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65162B - 角度调整机构 - Google Patents

角度调整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65162B
CN105465162B CN201410452484.3A CN201410452484A CN105465162B CN 105465162 B CN105465162 B CN 105465162B CN 201410452484 A CN201410452484 A CN 201410452484A CN 105465162 B CN105465162 B CN 1054651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gle
noumenon
location structure
convex portion
adjust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5248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65162A (zh
Inventor
吴舟伟
陈昭印
林彦诚
陈正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T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igh Tech Comput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gh Tech Computer Corp filed Critical High Tech Computer Corp
Priority to CN20141045248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65162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651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51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651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51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角度调整机构,包括一第一本体、一第二本体以及一复位件。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定位结构。第二本体可动地耦合至第一本体,并具有嵌合至第一定位结构的一第二定位结构,且第二本体适于沿一轴向相对于第一本体旋转,以使第二定位结构沿一径向远离第一定位结构。复位件耦合至第二本体,并适于在第二定位结构远离第一定位结构时累积一复位力。第二定位结构适于在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旋转一角度之后通过复位力而沿径向接近第一定位结构,以重新彼此嵌合。

Description

角度调整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角度调整机构,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固定角度功能的角度调整机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产业日益发达,可携式(portable)电子装置例如笔记型电脑(notebook,NB)、平板电脑(tablet PC)与智能型手机(smart phone)等电子产品已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电子装置的型态与使用功能越来越多元,便利性与实用性让这些电子装置更为普及,可依据使用者需求而用于不同用途。此外,为了增加上述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便利性,许多可直接佩带在使用者身上的穿戴式(wearable)电子装置,例如是智能型手表(smart watch)或智能型手环等电子产品也因应而生。
就一般的手表而言,表带通常经由一枢轴与手表主体连接,表带与手表主体之间可以沿着一枢轴自由转动。然而,就智能型手表而言,智能型手表的表带设计不再以环绕使用者的手腕为主。举例而言,智能型手表的表带可以采用C型。此时,由于使用者的手腕的尺寸不同,故此种具有C型表带的智能型手表或智能型手环便无法满足各种不同手腕尺寸的使用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角度调整机构,其具有固定角度的功能。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角度调整机构包括一第一本体、一第二本体以及一复位件。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定位结构。第二本体可动地耦合至第一本体,并具有一第二定位结构,其中第二定位结构与第一定位结构彼此嵌合,且第二本体适于沿一轴向相对于第一本体旋转,以使第二定位结构沿一径向远离第一定位结构。复位件耦合至第二本体,并适于在第二定位结构沿径向远离第一定位结构时累积一复位力,而第二定位结构适于在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旋转一角度之后通过复位力而沿径向接近第一定位结构,以重新彼此嵌合。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角度调整机构中,第一本体具有第一定位结构,第二本体具有第二定位结构,而第一定位结构与第二定位结构彼此嵌合,以固定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此外,第二本体适于沿轴向相对于第一本体旋转而调整角度。此时,第二定位结构沿径向远离第一定位结构,而使耦合至第二本体的复位件累积复位力。由此,第二定位结构可在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旋转一角度之后通过复位力沿径向接近第一定位结构,以重新彼此嵌合,进而再次固定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据此,本发明的角度调整机构具有定位功能,且其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可通过旋转而调整角度,并在旋转后定位。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角度调整机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角度调整机构的分解图;
图3是图1的角度调整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1的第一本体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角度调整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角度调整机构的分解图;
图7是图5的角度调整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图5的第一本体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00、100a:角度调整机构
110、110a:第一本体
112、112a:定位凹部
114:凹槽
120、120a:第二本体
122、122a:定位凸部
124:底部
126:滑槽
130:枢轴
140:复位件
150、150a:固定座
152:容置空间
154:内部
160:支撑件
A1、A2:轴向
D:延伸方向
N1、N2:方向
R1、R2:径向
θ: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角度调整机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角度调整机构的分解图。图3是图1的角度调整机构的局部剖视图。请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角度调整机构100包括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枢轴130以及复位件140。第二本体120可动地耦合至第一本体110,其中第一本体110具有第一定位结构,其例如是多个定位凹部112,第二本体120具有第二定位结构,其例如是一个定位凸部122,而定位凸部122对应嵌入于定位凹部112的其中之一,以使第二定位结构与第一定位结构彼此嵌合,进而固定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之间的角度。再者,枢轴130沿轴向A1配置于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之间。如此,第二本体120适于通过枢轴130沿轴向A1相对于第一本体110旋转,以使第二定位结构沿径向R1远离第一定位结构。换言之,作为第二定位结构的定位凸部122适于在第二本体120沿轴向A1相对于第一本体110旋转时沿径向R1移出对应的定位凹部112。此外,复位件140耦合至第二本体120,其中复位件140可以是螺旋弹簧或其他适用的元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如此,复位件140可随着第二本体120的运动产生形变。由此,复位件140适于在定位凸部122沿径向R1移出对应的定位凹部112而使第二定位结构沿径向R1远离第一定位结构时累积复位力,而第二定位结构适于在第二本体120相对于第一本体110旋转一角度之后通过复位力而沿径向R1接近第一定位结构,以重新彼此嵌合。亦即,在定位凸部122移出对应的定位凹部112之后,第二本体120也相对于第一本体110旋转一角度。如此,作为第二定位结构的定位凸部122可通过复位件140释放复位力而沿径向R1接近并嵌入作为第一定位结构的定位凹部的其中另一,以重新彼此嵌合。由此,在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彼此相对旋转之后,定位凸部122可通过复位件140的复位力而嵌入另一个定位凹部112,进而再次固定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之间的角度。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角度调整机构100还包括固定座150与支撑件160。固定座150具有容置空间152。支撑件160配置在固定座150的一侧并连通至容置空间152。其中,固定座150连接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更进一步地说,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与固定座150通过枢轴130枢设在一起,其中第二本体120位于第一本体110与固定座150之间,且第二本体120相对于定位凸部122的底部124位于容置空间152内。如此,固定座150适于通过枢轴130沿轴向A1相对于第一本体110旋转,并带动第二本体120相对于第一本体110旋转并在容置空间152内移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本体120具有滑槽126,而枢轴130配置在滑槽126内。如此,第二本体120适于通过滑槽126相对于枢轴130移动,以使定位凸部122沿径向R1移出或嵌入对应的定位凹部112,而使第二定位结构沿径向R1远离或接近第一定位结构,且第二本体120的底部124可在容置空间152内移动。换言之,当固定座150通过枢轴130沿轴向A1相对于第一本体110旋转时,第二本体120受到固定座150的带动而相对于第一本体110旋转。在第二本体120通过枢轴130沿轴向A1相对于第一本体110旋转的过程中,定位凸部122可通过滑槽126相对于枢轴130移动而同时沿径向R1移出或嵌入对应的定位凹部112,并相对于固定座150移动。再者,复位件140配置在容置空间152内,且复位件140连接于第二本体120面向容置空间152的底部124与支撑件160之间。如此,第二本体120在定位凸部122沿径向R1移出对应的定位凹部112的同时压缩复位件140,而使复位件140在容置空间152内产生形变而累积复位力。在定位凸部122沿径向R1移出对应的定位凹部112之后,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也相对旋转一角度,致使定位凸部120面对另一定位凹部112。因此,在定位凸部122沿径向R1移出对应的定位凹部112之后,复位件140在容置空间152内产生形变而释放复位力,以通过复位力推动第二本体120朝向第一本体110移动,并使定位凸部122沿径向R1嵌入另一定位凹部112。
图4是图1的第一本体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各定位凹部112与定位凸部122的形状为长条状。举例而言,各定位凹部112可以是条状凹槽,而定位凸部122可以是条状凸肋。其中,各定位凹部112的延伸方向与定位凸部122的延伸方向彼此平行。如此,各定位凹部112彼此平行排列,且定位凸部122的形状大致上对应于各定位凹部112,而使定位凸部122可嵌入对应的定位凹部112中。再者,上述的各延伸方向平行于轴向A1。如此,当第二本体120沿轴向A1相对于第一本体110旋转,而使定位凸部122移出或嵌入对应的定位凹部112时,定位凸部122可视为是在移出对应的定位凹部112之后沿垂直于轴向A1的方向N1(绘示于图4中)往前或往后位移并嵌入相邻的另一定位凹部112。再者,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定位凸部122可通过复位件140的复位力嵌入对应的定位凹部112,故定位凹部112与定位凸部122的尺寸也会影响角度调整机构100的作动方式。举例而言,当定位凹部112的深度较深时,第二本体120在定位凸部122移出或嵌入对应的定位凹部112时产生较为明显的位移。如此,角度调整机构100具有良好的操作手感。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各定位凹部112的轮廓对应于定位凸部122的轮廓。举例而言,各定位凹部112与定位凸部122的轮廓在剖面上可为圆弧型或其他曲线型,如图3所示。如此,定位凸部122适于沿对应的定位凹部112的表面移动而移出或嵌入对应的定位凹部112。换言之,通过将各定位凹部112与定位凸部122的轮廓设计成彼此对应,较佳地是设计成呈现圆弧型,可使定位凸部122移出或嵌入对应的定位凹部112的过程更为顺畅。
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本体110上配置多个定位凹部112,可使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经由相对旋转后定位在多个不同的预定位置。换言之,在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彼此相对旋转而调整角度调整机构100的使用角度之后,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可通过定位凸部122配合其中一个定位凹部112而定位,以固定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之间的角度。再者,复位件140可通过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彼此相对旋转而累积或释放复位力,以使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在旋转至一预定位置后通过复位力自动地定位。此外,当第二本体120尚未推动复位件140,且定位凸部122已嵌入定位凹部112的其中之一时,复位件140也可存在有复位力,例如是将作为复位件140的螺旋弹簧先适当压缩后才配置在第二本体120的底部124与支撑件160之间。如此,复位件140可通过复位力加强定位凸部122与定位凹部112之间的固定性。之后,角度调整机构100可通过一外力来调整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之间的角度,以使第二本体120在相对于第一本体110旋转的同时压缩复位件140,进而使复位件140累积更多的复位力,而后通过释放复位力来推动第二本体120朝向第一本体110移动,进而使定位凸部120嵌入对应的定位凹部112。由此可知,通过复位件140的设计,可使第一本体110与第二本体120在旋转至一预定位置后通过复位力自动地定位,并具有良好的结合性。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角度调整机构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角度调整机构的分解图。图7是图5的角度调整机构的局部剖视图。图8是图5的第一本体的侧视图。请参考图5至图8,在本实施例中,角度调整机构100a包括第一本体110a、第二本体120a、枢轴130、复位件140以及固定座150a。第一本体110a具有第一定位结构,其例如是多个定位凹部112a,第二本体120a具有第二定位结构,其例如是多个定位凸部122a,而各定位凸部122a对应嵌入于定位凹部112a的其中之一,以使第二定位结构与第一定位结构彼此嵌合,进而固定第一本体110a与第二本体120a之间的角度。再者,通过前述的枢轴130与复位件140,可使第二本体120a通过枢轴130沿轴向A2相对于第一本体110a旋转,并带动定位凸部122a沿径向R2移出对应的定位凹部112a,以使第二定位结构沿径向R2远离第一定位结构,而复位件140在定位凸部122a沿径向R2移出对应的定位凹部112a时累积复位力。如此,在定位凸部122a移出对应的定位凹部112a之后,定位凸部122a可通过复位件140的复位力而沿径向R2嵌入另一定位凹部112a,进而再次定位第一本体110a与第二本体120a。由此可知,角度调整机构100a与前述的角度调整机构100具有类似的结构与功能。有关第一本体110a、第二本体120a、枢轴130以及复位件140的相对位置、连接关系与作动方式可参考前述内容,其主要差异在于定位凹部112a、定位凸部122a与固定座150a。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10a、第二本体120a与固定座150a通过枢轴130枢设在一起,其中第二本体120a位于第一本体110a与固定座150a之间,且第二本体120a相对于定位凸部122a的底部124位于容置空间152内。如此,有关第一本体110a、第二本体120a、复位件140与固定座150a的相对位置、连接关系与作动方式可参考前述的第一本体110、第二本体120、复位件140与固定座150,在此不多加赘述。然而,不同于前一实施例的是,本实施例的固定座150a未配置前述的支撑件160,其中复位件140位于容置空间152内并连接于第二本体120a面向容置空间152的底部124与固定座150a的内部154之间,以在容置空间152内产生形变而累积或释放复位力。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固定座150a可视为是前述的固定座150与支撑件160的结合。由此可知,本发明不限制固定座的具体形状。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凹部112a与定位凸部122a的数量分别为多个,且定位凹部112a与定位凸部122a彼此对应。其中,定位凹部112a与定位凸部122a的形状为长条状,例如是以条状凹槽作为定位凹部112a,并以条状凸肋作为定位凸部122a。其中,各定位凹部112a的延伸方向D与各定位凸部122a的延伸方向D彼此平行。如此,定位凹部112a与定位凸部122a彼此平行排列,且定位凸部122a的形状大致上对应于定位凹部112a,而使定位凸部122a可嵌入对应的定位凹部112a中。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10a具有凹槽114,位于定位凹部112a的一侧。在定位凸部122a的至少其中一者移出定位凹部112a外之后,所述位于定位凹部112a外的定位凸部122a位于凹槽114内。如此,第二本体120a可相对于第一本体110a旋转至排列于最下方的定位凸部122a嵌入排列于最上方的定位凹部112a,而其余定位凸部122a移入凹槽114内,而不干涉第一本体110a与第二本体120a之间的相对旋转。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各定位凹部112a与各定位凸部122a的延伸方向D与轴向A2彼此不平行且具有夹角θ。换言之,定位凹部112a与定位凸部122a可视为是相对于第一本体110a与第二本体120a的运动方向斜向排列。由此,当第二本体120a通过枢轴130沿轴向A2相对于第一本体110a旋转,而使定位凸部122a沿径向R2移出或嵌入对应的定位凹部112a时,定位凸部122a可视为是在移出对应的定位凹部112a之后沿垂直于轴向A2的方向N2往前或往后位移并嵌入相邻的另一定位凹部112a。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定位凹部112a与定位凸部122a斜向排列,故定位凸部122a在移出对应的定位凹部112a时所产生的摩擦力可在定位凹部112a的延伸方向D上产生分力,进而在定位凸部122a沿方向N2嵌入或移出对应的定位凹部112a时降低摩擦力对定位凸部122a与定位凹部112a的影响。如此,前述的夹角θ优选地是大于等于0度以及小于90度,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通过上述设计,经由调整延伸方向D与轴向A2之间的夹角θ,可使定位凸部122a与对应的定位凹部112a之间相对移动所产生的摩擦力在延伸方向D上产生分力,以降低定位凸部122a与定位凹部112a之间的磨耗,进而提高角度调整机构100a的生命周期。
据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本体110a上配置多个定位凹部112a,可使第一本体110a与第二本体120a定位于多个不同的预定位置。换言之,在第一本体110a与第二本体120a彼此相对旋转而调整角度调整机构100a的使用角度之后,第一本体110a与第二本体120a可通过定位凸部122a配合定位凹部112a而定位。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凹部112a与定位凸部122a也可通过调整其尺寸而增加操作手感,且定位凹部112a与定位凸部122a的轮廓设计成彼此对应,优选地是设计成呈现圆弧型,也可使定位凸部122a移出或嵌入对应的定位凹部112a的过程更为顺畅,其相关内容可参考前述说明,在此不多加赘述。此外,通过复位件140的设计,可使第一本体110a与第二本体120a在旋转至一预定位置后通过复位力自动地定位,并具有良好的结合性。
此外,本发明的第一定位结构与第二定位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型态。举例而言,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本体的第一定位结构可为一定位凹部,而第二本体120的第二定位结构可为多个定位凸部,也即此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差异在于定位凹部与定位凸部的数量。由此,定位凸部的其中之一也可对应嵌入定位凹部,而使第二定位结构与第一定位结构彼此嵌合,进而固定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且其也可通过上述作法调整并再次固定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类似地,前述的第一定位结构与第二定位结构的型态也可互换,即第一本体的第一定位结构可为一定位凸部,而第二本体的第二定位结构可为定位凹部,而作为第二定位结构的定位凹部的其中之一对应嵌入于作为第一定位结构的定位凸部。或者,第一本体的第一定位结构可为多个定位凸部,而第二本体的第二定位结构可为一定位凹部,而作为第二定位结构的定位凹部可对应嵌入于作为第一定位结构的定位凸部的其中之一。上述的第一定位结构与第二定位结构的型态也可彼此嵌合而达到固定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的功效,并可采用上述方法调整并重新固定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由此可知,本发明并不限制第一定位结构与第二定位结构的具体型态,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角度调整机构中,第一本体具有第一定位结构,其例如是多个定位凹部,第二本体具有第二定位结构,其例如是一个定位凸部,而定位凸部对应嵌入于对应的定位凹部,以使第一定位结构与第二定位结构彼此嵌合,进而固定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此外,第二本体适于沿轴向相对于第一本体旋转而调整角度。此时,第二定位结构沿径向远离第一定位结构,以使定位凸部沿径向移出对应的定位凹部,而使耦合至第二本体的复位件累积复位力。由此,第二定位结构可在第二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旋转一角度之后通过复位力沿径向接近第一定位结构,进而再次固定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此外,通过复位件的设计,可使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在旋转至一预定位置后通过复位力自动地定位,并具有良好的结合性。据此,本发明的角度调整机构具有定位功能,且其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可通过旋转而调整角度,并在旋转后定位。
虽然结合以上实施例公开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5)

1.一种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本体,具有第一定位结构;
第二本体,可动地耦合至第一本体,并具有第二定位结构,其中该第二定位结构与该第一定位结构彼此嵌合,且该第二本体适于沿一轴向相对于该第一本体旋转,以使该第二定位结构沿一径向远离该第一定位结构;以及
复位件,耦合至该第二本体,并适于在该第二定位结构沿该径向远离该第一定位结构时累积一复位力,而该第二定位结构适于在该第二本体相对于该第一本体旋转一角度之后通过该复位力而沿该径向接近该第一定位结构,以重新彼此嵌合,该第一定位结构包括多个定位凹部,而该第二定位结构包括至少一定位凸部,该定位凸部对应嵌入于该些定位凹部的其中之一,且该定位凸部适于在该第二本体沿该轴向相对于该第一本体旋转时沿该径向移出对应的该定位凹部,并在该第二本体相对于该第一本体旋转一角度之后通过该复位件释放该复位力而沿该径向嵌入该些定位凹部的其中另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枢轴,沿该轴向配置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之间,以使该第二本体适于通过该枢轴沿该轴向相对于该第一本体旋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本体具有滑槽,该枢轴配置在该滑槽内,且该第二本体适于通过该滑槽相对于该枢轴移动,以使该第二定位结构沿该径向远离或接近该第一定位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固定座,具有容置空间,该固定座连接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且该复位件配置在该容置空间内,该固定座适于沿该轴向相对于该第一本体旋转,并带动该第二本体相对于该第一本体旋转并在该容置空间内移动,而使该复位件在该容置空间内产生形变而累积或释放该复位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复位件连接于该第二本体面向该容置空间的一底部与该固定座的一内部之间,以在该容置空间内产生形变而累积或释放该复位力。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件,配置在该固定座的一侧并连通至该容置空间,该复位件连接于该第二本体面向该容置空间的一底部与该支撑件之间,以在该容置空间内产生形变而累积或释放该复位力。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些定位凹部与该定位凸部的形状为长条状,且该些定位凹部的延伸方向与该定位凸部的延伸方向彼此平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些延伸方向平行于该轴向。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些延伸方向与该轴向彼此不平行且具有一夹角。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90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定位凸部的数量为多个。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本体具有凹槽,位于该些定位凹部的一侧,在该些定位凸部的至少其中一者移出该些定位凹部之后,位于该些定位凹部外的该定位凸部位于该凹槽内。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些定位凹部的轮廓对应于该定位凸部的轮廓,以使该定位凸部适于沿对应的该定位凹部的一表面移动而移出或嵌入对应的该定位凹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该些定位凹部与该定位凸部的轮廓剖面为圆弧型。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度调整机构,其特征在于而该第二定位结构包括多个定位凸部,该些定位凸部的其中之一对应嵌入该些定位凹部的其中之一。
CN201410452484.3A 2014-09-05 2014-09-05 角度调整机构 Active CN1054651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52484.3A CN105465162B (zh) 2014-09-05 2014-09-05 角度调整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52484.3A CN105465162B (zh) 2014-09-05 2014-09-05 角度调整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5162A CN105465162A (zh) 2016-04-06
CN105465162B true CN105465162B (zh) 2018-04-06

Family

ID=556032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52484.3A Active CN105465162B (zh) 2014-09-05 2014-09-05 角度调整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6516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57439A1 (de) * 2001-12-21 2003-09-18 Seiko Instr Inc Tragbares elektronisches Gerät
CN101737414B (zh) * 2008-11-13 2012-05-30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多段式铰链总成及包含该总成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EP2484244B1 (fr) * 2011-02-02 2013-08-28 Omega SA Maillon réglable
CN103573796A (zh) * 2012-07-30 2014-02-1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铰链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5162A (zh) 201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D703197S1 (en) Case for electronic device
CN104514957B (zh) 承载装置
TWI500224B (zh) 連接頭整合裝置
USD764337S1 (en) Matrix clock
US20090119878A1 (en) Truckle Assembly
CN103582372A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其电子模组固定结构
CN105465162B (zh) 角度调整机构
CN104776113A (zh) 一种转轴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03399479B (zh) 处理盒
EP2993553A1 (en) Angle adjustment mechanism
CN203992195U (zh) 一体式的螺丝成型牙板
CN206020942U (zh) 一种可扩展屏幕的智能手表
CN104571271B (zh) 电子装置
CN103179833A (zh) 具有伸缩机构的装置
CN102841636B (zh) 电子装置及卡扣机构
CN105824368A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01817328B (zh) 固定载台
TWI510170B (zh) 角度調整機構
CN101338781B (zh) 铰链结构及应用该铰链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01370186Y (zh) 一种可旋转的戒指
US937782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onent-positioning module thereof
CN109799689A (zh) 用于选择图案组合的设备和包括这种类型的设备的钟表
CN101296594B (zh) 转动机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N203930579U (zh) 一种电子设备和扩展设备
CN204610542U (zh) 扭力元件及其构成的枢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