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72724B - 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方法和自编码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方法和自编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72724B
CN105472724B CN201510831268.4A CN201510831268A CN105472724B CN 105472724 B CN105472724 B CN 105472724B CN 201510831268 A CN201510831268 A CN 201510831268A CN 105472724 B CN105472724 B CN 1054727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device
node region
broadcast
subregion
c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3126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72724A (zh
Inventor
刘栋
马鹏宇
余佳鑫
仲兆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Building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Building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Building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Building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83126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72724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72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727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727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727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04W56/0015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one node acting as a reference for the ot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方法和自编码系统。该自编码方法,包括:服务器和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根据广播半径将无线设备划分成至少两个无线设备台数相同的完整的节点区域和至多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将所述节点区域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区域码;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向第一个节点区域广播编码指令;将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从相邻的节点区域接收到的编码指令的个数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设备码。基于直线式无线设备的线型传输的特点,在直线式无线设备中通过广播半径将无线设备划分为多个范围相同的区域,每个区域根据接收到相邻区域中无线设备的广播信号的个数进行编码,实现了直线式无线设备的快速自动准确编码。

Description

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方法和自编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方法和自编码系统。
背景技术
应用于煤矿井下巷道或者采煤工作面的通信系统往往采用如图1所示的直线式结构,包括呈单线排列的一个通信总站和多个通信节点。而这种直线式的通信系统通常采用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两种方法。这些系统中的设备往往需要进行编码,而且要求编码和设备的安装位置对应:方便设备工作状态的监控;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的对设备进行定位。
当使用有线网络连接设备时,可以使用设备串联的方式进行通信,这种连接方式可自动分配编码并且使编码与安装位置对应。但是由于采用了串联的方式,那么当其中某一台设备或线缆损坏时,会导致后面所有设备通信中断,可靠性较差。如果采用有线总线的方式,则需要使用拨码开关等每台设备单独设备值的方式才能使每台设备编码与安装位置对应,设备一致性差。而且使用有线通信的方式需要架设大量线缆,在组装或拆卸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成本。
无线通信铺设简单,不需要线缆连接,但是和有线通信的总线式方式类似,现有的分配编码并使编码与安装位置对应的方法,往往需要对每台设备进行单独的设置,同样的导致了设备的一致性差,设置繁琐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方法和自编码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直线式无线设备中对设备编码时一致性差,设置繁琐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设计,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采用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方法,包括:
服务器和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根据广播半径将所述无线设备划分成至少两个无线设备台数相同的完整的节点区域和至多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
将所述节点区域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区域码;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向第一个节点区域广播编码指令;将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从相邻的节点区域接收到的编码指令的个数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设备码。
其中,所述服务器和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根据广播半径将所述无线设备划分成至少两个无线设备台数相同的完整的节点区域和至多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包括:
服务器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被N台无线设备接收并划分为第一个节点区域;
第一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将收到第一节点区域广播的编码指令的N台无线设备划分为第二个节点区域;
所述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若所述编码指令能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收到第二节点区域的编码指令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完整的节点区域;若所述编码指令不能被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分区结束;若所述编码指令能被少于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未分区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分区结束;
所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若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收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编码指令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完整的节点区域;若所述编码指令不能被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分区结束;若所述编码指令只能被少于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未分区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分区结束。
其中,所述第一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将收到第一节点区域广播的编码指令的N台无线设备划分为第二个节点区域,包括:
为所述第一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分别设置广播半径,每台无线设备的广播半径内分别包括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
所述第一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各自调整广播发射功率在各自的广播半径内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
将收到第一节点区域广播的编码指令的N台无线设备划分为第二个节点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具体为:
所述第二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预设的常规广播半径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
所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具体为:
所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预设的常规广播半径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
所述常规广播半径内在编码方向包括N台无线设备。
其中,所述自编码方法,还包括:
将区域码和设备码返回到服务器保存,所述无线设备记录其常规广播半径内的无线设备的设备码。
其中,所述自编码方法,还包括:
服务器周期广播巡检数据帧,所述无线设备收到所述巡检数据帧后向其它无线设备广播巡检数据帧以确认所述无线设备的工作状态。
其中,所有的设备码沿编码方向组成一连续的顺序数列或倒序数列。
另一方面采用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系统,包括:
分区单元,用于控制服务器和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根据广播半径将所述无线设备划分成至少两个无线设备台数相同的完整的节点区域和至多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
编码单元,用于将所述节点区域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区域码;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向第一个节点区域广播编码指令;将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从相邻的节点区域接收到的编码指令的个数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设备码。
其中,所述分区单元,包括:
第一分区模块,用于控制服务器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被N台无线设备接收并划分为第一个节点区域;
第二分区模块,用于控制第一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将收到第一节点区域广播的编码指令的N台无线设备划分为第二个节点区域;
第三分区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若所述编码指令能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收到第二节点区域的编码指令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完整的节点区域;若所述编码指令不能被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分区结束;若所述编码指令能被少于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未分区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分区结束;
第四分区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若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收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编码指令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完整的节点区域;若所述编码指令不能被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分区结束;若所述编码指令只能被少于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未分区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分区结束。
其中,所述第二分区模块,包括:
半径设置子模块,用于为所述第一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分别设置广播半径,每台无线设备的广播半径内分别包括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
指令广播子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各自调整广播发射功率在各自的广播半径内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
第二分区子模块,用于将收到第一节点区域广播的编码指令的N台无线设备划分为第二个节点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具体为:
所述第二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预设的常规广播半径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
所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具体为:
所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预设的常规广播半径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
所述常规广播半径内在编码方向包括N台无线设备。
其中,所述自编码系统,还包括:
保存记录单元,用于将区域码和设备码返回到服务器保存,所述无线设备记录其常规广播半径内的无线设备的设备码。
其中,所述自编码系统,还包括:
故障巡检单元,用于控制服务器周期广播巡检数据帧,所述无线设备收到所述巡检数据帧后向其它无线设备广播巡检数据帧以确认所述无线设备的工作状态。
其中,所有的设备码沿编码方向组成一连续的顺序数列或倒序数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基于直线式无线设备的线型传输的特点,在直线式无线设备中通过广播半径将无线设备划分为多个范围相同的区域,每个区域根据接收到相邻区域中无线设备的广播信号的个数进行编码,实现了直线式无线设备的快速自动准确编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直线式网络的拓扑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图3A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
图3B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直线式无线设备自编码前的拓扑架构示意图。
图3C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直线式无线设备自编码后的一种拓扑架构示意图。
图3D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直线式无线设备自编码后的另一种拓扑架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方框图。
图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2,其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如图所示,该自编码方法,包括:
步骤S101:服务器和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根据广播半径将所述无线设备划分成至少两个无线设备台数相同的完整的节点区域和至多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
在直线式无线设备中,一个服务器和多台无线设备中的数据只能向一个端点传输,服务器位于其中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为无线设备,编码过程由服务器发起,广播到另一个端点的无线设备。本方案中的广播半径不是指10米或20米等地理概念上的实地距离,而是指被多少台无线设备接收这一网络概念上的信号传输范围。因为无线设备直线式排列,广播半径可以随着广播功率的调整逐个变化。
通常而言,例如无线设备A附近的无线设备收到无线设备A发出的编码广播后会进行反馈,无线设备A根据收到的反馈的情况可以判断自己发出的编码广播被几个未编码的无线设备接收到,如果接收到的无线设备的台数不对,则会调整广播功率进行再次广播。
完整的节点区域包含预设台数的无线设备,至少需要两个完整的节点区域才能互为编码参考实现编码。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包含的无线设备的台数少于预设台数,并且不完整的节点区域最多只有一个。基于此,无线设备分区的过程可以理解成不断取整最后取余的过程。
具体分区过程中,服务器首先发起广播编码指令被预设台数的无线设备接收到,此为至少两个完整的节点区域中的第一个;第一个完整的节点区域也广播编码指令,使编码指令被其他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到,因为无线设备为直线式排列,那么编码指令只能被靠近服务器的无线设备或先被靠近服务器的无线设备再被远离服务器的无线设备接收。所有能够接收到前一完整的节点区域的编码指令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节点区域,例如所有接收到第一个完整的节点区域中的无线设备广播发送的编码指令的未分区的无线设备划分为第二个完整的节点区域。并且因为直线式无线设备中的广播发送特点,一个节点区域内的每台无线设备接收到的编码指令的个数都不相同。
步骤S102:将所述节点区域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区域码;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向第一个节点区域广播编码指令;将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从相邻的节点区域接收到的编码指令的个数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设备码。
每个划分出的节点区域都按序设置区域码,例如01、02、03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个节点区域中最初只能接收到服务器的编码指令,而这一编码指令无法令第一个节点区域中的设备体现出在直线式排列中的相对位置,所以需要第二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反向广播编码指令,使得第一个节点区域中的无线设备分别接收到个数不同的第二个节点区域广播的编码指令。由此,第二个节点区域广播的编码指令可以作为第一个节点区域的编码参考。每个节点区域中的无线设备根据收到的编码指令的个数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设备码,假设每个完整的节点区域中有4台无线设备,那么这4台无线设备对应设置4个连续的数字。
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一定先进行分区后进行编码,当一个分区完成,其对应的无线设备收到的编码指令已经能供其实现编码,可以在分区完成后立即进行编码,例如第二个节点区域在收到第一个节点区域的编码指令,已经可以实现分区,并对应进行编码。
另外,各台无线设备的编码指令都会携带自身的相关设备信息,也就是说各个设备所广播的编码指令功能相同,但是各具不同属性;而且广播半径也可能需要多次调整确认,所以编码指令中也会包含编码指令的效度的相关信息。具体的广播的数据结构属本领域公知常识,在此不做过多阐述。
综上所述,基于直线式无线设备的线型传输的特点,在直线式无线设备中通过广播半径将无线设备划分为多个范围相同的区域,每个区域根据接收到相邻区域中无线设备的广播信号的个数进行编码,实现了直线式无线设备的快速自动准确编码。
请参考图3A,其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如图所示,该自编码方法,包括:
步骤S201:服务器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被N台无线设备接收并划分为第一个节点区域。
直线式无线设备主要用于某些特定的场合,例如矿洞、隧道等。服务器1在直线式无线设备中一般处于洞状环境的一端。抽象到直线式无线设备架构中,可以处于如图3B所示的最左端,也可处于最右端。对应的,在图3B中,从左至右为编码方向,反之,从右至左为编码方向。N是预设的参数,表示节点区域内无线设备2的台数。服务器1广播的编码指令用于确定第一个节点区域所包含的无线设备2,但是无法确定第一节点区域中的无线设备2的设备码。
步骤S202:第一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将收到第一节点区域广播的编码指令的N台无线设备划分为第二个节点区域。
在第一个节点区域中,因为各个节点区域无法确定自身在直线式无线设备中的相对位置,所以各台无线设备2无法根据自身的相对位置直接确定广播半径,需要为第一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2分别设置广播半径,每台无线设备2的广播半径内分别包括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2。广播半径也分别作为其各自临时的设备码以被其它无线设备2识别,在后续会设置正式的设备码。
1~N台是随机的,也就是说可以是第一个节点区域中的第一台无线设备2的广播半径为1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2,也可以是第一个节点区域中的第N台无线设备2的广播半径为1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2。包括一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2,只能是离第一个节点区域最近的无线设备2;包括多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2,其中必然包括离第一个节点区域最近的无线设备2。由此已经可以实现让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每台无线设备2收到的编码指令的个数不同,进而实现设备码的编码。
所述第一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2各自调整广播发射功率在各自的广播半径内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2接收。
因为各自不确定自身的相对位置,需要不断调整广播功率以实现在各自广播半径内广播编码指令。
将收到第一节点区域广播的编码指令的N台无线设备2划分为第二个节点区域。
步骤S203:所述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若所述编码指令能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收到第二节点区域的编码指令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完整的节点区域;若所述编码指令不能被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分区结束;若所述编码指令能被少于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未分区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分区结束。
在步骤S203中实现了三种分区结果的响应,一种是存在第三个完整的节点区域,一种是不存在第三个节点区域,最后一种是存在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具体由第二个节点区域受到的广播反馈判断。
步骤S204:所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若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收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编码指令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完整的节点区域;若所述编码指令不能被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分区结束;若所述编码指令只能被少于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未分区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分区结束。
在步骤S204中同样实现了三种分区结果的响应,即存在完整的节点区域、不存在节点区域和存在不完整的节点区域。
需要强调的是,步骤S204存在循环的可能性,如果存在完整的节点区域,那么对于新划分出的完整的节点区域,需要再次执行步骤S204,直到所有的无线设备2分区结束。
在步骤S203和步骤S204中,第二个节点区域和完整的节点区域都是根据预设的常规广播半径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常规广播半径内在编码方向包括N台无线设备2。
因为第二个节点区域和完整的节点区域中的无线设备2相对位置都是确定的,直接按常规半径进行广播即可。例如一个完整的节点区域内的第一个无线设备2按常规广播半径进行广播,在编码方向被N台无线设备2接收到,其中N-1台是其所在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2,另外一台是离其最近的未分区的无线设备2。
在图3C中,最后一个节点区域为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在图3D中,最后一个节点区域为完整的节点区域。在2区中,设备码为N+1的无线设备2可以收到1区中所有的无线设备2广播的编码指令总共N个;设备码为N+2的无线设备2可以收到1区中的无线设备2广播的编码指令共N-1个;同理,设备码为2N的无线设备2可以收到1区中的无线设备2广播的编码指令1个。由此实现2区中无线设备2的N+1~2N的编码。
步骤S205:将所述节点区域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区域码;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向第一个节点区域广播编码指令;将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从相邻的节点区域接收到的编码指令的个数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设备码。
在这一步骤中,第一个节点区域中无线设备2临时的设备码会替换为基于实际相对位置的正式的设备码。
其中,所有的设备码沿编码方向组成一连续的顺序数列或倒序数列。
无线设备2的识别可以只通过设备码识别,此时所有的设备码沿编码方向组成一连续的顺序数列或倒序数列,具体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或者,无线设备2的识别可以通过区域码和识别码组合识别,此时每个节点区域之间的无线设备2各自独立编码。例如均设置为1~N,那么023表示2区的第3台无线设备2;04N表示4区的第N台无线设备2。
步骤S206:将区域码和设备码返回到服务器保存,所述无线设备记录其常规广播半径内的无线设备的设备码。
服务器1保存以做统一的设备管理,无线设备2的记录内容以供信息的快速转发。
步骤S207:服务器周期广播巡检数据帧,所述无线设备收到所述巡检数据帧后向其它无线设备广播巡检数据帧以确认所述无线设备的工作状态。
巡检数据帧用于判断无线设备2的工作正常与否,具体可以采用与编码相同的广播方式判断。如果网络故障,可以采用前述步骤重新发起编码。
综上所述,基于直线式无线设备的线型传输的特点,在直线式无线设备中通过广播半径将无线设备划分为多个范围相同的区域,每个区域根据接收到相邻区域中无线设备的广播信号的个数进行编码,实现了直线式无线设备的快速自动准确编码。同时,具体的分区过程的设计也保证了节点区域的快速自动划分,提高了编码效率。
以下为本方案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系统的实施例,编码系统的实施例基于自编码方法的实施例实现,在自编码系统的实施例中未尽的描述,请参考自编码方法的实施例。
请参考图4,其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方框图,如图所示,该自编码系统,包括:
分区单元310,用于控制服务器和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根据广播半径将所述无线设备划分成至少两个无线设备台数相同的完整的节点区域和至多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
编码单元320,用于将所述节点区域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区域码;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向第一个节点区域广播编码指令;将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从相邻的节点区域接收到的编码指令的个数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设备码。
综上所述,上述各单元的协同运转,基于直线式无线设备的线型传输的特点,在直线式无线设备中通过广播半径将无线设备划分为多个范围相同的区域,每个区域根据接收到相邻区域中无线设备的广播信号的个数进行编码,实现了直线式无线设备的快速自动准确编码。
请参考图4,其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方框图。如图所示,该自编码系统,包括:
分区单元310,用于控制服务器和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根据广播半径将所述无线设备划分成至少两个无线设备台数相同的完整的节点区域和至多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
编码单元320,用于将所述节点区域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区域码;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向第一个节点区域广播编码指令;将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从相邻的节点区域接收到的编码指令的个数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设备码。
其中,所述分区单元310,包括:
第一分区模块311,用于控制服务器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被N台无线设备接收并划分为第一个节点区域;
第二分区模块312,用于控制第一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将收到第一节点区域广播的编码指令的N台无线设备划分为第二个节点区域;
第三分区模块313,用于控制所述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若所述编码指令能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收到第二节点区域的编码指令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完整的节点区域;若所述编码指令不能被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分区结束;若所述编码指令能被少于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未分区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分区结束;
第四分区模块314,用于控制所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若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收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编码指令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完整的节点区域;若所述编码指令不能被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分区结束;若所述编码指令只能被少于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未分区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分区结束。
其中,所述第二分区模块312,包括:
半径设置子模块3121,用于为所述第一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分别设置广播半径,每台无线设备的广播半径内分别包括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
指令广播子模块3122,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各自调整广播发射功率在各自的广播半径内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
第二分区子模块3123,用于将收到第一节点区域广播的编码指令的N台无线设备划分为第二个节点区域。
其中,所述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具体为:
所述第二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预设的常规广播半径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
所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具体为:
所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预设的常规广播半径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
所述常规广播半径内在编码方向包括N台无线设备。
其中,所述自编码系统,还包括:
保存记录单元330,用于将区域码和设备码返回到服务器保存,所述无线设备记录其常规广播半径内的无线设备的设备码。
其中,所述自编码系统,还包括:
故障巡检单元340,用于控制服务器周期广播巡检数据帧,所述无线设备收到所述巡检数据帧后向其它无线设备广播巡检数据帧以确认所述无线设备的工作状态。
其中,所有的设备码沿编码方向组成一连续的顺序数列或倒序数列。
综上所述,上述各单元的协同运转,基于直线式无线设备的线型传输的特点,在直线式无线设备中通过广播半径将无线设备划分为多个范围相同的区域,每个区域根据接收到相邻区域中无线设备的广播信号的个数进行编码,实现了直线式无线设备的快速自动准确编码。同时,具体的分区过程的设计也保证了节点区域的快速自动划分,提高了编码效率。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服务器和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根据广播半径将所述无线设备划分成至少两个无线设备台数相同的完整的节点区域和至多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
将所述节点区域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区域码;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向第一个节点区域广播编码指令;将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从相邻的节点区域接收到的编码指令的个数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设备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和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根据广播半径将所述无线设备划分成至少两个无线设备台数相同的完整的节点区域和至多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包括:
服务器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被N台无线设备接收并划分为第一个节点区域;
第一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将收到第一个节点区域广播的编码指令的N台无线设备划分为第二个节点区域;
所述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若所述编码指令能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收到第二个节点区域的编码指令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完整的节点区域;若所述编码指令不能被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分区结束;若所述编码指令能被少于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未分区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分区结束;
所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若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收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编码指令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完整的节点区域;若所述编码指令不能被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分区结束;若所述编码指令只能被少于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未分区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分区结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将收到第一个节点区域广播的编码指令的N台无线设备划分为第二个节点区域,包括:
为所述第一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分别设置广播半径,每台无线设备的广播半径内分别包括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
所述第一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各自调整广播发射功率在各自的广播半径内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
将收到第一个节点区域广播的编码指令的N台无线设备划分为第二个节点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具体为:
所述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预设的广播半径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
所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具体为:
所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预设的广播半径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
所述广播半径内在编码方向包括N台无线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编码方法,还包括:
将区域码和设备码返回到服务器保存,所述无线设备记录其广播半径内的无线设备的设备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编码方法,还包括:
服务器周期广播巡检数据帧,所述无线设备收到所述巡检数据帧后向其它无线设备广播巡检数据帧以确认所述无线设备的工作状态。
7.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区单元,用于控制服务器和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根据广播半径将所述无线设备划分成至少两个无线设备台数相同的完整的节点区域和至多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
编码单元,用于将所述节点区域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区域码;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向第一个节点区域广播编码指令;将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从相邻的节点区域接收到的编码指令的个数沿编码方向按序设置设备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编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区单元,包括:
第一分区模块,用于控制服务器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被N台无线设备接收并划分为第一个节点区域;
第二分区模块,用于控制第一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将收到第一个节点区域广播的编码指令的N台无线设备划分为第二个节点区域;
第三分区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若所述编码指令能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收到第二个节点区域的编码指令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完整的节点区域;若所述编码指令不能被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分区结束;若所述编码指令能被少于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未分区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分区结束;
第四分区模块,用于控制所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若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收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编码指令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完整的节点区域;若所述编码指令不能被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分区结束;若所述编码指令只能被少于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则将未分区的无线设备划分为一个不完整的节点区域,分区结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编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区模块,包括:
半径设置子模块,用于为所述第一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分别设置广播半径,每台无线设备的广播半径内分别包括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
指令广播子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各自调整广播发射功率在各自的广播半径内广播编码指令,使所述编码指令分别被1~N台未分区的无线设备接收;
第二分区子模块,用于将收到第一个节点区域广播的编码指令的N台无线设备划分为第二个节点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编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具体为:
所述第二个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预设的广播半径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
所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具体为:
所述完整的节点区域的无线设备根据预设的广播半径沿编码方向广播编码指令;
所述广播半径内在编码方向包括N台无线设备。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编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编码系统,还包括:
保存记录单元,用于将区域码和设备码返回到服务器保存,所述无线设备记录其广播半径内的无线设备的设备码。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编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编码系统,还包括:
故障巡检单元,用于控制服务器周期广播巡检数据帧,所述无线设备收到所述巡检数据帧后向其它无线设备广播巡检数据帧以确认所述无线设备的工作状态。
CN201510831268.4A 2015-11-25 2015-11-25 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方法和自编码系统 Active CN1054727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31268.4A CN105472724B (zh) 2015-11-25 2015-11-25 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方法和自编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31268.4A CN105472724B (zh) 2015-11-25 2015-11-25 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方法和自编码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72724A CN105472724A (zh) 2016-04-06
CN105472724B true CN105472724B (zh) 2019-01-04

Family

ID=55609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31268.4A Active CN105472724B (zh) 2015-11-25 2015-11-25 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方法和自编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7272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22620A2 (en) * 2006-04-24 2007-11-01 Elbit Systems Ltd. Wireless data network
CN101801114A (zh) * 2009-11-03 2010-08-11 上海大学 链式多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快速分簇数据传输方法
CN101867919A (zh) * 2010-07-16 2010-10-20 王晓喃 基于地理位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地址配置方法
CN104639552A (zh) * 2015-02-13 2015-05-20 李明 链型网络无线高速通讯协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122620A2 (en) * 2006-04-24 2007-11-01 Elbit Systems Ltd. Wireless data network
CN101801114A (zh) * 2009-11-03 2010-08-11 上海大学 链式多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快速分簇数据传输方法
CN101867919A (zh) * 2010-07-16 2010-10-20 王晓喃 基于地理位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IPv6地址配置方法
CN104639552A (zh) * 2015-02-13 2015-05-20 李明 链型网络无线高速通讯协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Zoning Strategy for Uniform Deployed Chain-Typ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in Underground Coal Mine Tunnel;Gongbo Zhou;《201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 201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20131231;全文
信标节点链式部署的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乔钢柱;《煤炭学报》;20100731;全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72724A (zh) 201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73265B (zh) 一种基于分布式边缘计算的物联网监控方法和系统
CN105652675A (zh) 一种智能家居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系统
CN102082586B (zh) 分布式基站链路系统及其链路保护方法
CN102387042B (zh) 自动配置的方法和系统以及网络节点
CN105163322A (zh) 一种无线网络自动扩展的方法和系统
CN102970699B (zh) 一种故障处理方法及分布式基站
CN105334841A (zh) 一种无线维护方法、系统及智能维护终端
CN104660683A (zh) 一种数据传输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813141A (zh) 基于流媒体的视频综合监控系统和监控方法
CN104219541A (zh) 一种视频生产系统及方法
CN103139865A (zh) 一种电力物联网中组网和通信的方法
CN102238594B (zh) 管理分布式基站的方法和装置
CN105472724B (zh) 一种直线式无线设备的自编码方法和自编码系统
CN104901757A (zh) 一种ip网络广播的移动终端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4954751A (zh) 一种蓝牙网络监控系统及监控方法
CN104573987B (zh) 一种实现pcs与电网多源业务系统互操作集成方法
CN103984312A (zh) 一种井下设备控制系统
CN104124758A (zh) 基于环型拓扑结构的输电线路视频及环境监测系统
CN104579967A (zh) 传输路径控制设备
KR102098021B1 (ko) 사물 인터넷 통신망 장치
CN103501049B (zh) 一种配电网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10769487B (zh) 接入终端设备的方法、管理器及电力调峰系统
CN103229442B (zh) 信息传输方法、光交叉站点和信息传输系统
CN105700457A (zh) 一种智能控制和自动监测短波通信网遥控线的方法
CN105451192A (zh) 一种直线式无线系统的路由建立方法和路由建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anxiang three road, Science City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No. 2 510660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building technologies (Guangzhou) Co. Ltd.

Address before: Nanxiang three road, Science City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No. 2 510660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Ropen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