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86569B - 一种屋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屋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86569B
CN105386569B CN201510682478.1A CN201510682478A CN105386569B CN 105386569 B CN105386569 B CN 105386569B CN 201510682478 A CN201510682478 A CN 201510682478A CN 105386569 B CN105386569 B CN 1053865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groove
unit
roof unit
top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8247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86569A (zh
Inventor
王爱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FITTOW FILTER MEDI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FITTOW FILTER MEDI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FITTOW FILTER MEDIA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FITTOW FILTER MEDI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8247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8656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86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65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865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65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DROOF COVERINGS; SKY-LIGHTS; GUTTERS; ROOF-WORKING TOOLS
    • E04D3/00Roof covering by making use of flat or curved slabs or stiff sheets
    • E04D3/35Roof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layers, e.g. for insulation
    • E04D3/357Roof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layers, e.g. for insulation comprising hollow caviti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DROOF COVERINGS; SKY-LIGHTS; GUTTERS; ROOF-WORKING TOOLS
    • E04D3/00Roof covering by making use of flat or curved slabs or stiff sheets
    • E04D3/24Roof covering by making use of flat or curved slabs or stiff sheets with special cross-section, e.g. with corrugations on both sides, with ribs, flanges, or the like
    • E04D3/34Roof covering by making use of flat or curved slabs or stiff sheets with special cross-section, e.g. with corrugations on both sides, with ribs, flanges, or the like of specified materials, or of combinations of materials, 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E04D3/26 - E04D3/32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屋顶,所述的屋顶包括由第一屋顶单元拼接而成的屋顶上部和由第二屋顶单元拼接而成的屋顶下部,第一屋顶单元包括布管,第二屋顶单元包括沟槽,且布管与沟槽连通,屋顶上部和屋顶下部配合连接,且屋顶上部和屋顶下部均由纺织品制成。该结构的屋顶可工厂模块化生产,在现场拼装或拆卸,施工作业效率高,且具有良好的透气和隔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屋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屋顶。
背景技术
现有屋顶主要包括水泥浇筑、夹芯板屋顶、瓦屋面。现有材料的瓦屋面,其隔热效果最理想,但由于采用粘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而且红砖青瓦等材料,都是通过烧结而成的,烧结的过程本身也是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和产生大量的烟尘以及热能损失,瓦屋面材料将逐步退出屋顶材料市场。水泥浇筑和夹芯板屋顶,是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屋顶。但这种结构的屋顶的隔音热效果差,维护成本也高,屋顶的可利用价值太低,尤其不利于室内热量和水汽的散发。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屋顶,该屋顶可工厂模块化生产,在现场拼装或拆卸,施工作业效率高,且具有良好的透气和隔热效果。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屋顶,所述的屋顶包括由第一屋顶单元拼接而成的屋顶上部和由第二屋顶单元拼接而成的屋顶下部,第一屋顶单元包括布管,第二屋顶单元包括沟槽,且布管与沟槽连通,屋顶上部和屋顶下部配合连接,且屋顶上部和屋顶下部均由纺织品制成。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第一屋顶单元还包括第一顶层和第一底层,布管相互平行布设,且布管固定连接在第一顶层和第一底层之间;第一屋顶单元相互配合连接。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第二屋顶单元还包括第二顶层和第二底层,沟槽固定连接在第二顶层和第二底层之间;沟槽的侧部设有出水口;第二屋顶单元水平配合连接。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沟槽倾斜布设。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屋顶上部和屋顶下部配合连接是指位于屋顶上部最下部的第一屋顶单元底部与第二屋顶单元的顶部配合连接,且第一屋顶单元的第一顶层和第二屋顶单元的第二顶层位于同一面,第一屋顶单元的第一底层和第二屋顶单元的第二底层位于同一面,第一屋顶单元的布管的底端与第二屋顶单元沟槽的上部连通。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第一屋顶单元中第一底层的底面和第二屋顶单元中第二底层的底面分别设有单向防水透气薄膜层。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纺织品为非织造布、机织布、针织布或者编织布,且第一屋顶单元和第二屋顶单元均可为卷材。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第一屋顶单元的第一顶层的端面设有第一凸块和第一凹槽,相邻的两个第一屋顶单元通过第一顶层的第一凸块和第一凹槽配合连接;和/或所述的第一屋顶单元的第一底层的端面设有第二凸块和第二凹槽,相邻的两个第一屋顶单元通过第一底层的第二凸块和第二凹槽配合连接。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第二屋顶单元的第二顶层的端面设有第三凸块和第三凹槽,相邻的两个第二屋顶单元通过第二顶层的第三凸块和第三凹槽配合连接;和/或第二屋顶单元的第二底层的端面设有第四凸块和第四凹槽,相邻的两个第二屋顶单元通过第二底层的第四凸块和第四凹槽配合连接。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屋顶,还包括外围框架,外围框架分别与屋顶上部的外边缘和屋顶下部的外边缘固定连接。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现场作业效率高。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屋顶,由第一屋顶单元和第二屋顶单元拼接而成。屋顶单元在工厂加工而成,不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加工。将在工厂加工后的第一屋顶单元和第二屋顶单元运送到施工现场。工人只需要将屋顶单元中的凹槽和另一屋顶单元中的凸块相配合,即可完成拼接。整体作业效率高。同样,当需要拆卸屋顶时,将第一屋顶单元和第二屋顶单元分别拆卸,十分便利,且可重复利用。另外,根据整个屋顶的尺寸计算出屋顶上部和屋顶下部的尺寸,再确定第一屋顶单元和第二屋顶单元的个数。第一屋顶单元和第二屋顶单元为模块化单元,加工和装配也十分方便。
2.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本发明实施例中屋顶为纺织品制成。纺织品的传热效率低,能够起到良好的隔热效果。同时,在屋顶上部设有布管,布管为空心管。当布管中有空气时,尤其在空气流动时,布管可以起到良好的隔热效果。流动的空气可以带动热量流动,减少热量在第一顶层和第一底层之间的流动。另外,布管可以收集雨水。当布管中有雨水时,布管的隔热效果更佳。
3. 具有良好的透气效果。本实施例的屋顶由纺织品制成。纺织品具有一定的空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尤其,在第一底层的底面和第二底层的底面分别设有单向防水透气薄膜层,使得室内的气体通过透气薄膜层向室外流动,而室外的气体不能通过屋顶传入室内,整个房屋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
4.轻便、便于运输、安全性高。本实施例的屋顶由纺织品制成,整个屋顶的重量轻。尤其是模块化后,第一屋顶单元和第二屋顶单元的重量轻,便于运输和安装。如果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或者发生冲撞时,屋顶坍塌。由于屋顶由纺织品制成,其坍塌不会造成人员受到较大的伤害,有利于确保人员的安全。另外,第一屋顶单元和第二屋顶单元由纺织品制成,在运输中,将其绕成卷曲状,有利于运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墙体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屋顶单元的正视图。
图3为图2中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屋顶单元的剖视图。
图中有:第一屋顶单元1、第一顶层101、布管102、第一底层103、第一凸块104、第一凹槽105、第二凸块106、第二凹槽107、第二屋顶单元2、第二顶层201、沟槽202、第二底层203、第三凸块204、第三凹槽205、第四凸块206、第四凹槽207、屋顶上部3、屋顶下部4、单向防水透气薄膜层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屋顶,包括由第一屋顶单元1拼接而成的屋顶上部3,以及由第二屋顶单元2拼接而成的屋顶下部4。第一屋顶单元1包括布管102,第二屋顶单元2包括沟槽202,且布管102与沟槽202连通,屋顶上部和屋顶下部配合连接,且屋顶上部和屋顶下部均由纺织品制成。
上述实施例的屋顶,由第一屋顶单元1和第二屋顶单元2拼接而成。第一屋顶单元1和第二屋顶单元2可以在工厂加工而成,不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加工。在安装屋顶时,将第一屋顶单元1和第二屋顶单元2运送到施工现场。安装工人将第一屋顶单元1中的凹槽和凸块相配合,完成屋顶上部3的拼接;将第二屋顶单元2中的凹槽和凸块相配合,完成屋顶下部4的拼接。因此,模块化作业使得本实施例屋顶的装配作业效率高。
上述实施例的屋顶由纺织品制成。纺织品的传热效率低,能够起到良好的隔热效果。同时,在屋顶上部3设有布管102,布管102为空心管。当布管102中有空气时,尤其在空气流动时,布管102可以起到良好的隔热效果。流动的空气可以带动热量流动,减少热量在第一顶层101和第一底层之103间的流动。另外,布管102可以收集雨水。当布管102中有雨水时,布管的隔热效果更佳。第二屋顶单元2中设有的沟槽202可以收集第二顶层201渗下的雨水和布管102流入的雨水。沟槽202收集的雨水可以实现再利用。例如利用收集的雨水对房屋墙面进行降温,或者进行净化后作为饮用水。在沟槽202的侧部设有出水口,实现水流动。
上述实施例的墙体中,制成屋顶的第一屋顶单元1和第二屋顶单元2 均由纺织品制成。纺织品可以来源于纺织品边角料和其它再生纤维。因此,屋顶利用废弃纺织物制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纺织品可以为非织造布、机织布、针织布或者编织布。第一屋顶单元1和第二屋顶单元2均可为卷材。在运输时,将第一屋顶单元1和第二屋顶单元2绕呈卷曲状,便于运输。在使用时,将卷材形式的第一屋顶单元1和第二屋顶单元2展开,进行拼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的第一屋顶单元1还包括第一顶层101和第一底层103,布管102相互平行布设,且布管102固定连接在第一顶层101和第一底层103之间;第一屋顶单元1相互配合连接。
第一顶层101和第一底层103除了起到对布管102定位作用,隔离室内和室外空间的作用之外,还具有透气功能。在室内高温时,室内空气可以透过第一底层103和第一顶层101流向外界。
第一屋顶单元1相互配合连接的方式有多种。本实施例优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所述的第一屋顶单元1的第一顶层101的端面设有第一凸块104和第一凹槽105,相邻的两个第一屋顶单元1通过第一顶层101的第一凸块104和第一凹槽105配合连接。第二种方式:所述的第一屋顶单元1的第一底层103的端面设有第二凸块106和第二凹槽107,相邻的两个第一屋顶单元1通过第一底层103的第二凸块106和第二凹槽107配合连接。第三种方式:所述的第一屋顶单元1的第一顶层101的端面设有第一凸块104和第一凹槽105,相邻的两个第一屋顶单元1通过第一顶层101的第一凸块104和第一凹槽105配合连接;所述的第一屋顶单元1的第一底层103的端面设有第二凸块106和第二凹槽107,相邻的两个第一屋顶单元1通过第一底层103的第二凸块106和第二凹槽107配合连接。与前两种方式相比,第三种方式同时在第一顶面101和第一底面103中都设有凸块和凹槽,增加了第一屋顶单元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如图4所示,所述的第二屋顶单元2还包括第二顶层201和第二底层203,沟槽202固定连接在第二顶层201和第二底层203之间;沟槽202的侧部设有出水口;第二屋顶单元2水平配合连接。
第二顶层201和第二底层203对沟槽202起到定位作用。同时,第二顶层201和第二底层203具有透气功能。在室内高温时,室内空气可以透过第二顶层201和第二底层203流向外界。
第二屋顶单元2水平配合连接的方式有多种,本实施例优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所述的第二屋顶单元2的第二顶层201的端面设有第三凸块204和第三凹槽205,相邻的两个第二屋顶单元2通过第二顶层201的第三凸块204和第三凹槽205配合连接。第二种方式:第二屋顶单元2的第二底层203的端面设有第四凸块206和第四凹槽207,相邻的两个第二屋顶单元2通过第二底层203的第四凸块206和第四凹槽207配合连接。第三种方式:所述的第二屋顶单元2的第二顶层201的端面设有第三凸块204和第三凹槽205,相邻的两个第二屋顶单元2通过第二顶层201的第三凸块204和第三凹槽205配合连接;第二屋顶单元2的第二底层203的端面设有第四凸块206和第四凹槽207,相邻的两个第二屋顶单元2通过第二底层203的第四凸块206和第四凹槽207配合连接。与前两种方式相比,第三种方式同时在第二顶面201和第二底面203中都设有凸块和凹槽,增加了第二屋顶单元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的沟槽202倾斜布设。因为沟槽202中收集的雨水可以用来作为其他用途,例如净化后作为饮用水,所以沟槽202倾斜布设,有利于雨水在沟槽202中自动流向出水口。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屋顶上部和屋顶下部配合连接是指位于屋顶上部最下部的第一屋顶单元1底部与第二屋顶单元2的顶部配合连接,且第一屋顶单元1的第一顶层101和第二屋顶单元2的第二顶层201位于同一面,第一屋顶单元1的第一底面103和第二屋顶单元2的第二底层203位于同一面,第一屋顶单元的布管102的底端与第二屋顶单元沟槽202的上部连通。第一顶层101和第二顶层201位于同一面,第一底面103和第二底层203位于同一面,这使得整个屋顶平整,有利于装配。布管102的底端与沟槽202的上部连通,使得布管102收集的雨水能够流入沟槽202中。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第一屋顶单元1中第一底层103的底面和第二屋顶单元2中第二底层203的底面分别设有单向防水透气薄膜层5。通过单向防水透气薄膜层5,室内气体向室外流动,实现透气功能。
作为优选例,所述的屋顶还包括外围框架。外围框架分别与屋顶上部3的外边缘和屋顶下部4的外边缘固定连接。外围框架可以采用金属或其它硬质框架螯合,形成长方形或其它形状的结构的模块形式。设置外围框架有利于拼装后的屋顶结构的稳定性。
非织造布或其它结构的纺织品可以在工厂化定制前的纺织品成型过程中,对纺织品进行各种功能性整理,整理后的纺织品可以根据需要做不同的功能性整理,整理后的纺织品可以具有防水防油、防辐射、抗菌抗病毒、耐候性和抗紫外线性。利用纺织品可以与其它有机和无机材料复合和陷嵌,改变材料的性能,纺织品的复合和后整理容易这种特征,使材料的改性效果大大增强,相对于其它材料的改性难度和成本优势,特点显著。纺织品经过复合和后整理后,使墙体或屋面材料具有抗冲击、耐化学性好、与其它功能性材料复合,使非织造材料自身具有该材料的的特殊性能。无论是墙体材料还是屋顶材料,都利用了纺织品自身的柔软、拆装便利、工厂化生产、透气、轻便等优异特性,改变了传统材料笨重、不可回收、材料功能性差的欠缺,为实现建筑物节能化、智能化提供了材料基础。这大大降低了建筑物制造的工期和人工、材料成本。为实现建筑物能源内部循环,本实施例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绿色和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中的描述只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9)

1.一种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屋顶包括由第一屋顶单元(1)拼接而成的屋顶上部(3)和由第二屋顶单元(2)拼接而成的屋顶下部(4),第一屋顶单元(1)包括布管(102),第二屋顶单元(2)包括沟槽(202),且布管(102)与沟槽(202)连通,屋顶上部(3)和屋顶下部(4)配合连接,且屋顶上部和屋顶下部均由纺织品制成;
所述的第一屋顶单元(1)中第一底层(103)的底面和第二屋顶单元(2)中第二底层(203)的底面分别设有单向防水透气薄膜层(5)。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屋顶单元(1)还包括第一顶层(101)和第一底层(103),布管(102)相互平行布设,且布管(102)固定连接在第一顶层(101)和第一底层(103)之间;第一屋顶单元(1)相互配合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屋顶单元(2)还包括第二顶层(201)和第二底层(203),沟槽(202)固定连接在第二顶层(201)和第二底层(203)之间;沟槽(202)的侧部设有出水口;第二屋顶单元(2)水平配合连接。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沟槽(202)倾斜布设。
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屋顶上部和屋顶下部配合连接是指位于屋顶上部最下部的第一屋顶单元(1)底部与第二屋顶单元(2)的顶部配合连接,且第一屋顶单元(1)的第一顶层(101)和第二屋顶单元(2)的第二顶层(201)位于同一面,第一屋顶单元(1)的第一底层(103)和第二屋顶单元(2)的第二底层(203)位于同一面,第一屋顶单元的布管(102)的底端与第二屋顶单元沟槽(202)的上部连通。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纺织品为非织造布、机织布、针织布或者编织布;且第一屋顶单元(1)和第二屋顶单元(2)均可为卷材。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屋顶单元(1)的第一顶层(101)的端面设有第一凸块(104)和第一凹槽(105),相邻的两个第一屋顶单元(1)通过第一顶层(101)的第一凸块(104)和第一凹槽(105)配合连接;和/或所述的第一屋顶单元(1)的第一底层(103)的端面设有第二凸块(106)和第二凹槽(107),相邻的两个第一屋顶单元(1)通过第一底层(103)的第二凸块(106)和第二凹槽(107)配合连接。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屋顶单元(2)的第二顶层(201)的端面设有第三凸块(204)和第三凹槽(205),相邻的两个第二屋顶单元(2)通过第二顶层(201)的第三凸块(204)和第三凹槽(205)配合连接;和/或第二屋顶单元(2)的第二底层(203)的端面设有第四凸块(206)和第四凹槽(207),相邻的两个第二屋顶单元(2)通过第二底层(203)的第四凸块(206)和第四凹槽(207)配合连接。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屋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围框架,外围框架分别与屋顶上部(3)的外边缘和屋顶下部(4)的外边缘固定连接。
CN201510682478.1A 2015-10-21 2015-10-21 一种屋顶 Active CN1053865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82478.1A CN105386569B (zh) 2015-10-21 2015-10-21 一种屋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82478.1A CN105386569B (zh) 2015-10-21 2015-10-21 一种屋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86569A CN105386569A (zh) 2016-03-09
CN105386569B true CN105386569B (zh) 2018-05-22

Family

ID=55419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82478.1A Active CN105386569B (zh) 2015-10-21 2015-10-21 一种屋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8656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07202A1 (de) * 1988-03-04 1989-09-14 Arnold Schmidt Extrudierbares ein- oder mehrkammer-profilelement fuer lichtpaneele oder bautafeln
CN201443139U (zh) * 2009-06-04 2010-04-28 周文彬 防结露建筑结构
CN101967869A (zh) * 2009-07-27 2011-02-09 北京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屋顶结构
CN101818550B (zh) * 2010-04-19 2011-10-26 郑州宏大纺纱新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纺织厂房屋顶防结露方法及其装置
CN202899677U (zh) * 2012-11-29 2013-04-24 福建省长乐市长源纺织有限公司 节能纺织厂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86569A (zh) 2016-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17940U (zh) 一种内循环双层幕墙
JP5432240B2 (ja) 新規なサステナブル建築モデル
CN104453601A (zh) 被动式集热、遮阳、通风集成窗
Generalova et al.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building envelopes of bioclimatical high-rise buildings
CN204266818U (zh) 被动式集热、遮阳、通风集成窗
CN106962067A (zh) 一种用于长江流域地区周年生产的连栋日光能温室
CN112459234A (zh) 一种装配式节能环保型阳光房
CN105201104B (zh) 一种具有良好隔热隔音效果的墙体及建筑物
CN105386569B (zh) 一种屋顶
CN106930446A (zh) 地源热太阳能生态型建筑
CN103233508A (zh) 一种节能建筑
CN201671357U (zh) 花园鱼池住宅节能环保建筑结构
Zhang et al. The bioclimatic design approach to plateau region buildings: Case of the Lhasa
CN217128734U (zh) 一种便于通风的装配式预制复合墙板
CN205976016U (zh) 防水构造以及墙体结构
CN206428875U (zh) 一种钢结构屋脊结构
CN103967229A (zh) 多功能集成化屋面系统及制备方法
CN108978857A (zh) 一种装配式房屋用保温装饰一体化屋顶板
CN201523577U (zh) 寒旱区无供暖连栋温室冬季保温装置
CN203640329U (zh) 建筑顶层用顶棚
CN210422017U (zh) 一种模块式绿色建筑
CN209339306U (zh) 一种装配式房屋用保温装饰一体化屋顶板
CN208965765U (zh) 一种新型四面企口岩棉外墙保温板
CN202248575U (zh) 轻钢屋面的采光通风结构
CN206571018U (zh) 轻钢装配式一体化母婴集成房的防水屋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