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65675B - 具有内部减震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 - Google Patents

具有内部减震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65675B
CN105365675B CN201510838238.6A CN201510838238A CN105365675B CN 105365675 B CN105365675 B CN 105365675B CN 201510838238 A CN201510838238 A CN 201510838238A CN 105365675 B CN105365675 B CN 1053656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body
damping
mirror
damping cap
mirro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3823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65675A (zh
Inventor
胡数松
周朝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Aokelun Industr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Aokelun Industr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Aokelun Industr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Aokelun Industr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83823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6567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65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65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656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656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4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inside vehicl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内部减震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包括镜片组件、镜壳体以及用于将镜片组件与镜壳体卡接的卡接结构,所述镜片组件通过卡接结构卡接于镜壳体上,还包括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包括至少一减震件,减震件包括减震帽以及一减震帽安装柱,所述减震帽安装柱的底部固定于镜壳体内;减震帽安装柱的外周面向外设置有多个挡块,其中一个挡块的长度与所述减震帽安装柱的轴向长度相匹配,剩余的挡块位于所述减震帽安装柱的外周面的下端位置处,在所述减震帽的内筒的内周面上相应于所述长挡块的位置处设置与其相匹配的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三限位槽由所述内筒的内周面向减震帽的外周面开设。上述具有内部减震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减震效果佳。

Description

具有内部减震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内部减震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
背景技术
为了驾驶员操作方便,防止行车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各国均规定了汽车上必须安装内后视镜,且所有内后视镜都必须能调整方向。内后视镜安装于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上接近上边缘的位置处,用于帮助驾驶员坐在驾驶室座位上直接获取汽车后方、侧方等外部信息的装置。汽车在行驶过程难免会产生抖动或震动,尤其是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驶时,抖动幅度更大,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具有内部减震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防止汽车内后视镜随汽车的抖动而产生异响、避免汽车内后视镜的内部零件松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能够减少零部件异响、震动的具有内部减震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内部减震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包括主体结构,所述主体结构包括内后视镜本体、用于将内后视镜本体安装在汽车内的前挡风玻璃上的安装结构以及用于将内后视镜本体与安装结构连接的连接结构,所述内后视镜本体包括镜片组件、镜壳体以及用于将镜片组件与镜壳体卡接的卡接结构,所述镜片组件通过卡接结构卡接于镜壳体上,还包括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包括至少一减震件,所述减震件包括减震帽以及一减震帽安装柱,所述减震帽安装柱的底部固定于镜壳体内;所述减震帽安装柱的外周面向外设置有多个挡块,其中一个挡块的长度与所述减震帽安装柱的轴向长度相匹配,剩余的挡块位于所述减震帽安装柱的外周面的下端位置处,所述剩余的挡块的上端面至减震帽安装柱的顶端面之间的水平距离与所述减震帽的内筒深度相匹配,在所述减震帽的内筒的内周面上相应于所述长挡块的位置处设置与其相匹配的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三限位槽由所述内筒的内周面向减震帽的外周面开设,当所述减震帽盖设于减震帽安装柱上后,减震帽的帽顶面凸出于镜壳体的侧壁朝向镜片组件的一端端面。
上述具有内部减震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通过减震帽和减震帽安装柱的配合,当所述镜片组件安装在所述镜壳体的开口处后,镜片的背面向镜壳体方向施压,所述减震帽朝向镜片的表面被受压后,向壳体方向压缩,因此起到防止镜片组件、壳体内的零部件等等震动的作用。本减震结构简单、减震效果较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汽车内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汽车内后视镜的仰视图。
图3是图1中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第二透光件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镜片组件与镜壳体的爆炸图。
图6是图1中去除镜片组件的爆炸图。
图7是图2中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序号:
后视镜本体10、安装结构14、连接结构12;半球形摄像头 21、开关按钮22、麦克风23、指示灯25;第一电极31、第二电极32、透明导电层33、导电反射层34、第一透光件35、第二透光件36;
后视镜本体 10:镜壳体101,卡接结构102,镜框103,镜片104,半球形摄像头安装结构105,第二透光件安装结构106,减震结构107;
镜壳体101:TFT卡槽1011,圆形孔1012,第二围合壁1013,第二内螺纹安装柱1014;
卡接结构102:第一围合壁1021,第二卡孔1023,第二单向卡块1024,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
镜框103:凸块1031,第一窗口1032;
镜片104:第一玻璃1041,第二玻璃1042;
半球形摄像头安装结构105:限位柱1051,第一圆形挡边1052,第一限位槽1053,圆形盖板1054,第二圆形挡边1055,第二限位槽1056,第一内螺纹安装柱1057,安装支耳1058;
第二透光件安装结构106:第二窗口1061,侧壁1062,底板1063,第一卡孔1064;
减震结构107:减震帽1071,减震帽安装柱1072,挡块1073;
连接结构14:第一球头连接件141,固定座142,空心连接杆143,安装垫片144,第二球头连接件145;
第一球头连接件141:圆形安装片1411,第一球头1412,第三内螺纹安装柱1413,第一过线孔1414;
固定座142:圆形凹槽1421,第一安装孔1422,第二过线孔1423,第二安装孔1424,限位杆1425,限位孔1426;
安装垫片144:第三安装孔1441,第三过线孔1442;
第二球头连接件145:第二连接柱1451,第二球头1452;
安装结构 12;安装座121,固定块122;
安装座121:座板1211,侧板1212,滑槽1213,凹陷槽1214,齿槽1215,螺纹孔1216,减重槽12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1至图8,汽车内后视镜包括主体结构、安装于主体结构上的行车记录模块以及防眩目模块。所述主体结构包括内后视镜本体10、用于将内后视镜本体10安装在汽车内的前挡风玻璃上的安装结构12以及用于将内后视镜本体10与安装结构12连接的连接结构14。所述行车记录模块和防眩目模块设置于内后视镜本体10上。本发明的汽车内后视镜具有防眩目功能和行车记录仪集成为一体,其外形结构与普遍的外形结构相似,不占用过多的空间,满足行车记录和防眩目的功能,节省了汽车内部置行车记录仪、内后视镜的空间,使汽车内部更简洁。
所述内后视镜本体10包括镜片组件、镜壳体101以及用于将镜片组件与镜壳体101卡接的卡接结构102,所述镜片组件通过卡接结构102卡接于镜壳体101上。所述镜片组件包括镜框103以及嵌设于镜框103上的镜片104。本实施例中,所述镜片104为双层玻璃,即包括位于正面(安装后朝向驾驶室的一面或者前面)的第一玻璃1041以及叠于所述第一玻璃1041背面的第二玻璃1042,所述第一玻璃1041为透明玻璃。
所述行车记录模块包括行车记录电路模块、半球形摄像头21、用于开启或关闭半球形摄像头21的开关按钮22,所述行车记录电路模块包括一主板、于主板上设置的微处理器、与微处理器电连接的RAM、按键电路、麦克风23、声音输出通道(扬声器)、电源模块、SD存储卡、指示灯25等等。所述主板、RAM(随机存取存储器)、按键电路等安装于镜壳体101内。
所述防眩目模块包括用于感测本车后方的光源的第一光传感器、用于感测本车周围光环境的第二光传感器、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光传感器电连接的防眩目电路板、嵌设于第一玻璃1041的下边缘上的且与防眩目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一电极31、嵌设于第二玻璃1042上边缘上的且与防眩目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二电极32、位于透明玻璃及非透明玻璃之间的且由第一玻璃1041到第二玻璃1042方向依次设置的透明导电层33、导电反射层34,所述透明导电层33由所述电致变色材料制作;所述防眩目模块还包括第一透光件35和第二透光件36,本车后方的光源能够通过第一透光件35透射至第一光传感器处,以保证第一光传感器能够检测到所述本车后方的光源(例如本车后方的汽车的大灯所照射的光源),本车周围的光源能够通过第二透光件36透射至第二光传感器处,以保证第二光传感器能够检测到本车周围、本车前方的光环境。上述防眩目模块的电子元器件均设置于镜壳体101内。
所述内后视镜本体10还包括将半球形摄像头21安装在镜壳体101上朝向车头的一面的位置处的半球形摄像头安装结构105、用于将第二透光件36安装在镜壳体101上的第二透光件安装结构106、设于镜壳体101内部的减震结构107。
本方案中,将上述行车记录模块和防眩目模块置于所述主体结构上,利用镜壳体101的空间,将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等放置于内后视镜本体10的镜壳体101内,各个零部件可嵌设于内后视镜本体10上,在原有的汽车内后视镜上集成了防眩目功能以及行车记录的功能,不占用过多的空间,使得车内布置更简洁,并且使汽车内后视镜更多功能化。
关于内后视镜本体10结构以及在内后视镜本体10上各个零部件的布置:
所述镜片组件的镜框103呈形状与镜壳体101开口形状相匹配的类长方形边框,在所述镜框103的下边缘向下凸设有一凸块1031,该凸块1031用于为半球形摄像头21的开关按钮22提供一个安装位置,所述开关按钮22嵌设于所述凸块1031上。在所述凸块1031上位于开关按钮22两侧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一第一窗口103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件35为两个,两个第一透光件35分别嵌设于两个第一窗口1032上。所述第一窗口1032呈敞口状,设置在开关按钮22的两侧,可以使得第一透光件35的透光范围更广。后车的左右两个大灯的光源可以同时透过两个第一透光件35后被第一光传感器采集;另,凸块1031的位置位于内后视镜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可以从位置上正好与位于本车后方的汽车呈正对的状态,便于后车的光源能够被准确、即时的被第一光传感器采集到。
所述镜壳体101呈长方形凹槽状,在将内后视镜安装于汽车内的前挡风玻璃上后,镜壳体101的开口面朝向驾驶室的方向。在所述镜壳体101的下侧壁上嵌设有供行车记录模块的TFT卡插入的TFT卡槽1011、麦克风23、指示灯25。所述扬声器嵌设在所述凸块1031上位于所述开关按钮22的下方或者上方,如此,在当用户利用行车记录仪回放录制的视频时,声音的音量更大,声音输出效果更好。
在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嵌设有所述半球形摄像头21,所述半球形摄像头21嵌设于所述镜壳体101的底部后,可在一定范围内转动。
所述连接结构14的一端与镜壳体101的底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安装结构12相连,所述连接结构14具体与镜壳体101的底壁的中间部分相连。
在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上相应于第二光传感器的位置处开设有一第二窗口1061,所述第二透光件36通过该第二窗口1061安装于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上。
关于半球形摄像头安装结构105:
半球形摄像头21具有半球形壳体,所述半球形摄像头21的视频采集窗位于半球形壳体的弧形顶部,在半球形壳体的外表面上靠近边缘的位置处对称开设有两限位柱1051,所述两限位柱105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半球形壳体的开口面相平行。
在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上开设有与半球形壳体外径相匹配的圆形窗口,圆形窗口的边缘向所述镜壳体101内延伸形成一第一圆形挡边1052,在所述第一圆形挡边1052上相应于两限位柱1051的位置处开设有两个第一限位槽1053,所述第一限位槽1053的长度决定半球形摄像头21周向旋转(顺、逆时针旋转)的度数;在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的内壁面上位于所述第一圆形挡边1052外周的位置设置有多个第一内螺纹安装柱1057(本方案中设置三个第一内螺纹安装柱1057)。
所述半球形摄像头安装结构105包括上述两限位柱1051、第一圆形挡边1052以及与所述两限位柱1051限位配合的两个第一限位槽1053;还包括与所述圆形窗口相匹配的圆形盖板1054,所述圆形盖板1054的边缘向第一圆形挡边1052的方向延伸出与所述第一圆形挡边1052相匹配的一第二圆形挡边1055,在所述第二圆形挡边1055上相应于两第一限位槽1053的位置处开设有两个第二限位槽1056,所述第二限位槽1056与第一限位槽1053的槽口相对;当所述圆形盖板1054盖于所述圆形挡边上时,所述第二限位槽1056和第一限位槽1053形成矩形的两限位框,两限位柱1051分别位于两限位框内,以对半球形壳体各个方向的转动进行限位,并且第一限位槽1053的槽底用于抵住所述限位柱1051,防止半球形摄像头21向壳体外脱落。在所述圆形盖板1054的边缘处相应于所述第一内螺纹安装柱1057的位置向外设置有与其相匹配的安装支耳1058,在安装支耳1058上开设有供安装螺栓穿过的过孔,安装螺栓(图未示出)依次穿过所述过孔后与第一内螺纹安装柱1057螺纹配合。可理解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窗口、盖板等形状还可以有其它不同的变换,此处不再详述。
本方案中,通过上述半球形摄像头安装结构105,半球形摄像头21可以从各个方向上进行转动,从而使得半球形摄像头21的采集窗可以进行任意角度方向的微调,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场合、不同实例的各种不同的需求,微调的角度与限位框的大小相应,厂家在制造过程中,可以调整限位框的形状、大小,从而调整半球形摄像头21的最大转动角度范围;方便用户使用,第一限位槽1053起到防止半球形摄像头21脱落的作用,其槽底能够从限位柱1051的外表面方向抵挡所述限位柱1051,因此,无论用户如何调整半球形摄像头21的角度,半球形摄像头21均不会从壳体上脱落;本方案的半球形摄像头安装结构105非常简单、无需浪费过多的零部件即可对所述半球形摄像头21进行安装。
关于第二透光件36以及第二透光件安装结构106: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的第二透光件36和它的安装结构106,这种第二透光件36能够使更大范围的环境光通过它透射于镜壳体101内部的第二光传感器中,更便于第二光传感器能够敏捷的采集到汽车周围的环境光。具体地:新的第二透光件36的安装结构106包括所述第二窗口1061、由第二窗口1061的边缘向镜壳体101内部延伸的侧壁1062以及位于所述侧壁1062的里端面的底板1063,所述底板1063和侧壁1062构成第二透光件36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呈喇叭状(即敞口状),在所述安装座的各个侧壁1062上分别开设有一第一卡孔1064。所述第二透光件36的结构与它的安装座的内空形状相匹配,第二透光件36包括与所述第二窗口1061形状相匹配的透光板、由所述透光板的各个边缘向内延伸的安装壁,在各个安装壁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孔1064相匹配的卡块,所述第二透光件36以及它的安装结构106形成一第二透光组件。优选的,所述卡块为第一单向卡块(或者单向凸块),第一单向卡块的断面呈直角三角形,朝向镜壳体101内的一端的厚度逐渐大于远离壳体的一端的厚度。本方案中,所述第二透光件36的安装结构106非常便于第二透光件36的安装,工作人员仅需要将第二透光件36向安装座内推,再通过第一单向卡块与所述安装座的侧壁1062上的第一卡孔1064卡合即可实现第二透光件36的安装。为工作人员节省了安装时间、提高了安装效率,无需在镜壳体101和第二透光件36上打螺栓孔,无需增加多余的螺栓安装,由于第一单向卡块的作用,在安装时第一单向卡块可以起到安装时导向作用,防止安装后的第二透光件36脱落,保证了整个汽车内后视镜的完整性和整体性。
关于内后视镜本体10的减震结构107:
所述减震结构107包括设于壳体的对角处的第一及第二减震件以及设于所述圆形盖板1054的中心位置处的第三减震件。第一、第二及第三减震件均包括一减震帽1071以及一减震帽安装柱1072,所述第一、第二减震件的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底部与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减震件的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底部与所述圆形盖板1054上朝向镜片组件的一面固定连接。
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外周面向外设置有多个挡块1073,本实施例中,所述挡块1073为四个,四个挡块1073均匀间隔的分布在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外周面。其中一个挡块1073的长度与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轴向长度相等或者约等或者相匹配(以下称长挡块1073),剩余的挡块1073位于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外周面的下端位置处,所述剩余的挡块1073的上端面至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顶端面之间的水平距离与所述减震帽1071的内筒深度相匹配,如此,当所述减震帽1071盖于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上时,减震帽1071的下端正好搁置在剩余的挡块1073的上端面,将减震帽1071的水平高度进行限位,对减震帽1071起到支撑作用。在所述减震帽1071的内筒的内周面上相应于所述长挡块1073的位置处设置与其相匹配的第三限位槽(图未示出),所述第三限位槽由所述内筒的内周面向减震帽1071的外周面开设。所述限位槽用于对减震帽1071进行限位,防止减震帽1071在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上旋转,起到稳固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作用,进而使减震件起到的减震效果更好。
所述减震帽1071安装于减震帽安装柱1072上后,减震帽1071的帽顶面凸出于镜壳体的侧壁朝向镜片组件的一端端面。减震帽1071采用具有压缩性的软性材质制作而成,例如泡棉等等。如此,当所述镜片组件安装在所述镜壳体101的开口处后,镜片104的背面向镜壳体101方向施压,所述减震帽1071朝向镜片104的表面被受压后,向壳体方向压缩,因此起到防止镜片组件、壳体内的零部件等等震动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长挡块1073大致呈直角梯形块状,其下端远离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外侧面至靠近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内侧面的距离逐渐大于上端的远离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外侧面至靠近减震帽安装柱1072的内侧面的距离;所述第三限位槽为规则的方形槽,即第三限位槽的长度方向上的任何一段的深度均相同。如此,在将减震帽1071安装在所述减震帽安装柱1072上时,减震帽1071越向下安装,长挡块1073挤压内筒第三限位槽的槽底的力就越大,使得第三限位槽与长挡块1073的配合更紧密,进一步增加限位效果,防止减震帽1071动作,限位效果更好。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减震结构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三个,厂商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增加或删减。
关于内后视镜本体10结构中镜片组件与镜壳体101的卡接方案以及卡接结构102:
所述卡接结构102包括设于镜框103边缘并朝向镜壳体101方向延伸的第一围合壁1021,所述第一围合壁1021用于嵌入镜壳体101的侧壁的内壁面,因此,在正投影视角上,第一围合壁1021所围合的形状要小于镜框103的形状。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合壁1021由所述镜框103的各个边缘分别朝向相对的方向弯折后再朝向所述镜壳体101的方向延伸,以使得第一围合壁1021的外形尺寸与镜壳体101的侧壁的内尺寸相匹配。
在所述第一围合壁1021上开设有的多个间隔的第二卡孔1023,所述第二卡孔1023为长形卡孔。所述卡接结构102还包括开设于所述镜壳体101的侧壁的内壁面上与所述第二卡孔1023一一卡合的多个第二单向卡块1024,所述第二单向卡块1024凸设于所述侧壁的内壁面。所述第二单向卡块1024的断面呈直角三角形,紧贴于所述内壁面的一面为第二单向卡块1024的竖直面,与第一竖直面垂直且靠近镜壳体101底壁的一面为第二单向卡块1024的底面,另一斜面为第二单向卡块1024的倾斜面;第二单向卡块1024靠近镜壳体101的底壁方向的厚度逐渐大于远离镜壳体101底壁方向的厚度。
所述卡接结构102还包括与第二单向卡块1024一一配合使用的多组卡件,每一组卡件包括对应设置在相应的第二单向卡块1024两侧的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所述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的下端与镜壳体101的内壁固定,固定处所在的水平位置低于所述第二单向卡块1024所在的水平位置(即固定处的位置更靠近镜壳体101的底壁),所述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的上端所在的水平位置与所述第二单向卡块1024所在的水平位置相应或者相同,所述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的上端朝向所述内壁面的一面至所述侧壁的内壁面之间的间距与所述第二单向卡块1024的最大厚度相匹配,本实施例中,它们之间的间距略小于所述第二单向卡块1024的最大厚度。如此,利用每一个第二单向卡块1024以及位于其两侧的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的配合,对镜框103进行卡紧作用,相比现有的卡接结构102,本卡接结构102能够更牢固的卡紧所述镜框103。具体卡接方式如下:
将镜框103与镜壳体101的开口位置对准(包括方向对准、第二卡孔1023和第二单向卡块1024的位置对准等等),将镜框103的侧壁朝向镜壳体101的开口方向,使镜框103向镜壳体101开口方向移动,进而使镜框103的侧壁插入镜壳体101的内壁与纵多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之间的缝隙处,此时,镜框103的侧壁的内外表面分别受到第二单向卡块1024和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之间的掋碰力,镜框103、第二单向卡块1024、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的材质为塑料等具有一定弹性的材质,因此,镜框103的侧壁通过上述零部件的微变形而继续向镜壳体101的底壁方向移动,直至位于镜框103的侧壁上的第二卡孔1023与第二单向卡块1024卡合。卡合之后,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抵住镜框103的侧壁的外表面,由于第一及第二卡柱1025与镜壳体101的内壁面的间距小于第二单向卡块1024的最大厚度,因此镜框103不能从第二单向卡块1024中脱落,从而使得镜框103与镜壳体101的卡合度更好。
关于用于将内后视镜本体10与安装结构12连接的连接结构14一:
本方案中,在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一圆形孔1012,在底壁的内表面上位于圆形孔1012的周围的位置处设置有与所述圆形孔1012同心的第二围合壁101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围合壁1013呈方形。在所述底壁的内表面上位于所述第二围合壁1013的四个角内分别设置有一第二内螺纹安装柱1014。
所述连接结构14包括第一球头连接件141、用于固定第一球头连接件141的固定座142、空心连接杆143以及自恢复弹簧(图未示出)。所述第一球头连接件141通过所述固定座142固定于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上并位于镜壳体101的底壁外,所述空心连接杆14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球头连接件141连接,所述空心连接杆143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结构12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球头连接件141包括形状与所述圆形孔1012相匹配的圆形安装片1411、位于圆形安装片1411上远离所述固定座142的一面的第一连接柱(图未示出)、与所述第一连接柱远离所述圆形安装片1411的一端固接的第一球头1412以及设于圆形安装片1411上朝向固定座142的一面的第三内螺纹安装柱1413,所述第一球头1412以及第一连接柱的外径均小于所述圆形孔1012的内径,在所述圆形安装片1411上设置一第一过线孔1414。
所述固定座142的形状与所述第二围合壁1013的内空形状相匹配,固定座142的底壁向所述圆形安装片1411的方向凹陷有一圆形凹槽1421,所述圆形凹槽1421的外径与所述圆形孔1012的内径相匹配,在所述圆形凹槽1421的底部开设有相应于所述第三内螺纹安装柱1413的位置开设有一第一安装孔1422,所述第一安装孔1422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三内螺纹安装柱1413的外径;在所述圆形凹槽1421上相应于第一过线孔1414的位置还开设有一第二过线孔1423。
在所述固定座142的四个角上与所述第二内螺纹安装柱1014相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一第二安装孔1424。在所述固定座142上还设置有纵多的加强筋。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14还包括一安装垫片144,所述安装垫片144的形状与所述圆形凹槽1421的形状相匹配,在所述安装垫片144上相应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422的位置还开设有一第三安装孔1441,相应于第二过线孔1423的位置还开设有第三过线孔1442。可以理解的,所述安装垫片144的作用主要起到拉紧圆形安装片1411,增加螺栓安装的紧固力的作用,它必非本方案的必要部件。
所述空心连接杆143的内径与所述第一球头1412的外径相匹配,略小于第一球头1412的外径,所述自恢复弹簧位于所述空心连接杆143内,该自恢复弹簧的一端抵设于所述第一球头1412,另一端抵设于与所述空心连接杆143相连的安装结构12上。
上述连接结构14,在将其安装于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上时,首先,将所述第一球头连接件141安装于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上,包括以下安装步骤:(1)将所述固定座142由镜壳体101内向外嵌入所述圆形孔1012,以使所述固定座142的圆形凹槽1421的底部外露于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外,此时的固定座142上的四个第二安装孔1424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二内螺纹安装柱1014上,通过四个安装螺栓将所述固定座142安装在第二围合壁1013内的位置处;(2)将所述第一球头连接件141的第三内螺纹安装柱1413由所述圆形凹槽1421的底部向内穿设,使所述第三内螺纹安装柱1413嵌入所述第一安装孔1422内;(3)将所述安装垫片144放置于所述圆形凹槽1421内,使安装垫片144上的第三安装孔1441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422对准;(4)通过一安装螺栓依次穿过第三安装孔1441、第一安装孔1422后与所述第二内螺纹安装柱1014螺纹配合,从而将第一球头连接件141固定于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上。
其次,将外露于所述镜壳体101的底壁的第一球头1412插入所述空心连接杆143的一端,然后,将自恢复弹簧设置在所述空心连接杆143内,自恢复弹簧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一球头1412的外球面至空心连接杆143的另一端面之间的距离;最后,将安装结构12与所述空心连接杆143的另外一端连接,自恢复弹簧被安装结构12抵压。
本发明的连接结构14,镜壳体101通过所述第一球头1412可以相对于安装结构12进行各个方向的转动,便于驾驶员调节内后视镜的方向和角度,本连接结构14的结构非常简单,仅需要将第一球头连接件141和固定座142相匹配即可实现此功能,它的制造成本较低,安装非常方便。通过在所述圆形安装片1411和圆形凹槽1421上分别设置两个过线孔,使得防眩目模块和行车记录模块的导线能够通过该连接结构14穿出,不必重新设置新的结构来供导电线穿出。
本发明实施例,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安装,增加工作效率,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圆形安装片1411转动,本实施例还增加了一个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圆形安装片1411上朝向所述固定座142的一面的限位杆1425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座142的圆形凹槽1421上相应于所述限位杆1425的位置处的限位孔1426。工作人员在安装时,由于第一球头1412位于镜壳体101的底壁之外,而固定座142又位于镜壳体101的底壁内,工作人员在将第一球头连接件141固定在所述固定座142上时,不便于第一球头连接件141与所述固定座142之间的相对固定。增加了该限位杆1425以及限位孔1426,在安装时,将限位杆1425穿设在所述限位孔1426内,从径向方向上防止了所述圆形安装片1411的转动;另外,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驾驶员在调节内后视镜本体10时,也防止了第一球头连接件141旋转的问题。
可理解的,上述孔1012、安装片1411等形状并非限定为圆形,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它的形状可有不同的变换。
关于用于将内后视镜本体10与安装结构12连接的连接结构14二:
本方案中,所述连接结构14包括与上述结构或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第一球头连接件、固定座、空心连接杆、自恢复弹簧以及安装垫片。本实施例的连接结构14还包括第二球头连接件145,所述第二球头连接件145包括第二连接柱1451以及第二球头1452,所述第二连接柱145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安装结构12朝向所述镜壳体101的一面,所述第二球头1452与所述第二连接柱1451的另一端固接,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所述第二球头连接件145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所述第二连接柱1451和第二球头1452一体成型,同样的,所述第一球头连接件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成型。
本方案中,通过双球头结构,不仅内后视镜本体10可以相对于所述连接结构14进行任意方向的转动,所述连接结构14还可相对于所述安装结构12转动或者所述安装结构12可以相对于连接结构14转动。采用该结构,在将内后视镜本体10安装在汽车内的前挡风玻璃上时,可以转动安装结构12的角度,使安装结构12的角度更适应工作人员,更便于工作人员通过上述双球头结构将内后视镜本体10安装在所述汽车内的前挡风玻璃上,为工作人员节约安装时间,提高安装效率。
关于汽车内后视镜的安装结构12:
所述安装结构12包括与所述连接结构14相连的安装座121以及与所述安装座121滑动配合的固定块122。所述安装座121整体呈燕尾状(燕尾座),其包括一座板1211以及由座板1211的三个边缘向远离镜壳体101方向延伸的侧板1212,以使得所述安装座121呈撮箕形状。上述的第二连接柱145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座板1211上朝向所述镜壳体101的一面。
在两个相对的侧板1212上分别开设有一滑槽1213,所述滑槽1213由所述侧板1212上远离座板1211的一面向所述座板1211的方向开设,所述滑槽1213的槽宽度小于所述侧板1212的宽度。在剩余的一个侧板1212上开设有若干个相互间隔的凹陷槽1214,使得该侧板1212呈齿状结构,所述凹陷槽1214起到减重、减少原材料的作用。
在两个相对的侧板1212的外侧面上还分别开设有至少一个齿槽1215(凹槽),所述齿槽1215用于在工作人员安装时,增加工作人员的手掌与所述安装座121的摩擦力的作用,同时亦起到减重的作用。
在所述座板1211上开设有一螺纹孔1216,该螺纹孔1216由所述座板1211朝向所述镜壳体101的一面向相反的方向开设,所述螺纹孔1216为一沉孔,如此,在安装螺栓穿过该螺纹孔1216后,螺栓的栓头沉于所述座板1211朝向所述镜壳体101的一面。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座板1211上还开设有若干减重槽1217。
所述固定块122的一面粘接于所述汽车内的前挡风玻璃上,另外一面用于与所述安装座121的滑槽1213滑动配合,当相关人员进行安装时,将所述安装座121未设置侧板1212的一端插入所述固定块122上并滑动所述安装座121,使固定块122两侧完全搁置于两个滑槽1213上,再将一安装螺栓穿过所述螺纹孔1216,使螺栓的栓杆抵于所述固定块122上,以防止安装座121在所述固定块122上滑动。本实施例中,在安装所述安装座121时,使安装座121未设置侧板1212的一面向下,由上到下的滑入固定块122上,安装成功后,呈齿状结构的侧板1212位于固定块122的上端,能够进一步防止安装座121向下滑落。
本方案的安装结构12非常简单,相关人员可以随时将内后视镜主体从所述前挡风玻璃上拆下,也可随时进行安装,由于固定块122采用粘接方式固定于前挡风玻璃上,相关人员可以对固定块122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使其通用性更好,增加了用户的体验和满意度。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

1.一种具有内部减震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包括主体结构,所述主体结构包括内后视镜本体、用于将内后视镜本体安装在汽车内的前挡风玻璃上的安装结构以及用于将内后视镜本体与安装结构连接的连接结构,所述内后视镜本体包括镜片组件、镜壳体以及用于将镜片组件与镜壳体卡接的卡接结构,所述镜片组件通过卡接结构卡接于镜壳体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包括至少一减震件,所述减震件包括减震帽以及一减震帽安装柱,所述减震帽安装柱的底部固定于镜壳体内;所述减震帽安装柱的外周面向外设置有多个挡块,其中一个挡块的长度与所述减震帽安装柱的轴向长度相匹配,剩余的挡块位于所述减震帽安装柱的外周面的下端位置处,所述剩余的挡块的上端面至减震帽安装柱的顶端面之间的水平距离与所述减震帽的内筒深度相匹配,在所述减震帽的内筒的内周面上相应于所述长挡块的位置处设置与其相匹配的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三限位槽由所述内筒的内周面向减震帽的外周面开设,当所述减震帽盖设于减震帽安装柱上后,减震帽的帽顶面凸出于镜壳体的侧壁朝向镜片组件的一端端面;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球头连接件、用于固定第一球头连接件的固定座、空心连接杆以及自恢复弹簧;所述第一球头连接件通过所述固定座固定于所述镜壳体的底壁上并位于镜壳体的底壁外,所述空心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球头连接件连接,所述空心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结构连接。
CN201510838238.6A 2015-11-26 2015-11-26 具有内部减震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 Active CN1053656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38238.6A CN105365675B (zh) 2015-11-26 2015-11-26 具有内部减震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38238.6A CN105365675B (zh) 2015-11-26 2015-11-26 具有内部减震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65675A CN105365675A (zh) 2016-03-02
CN105365675B true CN105365675B (zh) 2017-08-15

Family

ID=55368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38238.6A Active CN105365675B (zh) 2015-11-26 2015-11-26 具有内部减震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6567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15882A3 (en) * 1993-03-19 1994-11-02 Donnelly Mirrors Ltd Mirror.
US6899438B2 (en) * 2003-05-08 2005-05-31 Exon Science, Inc. Vehicular rearview mirror having composite housing structure
CN202863265U (zh) * 2012-09-28 2013-04-10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前风挡减振降噪的车内后视镜
CN203318283U (zh) * 2013-04-19 2013-12-04 麦特汽车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缓解镜片抖动的汽车内后视镜
CN204383310U (zh) * 2014-10-20 2015-06-10 北京兴科迪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内后视镜电路板与镜片的固定结构
CN204452212U (zh) * 2014-12-16 2015-07-08 潘磊 汽车内后视镜
CN205256175U (zh) * 2015-11-26 2016-05-25 重庆奥科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具有减震功能的汽车内后视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65675A (zh)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29175A (zh) 设于汽车内部的多功能外部信息观察装置
CN105329178B (zh) 内后视镜及其第二透光件安装结构
CN105383385B (zh) 具有双球头连接结构的内后视镜总成
CN105346449B (zh) 内后视镜及其半球形摄像头安装结构
CN208469670U (zh) 汽车盲区实时拍摄显示器
CN105383391B (zh) 设于汽车内的用于观察汽车外部信息的内后视镜
CN213339006U (zh) 一种防盗的语音警告摄像头
CN105365675B (zh) 具有内部减震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
CN105329176B (zh) 外部信息获取装置
US20160185296A1 (en) Vehicle black box mountable on rear-view mirror support
CN205256185U (zh) 汽车内后视镜及其卡接结构
CN205256175U (zh) 具有减震功能的汽车内后视镜
CN205256171U (zh) 将半球形摄像头安装于内后视镜上的安装结构及内后视镜
CN205256173U (zh) 多功能汽车内后视镜
CN205256186U (zh) 便于安装的连接结构以及汽车内后视镜
CN205256172U (zh) 汽车内后视镜及其安装结构
CN105383387B (zh) 具有新的卡接结构的内后视镜以及卡接结构
CN205256184U (zh) 将第二透光件安装于内后视镜上的安装结构及内后视镜
CN205256176U (zh) 具有双球头连接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
CN105346448A (zh) 具有安装结构的汽车内后视镜
CN205256183U (zh) 汽车内后视镜
CN205256174U (zh) 连接结构以及具有该连接结构的内后视镜
CN205722627U (zh) 一种双向信息显示屏及含该显示屏的客车
CN210852287U (zh) 车载usb记录仪
CN206049388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电动汽车充电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