用本升降装置,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胖瘦,在其行程范围内的任意位置调节参考钨尺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3,拉杆4朝向第一底面22的底面43具有第一凹槽430,第一凹槽430包括沿第三方向C相向的两第一侧面431,每个第一滑块5具有沿第一方向A朝向拉杆4突出的第一突部51;拉杆4通过两第一侧面431分别对两第一突部51施加推力而使两第一滑块5相向移动,至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的内壁分离。
具体地,结合参照图4,图4为第一滑块5和第一套筒1内壁分离时,第一凹槽430与两第一突部51的相对位置关系,每个第一侧面431所在平面与第一底面22的夹角为α,0<α<90°,这样沿第二方向B,第一凹槽430沿第三方向C的尺寸L逐渐增大。每个第一突部51具有沿第三方向C背向另一第一滑块5的第二侧面511,每个第二侧面511所在平面与第一底面22之间的夹角为β,90°<β<180°且β<(180°-α)。第一突部51沿第一方向A背向第一滑块5的上表面与第二侧面511相交。
这样,从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内壁相抵到分离的过程,两者的交线始终和两第一侧面431相抵,且沿第一方向A,随着L逐渐减小,两第一突部51分别受到对应的两第一侧面431的挤压,而在推力作用下带动第一滑块5克服第一弹性件7的弹力沿第三方向C相向移动,两第一突部51分别与两第一侧面431接触的两交线间距离逐渐缩小,两第一滑块5逐渐与对应的第一套筒1内壁分离;
从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内壁分离到相抵过程,沿第二方向B,随着L逐渐增大,两第一突部51所受两第一侧面431的挤压逐渐被释放,两第一滑块5受第一弹性件7的弹力作用而相背移动,至两第一滑块5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套筒1的内壁相抵。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内壁相抵时,应确保两第一突部51的上表面处于第一凹槽430范围之内,这样在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内壁相抵到分离过程,拉杆4沿第二方向B移动时,避免第一突部51的上表面先与拉杆4的底面43抵触而造成拉杆4无法继续移动,导致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内壁无法分离。另外,从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内壁相抵到分离过程中,通过合适的设计,使两第一突部51在第一凹槽430的开口附近就与两第一侧面431相抵,这样拉杆4只需沿第二方向B移动较短距离,就可使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的内壁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α+β≠180°,但不限于此。作为变形例,还可以是:α+β=180°,也就是当第一滑块和第一套筒内壁分离时,两第一侧面分别和两第二侧面贴合。此时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从分离到相抵、和从相抵到分离的过程,第一侧面和对应的第二侧面相对滑动,与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一突部与第一侧面为线-面接触相比,面-面接触使得第一滑块滑动更加平稳,且可避免第一侧面遭到第一突部的应力损伤,提升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90°<β<180°。作为变形例,结合参照图5,还可以是:0<α<90°,0<β≤90°。
作为另一变形例,结合参照图6,还可以是:0<α<90°,90°<β<180°且β>(180°-α),从第一滑块5和第一套筒1内壁相抵到分离的过程,每个第一侧面431与拉杆4的底面43之间的交线始终和对应的第二侧面511相抵,两第一突部51在第一凹槽430的开口位置受到挤压,由于两交线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当拉杆4沿第二方向B移动时,两第一滑块5克服第一弹性件7的弹力作用而沿第三方向C相向移动,两第一滑块5逐渐与对应的第一套筒1的内壁分离。
结合参照图7,作为又一变形例,还可以是:90°≤α<180°,90°<β<180°。
根据以上示例推知,只要确保0<α<90°且0<β<180°;或,90°≤α<180°且90°<β<180°,就能够实现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内壁在分离与相抵之间作位置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参照图8,沿第一方向A,每个第一凸起11具有背向第一套筒1的底面12的第一表面111、朝向底面12的第二表面112,第二表面112为斜面,到拉杆4的中轴线E的距离沿第二方向B逐渐增大;
每个第一滑块5沿第三方向C背向另一第一滑块5的侧面具有第一收容槽50,该第一收容槽50具有沿第一方向A朝向第一底面22的第三表面501。在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内壁相抵时,沿第三方向C,一第一凸起11伸入第一收容槽50中,该第一凸起11的第一表面111与第三表面501贴合,且该第一凸起11通过第一表面111对第一滑块5起到支撑作用,并对第一滑块5起到沿第二方向B的限位作用。当需要将参考钨尺从较低位置移动到较高位置时,沿第一方向A提起把手42,第二套筒2和拉杆4沿第一方向A同步移动,两第一滑块5随第二套筒2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会与相邻的下一个第一凸起11的第二表面112相抵。由于第二表面112沿第二方向B到拉杆4的中轴线的距离逐渐增大,该第一凸起11会通过第二表面112对对应的第一滑块5施加与其所受第一弹性件7的弹力相反的推力作用,而使得该第一滑块5向第二套筒2内移动,并逐渐滑过第二表面112。第一滑块5沿第一方向A越过若干第一凸起11移动,至参考钨尺到达较高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参照图8,第一表面111和第三表面501垂直于第一方向A。但不限于此,作为变形例,可以是以下任意一种情形:第一表面111垂直于第一方向A,第三表面501为斜坡面且到拉杆中轴线的距离沿第二方向B逐渐增大;或者,第三表面501垂直于第一方向A,第一表面111为斜坡面,到拉杆中轴线的距离沿第二方向B逐渐增大,或者,第一表面111为斜坡面,到拉杆中轴线的距离沿第二方向B逐渐增大,第三表面为斜坡面且到拉杆中轴线的距离沿第二方向B逐渐增大,均能够起到较好的支撑和限位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参照图8,在与伸入第一收容槽50中的第一凸起11相邻的两第一凸起11中,沿第一方向A靠近底面12的第一凸起11的第一表面111与第一滑块5的底面贴合,该第一凸起11也能对第一滑块5起到支撑和限位作用,在两个第一凸起11的支撑和限位下,第二套筒2和参考钨尺的稳定性更好。在本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增大第一收容槽50沿第三方向C的尺寸、且相应增大第一凸起11沿第三方向C的尺寸,能够增大第三表面501与第一表面111的接触面积,第二套筒2、拉杆4和参考钨尺的稳定性更好。
除此之外,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内壁相抵时,还可以是:两个及以上的第一凸起11伸入第一收容槽50中。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收容槽50的形状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作为变形例,在确保第三表面501与第一表面111相配合而对第一滑块5起到支撑和限位的前提下,可对第一收容槽50作其他改进。
除本实施例的方案外,作为一变形例,结合参照图9,在第一滑块5的侧面并未设置有第一收容槽。在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内壁相抵时,每个第一滑块5卡设于相邻两第一凸起11之间。在该相邻两第一凸起11中,第一滑块5与沿第一方向A远离底面12的第一凸起11的第二表面112相抵,而靠近底面12的第一凸起11通过第一表面111支撑第一滑块5,且对第一滑块5在第二方向B上进行限位。
在本变形例中,相邻两第一凸起11未连接,而是相互隔开,但不限于此,只要第一滑块5沿第一方向A的尺寸能够使第一滑块5卡设于相邻两第一凸起11之间并保持限位,相邻两第一凸起11可以相互连接。
作为另一变形例,结合参照图10,沿第三方向C,第一滑块5背向另一第一滑块5的侧面为第一斜坡面502,沿第二方向B,第一斜坡面502到拉杆4中轴线E的距离逐渐增大。第一斜坡面502与第二表面112的坡度相等,在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内壁相抵时,第一滑块5伸入相邻两第一凸起11之间。第一斜坡面502与靠近底面12的第一凸起11的第二表面112贴合。在第一滑块5沿第一方向A上行时,第一斜坡面502滑过若干第一凸起11的第二表面112。除此之外,第一斜坡面502与第二表面112的坡度不相等,也是可行的。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套筒2内设有两第一滑块5,但不限于此。作为变形例,还可以是:参照图11,在第二套筒2'的第一底面22'上设有一第一滑块5',第一弹性件7'沿第三方向C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滑块5'和第二套筒2'内壁连接,并处于压缩状态。相应地,在第二套筒2'内壁沿第三方向C对应第一滑块5'的位置设有一第一通孔21',在第一滑块5'所在侧的第一套筒1'内壁设有若干第一凸起11'。相应地,第一凹槽430'沿第三方向C背向第一凸起11'贯穿拉杆4'的侧壁,使第一侧面431'面向第二套筒2'未设有第二通孔21'的内壁。第一滑块5'受第一弹性件7'的弹力能够穿过第一通孔21'与第一套筒1'带有第一凸起11'的内壁相抵。从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内壁相抵到分离过程,沿第二方向B移动拉杆4',第一凹槽430'在第三方向C的第一侧面431'能够挤压第一滑块5',使第一滑块5'克服第一弹性件7'的弹力而向第二套筒2'内移动,至与第一套筒1'内壁分离。
与图11所示变形例相比,本实施例设有两第一滑块,两第一滑块可承受第二套筒、拉杆和参考钨尺的较大重量,并保持它们具有较好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拉杆4沿第三方向C与第二套筒2相向的侧壁分别设有两第一限位槽41,沿第一方向A,第一限位槽41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411和底壁410,其中顶壁411比底壁410远离第一底面22。第一限位件6与第二套筒2面对第一限位槽41的内壁固定连接,并伸入第一限位槽41中。当拉杆4沿第一方向A移动,至第一限位槽41的底壁410遭遇到第一限位件6,若继续提起把手42,第二套筒2通过第一限位件6与拉杆4同步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两第一限位槽41沿第三方向C相背设置,相应地,两第一限位件6沿第三方向C相对设置。作为变形例,两第一限位槽可以在垂直于第一方向A的任一方向相背设置,相应地,两第一限位件根据第一限位槽的位置设置。另外,第一限位槽和对应的第一限位件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可以是1个及两个以上,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在每个顶壁411和对应的第一限位件6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8,该第二弹性件8的两端分别与顶壁411和第一限位件6固定连接。在第一滑块5与第一套筒1内壁相抵时,第二弹性件8通过顶壁411对拉杆4施加沿第一方向A的弹力,该弹力大于参考钨尺和拉杆4的重力,以使拉杆4静止,可避免拉杆4下落而使两第一滑块5受拉杆4的重力作用而相向移动,确保升降装置高度的稳定性。作为一变形例,如果没有第二弹性件,在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时,拉杆受重力作用会与两第一突部接触,由于重力作用,两第一滑块存在相向移动的趋势,此时选择合适的第一弹性件,以使第一弹性件对两第一滑块的弹力较大而足以克服拉杆重力的影响,两第一滑块相向移动的趋势不会转化为有效移动,也可以保持第一滑块、第二套筒、拉杆和参考钨尺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还可以是:在第一限位槽的底壁与第一限位件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当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时,拉杆受第二弹性件沿第一方向A的弹力作用而静止。
作为一变形例,还可以是:在第二套筒的内壁相背设置有两第一限位槽,第一限位槽具有沿第一方向A相对设置的顶壁和底壁,顶壁比底壁靠近把手;第一限位件与拉杆面对第一限位槽的侧壁固定连接,且伸入第一限位槽中。当拉杆沿第一方向A移动且第一限位件遭遇到顶壁'时,继续沿第一方向A移动拉杆,由于第一限位件阻挡,第二套筒和拉杆同步移动。此时,也可在底壁或顶壁与第一限位件之间设置一第二弹性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6沿第三方向C伸入第一限位槽41中的一端端面具有U型槽(图中未示出),该U型槽沿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贯穿第一限位件6;
第一限位件6通过U型槽夹持拉杆4,但拉杆4与U型槽之间为间隙配合,拉杆4能够在U型槽中沿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移动,U型槽侧壁不会卡死拉杆4,这能确保拉杆4在移动过程中具有较好稳定性。
参照图1~图3,本实施例的升降装置还包括:
套设在第一套筒1外的第三套筒3,第一套筒1能够相对第三套筒3沿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移动;
位于第一套筒1内壁且沿第三方向C相对设置的两第二通孔13、和位于第一套筒1底面上且分别与两第二通孔13位置对应的两第二滑块9;
第三弹性件10,沿第三方向C分别与两第二滑块9连接,处于压缩状态且分别向两第二滑块9提供沿第三方向C的弹力;
设于第三套筒3内壁位于第三方向C上的若干第二凸起31,若干第二凸起31沿第二方向B排列;
第二滑块9受第三弹性件10的弹力作用能够伸入第二通孔13中,并与第三套筒3带有第二凸起31的内壁相抵,第二凸起31阻止第二滑块9沿第二方向B移动;
当第二滑块9与第三套筒3内壁相抵时,沿第二方向B朝向第一套筒1的底面12移动第二套筒2,第二滑块9受第二套筒2的作用而向第一套筒1内移动,至第二滑块9与第三套筒3的内壁分离。
使用本实施例的升降装置,可有效提升升降装置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
首先,提起拉杆4并使拉杆4和第二套筒2同步沿第一方向A移动,至第二套筒2与第一套筒1相互限位;
接着继续提起拉杆4,第二套筒2带动第一套筒1同步移动,两第二滑块9逐渐滑过第三套筒3内壁上的若干第二凸起31,随第一套筒1上升,至升降装置所需高度时松开拉杆4,此时两第一滑块5被第一凸起11所限位而使第二套筒2的位置固定,两第二滑块9被第二凸起31限位而使第一套筒1的位置固定,升降装置保持高度;
之后,当需要降低升降装置的高度时,沿第二方向B移动拉杆4以使第二套筒2相对第一套筒1下行,至第二套筒2的第二底面23与两第二滑块9接触,第二滑块9受第二套筒2的作用而与第三套筒3内壁分离。其中第二底面23与第一底面22相背。
通过增加第三套筒3,能够有效提升升降装置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而且在升降装置未使用状态,升降装置的最小高度也较小,提升了整体美观性,可应用于空间狭小的场合。虽然通过增加拉杆、第二套筒和第一套筒的长度,也能提升升降装置的最大高度,但是拉杆、第二套筒和第一套筒的长度增加,整体美观性较差。
在本实施例中,两第二通孔13沿第三方向C相对设置,但不限于此。作为变形例,两第三通孔可沿垂直于第一方向A的任一方向相对设置,相应地,对应第三通孔的位置设置第二滑块和第二凸起。
参照图2~图3,在第二套筒2的第二底面23设有第二凹槽230,第二凹槽具有沿第三方向C相向的两第三侧面231,第二滑块9具有沿第三方向C朝向第二套筒2突出的第二突部91;
第二套筒2通过两第三侧面231分别对两第二突部91施加推力而使两第二滑块9相向移动,至第二滑块9与第三套筒3内壁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二突部91具有沿第三方向C背向另一第二滑块91的第四侧面910;第三侧面231所在平面与第一套筒1底面12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90°,且第四侧面910所在平面与第一套筒1底面12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或者,
第三侧面231所在平面与第一套筒1底面12的夹角大于等于90°且小于180°,第四侧面910所在平面与第一套筒1底面12的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
在本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B,第二凸起31具有背向第三套筒3底面的第三表面、朝向第三套筒3底面的第四表面(图中未标号);
当第二滑块9与第三套筒3内壁相抵时,第二滑块9伸入相邻两第二凸起31之间,相邻两第二凸起31中靠近第三套筒3底面的第二凸起31通过第三表面支撑第二滑块9,且阻止第二滑块9沿第二方向B移动;
沿第二方向B,第四表面到拉杆4的中轴线的距离逐渐增大。作为变形例,还可以是:沿第三方向C,第二滑块9背向第三弹性件10的侧面为第二斜坡面,沿第二方向B,第二斜坡面到拉杆4中轴线的距离逐渐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滑块9背向第三弹性件10的侧面具有第二收容槽;当第二滑块9与第三套筒3内壁相抵时,至少一个第二凸起31伸入第二收容槽中。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套筒1与第二套筒2径向相向的内壁设有两相背的第二限位槽(图中未示出),在第二套筒2面对第二限位槽的外壁设有伸入第二限位槽中的第二限位件(图中未示出),对于第二限位件在第二套筒2上沿第一方向A的位置,可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其中两第二限位槽可以是沿第三方向C相背设置,对应每个第二限位槽的位置,若干第二凸起31设于第二限位槽沿第三方向C与第二套筒2相对的侧壁上。还可以是:两第二限位槽沿垂直于第一方向A的任一方向上相背设置。
作为变形例,又可以是:在第二套筒与第一套筒径向相向的外壁设有两相背设置的第二限位槽,在第一套筒面对第二限位槽的内壁设有伸入第二限位槽中的第二限位件。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外向内依次套设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和拉杆,所述第二套筒能够相对第一套筒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所述拉杆能够带动第二套筒沿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为两相反方向;
位于所述第二套筒侧壁的第一通孔、和位于所述第二套筒的第一底面上且与第一通孔位置对应的第一滑块;
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一滑块连接,处于压缩状态且向所述第一滑块提供沿第三方向的弹力,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设于所述第一套筒内壁位于所述第三方向上的若干第一凸起,所述若干第一凸起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所述第一滑块受第一弹性件弹力能够伸入第一通孔中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所述第一凸起阻止第一滑块沿第二方向移动;
当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时,沿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底面移动拉杆时,所述第一滑块能够受拉杆的作用而向第二套筒内移动,至与第一套筒内壁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和第一通孔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通孔沿第三方向相对,两所述第一滑块沿第三方向相对,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滑块连接;
所述第一套筒沿第三方向的内壁相对设有若干所述第一凸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朝向所述第一底面的底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具有沿第三方向相向的两第一侧面,所述第一滑块具有沿第一方向朝向拉杆突出的第一突部;
所述拉杆能够通过所述两第一侧面分别对两第一突部施加推力而使两第一滑块相向移动,至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分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突部具有沿第三方向背向另一第一滑块的第二侧面;
所述第一侧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底面的夹角为α,所述第二侧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底面的夹角为β;
0<α<90°且0<β<180°;或,90°≤α<180°且90°<β<18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具有沿第二方向背向第一套筒底面的第一表面、和朝向第一套筒底面的第二表面;
当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时,所述第一滑块伸入相邻两第一凸起之间,所述相邻两第一凸起中靠近第一套筒底面的第一凸起通过第一表面支撑所述第一滑块,且阻止所述第一滑块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表面到拉杆中轴线的距离逐渐增大;和/或,
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滑块背向第一弹性件的侧面为第一斜坡面,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斜坡面到拉杆中轴线的距离逐渐增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块背向第一弹性件的侧面具有第一收容槽;
当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时,至少一第一凸起伸入第一收容槽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与第二套筒径向相向的侧壁设有第一限位槽,在所述第二套筒面对第一限位槽的内壁设有伸入第一限位槽中的第一限位件;或者,
所述第二套筒与拉杆径向相向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槽,在所述拉杆面对第一限位槽的侧壁设有伸入第一限位槽中的第一限位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限位槽具有相对设置的顶壁和底壁,所述底壁比顶壁靠近所述第一底面;
在所述顶壁和第一限位件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顶壁和第一限位件固定连接;或者,
在所述底壁和第一限位件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底壁和第一限位件固定连接;
当所述第一滑块与第一套筒内壁相抵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对拉杆施加弹力而使拉杆静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与第二套筒径向相向的侧壁设有第一限位槽,在所述第二套筒面对第一限位槽的内壁设有伸入第一限位槽中的第一限位件;
所述第一限位件伸入第一限位槽内的一端端面具有U型槽,所述U型槽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贯穿第一限位件;
所述第一限位件通过U型槽夹持拉杆,且所述拉杆能够在U型槽中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移动。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套设在所述第一套筒外的第三套筒,所述第一套筒能够相对第三套筒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移动;
位于所述第一套筒侧壁的第二通孔、和位于所述第一套筒底面上且与第二通孔位置对应的第二滑块;
第三弹性件,与所述第二滑块连接,处于压缩状态且向所述第二滑块提供沿第四方向的弹力,所述第四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设于所述第三套筒内壁位于所述第四方向上的若干第二凸起,所述若干第二凸起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
所述第二滑块受第三弹性件弹力能够伸入第二通孔中与第三套筒内壁相抵,所述第二凸起阻止第二滑块沿第二方向移动;
当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三套筒内壁相抵时,沿所述第二方向朝向第一套筒底面移动第二套筒时,所述第二滑块能够受第二套筒作用而向第一套筒内移动,至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三套筒内壁分离。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块和第二通孔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通孔沿第四方向相对,两所述第二滑块沿第四方向相对,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二滑块连接;
所述第三套筒沿第四方向的内壁设有若干所述第二凸起。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筒的第二底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具有沿第四方向相向的两第三侧面,所述第二滑块具有沿第四方向朝向第二套筒突出的第二突部,所述第二底面背向第一底面;
所述第二套筒能够通过所述两第三侧面分别对两第二突部施加推力而使两第二滑块相向移动,至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三套筒内壁分离。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突部具有沿第四方向背向另一第二滑块的第四侧面;
所述第三侧面所在平面与第一套筒底面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90°,且所述第四侧面所在平面与第一套筒底面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或者,
所述第三侧面所在平面与第一套筒底面的夹角大于等于90°且小于180°,且所述第四侧面所在平面与第一套筒底面的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具有沿第二方向背向第三套筒底面的第三表面、和朝向第三套筒底面的第四表面;
当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三套筒内壁相抵时,所述第二滑块伸入相邻两第二凸起之间,所述相邻两第二凸起中靠近第三套筒底面的第二凸起通过第三表面支撑所述第二滑块,且阻止所述第二滑块沿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四表面到拉杆中轴线的距离逐渐增大;和/或,
沿所述第四方向,所述第二滑块背向第三弹性件的侧面为第二斜坡面,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斜坡面到拉杆中轴线的距离逐渐增大。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块背向第三弹性件的侧面具有第二收容槽;
当所述第二滑块与第三套筒内壁相抵时,至少一第二凸起伸入第二收容槽中。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筒与第一套筒径向相向的外壁设有第二限位槽,在所述第一套筒面对第二限位槽的内壁设有伸入第二限位槽中的第二限位件;或者,
所述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径向相向的内壁设有第二限位槽,在所述第二套筒面对第二限位槽的外壁设有伸入第二限位槽中的第二限位件。
CN201410482802.0A 2014-09-19 2014-09-19 升降装置 Active CN1054766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82802.0A CN105476649B (zh) 2014-09-19 2014-09-19 升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82802.0A CN105476649B (zh) 2014-09-19 2014-09-19 升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76649A true CN105476649A (zh) 2016-04-13
CN105476649B CN105476649B (zh) 2019-04-23

Family

ID=55664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82802.0A Active CN105476649B (zh) 2014-09-19 2014-09-19 升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7664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3745Y (zh) * 1993-09-16 1994-08-10 舒长河 自行车坐垫升降减震器
JPH10315015A (ja) * 1997-05-14 1998-12-02 Okuma Mach Works Ltd 工作機械の主軸頭
JP2000291750A (ja) * 1999-04-02 2000-10-20 Ntn Corp チェーンテンショナ
CN102032976A (zh) * 2009-09-29 2011-04-27 大和制衡株式会社 轮胎用动平衡测量装置
CN102802995A (zh) * 2009-06-25 2012-11-28 株式会社利富高 推起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73745Y (zh) * 1993-09-16 1994-08-10 舒长河 自行车坐垫升降减震器
JPH10315015A (ja) * 1997-05-14 1998-12-02 Okuma Mach Works Ltd 工作機械の主軸頭
JP2000291750A (ja) * 1999-04-02 2000-10-20 Ntn Corp チェーンテンショナ
CN102802995A (zh) * 2009-06-25 2012-11-28 株式会社利富高 推起装置
CN102032976A (zh) * 2009-09-29 2011-04-27 大和制衡株式会社 轮胎用动平衡测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76649B (zh) 2019-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6187543A (ja) 手術テーブル用付属装置
JP2016187542A (ja) 患者台接続機器
CN103908275A (zh) 双平面x射线成像设备
CN108685617B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骨科定位器
JP7005677B2 (ja) 手術テーブル用接続装置
CN103784285A (zh) 一种腿部骨折护理支架
CN205994532U (zh) 一种缓冲可调式胸外科手术用拉紧装置
RU2634339C2 (ru) Медицинская гипобарическая барокамера с перемещаемым ложем
CN105476649A (zh) 升降装置
CN212547554U (zh) 一种腰椎穿刺用固定床
US10314552B2 (en) Bed apparatus and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apparatus
CN206896076U (zh) 医用可折叠可移动的桌子
CN110101421A (zh) 一种用于外科手术的便于使用型扩撑装置
CN109394408A (zh) 一种打石膏用脚掌固定装置
CN205339330U (zh) 移动病床
CN108670184A (zh) 一种消化内科医用胃镜装置
CN112006741A (zh) 用于磁压迫腹腔血流阻断床机械控制装置
CN209751125U (zh) 骨折复位撑开器
CN209137030U (zh) 一种骨科用固定支架
CN109330798A (zh) 一种打石膏手臂固定装置
CN216963279U (zh) 一种脑外科引流用固定装置
CN210644109U (zh) 用于磁压迫腹腔血流阻断床机械控制装置
CN209391962U (zh) 一种ct滑床
CN217339191U (zh) 一种新型骨科护理临床用吊架
CN204521254U (zh) 一种护理用担架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807 2258 Chengbei Road,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Lianyi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807 2258 Chengbei Road,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