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27246B - 一种图幅接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图幅接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27246B
CN105427246B CN201510836687.7A CN201510836687A CN105427246B CN 105427246 B CN105427246 B CN 105427246B CN 201510836687 A CN201510836687 A CN 201510836687A CN 105427246 B CN105427246 B CN 1054272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sheet
line
public
f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3668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27246A (zh
Inventor
徐秀莉
冯晓莉
缪崇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HUADI COMPUTER CO Ltd
Huadi Compute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HUADI COMPUTER CO Ltd
Huadi Computer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HUADI COMPUTER CO Ltd, Huadi Computer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HUADI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83668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2724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27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272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272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272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3/00Geometric imag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plane of the image
    • G06T3/40Scaling of whole images or parts thereof, e.g. expanding or contracting
    • G06T3/4038Image mosaicing, e.g. composing plane images from plane sub-imag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幅接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取待接边的图幅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对叠加对象中包含内图廓线的公共边线赋予第一标识,将待接边的面与具有第一标识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对具有同一第一标识标识的面的进行融合得到初次融合面;将初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小于等于2的公共边线,将公共交线与初次融合面叠加从而得到仅需要初次融合的面;对于叠加数量大于2的公共边线赋予一个唯一的第二标识,将需要多次融合的面与具有第二标识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对具有同一第二标识标识的面的进行融合得到2次融合面;循环上述步骤,直至完成图幅接边。

Description

一种图幅接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图幅接边方法。
背景技术
图幅接边融合是将相邻图幅的边缘要素进行相互衔接并将有内图廓分割的同一要素的不同组成部分融合为一个要素的作业过程。其作用是:处理因分幅编绘或测绘地图而使相邻图幅的边缘要素产生的矛盾和不协调等问题,以使制成的分幅地图可相互拼接使用。在地形图接边中,最复杂的便是房屋接边,因此只要能解决房屋接边问题,那其他图幅的接边问题更能迎刃而解。一般标准图幅房屋面会遇到的常见问题如图1所示有如下几种:
(1)一个要素跨越2个图幅:图1(a)和图1(b)所示为接边前状况,在接边前,一个要素m于图廓线n处分为了两个部分,其图形有公共边,其属性也一致;图2(a)和图2(b)所示为接边后状况;
(2)一个要素跨越了多个图幅或一个要素多次跨越2个图幅:图1(c)和图1(d)所示为接边前状况;图2(c)和图2(d)所示为接边后状况;
(3)同类要素或不同类要素相邻并跨越2个图幅:图1(e)所示为接边前状况;图2(e)所示为接边后状况;
(4)同类要素相邻并跨越多个图幅:图1(f)所示为接边前状况;图2(f)所示为接边后状况;
(5)岛洞元素的处理:图1(g)所示为接边前状况;图2(g)所示为接边后状况。
在地形图中,房屋大多密集分布,有不同种类要素相邻的情况,也有同一种类要素不同个体相邻的情况。一味的根据要素类别进行接边融合只会导致同类元素的很多不同的个体被融合为一个大的集合体,与原始的接边要求相差十万八千里。接边融合做法的精髓是通过某种方式对相同个体的不同组成部分赋予同一ID标志,然后对具有同一ID标志的元素进行融合。
对相同个体的不同组成部分赋予同一ID标志(识别标志)传统做法有两种:一种做法是借助CAD软件功能人为对相同个体的不同组成部分赋予同一ID标志;另一种做法是借助某些程序自动给一部分要素个体的不同组成部分赋予同一ID标志,另一部分仍借助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软件功能人为对相同个体的不同组成部分赋予同一ID标志。两种做法的相同之处是都脱离不了人工处理,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另外,由于人为作业肯定存在的质量问题,需要增加质检环节,然而,即使如此也不能保证100%的接边质量。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图幅接边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图幅接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提取待接边的图幅;
步骤2:将提取出的图幅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等于4且叠加对象中包含内图廓线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一标识,将待接边的面与具有第一标识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一标识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接边的面,对具有同一第一标识标识的面的进行融合得到初次融合面;
步骤3:将所述步骤2获得的初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小于等于2的公共边线,将公共边线与初次融合面叠加从而得到仅需要初次融合的面,其他的面则是需要多次融合的面;
步骤4:将所述步骤2获得的初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2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二标识,将需要多次融合的面与具有第二标识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二标识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多次融合的面,对具有同一第二标识标识的面的进行融合得到2次融合面;
步骤5:循环步骤3和步骤4,每次循环均分配一个唯一的不同标识,直至完成图幅接边。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提取待接边的图幅步骤之前,还包括接边检查步骤。
进一步的,所述接边检查步骤包括:通过叠加算法,对内图廓公共边线处进行缓冲,缓冲后的内图廓公共边线与所有房屋面进行叠加运算,对所有叠加数量小于4的公共边线赋予报错位置和报错文本,报错数据需要人工修改接边,修改接边后继续运行接边检查,直至报错为0。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的缓冲半径为0.01m到0.1m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提取待接边的图幅步骤之前,还包括预处理步骤,用于对数据或图幅情况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后续图幅接边处理速度。
进一步的,所述预处理步骤包括:对岛(洞)元素提取外轮廓、对要素精度处理以及面转线。
进一步的,所述岛(洞)元素提取外轮廓的目的是确定岛(洞)类型面与图廓的公共边线;所述要素精度处理是指地形要素小数位精度的处理,国家地形图精度要求为小数点后保留3位小数;所述面转线是指将所有涉及到的面通过相应函数转换为线类型,以便为线线叠加判断公共边线做准备。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适用于地物的接边,包括但不限于房屋、湖泊、道路、植被的图幅接边。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房屋图幅接边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提取待接边的房屋图幅;
步骤2:将提取出的房屋图幅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等于4且叠加对象中包含内图廓线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一标识ID1,将待接边的面与具有第一标识ID1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一标识ID1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接边的面,对具有同一第一标识ID1标识的面的进行融合得到初次融合面;
步骤3:将步骤2获得的初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小于等于2的公共边线,将公共边线与初次融合面叠加从而得到仅需要初次融合的面,其他的面则是需要多次融合的面;
步骤4:将步骤2获得的初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2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二标识ID2,将需要多次融合的面与具有第二标识ID2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二标识ID2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多次融合的面,对具有同一第二标识ID2标识的面的进行融合得到2次融合面;
步骤5:将步骤4中获得的2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小于等于2的公共边线,将公共边线与需要多次融合的面叠加从而得到仅需要2次融合的面,其他的面则是需要3次融合的面;
步骤6:将步骤S4中获得的2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2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三标识ID3,将需要3次融合的面与具有第三标识ID3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三标识ID3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3次融合的面,对具有同一第三标识ID3标识的面的进行融合得到3次融合面;
步骤7:将步骤6中获得的3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小于等于2的公共边线,将公共边线与需要多次融合的面叠加从而得到仅需要3次融合的面,其他的面则是需要4次融合的面;
步骤8:将步骤6中获得的3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2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四标识ID4,将需要4次融合的面与具有第四标识ID4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四标识ID4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4次融合的面,对具有同一第四标识ID4标识的面的进行融合得到4次融合面;
步骤9:将融合成果汇总,完成图幅接边。
进一步的,所述融合成果是指:步骤3中仅需要初次融合的面、步骤5中仅需要2次融合的面、步骤7中仅需要3次融合的面和步骤8中的4次融合面。
本发明不同于以往的接边融合技术,是一种基于内图廓(TK)的全程序化自动化的标准图幅接边融合方法。同时,本接边技术与接边检查技术结合为一体,可以有效保证接边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图1(g)为图幅接边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图2(a)-图2(g)为图幅正确接边后的状况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图幅接边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房屋图幅接边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a)为正确的接边情况,如图5(b)和图5(c)为常见的接边错误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更透彻的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图幅接边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一种图幅接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10,提取待接边的图幅。
提取待接边的房屋图幅是指根据房屋面是否与图廓叠加从而提取出需接边的房屋图幅,将待接边的房屋图幅从众多图幅中提取出来,可以减少运算的元素。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图幅的后续接边处理、提高处理速度,还可以对一些其他数据或情况进行预处理,比如对岛(洞)元素提取外轮廓、对要素精度处理以及面转线。岛(洞)元素提取外轮廓的目的是确定岛(洞)类型面与图廓的公共边线。要素精度处理是指地形要素小数位精度的处理,国家地形图精度要求为小数点后保留3位小数,本发明也遵从这个精度要求。面转线是指将所有涉及到的面通过相应函数转换为线类型,以便为线线叠加判断公共边线做准备。
步骤S320,将提取出的图幅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等于4且叠加对象中包含内图廓线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一标识ID1,将待接边的面与具有第一标识ID1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一标识ID1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接边的面,对具有同一第一标识ID1标识的面的进行融合得到初次融合面。
步骤S330,将步骤S320获得的初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小于等于2的公共边线,将公共边线与初次融合面叠加从而得到仅需要初次融合的面,其他的面则是需要多次融合的面。
步骤S340,将步骤S320获得的初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2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二标识ID2,将需要多次融合的面与具有第二标识ID2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二标识ID2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多次融合的面,对具有同一第二标识ID2标识的面的进行融合得到2次融合面。
步骤S350,循环步骤S330和步骤S340,每次循环均分配一个唯一的不同标识IDn,直至完成图幅接边。
本发明不同于以往的接边融合技术,是一种基于内图廓(TK)的全程序化自动化的标准图幅接边融合方法。同时,本接边技术与接边检查技术结合为一体,可以有效保证接边质量。
图4是在图3的基础上,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图形几何特征的标准图幅房屋面接边融合方法。这种接边方法是指通过接边房屋图形与标准图廓两类数据将房屋进行接边融合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再依赖于人工或半人工的方法对房屋进行唯一标识,可以完全自动的对所有房屋做好唯一标识从而完成房屋接边。用户只需要提供标准图幅的房屋数据即可以快速完成图幅接边和图幅融合,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并提高了接边精度。由于房屋图幅接边是所有图幅接边中最难、最复杂的情况,因此图4以房屋图幅接边为例,具体详述本发明的一种图幅接边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步骤S410,提取待接边的房屋图幅。
被提取出的待接边的图幅,其前提条件是默认为这些图幅都是正确的图幅。为了保证这个前提条件,在接边之前可以先进行接边检查。接边检查是通过叠加算法,对内图廓(TK)公共边线处进行一定范围的缓冲,缓冲半径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定义为0.01m到0.1m之间,缓冲后的内图廓公共边线与所有房屋面进行叠加运算,对所有叠加数量小于4的公共边线赋予报错位置和报错文本。报错数据需要人工修改接边,因为对于叠加数量小于4的情况,证明图幅本身是有问题的。接边后运行接边检查,报错为0时通过接边检查,否则一直执行检查-人工接边-检查的循环过程,也就是说,通过接边检查的叠加数量均应该大于等于4才是正确的。正确的接边情况如图5(a)所示,常见的接边错误的情况如图5(b)和图5(c)所示,图5(b)为双侧未接边的情况,图5(c)为单侧未接边的情况。
提取待接边的房屋图幅是指根据房屋面是否与图廓叠加从而提取出需接边的房屋图幅,将待接边的房屋图幅从众多图幅中提取出来,可以减少运算的元素。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图幅的后续接边处理、提高处理速度,还可以对一些其他数据或情况进行预处理,比如对岛(洞)元素提取外轮廓、对要素精度处理以及面转线。岛(洞)元素提取外轮廓的目的是确定岛(洞)类型面与图廓的公共边线。要素精度处理是指地形要素小数位精度的处理,国家地形图精度要求为小数点后保留3位小数,本发明也遵从这个精度要求。面转线是指将所有涉及到的面通过相应函数转换为线类型,以便为线线叠加判断公共边线做准备。
步骤S420,将提取出的房屋图幅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等于4且叠加对象中包含内图廓线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一标识ID1,将待接边的面与具有第一标识ID1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一标识ID1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接边的面,对具有同一第一标识ID1标识的面的进行融合得到初次融合面。
初次融合面是有可能在后续过程中需要再次被融合的面。
步骤S430,将步骤S420获得的初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小于等于2的公共边线(即公共边线数量为1或2),将公共边线与初次融合面叠加从而得到仅需要初次融合的面,其他的面则是需要多次融合的面。
步骤S440,将步骤S420获得的初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2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二标识ID2,将需要多次融合的面与具有第二标识ID2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二标识ID2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多次融合的面,对具有同一第二标识ID2标识的面的进行融合得到2次融合面。
步骤S450,将步骤S440中获得的2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小于等于2的公共边线(即公共边线数量为1或2),将公共边线与需要多次融合的面叠加从而得到仅需要2次融合的面,其他的面则是需要3次融合的面。
步骤S460,将步骤S440中获得的2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2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三标识ID3,将需要3次融合的面与具有第三标识ID3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三标识ID3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3次融合的面,对具有同一第三标识ID3标识的面的进行融合得到3次融合面。
步骤S470,将步骤S460中获得的3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小于等于2的公共边线(即公共边线数量为1或2),将公共边线与需要多次融合的面叠加从而得到仅需要3次融合的面,其他的面则是需要4次融合的面。
步骤S480,将步骤S460中获得的3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2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四标识ID4,将需要4次融合的面与具有第四标识ID4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四标识ID4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4次融合的面,对具有同一第四标识ID4标识的面的进行融合得到4次融合面。
步骤S490,将融合成果汇总,完成图幅接边。
步骤S430中仅需要初次融合的面、步骤S450中仅需要2次融合的面、步骤S470中仅需要3次融合的面和步骤S480中的4次融合面,是步骤S410中提取出的待接边房屋图幅的融合成果,至此房屋图幅接边完成。
由于房屋面并不存在如河流、植被等绵延不断的情况,因此4次融合基本解决99.9%的房屋融合问题。上述过程完成了整个房屋面的接边融合过程。
地形要素接边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完成接边需要完成两方面的基本任务:一是保证原始接边准确无误,二是判断出被内图廓(TK)分割开的同一个体的不同组成部分并给予同一ID标识。完成两大基本任务后就可以基于同一ID标识利用融合算法对房屋要素完成接边融合。本发明利用计算机程序完成了两大任务的自动化处理,精度达到了99.9%。
不论是房屋等建筑物、河流、植被、道路、植被、管线等线或面要素在标准图幅中都涉及图幅接边问题,然而,多年的测绘行业经验告诉我们,房屋接边是最复杂的,涉及的接边情况多种多样,本文能找到这样一个规律性的接边算法是一种进步与发现,这种算法不仅仅适用于房屋,也适用于湖泊、道路、植被等地物的接边,并且湖泊、道路、植被等地物的接边更加简单,不需要如房屋一样循环处理多次,在少于房屋接边的循环次数的情况下即可完成。至于管线等线的接边原理其实也与房屋接边有共性之处,这里不再赘述。本发明的接边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各种制图软件中,并不仅局限于CAD中。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接边检查方面:分析了接边错误的各种情况,通过缓冲并叠加的方式判断出尽可能多的接边错误,报错位置和报错方式都比较简单易懂,方便作业人员查找相应接边错误。
(2)赋予同一ID标识方面:将所有房屋要素按照与公共图廓接边的情况逐步通过初次融合、2次融合、3次融合、4次融合这四个循环融合的过程,将所有房屋接边情况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解决接边融合问题。由于房屋图幅接边是最复杂的情况,所以对于其他情况的图幅接边,并不需要完成全部的4次融合,其融合循环一定会小于4次,具体可视图幅的类型而定。
(3)本发明不依赖于要素属性,仅仅通过房屋图形方面的集合特征完成了整个接边融合过程,比传统的依赖于要素属性判断接边融合方式更加精确高效且降低了对数据的要求,大大降低了人工工作量。
(4)本发明不同于以往的接边融合技术,是一种基于内图廓(TK)的全程序化自动化的标准图幅接边融合方法。这种新型的接边技术,可以极大的解放人力资源,降低时间和金钱成本,接边精度可以高达99.9%。同时,本接边技术与接边检查技术结合为一体,可以有效保证接边质量。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或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及系统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
在此提供的算法和显示不与任何特定计算机、虚拟系统或者其它设备固有相关。各种通用系统也可以与基于在此的示教一起使用。根据上面的描述,构造这类系统所要求的结构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本发明也不针对任何特定的编程语言。应当明白,可以利用各种编程语言实现在此描述的本发明内容。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各模块进行自适应性的改变并且把它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设备中。除非另有明确陈述,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本发明的各个部件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实现,或者以在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上运行的软件模块实现,或者以它们的组合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同时以上说明,对于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可以理解及实施,因此其他基于本发明所揭示内容所完成的等同改变,均应包含在本权利要求书的涵盖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图幅接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提取待接边的图幅;
步骤2:将提取出的图幅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等于4且叠加对象中包含内图廓线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一标识,将待接边的面与具有第一标识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一标识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接边的面,对具有同一第一标识标识面的进行融合得到初次融合面;
步骤3:将所述步骤2获得的初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小于等于2的公共边线,将公共边线与初次融合面叠加从而得到仅需要初次融合的面,其他的面则是需要多次融合的面;
步骤4:将所述步骤2获得的初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2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二标识,将需要多次融合的面与具有第二标识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二标识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多次融合的面,对具有同一第二标识标识面的进行融合得到2次融合面;
步骤5:循环步骤3和步骤4,每次循环均分配一个唯一的不同标识,直至完成图幅接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图幅接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提取待接边的图幅步骤之前,还包括接边检查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图幅接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边检查步骤包括:
通过叠加算法,对内图廓公共边线处进行缓冲,缓冲后的内图廓公共边线与所有的图幅进行叠加运算,对所有叠加数量小于4的公共边线赋予报错位置和报错文本,报错数据需要人工修改接边,修改接边后继续运行接边检查,直至报错为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图幅接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的缓冲半径为0.01m到0.1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图幅接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提取待接边的图幅步骤之前,还包括预处理步骤,用于对数据或图幅情况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后续图幅接边处理速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图幅接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步骤包括:
对岛或洞元素提取外轮廓、对要素精度处理以及面转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图幅接边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岛或洞元素提取外轮廓的目的是确定岛或洞类型面与图廓的公共边线;
所述要素精度处理是指地形要素小数位精度的处理,国家地形图精度要求为小数点后保留3位小数;
所述面转线是指将所有涉及到的面通过相应函数转换为线类型,以便为线线叠加判断公共边线做准备。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图幅接边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方法适用于地物的接边,包括但不限于房屋、湖泊、道路、植被的图幅接边。
9.一种房屋图幅接边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1:提取待接边的房屋图幅;
步骤2:将提取出的房屋图幅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等于4且叠加对象中包含内图廓线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一标识ID1,将待接边的面与具有第一标识ID1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一标识ID1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接边的面,对具有同一第一标识ID1标识面的进行融合得到初次融合面;
步骤3:将步骤2获得的初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小于等于2的公共边线,将公共边线与初次融合面叠加从而得到仅需要初次融合的面,其他的面则是需要多次融合的面;
步骤4:将步骤2获得的初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2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二标识ID2,将需要多次融合的面与具有第二标识ID2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二标识ID2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多次融合的面,对具有同一第二标识ID2标识面的进行融合得到2次融合面;
步骤5:将步骤4中获得的2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小于等于2的公共边线,将公共边线与需要多次融合的面叠加从而得到仅需要2次融合的面,其他的面则是需要3次融合的面;
步骤6:将步骤4中获得的2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2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三标识ID3,将需要3次融合的面与具有第三标识ID3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三标识ID3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3次融合的面,对具有同一第三标识ID3标识面的进行融合得到3次融合面;
步骤7:将步骤6中获得的3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小于等于2的公共边线,将公共边线与需要多次融合的面叠加从而得到仅需要3次融合的面,其他的面则是需要4次融合的面;
步骤8:将步骤6中获得的3次融合面转线,与图廓线进行叠加,判断出叠加数量大于2的公共边线,对每个公共边线都赋予一个唯一的第四标识ID4,将需要4次融合的面与具有第四标识ID4的公共边线进行线面叠加,从而将第四标识ID4这个属性传递给需要4次融合的面,对具有同一第四标识ID4标识面的进行融合得到4次融合面;
步骤9:将融合成果汇总,完成图幅接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房屋图幅接边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融合成果是指:步骤3中仅需要初次融合的面、步骤5中仅需要2次融合的面、步骤7中仅需要3次融合的面和步骤8中的4次融合面。
CN201510836687.7A 2015-11-25 2015-11-25 一种图幅接边方法 Active CN1054272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36687.7A CN105427246B (zh) 2015-11-25 2015-11-25 一种图幅接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36687.7A CN105427246B (zh) 2015-11-25 2015-11-25 一种图幅接边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27246A CN105427246A (zh) 2016-03-23
CN105427246B true CN105427246B (zh) 2018-10-09

Family

ID=55505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36687.7A Active CN105427246B (zh) 2015-11-25 2015-11-25 一种图幅接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272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82222B (zh) * 2018-12-29 2023-08-22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精地图图幅数据接边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4313A (zh) * 2006-09-28 2008-04-02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 三维仿真数字信息航道系统及实现方法
JP2009199575A (ja) * 2007-12-27 2009-09-03 Fast:Kk 画像マッチング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応用装置
CN101719127A (zh) * 2009-12-07 2010-06-02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地质矿产空间数据库数据质量快速系统检查方法
CN103106254A (zh) * 2013-01-21 2013-05-15 南京大学 多边形矢量数据文件的并行拼接方法
CN104361560A (zh) * 2014-11-17 2015-02-18 太原理工大学 基于圆形区域拟合的几何匹配图幅接边方法
CN104851093A (zh) * 2015-05-08 2015-08-19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基于距离与角度控制的矢量面数据接边检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14474B2 (en) * 2012-09-06 2015-04-21 Cyberlink Cor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ulti-resolution inpainting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4313A (zh) * 2006-09-28 2008-04-02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 三维仿真数字信息航道系统及实现方法
JP2009199575A (ja) * 2007-12-27 2009-09-03 Fast:Kk 画像マッチング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応用装置
CN101719127A (zh) * 2009-12-07 2010-06-02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地质矿产空间数据库数据质量快速系统检查方法
CN103106254A (zh) * 2013-01-21 2013-05-15 南京大学 多边形矢量数据文件的并行拼接方法
CN104361560A (zh) * 2014-11-17 2015-02-18 太原理工大学 基于圆形区域拟合的几何匹配图幅接边方法
CN104851093A (zh) * 2015-05-08 2015-08-19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基于距离与角度控制的矢量面数据接边检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27246A (zh) 2016-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Yildiz et al. Demonst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 digital twin-based virtual factory
US6230066B1 (en) Simultaneous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t engineering integrated with knowledge networking
US20110209081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structing multi-dimensional data models for distribution networks
CN101689122A (zh) 数字化设计生态系统
CN102750397A (zh) 一种自动生成三维场景彩色施工图的系统
Borkowski Evolution of BIM: epistemology, genesis and division into periods
Yaakob et al.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to implementing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in Malaysia construction industry
CN105427246B (zh) 一种图幅接边方法
Altun et al. A method for facilitating 4D modeling by automating task information generation and mapping
KR20160139524A (ko) Bim을 이용한 건물 관리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6383832B (zh) 一种数据挖掘训练模型的生成方法
Bademosi et al. Skills Assessment for Robotics in Construction Education.
Momade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adop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in Vietnam's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Grishina et al. Monitoring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using an information model
Kang Role and Policies of STP in the Era of 4 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from Triple Helix Viewpoint
Rolland et al. The ‘Critical Case’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Olugboyega Specific Roles of Builders in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Processes
Ajay et al. How to Establish Digital Thread Using 3D Factory
Hsieh et al. ViDA: A visual system of DFA process for interactive surface
Aouad et al. nD modelling for collaborative working in construction
Bamgbade et al. Preliminary study on antecedents of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among contracting companies operating in Malaysia
Nidagundi et al. Towards utilization of lean canvas in the DevOps software
Yusuf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organisational capability of the public sector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on construction projects
Chen et al.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status and perceived benefits: A study of New Zealand construction organisations
Danso Assessment of the awareness of structural computer aided design programs of universities in Ghan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