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1067B - 一种支撑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撑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1067B
CN105371067B CN201510738413.4A CN201510738413A CN105371067B CN 105371067 B CN105371067 B CN 105371067B CN 201510738413 A CN201510738413 A CN 201510738413A CN 105371067 B CN105371067 B CN 1053710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sleeve
outer tube
oil
end cover
oil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384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71067A (zh
Inventor
于勇
黄桂宏
全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ianze Powe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73841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7106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71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10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710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10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ctua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撑座,包括:底座和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式连接的伸缩部,所述伸缩部包括内套管和外套管,所述外套管的第一端设有限位部;所述内套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外套管外并伸出所述限位部,其第二端位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内套管能够沿所述外套管的轴向移动以使所述内套管的第一端逐渐远离或靠近所述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对所述内套管进行限位以使其第一端相对所述限位部的位置固定,且能够解除限位以使所述内套管能够相对所述外套管移动。本发明的支撑座不仅可通过内套管机械调节高度,还能够通过增加或减少流入活塞缸内的液压油的量来对内套管伸出外套管外的长度进行微量调节,同时提高支撑座的支撑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支撑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撑座,特别涉及一种可调节高度的支撑座。
背景技术
高铁接触网腕臂是安装在支柱上端用于支持定位装置和悬挂接触网的结构设备,它将接触网悬挂的负荷传给支柱或其他建筑物;当高铁接触网腕臂上的瓷瓶破损后,会导致腕臂下垂,致使接触网的张力加大且会导致高铁线路短路或漏电,为保障列车的正常通行,必须对腕臂上的瓷瓶进行更换。腕臂是用螺栓销、螺母和开口销配合使用固定在支柱上的,腕臂本身受向下的重力和接触网专递的张力,这些力全部是以螺栓销为支点,所以要有支撑设备对腕臂施加支撑力,使螺栓销不受外界压力(自重除外)。现有技术中的支撑设备均包括支撑杆和支撑座,通常所用的支撑座长度不可调,且支撑角度亦不可调节,另外该类支撑座所能提供的最大支撑力偏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机械调节高度且支撑稳定的支撑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撑座,包括:
底座;
伸缩部,其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伸缩部包括内套管和外套管,所述外套管的第一端设有限位部;所述内套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外套管外并伸出所述限位部,其第二端位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内套管能够沿所述外套管的轴向移动以使所述内套管的第一端逐渐远离或靠近所述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对所述内套管进行限位以使其第一端相对所述限位部的位置固定,且能够解除限位以使所述内套管能够相对所述外套管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外套管内设有与所述外套管同轴的活塞缸,所述内套管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活塞缸内并能够沿所述活塞缸的轴向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外套管与所述活塞缸之间形成环形油箱;
所述底座上设有包括吸油单向阀和排油单向阀的油泵,所述油泵外连有用于控制所述吸油单向阀和排油单向阀开启或关闭的踩踏部;
所述底座内设有与所述排油单向阀相连的第一油路和与所述吸油单向阀相连的第二油路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油路与第二油路的连通管路,所述第一油路与所述活塞缸连通用于向所述活塞缸内供油以顶推所述内套管使其沿所述活塞缸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油箱连通以使所述油箱内的液压油经所述第二油路进入第一油路内;
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连通管路通、断的调节阀。
作为优选,所述伸缩部通过转动部可拆卸式装设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转动部包括装设于所述外套管第二端内的下端盖、连接于所述下端盖与所述底座之间并能够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的万向球头以及压盖在所述万向球头外并与所述底座连接的万向球盖,所述万向球盖与所述万向球头朝向所述外套管的一侧间还设有万向球套,所述万向球套与所述万向球盖间为弹性连接,所述万向球头、所述万向球套和所述万向球盖之间形成用于储油的腔室;
所述万向球头内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活塞缸的第一支路;所述万向球头内设有用于连通所述腔室和第二油路的第二支路以及设于所述万向球头内用于连通所述油箱和所述腔室的导油管路。
作为优选,所述万向球头具有螺纹接头;
所述下端盖具有用于与所述外套管的第二端配合卡接的凸缘;所述下端盖朝向所述外套管第一端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活塞缸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口,所述下端盖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和所述螺纹接头连接的第二连接口;
所述下端盖至少设有所述第一连接口的一端与所述外套管间具有间隙,所述下端盖周向设有一圈与所述间隙连通的第一凹槽,所述万向球头位于所述腔室内的部分周向设有一圈第二凹槽,所述导油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内套管外壁具有多个沿其轴向设置的第一卡接部;
所述限位部包括能够沿所述内套管的径向移动以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或分离的第二卡接部、装设于所述外套管第一端的上端盖、通过螺栓固定压盖于所述上端盖上的伸缩压环以及设于所述伸缩压环和上端盖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卡接部位置的调节部,所述第二卡接部设于所述调节部及上端盖之间,所述上端盖具有与所述外套管连通的中心孔。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开设于所述内套管外圆周上的楔形槽,所述楔形槽的楔角朝向所述内套管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多个伸缩卡块,所述伸缩卡块朝向所述伸缩压环的一面设有圆柱销,所述上端盖上具有多个用于分别装设各所述伸缩卡块的安装槽,各所述安装槽朝向所述内套管的一侧敞口,所述伸缩卡块对应所述安装槽的封闭侧的一面设有与所述封闭侧抵接的第一弹簧;
所述调节部为能够相对所述外套管轴向转动的伸缩控制板,所述伸缩控制板具有供所述内套管穿过的通孔、多个分别供各所述圆柱销穿设的第一导向孔以及供所述螺栓穿设的第二导向孔,转动所述伸缩控制板或在所述内套管移动以使其第一端远离所述限位部时所述螺栓沿所述第二导向孔滑动,所述圆柱销沿所述第一导向孔滑动以带动所述伸缩卡块沿所述内套管的径向移动使所述伸缩卡块未设有第一弹簧的一侧能够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或分离。
作为优选,所述内套管内沿其轴向设有第二弹簧,所述内套管内邻近其第一端处设有环形凸棱,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所述环形凸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端盖连接;
所述伸缩控制板的外缘凸出所述上端盖和所述伸缩压环;
多个所述安装槽沿所述上端盖的中心孔的外缘均匀设置;
所述螺栓为多个并沿所述伸缩压环的内孔的外缘设置一圈,所述第二导向孔与所述螺栓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均为沿所述通孔的外围设置的圆弧形孔;所述第一导向孔具有大头端和小头端,所述伸缩控制板转动并带动所述圆柱销朝向所述小头端滑动时,所述伸缩卡块沿所述内套管的径向向外移动以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分离,进而使所述内套管能够相对所述外套管移动;当所述圆柱销朝向所述大头端滑动时,所述伸缩卡块沿所述内套管的径向向内移动以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进而使所述内套管与所述外套管相对固定;
所述伸缩卡块未设有第一弹簧的一侧的形状与所述楔形槽形状匹配以能够配合插入所述楔形槽中。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部还包括设于所述伸缩压环与伸缩控制板之间用于复位所述伸缩控制板的扭簧;
所述调节部还包括用于导向所述伸缩控制板转动的圆环状的导向带,所述导向带设于所述伸缩控制板的通孔中并与所述上端盖相贴靠;
所述内套管的第二端设有环形定位凹槽,当所述内套管的第二端滑动至所述限位部时,所述第二卡接部卡于所述定位凹槽内以限制所述内套管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外套管上设有通气阀门,位于所述底座内的第二油路上设有高压溢流阀。
本发明支撑座的有益效果在于:
1、内套管、外套管及限位部内的各结构均可拆卸,方便对伸缩杆的检修和维护。另外,将第二卡接部设为圆环状的楔形槽,同时将伸缩卡块沿上端盖的贯通孔的外缘设置一圈,且将各伸缩卡块用于与第二卡接部卡接的一侧的形状设置为与第二卡接部能够相啮合的形状,这样当欲对内套管进行定位时,多个伸缩卡块可同时伸入环形的楔形槽内环抱住内套管,不仅大大增加了卡接面积,且使内套管在自然状态下(即未人为转动伸缩控制板时)只能够沿伸出外套管的方向滑动而不能反向滑动,以保证本支撑座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撑力。
2、将液压油注入活塞缸与外套管之间以使活塞缸与外套管之间的腔室形成油箱,同时增设了油泵和与油泵连通的第一油路及第二油路,这使得本发明的支撑座能够通过增加或减少流入活塞缸内的液压油的量来对内套管伸出外套管外的长度进行微量调节,且还能够对内套管提供额外的支撑力,使支撑座的支撑性能更稳定。
3、伸缩部与底座间设置的转动部可使伸缩部整体能够相对底座旋转,使内套管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支撑角度,增加支撑座的灵活性,提高支撑座的适应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支撑座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支撑座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支撑座的底座的结构透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支撑座的油泵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支撑座的万向球套的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支撑座的万向球盖的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支撑座的万向球头的结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的支撑座的下端盖的结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支撑座的限位部的分解结构图。
图11为本发明的支撑座的上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支撑座的伸缩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支撑座的伸缩控制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底座;2-伸缩部;3-内套管;4-外套管;5-限位部;6-定位凹槽;7-第一卡接部;8-伸缩卡块;9-活塞缸;10-踩踏部;11-吸油单向阀;12-排油单向阀;13-第一油路;14-第二油路;15-连通管路;16-调节阀;17-下端盖;18-万向球头;19-万向球套;20-万向球盖;21-环形阶梯面;22-腔室;23-第一支路;24-第二支路;25-导油管路;26-螺纹接头;27-凸缘;28-碟簧;29-第一连接口;30-限位凸起;31-第二连接口;32-第一凹槽;33-第二凹槽;34-高压溢流阀;35-通气阀门;36-第一弹簧;37-第一弹簧螺堵;38-第二弹簧螺堵;39-连接头;40-油泵;41-上端盖;42-伸缩压环;43-中心孔;44-固定螺栓;45-第二弹簧;46-伸缩控制板;47-安装槽;48-圆柱销;49-通孔;50-第一导向孔;51-第二导向孔;52-扭簧;53-导向带;54-环形限位槽;55-插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撑座,其包括底座1和与底座1可拆卸式连接的伸缩部2。该伸缩部2包括相互套设的内套管3和外套管4;其中,外套管4的第一端设有限位部5(该第一端即为图中外套管4的上端,而图中外套管4的下端为其第二端);内套管3的第一端位于外套管4外并伸出限位部5,其第二端位于外套管4内(内套管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外套管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应);该内套管3能够沿外套管4的轴向移动以使其第一端能够逐渐远离或逐渐靠近限位部5,从而实现调节内套管3伸出外套管4外的长度,使整个伸缩部2的长度可调。该限位部5的设置是用于限制内套管3相对外套管4的位置以使其第一端相对限位部5的位置固定,也就是内套管3移动一段距离后可通过限位部5固定在该位置,使其至少不会向外套管4内移动(即,内套管3此时可以继续向上伸出外套管4,但不会向外套管4内移动);同时,该限位部5还能够解除对内套管3的限位,使其能够相对外套管4移动,或至少使内套管3能够向外套管4内移动。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避免内套管3在伸出外套管4时脱离外套管4,本实施例中,内套管3的第二端设有一圈定位凹槽6,当内套管3的第二端滑动至限位部5时,第二卡接部卡于定位凹槽6内以限制内套管3位置,即,将内套管3的第二端固定于外套管4中。
本实施例中的外套管4内设有与外套管4同轴设置的活塞缸9,本实施例中该活塞缸9的长度与外套管4的长度相近,内套管3滑动设于活塞缸9内,也就是可将内套管3视为活塞缸9内的活塞。采用将活塞缸9内置于外套管4内的方式可以减少该支撑座整体的占用空间,避免增大支撑座体积,使其便于安置或运输。
进一步地,外套管4与活塞缸9之间注有液压油以形成环形油箱;底座1上设有油泵40,该油泵40内设有吸油单向阀11和排油单向阀12,油泵40外设有用于控制吸油单向阀11或排油单向阀12开启、关闭的踩踏部10(本实施例中的踩踏部10为摇柄),也就是通过踩踏摇柄使其摆动以分别开启或关闭两个单向阀,踩踏部10的设置结构不唯一,本实施例中的踩踏部10的具体结构可参考图1所示。底座1内设有与排油单向阀12相连的第一油路13,以及与吸油单向阀11相连的第二油路14。其中,第一油路13同时与活塞缸9连通以用于向活塞缸9内供油以顶推内套管3轴向移动,第二油路14同时与油箱连通以用于将液压油通过第二油路14输送至第一油路13内。也就是,油泵40通过开启吸油单向阀11以将油箱内的液压油通过第二油路14导引输送至油泵40的腔内,接着油泵40通过关闭吸油单向阀11而打开排油单向阀12使位于油泵40腔内的液压油流入第一油路13内进而流入活塞缸9内将内套管3顶起。位于底座1内的第一油路13与第二油路14间具有连通管路15(该连通管路15可设置在第一油路13和第二油路14的另一端,也可设置在位于各油路两端之间的任一位置,当然,当连通管路15位于非油路端部位置处时,为了避免液压油流出,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的另一端需为封闭端),底座1上对应该连通管路15处设有能够阻断或接通该连通管路15的调节阀16,也就是该调节阀16可使位于底座1内的第一油路13与第二油路14间形成回路以对第一油路13内的液压油泄压从而使内套管3能够向外套管4内移动,或使第一油路13与第二油路14形成断路,使第一油路13内的液压油为高压油从而顶推内套管3向外套管4外移动。连通管路15的设置形式不唯一,只要其能够与调节阀16配合作用保证第一油路13与第二油路14间既可连通又可断开。例如本实施例中,调节阀16设于其中一油路上,且该油路与调节阀16内设有的输油管道(图中未示出)的一端连通,连通管路15的一端设置在另一油路上,另一端伸入调节阀16内并与其输油管道的另一端连通,该输油管道内设有一用于封堵该管道的钢珠,调节阀16通过其调节手轮控制该钢珠位置以调控两油路的通断。在支撑座的正常工作过程中(即,用于支撑的过程中)调节阀16需处于关闭状态,也就是使第一油路13与第二油路14之间为断路,避免液压油在底座1内形成循环而不流向活塞缸9内。而当内套管3欲向外套管4内移动时或在支撑座出现故障需避免液压油流向活塞缸9内时,调节阀16处于打开状态,以使第一油路13与第二油路14间形成通路,这样液压油便不流向活塞缸9内。
优选地,结合图2和图3所示,为了使伸缩部2能够相对底座1转动,使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角度以具有更好的支撑效果,本实施例特于伸缩部2与底座1间增设了转动部,也就是伸缩部2是通过转动部可拆卸式且可转动的装设于底座1上。该转动部包括装设于外套管4的第二端内的下端盖17、与下端盖17连接且同时坐落于底座1上并能够相对底座1转动的万向球头18以及压盖在万向球头18外并与底座1通过螺栓连接的万向球盖20,为了使万向球头18能够实现相对底座1平稳的转动的目的,万向球盖20与万向球头18朝向外套管4的一侧间还设有万向球套19。具体地,如图5所示,万向球套19呈半圆环状,并配合盖设在万向球头18朝向伸缩部2的一侧上,万向球套19外部朝向伸缩部2的一侧具有一环形阶梯面21,该环形阶梯面21上沿其周向设有一圈限位槽;如图6所示,万向球盖20呈圆管状,其一端设有用于在万向球盖20盖设在万向球套19上时能够与万向球套19的环形阶梯面21抵接的环形凸缘,该环形凸缘上设有与上述限位槽一一对应的圆孔,每个对应的圆孔与限位槽间均设有一碟簧28,该碟簧28一端插入限位槽内,另一端与设于各圆孔内的螺栓抵顶。设置该碟簧28的作用是为了使万向球盖20与万向球套19间能够具有允许万向球套19和万向球头18共同相对底座1转动的间隙。当然,万向球套19与万向球盖20之间采用其它弹性连接的方式亦可。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万向球盖20的底部通过固定螺栓44与底座1连接,当二者固定连接后,万向球盖20的内侧、万向球套19朝向底座1的一端以及万向球头18的外侧之间便形成环形的用于储油的腔室22(即万向球盖20、万向球套19、万向球头18以及底座1之间形成的腔室22)。继续结合图4和图8,万向球头18内分别设有第一支路23、第二支路24和导油管路25,其中第一支路23轴向贯穿万向球头18以及下端盖17以分别与第一油路13和活塞缸9连通,第二支路24一端与第二油路14连通,另一端与上述腔室22连通,导油管路25的两端分别与油箱和上述腔室22连通,即,油箱内的液压油先通过导油管路25流至腔室22内,再由腔室22流入第二支路24进而流入位于底座1内的第二油路14内。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转动部与伸缩部2间为螺纹连接。具体地,如图8所示,万向球头18具有螺纹接头26;如图9所示,下端盖17具有在其装设于外套管4内时与外套管4的第二端能够配合卡接的凸缘27,下端盖17朝向外套管4的第一端的一端具有用于与活塞缸9连接的第一连接口29,其另一端设有用于与上述螺纹接头26连接的第二连接口31。其中,第一连接口29为圆柱状的凹槽,活塞缸9与内套管3可配合插入该凹槽内。下端盖17在其设有第一连接口29的一端与外套管4的内壁间具有用于供液压油流过的间隙,本实施例中下端盖17设有第一连接口29的一端的横截面为正八边形,也就是下端盖17未设有凸缘27的一端具有八角面,以使其与外套管4的内壁间具有允许液压油流过的间隙。继续结合图2和图3,下端盖17位于第一连接口29和第二连接口31之间的部分周向设有一圈与上述间隙连通的第一凹槽32,也就是液压油可通过上述间隙流入第一凹槽32内;万向球头18位于腔室22内的部分周向设有一圈第二凹槽33,该第二凹槽33的设置是为增大腔室22内用于储油的容积,且该第二凹槽33的设置还可同时节省万向球头18的制作材料、减轻万向球头18的重量。导油管路25的一端与第一凹槽32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凹槽33连通,第二支路24朝向外套管4的一端与第二凹槽33连通。当第二油路14在吸油单向阀11的作用下欲引入液压油时,导油管路25将自油箱通过上述间隙流入第一凹槽32内的液压油引入第二凹槽33内,再由第二支路24将其引入位于底座1内的第二油路14内。优选地,位于底座1内的第二油路14上还设有高压溢流阀34,外套管4上还设有通气阀门35,以确保在液压油油压较高时能够自动泄压,以保证液压系统整体的安全性。
4继续结合图2和图3所示,内套管3的内部沿其轴向设有用于在其向外套管4外移动时向内套管3提供回复力的第二弹簧45。该第二弹簧45朝向底座1的一端通过第一弹簧螺堵37与下端盖17连接。该第一弹簧螺堵37为一端能够配合插入第一支路23中的柱状体且具有与第一支路23连通的轴孔,第一弹簧螺堵37的另一端具有圆柱形连接头39,该连接头39外侧沿其轴向设有多个用于与第二弹簧45配合连接的环形凹部,当第一弹簧螺堵37的一端伸入第一支路23中时,其连接头39卡于第一连接口29的底部;进一步地,内套管3邻近其第一端处形成有环形的限位凸起30,第二弹簧45朝向限位部的一端通过第二弹簧螺堵38与限位凸起30相连。该第二弹簧螺堵38与第一弹簧螺堵37的区别在于第二弹簧螺堵38在圆柱形连接头39外部还沿其轴向设有一用于和上述限位凸起30配合卡接的卡接部,该卡接部用于定位第二弹簧螺堵38,防止其沿内套管3的轴向向底座1方向移动。
如图1和图2所示,当内套管3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口29的底部相抵靠时,该位置即为内套管3的初始位置。内套管3的第一端具有与内套管3连通并在内套管3处于其初始位置时至少部分位于限位部5外的连接头39,以方便内套管3与其他物件的连接。
进一步地,内套管3的外壁上具有多个沿其轴向设置的第一卡接部7;限位部5包括能够沿外套管4的径向移动以能够与第一卡接部7卡接或分离的第二卡接部、上端盖41、通过固定螺栓44固定压盖于上端盖41上的伸缩压环42以及设于伸缩压环42和上端盖41之间用于调节第二卡接部位置的调节部,第二卡接部设于调节部及上端盖41之间,其中上端盖41具有与外套管4贯通的中心孔43。如图2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端盖41的横截面为圆形,其整体形状近似呈漏斗状,上端盖41下端(即图11中上端盖41的下端)设有用于与外套管4的第一端配合插接的插接部55,以用于更好的封堵外套管4,也就是更好的封堵油箱,使油箱的两端能够分别被上端盖41和下端盖17密封,防止液压油外溢。另外,该插接部55与外套管4的内壁间还设有密封圈(为了达到较好的密封效果,本实施例中各相连接的结构件间只要涉及液压油的部分均设有密封圈)。伸缩压环42通过多根固定螺栓44配合压盖于上端盖41横截面面积较大的一端上。其中,上述多根固定螺栓44分别沿伸缩压环42的内孔的外缘设置一圈。
具体地,继续结合图2和图10所示,第一卡接部7为开设于内套管3外圆周上的楔形槽,即该楔形槽为圆环形。第二卡接部为多个伸缩卡块8(本实施例中仅以三个伸缩卡块8为例进行说明,当然也可设置更多个伸缩卡块8),该伸缩卡块8朝向伸缩压环42的一侧设有圆柱销48,上端盖41上具有多个沿内套管3的径向设置的用于分别装设各伸缩卡块8的安装槽47(本实施例中的安装槽47为三个,分别与上述三个伸缩卡块8一一对应)。各安装槽47朝向内套管3的一侧敞口,即,安装槽47一侧与上端盖41的中心孔43连通,各伸缩卡块8对应安装槽47封闭侧(与其敞口侧相对的一侧)的一面设有第一弹簧36。当伸缩卡块8装设于对应的安装槽47内时,其第一弹簧36与安装槽47的封闭侧抵接。当第一弹簧36处于压缩状态,伸缩卡块8缩入安装槽47内并不与楔形槽卡接;当第一弹簧36受其弹力作用带动伸缩卡块8向靠近内套管3的方向移动以使其未设有第一弹簧36的一侧伸出安装槽47进而伸入楔形槽内,与楔形槽卡接。
本实施例中的每个伸缩卡块8均并列设有两个第一弹簧36,当然也可仅设置一根第一弹簧36,或设置多个第一弹簧36。安装槽47的形状优选与伸缩卡块8的形状匹配以避免伸缩卡块8在安装槽47内晃动移位,影响其与楔形槽的接触卡接。如图11所示,该多个安装槽47分别沿上端盖41的中心孔43的外缘均匀分布,这样可使在伸缩卡块8与内套管3上的一楔形槽相卡接时,多个伸缩卡块8能够近乎包围该楔形槽,以使该楔形槽周向受力均匀进而使二者卡接的更牢固。
优选地,如图12所示,伸缩卡块8为矩形块,且各伸缩卡块8未设有第一弹簧36的一侧的形状与楔形槽形状匹配以使其能够配合插入楔形槽中,即,使伸缩卡块8能够与楔形槽相啮合,增大卡接力度。其中,上述楔形槽的楔角朝向内套管3的第一端,以在未转动伸缩控制板46(以下将会详细介绍)时内套管3只能向外套管4外移动,而不能向外套管4内移动,进而使本发明的伸缩杆应用于物体支撑上时能够提供稳定且持续的支撑力。
进一步地,调节部为能够绕外套管4的轴向转动的伸缩控制板46。如图13所示,伸缩控制板46具有供内套管3穿过的通孔49、多个分别供各伸缩卡块8的圆柱销48穿设的第一导向孔50以及供固定螺栓44穿设的第二导向孔51。该多个第一导向孔50分别根据各圆柱销48的位置进行设置,多个第二导向孔51分别根据固定螺栓44的分布位置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向孔51的数量与固定螺栓44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设置,当然每个第二导向孔51内也可穿设多根固定螺栓44。转动伸缩控制板46或在内套管3向外套管4外移动时,各固定螺栓44沿对应的第二导向孔51滑动,各圆柱销48沿对应的第一导向孔50滑动以带动各伸缩卡块8沿内套管3的径向移动进而与对应的楔形槽卡接或分离。
继续结合图13所示,第一导向孔50和第二导向孔51均为沿通孔49的外围设置的圆弧形孔。进一步地,第一导向孔50自其一端起在内套管3的径向上向远离内套管3的方向逐渐减小,使其两端分别形成大头端和小头端,也就是该大头端与小头端在内套管3的径向上具有间距,该大头端在内套管3的径向上相对小头端更靠近内套管3(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向孔50近似为楔形孔,具体请参见图,当然第一导向孔50也可设置成其它样式,只要其两端在伸缩控制板46的径向上具有高度差即可)。当伸缩控制板46转动并带动圆柱销48朝向该小头端滑动时,伸缩卡块8沿内套管3的径向向外移动以与第一卡接部7分离(此时伸缩卡块8挤压第一弹簧36使其处于压缩状态,而伸缩卡块8的移动可通过人为转动伸缩控制板46实现,或受朝向远离外套管4的方向移动的内套管3的挤推实现),进而使内套管3能够相对外套管4移动,例如使内套管3复位至其初始位置;而当圆柱销48在第一弹簧36的回复力作用下朝向第一导向孔50的大头端滑动时,伸缩卡块8沿内套管3的径向向内移动以与第一卡接部7卡接(此时第一弹簧36复位,倘若此时伸缩控制板46未有其他外力作用时,伸缩控制板46可在扭簧52的带动下转动,该扭簧52将在下文介绍),从而使内套管3与外套管4相对位置固定。也就是,将第一导向孔19的两端间设有一间距的目的是为了在内套管2相对外套管1移动时能够导向伸缩卡块13向远离或靠近内套管2的方向移动。而伸缩控制板46的设置是用于在处于限位状态的内套管3欲向外套管4内移动时,可通过伸缩控制板46自身的转动以驱动各伸缩卡块8的圆柱销48沿对应的第一导向孔50滑动至该导向孔的小头端,使各伸缩卡块8与楔形槽分离以为内套管3的移动提供空间。
本实施例中的伸缩控制板46为圆形板(当然也可为其它形状的板),其半径大于伸缩压环42和上端盖41的半径,即其外缘凸出伸缩压环42和上端盖41,以便于使用者转动伸缩控制板46。
优选地,调节部还包括设于伸缩压环42与伸缩控制板46之间用于复位伸缩控制板46的扭簧52以及呈圆环状的导向带53。该扭簧52一端与伸缩压环42连接,另一端与伸缩控制板46连接,具体可在伸缩压环42和伸缩控制板46上分别设置插接孔。具体地,在伸缩卡块8与楔形槽卡接时,扭簧52处于其初扭力状态;当转动伸缩控制板46使伸缩卡块8向安装槽47内移动时,伸缩卡块8的第一弹簧36受力压缩,扭簧52进一步产生扭矩,当取消施加于伸缩控制板46的外力时,伸缩控制板46受扭簧52的弹力反向转动,同时伸缩卡块8受其第一弹簧36的回复力向远离安装槽47的方向移动。导向带53设于伸缩控制板46的通孔49中,且其朝向上端盖41的一侧贴靠于上端盖41上,该导向带53的设置是用于防止内套管3在沿其轴向移动时产生晃动。为了更好的固定导向带53,本实施例中还特别于上端盖41上设置一圈用于限位导向带53的环形限位槽54。
具体操作时,踩踏摇柄,使吸油单向阀11关闭,排油单向阀12打开,此时油箱内的液压油受压下降并通过第二油路14涌入活塞缸9内以推顶内套管3向外套管4外移动(当然也可通过拉拽内套管3的连接头39将内套管3直接抽出),由于涌入活塞缸9内的液压油受压而具有一定压力(该压力的压力值大于大气压的压值),因此能够牢牢的撑顶住内套管3,防止内套管3向外套管4内的方向移动。而在内套管3移动的过程中,限位部5的伸缩卡块8先是受到内套管3的挤推力使其向安装槽47内移动,也就是伸缩卡块8与前一个楔形槽分离而与内套管3位于该楔形槽与后一楔形槽之间的部分抵接,随着内套管3的继续上移使下一个楔形槽移至与各安装槽47的敞口侧相对处,此时各伸缩卡块8受其弹簧的弹力向该楔形槽移动直至两者相啮合以达到限位内套管3的作用。也就是,内套管3在向外套管4外移动时,不仅受到高压值的液压油的顶推力,还受到限位部5内的伸缩卡块8向其提供的支撑力,能够牢牢限位住内套管3,防止其反向移动。而液压油的设置不仅可以为内套管3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力,还能够对内套管3的位置进行微量调节,例如在该支撑座支撑物体时,由于两个楔形槽间的间距设置不合适(即当前楔形槽的高度不能满足支撑高度,而下一个楔形槽的高度又会超过支撑高度),使得伸缩卡块8与任一楔形槽相卡接时均不能较好的支撑支撑物,此时便可根据支撑位置通过调节液压油的油量来调节内套管3位置并支撑、限位内套管3,也就是内套管3的支撑力完全由液压油提供,伸缩卡块8无需与任一楔形槽卡接。进一步地,当欲使处于限位状态的内套管3向外套管4内移动时,例如需要缩短内套管3位于外套管4外的长度时,停止踩踏踩踏部10,并打开调节阀16,此时转动伸缩控制板46,使伸缩控制板46通过推动圆柱销48沿对应的第一导向孔50的滑动而带动伸缩卡块8向安装槽47内移动,进而使各伸缩卡块8与对应的楔形槽分离,以为内套管3的移动提供滑动空间。待将内套管3调整至所需位置处时,旋紧关闭调节阀16,松开伸缩控制板46,伸缩控制板46在扭簧52的带动下复位,同时各伸缩卡块8在其第一弹簧36的作用下复位,即,与对应的楔形槽啮合,对内套管3进行限位。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支撑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伸缩部,其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伸缩部包括内套管和外套管,所述外套管的第一端设有限位部;所述内套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外套管外并伸出所述限位部,其第二端位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内套管能够沿所述外套管的轴向移动以使所述内套管的第一端逐渐远离或靠近所述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对所述内套管进行限位以使其第一端相对所述限位部的位置固定,且能够解除限位以使所述内套管能够相对所述外套管移动;
所述外套管内设有与所述外套管同轴的活塞缸,所述内套管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活塞缸内并能够沿所述活塞缸的轴向移动;
所述外套管与所述活塞缸之间形成环形油箱;
所述底座上设有包括吸油单向阀和排油单向阀的油泵,所述油泵外连有用于控制所述吸油单向阀和排油单向阀开启或关闭的踩踏部;
所述底座内设有与所述排油单向阀相连的第一油路和与所述吸油单向阀相连的第二油路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油路与第二油路的连通管路,所述第一油路与所述活塞缸连通用于向所述活塞缸内供油以顶推所述内套管使其沿所述活塞缸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油箱连通以使所述油箱内的液压油经所述第二油路进入第一油路内;
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连通管路通、断的调节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缩部通过转动部可拆卸式装设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转动部包括装设于所述外套管第二端内的下端盖、连接于所述下端盖与所述底座之间并能够相对所述底座转动的万向球头以及压盖在所述万向球头外并与所述底座连接的万向球盖,所述万向球盖与所述万向球头朝向所述外套管的一侧间还设有万向球套,所述万向球套与所述万向球盖间为弹性连接,所述万向球头、所述万向球套和所述万向球盖之间形成用于储油的腔室;
所述万向球头内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活塞缸的第一支路;所述万向球头内设有用于连通所述腔室和第二油路的第二支路以及设于所述万向球头内用于连通所述油箱和所述腔室的导油管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万向球头具有螺纹接头;
所述下端盖具有用于与所述外套管的第二端配合卡接的凸缘;所述下端盖朝向所述外套管第一端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活塞缸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口,所述下端盖的另一端设有用于和所述螺纹接头连接的第二连接口;
所述下端盖至少设有所述第一连接口的一端与所述外套管间具有间隙,所述下端盖周向设有一圈与所述间隙连通的第一凹槽,所述万向球头位于所述腔室内的部分周向设有一圈第二凹槽,所述导油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凹槽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套管外壁具有多个沿其轴向设置的第一卡接部;
所述限位部包括能够沿所述内套管的径向移动以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或分离的第二卡接部、装设于所述外套管第一端的上端盖、通过螺栓固定压盖于所述上端盖上的伸缩压环以及设于所述伸缩压环和上端盖之间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卡接部位置的调节部,所述第二卡接部设于所述调节部及上端盖之间,所述上端盖具有与所述外套管连通的中心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接部为开设于所述内套管外圆周上的楔形槽,所述楔形槽的楔角朝向所述内套管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多个伸缩卡块,所述伸缩卡块朝向所述伸缩压环的一面设有圆柱销,所述上端盖上具有多个用于分别装设各所述伸缩卡块的安装槽,各所述安装槽朝向所述内套管的一侧敞口,所述伸缩卡块对应所述安装槽的封闭侧的一面设有与所述封闭侧抵接的第一弹簧;
所述调节部为能够相对所述外套管轴向转动的伸缩控制板,所述伸缩控制板具有供所述内套管穿过的通孔、多个分别供各所述圆柱销穿设的第一导向孔以及供所述螺栓穿设的第二导向孔,转动所述伸缩控制板或在所述内套管移动以使其第一端远离所述限位部时所述螺栓沿所述第二导向孔滑动,所述圆柱销沿所述第一导向孔滑动以带动所述伸缩卡块沿所述内套管的径向移动使所述伸缩卡块未设有第一弹簧的一侧能够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或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套管内沿其轴向设有第二弹簧,所述内套管内邻近其第一端处设有环形凸棱,所述第二弹簧一端与所述环形凸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端盖连接;
所述伸缩控制板的外缘凸出所述上端盖和所述伸缩压环;
多个所述安装槽沿所述上端盖的中心孔的外缘均匀设置;
所述螺栓为多个并沿所述伸缩压环的内孔的外缘设置一圈,所述第二导向孔与所述螺栓一一对应;
所述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均为沿所述通孔的外围设置的圆弧形孔;所述第一导向孔具有大头端和小头端,所述伸缩控制板转动并带动所述圆柱销朝向所述小头端滑动时,所述伸缩卡块沿所述内套管的径向向外移动以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分离,进而使所述内套管能够相对所述外套管移动;当所述圆柱销朝向所述大头端滑动时,所述伸缩卡块沿所述内套管的径向向内移动以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进而使所述内套管与所述外套管相对固定;
所述伸缩卡块未设有第一弹簧的一侧的形状与所述楔形槽形状匹配以能够配合插入所述楔形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还包括设于所述伸缩压环与伸缩控制板之间用于复位所述伸缩控制板的扭簧;
所述调节部还包括用于导向所述伸缩控制板转动的圆环状的导向带,所述导向带设于所述伸缩控制板的通孔中并与所述上端盖相贴靠;
所述内套管的第二端设有环形定位凹槽,当所述内套管的第二端滑动至所述限位部时,所述第二卡接部卡于所述定位凹槽内以限制所述内套管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上设有通气阀门,位于所述底座内的第二油路上设有高压溢流阀。
CN201510738413.4A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支撑座 Active CN1053710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38413.4A CN105371067B (zh)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支撑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38413.4A CN105371067B (zh)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支撑座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1067A CN105371067A (zh) 2016-03-02
CN105371067B true CN105371067B (zh) 2018-01-02

Family

ID=55373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38413.4A Active CN105371067B (zh) 2015-11-03 2015-11-03 一种支撑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710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85794B (zh) * 2019-12-30 2021-04-13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压力管道的快速接头及其使用方法
CN112980581A (zh) * 2021-04-22 2021-06-18 江西馨源香料有限公司 一种天然健康的香料制备用工艺以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88056A (en) * 1943-07-17 1945-10-30 Nathan V Hendricks Adjustable support
CN201236866Y (zh) * 2008-07-18 2009-05-13 深圳市白雪投影银幕有限公司 伸缩件的锁紧机构
CN101898734B (zh) * 2010-07-16 2012-07-25 宁波大学 一种液压多级延伸式撑顶扩张工具
CN201794869U (zh) * 2010-09-25 2011-04-13 东莞市江顺箱包袋配件有限公司 三节拉杆
CN202339466U (zh) * 2011-10-21 2012-07-18 杨子良 一种摄影稳定器
ITMI20130735A1 (it) * 2013-05-07 2014-11-08 Finan Co S A S Di Barbieri Bruno & C Colonna sterzo multifunzionale inclinabile
CN205191127U (zh) * 2015-11-03 2016-04-27 北京天泽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1067A (zh)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71702B2 (en) Manhole with height/inclination-adjustable manhole cover
CN105371067B (zh) 一种支撑座
KR20170028324A (ko) 텔레스코핑 가능한 스프링 지지체
BR112017026310B1 (pt) Sistema de entrega de graute
CN207848610U (zh) 薄壁管组合件新型结构
CN103155323A (zh) 特别是在风力设备上用于线缆的固定系统
CN105371072B (zh) 一种支撑装置
CN205191127U (zh) 一种支撑座
CN204849776U (zh) 支撑结构中的活络结构和支撑结构
CN105370681B (zh) 一种伸缩杆
KR101268016B1 (ko) 독립적으로 걸림판을 구동시키는 플러깅 시스템
SA521421029B1 (ar) إغلاق أنبوب مبادل حراري
CN205298998U (zh) 一种支撑装置
CN103939695B (zh) 管线连接锁紧机构
BR102012002384A2 (pt) conector para uso com uma instalação de riser submarino, instalação de riser e método de fornacimento de uma junta de alívio para uma instalação de riser
CN106013464A (zh) 卡环连接件
CN108560604A (zh) 一种市政井盖及其拆卸工具和拆装方法
CN105226469B (zh) 插拔连接器对接脱落自适应运动系统
CN104763851A (zh) 适用范围广的阀门联接器
CN106795745B (zh) 闸板式防喷器活塞杆子组件
CN208830357U (zh) 一种安全市政井盖及拆卸工具
CN105909889B (zh) 一种液冷散热器水嘴密封锁紧的装置及方法
CN208604634U (zh) 一种易维护市政井盖及拆卸工具
CN208563390U (zh) 一种改进型市政井盖拆卸结构
CN205278447U (zh) 一种下装式浮动球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Eight Zhuang Xili 100025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Chaoyang Road No. 100 building B1801-1803 2000

Patentee after: Beijing Tianze Power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Zhong Guo

Address before: Eight Zhuang Xili 100025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Chaoyang Road No. 100 building B1801-1803 2000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TIANZE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Zhong 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