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35873A - 一种移液针及移液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液针及移液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35873A
CN105435873A CN201510261870.9A CN201510261870A CN105435873A CN 105435873 A CN105435873 A CN 105435873A CN 201510261870 A CN201510261870 A CN 201510261870A CN 105435873 A CN105435873 A CN 1054358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electrode
needle guard
fixed block
nee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618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35873B (zh
Inventor
盛司潼
彭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YK GE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YK GE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YK GE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YK GE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26187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358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358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358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358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358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Levels Of Liquids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试剂传输领域,提供了一种移液针及移液设备。所述移液针和移液设备包括:固定块、针套、针和电极;所述固定块设有放置针套的固定块通孔;所述固定块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第一通孔上;所述针竖向固定在针套上,并穿过第一通孔;所述针套活动固定在第二通孔上;所述电极包括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所述第一针套电极设在针套的侧面;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设在固定块通孔的内壁上,与第一针套电极对应;所述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本发明既实现了对针受到碰撞的即时检测,又提高了防撞性能,避免了移液针和移液设备的损坏延长了移液针和移液设备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移液针及移液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试剂传输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移液针及移液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往往通过在机械臂上安装移液针来实现对任意位置试剂的快速传输。而为了避免机械臂在运行过程中移动不精确,而导致移液针与试剂存储容器发生碰撞,进而损坏仪器的现象的出现,现有技术中往往采用通过弹簧固定移液针中的针,从而在受到碰撞后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设备的损坏。但是,这种技术方案在碰撞发生后,无法即时检测到碰撞的发生,移液针的运动不会停止,当移液针的运动偏移超过一定程度以后,仪器的损坏不可避免,防撞性能不佳。基于上述方案的移液设备同样存在无法即时检测到碰撞的发生,防撞性能不佳的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移液针及移液设备,实现对针受到的碰撞的即时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移液针,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对针受到的碰撞的即时检测的问题。
为了实现发明目的,一种移液针,固定块、针套、针和电极;所述固定块设有放置针套的固定块通孔;所述固定块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第一通孔上;所述针竖向固定在针套上,并穿过第一通孔;所述针套活动固定在第二通孔上;所述电极包括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所述第一针套电极设在针套的侧面;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设在固定块通孔的内壁上,与第一针套电极对应;所述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一种移液针,包括:固定块、针套、针、电极和上盖;所述固定块设有固定块通孔;所述上盖固定在固定块上,并设有上盖通孔;所述针竖向固定在针套上,并穿过固定块通孔;所述针套活动固定在上盖通孔和固定块通孔形成的内部空间中;所述电极包括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所述第二针套电极设置在针套上;所述上盖电极设置在上盖上,与第二针套电极对应;所述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其中,所述移液针还包括上盖,所述上盖固定在固定块上,所述针套容置于上盖和固定块通孔形成的内部空间中。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设有上盖通孔;所述针穿过上盖通孔。
更进一步的,所述上盖通孔包括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小于第三通孔,并位于第三通孔上。
其中,所述针套活动固定在第三通孔上。
其中,所述电极还包括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
所述第二针套电极设置在针套的上表面;
所述上盖电极设置在上盖的下表面,与第二针套电极对应;
所述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其中,所述针套的上表面设有针套凹槽;所述针套凹槽上设有限位件与上盖相抵。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为弹性胶柱或压缩弹簧。
更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胶柱为变径胶柱;所述变径胶柱较大直径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针套凹槽内。
更进一步的,所述压缩弹簧为变径弹簧;所述变径弹簧较大直径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针套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针套凹槽有多个。
更进一步的,所述针套凹槽均匀分布在针套上表面以针为圆心的圆周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针套凹槽有4个、6个、8个或16个。
进一步的,所述针套凹槽为环状凹槽。
其中,所述固定块通孔还包括第五通孔;所述通孔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五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五通孔可比第二通孔大,也可比第二通孔小。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可设在第五通孔的内壁上,也可设在第二通孔的内壁上,还可同时设在第二通孔和第五通孔的内壁上。
其中,所述第一针套电极有多个。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针套电极设在针套侧面的顶部和/或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针套电极处于同一水平面或分别处于上下两个水平面。
更进一步的,各第一针套电极均匀分布在以它们所在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针套电极有4个、6个、8个或16个。
其中,所述第一针套电极为环形电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针套电极设在针套侧面的顶部。
其中,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有多个。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设在固定块通孔内壁的顶部和/或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处于同一水平面或分别处于上下两个水平面。
更进一步的,各固定块通孔电极均匀分布在以它们所在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有4个、6个、8个或16个。
其中,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为环形电极。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设在固定块通孔内壁的顶部和/或底部。
其中,所述第二针套电极有多个。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针套电极设在针套上表面的边缘或临近边缘处。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针套电极均匀分布在以针套上表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针套电极有4个、6个、8个或16个。
其中,所述第二针套电极为环形电极。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针套电极设在针套上表面的边缘或临近边缘处。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针套电极上有多个针套电极凹槽,所述上盖电极的位置分别与各个针套电极凹槽对应。
其中,所述上盖电极有多个。
进一步的,所述各上盖电极以针为轴,轴向对称,并位于同一水平面。
其中,所述上盖电极为环形电极。
其中,所述针套、第二通孔分别以针为轴,呈轴对称;所述针套与第二通孔在活动固定处的横截面面积相同或几乎相同。
其中,所述上盖包括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针套活动固定在第三通孔上;所述针套、第三通孔分别以针为轴,呈轴对称;所述针套与第三通孔在活动固定处的横截面面积相同或几乎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针套的形状不限,优选为柱形。
更进一步的,所述针套为变径圆柱。
更进一步的,所述针套的上下两端较细,中间较粗。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移液设备,包括上述任一种移液针。
其中,所述移液设备,还包括与各所述电极分别连接的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与各针套电极分别连接的接收单元;与各固定块通孔电极和/或各上盖电极分别连接的发射单元;与所述接收单元和发射单元分别连接的控制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与控制单元连接的机械臂。
其中,所述接收单元为放大电路。
其中,所述发射单元为探测电压发射电路,所述接收单元为电压放大电路。
其中,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数据输出单元和报警单元;所述数据输出单元,用于输出第一针套电极与固定块通孔电极之间连接状态,和第二针套电极与上盖电极之间连接状态的检测结果;
所述报警单元,用于发出报警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报警单元包括:用于发出声音报警信息的声音报警器;和用于发出闪光报警信息的闪光报警器。
由上可知,本发明基于“在正常工作状态,电极之间断开,发生碰撞时,电极之间断开”的原理设计了移液针和移液设备,既实现了对针受到碰撞的即时检测,又提高了防撞性能,避免了移液针和移液设备的损坏延长了移液针和移液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一种移液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另一种移液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一种移液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另一种移液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另一种移液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另一种移液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针套电极与上盖电极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一种移液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另一种移液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的一种移液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的一种移液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的另一种移液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移液设备的移液针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移液设备的移液针受到水平方向碰撞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移液设备的移液针受到垂直方向碰撞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移液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提出第一实施例,一种移液针,包括:固定块、针套、针和电极;所述固定块设有放置针套的固定块通孔;所述固定块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位于第一通孔上;所述针竖向固定在针套上,并穿过第一通孔;所述针套活动固定在第二通孔上;所述电极包括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所述第一针套电极设在针套的侧面;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设在固定块通孔的内壁上,与第一针套电极对应;所述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方案中,当移液针正常工作时,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之间有间隙,不接触;当移液针中的针受到碰撞,并发生位移时,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连通,此时,分别与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连接的导线、第一针套电极、固定块通孔电极就会形成一个连通的回路,并被检测到,从而实现移液针碰撞的实时检测,即时停止移液针的进一步移动,提高防撞性能,避免设备的损坏。
此外,本方案中第二通孔的形状,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的位置、形状、大小和数量,针套的大小、形状等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下将分别通过不同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移液针,包括:固定块1、针套2、针3和电极;所述固定块1设有放置针套的固定块通孔;所述固定块通孔包括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所述第二通孔12大于第一通孔11,并位于第一通孔11上;所述针3竖向固定在针套2上,并穿过第一通孔11;所述针套2为圆柱形,活动固定在第二通孔12上;所述电极包括第一针套电极41和固定块通孔电极42;所述第一针套电极41设在针套2的侧面;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42设在固定块通孔的内壁上,与第一针套电极41对应;所述第一针套电极41和固定块通孔电极42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本方案可对针受到非垂直方向的碰撞进行即时检测。
如图2所示,一种移液针,包括:固定块1、针套2、针3和电极;所述固定块1设有放置针套的固定块通孔;所述固定块通孔包括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所述第二通孔12为中间宽,两边薄的变径圆孔,位于第一通孔11上;所述针3竖向固定在针套2上,并穿过第一通孔11;所述针套2为中间粗,两端细的变径圆柱,所述针套活动固定在第二通孔12上;所述电极包括第一针套电极41和固定块通孔电极42;所述第一针套电极41设在针套2的侧面;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42设在固定块通孔的内壁上,与第一针套电极42对应;所述第一针套电极42和固定块通孔电极42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本方案可对针受到任意方向的碰撞进行即时检测,且本方案的针在受到碰撞后,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回位,易用性更好。
另外,所述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之间的间隙的大小,可根据移液针所需的碰撞灵敏度来进行调整,间隙越小,灵敏度越高;但是,如果间隙过小可能导致正常的机械震动被误报为发生碰撞。进一步的,所述间隙在0.05mm至3mm之间,当间隙在此区间时,移液针既有较佳的灵敏度,又能避免误报的发生。
基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原理,本发明提出第二实施例,一种移液针,包括:固定块、针套、针、电极和上盖;所述固定块设有固定块通孔;所述上盖固定在固定块上,并设有上盖通孔;所述针竖向固定在针套上,并穿过固定块通孔;所述针套活动固定在上盖通孔和固定块通孔形成的内部空间中;所述电极包括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所述第二针套电极设置在针套上;所述上盖电极设置在上盖上,与第二针套电极对应;所述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当移液针正常工作时,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之间有间隙,不接触;当移液针中的针受到碰撞,并发生位移时,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连通,此时,分别与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连接的导线、第二针套电极、上盖电极就会形成一个连通的回路,并被检测到,从而实现移液针碰撞的实时检测,即时停止移液针的进一步移动,提高防撞性能,避免设备的损坏。
同样的,本方案中第二通孔的形状,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的位置、形状、大小和数量,针套的大小、形状等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下将分别通过不同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阐述。
如图3所示,一种移液针,包括:固定块1、针套2、针3、电极和上盖5;所述固定块1设有放置针套的固定块通孔;所述固定块通孔包括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所述第二通孔12位于第一通孔11上;所述上盖5固定在固定块1上;所述针3竖向固定在针套2上,并穿过第一通孔;所述针套2为圆柱形,活动固定在上盖5和第二通孔形成的内部空间中;所述电极包括第二针套电极43和上盖电极44;所述第二针套电极43设置在针套2的上表面;所述上盖电极44设置在上盖5的下表面,与第二针套电极43对应;所述第二针套电极43和上盖电极44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本方案可对针受到非水平方向的碰撞进行即时检测。
如图4所示,一种移液针,包括:固定块1、针套2、针3、电极和上盖5;所述固定块1设有放置针套的固定块通孔;所述固定块通孔包括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所述第二通孔12为底部小,顶部大的变径圆孔,位于第一通孔11上;所述上盖5固定在固定块1上;所述上盖5含有上盖通孔;所述上盖通孔为底部大,顶部小的变径圆孔;所述针3竖向固定在针套2上,并穿过第一通孔;所述针套2为中间粗,两端细的变径圆柱,活动固定在第二通孔上;所述电极包括第二针套电极43和上盖电极44;所述第二针套电极43设置在针套2的侧面;所述上盖电极44设置在上盖通孔51的内壁上,与第二针套电极43对应;所述第二针套电极43和上盖电极44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本方案可对针受到任意方向的碰撞进行即时检测,且本方案中的针在受到碰撞后,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回位,易用性更好。
如图5所示,一种移液针,包括:固定块1、针套2、针3、电极和上盖5;所述固定块1设有放置针套的固定块通孔;所述固定块通孔包括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所述第二通孔12为底部小,顶部大的变径圆孔,位于第一通孔11上;所述上盖5固定在固定块1上,包括第三通孔51和第四通孔52;所述第三通孔51为底部大,顶部小的变径圆孔;所述第四通孔52小于第三通孔51,并位于第三通孔51上;所述针3竖向固定在针套2上,并穿过第一通孔11;所述针套2为中间粗,两端细的变径圆柱,活动固定在第二通孔12上;所述电极包括第二针套电极43和上盖电极44;所述第二针套电极43设置在针套2的上表面;所述上盖电极44设置在第三通孔51的顶面上,与第二针套电极43对应;所述第二针套电极43和上盖电极44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本方案可对针受到任意方向的碰撞进行即时检测,且本方案中的针在受到碰撞后,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回位,易用性更好。
如图6所示,一种移液针,包括:固定块1、针套2、针3、电极和上盖5;所述固定块1设有固定块通孔;所述上盖5固定在固定块1上,包括第三通孔51和第四通孔52;所述第三通孔51为底部大,顶部小的变径圆孔;所述第四通孔52小于第三通孔51,并位于第三通孔51上;所述针3竖向固定在针套2上,并穿过固定块通孔;所述针套2活动固定在第三通孔51上,并容置于第三通孔51和固定块通孔形成的内部空间中;所述电极包括第二针套电极43和上盖电极44;所述第二针套电极43设在针套2的上表面;所述上盖电极44设在第三通孔51的顶面上,与第二针套电极43对应;所述第二针套电极43和上盖电极44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本方案可对针受到任意方向的碰撞进行即时检测,且本方案中的针在受到碰撞后,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回位,易用性更好。
另外,所述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之间的间隙的大小,可根据移液针所需的碰撞灵敏度来进行调整,间隙越小,灵敏度越高;但是,如果间隙过小可能导致正常的机械震动被误报为发生碰撞。进一步的,所述间隙在0.05mm至3mm之间,当间隙在此区间时,移液针既有较佳的灵敏度,又能避免误报的发生。
另外,本方案相对于第一实施例,还能避免灰尘、溶液或其他物质等附着在电极上而干扰电极之间连接关系的判断,避免误报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第二实施例,它们是基于“在正常工作状态,电极之间断开,发生碰撞时,电极之间断开”的原理进行设计的,与“在正常工作状态,电极之间连接,发生碰撞时,电极之间断开”的原理相比,本发明的设计更为简单,可根据现实情况的需要,灵活实现不同灵敏度的碰撞检测。
因为,如果电极之间是“常连”的,为了避免因机械振动等而导致的误报的发生,电极之间的连接必须有一定的牢固度,而这个一定牢固度的连接,在结构上难以实现灵活的变动,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灵活的调节;而本发明仅需通过适当调节电极之间的间隙的大小,即可实现不同灵敏度的碰撞检测。具体实现方式可为,更换不同规格的针套;或相同规格的针套,不同规格的针套电极;或更换不同规格的固定块等来实现。
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对各个方向碰撞检测灵敏度的一致性,所述针套、第二通孔分别以针为轴,呈轴对称,且述第一针套电极有多个,相应的固定块通孔电极也有多个,或将固定块通孔内壁整个设成固定块通孔电极,或将多个第一个针套电极在固定块通孔内部的对应区域设成固定块通孔电极。
当针套为圆柱形时,针受到非垂直方向的撞击时,针套会以第二通孔的底面为支撑点发生倾斜;这样在水平面上,针套的侧面的底部和顶部与固定块通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变动,比针套侧面中间与固定块通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变动大,即在针套侧面的顶部和底部设置第一针套电极,检测的灵敏度更高。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针套电极设在针套侧面的顶部和/或底部。
当针套为底端粗,上部细的变径圆柱时,当针受到非垂直方向的撞击时,针套会以第二通孔的底面为支撑点发生倾斜;这样在水平面上,针套的侧面的底部和顶部与固定块通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变动,比针套侧面中间与固定块通孔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变动大,即在针套侧面的顶部和底部设置第一针套电极,检测的灵敏度更高。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针套电极设在针套侧面的顶部和/或底部。
当针套为中间粗,两端细的变径圆柱时,当针受到撞击时,针套会在针套与第二通孔的接触斜面上发生斜向移动,此时,针套中间与第二通孔内壁的间隙变动最大,也最直接;因此,在针套侧面的中间或中上部设置第一针套电极,检测的灵敏度更高。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针套电极设在针套侧面的中间或中上部。
基于上述所有方案,更进一步的,各所述第一针套电极处于同一水平面,并均匀分布在该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本方案中,移液针对各个方向受到的碰撞的灵敏一致,不会有死角,易用性更好。当然,各所述第一针套电极也可以处于多个水平面,并分别均匀分别在各自所处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针套电极有4个,处于同一水平面,并均匀分布在以该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针套电极有5个,处于同一水平面,并均匀分布在以该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针套电极有多个,并处于同一水平面或多个水平面,并均匀分布在以该水平面或多个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时,随着第一针套电极个数的增多,检测的灵敏度会有一定的提升,尤其是均相对位于针套侧面的顶部时。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针套电极有4个、6个、8个或12个,并处于同一水平面,均匀分布在以该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另外,将针套侧面整个或一部分(筒状或环状)设成第一针套电极,即,第一针套电极为筒状或环状,同样能够实现针受到碰撞后在水平任意方向发生的位移的检测。
针对第一针套电极的上述设置,固定块通孔电极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设置。包括但不限于: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有多个,或整个固定块通孔内壁设为固定块通孔电极,或固定块通孔内壁的一部分(筒状或环状)设为固定块通孔电极。即,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可为筒状或环状。
当固定块通孔电极有多个时,各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以针为轴均匀分布,并处于同一水平面。本方案中,移液针对各个方向受到的碰撞的灵敏一致,不会有死角,易用性更好。当然,各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也可以处于多个水平面,并分别均匀分别在各自所处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块通孔电极有4个,处于同一水平面,并均匀分布在以该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固定块通孔电极有5个,处于同一水平面,并均匀分布在以该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需要说明的是,当固定块通孔电极有多个,并处于同一水平面或多个水平面,并均匀分布在以该水平面或各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时,随着固定块通孔电极个数的增多,检测的灵敏度会有一定的提升,尤其是均相对位于针套侧面的顶部时。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有4个、6个、8个或12个,并处于同一水平面,均匀分布在以该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在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对各个方向碰撞检测灵敏度的一致性,所述针套、第二通孔分别以针为轴,呈轴对称,且所述第二针套电极有多个,相应的上盖电极也有多个,或整个上盖的下表面设成上盖电极,或将多个第二针套电极在上盖的下表面的对应区域设成上盖电极。
当针套为圆柱形时,针受到非水平方向的撞击时,针套会以第二通孔的底面为支撑点发生倾斜;这样在水平面上,针套的上表面边缘处与上盖下表面之间的间隙变动,比针套的上表面的中间与上盖下表面之间的间隙变动大,即在针套上表面的边缘或临近边缘处设置第二针套电极,检测的灵敏度更高。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针套电极设在针套上表面的边缘或临近边缘处。
当针套为中间粗,两端细的变径圆柱时,当针受到撞击时,针套会在针套与第二通孔的接触斜面上发生斜向移动;此时,如图4、5、所示,第二针套电极可设在针套侧面的中间或中上部,或设在针套上表面的边缘或临近边缘处。上述方案的检测灵敏度均较高。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针套电极设在针套侧面的中间或中上部,或设在针套上表面的边缘或临近边缘处。
基于上述所有方案,更进一步的,各第二针套电极处于同一水平面,并均匀分布在该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本方案使得移液针对各个方向受到的碰撞的灵敏一致,不会有死角,适用性更好。当然,各所述第二针套电极也可以处于多个水平面,并分别均匀分别在各自所处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针套电极有4个,处于同一水平面,并均匀分布在该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针套电极有5个,处于同一水平面,并均匀分布在该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针套电极有多个,处于同一水平面,并均匀分布在该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时,随着第二针套电极个数的增多,检测的灵敏度会有一定的提升。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针套电极有4个、6个、8个或12个,处于同一水平面,并均匀分布在该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另外,将针套的上表面整个或一部分(环状)设成第二针套电极,或将针套侧面的整个或一部分(环状)设成第二针套电极,即,第二针套电极为面状或环状,同样能够实现针受到碰撞后在水平任意方向发生的位移的检测。
如图7所示,当第二针套电极为环形电极,且其中心与针重合时,可进一步在第二针套电极43上设置针套电极凹槽431,所述上盖电极44的位置分别与各个针套电极凹槽431对应。进一步的,上盖电极44插入针套电极凹槽431内并不与针套电极凹槽431连接。本方案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进一步的,上盖电极与针套电极凹槽之间的间隙在0.05mm至3mm之间,当间隙在此区间时,移液针既有较佳的灵敏度,又能避免误报的发生。
针对第二针套电极的上述设置,上盖电极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设置。包括但不限于:所述上盖电极有多个,或整个上盖通孔的内壁设为上盖电极,或上盖通孔内壁的一部分(筒状或环状)设为上盖电极。即,所述上盖电极可为筒状或环状。
当上盖电极有多个时,各所述上盖电极以针为轴均匀分布,并处于同一水平面。本方案中,移液针对各个方向受到的碰撞的灵敏一致,不会有死角,易用性更好。当然,各所述上盖电极也可以处于多个水平面,并分别均匀分别在各自所处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盖电极有4个,处于同一水平面,并均匀分布在以该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盖电极有5个,处于同一水平面,并均匀分布在以该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盖电极有多个,并处于同一水平面或多个水平面,并均匀分布在以该水平面或各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时,随着上盖电极个数的增多,检测的灵敏度会有一定的提升,尤其是均相对位于上盖通孔顶面的边缘或临近边缘处。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电极有4个、6个、8个或12个,并处于同一水平面,均匀分布在以该水平面内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
为了避免灰尘、溶液或其他物质等附着在第一针套电极和/或固定块通孔电极上而干扰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之间连接关系的判断,本发明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提出第三实施例,所述移液针还包括上盖,所述上盖固定在固定块上。本方案中,上盖与第二通孔共同形成内部空间,容置针套。
如图8所示,一种移液针,包括:固定块1、针套2、针3、电极和上盖5;所述固定块1设有放置针套2的固定块通孔;所述固定块通孔包括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所述第二通孔12大于第一通孔11,并位于第一通孔11上;所述针3竖向固定在针套2上,并穿过第一通孔11;所述上盖5固定在固定块1上;所述针套2为圆柱形,活动固定在第二通孔12上;所述电极包括第一针套电极41和固定块通孔电极42;所述第一针套电极41设在针套2的侧面;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42设在固定块通孔的内壁上,与第一针套电极41对应;所述第一针套电极41和固定块通孔电极42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实施例中的上盖并不限于图8中所示,上盖可有多种实施方式,只要能够与第二通孔形成一个内部的空间,容置针套,并防止灰尘、溶液或其他物质等外部物质影响第一针套电极与固定块通孔电极之间连接关系的判断即可。例如图9所示的移液针,所述上盖5设有上盖通孔;所述针穿过上盖通孔;所述上盖通孔包括第三通孔51和第四通孔52;所述第四通孔52小于第三通孔51,并位于第三通孔51上。
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提出第四实施例,一种移液针,包括:固定块、针套、针、电极和上盖;所述固定块设有放置针套的固定块通孔;所述上盖固定在固定块上,并设有上盖通孔;所述针竖向固定在针套上,并穿过固定块通孔;所述针套活动固定在上盖通孔和固定块通孔形成的内部空间中;所述电极包括第一针套电极、固定块通孔电极、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所述第一针套电极设在针套的侧面;所述第二针套电极设置在针套上;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设在固定块通孔的内壁上,与第一针套电极对应;所述上盖电极设置在上盖上,与第二针套电极对应;所述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所述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本方案可以对任意方向的碰撞均实现即时检测,适用范围广。
上述所有方案中,所述上盖优选为绝缘材料制成,更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的外表面是绝缘的。本方案能够进一步避免外界环境对电极之间连接关系的影响,避免误报碰撞现象的发生。
因为移液针的针受到碰撞后,需要回位进而进行后续的工作,本发明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出第五实施例,所述针套的上表面设有针套凹槽;所述针套凹槽上设有限位件与上盖相抵。
本方案通过限位件实现了针受到碰撞后的回位,在保证不会因为发生碰撞针无法回位现象的发生的同时,避免了移液针在每次发生碰撞后都要手动调节针套的位置,使针套回位的动作,提高了设备的易用性。
如图10所示,一种移液针,包括:固定块1、针套2、针3、电极和上盖5;所述固定块1设有放置针套2的固定块通孔;所述固定块通孔包括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所述第二通孔12大于第一通孔11,并位于第一通孔11上;所述针3竖向固定在针套2上,并穿过第一通孔11;所述上盖5固定在固定块1上,包括第三通孔51和第四通孔52;所述针套2为圆柱形,活动固定在第二通孔12上;所述针套2的上表面设有针套凹槽21;所述针套凹槽21上设有限位件6与上盖5相抵;所述电极包括第二针套电极43和上盖电极44;所述第二针套电极43设在针套2的上表面;所述上盖电极44设置在第三通孔51的顶面上,与第二针套电极43对应;所述第二针套电极43和固定块通孔电极44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为弹性部件。本方案使得移液针具备对碰撞的缓冲能力,提高了防撞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为弹性胶柱或压缩弹簧。
更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胶柱为变径胶柱;所述变径胶柱较大直径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针套凹槽内;或所述压缩弹簧为变径弹簧;所述变径弹簧较大直径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针套凹槽内。本方案,使得限位件的回位准确率更高,针套在使用过程中位置更为平稳。
进一步的,所述针套凹槽有多个,相应的限位件也有多个。
更进一步的,所述针套凹槽均匀分布在针套上表面以针为圆心的圆周上。本方案可应对针受到任意方向的碰撞,并在针与碰撞物分开,自动回位。
更进一步的,所述针套凹槽有4个、6个、8个或16个。
进一步的,所述针套凹槽为环状凹槽;相应的,所述限位件为环状限位件,或所述限位件有多个,均匀分别在环状凹槽中。本方案同样可应对针受到任意方向的碰撞,并在针与碰撞物分开,自动回位。
为了实现移液针的针受到碰撞后的回位功能,本发明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出第六实施例,所述针套、第二通孔分别以针为轴,呈轴对称;所述针套活动固定在第二通孔上;所述针套与第二通孔在活动固定处的横截面面积相同或几乎相同。本方案通过对针套、第二通孔的特殊设计,使得移液针的针在受到碰撞后,一旦碰撞阻力消失,移液针的针就能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回位,提高了设备的易用性。本实施例可有多种实现方式,以下将分别通过不同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阐述。
如图2、4、5所示,其中,所述针套、第二通孔分别以针为轴,呈轴对称;所述针套活动固定在第二通孔上;所述针套与第二通孔在活动固定处的横截面面积相同或几乎相同。
另外,如图11所示,一种移液针,包括:固定块1、针套2、针3、电极和上盖5;所述固定块1设有放置针套2的固定块通孔;所述固定块通孔包括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所述第二通孔12大于第一通孔11,并位于第一通孔11上;所述针3竖向固定在针套2上,并穿过第一通孔11;所述上盖5固定在固定块1上;所述针套2为变径圆柱,其直径随着针套2与第一通孔11接触面距离的增大,而不断变细,直至一恒定值;所述针套2活动固定在第二通孔12上;所述电极包括第二针套电极43和上盖电极44;所述第二针套电极43设在针套2的上表面;所述上盖电极44设置在上盖5的下表面,与第二针套电极43对应;所述第二针套电极43和固定块通孔电极44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所述第二针套电极有多个,均匀分布在针套上表面以针为圆心的圆周上;相应的所述上盖电极也有多个,与第二针套电极一一对应。本方案能够针对任意方向受到的碰撞实现即时检测。
本实施例中的实施方案还可如图12所示,此处不再详述。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实施方案可根据针套的形状及其被活动固定的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设计。
上述第六实施例是在针套活动固定在第二通孔上为前体的,当所述针套活动固定在第三通孔中时,本发明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提出第七实施例,所述针套、第三通孔分别以针为轴,呈轴对称;所述针套与第三通孔在活动固定处的横截面面积相同或几乎相同。本方案通过对针套、第三通孔的特殊设计,使得移液针的针在受到碰撞后,一旦碰撞阻力消失,移液针的针就能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回位,提高了设备的易用性。
如图6所示,其中,所述针套、第三通孔分别以针为轴,呈轴对称;所述针套活动固定在第三通孔上;所述针套与第三通孔在活动固定处的横截面面积相同或几乎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一样,可有多种具体实施方案,具体可根据针套的形状及其被活动固定的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设计。
对于针套的形状,上述实施例中已经分别进行不同的示例,优选以针为轴,呈轴对称。进一步的,所述针套为圆柱、变径圆柱;所述变径圆柱可为中间粗、两端细的变径圆柱,也可为随着针套与第一通孔接触面距离的增大,而不断变细,直至一恒定值的变径圆柱,还可为底端粗,上部细的变径圆柱。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提出第八实施例,所述固定块通孔还包括第五通孔;所述通孔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五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设在第五通孔的内壁上和/或第二通孔的内壁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仅是上述方案的一个变型,根据固定块通孔电极设置的位置的不同,针套形状的不同,可参考上述实施例进行不同的具体方案设计,例如:所述第五通孔可比第二通孔大,也可比第二通孔小,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出第九实施例,一种移液设备,包括上述任一种移液针。
本方案基于“在正常工作状态,电极之间断开,发生碰撞时,电极之间断开”的原理,可即时检测移液设备中移液针是否发生碰撞,从而提高移液设备的防撞性能,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所述移液设备还包括与各所述电极分别连接的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与第一针套电极和/或第二针套电极分别连接的接收单元;与固定块通孔电极和/或上盖电极分别连接的发射单元;与所述接收单元和发射单元分别连接的控制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的所述固定块1可固定在机械臂上,或为机械臂的一部分,并由机械臂带动针在三维空间上运动,进而实现任意位置试剂的快速传输。若固定块为机械臂的一部分可减少设备的组件,简化结构。
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发射单元发出信号至固定块通孔电极和上盖电极;接收单元从各针套电极接收信号,反馈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通过比较接收单元接受到的信号和发射单元发出的信号来判断第一针套电极与固定块通孔电极,第二针套电极与上盖电极之间的连通状态。
在正常情况下,各针套电极与相应的固定块通孔电极和/或上盖电极之间是不连通的,接收单元接受到的信号和发射单元发出的信号不同;一旦针与其他设备发生碰撞,各针套电极、接收单元、控制单元、发射单元、以及各固定块通孔电极和/或各上盖电极之间就能够形成电路回路,接收单元接受到的信号和发射单元发出的信号相同,进而被控制模块检测到,实现对针碰撞的即时检测,进而可即时停止机械臂的进一步运动,提高防撞性能,避免设备的损坏。
控制单元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可以通过对电路回路中的电压变化或电流变化,或者第一针套电极与固定块通孔电极之间的电容变化,和/或第二针套电极与上盖电极之间的电容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只要电路回路中的电压或电流,或者针套电极与相应的固定块通孔电极和/或上盖电极之间的电容发生改变,就可以判定针发生了碰撞,停止机械臂的进一步运动,避免设备的损坏。
因为针与其他设备可能发生碰撞的主要方向为垂直向下和水平面360°,当第一针套电极和/或第二针套电极有多个时,相应的固定块通孔电极可为一个或多个,上盖电极可为一个或多个;此时,只要有任一对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或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之间的连通情况发生改变,即可判断移液针的针受到碰撞,需要即时停止移液针的移动。
当固定块通孔电极和/或上盖电极有多个时,相应的第一针套电极可为一个或多个,第二针套电极可为一个或多个;此时,只要有任一对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或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之间的连通情况发生改变,同样即可判断移液针的针受到碰撞,需要即时停止移液针的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与控制单元连接的机械臂。所述机械臂根据控制单元发出的指令进行工作。本方案中控制单元具有判断针是否受到碰撞,发出机械臂运动的控制指令的功能,本发明的移液设备功能更为强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能进一步保证移液工作的自动化进行。
因为电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老化,而老化会导致信号在传送过程中减弱,为了保证控制单元对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的连接状态的准确性,以及对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的连接状态的准确性,即判断针是否受到碰撞的准确性,可在接收单元与控制单元之间加入一个放大单元,用于放大接收单元接受到的信号。本方案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控制单元的灵敏度。
进一步的,所述接收单元为放大电路。本方案既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控制单元的灵敏度,又简化了设备的结构。
当发射单元发出的信号是特定探测波形的电压时,所述接收单元优选为电压放大电路。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数据输出单元,与控制单元连接,用于输出第一针套电极与固定块通孔电极之间连接状态,和第二针套电极与上盖电极之间连接状态的检测结果。
本方案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检测到的检测结果,向数据输出单元发出相应的数据输出指令,可以给设备操作人员及时提示,告知操作人员设备的工作状态,提高设备的易用性。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模块还可包括用于发出报警信息的报警单元。一旦控制模块判断针受到碰撞,控制单元就向报警单元发出报警指令,报警单元根据报警指令发出报警信息。本方案可以使操作人员第一时间发现设备故障,提高设备的易用性。
更进一步的,所述报警单元包括:用于发出声音报警信息的声音报警器和用于发出闪光报警信息的闪光报警器。本方案通过声音和光两种方式同时提醒,提高了设备的易用性。
如图13、14、15、16所示,本具体实施例中的移液设备包括:移液针和控制模块;所述移液针包括:固定块1、针套2、针3、电极、上盖5和限位件6;所述固定块1设有放置针套2的固定块通孔,为机械臂f的一部分;所述固定块通孔包括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所述第二通孔12大于第一通孔11,并位于第一通孔11上;所述针3竖向固定在针套2上,并穿过第一通孔11;所述上盖5固定在固定块1上,包括第三通孔51和第四通孔52;所述第三通孔51大于第四通孔52,并在第四通孔52下;所述针套2包括上部22和下部23;所述下部23为变径圆柱,其直径随着针套2与第一通孔11接触面距离的增大,而不断变细;所述上部22为阶梯圆柱,上大下小;所述上部22的上表面设有多个针套凹槽21;所述针套凹槽21均匀分布在以针套上表面中针穿过的点为圆心的圆周上;所述针套凹槽21上设有限位件6与上盖5相抵;所述限位件为弹性圆胶柱;所述电极包括第一针套电极41、固定块通孔电极42、第二针套电极43和上盖电极44;所述第一针套电极41设在针套2的侧面;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42设在第二通孔侧壁上,与第一针套电极41对应;所述第一针套电极41和固定块通孔电极42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所述第二针套电极43设在针套2的上表面;所述上盖电极44设置在第三通孔51的顶面上,与第二针套电极43对应;所述第二针套电极43和上盖电极44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发射单元a、接收单元b、控制单元c、数据输出单元d、报警单元e;所述发射单元a,与固定块通孔电极和上盖电极分别连接,为探测电压发射电路;所述接收单元b,与第一针套电极和第二针套电极分别连接,为电压放大电路;所述控制单元c,为单片机,与所述发射单元a和接收单元b分别连接,并比较发射单元a发射的信号和接收单元b接收到的信号,进而判定针是否收到碰撞;所述数据输出单元,与控制单元连接,为数据输出电路,用于输出第一针套电极与固定块通孔电极之间连接状态,和第二针套电极与上盖电极之间连接状态的检测结果;所述报警单元,与控制单元连接,包括用于发出声音报警信息的声音报警器和用于发出闪光报警信息的闪光报警器。
本移液设备的防撞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13、16所示,针正常工作时,单片机控制探测电压发射电路发出特定探测波形的电压,由于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分离,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分离,因此电压放大电路无法接收到探测电压发射电路发出的特定探测波形的电压,单片机比较控制探测电压发射电路发出的发送波形和各电压放大电路反馈的接收波形,发送波形和接收波形不同,单片机向数据输出电路发出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之间位置状态均正常的指令,数据输出电路显示设备工作正常。
如图14、16所示,当针在机械臂的带动下,在水平方向运动并碰到其它物体时,针套在针的带动下发生倾斜,针套侧壁的第一针套电极与固定块通孔电极连通,此时,与固定块通孔电极相连的电压放大电路接收到探测电压发射电路发出的特定探测波形的电压,单片机比较控制探测电压发射电路发出的发送波形和各电压放大电路反馈的接收波形,发现发送波形和与固定块通孔电极相连的电压放大电路接收到的接收波形相同,单片机向数据输出电路发出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相连,针受到碰撞的指令,向机械臂发出停止运动的指令,分别向声音报警器和闪光报警器发出声音和闪光报警指令,数据输出电路显示设备工作异常,声音报警器发出报警声音,闪光报警器发出闪光报警。
如图15、16所示,当针在机械臂的带动下,在垂直方向运动并碰到其它物体时,针套在针的带动下向上运动,针套上表面的第二针套电极与第三通孔顶面的上盖电极连通,此时,与上盖电极相连的电压放大电路接收到探测电压发射电路发出的特定探测波形的电压,单片机比较控制探测电压发射电路发出的发送波形和各电压放大电路反馈的接收波形,发现发送波形和与上盖电极相连的电压放大电路接收到的接收波形相同,单片机向数据输出电路发出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相连,针受到碰撞的指令,向机械臂发出停止运动的指令,分别向声音报警器和闪光报警器发出声音和闪光报警指令,数据输出电路显示设备工作异常,声音报警器发出报警声音,闪光报警器发出闪光报警。
本具体实施例具有全向(水平方向的360°和向下方向)的碰撞检测功能,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并进一步通过对信号的放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设备的使用寿命,而声音报警器和闪光报警器则提高了设备的易用性。
另外,本实施例中,当针套受到水平方向碰撞并倾斜到一定程度后,第二针套电极可能与上盖电极连通,此时,与上盖电极相连的电压放大电路同样能够收到探测电压发射电路发出的特定探测波形的电压信号,单片机在比较过程中,也会发现第二针套电极与上盖电极相连,针受到碰撞的指令,向机械臂发出停止运动的指令,分别向声音报警器和闪光报警器发出声音和闪光报警指令,数据输出电路显示设备工作异常,声音报警器发出报警声音,闪光报警器发出闪光报警。
应当说明的是,本发明典型的应用不限于移液设备,在其他利用相同原理制造的装置、设备或系统也适用于本发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移液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块、针套、针和电极;
所述固定块设有放置针套的固定块通孔;
所述固定块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通孔位于第一通孔上;
所述针竖向固定在针套上,并穿过第一通孔;
所述针套活动固定在第二通孔上;
所述电极包括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
所述第一针套电极设在针套的侧面;
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设在固定块通孔的内壁上,与第一针套电极对应;
所述第一针套电极和固定块通孔电极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2.一种移液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块、针套、针、电极和上盖;
所述固定块设有固定块通孔;
所述上盖固定在固定块上,并设有上盖通孔;
所述针竖向固定在针套上,并穿过固定块通孔;
所述针套活动固定在上盖通孔和固定块通孔形成的内部空间中;
所述电极包括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
所述第二针套电极设置在针套上;
所述上盖电极设置在上盖上,与第二针套电极对应;
所述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液针还包括上盖,所述上盖固定在固定块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液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设有上盖通孔;所述针穿过上盖通孔;所述上盖通孔包括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小于第三通孔,并位于第三通孔上;所述电极还包括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
所述第二针套电极设置在针套的上表面;
所述上盖电极设置在上盖的下表面,与第二针套电极对应;
所述第二针套电极和上盖电极之间有间隙;并在针受到碰撞时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液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设有上盖通孔;所述针穿过上盖通孔;所述上盖通孔包括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小于第三通孔,并位于第三通孔上;所述针套活动固定在第三通孔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液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套的上表面设有针套凹槽;所述针套凹槽上设有限位件与上盖相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液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为弹性胶柱或压缩弹簧,所述弹性胶柱为变径胶柱;所述变径胶柱较大直径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针套凹槽内;所述压缩弹簧为变径弹簧;所述变径弹簧较大直径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针套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液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套凹槽有多个,并均匀分布在针套上表面以针为圆心的圆周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液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通孔还包括第五通孔;所述通孔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五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设在第五通孔的内壁上和/或第二通孔的内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针套电极有多个,设在针套侧面的顶部和/或底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通孔电极为环形电极,设在固定块通孔内壁的顶部和/或底部。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移液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针套电极有多个,设在针套上表面的边缘或临近边缘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液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套、第二通孔分别以针为轴,呈轴对称;所述针套与第二通孔在活动固定处的横截面面积相同或几乎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液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包括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所述针套活动固定在第三通孔上;所述针套、第三通孔分别以针为轴,呈轴对称;所述针套与第三通孔在活动固定处的横截面面积相同或几乎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移液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套为变径圆柱。
16.一种移液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种所述的移液针。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液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各所述电极分别连接的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与多个第一针套电极和/或多个第二针套电极分别连接的接收单元;
与多个固定块通孔电极和/或多个上盖电极分别连接的发射单元;
与所述接收单元和发射单元分别连接的控制单元。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移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为放大电路。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移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单元为探测电压发射电路,所述接收单元为电压放大电路。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移液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数据输出单元和报警单元;
所述数据输出单元,用于输出第一针套电极与固定块通孔电极之间连接状态,和第二针套电极与上盖电极之间连接状态的检测结果;
所述报警单元,用于发出报警信息。
CN201510261870.9A 2015-05-21 2015-05-21 一种移液针及移液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358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61870.9A CN105435873B (zh) 2015-05-21 2015-05-21 一种移液针及移液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61870.9A CN105435873B (zh) 2015-05-21 2015-05-21 一种移液针及移液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35873A true CN105435873A (zh) 2016-03-30
CN105435873B CN105435873B (zh) 2017-09-29

Family

ID=55546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6187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35873B (zh) 2015-05-21 2015-05-21 一种移液针及移液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3587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6115A (zh) * 2016-09-30 2018-04-06 广州康昕瑞基因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防撞移液针
CN109513575A (zh) * 2018-12-20 2019-03-26 象山邱工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pcb电路板的定量点胶装置
CN110057624A (zh) * 2019-04-28 2019-07-26 深圳市万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泵
CN112108199A (zh) * 2020-09-18 2020-12-22 湖北工业大学 一种配标仪的防断针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7617A (ja) * 1994-10-20 1996-05-1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液注入用シリンジアダプタ
CN101657727A (zh) * 2006-11-09 2010-02-24 德赛诊断系统有限公司 识别移液针进液口内堵塞物、凝结物或凝块的方法
CN104071436A (zh) * 2014-07-15 2014-10-01 御田二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可伸缩吸液管的滴管分配器
WO2014184865A1 (ja) * 2013-05-14 2014-11-20 株式会社 エー・アンド・デイ ピペット装置
CN204638222U (zh) * 2015-05-21 2015-09-16 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液针及移液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7617A (ja) * 1994-10-20 1996-05-1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液注入用シリンジアダプタ
CN101657727A (zh) * 2006-11-09 2010-02-24 德赛诊断系统有限公司 识别移液针进液口内堵塞物、凝结物或凝块的方法
WO2014184865A1 (ja) * 2013-05-14 2014-11-20 株式会社 エー・アンド・デイ ピペット装置
CN104071436A (zh) * 2014-07-15 2014-10-01 御田二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可伸缩吸液管的滴管分配器
CN204638222U (zh) * 2015-05-21 2015-09-16 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液针及移液设备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6115A (zh) * 2016-09-30 2018-04-06 广州康昕瑞基因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防撞移液针
CN109513575A (zh) * 2018-12-20 2019-03-26 象山邱工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pcb电路板的定量点胶装置
CN109513575B (zh) * 2018-12-20 2020-10-30 象山邱工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pcb电路板的定量点胶装置
CN110057624A (zh) * 2019-04-28 2019-07-26 深圳市万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泵
CN110057624B (zh) * 2019-04-28 2024-04-05 深圳市大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泵
CN112108199A (zh) * 2020-09-18 2020-12-22 湖北工业大学 一种配标仪的防断针装置
CN112108199B (zh) * 2020-09-18 2022-04-01 湖北工业大学 一种配标仪的防断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35873B (zh) 2017-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35873A (zh) 一种移液针及移液设备
US10096187B2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of a barrier status and change of status over a network
JP6195422B2 (ja) 振動モーター
JP6442080B2 (ja) 循環可能な物流機器及びその空箱/満箱信号の処理法とシステム
CN103209097A (zh) 一种通信设备及其掉电告警方法
CN104090531A (zh) 开关组件、开关组件控制方法、控制器及基站
CN204638222U (zh) 一种移液针及移液设备
KR20200134609A (ko) IoT 센서 기반 시설의 진동 분석 모니터링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US20220121615A1 (en) Determination of a configuration of a battery pack
CN204638223U (zh) 防撞针及一种移液设备
CN101750869B (zh) 音圈马达测试装置
CN108169692A (zh) 电池热监控设备及方法
CN105093338A (zh) 一种基于电流检测的地震监测装置
CN111866827A (zh) 蓝牙设备状态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03456528B (zh) 电子开关装置以及用于制造电子开关装置的方法
CN208673989U (zh) 一种高精度气体密度继电器
CN203674073U (zh) 一种六氟化硫气体密度继电器
CN103456563B (zh) 一种六氟化硫气体密度继电器
CN114256028A (zh) 时间测量装置及系统
CN109990869B (zh) 磁力转子式物料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10828877B (zh) 电池化成分容柜
CN203072269U (zh) 一种带有监控摄像头的电器控制柜
CN118604057B (zh) 电池异物检测设备
CN111637904A (zh) 直线运动位置的检测装置
CN205359227U (zh) 自动叫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