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02168B - 轴流压气机中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轴流压气机中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02168B
CN105402168B CN201510845898.7A CN201510845898A CN105402168B CN 105402168 B CN105402168 B CN 105402168B CN 201510845898 A CN201510845898 A CN 201510845898A CN 105402168 B CN105402168 B CN 1054021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justable guide
grades
guide vane
turn
cor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458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02168A (zh
Inventor
薛恒
王景生
郑兰琴
刘海旭
戴博林
叶东平
冯永志
李宇峰
张宏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Turbine Co Ltd
Hadian Power Equipment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Turb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Turb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rbin Turb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84589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021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021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021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021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021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轴流压气机中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决全部导叶可转的轴流压气机机组设计制造复杂、调节控制复杂的问题。本发明首先根据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或者轴流压气机设计要求的流量调节变化率设计可转导叶的列数;确定可转导叶列数后,确定具体可转导叶;然后针对设计的可转导叶的列数和具体可转导叶设计具体可转导叶的转角规律;最后设计转角比。本发明适用于轴流压气机的设计制造。

Description

轴流压气机中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高压比、大流量、高效率的轴流压气机,要求流量变化范围大,稳定运行范围宽,高效率区域广,压比安全余度大等。但是,轴流压气机在偏离设计状态时,气体的容积流量与通流尺寸、叶片安装角等不适应,使得叶栅流道内产生气流分离,机组运行状态恶化,甚至产生不稳定工况,影响机组的正常工作。针对以上问题,目前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流量的调节。
一、采用改变转速的方法实现对流量的调节,但是这种调节手段是有限的。
二、采用全部导叶可转的轴流压气机,虽然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流量调节的手段比较有效,但是这种机组设计制造复杂、成本高、维护维修以及调节控制都很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全部导叶可转的轴流压气机机组设计制造复杂、调节控制复杂的问题。
轴流压气机中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设计可转导叶的列数:
从启动加速以及防喘振等方面来看,选择前面几级导叶可转是最有效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根据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按照可转导叶列数随着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2)根据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按照可转导叶列数随着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的增加而减小的规律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3)根据轴流压气机设计要求的流量调节变化率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按照可转导叶列数随着流量调节变化率增加而增加的规律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在所述(1)、(2)或(3)的设计规律中,由于流量调节变化率是决定可转导叶列数最主要的因素,所以优先考虑(3)设计规律,同时结合具体生产工艺、设计制造成本、产品系列化因素综合考虑进行设计;
步骤2、确定可转导叶列数后,按照以下规律确定具体可转导叶:
当设计一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导叶可转;
当设计二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可转;
当设计三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2级可转;
当设计四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2级、3级可转;
当设计五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2级、3级、4级可转;
当设计六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2级、3级、4级、5级可转;
当设计七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2级、3级、4级、5级、6级可转;
依次按此规律,继续设计八列以上导叶可转时的具体可转导叶。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是采用部分导叶可转代替全部导叶可转,而不是全部导叶可转,这样大大降低了设计制造成本,而且结构简单、零部件少,相比全部导叶可转的轴流压气机机组,本发明导叶设计制造成本降低50%以上。而且采用本发明设计制造的设备维护维修简便、调节控制简单,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够保证压气机在变工况下能既能满足用户对风量风压变化量的要求,同时又能安全运行。
用本发明设计方法制造的轴流压气机在偏离设计状态时,机组也能够正常稳定运转,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压气机低转速区的启动和加速问题、中转速区喘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一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二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三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三个参数进行说明:
(一)转角比
式中:为进口导叶转角;
为第i列导叶转角;
(二)总流量变化率ΔQ
ΔQ表示在某一转角比下,进口导叶转角为时所引起的流量变化值Q-Q0占基准流量Q0的百分数;Q为总流量;
(三)流量调节有效率EG
EG表示在某一转角比下,进口导叶角每转1°所引起的流量相对变化率。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轴流压气机中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设计可转导叶的列数:
从启动加速以及防喘振等方面来看,选择前面几级导叶可转是最有效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根据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按照可转导叶列数随着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2)根据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按照可转导叶列数随着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的增加而减小的规律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3)根据轴流压气机设计要求的流量调节变化率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按照可转导叶列数随着流量调节变化率增加而增加的规律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在所述(1)、(2)或(3)的设计规律中,由于流量调节变化率是决定可转导叶列数最主要的因素,所以优先考虑(3)设计规律,同时结合具体生产工艺、设计制造成本、产品系列化因素综合考虑进行设计;
步骤2、确定可转导叶列数后,按照以下规律确定具体可转导叶:
当设计一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导叶可转;
当设计二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可转;
当设计三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2级可转;
当设计四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2级、3级可转;
当设计五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2级、3级、4级可转;
当设计六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2级、3级、4级、5级可转;
当设计七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2级、3级、4级、5级、6级可转;
依次按此规律,继续设计八列以上导叶可转时的具体可转导叶。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轴流压气机中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设计具体可转导叶的转角规律:
当设计二列导叶可转时,即设计进口、1级可转时;采用降调规律;
当设计三列导叶可转时,即设计进口、1级、2级可转时;采用降调规律;
当设计四列导叶可转时,即设计进口、1级、2级、3级可转时;采用降调或平调规律;
当设计五列导叶可转时,即设计进口、1级、2级、3级、4级可转时;采用降调、平调或超调规律;
当设计六列导叶可转时,即设计进口、1级、2级、3级、4级、5级可转时;采用降调、平调或超调规律;
当设计七列导叶可转时,即设计进口、1级、2级、3级、4级、5级、6级可转时;采用降调、平调或超调规律;
依次按此规律,继续设计八列以上可转导叶的转角规律。
平调规律的流量调节变化率比降调的要小,但是对压比、效率的负面影响也要小;
超调规律的流量调节变化范围最大,对流量的调节最有效,但是这种规律对压比、效率的负面影响也是最大的;具体设计时,可以根据机组的具体设计要求来选择平调规律、降调规律还是超调规律;
另外,转角变化梯度也会对流量调节变化率、有效率、压比、效率等参数有影响。
其它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所述的轴流压气机中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根据已经确定的可转导叶列数和转角规律设计转角比:
(1-1)当二列导叶可转、采用降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
(1-2)当三列导叶可转、采用降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
(1-3)当四列导叶可转、采用降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0-0.91;
(1-4)当五列导叶可转、采用降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0-0.91,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8;
(1-5)当六列导叶可转、采用降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0-0.91,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8,5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50-0.85;
(1-6)当七列导叶可转、采用降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0-0.91,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8,5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50-0.85,6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40-0.82;
(2-1)当四列导叶可转、采用平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0-0.91;
(2-2)当五列导叶可转、采用平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0-0.91,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8;
(2-3)当六列导叶可转、采用平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0-0.91,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8,5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5;
(2-4)当七列导叶可转、采用平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0-0.91,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8,5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5,6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5;
(3-1)当五列导叶可转、采用超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4,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7-0.88,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1-0.82,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5-0.76;
(3-2)当六列导叶可转、采用超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4,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7-0.88,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1-0.82,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5-0.76,5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2-0.75;
(3-3)当七列导叶可转、采用超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4,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7-0.88,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1-0.82,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5-0.76,5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2-0.75,6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6-0.81。
其它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二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
本实施方式所述步骤1所述的根据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设计可转导叶列数的具体的设计规则如下:
当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为6-8时,可转导叶列数为3-4列;
当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为9-12时,可转导叶列数为4-5列;
当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为13-20时,可转导叶列数为5-6列。
其它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
本实施方式步骤1所述的根据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设计可转导叶列数还包括以下规则:
当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确定以后,对应的可转导叶列数为对应的是选择范围,当叶栅负荷较低时,可转导叶列数选择下限值;当叶栅负荷较高时,可转导叶列数选择上限值。
如:当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为6-8时,可转导叶列数为3-4列;当叶栅负荷较低时,可转导叶列数选择下限值3;当叶栅负荷较高时,可转导叶列数选择上限值4。
其它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四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
本实施方式步骤1所述的根据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设计可转导叶列数的具体的设计规则如下:
当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为1.0时,可转导叶列数为0列;
当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为0.9时,可转导叶列数为2列;
当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为0.8时,可转导叶列数为4列;
当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为0.7时,可转导叶列数为5列;
当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为0.6时,可转导叶列数为6列。
其它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
本实施方式步骤1所述的根据轴流压气机设计要求的流量调节变化率设计可转导叶列数的具体的设计规则如下:
当流量调节变化率为10%~13%时,可转导叶列数为1列;
当流量调节变化率为10%~29%时,可转导叶列数为2列;
当流量调节变化率为10%~36%时,可转导叶列数为3列;
当流量调节变化率为10%~41%时,可转导叶列数为4列;
当流量调节变化率为10%~45%时,可转导叶列数为5列;
当流量调节变化率为10%~48%时,可转导叶列数为6列;
当流量调节变化率为10%~50%时,可转导叶列数为7列;
当流量调节变化率为10%~58%时,可转导叶列数为16列。
其它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
本实施方式步骤1所述的根据轴流压气机设计要求的流量调节变化率设计可转导叶列数的具体的设计规则还包括:
根据可转导叶列数确定流量调节有效率:
可转导叶列数为1列时,对应的流量调节有效率为0.376%/1°;
可转导叶列数为2列时,对应的流量调节有效率为0.875%/1°;
可转导叶列数为3列时,对应的流量调节有效率为1.078%/1°;
可转导叶列数为4列时,对应的流量调节有效率为1.226%/1°;
可转导叶列数为5列时,对应的流量调节有效率为1.344%/1°;
可转导叶列数为6列时,对应的流量调节有效率为1.4%/1°;
可转导叶列数为7列时,对应的流量调节有效率为1.507%/1°;
可转导叶列数为16列时,对应的流量调节有效率为1.694%/1°。
其它步骤和参数与具体实施方式七相同。

Claims (4)

1.轴流压气机中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设计可转导叶的列数:
(1)根据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按照可转导叶列数随着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的增加而增加的规律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2)根据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按照可转导叶列数随着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的增加而减小的规律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3)根据轴流压气机设计要求的流量调节变化率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按照可转导叶列数随着流量调节变化率增加而增加的规律设计可转导叶列数;
步骤2、确定可转导叶列数后,按照以下规律确定具体可转导叶:
当设计一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导叶可转;
当设计二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可转;
当设计三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2级可转;
当设计四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2级、3级可转;
当设计五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2级、3级、4级可转;
当设计六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2级、3级、4级、5级可转;
当设计七列导叶可转时:设计进口、1级、2级、3级、4级、5级、6级可转;
依次按此规律,继续设计八列以上导叶可转时的具体可转导叶;
步骤3、设计具体可转导叶的转角规律:
当设计二列导叶可转时,即设计进口、1级可转时;采用降调规律;
当设计三列导叶可转时,即设计进口、1级、2级可转时;采用降调规律;
当设计四列导叶可转时,即设计进口、1级、2级、3级可转时;采用降调或平调规律;
当设计五列导叶可转时,即设计进口、1级、2级、3级、4级可转时;采用降调、平调或超调规律;
当设计六列导叶可转时,即设计进口、1级、2级、3级、4级、5级可转时;采用降调、平调或超调规律;
当设计七列导叶可转时,即设计进口、1级、2级、3级、4级、5级、6级可转时;采用降调、平调或超调规律;
依次按此规律,继续设计八列以上可转导叶的转角规律;
步骤4、根据已经确定的可转导叶列数和转角规律设计转角比:
(1-1)当二列导叶可转、采用降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
(1-2)当三列导叶可转、采用降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
(1-3)当四列导叶可转、采用降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0-0.91;
(1-4)当五列导叶可转、采用降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0-0.91,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8;
(1-5)当六列导叶可转、采用降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0-0.91,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8,5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50-0.85;
(1-6)当七列导叶可转、采用降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0-0.91,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8,5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50-0.85,6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40-0.82;
(2-1)当四列导叶可转、采用平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0-0.91;
(2-2)当五列导叶可转、采用平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0-0.91,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8;
(2-3)当六列导叶可转、采用平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0-0.91,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8,5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5;
(2-4)当七列导叶可转、采用平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0-0.97,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0-0.94,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0-0.91,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8,5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5,6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60-0.85;
(3-1)当五列导叶可转、采用超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4,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7-0.88,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1-0.82,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5-0.76;
(3-2)当六列导叶可转、采用超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4,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7-0.88,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1-0.82,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5-0.76,5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2-0.75;
(3-3)当七列导叶可转、采用超调规律时:进口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1.0,1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94,2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7-0.88,3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81-0.82,4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5-0.76,5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2-0.75,6级可转导叶的转角比为0.76-0.8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压气机中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根据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设计可转导叶列数的具体的设计规则如下:
当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为6-8时,可转导叶列数为3-4列;
当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为9-12时,可转导叶列数为4-5列;
当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为13-20时,可转导叶列数为5-6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流压气机中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根据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设计可转导叶列数还包括以下规则:
当轴流压气机整机压比确定以后,对应的可转导叶列数为对应的是选择范围,当叶栅负荷较低时,可转导叶列数选择下限值;当叶栅负荷较高时,可转导叶列数选择上限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流压气机中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根据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设计可转导叶列数的具体的设计规则如下:
当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为1.0时,可转导叶列数为0列;
当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为0.9时,可转导叶列数为2列;
当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为0.8时,可转导叶列数为4列;
当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为0.7时,可转导叶列数为5列;
当轴流压气机相对转速为0.6时,可转导叶列数为6列。
CN201510845898.7A 2015-11-26 2015-11-26 轴流压气机中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 Active CN1054021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45898.7A CN105402168B (zh) 2015-11-26 2015-11-26 轴流压气机中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45898.7A CN105402168B (zh) 2015-11-26 2015-11-26 轴流压气机中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02168A CN105402168A (zh) 2016-03-16
CN105402168B true CN105402168B (zh) 2018-02-16

Family

ID=55467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45898.7A Active CN105402168B (zh) 2015-11-26 2015-11-26 轴流压气机中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021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64357B (zh) * 2020-10-27 2022-04-08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一种船舶燃气轮机轴流压气机低工况可转导叶转角规律设计方法
CN112487566B (zh) * 2020-10-27 2022-10-18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 一种船舶燃气轮机多级轴流压气机多列可转导/静叶分式联合调控规律设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1554A (zh) * 2007-05-24 2008-11-26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叶片式流体机械节能增效的三因素匹配方法
CN102852840A (zh) * 2011-06-29 2013-01-02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用于轴流压缩系统变工况的可调导/静叶控制器及方法
CN103047186A (zh) * 2011-10-13 2013-04-17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一种实现压气机扩稳的非定常等离子体激励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00097A (ja) * 1982-05-18 1983-11-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軸流フアン
JP2003097494A (ja) * 1994-05-23 2003-04-03 Ebara Corp 可変案内羽根付き流体機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11554A (zh) * 2007-05-24 2008-11-26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叶片式流体机械节能增效的三因素匹配方法
CN102852840A (zh) * 2011-06-29 2013-01-02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用于轴流压缩系统变工况的可调导/静叶控制器及方法
CN103047186A (zh) * 2011-10-13 2013-04-17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一种实现压气机扩稳的非定常等离子体激励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02168A (zh) 2016-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02168B (zh) 轴流压气机中可转导叶的设计方法
CN105631140B (zh) 一种变循环发动机稳态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法
CN102803740B (zh) 离心式压缩机系统
CN103168175B (zh) 多级离心压缩机及其返回通道
CN105889112B (zh) 一种基于隶属函数模型离心压缩机喘振保护方法
CN104763663B (zh) 基于变工况运行的压缩机运行空间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08254206A (zh) 一种用于高总压比多级压气机性能试验的状态调节方法
CN102418565A (zh) 低压蒸汽涡轮机以及操作所述低压蒸汽涡轮机的方法
CN103195757A (zh) 一种结合附面层抽吸的对转压气机气动设计方法
CN109635512A (zh) 一种基于修正控制方程的离心叶轮进口设计方法
CN106762815A (zh) 流量系数0.0424管线压缩机模型级及叶轮设计方法
CN106762811A (zh) 流量系数0.0495管线压缩机模型级及叶轮设计方法
CN107202032A (zh) 一种离心式恒扬程泵叶轮水力设计方法
CN106795853B (zh) 用于稳定带有s形特性曲线的水力机械的旋转速度的方法和用于将水力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
JP2009085047A (ja) 圧縮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8194412A (zh) 流量系数0.0056单轴co2压缩机末段模型级及叶轮设计方法
CN102927053A (zh) 周向槽机匣处理方法
CN101713415B (zh) 一种在转/静干涉条件下的大折转角叶型分离流动控制方法
CN106895022B (zh) 防喘振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控制系统
CN104895777B (zh) 一种确定压缩机动态机械效率的方法及装置
CN109611345B (zh) 用于离心式回转机械的多工况设计方法和装置
CN104678992B (zh) 矿用主通风机稳定性与经济性实时检测方法
CN104895795A (zh) 一种离心泵多工况水力设计方法
US9574572B2 (en) Compressor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CN108087328A (zh) 流量系数0.0042单轴co2压缩机末段模型级及叶轮设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03

Address after: 150000 building 3, high tech production base, Nangang District, Harbin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ARBIN TURBINE Co.,Ltd.

Patentee after: HADIAN POWER EQUIPMENT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LTD.

Address before: 150046 No. three power road 345, Xiangfang District, Heilongjiang, Harbin

Patentee before: HARBIN TURBIN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