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报警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大规模人群集体活动,如朝觐、大型庆典等活动中,因人流密集发生踩踏而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当前主要有两种人流量检测方式,一种采用多传感器监测人员并排模式情况下的人流量情况;另一种通过视频监测技术统计人流量。上述两种人流量检测方式的共同特点在于较为精确的测出了人员的数目,其测量精度相对较高,但费用也相对较高,而且检测到人员密集时,还需人工通知相关的应急中心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
因此,如何采用经济而高效的技术手段来防范人员踩踏事故的发生,是当前公共安全领域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目的在于减少防踩踏报警技术中人流量检测技术成本高的缺陷,提出一种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在大规模人群集体活动中通过给人发放用于佩戴的人体阻隔装置,在人群密集区域发生突发状况时,人体阻隔装置中的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息,从而达到防踩踏报警的目的,具有简易、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等特点。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其中,包括:
用于环绕于用户腰间并将用户与其它人员隔离开来的人体阻隔装置,以及用于发出语音报警通知的语音装置;
其中,所述人体阻隔装置还包括用于接收被挤压压力的压力传感装置、用于发出报警信息的报警装置,以及用于给所述报警装置供电的电源装置;所述压力传感装置、报警装置与电源装置连接;
所述人体阻隔装置还包括一主气囊和多个等距离安装设置于主气囊外侧的支气囊,并且所述报警装置内置于主气囊中,每个支气囊中安装设置有所述压力传感装置,所述主气囊和支气囊均为充气状态;当所述支气囊受挤压破裂时,所述报警装置启动并将报警信息发送至语音装置,所述语音装置接收所述报警信息并发出语音报警通知。
所述的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其中,当电源装置通电时,所述电源装置、报警装置及压力传感装置形成一电路回路。
所述的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其中,所述压力传感装置为弹簧机械式压力传感器,并且当所有支气囊为充气状态时,压力传感装置中的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电路回路断开,所述报警装置不工作;当任一支气囊受挤压破裂时,压力传感装置中的弹簧处于伸展状态时,所述电路回路闭合,所述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息。。
所述的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其中,当所述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息时,同时生成一用于指令的短消息并通过无线方式发送至所述语音装置,所述语音装置接收所述短消息的指令后自动启动并发出预设的语音报警通知。
所述的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其中,所述语音装置还可以为人工广播设备,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连接一语音发射端,通过所述语音发射端接收用户的声音信息并传输至所述语音装置以发出人工语音报警通知。
所述的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其中,所述人体阻隔装置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主气囊的内侧,使所述主气囊能围绕于人体腰间并用于固定所述人体阻隔装置的细绳。
所述的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其中,所述支气囊充气后伸展距离大于30cm。
所述的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其中,所述报警装置为蜂鸣器。
所述的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其中,所述人群密集区域划分为多个小区,每个小区设置明显标识并且最多容纳1000人,以便于安保管理。
所述的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其中,所述人群密集区域中每隔几个小区设置一高出人群5~10m的观察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大规模活动中,对于人群密集区域,无需精确测量人流的数目,即人流量,只需要在活动进场时给每个人发放一佩戴于人体腰间的人体阻隔装置,通过人体阻隔装置中设置的压力传感装置感应人群密集区域是否发出突发状况,并且通过人体阻隔装置中设置的报警装置自动发出报警信息,从而达到报警的目的。
2、本发明采用的人体阻隔装置成本低,并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及报警效果好的特点;此外,通过外设自动播报的语音装置及在人流密集区域划分成多个小区便以监测的方式,使本发明还具有反应速度快的特点,能快速引导人群密集区域的人流安全有序通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中人体阻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中报警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中人群密集区域划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发明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如图1所示,图1为为本发明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用于环绕于用户腰间并将用户与其它人员隔离开来的人体阻隔装置1,以及用于发出语音报警通知的语音装置4;其中,所述人体阻隔装置1还包括用于接收被挤压压力的压力传感装置2、用于发出报警信息的报警装置3,以及用于给所述报警装置供电的电源装置5;所述压力传感装置2、报警装置3与电源装置5连接。
所述人体阻隔装置1还包括一主气囊和多个等距离安装设置于主气囊外侧的支气囊,并且所述报警装置3内置于主气囊中,每个支气囊中安装设置有所述压力传感装置2,所述主气囊和支气囊均为充气状态;当所述支气囊受挤压破裂时,所述报警装置3启动并将报警信息发送至语音装置4,所述语音装置4接收所述报警信息并发出语音报警通知。
优选地,在具体实施时,如图2所示,图2为本发明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中人体阻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中A图为人体阻隔装置的简要结构正视图,B图为人体阻隔装置系于人体腰间的简要结构俯视图;所述人体阻隔装置1还包括一主气囊和多个等距离安装设置于所述主气囊外侧的支气囊,并且所述报警装置3内置于主气囊中,每个支气囊中安装设置有所述压力传感装置2。进一步地,所述人体阻隔装置1还包括一设置于所述主气囊的内侧,使所述主气囊能围绕于人体腰间并用于固定所述人体阻隔装置1的细绳。优选地,所述支气囊充气后伸展距离大于30cm。
进一步地,当电源装置5通电时,所述电源装置5、报警装置3及压力传感装置2形成一电路回路。并且,所述压力传感装置2为弹簧机械式压力传感器;所述弹簧机械式压力传感器中的弹簧采用可导电的弹簧器件。如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中报警装置的连接示意图;当所有支气囊为充气状态时,所述压力传感装置2中的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所述电路回路断开(图3a所示),所述报警装置3不工作;当任一支气囊受挤压破裂时,所述压力传感装置中的弹簧处于伸展状态时,所述电路回路闭合(图3b所示),所述报警装置3发出报警信息。
进一步地,当所述报警装置3发出报警信息时,同时生成一用于指令的短消息并通过无线方式发送至所述语音装置4,所述语音装置4接收所述短消息的指令后自动启动并发出预设的语音报警通告。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报警装置3为蜂鸣器;所述压力传感装置2为弹簧机械式压力传感器;所述供电装置为电池;所述语音装置可以为能自行启动并播报语音报警通告信息的广播设备。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中人群密集区域划分示意图,将大规模活动中,预先将人群密集区域划分为多个小区,每个小区设置明显标识并且限制最多容纳1000人,以便于保安巡察管理,并且所述人群密集区域中每隔几个小区设置一高出人群5~10m的观察塔,观察塔上有保安人员负责附近几个小区的保安工作,所述的语音装置可安装设置于观察塔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将某一人群密集区域划分为编号为1、2、3小区。
具体为,在大规模活动中,在人群进入活动场地时,给每个进场的人发放一人体阻隔装置并告知其应用功能;首先,应预先对所述人体阻隔装置主气囊和支气囊进行适度地充气,并且支气囊充气后伸展距离大于30cm,以保证活动场地内人与人之间有一个适度的间隔距离,当然,所述支气囊充气的伸展距离可按实际情况通过改变支气囊的设计进行改变;每位群众将拿到的人体阻隔装置通过细绳系于腰间,此时,支气囊中的弹簧机械式压力传感器中的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并保持较大的压力,由蜂鸣器、弹簧机械式压力传感器、电池组成的电路回路断开(如图3a中M、N断开),蜂鸣器不工作;当人群密集区域发生有人倒地、过度拥挤或者发生冲突时,上述支气囊被挤压破裂,则支气囊中的弹簧机械式压力传感器中的弹簧在支气囊破裂时迅速变成伸展状态,其压力值迅速减少,由于弹簧的导电性,使得蜂鸣器、弹簧机械式压力传感器、电池组成的电路回路闭合,电路接通(如图3b中M、N连接),蜂鸣器发出报警声响。
当蜂鸣器发出报警声音时,蜂鸣器可同时生成一用于指令的短消息并通过无线方式发送至所述语音装置4,所述语音装置4接收所述短消息的指令后自行启动并发出预设的语音报警通告,例如预先在语音装置中设置的语音报警通告可以为“2区拥挤,请该区人员缓慢前行/停止前行”等可以设备自动播报的声间报警通告。当然所述语音装置还可以为人工广播设备,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连接一语音发射端,当蜂鸣器发出响声时,附近的保安人员可以通过所述语音发射端将自已的声音信息传输至广播设备以发出人工语音报警通告。
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的防人群踩踏报警系统,在大规模活动中,只需要在活动进场时给每个人发放一佩戴于人体腰间的人体阻隔装置,通过人体阻隔装置中设置的压力传感装置感应人群密集区域是否发出突发状况,并且通过人体阻隔装置中设置的报警装置自动发出报警信息,从而达到报警的目的。并且本发明采用的人体阻隔装置成本低,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及报警效果好的特点;此外,通过外设自动播报的语音装置及在人流密集区域划分成多个小区便以监测的方式,使本发明还具有反应速度快的特点,能快速引导人群密集区域的人流安全有序通行。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足以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增减、替换、变换或改进,而所有这些增减、替换、变换或改进后的技术方案,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