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66255A - 板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板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66255A
CN105466255A CN201410452015.1A CN201410452015A CN105466255A CN 105466255 A CN105466255 A CN 105466255A CN 201410452015 A CN201410452015 A CN 201410452015A CN 105466255 A CN105466255 A CN 1054662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exchanger plates
fluid
compartment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5201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66255B (zh
Inventor
魏文建
张志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nfoss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Jiax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45201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66255B/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88599 priority patent/WO2016034092A1/zh
Publication of CN1054662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62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66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62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spirally-wound plates or lamin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8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括板组件的板式换热器,该板组件设有两种工质流体的进出口通道,板组件包括具有相同形状周边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四种换热板,其中换热板以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换热板的循环周期依次设置,其中在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之间、第三换热板和第四换热板之间设有流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流体通道,且在第二换热板和第三换热板之间、第四换热板和与之相邻的第一换热板之间设有流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流体通道。板组件还包括分别连通相邻的两个第一流体通道的至少一个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对于第二流体通道是封闭的,并且针对于每一分隔空间第一和第二换热板设置在其的第一侧而第三和第四换热板设置在其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

Description

板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空调、工业制冷、加热等领域,尤其涉及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对于板式换热器内部的两相流来说,在换热板之间的不同的流体通道之间的流体分配对于实现高的效率和可靠性来说总是挑战。
现有的流体分配装置可以是O形环、插入式分配器、导向管等。但是随着热流和压接深度的减小,分配装置上的孔正变得越来越小,其导致了对于孔的高且严格的公差。更重要的是,在如此苛刻的公差条件下制造非常小的孔正变得越来越难。而且,这也导致了分配装置的成本快速地增加。
随着孔直径的不断减小,越来越难以制造高精确的分配装置,成本变得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对于低容量和高效率的产品,压接的深度变得越来越小。这使得难以对于每一较小的单个流体通制造大直径的孔。
有鉴于此,确有需要提供一种能够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新型的板式换热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本发明目的在于通过结合板设计来提供简单且成本低的板式换热器,以改善板通道之间的流体分配。基于此,板式换热器可以在低成本的情况下以高的效率和高的可靠性运行。
我们需要对“如何降低分配器的成本和降低地的制造复杂度”的技术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特殊的分配装置,以降低制造的难度和这样的装置的成本,特别是具有高的精度的产品以及低的压接深度的情况下。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结合相邻的两个流体通道来降低分配器的数量。经过第一分配装置的流体被分隔成两个流,并且用第二分配装置上的引导孔/小的端口引导到每一通道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板组件的板式换热器,所述板组件设有两种工质流体的进出口通道,所述板组件包括具有相同形状周边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四种换热板,其中所述换热板以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换热板的循环周期依次设置,其中在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之间、第三换热板和第四换热板之间设有流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流体通道,且在第二换热板和第三换热板之间、第四换热板和与之相邻的第一换热板之间设有流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流体通道,
所述板组件还包括分别连通相邻的两个第一流体通道的至少一个分隔空间,所述分隔空间对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是封闭的,并且针对于每一分隔空间第一和第二换热板设置在其的第一侧而第三和第四换热板设置在其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至少设置两个分隔空间的情况下,针对于一个分隔空间的第三和第四换热板与相邻的另一分隔空间的第一和第二换热板在进出口通道处彼此连接以形成一围绕所述进出口通道的环形接触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隔空间由相应的第二和第三换热板的靠近进出口通道的连接面围绕。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板和第三换热板的连接面从它们的用于封闭第二流体通道的第一接触位置处分别延伸至各自的环形接触部,所述两个连接面上分别设置有导流孔以连通两个相邻的第一流体通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板和第三换热板的连接面从它们的用于封闭第二流体通道的第一接触位置处分别延伸至各自的环形接触部,所述环形接触部上分别设置有导沟以连通两个相邻的第一流体通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每一分隔空间内插入一环形分配器,该分隔空间被所述环形分配器阻隔成两个部分,环形分配器内的腔体构成所述分隔空间的第一部分,环形分配器的外壁和对应的第二和第三换热板之间形成的一环形腔体构成所述分隔空间的第二部分,
来自所述进出口通道的进口通道的第一流体首先进入环形分配器,并且依次通过环形分配器上的分配孔、所述环形腔体以及第二和第三换热板上的导流孔流入到第一流体通道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分配器的上下表面分别与第二换热板和与之相邻的第三换热板密封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出口通道的入口通道内设置有在其中贯穿地延伸的一体式的分配管,所述分配管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与每一个分隔空间连通的至少一个分配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处于一换热板循环周期中的所述第二换热板和第三换热板,所述第二换热板的连接面从所述第一接触位置处向上延伸,并且在所述环形接触部处接触到第一换热板之后继续朝向进出口通道向下延伸直至在与第一接触位置相比更靠近进出口通道的第二接触位置处接触第三换热板,而第三换热板的连接面从所述第一接触位置处向下延伸,并且在所述环形接触部处接触到第四换热板之后继续朝向进出口通道向上延伸直至在所述第二接触位置接触第二换热板,从而在所述第一接触位置和第二接触位置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换热板和第三换热板的连接面形成一环形腔体,同时该第二换热板的连接面与处于上一循环周期中的第三换热板的连接面在进出口通道内形成一中心腔体,该中心腔体与所述环形腔体构成所述的分隔空间;
在所述第二和/或第三换热板的连接面的面向所述中心腔体的部分上设置导流孔或在第二接触位置处设置导沟,来自进口通道的第一流体依次通过所述中心腔体、所述导沟或导流孔、环形腔体以及第二和第三换热板上的导流孔流入到相应的第一流体通道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针对于每一分隔空间的所述第二换热板和第三换热板上的导沟设置在大致对应的位置处,使得它们在连接在一起之后能够形成更大的导流通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腔体设置有使流动面积明显减小的流入和流出节流部。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这些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板组件的截面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板组件的截面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板组件的截面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用于板式换热器中的分配管的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板组件的截面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板组件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1-6,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一种限制。
本发明的主要构思在于将用于同一流体的两个相邻的流体通道结合到一个敞开的分隔空间中,并且在所述分隔空间的内壁上开设两个孔。
来自进口管道的流体进入分隔空间,所述流被分流,并且经过所述分隔空间的孔进入到换热板之间的各自的每个流体通道中。
具体地,如图1-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包括板组件的板式换热器,所述板组件设有两种工质流体的进出口通道。所述板组件包括具有相同形状周边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四种换热板。所述换热板以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换热板的循环周期依次设置。在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之间、第三换热板和第四换热板之间设有流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流体通道R,且在第二换热板和第三换热板之间、第四换热板和与之相邻的第一换热板之间设有流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流体通道W。
所述板组件还包括分别连通相邻的两个第一流体通道R的至少一个分隔空间11,所述分隔空间对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是封闭的,并且针对于每一分隔空间11第一和第二换热板设置在其的第一侧而第三和第四换热板设置在其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
如图1所示,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用于板式换热器的板组件10的结构视图。该板组件10设有两种工质流体的进出口通道12、13。为了便于说明和图示简单,仅示出了板组件10包括几个换热板1、2、3、4,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板组件10中的换热板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外,图1中仅示出了第一种流体R的进口管道12和第二种流体W的出口管道13。显然,板组件10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其的适当位置处设置第一种流体R的出口和第二种流体W的入口。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在此仅示出了它们中的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文的描述中,都是以第一流体R的进口通道12为例进行说明。同理,第二流体W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设置。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第一流体R的出口通道、第二流体W的进出口通道的位置处进行类似的设置,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在板组件10中,第一换热板1、第二换热板2、第三换热板3和第四换热板4具有相同的周边,并且以这样的循环周期依次设置。这样,就会在第一换热板1和与之相邻的第二换热板2之间以及第三换热板3和与之相邻的第四换热板4之间形成用于允许第一流体R流过的第一流体通道5,同时也会在第二换热板2和与之相邻的第三换热板3以及第四换热板4和与之相邻的第一换热板1之间形成用于允许第二流体W流过的第二流体通道6。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板1、2、3、4的每一个的表面上相应地设置有人字波图案、半人字波图案、鱼骨状图案、点波图案或突出和凹坑图案。当然也可以设置其他本领域中已知的图案。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换热板1、2、3、4可以通过钎焊或粘结的方式彼此连接。
在图1所示的第一流体R的进口通道12中,还设置有用于分别连通相邻的两个第一流体通道5的至少一个分隔空间11。该分隔空间11对于第二流体通道6是封闭的。同理,在用于第二流体W的进口通道中,也可以设置类似的分隔空间,该分隔空间对于第二流体通道6是连通的而对于第一流体通道5是封闭的。
为了便于描述,进行了以下限定。针对于每一分隔空间11,第一和第二换热板1、2设置在其的第一侧(例如在图1中是上侧),而第三和第四换热板3、4设置在其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例如在图1中是下侧)。
如图1所示,在至少设置了两个分隔空间11的情况下,针对于一个分隔空间11的第三和第四换热板3、4与相邻的另一分隔空间的第一和第二换热板1、2在进口通道12处彼此连接以形成一围绕所述进口通道12的环形接触部14。为了图示简单,仅示出了在进口通道12中的三个环形接触部14,作为示例。在该环形接触部14处,四种换热板1、2、3、4彼此相互接触,例如通过压接、焊接或粘结在一起。
分隔空间11由相应的第二和第三换热板2、3的朝向进出口通道处延伸的连接面围绕。在本实施例中,该分隔空间11由第二和第三换热板2、3的朝向进口通道12延伸的连接面15和16围绕。在一个示例中,第二换热板2在靠近进口通道12的位置处(即在用于第二换热板和第三换热板2、3用于封闭第二流体通道6的第一接触位置21处)设置有向上延伸的连接面15,第三换热板3在靠近进口通道12的位置处或在第一接触位置21处设置有向下延伸的连接面16。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述的“向上延伸”或“向下延伸”的含义仅表示他们在总体方向上向上或向下延展,而不是必须是成一直线地延伸;或者说它们也可以表示向上或向下弯曲地或蜿蜒地延伸的含义。
如上述地,所述两个连接面15和16从所述第二和第三换热板的第一接触位置21处分别延伸至各自的环形接触部14,以形成围绕所述进口通道12的环形空间。所述两个连接面15和16上分别设置有导流孔151和161,以连通两个相邻的第一流体通道5。当然,为了使得分隔空间11与进口通道12连通,所述连接面15和16的与进口通道12相对应的位置上还开设有开口(未图示),以使得诸如第一流体R的流体进入到进口通道12的各个分隔空间11中。也就是说,每一分隔空间11在平行于进口通道12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是敞开的,以便于连通进口通道12和/或相邻的分隔空间11。
由上述可知,可以利用图1所示的结构布置,将两个相邻的第一流体通道5结合到一个敞开的分隔空间11中,并且在所述分隔空间11的内壁上开设两个导流孔151和161。这样,来自进口通道12的第一流体R的流体进入到各个分隔空间11中,之后越过诸如导流孔151和161流入到各自的第一流体通道5中。该导流孔151和161可以是各自的连接面上的钻孔。另外,在一个示例中,连接面15和16分别与各自的换热板是一体的。所述连接面15和16可以通过冲压、压接或粘结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换热板上。
另外,导流孔151和16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板组件20的截面视图。该板组件20与图1所示的板组件10大体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在所述环形接触部上设置用于连通两个相邻的第一流体通道的导沟,不是图1所示的导流孔。在此,与图1相同的部件被用与之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标记。
在环形接触部14的靠近第二换热板2的向上延伸的连接面15和第三换热板3的向下延伸的连接面16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导沟153和154,以连通两个相邻的第一流体通道5。所述导沟153和154在一个示例中设置在各自对应的环形接触部14的位置处。在此处,所述导沟153和154可以通过冲压、压接、粘结或类似的本领域已知的方式设置在换热板上。
为了改善对于进入不同的分隔空间的第一次流体分配,可以使用诸如环形分配器、插入件、喷射器或分配管等的分配器。以下将着重描述对于图1和2所示的板组件进行的改进。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板组件30的截面视图。图3所示的板组件30与图1所示的板组件10的区别仅在于每个分隔空间11中增设有一个环形分配器7。因此,相同的部件被用相同的参考标记进行标记。
每一分隔空间11内插入一环形分配器7,该分隔空间11被所述环形分配器7阻隔成两个部分,环形分配器7内的腔体构成所述分隔空间11的第一部分111,环形分配器7的外壁和对应的第二和第三换热板2、3之间形成的一环形腔体112构成所述分隔空间11的第二部分。
每个环形分配器7上至少设置一个分配孔71。这样,来自进口通道12的第一流体R将首先进入到各个环形分配器7中,之后依次通过环形分配器7上的分配孔71、环形腔体112以及对应的换热板上的导流孔151或161进入到对应的第一流体通道5内。
在一个示例中,环形分配器7的上下表面分别与第二换热板2和与之相邻的第三换热板3密封连接,尤其是与对应的换热板的连接面或边缘大约在环形接触部14的位置处密封连接,以密封相应的流体。
在图3所示的板组件30中,流入到进口通道12中的第一流体R被通过诸如环形分配器7的第一分配器分配到与每两个流体通道相对应的环形腔体112。之后,处于该环形腔体112中的流体通过所述换热板2、3上的导流孔151、161被分流到每一第一流体通道5中。通过将所述流体的分配分成两个步骤,分配孔和/或导流孔的直径的公差可以被放宽,可以降低制造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分配器的数量可以被减半或更多。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用于图1所示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组件中的分配管8的结构布置的视图。与图3所示的环形分配器的功能相似,可以将该分配管8设置在多个分隔空间11中。由于该分配管8贯穿地延伸通过所有的分隔空间11,所以来自进口通道12的第一流体R能够通过分配管8上的分配孔81进入相应的分隔空间11的除分配管的腔体之外的空间中。分配管8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每个分隔空间11连通的至少一个分配孔81。在本示例中,设置有至少一排分配孔81。这样,进入进口通道12的第一流体R将首先流入到分配管8中,并通过分配管8上的分配孔81流入到相应的分隔空间11的其余空间中,之后通过对应于分隔空间11的连接面上的导流孔流入到各自的第一流体通道5中。
可以理解,分配管8的设置形式不限于上述的示例,也可以是由至少两个部分来形成,而不是图示的一体式的形式。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板组件40的截面视图。该板组件40基本上类似于图1所示的板组件10。其不同之处在于从进口通道12第一流体R经过两次分流流入到对应的第一流体通道5中。板组件40中的与板组件10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标记。
具体地,对于处于一换热板循环周期中的所述第二换热板2和第三换热板3,所述第二换热板2的连接面15从第一接触位置21处向上延伸,并且在环形接触部14处接触到第一换热板1之后继续朝向进口通道12向下延伸直至在与第一接触位置21相比更靠近进口通道12的第二接触位置22处接触到第三换热板3。第三换热板3的连接面16从第一接触位置21处向下延伸,并且在所述环形接触部14处接触到第四换热板4之后继续朝向进口通道12向上延伸直至在所述同一第二接触位置处接触到第二换热板2。也就是,在图5的截面视图中,第二换热板2的连接面15先向上延伸之后再向下延伸,而第三换热板3的连接面16先向下延伸之后再向上延伸。从而在第一接触位置21和第二接触位置22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换热板2和第三换热板3的连接面15和16形成如图所示的大体菱形形状的腔体112。需要说明的是,该腔体112在进口通道12的一侧的截面是棱形的,而实际上该腔体112是围绕进口通道12的环形腔体。同时该第二换热板2的连接面15与处于上一循环周期中的第三换热板3的连接面16在进口12内形成一中心腔体111,该中心腔体111与所述环形腔体112构成所述的分隔空间11。
在所述第二和第三换热板2、3的连接面的面向所述中心腔体111的部分上设置导流孔17,来自进口通道12的第一流体R依次通过所述中心腔体111、所述导流孔17、环形腔体112以及第二和第三换热板2、3上的导流孔151、161流入到各自的第一流体通道5内。
如上所述,连接面15和16可以通过冲压、压接或焊接等方式形成在第二和第三换热板2、3上。虽然图示出导流孔17、151、161,但是它们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而不限于图示的情形。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板组件50的截面视图。该板组件50基本上类似于图1所示的板组件10。其不同之处在于从进口通道12第一流体R经过两次分流流入到对应的第一流体通道5中。板组件50中的与板组件10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标记。
具体地,对于处于一换热板循环周期中的所述第二换热板2和第三换热板3,所述第二换热板2的连接面15从第一接触位置21处向上延伸,并且在环形接触部14处接触到第一换热板1之后继续朝向进口通道12向下延伸直至在与第一接触位置21相比更靠近进口通道12的第二接触位置22处接触到第三换热板3。第三换热板3的连接面16从第一接触位置21处向下延伸,并且在所述环形接触部14处接触到第四换热板4之后继续朝向进口通道12向上延伸直至在所述同一第二接触位置处接触到第二换热板2。也就是,在图6的截面视图中,第二换热板2的连接面15先向上延伸之后再向下延伸,而第三换热板3的连接面16先向下延伸之后再向上延伸。从而在第一接触位置21和第二接触位置22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换热板2和第三换热板3的连接面15和16形成如图所示的大体菱形形状的腔体112。需要说明的是,该腔体112在进口通道12的一侧的截面是棱形的,而实际上该腔体112是围绕进口通道12的环形腔体。同时该第二换热板2的连接面15与处于上一循环周期中的第三换热板3的连接面16在进口12内形成一中心腔体111,该中心腔体111与所述环形腔体112构成所述的分隔空间11。
在所述第二和第三换热板2、3的连接面的面向该中心腔体111的部分上设置导沟18、19,来自进口通道12的第一流体R依次通过所述中心腔体111、所述导沟18、19、环形腔体112以及第二和第三换热板2、3上的导流孔151、161流入到各自的第一流体通道5内。
如上所述,连接面15和16可以通过冲压、压接或焊接等方式形成在第二和第三换热板2、3上。虽然图示出导沟18、19和导流孔151、161,但是它们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而不限于图示的情形。
具体地,该导沟18、19大体设置在连接面15和16的位于环形腔体112和该中心腔体111之间的壁面上,以将流体从中心腔体111导入到环形腔体112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导沟18、19设置在连接面15和16的第二接触位置22处,并且相互对应。这样,在通过诸如焊接、粘结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后,所述两个导沟18、19能够形成更大的导流通道。例如,第二换热板2上的导沟18向上突起而第三换热板3上的导沟19向下突起。
需要说明的是,环形腔体112的面向中心腔体111一侧上的导沟18、19或导流孔17可以看做成使流动面积明显减小的流入节流部或起到这样的流入节流部的作用。环形腔体112的面向第一流体通道5的另一侧上的导流孔151、161可以看做成使流动面积明显减小的流出节流部或起到这样的流出节流部的作用。这样,通过设置流入节流部或流出节流部能改善流体的分布。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本发明所述的板式换热器的板组件能够至少产生下述优点中的一部分:
1)降低流体分配装置的数量;
2)降低流体分配装置的制造复杂性;
3)降低流体分配装置的成本;
4)改善了板组件的稳定性和性能的一致性;
5)消除了对具有分配装置的小尺寸的产品和产品深度的限制,这导致了更加有效的产品开发。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总体发明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包括板组件的板式换热器,所述板组件设有两种工质流体的进出口通道,所述板组件包括具有相同形状周边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四种换热板,其中所述换热板以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换热板的循环周期依次设置,其中在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之间、第三换热板和第四换热板之间设有流过第一流体的第一流体通道,且在第二换热板和第三换热板之间、第四换热板和与之相邻的第一换热板之间设有流过第二流体的第二流体通道,
所述板组件还包括分别连通相邻的两个第一流体通道的至少一个分隔空间,所述分隔空间对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是封闭的,并且针对于每一分隔空间第一和第二换热板设置在其的第一侧而第三和第四换热板设置在其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设置两个分隔空间的情况下,针对于一个分隔空间的第三和第四换热板与相邻的另一分隔空间的第一和第二换热板在进出口通道处彼此连接以形成一围绕所述进出口通道的环形接触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空间由相应的第二和第三换热板的靠近进出口通道的连接面围绕。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板和第三换热板的连接面从它们的用于封闭第二流体通道的第一接触位置处分别延伸至各自的环形接触部,所述两个连接面上分别设置有导流孔以连通两个相邻的第一流体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板和第三换热板的连接面从它们的用于封闭第二流体通道的第一接触位置处分别延伸至各自的环形接触部,所述环形接触部上分别设置有导沟以连通两个相邻的第一流体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每一分隔空间内插入一环形分配器,该分隔空间被所述环形分配器阻隔成两个部分,环形分配器内的腔体构成所述分隔空间的第一部分,环形分配器的外壁和对应的第二和第三换热板之间形成的一环形腔体构成所述分隔空间的第二部分,
来自所述进出口通道的进口通道的第一流体首先进入环形分配器,并且依次通过环形分配器上的分配孔、所述环形腔体以及第二和第三换热板上的导流孔流入到第一流体通道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分配器的上下表面分别与第二换热板和与之相邻的第三换热板密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出口通道的入口通道内设置有在其中贯穿地延伸的一体式的分配管,所述分配管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与每一个分隔空间连通的至少一个分配孔。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对于处于一换热板循环周期中的所述第二换热板和第三换热板,所述第二换热板的连接面从所述第一接触位置处向上延伸,并且在所述环形接触部处接触到第一换热板之后继续朝向进出口通道向下延伸直至在与第一接触位置相比更靠近进出口通道的第二接触位置处接触第三换热板,而第三换热板的连接面从所述第一接触位置处向下延伸,并且在所述环形接触部处接触到第四换热板之后继续朝向进出口通道向上延伸直至在所述第二接触位置接触第二换热板,从而在所述第一接触位置和第二接触位置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换热板和第三换热板的连接面形成一环形腔体,同时该第二换热板的连接面与处于上一循环周期中的第三换热板的连接面在进出口通道内形成一中心腔体,该中心腔体与所述环形腔体构成所述的分隔空间;
在所述第二和/或第三换热板的连接面的面向所述中心腔体的部分上设置导流孔或在第二接触位置处设置导沟,来自进口通道的第一流体依次通过所述中心腔体、所述导沟或导流孔、环形腔体以及第二和第三换热板上的导流孔流入到相应的第一流体通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9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针对于每一分隔空间的所述第二换热板和第三换热板上的导沟设置在大致对应的位置处,使得它们在连接在一起之后能够形成更大的导流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腔体设置有使流动面积明显减小的流入和流出节流部。
CN201410452015.1A 2014-09-05 2014-09-05 板式换热器 Active CN1054662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52015.1A CN105466255B (zh) 2014-09-05 2014-09-05 板式换热器
PCT/CN2015/088599 WO2016034092A1 (zh) 2014-09-05 2015-08-31 板式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52015.1A CN105466255B (zh) 2014-09-05 2014-09-05 板式换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6255A true CN105466255A (zh) 2016-04-06
CN105466255B CN105466255B (zh) 2019-06-21

Family

ID=55439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52015.1A Active CN105466255B (zh) 2014-09-05 2014-09-05 板式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66255B (zh)
WO (1) WO2016034092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40915A (zh) * 2016-08-31 2017-02-22 赵弘毅 一种热交换板片
CN108759529A (zh) * 2018-07-24 2018-11-06 江阴市亚龙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高换热率板式换热器
CN111380386A (zh) * 2018-12-28 2020-07-07 丹佛斯有限公司 多回路板式换热器
CN112710171A (zh) * 2019-10-25 2021-04-27 丹佛斯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衬里
CN113188355A (zh) * 2021-05-31 2021-07-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CN113203307A (zh) * 2021-05-31 2021-08-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89424B1 (fr) * 1987-04-30 1990-09-26 Valeo Thermique Moteur Echangeur de chaleur pour fluides liquides
US5462113A (en) * 1994-06-20 1995-10-31 Flatplate, Inc. Three-circuit stacked plate heat exchanger
WO1997015797A1 (en) * 1995-10-24 1997-05-01 Alfa Laval Ab Plate heat exchanger
JP2001133171A (ja) * 1999-11-10 2001-05-18 Ebara Corp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1902456A (zh) * 2004-01-09 2007-01-24 阿尔法拉瓦尔股份有限公司 板式热交换器
CN201355204Y (zh) * 2009-01-22 2009-12-02 辛娟姣 板式换热器介质入口的狭缝式节流结构
JP2013178078A (ja) * 2012-02-10 2013-09-09 T Rad Co Ltd 積層型熱交換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203441U (zh) * 2013-03-06 2013-09-18 江苏宝得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三通道板式换热器
CN203719510U (zh) * 2014-01-25 2014-07-16 江苏远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板组以及应用其制成的不等流道板式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89424B1 (fr) * 1987-04-30 1990-09-26 Valeo Thermique Moteur Echangeur de chaleur pour fluides liquides
US5462113A (en) * 1994-06-20 1995-10-31 Flatplate, Inc. Three-circuit stacked plate heat exchanger
WO1997015797A1 (en) * 1995-10-24 1997-05-01 Alfa Laval Ab Plate heat exchanger
JP2001133171A (ja) * 1999-11-10 2001-05-18 Ebara Corp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CN1902456A (zh) * 2004-01-09 2007-01-24 阿尔法拉瓦尔股份有限公司 板式热交换器
CN201355204Y (zh) * 2009-01-22 2009-12-02 辛娟姣 板式换热器介质入口的狭缝式节流结构
JP2013178078A (ja) * 2012-02-10 2013-09-09 T Rad Co Ltd 積層型熱交換器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40915A (zh) * 2016-08-31 2017-02-22 赵弘毅 一种热交换板片
CN106440915B (zh) * 2016-08-31 2018-09-07 赵弘毅 一种热交换板片
CN108759529A (zh) * 2018-07-24 2018-11-06 江阴市亚龙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高换热率板式换热器
CN111380386A (zh) * 2018-12-28 2020-07-07 丹佛斯有限公司 多回路板式换热器
CN111380386B (zh) * 2018-12-28 2021-08-27 丹佛斯有限公司 多回路板式换热器
CN112710171A (zh) * 2019-10-25 2021-04-27 丹佛斯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衬里
US11841196B2 (en) 2019-10-25 2023-12-12 Danfoss A/S Heat exchanger with a frame plate having a lining
CN113188355A (zh) * 2021-05-31 2021-07-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CN113203307A (zh) * 2021-05-31 2021-08-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板式换热器及具有其的换热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6255B (zh) 2019-06-21
WO2016034092A1 (zh) 2016-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66255A (zh) 板式换热器
US10612866B2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N105765335A (zh) 热交换器及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CN100516752C (zh) 板式换热器
CN105579725A (zh) 具有一体化的同轴入口/出口管的热交换器
CN108225065A (zh) 流体流通装置
CN104847961B (zh) 扫出式降噪元件
CN106885396B (zh) 入口整流结构和板式换热器
JP2002506196A (ja) 3回路プレート熱交換器
CN103776284A (zh) 板式换热器
CN103424024A (zh) 板式换热器及其板片
CN104380027A (zh) 换热器
CN101228408A (zh) 用于板式散热器的板元件
CN102980328A (zh) 板式换热器
CN1087981C (zh) 生产传热板的方法;一种传热板;和带有包括在上述种类内的传热板的板式热交换器
CN103968149A (zh) 一种轴流式迷宫节流结构
EP1702193B1 (en) A plate heat exchanger
CN107850396A (zh) 两相分配器蒸发器
CN103090707A (zh) 板式换热器
CN101713618A (zh) 流量分配器组件及带流量分配器组件的冷却单元
CN101261057A (zh) 板式换热器
CN1875235B (zh) 热交换器,特别是增压空气/冷却液冷却器
CN1875236B (zh) 热交换器,特别是增压空气/冷却液冷却器
CN102052874A (zh) 高承压板式换热器
WO2020134907A1 (zh) 多回路板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