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67430A - 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67430A
CN105467430A CN201510855815.2A CN201510855815A CN105467430A CN 105467430 A CN105467430 A CN 105467430A CN 201510855815 A CN201510855815 A CN 201510855815A CN 105467430 A CN105467430 A CN 1054674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injection
input horizon
candidate
horizon
in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5581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67430B (zh
Inventor
李洪
查永进
汪海阁
陈志学
葛云华
邹灵战
毕文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NP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NPC Drill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CNPC Drill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85581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674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674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74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674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74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003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in general, e.g. survey desig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6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e.g. impedance, porosity or attenuation profi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在未注气时获取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根据选定的N个注气制度,向所述候选注入层注气;统计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所述N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N个注气量;根据所述N个注气制度以及所述N个注气量,建立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吸收方程;在所述地震波速度基准值的基础上,获取注气后的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根据建立的所述注气吸收方程以及获取的所述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的有效注入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及装置,能够筛选出地质结构中适于气体吸收的注入层。

Description

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气体地质封存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CO2)的捕集与封存(简称CCS)是自20世纪末兴起的一项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目前已被广泛认为是任何温室气体减排投资方案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其他排放源中分离出来,并运输到合适的地点进行封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法。
二氧化碳封存的方法有许多种,一般说来可分为地质封存和海洋封存两类。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一般是将超临界状态(气态及液态的混合体)的CO2注入地质结构中,这些地质结构可以是咸水层、油气田、无法开采的煤矿等。其中,咸水层是封存工业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潜力最大的地质结构,仅鄂尔多斯盆地下面的咸水层就能封存几百亿吨的二氧化碳,而这种盆地在中国比较多见,从地质封存类型来看,咸水层封存的潜力最大。
二氧化地质封存技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得到缓慢发展,从本世纪初开始,CCS发展迅速。在过去十年期间,除国际性能源权威机构开展关注CCS技术发展并制定其发展路线图外,国际上也成立了几个专门的CCS管理机构或研究组织,其中较有代表的是由包括中国等多国参加的碳封存领导人论坛(CSLF)以及澳大利亚的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GCCSI)。此外,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权威能源机构也相继推出了各国的CCS发展路线图,并对CCS技术路线图进行持续更新。
地质封存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有一些重要项目实施。目前挪威、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正在实施的CO2封存项目,其中有五个是封存量超过100×104t/a的工业级示范项目。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中目前一般是选定单一的咸水层作为二氧化碳的注入层,但是我国封存二氧化碳的地质结构中地层纵向上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较大,加上地质认识不清,所选取的二氧化碳注入层往往不是最有效的二氧化碳吸收的注入层,因此达不到较经济的二氧化碳注入速度和注入总量。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申请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以筛选出地质结构中适于二氧化碳吸收的注入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包括:
获取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未注气时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
根据选定的N个注气制度,向所述候选注入层注气,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
统计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所述N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N个注气量;
根据所述N个注气制度以及所述N个注气量,建立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吸收方程;
获取注气后的所述候选注入层的地震波速度值相对于所述地震波速度基准值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
根据建立的所述注气吸收方程以及获取的所述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的有效注入层。
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装置,包括:
地震波速度基准值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未注气时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
注气单元,用于根据选定的N个注气制度,向所述候选注入层注气,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
注气量统计单元,用于统计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所述N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N个注气量;
注气吸收方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N个注气制度以及所述N个注气量,建立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吸收方程;
地震波速度异常值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注气后的所述候选注入层的地震波速度值相对于所述地震波速度基准值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
有效注入层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建立的所述注气吸收方程以及获取的所述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的有效注入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及装置,通过向候选注入层同时注入气体,根据不同注气制度下注入层对注入气体的吸收量及注入气体的扩散范围,筛选出有利于注入气体吸收的注入层。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申请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流程图;
图2示出了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某一注入层对应的最小二乘拟合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装置功能模块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流程图。虽然下文描述流程包括以特定顺序出现的多个操作,但是应该清楚了解,这些过程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操作,这些操作可以顺序执行或并行执行(例如使用并行处理器或多线程环境)。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S1:获取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未注气时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在待探测的区域开设注入井,所述注入井从地表沿着纵向方向向下延伸。所述注入井钻井完毕后,可以利用射孔枪的射流射开与所述注入井相垂直的若干候选注入层,所述候选注入层往往为咸水层。接着可以在所述注入井中下入底部带封隔器的注入管柱,以向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注气。为了能向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的每个注入层注气,所述注入管柱的高度可以高于最上部的注入层,从而可以依次向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的每个注入层注气。在固定好注入管柱后,可以在注入管柱的外部注入缓蚀液,以保护所述注入井的井筒。所述注入管柱内可以通过有线电缆连接有流量测井仪,所述流量测井仪可以实时获取注入井筒的注气流速。
另外,为了能够利用地震波对所述候选注入层进行观测,可以在与所述注入井相平行的位置开设监测井,并在所述监测井中下入带有VSP地震检波仪的监测管柱,具体地VSP地震检波仪的数量以及下入的深度与所述候选注入层的数量和深度相对应,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对未注气时所述候选注入层的参数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参数作为基准值,留待后续参考。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候选注入层未注气时获取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所述地震波速度基准值往往可以反映注入层中的地质构造。例如,在未注气时,候选注入层内部的孔隙中往往存储着咸水,而在对所述候选注入层注气后,所述孔隙内存储的咸水会被注入的气体(例如二氧化碳)驱赶,也就是说所述孔隙中原本存储的咸水在注气后被气体替代了。由于地震波在气体中传输的速度与在咸水中传输的速度存在差异,因此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在注入层中的横向分布面积来对候选注入层存储气体的能力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可以利用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值在注入层中的横向分布面积来反映所述每个注入层存储气体的能力。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所述监测井中带有VSP地震检波仪的监测管柱,在所述候选注入层未注气时获取所述候选注入层对应的VSP地震波数据。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可以在地表分布预设数量的地震波激发源,从而可以产生地震波,产生的地震波在所述候选注入层内传播,从而可以被所述监测管柱内的VSP地震检波仪接收,从而形成所述候选注入层对应的VSP地震波数据。接着,可以从所述VSP地震波数据中拾取不同注入层处的下行纵波初至时间,并可以利用拾取的所述下行纵波初至时间,反演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由于VSP地震波数据中含有丰富的地震波速度信息,因此由下行纵波初至时间反演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具有以下优势:
1、反演结果是真正的地震体波波前传输的速度,其优于声波测井;
2、反演的模型参数就是注入层速度本身,能够直接得到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其优于地震资料处理中的速度分析;
3、可以综合利用多个VSP地震检波仪的信息进行联合反演,其精度优于一般的地震测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利用Levenbery-Marquart阻尼最小二乘法,将拾取的下行纵波初至时间以及偏移距作为输入数据,从而可以求解出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以及射线参数。
S2:根据选定的N个注气制度,向所述候选注入层注气,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
在得到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后,便可以向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注入气体,以观测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注入的气体的吸收性能。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在注入气体之前,可以预先设置N个注气制度。所述注气制度可以用来设定注气的指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注气制度可以包括注气的压力值,以观测所述候选注入层在不同的注气压力下,对注入气体的吸收性能。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采用四组注气制度,以对应着四组不同的注气压力值。
在选定四组注气制度后,便可以从注气压力值较低的注气制度开始,逐一对所述候选注入层进行注气。在注气时,可以通过设置于所述注气井内的所述流量测井仪来观测不同注入层对应的注气流速。
S3:统计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所述N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N个注气量。
在选定的N个注气制度下,可以逐一向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注气,从而对于每组注气制度,均可以统计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一组注气量,最终则可以得到与所述N个注气制度相对应的N个注气量。所述注气量同样可以作为评价所述候选注入层吸收气体的性能。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井筒横截面积。接着,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所述注入井中设置的流量测井仪,来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所述N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N个注气流速。具体地,所述流量测井仪可以实时监测每个节点的注气流速,对于最底层的节点,其对应的注气流速就是最底层的注入层对应的注气流速。然而对于倒数第二层的节点,其对应的注气流速是最底层的注入层以及倒数第二层的注入层对应的注气流速之和,那么需要将该注气流速之和减去最底层的注入层对应的注气流速,才可以得到倒数第二层的注入层对应的注气流速。其余各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流速同理可得。
根据所述注气井筒横截面积以及所述N个注气流速,可以按照下述公式计算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N个注气量:
qmi=vmi×Am×t
其中,qmi代表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第m个注入层在第i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第i个注气量,vmi代表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第m个注入层在第i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第i个注气流速,Am代表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第m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井筒横截面积,t代表注气时间。
S4:根据所述N个注气制度以及所述N个注气量,建立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吸收方程。
在得到各个注入层在所述N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N个注气量后,便可以根据所述N个注气制度以及所述N个注气量,建立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吸收方程。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所述N个注气制度作为自变量,将所述N个注气量作为因变量,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所述自变量和所述因变量进行拟合,得到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吸收方程。
图2示出了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某一注入层对应的最小二乘拟合示意图。如图2所示,横坐标对应着该注入层的自变量,也就是所述N个注气制度。此处N为4,所述注气制度为注气压力值。纵坐标则代表每个注气压力值对应的注气量。通过最小二乘法对所述4组注气压力值和4组注气量进行拟合后,便可以得到该注入层对应的注气吸收方程,所述注气吸收方程可以表示为:
Y=aX-b
其中,X代表注气压力值,Y代表注气量,a和b为拟合的系数。
通过上述的注气吸收方程,便可以确定在任意注气制度下,该注入层对应的注气量。
S5:获取注气后的所述候选注入层的地震波速度值相对于所述地震波速度基准值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
在完成所有注气制度下的注气流程后,可以在预设时间段后,获取注气后的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实际值。例如可以在注气完成后的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在所述监测井中再次通过VSP地震检波仪对所述候选注入层进行观测,并以同样的方式获取注气后的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实际值。此时,由于注入层内的孔隙中原先存储咸水的空间被气体取代,因此会导致所述地震波速度实际值与步骤S1中所述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出现差异。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所述地震波速度实际值与所述地震波速度基准值之间的差值确定为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根据产生该异常值在注入层中的横向分布面积,便可以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哪些注入层有利于吸收注入的气体。
S6:根据建立的所述注气吸收方程以及获取的所述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的有效注入层。
在建立了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吸收方程以及地震波速度异常值后,便可以根据建立的所述注气吸收方程以及获取的所述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的有效注入层。本申请实施例可以联合所述注气吸收方程以及所述地震波速度异常值,对所述候选注入层中各个注入层吸收气体的性能进行判断,并筛选出有效的注入层。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建立的所述注气吸收方程,在选定的注气制度下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量。接着,可以筛选出在所述选定的注气制度下注气量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注入层,并确定筛选出的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由于所述注气吸收方程的因变量为注入制度,因此可以在选定的注气制度下,计算出各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量。根据所述注气量的大小,便可以将所述注气量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并且将排名靠前的部分注气量筛选出来,那么其对应的注入层则具备较好的吸收气体的性能。这些根据排名筛选出的注入层便可以认为是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注入层。在筛选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注入层后,可以确定筛选出的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的横向分布面积,所述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的横向分布面积可以表征注入气体在注入层中的扩散范围,通过该扩散范围便可以衡量注入层吸收注入气体的能力。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确定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的横向分布面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注入层确定为有效注入层。同样地,可以将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的横向分布面积按照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并将排名靠前的部分注气层确定为所述的有效注入层。这样,通过注气吸收方程以及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的联合筛选方法,能够精确地确定出有效的注入层,以对注入的气体能够更好地吸收。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装置。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装置功能模块图。如图3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地震波速度基准值获取单元100,用于获取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未注气时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
注气单元200,用于根据选定的N个注气制度,向所述候选注入层注气,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
注气量统计单元300,用于统计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所述N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N个注气量;
注气吸收方程建立单元400,用于根据所述N个注气制度以及所述N个注气量,建立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吸收方程;
地震波速度异常值获取单元500,用于获取注气后的所述候选注入层的地震波速度值相对于所述地震波速度基准值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
有效注入层确定单元600,用于根据建立的所述注气吸收方程以及获取的所述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的有效注入层。
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地震波速度基准值获取单元100具体包括:
VSP地震波数据获取模块,用于在候选注入层未注气时获取所述候选注入层对应的VSP地震波数据;
初至时间拾取模块,用于在所述VSP地震波数据中拾取不同注入层处的下行纵波初至时间;
反演模块,用于利用拾取的所述下行纵波初至时间,反演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
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注气量统计单元300具体包括:
注气井筒横截面积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井筒横截面积;
注气流速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所述N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N个注气流速;
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注气井筒横截面积以及所述N个注气流速,按照下述公式计算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N个注气量:
qmi=vmi×Am×t
其中,qmi代表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第m个注入层在第i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第i个注气量,vmi代表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第m个注入层在第i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第i个注气流速,Am代表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第m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井筒横截面积,t代表注气时间。
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有效注入层确定单元600具体包括:
注气量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建立的所述注气吸收方程,在选定的注气制度下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量;
第一预设条件筛选模块,用于筛选出在所述选定的注气制度下注气量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注入层,并确定筛选出的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的横向分布面积;
第二预设条件筛选模块,用于将确定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的横向分布面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注入层确定为有效注入层。
在本申请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注气吸收方程建立单元400具体包括:
最小二乘模块,用于将所述N个注气制度作为自变量,将所述N个注气量作为因变量,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所述自变量和所述因变量进行拟合,得到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吸收方程。
在本申请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地震波速度异常值获取单元500具体包括:
实际值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注气后的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实际值;
异常值确定模块,用于将所述地震波速度实际值与所述地震波速度基准值之间的差值确定为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方式均与步骤S1至S6一一对应,这里便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及装置,通过向候选注入层同时注入气体,根据不同注气制度下注入层对注入气体的吸收量及注入气体的扩散范围,筛选出有利于注入气体吸收的注入层。
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这样的形容词仅可以用于将一个元素或动作与另一元素或动作进行区分,而不必要求或暗示任何实际的这种关系或顺序。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参照元素或部件或步骤(等)不应解释为局限于仅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而可以是元素、部件、或步骤中的一个或多个等。
上面对本申请的各种实施方式的描述以描述的目的提供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其不旨在是穷举的、或者不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于单个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本申请的各种替代和变化对于上述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虽然已经具体讨论了一些另选的实施方式,但是其它实施方式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相对容易得出。本申请旨在包括在此已经讨论过的本发明的所有替代、修改、和变化,以及落在上述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其它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Claims (10)

1.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未注气时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
根据选定的N个注气制度,向所述候选注入层注气,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
统计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所述N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N个注气量;
根据所述N个注气制度以及所述N个注气量,建立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吸收方程;
获取注气后的所述候选注入层的地震波速度值相对于所述地震波速度基准值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
根据建立的所述注气吸收方程以及获取的所述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的有效注入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未注气时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具体包括:
在候选注入层未注气时获取所述候选注入层对应的VSP地震波数据;
在所述VSP地震波数据中拾取不同注入层处的下行纵波初至时间;
利用拾取的所述下行纵波初至时间,反演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统计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所述N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N个注气量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井筒横截面积;
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所述N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N个注气流速;
根据所述注气井筒横截面积以及所述N个注气流速,按照下述公式计算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N个注气量:
qmi=vmi×Am×t
其中,qmi代表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第m个注入层在第i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第i个注气量,vmi代表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第m个注入层在第i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第i个注气流速,Am代表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第m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井筒横截面积,t代表注气时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N个注气制度以及所述N个注气量,建立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吸收方程具体包括:
将所述N个注气制度作为自变量,将所述N个注气量作为因变量,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所述自变量和所述因变量进行拟合,得到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吸收方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注气后的所述候选注入层的地震波速度值相对于所述地震波速度基准值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具体包括:
获取注气后的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实际值;
将所述地震波速度实际值与所述地震波速度基准值之间的差值确定为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建立的所述注气吸收方程以及获取的所述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的有效注入层具体包括:
根据建立的所述注气吸收方程,在选定的注气制度下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量;
筛选出在所述选定的注气制度下注气量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注入层,并确定筛选出的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的横向分布面积;
将确定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的横向分布面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注入层确定为有效注入层。
7.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震波速度基准值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未注气时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
注气单元,用于根据选定的N个注气制度,向所述候选注入层注气,其中,N为大于或者等于2的整数;
注气量统计单元,用于统计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所述N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N个注气量;
注气吸收方程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所述N个注气制度以及所述N个注气量,建立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吸收方程;
地震波速度异常值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注气后的所述候选注入层的地震波速度值相对于所述地震波速度基准值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
有效注入层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建立的所述注气吸收方程以及获取的所述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的有效注入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震波速度基准值获取单元具体包括:
VSP地震波数据获取模块,用于在候选注入层未注气时获取所述候选注入层对应的VSP地震波数据;
初至时间拾取模块,用于在所述VSP地震波数据中拾取不同注入层处的下行纵波初至时间;
反演模块,用于利用拾取的所述下行纵波初至时间,反演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基准值。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气量统计单元具体包括:
注气井筒横截面积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井筒横截面积;
注气流速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在所述N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N个注气流速;
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注气井筒横截面积以及所述N个注气流速,按照下述公式计算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N个注气量:
qmi=vmi×Am×t
其中,qmi代表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第m个注入层在第i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第i个注气量,vmi代表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第m个注入层在第i个注气制度下对应的第i个注气流速,Am代表所述候选注入层中第m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井筒横截面积,t代表注气时间。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效注入层确定单元具体包括:
注气量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建立的所述注气吸收方程,在选定的注气制度下确定所述候选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注气量;
第一预设条件筛选模块,用于筛选出在所述选定的注气制度下注气量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注入层,并确定筛选出的注入层中每个注入层对应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的横向分布面积;
第二预设条件筛选模块,用于将确定的地震波速度异常值的横向分布面积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注入层确定为有效注入层。
CN201510855815.2A 2015-11-30 2015-11-30 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54674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55815.2A CN105467430B (zh) 2015-11-30 2015-11-30 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55815.2A CN105467430B (zh) 2015-11-30 2015-11-30 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7430A true CN105467430A (zh) 2016-04-06
CN105467430B CN105467430B (zh) 2018-01-05

Family

ID=55605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55815.2A Active CN105467430B (zh) 2015-11-30 2015-11-30 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6743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89623A2 (en) * 2007-07-03 2010-05-26 Services Petroliers Schlumberger, Dénommée Slb Generation of a pressure pulse of known magnitude
CN102639812A (zh) * 2009-09-11 2012-08-15 C12能源公司 基于流体注射的地下储层分析
CN103527186A (zh) * 2013-11-04 2014-01-22 西北大学 一种评价co2地质封存体的方法
CN104678438A (zh) * 2015-03-27 2015-06-03 西北大学 一种co2地质封存中四维地震资料co2分布预测的方法
CN104704394A (zh) * 2012-10-03 2015-06-10 Bp北美公司 监测地下二氧化碳存储的系统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89623A2 (en) * 2007-07-03 2010-05-26 Services Petroliers Schlumberger, Dénommée Slb Generation of a pressure pulse of known magnitude
CN102639812A (zh) * 2009-09-11 2012-08-15 C12能源公司 基于流体注射的地下储层分析
CN104704394A (zh) * 2012-10-03 2015-06-10 Bp北美公司 监测地下二氧化碳存储的系统和方法
CN103527186A (zh) * 2013-11-04 2014-01-22 西北大学 一种评价co2地质封存体的方法
CN104678438A (zh) * 2015-03-27 2015-06-03 西北大学 一种co2地质封存中四维地震资料co2分布预测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松 等: "咸水层中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有效系数的探究——以江汉盆地为例", 《安全与环境工程》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7430B (zh) 2018-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37528B (zh) 少井区基于统计岩石物理建模的孔隙度预测方法及系统
Pevzner et al. Feasibility of time-lapse seismic methodology for monitoring the injection of small quantities of CO2 into a saline formation, CO2CRC Otway Project
CN110632657B (zh) 泥岩涂抹型断层封闭性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05938203A (zh) 一种储层特性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7462924A (zh) 一种不依赖于测井资料的绝对波阻抗反演方法
Abraham-A et al. CO2 storage algorithms involving the hybrid geological reservoir of the Irati Formation, Parana Basin
Tillner et al. Fault damage zone volume and initial salinity distribution determine intensity of shallow aquifer salinisation in subsurface storage
Li et al. Model complexity in carbon sequestration: a design of experiment and response surface uncertainty analysis
CN110632656B (zh) 断层的横向封闭性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17233859A (zh) 基于地震勘探和电磁勘探技术监控碳封存的方法和系统
CN105403909A (zh) 一种探测古河道型铀矿的方法
Liu Carbon dioxide geological storage: monitoring technologies review
CN105467430A (zh) 一种有效注入层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4375180B (zh) 一种地震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576984A (zh) 地震振幅属性提取过程中时窗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7589457B (zh) 测井资料尺度粗化的方法和装置
CN105510986B (zh) 一种确定海绿石砂岩中海绿石含量的方法和装置
Valley et al. Multi-scale fracturing in the Soultz-sous-Forêts basement from borehole image analyses
Ditkof Time-lapse seismic monitoring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and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field site at Cranfield field, Mississippi
CN105700021A (zh) 一种基于数据重构预测岩性体的方法
Bacon Modeling long-term CO2 storage, sequestration and cycling
Dreger et al. Seismic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fracture generation at The Geysers EGS Demonstration Project
Blauth et al. Work Flow for Ge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 of the Albian Carbonate Reservoirs from Offshore Campos Basin, Brazil
Livers-Douglas et al. Application of Seismic Trace-Based Analysis to Detect the Extent of Injected CO2 Using Modeled Seismic Data from Aquistore
García-Senz et al. Combined use of cross-sections, seismic and core data to assess CO2 storage capacity and seal geometry in a triangle zone of deformation: The MC-J1 prospect (Cantabrian Margin, Spai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